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歌曲教学方法

歌曲教学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歌曲教学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歌曲教学方法

歌曲教学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音乐课;培养;演唱;情感;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237-01

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一轮了,国家重新制定的《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歌唱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的音乐表现形式,也是人类表达感情最自然、最直接的方式。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

我从事音乐教学二十多年,在乡村小学任教十八年,这些年来,教学时常常感觉孩子唱歌明显存在着情感表达不到位甚至缺乏情感的问题。县城的孩子比乡村的孩子在演唱方面略好一些,乡村的孩子在演唱歌曲时感情更缺乏。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唱歌没有情感,就像人没有灵魂一样,只是一个音响的空壳,是不会产生美感,也不会打动人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小学生能够充满自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呢?我认为应该重点从以下几项工作入手:

一、音乐教师对音乐教学要满腔热情,热爱每一个学生

热爱每一个学生,不要埋怨和嫌弃教了许多遍总学不会的学生,没有哪个学生一生下来就会有唱歌,就会有感情的演唱。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有感情,课堂上始终带着满腔热情,这肯定是培养学生有感情演唱的关键所在。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必定会影响学生,教师是学生直接模仿的对象。如果教师在教唱歌时有感情,学生久而久之也会模仿个样子出来,慢慢地经过教师的引导也会把歌曲内在的东西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缺乏应有的热情,缺乏对学生的热爱,缺乏对生活的感悟,那么你教出来的学生自然也情感全无,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了。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生涯中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多学、多练、多唱、多想、多分析、多体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握音乐课演唱教学的要求,表达出歌曲要表达的意境、感情,学生才能体验到情感,产生共鸣,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才能激起学生对音乐的无比热爱。

二、音乐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歌唱

学习音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生活中的事情会让他们感到真实、自然、亲切,把歌唱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歌唱,能使学生从本质意义上理解音乐,消除音乐神秘感,明确音乐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例如,在教学《大家来劳动》《劳动最光荣》等歌曲时,和着歌曲的节奏和韵律,教师首先进行示范,一边演唱一边表演,各种劳动时的动作,学生都非常熟悉,同学们仿佛进入了实际的劳动场面,情不自禁,对生活情感就自然而然地流入出来了。

三、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唱歌教学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演唱者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可见,激发、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是何等的重要。作为一名多年任教音乐的教师,在歌唱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管是何种情绪的歌曲,大多数学生都喜欢扯着大白嗓子喊叫似的唱歌,不懂得根据歌曲所体现的情绪和表现内容去演唱歌曲。有的则在演唱时表情呆滞,嘴巴呈蠕动状态,显得对歌曲的演唱毫无兴趣。

在学生学唱歌曲之前,我认为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聆听感受歌曲的同时思考歌曲所表现的情绪。比如我在教唱六年级《我家在中国》这首歌时,我设计的问题是:请先听音乐,然后说出你的感受。想一想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那么,学生自然会有意识的带着问题去聆听感受歌曲的情绪。在学生回答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时,我适当的给予提示和讲解:这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歌曲。歌词质朴通俗,旋律真挚纯朴,表现了人们对祖国的挚爱,对幸福的向往之情。这样,学生就会根据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想法做个比较,加深对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来理解,为后面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作铺垫。因此,教师在教唱前的问题设计很重要。

四、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内容底蕴,激发学生的情感

每一首歌曲如同其它任何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其之所以产生的生活情感的底蕴。因此,这些艺术作品或多或少都打上了时代精神的烙印。但是,少年儿童受到生活经历的限制,特别是现在的小学生,他们很多时候都很难理解和体会作品所要表现的情感。比如几十年代的儿童歌曲或者一些地方的民歌。正因为他们缺乏产生特定情感的生活体验,且没有真正理解歌曲所表现的深刻情感,所以学生是不可能把歌曲的内在情感通过演唱充分地表现出来。

例如,我曾教唱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时,学生只是感受到歌曲的旋律比较抒情,演唱时中速,气息悠长,而不了解这首歌的音乐舒展豪放,优美抒情,表现了沂蒙山劳动人民憨厚朴实的性格。所以演唱时做不到体现歌曲所包含的情感。因此,我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同学们介绍了这首歌的来历和历史背景,这样让学生充分的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蕴含的情感,很快他们在情感上也会很投入地演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五、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感染课堂的气氛

