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文化的传承

红色文化的传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红色文化的传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红色文化的传承

红色文化的传承范文第1篇

利用红色资源,搭建传承平台。以通往井冈山的公路为载体,结合山形地貌,通过壁画、雕塑、剪纸、彩绘等手法,精心打造一条“传承红色基因”教育示范带,集中展现永新的红色革命史。多方筹资,先后建设“三湾改编”纪念馆、贺子珍纪念馆、永新将军馆、湘赣革命纪念馆等1个国家级、3个省级、1个地市级、6个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托邻近井冈山干部学院的优势,创建“红色培训”大课堂,开展体验式教学。仅2016年,“红色培训”课堂承办各类培训班50余期,培训学员2万余人次。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精选“三湾改编”、龙源口大捷、秋溪建党等10个永新红色经典故事编印成册,以讲读形式让干部群众重温红色故事,增强红色记忆。自2006年以来,邀请永新籍将军何继明,每年义务到三湾村宣讲革命故事和“三湾改编”历史,形成“将军讲堂”宣讲品牌。邀请老后代在“将军讲堂”授课,通过讲述父辈或祖辈故事,把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风范、严格的家风家教等传递给当代人。

开展红色教育,坚定理想信念。走访征集41名开国将军、7名正部级干部、37名副部级干部资料,制作完成每人一集30分钟的纪录片,编写《红色记忆・永新籍开国功臣传》。编印《永新传承红色基因系列丛书》,作为理想信念教育读本免费发放给全县党员干部。自筹资金拍摄以反映贺子珍早期革命历史事迹为主线的微电影《铿锵杜鹃贺子珍》,在市、县电视台展播,用先辈革命事迹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

永新县革命文化宣传教育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但仍面临种种问题,如许多旧址破损严重,修缮经费匮乏,保护现状堪忧;对红色资源内涵挖掘不深、宣传力度不够、开发利用缺乏整体规划;宣教形式单一,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策划起点不高,参与人数不多,影响面不大,等等。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加大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宣传力度。红色文化资源是我们党宝贵的人文财富,一旦损毁不可再生。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切实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投入。充分利用影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加大对红色文化宣传力度,通过公益广告、旅游推介、节庆活动等,扩大其知名度,提升其竞争力。

红色文化的传承范文第2篇

1. 中国红色文化传承展示和教育体验基地

海城镇地处海丰县城中心,是海丰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商贸中心,全县唯一一个特大镇,广东省275个中心镇之一。324国道、潮惠高速穿越过境,靠近深汕高速、厦深高速,毗邻港澳,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海丰红城文旅小镇选址于位于城市中轴线,海丰县海城镇北部,四环与五环之间。北临竹仔坑水库,龙津河贯穿小镇中心;规划范围3.4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约1.3平方公里。

2. 特色产业生态圈

海丰红城文旅小镇将围绕红色文化主题IP,强化“红色+”产业生态圈,打造六条产业链。

3. 围绕红色文化主题,完善“红色+”现代产业体系

1、“红色+旅游度假”。依托龙津河生态湿地及月亮湾生态度假酒店等,与民俗文化体验结合,打造海丰红色旅游服务中心和汕潮揭的休闲康养后花园。

2、“红色+科技教育”。充分发挥海丰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建设广东省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打造广东省红色文化传承、革命传统教育示范基地和就业基地。

3、“红色+产业革命”。结合金融创投,设立海陆丰革命老区发展基金,老区金融总部推动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老区建设。

4、“红色+影视文艺”。挖掘周边红四师、红宫红场、澎湃故居等红色资源,结合手工艺生产、影视工艺,打造红色产品,擦亮海丰革命老区品牌。

5、“红色+会议博览”。依托革命原点彭湃,打造改革开放博物馆、革命老区名人馆、企业家博物馆等项目,成为“一带一路”、广东政治宣传会议重要会址。

6、“红色+产品展贸”。发挥全国唯一临海革命老区的区位优势,策划特色产品展销中心,红色文化一条街等项目,形成产品展示交流平台。

红色文化的传承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红色艺术;城市形象;南昌

南昌是闻名全国的革命圣地;红色文化是南昌城市形象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元素。城市形象的设计和定位意味着城市自身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性和优越性。红色革命圣地的标签是南昌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南昌有关红色文化的艺术内容包括红色历史遗迹,如红色绘画、红色雕塑、红色歌舞等。要想运用红色艺术资源提升南昌城市形象,就要立足南昌的现状和历史,整体规划城市定位和发展方向,运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

