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教育体系

高校教育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教育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教育体系

高校教育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人才;创业教育体系

创业教育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个性的人才。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如何构建适合高校创新人才发展的创业教育体系,并依托这个载体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创业教育,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创业教育自起步以来迅速发展,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越来越正规,但是创业教育在中国仍然处于发展期,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高校创业教育方法落后

现阶段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着用应试教育的思维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的现象。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专业和个性,搞一刀切、一锅烩的方式进行教学,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又局限于校内,甚至仅仅局限于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培养学生开放思维和创新能力,把创业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创业学知识的灌输

(二)高校缺乏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

保守、僵化已是我国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显现出来的严重弊端,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创业教育的开展。在培养方向上,培养“对口型”的专门人才,强调以找到工作为目的,弱化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观念上,教学方法死板,忽视实践环节,仍然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在管理模式上,实行封闭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大部分学生不能提前或推迟学习,接触社会的机会少,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三)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匮乏

中国高校数量多,在校学生数量庞大,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稀缺,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匮乏。某些院校让就业中心教师充当创业教育教师,使得创业教育名不副实。

(四)创业教育的学科建设滞后

创业教育传入中国后虽然发展迅速,但很不平衡,主要在少数重点大学推行,而且以直接引入创业课程和借鉴国外创业实践经验为主,缺乏对创业教育这个教育课程本身的建设和研究。

二、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要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就业水平,发展完善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需要把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并重,从实施有效的创业教育方式、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开发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这三方面入手。

(一)实施创业教育的有效方式

1、互动讨论式学习方式

创业教育采取开放式教学,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和学生之间要有充足的互动,所以应当采用互动讨论式学习方式。创业教育的互动讨论式学习包括参观企业,到企业实习,请企业家学者进行访谈,校园模拟创业等,形式可以灵活多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2、市场调研方式

创业能否成功取决于创业者的实践能力,空有理论知识没有付诸实践的能力的创业只能是空谈。创业实践的能力并不是凭空取得,而是需要实践锻炼,所以创业教育中实践教育特别重要。在创业实践教育中,市场调研的能力是最为实际也最有价值的能力。只有经过市场调研,才能实地了解经济动态,鉴别创业的可行性,避免盲目创业,针对市场调研的结果,提出修正创业方案。市场调研的质量关系着创业能否成功。

3、休学创业方式

在商业世界,创业机会稍纵即逝,所以把握住机会显得尤其重要。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实践创业,有良好的创业机会,可以考虑休学创业。

4、挫折教育方式

创业之路充满艰辛,遇到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如果面对困难就此放手,甚至受到打击后一蹶不振,是无法成功创业的。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必须具备面对现实,坚忍不拔的品质。学生由于经历有限,基本上都是学校生活,遭受的挫折打击少,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经受挫折打击,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的素质,所以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锻炼。锻炼学生的抗打击能力,可以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体会到竞争的残酷,教师要引导学生正视失败,从失败经历中汲取有用信息,重拾信心,勇往直前,博取胜利。

5、实践模拟式学习方式

创业教育中实践特别重要,实践形式主要有模拟创业、社会考察等方式。模拟创业是创业教育的经典实践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设计创意、市场调查、寻找商机、制定创业计划、组建团队、进行创业、获取资金、进行企业管理整个创业过程都可以得到锻炼。在模拟创业过程中不仅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实践得到强化学习,动手能力,意志力,组织能力、团队精神等素质也能得到锻炼。

(二)培养高素质创业教育师资

构建创业教育体系,高素质师资队伍必不可少,创业教育教师是中国有特色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构建者,只有拥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真正培养出要素在的创业人才。

1、学校或社会创造条件让现有的教师体验创业

我国高校创业学教师一般没有经商创业经历,对创业学理论功底扎实,但是实践能力不足,对创业中的实际困难艰辛了解不多,这导致教师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忽视精神品质的锻炼,传授知识与社会实际脱节等问题。教师要避免把创业教育变成纸上谈兵,就要提高自身水平,弥补创业体验不足的缺陷。创业教育对教师培训中可以组织教师体验创业。

2、直接聘请企业界人士加盟创业教育的教学

高校教育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构建 高校学生 诚信教育体系

诚实守信,即诚信,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是千百年来社会普遍遵循的道德准则。无论是为人还是治学,无论是从商还是从政,坚守诚信是成就事业的根本法则,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和标志,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目前,大学生诚信问题已成为社会瞩目的话题,在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和学者反思的文章中,到处都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不容忽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特别是我国经济逐渐融入到世界经济,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我国将加速进入信用经济时代。大学生作为知识层次较高的一个群体,诚信程度的高低更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道德。正因为如此,当前高校应加强学生诚信教育,提高诚信意识,使诚实守信成为其终生的道德信条和行为准则,是大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校学生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及起因

