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的含义

审计的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计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审计的含义

审计的含义范文第1篇

一、风险的涵义

风险,是存在于客观事物中的一种不确定性状态,是指发生伤害、毁损、损失的可能性。在风险发生的全部过程中,一般有风险因素、风险事故、损失三个概念。风险因素是指增加或产生损失频率和损失幅度的要素,包括物理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和心理风险因素等,是风险发生的间接因素。风险事故是指风险因素作用的最终后果,它是风险发生的直接原因。在风险管理中,损失是指非故意、非计划的和非预期的经济价值的减少,减少的数量必须以货币单位来衡量。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作如下解释:风险因素增加或产生风险事故,风险事故引起可能的损失,从而导致实际结果和预期的差异,形成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涵义

将风险引入审计这一研究领域,便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涵义。对于审计风险这一涵义的解释,国内外许多学者作了积极的探索。但由于其理解的角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结论也并非完全一致。

(一)狭义审计风险观点

目前我国和其它各国独立审计准则体现的就是狭义审计风险的观点。持狭义审计风险观的代表有:1)《Kohlers Dictionary for Accontants》对审计风险的解释:一是已鉴证的财务报表,实际上未能按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可能性。二是被审计单位范围存在一个重要错误,而未被审计人员觉察可能性。2)1983年,AICPA在SASNO.47中提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3)《国际审计准则》第6号《审计评估与内部控制》中对审计风险的表述是: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际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的意见的那种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以上各定义,虽然对误报的界定范围有所不同,但对审计风险的基本含义的表述是一致的,即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审计后却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从而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的风险。持该种观点的国内学术界代表是张龙平教授。

(二)广义的审计风险观点

国内代表学者徐政旦、胡春元(1998年)等持该观点,认为审计风险,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陷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符而产生的损失或责任风险,而且包括营业失败可能导致公司无力偿债或倒闭所可能对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产生伤害的营业风险。可见他们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人员与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着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持该观点的还有谢志华(1990年)阎金锷、刘力云(1998年)吴胜生(1995年)。该观点的特点是将客户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定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因素。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构成控制因素的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风险水平,把客户的经营风险植入到本身的风险评价中去。

(三)两种观点评析

笔者认为将审计风险理解为广义审计风险概念不恰当,赞成将审计风险定义为狭义审计风险,即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针对会计报表不能够形成和发表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理由如下:

第一,审计风险产生于具体的审计过程之中,是基于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产生于审计项目、审计范围与重点等具体的过程与职业判断方式、统计抽样方法等审计本身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它的边界仅仅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与检查风险这三项风险,而不是指审计人员与会计师事务所可能承担的损失,因为该损失可能游离于审计过程之外,是在审计发生之后才可能发生的事情,即广义审计风险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把审计过程的技术性程序风险当作了事务所自身面临的商业风险。审计风险概念理应界定为属技术性程序的狭义风险范畴。

第二,广义审计风险概念的外生性使审计风险无法评估。我们知道,众多因素造成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承担可能的损失,而且这些损失是无法预先评估的,带有很大随意性。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之时,无法预测客户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将采取何种行动,从而无法确定风险的性质,判断风险的程度。而狭义审计风险观可根据审计风险模型计算评估审计风险。

第三,广义审计风险观没有正确区分与审计风险相关的一些概念。商业风险(经营风险)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企业(被审计单位)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种种不确定性,如经济萧条、决策失误或同行之间意想不到的竞争等。二是企业没有达到预期经营目标的可能性。商业风险的极至是经营失败,经营失败是指被审计单位破产或者无力偿还债务。审计风险的极至是审计失败,审计失败是指审计师由于没有遵守公认审计准则而形成或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审计失败往往是因为审计人员缺乏职业胜任能力、疏忽大意、舞弊欺诈等情况所至。

审计的含义范文第2篇

含义:考试成绩达到规定的最低标准的人数占总体的比率。

及格率计算方式:及格人数除以总人数。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会用EXCEL统计学生成绩,其中要统计学生的优秀人数,及格人数以及优秀率,及格率,这些功能如果用菜单来操作比较繁琐,但用Excel的公式却非常简单方便了。

(来源:文章屋网 )

审计的含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语文美育

一 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涵义解读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以陶冶情感为特征,以生动形象为手段,通过个人兴趣爱好的自由形式,培养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语文美育就是借助语文教材及语文美育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美的因素,教育学生怎样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陶冶学生的情感,形成他们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和崇高的审美理想。美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教育内容。