南昌市委、市政府多次对南昌城市形象进行了官方定位。2005年根据《南昌市城市总体风貌规划设计方案》,市政相关部门提出了“彩色南昌”的整体城市设计构想。“彩色南昌”概念的主色调包括“红――蓝――绿”。“红色”强调南昌光辉的革命战争史,作为城市特征的主要表象;“蓝色”以河湖水系为主,寓意南昌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体现“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特色;“绿”寓意南昌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城市建设成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绿色山水花园城市”的人居环境。在《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件中,明确提出将南昌建设成“中国水都”的城市建设目标。“绿色山水府”既符合南昌的自然资源优势,又与未来的发展政策相对应;“红色英雄城”的定位符合南昌的历史文化地位和传统。

在未来发展中,结合南昌城市定位,运用红色艺术提升南昌城市文化形象,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突出特色,建立南昌“红色英雄城”的形象识别系统

“城市形象信息识别系统”是城市文化形象建设的重要途径。国内外许多大都市都结合城市发展定位和特色,建立了风格各异的城市形象信息识别系统。所谓城市信息识别系统,是指通过对城市发展理念、行为和视觉形象进行全面的规划,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媒介技术,塑造与众不同的城市形象,并获得社会认同的一种城市形象设计方法。结合“绿色山水府,红色英雄城”的城市形象定位,南昌城市形象信息识别系统的设计应注重以下内容:首先,在城市识别系统的设计中应突出红色主题,在标识,如文字、色彩、宣传口号等的构思设计时融入红色艺术元素,并在城市主办的大型活动中注重对红色主题的宣传。例如,七城会在南昌召开时提出“红色英雄城,绿色七城会”的口号,突出了红色主题和绿色人文景观的发展理念,塑造和加深了南昌的城市形象。其次,在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突出红色艺术的表现主题,包括红色歌舞赛事的品牌化推广,红色绘画艺术作品市场的开发,红色艺术创意产品园区的建设等,突出南昌红色主题,增强城市社区居民对南昌“英雄城”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 注重网络平台的宣传效应,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艺术节庆活动

城市形象的提升依赖于媒介的有效传播。塑造南昌城市形象,既要考虑红色文化底蕴,建立具有红色革命精神气质,富有朝气开放发展的南昌城市形象;同时还要注重信息媒介系统的应用,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介对南昌城市形象进行推广,扩大社会影响。

城市形象的塑造和维护离不开新闻媒介的宣传,随着信息媒介技术的普及和更新,网络、微信等数字媒体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南昌城市形象,可利用现代化数字媒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南昌城市文化,加深人们对南昌城市的印象;通过媒介宣传吸引人才和经济投资,带动南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举办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艺术节是传播南昌英雄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在信息传播多元化、全球化、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现实语境下,城市形象对外传播需要借力于节事活动(Festival and Special Event)的助推。”[1]“节事活动是一个能够集中展示城市风貌、多层次传播城市信息的媒介,具有独特的传播效应。”[2]艺术节庆活动对红色资源的挖掘与运用,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南昌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3 打造红色旅游专线,建立红色系列主题公园

以南昌为中心,加强与周边拥有红色旅游资源城市的合作,构建红色旅游服务网络,形成红色主题旅游专线,打造“绿色山水,红色文化”相融合的城市公园。

江西是革命老区,革命前辈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历史的脚印,有很多让后辈追忆的纪念圣地。这些地方自然环境优美,是很好的旅游资源。以南昌为中心构建旅游服务网络,形成红色主题的旅游专线,可发挥资源优势,突出红色文化,彰显南昌人民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

现有公园风景优美,其多数是依山水资源而建,缺少明确的主题。结合南昌城市形象的发展和定位,可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建设系列主题公园,如“园”“将军园”“英雄事迹园”等。主题公园的建设既可满足人们休闲、健身、娱乐的需求,又可陈设红色艺术雕塑、绘画,组织红色歌舞演出活动等。通过欣赏红色艺术,不仅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还能提升城市品牌形象,促进城市形象的建设和传播。