我认为在音乐课中,教师的情感表现对学生多方面的影响起着很大的决定因素。教师在范唱歌曲时,通过自身独特的音乐表现手段,展现自己的演唱情感和适当的表演来增加学生对歌曲情绪的直观感受,和唤起学生心灵中情感的共鸣。因为学生在观看教师演唱时,教师演唱的声音、眼神、动作、以情带声等表演能直接把演绎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教师有感情的范唱,有助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准确理解和表现,也有助于提高他们歌唱学习的兴趣。

六、适时运用多媒体,给予学生直观的感悟

教育科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的运用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多方面的效果。但我认为只有合理运用且少而精的多媒体课件才能为我们的教学增添独特的效果。首先,多媒体为学生的听觉艺术上带来了享受,同时,也给学生的视觉上带来了很好的冲击。另外,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很好的节省板书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视觉赏析和多方面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聆听歌曲的同时,通过视觉来感受歌曲所体现的情感,使学生更加了解歌曲蕴含的内容,这样为后面理解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打下了铺垫。只有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能给予学生对歌曲更直观的感悟。

歌曲教学方法范文第2篇

摘要:社区工作课程具有知识综合性、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重视能力培养的特点,但以往的教学中缺乏对知识的整合、缺少学生的参与和实务操作的训练等。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综合运用专题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和参与式教学法能有效改进社区工作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 :社区工作课程特点 教学方法 改革 效果

基金项目:东北林业大学《社区工作》重点课程建设资助项目;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面向职业化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DGY2014-15)。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828(2015)02-0092-07

DOI: 10.3969/j.issn.1672-4828.2015.02.010

庞文,博士,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哈尔滨 150040)。

一、引 言

社区工作是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并列的社会工作三大工作方法之一,是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主干课。虽然社区工作相对较晚才被确立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但因其整合性的工作模式、强调对社会与制度等宏观层面的干预等特点,使其重要性和独特性越发凸显。在国外,社区工作主张通过社区发展、社区组织、社区规划、社区照顾、社区行动等工作模式满足社区需要、解决社区问题、提升居民能力、促进社区整合。在国内,随着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的不断加强,社区工作被广泛运用于社区的福利保障、慈善救助、教育辅导、康复医疗、便民服务等诸多领域,以实现社区综合发展、培育现代公民。由此可见,社区工作者要想胜任本职工作,需要完备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技能。作为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教育者而言,理应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思考这一问题,通过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真正掌握社区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目前,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社区工作的课程与知识特点以及教学中的一些共性问题,结合笔者多年来讲授社区工作课程的经验和体会,本文尝试对社区工作的有益教学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与社会工作同仁一道寻求提高社区工作教学质量的途径。

二、社区工作课程特点

(一)知识的综合性

社区工作属于社会工作方法体系中的宏观操作方法,强调通过社区的改革和发展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这就要求社区工作者不仅是懂得社区工作具体方法与技巧的专才,也是熟悉社会知识的通才(徐永祥、孙莹,2004),社区工作知识体系因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首先,在学科知识上,社区工作课程涉及到社会工作、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等众多社会科学类知识,社区工作者常常要运用这些社会科学中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在专业知识上,社区工作除了重点介绍自身的理论与实务模式之外,还要讲授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价值伦理、通用过程等一般性知识,甚至在很多章节中要穿插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会行政、社会政策等其他社会工作方法的知识内容,从某种角度而言,社区工作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进行整合性运用最为突出的课程和领域。因此,教师的社区工作课程教学也就显得重要而富有挑战。

(二)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专业化社区工作与非专业化社区工作虽然都涉及实务层面上的操作问题,但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还需要专业化价值观和社会工作理论的指导。社区工作的理论与实务是相互促进的,窦务经验能帮助工作者在社区实践中驾轻就熟,但需要很长时间积累,且较为片面,而理论是对社区工作经验的总结、提炼,概括出共性知识,体现其内在规律,用以指导实践。在西方,正是以一般性社会理论和福利意识形态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社区理论的复兴,才推动了实践层面各种社区工作模式的发展和不断完善。我国现阶段日益强调社区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必然要求社区工作理论的发展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社区工作课程教学中,需要顺应这一课程特点,坚持社区工作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并重,同时处理好学生价值观培养与实践操作技巧训练的关系、正确看待西方理论与本土传统的关系。