那语文审美教育活动又包括哪些?广而言之,凡是涉及到语文教学中美育研究的问题都是它的内容,实际上研究者是将它分为两个方面即“教材中审美因素及施教者体现出来的审美因子”。针对这些内容,我们需要注意,不能仅仅把美育当作一个孤立的艺术特长或技能技术教育来实施,而是要抓住美育的本质特征。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心灵,而语文审美教育的最基本特征是情感教育,具体说来就是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创美能力和审美心理结构为直接目的,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最终指向,通过各种美的形态特别是语文美和语文教育美所进行的一种文化型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二 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实际操作

语文教师应紧紧把握住审美化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以审美心理活动为中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完善的审美个性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下面,我谈谈应该采用的步骤方法。

(一)在语文教学中感知美,鉴赏美

作为现代教育的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和挖掘教材中的各种美的情感,使课堂鲜活与斑斓;优美的语言文字可以激起学生的想象,并由此得到美的艺术熏陶,因此,语文教师要通过在文章解析中,挖掘语言文字的美来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感知和鉴赏美,以此达到寓美育于语文教育的目的,

1 品词析句,理解语言美

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人手。这件事看似浅近,但是最基本的。”叶老明确指出从文字“人手”,而且品析要达到“透彻得了解”的程度。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并不是轻易就能获得的,必须经过想象的作用才能达到。黑格尔也说:“语言的艺术在内容上和表现形式上比起其它艺术都远较广阔。”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首先要设法让学生从多方面来品析词句,唤起他们的想象和立体感受,从而促使他们去感知,在不断的审美体验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审美体验。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一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想象,如这段话运用了哪些比喻?本体与喻体有什么相似之点?这节没有写月,却写了荷,与题目“荷塘月色”有什么联系?是不是离了题?为什么?学生从这些问题中加以想象,由宽大、微曲的轮廓联想到舞蹈演员身着芭蕾舞短裙亭亭玉立的倩影,翩翩起舞的形象,并进而体味到荷叶轻盈舒展、挺拔直立的秀姿之美,不仅把握住比喻的特点和写荷对月所起的作用,也由此悟出美的真谛。

当然,在经过润色而品析词句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会感受语言那种自然无华的朴素美。王国维说:“自然之舌言情”,更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让我们从《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几处描写来体会这种自然之美带来的愉悦:

……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逶迤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的紧……

……把花枪挑着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到晚越下得紧了……

这几处的描写,没有用任何惊人的词藻,却勾画出一副有人有景,情景交融的风雪图。施氏就是通过这些朴素的语言,不经意的点染,让我们在自然中见其境界,从而感受到语言那种自然朴素的美。

2 注重朗读,体会韵律美

由于双声、叠韵、叠音、声调等声音因素,再辅以音乐、停顿、骈散交错、长短相间等手段,使汉语具有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韵律美、音乐美。因此对语音的音乐美,对语言的韵律美的感悟,要通过朗读、吟诵的实践加以实施。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教师:“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形象地说,学生应当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所以我们应当提倡、推广语文诵读活动,以便提高学生对语言韵律美的审美敏感。那当然在诵读过程中,处理好轻重缓急、停顿语气等朗读技巧,也使具有视觉特征的文学作品立体化,在声音的运动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如朗诵《林山水歌》的开头两组: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在朗读时注意,这两组诗每行分四个音节,逻辑重音要落在“山”和“水”上,在句调声音上,每组第一句要轻柔些,第二句要凝重些,从而体会玩味这诗的匀称美、音乐美和回环美。

3 创设情境,鉴赏意境美

语文教学也要注重学生审美心境的培植,因为学生以恰当的情绪状态进入文本意境赏析,能动性就强,效果就佳。但审美心境的培植是个复杂的心理工程,取决于心理诱导的深入,设计好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导入是培植心境的第一道也是极其重要的工序。例如我在讲授《爱莲说》时,参看了很多资料,最终选择了这样的导语:“人们往往在自然万物中寄托着自己美好的愿望:人们爱菊,用它象征着志趣高洁;人们爱竹,用它象征着虚怀若谷,正直谦逊;而宋代周敦颐却独爱莲,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导语一方面创造了一种美的氛围,便于学生进入审美心境,同时很容易启发学生进行类比思维,把注意点放在莲的象征意义上,审美地对待这篇文章,明确莲的美在于它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作者爱莲实际上