4 增强居民红色文化艺术情怀和素养,自觉维护南昌城市形象

城市文化形象的维护,需要依靠城市居民的城市文化认同和维护城市文化形象的自觉行动;城市居民的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平是城市形象维护的重要支撑。“英雄城”的称号是市民的骄傲;父辈们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南昌人民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人们总是自觉地维护这种精神。红色文化的精神特质孕育了南昌城市居民待人热情、吃苦耐劳、诚信无欺的社会氛围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无形力量。

“红色英雄城”是南昌的宣传口号,也是南昌城市精神的象征,w现着南昌人民的群体价值观和信仰。南昌的城市精神是南昌市民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文明建设和居民文化品位的导向,是全体市民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指引。

居民是城市形象的推介者;居民素质是城市形象的综合反映,直接影响着外来者对南昌城市形象的印象和看法。因此,应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城市居民的红色文化素养,使其在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从而促进南昌英雄城市形象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何国平,王瑞应.广州亚运会与广州城市形象对外传播[J].对外传播,2010(11).

[2] 李宗城.节事活动与城市形象传播[J].当代传播,2007(4).

红色文化的传承范文第4篇

一、山东半岛红色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意义

(一)山东半岛红色旅游资源评价

山东半岛作为革命胜地,大力推广红色旅游主题活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取相关旅游资源:纪念馆、遗址纪念地、文学馆、战争故事。它具有以下特点

1.资源丰富、开发价值大。山东半岛地区是老革命根据地,有着丰富的革命遗址遗存和文学故事资料,资源的开发具有先天的优势。红色资源广泛分布在胶东半岛的平度、莱州、海阳、招远、栖霞、莱阳、文登、乳山等地区,以上这些区域在过去为山东敌后武装斗争做出过突出贡献,现如今为滨海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发挥出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反映胶东革命故事的“红色经典”系列文艺作品―著名作家冯德英的《苦菜花》、《迎春花》、《山》也诞生于此。另外,当前很多旅游者对传统的观光度假产品已慢慢失去了新鲜感,红色旅游满足了旅游者既能感受爱国主义教育又能放松、休闲的双重需要。在国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背景下,红色旅游景区具有很好地市场需求,开发价值大。

2.资源分布相对集中,旅游线路开发可行性大。山东半岛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大都集中分布在烟威地区。如地处烟台地区的海阳地雷战景区、栖霞英灵山烈士陵园、牟平雷神庙战斗遗址纪念地、牟平杨子龙烈士纪念馆、地处威海地区的刘公岛景区、文登天福山战役纪念馆、乳山冯德英文学馆、乳山马石山烈士陵园、乳山胶东育儿所纪念馆及旧址等。本地区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及国道,省道相连,可进入性较强,旅游线路的可开发性较强。

(二)山东半岛红色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的开发意义

山东半岛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既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政治工程。对红色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的开发利用,不仅有利于完善既有的旅游资源格局,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而且对于推动山东半岛乃至整个山东旅游业的发展,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顺应我国旅游业发展趋势。《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下发实施是全国各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开始。相对于传统旅游,红色旅游得到了各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红色旅游得到了稳步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效益。2011年初,《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下发,红色旅游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加快山东半岛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大势所趋。

2.有利于山东半岛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为保护与传承山东半岛地区的旅游资源,一方面要不断丰富红色旅游线路,另一方面要合理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如此才能保护地方红色文化,并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首先,通过参加红色旅游,既可以观光游览、放松身心,又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政治素养。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深入挖掘革命精神内涵,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革命历史,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次,合理的开发利用会带来相应的旅游收入,也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提供了资金保障。再次,景区的形成为热爱红色文化的游客提供了一个重温革命历程、抒发爱国情怀的平台,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弘扬提供了方便。

3.有利于丰富山东旅游体系,带动山东半岛旅游业的全面快速发展。对红色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的开发利用,是对“好客山东”品牌体系的有益补充,可以进一步提高山东旅游的知名度,完善山东旅游格局,开拓山东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同时,红色旅游线路的开发对于丰富山东半岛旅游线路体系,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实施,推动山东半岛经济的发展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山东半岛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旅游线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视,各级政府、相关企业加大了旅游开发力度,修缮了部分旅游设施,加大了旅游宣传,形成了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红色旅游景区。但总体看来,半岛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还不够完善,在开发设计、建设、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层次低,规模小,规划不够合理