(三)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

社区工作的内容复杂多样,这就要求社区工作者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处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一方面源于工作中的锻炼,另一方面离不开课堂的教育训练。现今的社会工作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社区工作教学也应树立能力本位的理念。哈德凯瑟(2008)等人认为,工作者首先要具备的是自我的坚毅与自信,所以在教育训练中要鼓励学生克服“我做不了”的思想,创造一种积极的环境并激发学生的潜能。此外,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项目策划能力、综合服务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能力、行政和管理能力等也是社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这些能力的获得有赖于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大力革新。

二、当前社区工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前述内容,可见社区工作是一门兼具知识性、理论性和实务性、操作性的课程,其教学设计和实施应体现这些特点。然而,笔者在课题调研、与同行的交流中感到,现今社区工作课程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可将其概括为四多四少。

(一)孤立性知识多,整合性知识少

社区工作因其服务对象的多元性、实务过程的阶段性和方法技巧的多样性等特点决定了其知识的复合性,因此在授课中应将各种相关知识整合、内化为一个有机体系,使学生对社区工作及其相关知识有一个整体把握。但目前社区工作的课程教学还没处理好知识的整合性,内容的重复、知识的割裂较为显著,比如:随着综合取向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出现,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方法被全部整合进案主的服务系统,建立起“基于社区的”或“基于生态的”综合服务模式(何雪松、陈蓓丽,2005),但目前的社区工作课程教学中只是就社区工作而进行讲解,鲜有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以及政策倡导等方法有机渗透的。又如:地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是西方学者对社区工作三大模式的划分,教师在教学中也照此逐一讲解,较少探讨三者的内在关系和有机融合,易使学生产生割裂性的认识和实践上的生搬硬套。其实,就一个现实社区的发展而言,往往是综合运用这三种模式,所以教师应重点把握三者的关系,传授给学生整体性的、科学化的知识。此外,诸如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对社区及社区问题的系统性分析、对中西方社区发展和社区工作的综合比较等均须在课程讲授中引起更多关注。

(二)理论讲授多,实务操作少

社区工作的理论知识是对以往社区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从事社区工作首先需要了解的,但社区工作突出的实践性、应用性决定了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目前社区工作的教学主要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虽然能让学生对社区工作的历史、过程和方法有大致的认知,但不能保证他们能合理地运用于实践,在能力锻炼上打了折扣,诸如社区参访、调查研究、专业实习、项目策划等实践操作性训练有待加强。一些学校的学生在上完社区工作课程后,还没去过一次社区,对社区连感性认识都不具备,对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等知之甚少,与街道办、居委会或其他机构联系交往时手足无措,学过的社区工作理论不知如何施展和应用,这些状况都与学生缺乏实务操作和社会历练有关。当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的整体后发性、社会工作实习实践条件的不完备等,但教师自身缺乏实务操作经验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使得教学内容不能落地,甚至是“纸上谈兵”。

(三)照搬国外的多,结合本土的少

由于人类需要的共通性、社区问题的相似性,社区工作具有较强的国际共性,所以借鉴西方的理论和经验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的社区工作课程教学往往存在生硬照搬西方理论和方法,缺少内化、本土化的问题。就社区工作历史而言,大多数教材和教师介绍的重点都是英.美、德等西方国家的情况,对我国社区工作的历史尤其是当今社区工作的实践还缺乏梳理。就社区工作价值观而言,主要介绍的是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社会正义、社区自决、增权等西方价值观念,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崇尚权威、政府主导、重视人伦和社区差序格局等特点被提及和分析的较少。就社区工作案例而言,大多数学校在介绍地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社区照顾等典型社区工作模式时,都是以国外教材中的案例为蓝本讲解的,其实,我国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社区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而鲜活的教学案例,完全可以将其与社区工作理论加以有机结合,让学生体会社区工作在我国的巨大应用空间。

(四)教师主导的多,学生参与的少

在社区工作教学中,学生只有积极地参与、充分的融人才能真正内化社区工作的知识,掌握相应的能力和方法,但目前社区工作教学中的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等还有待加强。一方面,很多专业教师是社会工作或社会学出身,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但并未受到系统的师范教育,在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等方面有着先天不足,往往习惯于灌输式讲解。同时在课程内容、实践安排、教学进度等方面也都由教师自己决定,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从高中选拔而来的大学生,往往习惯了课堂被动式听讲,参与意识、参与积极性较低,加之社会阅历少、实践能力弱,对进社区、做实践存有一定的畏难情绪,这也导致学生在社区工作的教学参与上动力不足。