是用莲的品格表明自己虽在污浊的环境却不同流合污的决心,从而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感情上的期望与向往,引发他们深入探究作品的动机,为进一步的审美奠定基础。

4 评价人物,培养人格美

语文审美教育应充分发掘汉语所渗透、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因素,要指导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品质和精神面貌,感受多种类型人物身上体现的丰富的社会美和健全的人格美,引发学生对课文中美的人物产生敬慕之情,让闪光的人物形象占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学会做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中作为美的形象代表的刘和珍君,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对“真的猛士”的形象进行审美鉴赏,从“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却“从容地辗转”到“枪弹的攒射中”;(最后一次演讲)中闻一多先生慷慨激昂、义正言辞的演讲;南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警世豪言,表现出了一个人为自己的祖国抛弃一切个人利益,永远热爱忠诚自己的祖国,时刻为祖国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壮举等等这些闪耀着美的火花的人物,都是中国的脊梁,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二)在作文练习中表达美,表现美

文章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是人生经验和生活理想的表达与追求,包含着丰富的思想与情感,它是作者灵魂的凝练和对象化。“练文要先练人”,教作文就是教做人;鲁迅先生也说,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这些都形象又透彻地说明了做人与写文章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美,挖掘本质美,以崇高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去表现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和丑,促使学生心理结构的完善。

1 加强口语训练,表达美

语言是人们用以表达情意、交流思想的工具。随着社会的进步,表现人类智慧的语言越来越成了衡量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准绳;更何况在当代信息社会里,随着通讯器材的普遍使用,越来越多地需要运用口语。因此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口语的训练。整体来看就是要让学生以审美的心态来对待口语训练,具体来看有三:一是语言美,就是用语文明得体;二是仪态美,就是发言时自然不拘泥;三是思辨美,就是发言内容条理清晰,具审美性。我们可以通过选取合适的题目来调适学生的审美心态,如“心怀感恩”、“你心中的偶像”、“猜猜他是谁”等等既使学生兴趣盎然,不拘泥而畅所欲言,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进行习作训练,表现美

无话可说或无材料好写,是学生写作最大的苦恼,因为没有惊心动魄的事去震撼学生的心灵;但生活,于留心处,处处皆学问。“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感受生活,赋予平凡琐事以丰富内涵,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引人入胜的美。比如对于作文《你很重要》、《生活因――而精彩》,就可以通过写平凡生活的平凡人物平凡事来表现它的不平凡,从而挖掘出生活中美的内涵。在《你很重要》这篇文章,一个学生就用片断组合法,分别站在父亲、母亲和儿子我的角度,来写出对对方彼此而言,你都是很重要的,不仅文章的构思好,突显了文笔之美,文章之美,也放映了作者内心的美。

(三)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美,培育美

课堂教学是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为了把美育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美的语言、行为与理想等;所以在审美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同时,我们还应重视实践,把课堂教学的美极度扩展延伸,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创造美、培育美。

这样着重需要重视的就是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在课堂之外的、以学生实践为主的教育形式。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教育,的令人神往的重要力量,它丰富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也为展现学生的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例如进行墙报、演讲、诗朗诵比赛等,在这些活动中进行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另外在实践中,教师也应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如每学期举办墙报比赛,事先可以给学生讲解墙报版面的设计要注意“黄金分割线”、“多样统一”、“图文并茂”,指导学生精心构图,还可指导学生独立编小报,要求写稿、选稿、版面设计、插图、书写都由一人独立进行。要求学生在编报时独具匠心。做到内容和形式美的统一。学校班级还可举行诗歌朗诵比赛,要求学生选择思想感情健康,具有声韵和谐之美的诗歌。赛前,进行反复的朗诵训练。实践证明,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外活动,能让学生感受到美,体验到乐,保持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对学习充满兴趣,在培育美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效果。

语文审美教育是贯穿于听说读写全过程的一种美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们在正确理解语文美育的内涵宗旨和认识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要通过实际课堂的语文教学和生活实践,加强审美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参考文献:

[1]冯玉强等,二十年来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研究述评,贵州教育学院学报[J],2000.1

[2]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杜,1982.163

[3][穗]黑格尔,美学(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37

[4][俄]苏霍姆林斯,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85

审计的含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文化精神;学术自由;人文主义;