除威海刘公岛景区和烟台海阳地雷战景区外,大多数景区规模较小,知名度不高,甚至有的景区仅仅是一座空山,游客的旅游初衷得不到满足。另外,各红色旅游区“各顾各家”,缺少统筹规划以致景区雷同严重,缺乏实景地厚重的历史感和独特性。

(二)内涵挖掘不足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在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思想文化内涵,实现红色文化传播与旅游经济繁荣的和谐统一。但目前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多数尚停留在浅层次阶段,如对原有遗址、纪念馆的简单修缮、与红色文化不相关的设施的增加等,红色氛围不浓,无法满足游客对红色内涵的追求,极大的降低了景点的吸引力和重游率。

(三)配套设施不健全,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自然原因和历史因素,红色旅游资源多分布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山区与农村,特别是部分革命老区,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健全,旅游接待设施如旅行社、旅游宾馆、饭店少,档次低,造成了景区的可进入性不强。另外,山东半岛地区长期以来都是将以“黄金海岸”为主题的蓝色旅游线路作为核心宣传口号,红色旅游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

(四)缺乏专业的红色旅游从业人员

多数红色旅游景区的导游及相关旅游从业人员对革命历史了解不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仅限于表面的文字阶段,无法做好红色景区的讲解工作,不能满足游客对红色内涵的求知欲,影响了游客的旅游兴趣。另外,部分景区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工作人员少,服务不到位,影响了游客对景区的评价。

(五)红色旅游线路不够成熟

半岛地区红色旅游景点虽多,但大多数景点较小且内容单一,无法形成大型的综合性旅游区,更重要的是缺乏成熟的旅游线路将这些零散的景区连接起来。山东的红色旅游总体布局为“一个核心、四个区域、一条主线、七条精品线路”。其中,“沂蒙山红色旅游区”和“鲁西南红色旅游区”及相配套的两条红色精品旅游线已相对成熟,但是,胶东红色旅游线知名度不够,线路安排不尽合理。

三、山东半岛红色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开发的对策

针对山东半岛红色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大开发力度,加速资源优势转化

(一)树立“大旅游”意识,科学规划,实现区域联合开发

鉴于山东半岛红色旅游资源景区相对分散,小且不强的现实情况,亟需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科学规划。在旅游路线的组合、旅游品牌的树立、旅游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联合开发、联合推销,联合服务,突出整体形象,发挥整体优势,增强竞争力。

(二)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丰富红色旅游内容

山东半岛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虽然在自然景观方面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但却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文化积淀。要通过深入考察,挖掘并精心打造一批富含革命传统文化内涵而又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文艺精品,吸引人们参与红色旅游活动,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提高个人素养的基础上实现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要收集、整理好有关胶东老革命根据地的战争过程、英雄人物和优秀文化作品,形成体系,全面地向游客展示,真正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操和革命精神。同时,可以开展“唱歌、吃饭、走路”等参与性活动以吸引游客亲身体味红色文化,增强景点的参与性。充分利用现有村落民宅,建设富有红色元素的农家小院,餐饮、住宿接待设施,开发具有红色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小商品以满足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旅游需求。

(三)优化旅游线路

一方面,结合各景区发展规划,尽快完善“红色旅游”为主题的旅游线路,特别是胶东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济南―淄博―潍坊―平度―莱州―招远―栖霞―莱阳―海阳―青岛―大连―威海―荣成―文登―乳山―烟台”。另一方面,注重红色旅游与其他形式旅游线路的整合,实现“红色旅游”与“蓝色旅游”、“宗教旅游”、“民俗旅游”等旅游线路的有机结合,从整体上进行开发、宣传,实现共赢。

(四)加强宣传,开拓市场

尽管近年来红色旅游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但是相对来说还是明显滞后于传统旅游业,应进一步加大红色旅游宣传力度,尤其是海外推广。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相关企业、景区要加强合作、联合宣传,以同志诞辰123周年、胜利71周年、胜利8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为契机,精心筹划旅游宣传,开展有社会影响力的旅游活动。通过电视、杂志、户外广告、网络、新闻媒体等大力宣传推广红色旅游,形成品牌,扩大知名度。