四、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社区工作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不断思考和摸索总结出了一些方法,在提高社区工作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社区实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专题式教学法:理论知识的整合性讲授

针对当前社区工作教材章节内容衔接性差、与其他课程内容交叉、理论与实务存在割裂、国内相关情况尤其是近年来社区工作实践介绍不足等问题,为加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完整性和时效性,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将社区工作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和提炼,以专题化形式讲解。这种方法使师生打破了教材的束缚,以教学专题为载体对社区工作知识加以整合,讲授内容的取舍和更新更为灵活,课程更为开放,理论性和学术性得以提高。具体做法是:在备课过程中,通过充分研读教材、整理学生反馈信息等,确立若干专题,保证每个专题的独立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然后广泛收集资料,精心备课,对专题进行充实和论证;教师准备的同时也触动学生分组、搜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专题讲授、交流与讨论,并加以总结和评价。

目前,我们讲解的有代表性专题包括:我国的社区及社区问题;社区工作的理论与价值观;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及其当代意义;我国当前社区工作的运作模式与相关政策;农村参与式地区发展:理论与实践;社区服务项目的策划与实施;社会行动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社区工作模式的比较分析等等。在讲我国的社区及社区问题时,除了介绍社区的含义、特点、功能等一般性知识外,师生还共同探讨了我国从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型的背景和意义,从而让学生确立了对社区及社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对当前社区管理的街居制及其影响,街道办、居委会、业委会、社会工作机构等不同社区管理与服务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进行了讲解,这样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的结合更为紧密。又如,在讲我国当前社区工作的运作模式与相关政策时,教师带领学生查阅了大量近几年社区工作的理论文献、实践资料和政策文本,重点介绍了我国政府购买服务的做法和政策,社区工作中岗位制、项目制的异同,与社区工作相关的法规政策等。凡此种种,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既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信息量更广、更系统、更实用。

(二)项目式教学法:实务能力的全方位训练

近年来,社会工作政策与实务界正在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制运作方式,社会服务的项目招投标制对专职社会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意味着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应顺应这一变化,培养学生项目策划与实施的能力。社区工作的项目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亲身参与项目的设计、实施、评估等完整过程,让学生在实务操作领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进入社区、了解社区并服务于社区。具体做法是在老师指导下,将学生分组,每组根据所讲内容和学生兴趣等因素确定实践项目,然后与相关社区联系,进入社区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设计可行的社区服务方案,然后实施该项目,最后是项目评估并撰写总结报告。整个过程做下来,学生的项目策划能力、社区调查能力、服务实施能力、写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等均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当然,为配合项目式教学法,需要将教学周期拉长,以16周左右为宜。如果在课程教学周期内学生不能完成项目,可申报学校暑期社会实践以完成项目的接续。同时,需要一定程度的经费支持,笔者所在学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每年每级学生投入2万元教学实习经费,大致可以满足教学所需。另外,专业教师注册成立的林大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也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实务教学。

经过几年积累,社区工作课程已带领学生完成了20多项社区服务项目,包括——阳光心灵:牵手农民工子女服务项目、金色晚年——林大社区老年人服务项目、哈尔滨志愿服务调研项目、哈尔滨社区矫正服务项目、秦皇岛西河社区参访项目、独生子女素质拓展营项目等。随着项目运作能力和实务经验的提高,笔者所在学校专业师生还成功申请到了民政部福彩公益金特殊困难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可见,社会工作实务与社会工作教学能相互促进,项目式教学法是锻炼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案例式教学法:本土经验的系统性总结

随着专业社会工作在社区建设、社区服务领域持续而深度的介入,国内社区工作的实践经验越来越丰富,为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鲜活案例。案例式教学法就是以典型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讲授、讨论、问答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或理论,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培养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周巍、李细香,2010)。案例的选择、案例与教学主题的融合、师生围绕案例展开的讨论和分析是决定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在选择案例和备课时,首要的一个原则就是选择本土的、典型的、体现社会工作专业性的案例,案例来源包括教师的实务经历经验、国内社会工作机构的项目报告、媒体相关报道以及学生的经历感悟等。然后充分查阅相关资料,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将案例编写详实,授课时遵循案例导入、设问、讨论、讲解的通用过程。这种教学法不仅形式灵活、内容丰富、课堂亲和力高,更为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了解国内社区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本土情怀。