一、大学文化精神的内涵解析

在广义上,大学是指所有的从事高等教育的机构;在狭义上,大学是指在专科学校、学院之后的最高等级的高等教育机构。[1]“大学文化精神”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文化概念,是在长期的教与学、工作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为广大师生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具有两方面的属性特征:

第一,学术自由的属性特征。学术自由的内涵则主要是指自由探索知识,满足个人的好奇心需要,从而实现人的精神完满和个性发展。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将这一精神理念被带入并践行于早期的大学学术生活中,它是中世纪早期大学区别于其他社团性组织的一种外在的“标示性”文化,同时也是“生活于大学这一社团性组织的知识分子在日常学术活动中所具有的文化品性”。[1]从大学的起源上讲,中世纪的大学起源于自发组织起来的“精神的手工业者”,他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组织所属”,可以自由的云游讲学,而且形成了一种自由探索高深知识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品性,并维护和坚守这一“社团性行会组织”的独立和自治,不愿受学术范围以外的政治、宗教和社会因素的干扰或约束;求学者没有现代意义上学籍的限定性,可以依据自己探究的兴趣和需要自由的云游求学,以发展完整人格、获得广博学识与独立思考精神。这些“精神的手工业者”在探究和学习“高深学问”中的“教”与“学”所体现出的“学术自由”精神理念和文化品性,不仅蔚然成风,而且成为当时大学的一种“文化标示”。所以,从大学的起源上讲,“学术自由”的精神理念,表征着生活于大学这一社团性组织中的知识分子或精神的手工业者在日常的学术活动中所具有的原生性的、“自在”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品性,体现着中世纪早期大学人大学生活的日常状态、方式、态度、价值及精神风尚。

第二,人文主义的属性特征。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人的解放,主张“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价值和人的精神的自由。虽然中世纪的大学并没有明确地提出“以人文本”的教育主张,但其大学教育几乎都是人文主义取向的,其一,既倡导学者个体对“高深学问”的自由探究,同时又关注对学习者个体独立思考个性的养成以及个体的精神自由;其二,教育内容主要是人文学科,不仅把人文学科作为“自由”探究所有“高深学问”的基础,而且以人文学科来陶冶学习者的高尚情操。所以,虽然中世纪早期大学的这种人文主义取向并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以人文本”的“人文主义”,但在关注个人理智的培养、高尚情操的陶冶以及个人独立个性的完善等方面,已明显表征出“人文主义”的精神理念。

现代大学人文主义精神和品性不仅是以“自在”的文化形态渗透于近代大学人的大学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且以“自觉”的文化形态作用于大学人的生活文化中。洪堡创建柏林大学时把科学研究带入到近代大学的同时也把他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和精神渗透于柏林大学的精神文化之中,在洪堡看来,“唯有在研究活动中,每一个个体才能在获得精神自由的同时,运用理性来独立地思考,独立地面对疑惑和承担责任,才能够发现真理,并从中感受到幸福和快乐”。[2]洪堡的这一新的人文主义教育观,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大学的教育理念,而且广泛地被各国大学所接受,并逐渐成为大学人大学生活的一种生活哲学和精神追求。在他看来,自由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心智,以此来“形成对个体终身受益的精神品质,如自由、公正、理智、温和以及睿智等等”。[3]因此,大学自由教育的思想观念,不仅以一种教育哲学的力量不仅影响着近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而且以大学人的群体意向渗透到大学人大学生活的文化心理和精神信念中。

二、大学文化精神的现代意义

大学文化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独特气质,大学精神的独特气质是外在的“形”,而大学文化是内在的“魂”。作为具有真正现代意义大学的文化精神,它应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

第一,引领学生的品性性格培养。

从终极关怀的意义上讲,创建大学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发展与完善其健康人格,而大学文化精神是大学文化所营造的大学的“精神场域”的重要组成,[4]所以,大学文化精神所内涵的“传统”精神理念以及所表征出的大学人的文化品性,对目前在校就读的大学生来讲不仅需要,而且是大学生提升其精神境界和发展与完善其健康人格的必需。