(五)加强培训,提高红色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红色旅游景区的声誉和影响力与红色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息息相关,因此要对包括讲解员在内的红色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素质培养。旅行社和旅游景区应加强对管理人员、导游员和讲解员的专门培训,同时,红色旅游景区的从业人员也要主动学习党史、革命历史知识,准确把握历史事件的真实内容和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高尚情操,提高导游讲解的生动性、真实性、权威性,杜绝封建迷信和虚构杜撰,防止歪曲历史和低俗恶搞,以提高景区的整体服务水平。

红色文化的传承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京津冀文化产业;河北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124;G0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3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使得河北文化产业品牌更能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河北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景观都有在全国闻名的文化特色名城。如:邯郸文化,承德皇家文化,秦皇岛海滨文化,唐山的陶文化,保定红色文化,衡水酒文化等,在文化发展的大潮下,需利用好河北文化资源,在文化品牌产业研究中充分发掘河北文化元素,突出地域特色,提升品牌意识,在保护独特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此外还需坚持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融合,增加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加快工艺美术产品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和时代元素融合,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河北文化产业品牌聚集区,将文化产业品牌培育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近日,我国出版《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概览-2015》,浓缩了2014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仍为12.5%,高于GDP7.4%的增长,同时仍在继续扩大文化产业的比重,加强文化产业的培育,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但河北文化资源丰富并不能代表文化产业发达,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文化品牌产业,还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使河北文化元素、文化创意、文化理念、文化底蕴成为河北文化品牌发展的增长点?首先应对河北文化历史发展进行系统梳理研究:

一、河北文化品牌的的历史发展概述

在当前的河北文化品牌艺术发展语境下,全球范围内都把文化品牌置于产业化的系统内,而我国目前提出的“一带一路”的理念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提倡文化先行,因为只有文化品牌产业才能建立起全球化的文化艺术的心连心的融合,所体现的就是文化的软实力,也就是作为一个产品如何获得最大化的利润,无论艺术表现、生产工艺、视觉效果等环节因素,都以吸引观众的消费为宗旨。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的文化发展战略,文化品牌的审美也就置于“服务”受众的境地,也就是形成了文化品牌越成功,创作水平越到位就越能反映社会大众的审美价值取向。于是“大众文化艺术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河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织部分,河北省拥有享誉中外的名牌艺术产品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文化产品等,其中包括戏剧、民间歌曲、舞种、吴桥杂技、唐山皮影、衡水内画、曲阳石雕等众多世界闻名的传统艺术。河北依托其雄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品牌发展的潜力无限。

1.河北文化品牌的内涵研究

文化品牌发展的过程,实质是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价值实现过程,河北省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戏剧、歌曲、美术、设计、出版、教育等),掌控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品牌定位品牌识别、品牌传播在文化市场上体现出来的比竞争对手更强势的市场吸引力,通过受众对文化产品的欣赏、购买、对文化艺术品牌传播的舆论反馈,参与或影响了文化作品审美价值的建构过程,包括政策资源、品牌资源、市场资源、资源整合能力、投融资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等,其文化品牌的审美价值是所有参与者共同来建构的。

河北文化品牌是带动河北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河北省要实现由文化资源省向文化产业大省的转变,应精心开拓出一批大众化、产业化的特色文化品牌。发展河北手工业文化产业,孵化和培植手工艺名牌产品,打造手工艺文化产品展示中心、交易中心,打造手工文化产品进出口基地,促进文化品牌产品在国际间的交易,助力河北文化产业品牌的发展。形成特色文化资源向特色文化产业转型,要推动特色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型,加强特色文化产品的现代营销。

河北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北现有的文化可分五大文化主题: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神韵京畿、弄潮渤海。但目前对于地方性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还未引起充分的重视,如何进一步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使之转化成经济优势,是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着独特红色历史和文化符号名城保定为例,可依托保定红色文化资源,精心建设一批高品位、有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和主题文化公园,打造了红色主题旅游文艺,红色博物馆、红色文化剧目等红色文化互动体验品牌项目,唱响“保定红色文化开始进入品牌时代”的主题,同时进行保定红色文化品牌旅游文化特色纪念品的创意授权和衍生品创作,为加快河北特色文化品牌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河北文化品牌发展现状研究