在我们编写的案例中,大多数与地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社区照顾等社区工作实务模式相关,以更好地实现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在讲授参与式地区发展时,我们选取了云贵草海地区参与式发展项目的案例。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介绍草海的宣传视频,然后教师转变话锋: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优美、有着众多野生动植物的草海,当地村民却长期生活贫困、官民之间矛盾重重,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解决?随着一步步的讨论、分析,教师随即提到:直到国际鹤类基金会、国际渐进组织与当地环保组织介入并开展草海参与式发展项目后,这一问题才得以缓解,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才走上良性轨道。然后具体介绍参与式的理念、当地的做法及其中体现出来的社工价值。通过这一案例的完整介绍,学生对参与式地区发展的理念和方法认识的更为形象、深刻,也意识到本土社区工作具有无穷的魅力和潜力。

(四)参与式教学法: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展现

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协作式的教学法,其核心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营造相互参与、相互激励的教学氛围,以使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实现教学目标。这一思想与社区工作强调的民主参与、尊重信任、集体增权等理念不谋而合,都是助人自助的体现。参与式教学法既应用于课堂教学,也适合于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选择一些关键问题或适合发散思维的知识点,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学习热情。例如,在介绍社区工作价值观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了价值拍卖活动,很好地将社区工作的价值观以轻松而又耐人寻味的方式传授给了学生。又如,在讲解社会行动模式是否适用于我国时,我们将学生分为支持组和反对组,两组展开辩论,使学生自主完成了查阅资料、获取知识、得出结论的目标。此外,诸如情景剧扮演、头脑风暴式的讨论、社区行为模拟、案例研讨等多种方式均有所应用。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体现得更为明显。整个实践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过程均由学生主导,教师只是在社区联络、方案设计、活动实施等细节上给予指导和支持。例如,将学生分组后,每组实践项目的名称、活动方案的确定要经历多次讨论,教师只参与每组的第一次讨论,交代一些基本原则并共同分析某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后续的讨论则交由学生自主进行,这样能让学生在自由、放松的氛围中集思广益,当然,教师一定要在若干重要环节和结果上把好关。在学生撰写项目策划书时,教师简要讲解策划书的撰写结构、要点等,具体活动的设计则由学生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潜能将被充分释放。

以上四种教学法在理念、内容和做法上各有侧重,但彼此间并无严格的界限,它们往往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统一于社区工作的教学实践。在专题教学中,往往会用到案例教学或参与式教学,而实践项目的教学也是与参与式教学结合起来的。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才能促进社区工作教学效果的提升。

五、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应用,不仅解决了社区工作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问题,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而且强化了师生的共同参与,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改革的总体效果明显。

(一)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明显增强

实施教学改革以来,改变了原先枯燥的教学内容和单一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知识整合性和现实指向性更加明显,课堂氛围也因经常性的讨论、辩论、小活动等显得轻松而有趣,这种生动、鲜活的教学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的思路,启发他们的思想。学生为了课堂上的参与,能够自主地在课余查阅资料、构思发言或是活动准备,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改善了学习成效,学生的专业意识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以往的教学由于停留在对概念、理论的表面认识上,使学生对社区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专业方法并没有深入、透彻的掌握,加之实践操作少,学生缺乏专业自信。教学改革后,学生对社区工作的价值观有了切身感受,对当下的社区及其运作机制有了感性认识,对社区工作的方法及其应用较为熟悉,对社区服务和项目实施不再陌生。心中有货,自然不再畏难。近几年来,我专业学生每年都以社区调查、社区服务等为主题积极申报、主持国家挑战杯创新创业项目、青翼社工联盟项目、省青基会服务项目和学校各类创新实践项目等,获得多项奖励和部门好评,也能积极自发地联系北京、四川、深圳等地的社会工作机构进行实习,这反过来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信心,学生的专业成长步人了良性轨道。

(三)推动了专业发展,社会工作的教学、研究和实务得以协同共进

作为社会工作的核心课程和整合性方法,社区工作的教学成效能直接推动整个专业的发展。依托社区工作的教学改革及其取得的成果,该课程进入学校重点建设课程目录,相关教师获得了进修、培训的全额资助,并获省、校多个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资助。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立了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并成功中标黑龙江省和民政部等多项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另外,专业在哈尔滨、北京、深圳、秦皇岛等多地的社区和社会工作机构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积极推荐学生就业,专业的实习基地数量和学生就业率每年位居笔者所在学院之首。可以说,社区工作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总结与评价