对现代大学生来说,广泛意义上的“精神”对每个人来说并非可有可无的东西,在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而且也体现着或践行某种精神,哪怕是一种虚无主义的或物质至上主义的精神,所以,从“精神”之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这一层面上讲,“精神”不仅仅从生命存在的层面上表征着一个人的精力或活力充沛,也不仅仅是从心理的层面上表征着一个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处于自觉的心理状态,更主要的是,“精神”表征着每一个人对其据以生活的终极意义和价值的信奉,是一种灵魂的“寄托”,也是每一个人的具有一定理想追求和目标指向行为的内驱力,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对生活价值的选择以及生活所持的态度、日常行为规则的遵循和方式的选择以及相应的意志品性,因此,精神对于每一个大学生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和价值,但不同的精神品性之于每一个体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却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大学文化精神内涵中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性所表征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确实存在着相当的差异性,可以说,一个具有“无私奉献”这一“精神品性”的人,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以及个人与国家利益关系上,总是把个人利益置于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之后,具有这种精神品性的人,又被誉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所以,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阶段应具有何种“精神”,或者说形成什么样的“精神品性”,不仅是学生提升自身“精神 境界”和发展与完善其健康人格的问题,更应是学校营造和创建大学精神文化来“引领”的职责及方法问题。

第二,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塑造。

从哲学上讲,“价值”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是人的“合目的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根本体现。价值观念是一种衡量内心活动的尺度,是个体评价事物与抉择的标准,它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念、信念、理想等,也为人们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了充足的理由。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价值观被内化为个体的行为标准时,就表现为个体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可通过个体行为被外界感知,反映的是人的大脑关于外界事物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重要性的认识倾向,对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的支配、调节与定向作用。

从“价值”之于人的行为的选择与定向等方面来讲,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直接反映出价值主体对事物或行为所赋予的意义,价值主体作出价值判断从而作出价值观念的标准和依据:一是价值主体的信念、期望、理想追求,即合目的性;二是价值主体所处环境中的“他人”的价值观念以及价值实现的事实和引领;三是价值主体所处环境外的价值观的渗透和引领。对生活在大学校园中的学生来说,大学文化所内涵的价值观念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我们不能用主导价值观来强行取代大学生个体对自身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多元自主选择,主导价值观的确立并不等于完全消解大学生群体中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差异,而是要通过对各种现行的价值观的批判整合,确立一种为大学生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我们在大学元价值观中作价值量的分析与比较,让学生懂得去确定价值等级次序,优先选择其中价值量最大、最值得选择的那一种,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等级最高的是我们一直倡导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关系的价值观,集体主义是大学生自我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反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个人享乐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P.82,99

[2]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P.234

[3]威廉·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P.16

审计的含义范文第5篇

2022年寒露时间几点几分几秒

2022年寒露节气时间是公历2022年10月8日9点38分53秒,农历壬寅年九月十三号,星期六。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斗指戊;太阳到达黄经195°;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干支历戌月的起始。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

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的东北、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千里霜铺、万里雪飘,与南方秋色迥然不同。

寒露的气候特征

“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寒露是干支历戌月的起始,是秋季末月。戌月,阳下入地,万物毕成。寒露的夜晚,仰望星空,就会发现星空换季,代表盛阳的“大火星”已西沉。

进入寒露节气,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晨晚略感寒意,空气较为干燥。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我国大陆上绝大部分地区雷暴已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贵州局部地区尚可听到雷声。随着寒气降临,已经到了增添衣物的时候了。

寒露气候特征

节气寒露的歌谣

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

小麦播种尚红火,晚稻收割抢时间。

留种地瓜怕冻害,大豆收割寒露天。

黄烟花生也该收,晴朗天气忙摘棉。

贪青晚熟棉花地,药剂催熟莫怠慢。

大棚黄瓜搞嫁接,保温保湿是关键。

紫红山楂摘下来,鲜红石榴酸又甜。

果品卸完就管树,施肥喷药把地翻。

采集树种好时机,乡土种源是重点。

畜禽喂养讲技术,怀孕母畜细心管。

越冬鱼种须育肥,起捕成鱼采藕芡。

寒露的相关习俗

农事习俗

寒露时天气对秋收十分有利,农谚有:黄烟花生也该收,起捕成鱼采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来。寒露蜜桃属北方晚熟桃品种,成熟期在寒露前后,故名“寒露蜜桃”。

赏枫叶习俗

很多地方有赏枫叶的习俗,“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名句说的就是这个季节的习俗,不过寒露节气还没有红枫叶,到了暮秋时节才有红枫叶。

吃花糕习俗

由于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们谓此为“辞青”。九九登高,还要吃花糕,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糙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赏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