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有许多有利因素,深厚的文化传统,丰富的人力和广阔的文化市场,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是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坚实的基础。省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居全国第三位),有三项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居全国第二位),奠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在国家文化部公布的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中,河北省邯郸等市上有名,而且总数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河北省吴桥杂技、常山战鼓、乐亭皮影、蔚县剪纸四个非遗项目被选中。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唐山市的民间艺术项目繁多,以唐山皮影、乐亭大鼓、评剧、传统艺术闻名海内外,已具备进一步提升河北文化品牌的条件,可依托河北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倾力打造河北核心文化品牌提升竞争力。

二、提升河北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式策略分析

(一)河北传统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方法研究

河北文化品牌体现了传统人文思想表达、受众的精神需求、社会的文化传承和构建、媒体机构的经济期待等这些都影响到作为河北艺术作品表现的审美价值形成,并通过市场,走向大众,获得经济价值和影响社会,以此作为河北文化品牌审美价值塑造的动机。

河北省文化色文化品牌有唐山皮影、衡水内画、曲阳石雕、蔚县剪纸、吴桥杂技等优秀的文化。当今蔚县剪纸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已能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蔚县剪纸窗花工艺品,已进入人们的生活,并走向国际市场,探索文化产品牌的产业化道路,进而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

(二)河北现代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方法研究

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应立足地方文化资源特色,制定差异化文化策略,打造独具河北文化的名品,使得该品牌在人们心中确立起河北文化特色品牌形象,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成为消费者文化的首选,使得河北文化品牌逐步走向全国。河北现代在文化的产业发展不再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梯和展台,而应成为河北经济发展的主演之一,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集中优势和资源投入文化品牌产业,鼓励文化品牌产业的业态创新,让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经济等元素形成跨界融合,使得河北文化品牌从传统单项产业向多元产业、现代产业及高科技产业发展与延展。当今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各个省都在打造自身的现代文化品牌,山西省的晋商家园、边塞风情、关公故里的晋商文化品牌;云南省则提出打造茶马古道、七彩云南等文化品牌;而河北省提出的是打造五大特色品牌,推进文化强省建设,通过梳理文化脉系,提出倾力打造“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神韵京畿、弄潮渤海”文化品牌。近两年五大文化品牌的传播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五大文化品牌的传播还处于起步造势阶段,生产者制作的精品力度不足,传播渠道与方式不够多样化,文化品牌的支撑力不够强大。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创新河北省五大文化品牌的传播模式,使其成为在全国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品牌。

近两年河北省文化品牌的传播已经形成初步的模式。

1.提炼历史文化关联元素,彰显河北文化魅力。

首先,营造文化品牌的良好口碑,需要从品牌设计、营销策略着手,体现品牌质量和思维特色,提炼河北历史文化关联元素加强产品内涵与河北文化深入融合,加强创意投入。其次,以消费者为中心设计不同消费导向的文化产品,体现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境界。再次,加强文化服务精神,其产业的各个环节都体现人文关怀,从中提炼那些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元素,体现当地文化整体风貌的优秀文化的主题。

2.整合河北历史文化,提升河北文化主题品牌策划,体现河北文化精神。

河北省也出台了开发文化品牌应综合考虑文化内涵、相关产业关联性及地域特点等,形成举一反三的联动效果。纵观国际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巨大的文化品牌产业链的形成的源头是其悠久的历史文化。

3.着力河北文化现代性和创新开发表现,加强受众互动体验。

河北文化品牌发展应发掘优秀传统文化,把握技术变革和消费市场扩大的机遇相结合,河北应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优势,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展。河北历史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为现代人群所接受。如张艺谋的《印象西湖》深入挖掘杭州的古老民间传说、神话,将传统的舞台空间搬到大自然中,将西湖人文历史的代表性元素得以重现。因此,河北省应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开发,提高新媒体技术与传统的融合,将历史感与现代相融,进一步强化文化品牌传播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三、提升河北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对策措施研究

(一)河北文化品牌建设现状与不足

河北省文化资源丰富,以古代黄帝、董仲舒、祖冲之等文化名人为代表,有着燕赵战国文化以及唐代和宋代的历史文化。红色太行经典文化如狼牙山等,还有避暑山庄、赵州桥等名胜景观,唐山皮影等民间艺术,还有吴桥杂技、常山战鼓、蔚县剪纸等闻名于世的民间艺术,丰富厚重的燕赵文化,为提升河北文化品牌提供文化潜力。但也有不足体现如下:

1.缺少具有高度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创新应用薄弱。

传统文化在对外宣传的力度不够,未形成整体的河北形象的传播,在围绕河北省五大文化品牌推出的作品中,还不足以为河北文化建设提供品牌支撑力和张力。主要是围绕“红色太行”这一主题创作的,而其他文化主题的宣传较少,形成空白点。

2.河北文化品牌缺乏足够文化品牌消费习惯,地域特色品牌缺乏。

一个文化品牌打造的成功与否,有没有强大的品牌支撑力,要看这个品牌是否有品牌凝聚力、品牌转化力、品牌辐射力、品牌带动力。

(二)提升河北文化品牌建设具体措施与建议:

1.文化艺术领域:特色产业策略、打造本地文化名牌

建立自身文化特色,打造差异化竞争力,建立产业链,建立民间艺人的文化传承和扶持,建立主题文化节,扩大河北传统文化知名度和感染力。发展特色文化品牌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如近期国产动画《大圣归来》为何能带动文化产业如此繁荣?该片靠的是文化产品本身真的找到消费者的触点――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形成以小博大的效果,可以从历史文化资源从物质和精神方面挖掘研究文化潜力,同时将已有文化产业进行市场导向研究,培育知名度高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产业。

2.新时代领域: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结合

对传统文化和新媒体艺术进行从艺术形式、艺术媒介、艺术思维、视觉文化等多方面进行视觉艺术创新的深入研究,开辟河北文化品牌创新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3.教育领域:建立高校优化人才策略、文化创新

文化创意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可利用京、津、冀高校教育资源,引入人才,选派学习;加强政府、教育、产业相互促进的文化结合,建立产学研,建立高校与文化企业联合培养应用人才;提高艺术水平,开拓创新视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文化产业保持较高发展水平重要保障。通过激励策略的优化吸引高水平人才,并设立人才奖励机制,设立人才基金,促进河北文化品牌建设的发展。

4.地域领域:京津冀一体化结合

京津冀作为核心地区,文化产业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是仍然存在着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缺少区域协调合作和带动河北文化品牌发展,应加强合作力度,推进跨区域的文化品牌形成。

5.政策领域:政策支持策略体系

河北建设文化强省,需有效借助政府资源,将历史文化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大力提升河北文化品牌的社会影响力,文化和旅游产业结合、融入,提升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文化产业示范效应,设立国家文化创业发展基金,加大扶持力度,提倡文化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进艺术家创作家,加强作品原创性,建立文化创意园,加强媒体融合,促进各个产业联动。

四、提升河北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意义、影响和未来展望

河北文化品牌形成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悠久的民族特征和历史积淀,是品牌文化的命脉所在,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但由于河北由于长期缺乏对品牌打造与推广,导致品牌传播效果不理想,此外由于继承和发展不足,导致一些传统的文化艺术品牌也正在消失。河北省拥有大量的历史名城,如保定、邯郸、承德历史名城风格突出,河北历史文化遗产也很丰富,如传统的风俗、曲艺、传说等民间文化流传久远,河北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中的核心要素。此外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1.市场问题:有足够的消费去支持文化品牌企业生产好产品。

2.文化企业生产能力问题:有足够的技术、人力、资金去生产优质的文化品牌作品。

3.政策问题:有适合市场化多元化的政策支持和对知识产权和文化衍生品品牌的保护。

河北文化品牌核心审美价值的构建提升,需要艺术创作者们进行不懈探索,从而不断丰富,实现大设计的产业跨界融合。河北品牌文化建设必然要挖掘文化精髓,文化是提升品牌价值动力,文化本身是产业,也是品牌价值的核心。我们应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促进河北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河北文化的竞争力、创造力、支撑力和吸引力,未来河北文化品牌要创造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化产品,同时能融入人们的生活,我们应努力把河北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品牌发展优势,推动河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增强河北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从而提升河北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向志强.文化产业类型及其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J].求索, 2008(11).

[2]赵彦云,余毅,马文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4).

[3]邢洪儒.提高河北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J].河北学刊,2009(03).

[4]许晴.彰显区域特色 打造文化品牌[J].江南论坛,2011(02).

[5]言恭达.以品牌引领文化产业发展[J].中国产业,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