随着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工作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社会对社会工作服务和社会工作从业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倍受青睐,培养有理论、懂项目、会实务的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才自然是高校教育界的目标和追求。通过本文的介绍,在社区工作课程中融人专题式、项目式、案例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专业意识,锻炼理论思维品质和实践操作能力。当然,这些教学法还存在诸多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教学方法改革没有止境,希望学界今后有进一步的交流。如果这些方法能推广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其他课程教学中并加以丰富、创新,对我国社会工作教学和社会工作事业无疑是一件幸事。

[

参考文献]

[1]D.A.哈德凯瑟、P.R.鲍沃斯、S.温内科,2008,《社区工作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何雪松、陈蓓丽,2005,《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的十大发展趋势》,《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3]徐永祥、孙莹,2004,《社区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歌曲教学方法范文第3篇

一、组织教法得当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

一堂体育课组织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体育课教授的技术动作,大多数都是用四节课才能完成的,或有些是前阶段学习过现在要进一步提高动作质量的。这样,学生在一节或连续几节课都练习同样一个动作,或练习以前学习过的动作,很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和不认真练、不愿意练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器材场地的实际,采用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形式和方法诱导学生主动练习、积极练习。

如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练习,可采用分组投篮比赛,看哪一组投中的最多,方法是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4组,按顺序每人投篮5次,整组投完后看谁投中的最多,让观察的学生说说原因,让投篮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投篮动作。以赛促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而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从而完成了学习的任务,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合理安排教材,不断丰富教材内容

美国着名教育家布内认为:“中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以学习材料作为刺激的“诱因”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这种动机的产生,它的选择和设计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课堂内容时要注意教材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而一堂课中教材的合理运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所在。

2.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规律。虽然学生在以前也掌握了一些技术动作,但是他们没有很好的基础。因此,在教他们的过程中要以打基础为主,基础学好了,他们就会要求学习较难的技术。

3.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

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勇于突破新教材,使教材真正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不要把学生限制住,而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活动空间。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保证

歌曲教学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机电实验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一、任务驱动法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任务驱动法(即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是坚持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主张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任务驱动法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的教学方法,坚持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利用教师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辅以教学情境、师生协作、学生会话等诸多要素改造,重组原有的学习经验,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这一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任务驱动”和“注重实践”。

二、任务驱动法对机电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机电实验教学过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法,主要表现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因材施教,积极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任务、项目为驱动,通过提出问题、分析任务、实现目标与评价效果等环节逐渐培养学生学习活动与真实任务相协作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推动其学习目标的实现。这一方法的应用引起了机电实验教学方法的一系列改革,在具体机电实验教学实践中,呈现多种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基于任务驱动法在机电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法、问答教学法等,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环节的师生互动,既改革教的方法,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在《机械制图与CAD》实验课程中,教师以现实生活中的零件作为模型讲解零件的图形表达方法,让学生多思考,积极加入到讨论行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少讲多练,提高学生实际绘图能力。

2.项目驱动教学法。基于任务驱动法在机电实验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其职业技能,教师可大量采用项目教学法,以项目驱动,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内容,教师只加以指导,完成后再由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在《数控加工与编程》实验课程中,教师准备多个数控加工的工件为项目,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自己确定加工方案,分析加工工艺流程,确定工艺参数,编写加工程序,最后完成加工过程演示。

3.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法。为突出学生在校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采用基于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数控加工与编程》课程教学为例,其课程设置主要针对数控机床操作工和数控机床编程员。在实验教学环节中,教师根据工作过程调整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各工步完成的内容及注意事项,让学生懂得需要做什么,怎样做,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学以致用。

4.仿真教学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软件建立虚拟车间、虚拟工作项目,并通过“虚拟工位”操作来完成工作任务,营造仿真工作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如《数控加工与编程》课程,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数控机床(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或加工中心)仿真操作,完成零件编程与加工。特别是在该课程实训的后期阶段,利用软件在虚拟环境下,要求学生设计并安装机电设备液压控制系统及电气控制系统,并用PLC控制液压缸的工作,强调电、液、气、PLC检测等多技术综合应用。又如《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连杆机构,以前在课堂上讲很多遍学生也很难理解,而经过改革后,将连杆运动做成动画,把常用的机械设备的连杆部分拍成照片播放给学生看,还做了连杆教具,直接带上讲台演示,使深奥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

5.“课堂+车间+师徒”现场教学。机电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技术工作,因此要求在校学习期间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可以推出“课堂+车间+师徒”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即徒弟,教师即师傅,把课堂搬进车间,把产品搬进课堂,以产品、项目驱动,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

总之,在机电试验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实践的能力。当然,任务驱动法在机电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也不是万能的,应用这一方法,还要从完善教学设计方案、选择恰当教学手段、进行多元教学评价等下功夫。

参考文献:

[1]钟山,匡兵,许敏.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机电实验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7(04).

歌曲教学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良好关系 情感教育 兴趣

近些年随着文科综合被列入高考,人们对历史这门学科越来越重视。加之这几年历史考试越来越难,所以摆在我们这些历史教师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学好历史。

首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记》中提到“亲其师而信其道”,意思是学生只有和老师亲近了,才会信任老师,相信老师所说的,接受老师的教育。我的班上有这样一个学生,之前的老师告诉我这个学生的历史成绩是班里最差的,几乎就不学习,我通过几天的观察发现这个孩子非常聪明,但是却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玩《大话西游》这个游戏上。后来我找他谈话,先从游戏入手,很快我们就在游戏中找到共同语言,接着我看时机成熟了就问他知不知道这个游戏是以什么名著为背景的,他马上说出了《西游记》。我又问他知不知道《西游记》的内在本质,他说作者是借妖魔鬼怪来反映人间冷暖,借孙悟空来表达反抗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我又问他为什么作者要表达反抗和追求自由呢,这一次他没有回答上来。接着我开始讲明清历史,讲封建制度的盛极而衰,讲专制统治的强化,讲政治的黑暗,讲八股取士束缚思想等等。在聊天中这个学生慢慢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在随后的期中期末考试中成绩大幅提高,在高考中历史估分估了85分,试想一下如果当初我因为他成绩不好责备他那他一定会更讨厌历史课的,就不会有后来的成绩了,所以换一种方法和学生搞好关系对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充沛的感情也是一个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华民族以无穷的智慧和能力,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在讲中国古代史时应该带着以自豪为主,同情为辅的感情来进行教学,比如在必修二中讲商周青铜器制造时我先出示了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苑拍到的我与司母戊鼎的合影,通过我与司母戊鼎的对比,让学生更形象地知道司母戊鼎到底有多大(高1.33米,口长1.10米,壁厚0.06米),在说到重量(832.84公斤)时,我又以“相当于16个老师的重量”来让学生加深记忆,当然这么做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明白如此巨大的司母戊鼎制作起来非常困难,它需要大量的工人和场地更需要精湛的技术,所以这件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重最大的青铜器是值得我们全国人民骄傲和自豪的。在这节课中我还向学生介绍了在“三星堆”文化中出土的“神树”,并且展示图片。这是出自三千多年以前的手工艺人之手,构思巧妙,造型奇异世所罕见。在这里又可以让学生的自豪之心得到升华。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如此发达是因为农牧业的发达。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商周时期已经齐备,还建有牲畜圈栏,商王室和贵族还有专门的牧场。讲到这里,学生们都不时发出赞叹之声,骄傲的感情达到了顶峰,他们对古人充满了崇拜,但是这些成就都是古人用辛勤的汗水甚至是鲜血生命留给我们的,而这些人大部分是奴隶。讲到这里我把声音放得很低沉也很缓慢,为的是让学生明白接下来的内容和刚才讲课的内容是大大不同的,一方面我们为辉煌的成就感到高兴,同时我们对奴隶的悲惨生活满怀同情,这种感情上的巨大转折极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 “商朝戴枷的奴隶俑”“奴隶买卖图”和许多我在安阳拍到的“人祭”和“人牲”的照片,学生的感情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教学效果也达到了很理想的境界。

历史教学是任重而道远的,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重视本国的历史教育,因为可以让人们知道自己国家的兴衰荣辱。当今的时事也离不开历史,越是热点问题越能从历史上找到根源,如果在教学中多引入时事,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让学生有兴趣学好历史还有很多方法,现在很多电视剧、电影都是历史题材的,尤其是清宫戏,我们就可以以这些内容作为切入口,解释也好,辟谣也好,都能和学生产生共鸣,如果能再播放一些与史实一致的视频或图片效果就更好了。如果根据自身条件再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讨论、演讲、参观、考察的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了,能更好地学习历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