1、常见诚信缺失问题

(1)思想诚信缺失。入党动机不纯、个人总结胡编乱造。在日常生活中,不诚实、说假话,背弃诚信,随意撒谎,欺瞒师长、同学。《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显示,在校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平均只有6.2%。(2)学习诚信缺失。

考试作弊、抄袭他人论文、剽窃同学学习成果等。(3)经济诚信缺失。恶意拖欠学费、助学贷款不按时还款还息、弄虚作假骗取贫困生补助等。(4)就业诚信缺失。虚假简历、不履行就业合同、择业中使用不正当手段等。(5)网络诚信缺失。

2、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新观念、新文化对学生产生极大影响。市场经济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日趋明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价值观念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中,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在校园蔓延;面对社会上一些诚信缺失、自私自利的现象,他们茫然无奈。凡此种种,直接导致极个别大学生以追求个人享乐作为人生目的。这种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思想腐蚀严重、负面效应影响大。

(2)制度漏洞。

如果一个制度环境默许甚至纵容了一个人的不诚信,或者不诚信后没有给予相应的惩罚,那么这个人就可能很快抛弃他所接受的诚信教育。相反,如果他看到或尝到不诚信带来的可能终生都消化不了的苦果,他就会对诚信问题倍加警觉。现有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导致执行中存在漏洞,使得部分学生利用制度漏洞实施不诚信行为,如因考试违纪处分不严导致学生经常性作弊。制度的不健全,使学校对不诚信学生缺乏有效的惩治手段。

(3)教育工作者的诚信缺失。

主要表现在教育工作者个人诚信素养缺乏、学术腐败上,让学生对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产生抵触。2006年下半年,复旦大学团委进行的关于大学生学术诚信的调查显示,69%的学生认为应该坚决抵制学术造假。可见,教育工作者本身的不诚信对高校学生带来的直接影响较明显,学生也比较容易切身体会。

当然还有来自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如诚信观念迷茫、法制意识淡薄等。

二、当前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缺陷

造成高校当前诚信教育体系鲜见成效的关键问题在于现有诚信教育体系不适应高校与社会信用体系的标准,以基础教育为主,不带任何评价或惩戒机制。因而总结现有诚信教育体系,可以发现还有许多缺陷。

1、诚信认知片面

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弊端。

由于受传统学校教育的影响,德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存在着一定偏差,许多教育工作者认为诚信是一个道德认知问题,而忽视了以道德情感为基础的、内化的诚信教育,把德育简单等同于政治教育,忽视了个人品质的“诚实可信”。、

2、教育方式、方法陈旧

目前我们的诚信教育方法以灌输、说教为主,把德育教育当作知识“传输”,忽视情感教育。显然,不诚信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结出诚信的果实。

方式的陈旧,使得诚信教育仅仅流于形式,有些学校经常举行诚信签名活动,在现场签名的时候,只签名不签约,把在横幅上签名当成守信的承诺,缺乏实施性。

3、监督机制缺失

由于高校内部监督机制的缺失给学生不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学校在具体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公正和不诚信,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诚信教

[1] [2] [3] 

育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诚信机制未能引入学校及学生群体,也使得学生诚信意识不强。

、与社会信用评价体系脱节

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与社会信用评价体系严重脱节。社会信用体系是一种社会机制,包括信用法律法规体系、现代信用服务体系、信用数据技术支撑体系、信用市场监管体系、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诚信教育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等七个体系一个机制。社会信用体系的优势已经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积极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信用记录,而高校学生诚信系统只包含诚信教育,缺乏必要的诚信数据记录,高校内各部门对学生不诚信表现记录互不共享,导致学生不诚信,而又办事畅通无阻。

三、积极借鉴社会信用评价体系,重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如何有效地把社会信用体系的经验引进到高校诚信教育体系中来,是研究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难点。参照社会信用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加强执行力度

这是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核心。学生管理制度本身和执行的漏洞给学生违纪提供便利条件。为构建切实可行的高校诚信教育体系,首先应对高校自身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充分讨论修改。在修改的基础上,层层落实把关,严格按制度办事,并阶段性分析制度执行效果。

、建立并健全诚信档案

建立学生诚信档案非常有必要。诚信素质的培养,依靠诚信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辅之以信用评价系统。从现行的教育机制看,约束机制不够健全,因此,高校必须营造信用环境和信用机制,使得它能够约束学生的各种行为,即将学生在校期间各种带有纪律遵守、契约等行为进行认真归纳分析,建立科学诚信档案,如在每学年对学生的信用进行评估,作为学生综合测评、评优评先、组织发展、进行助学贷款等行为的主要依据。

学生诚信档案应以“记录为主、评价为辅”,详细记录学生的基本情况、品行说明、信用表现及奖惩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记录学生欠费情况,发挥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势,将每个学生的真实诚信表现置于全校的监督之下,从客观上防止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学生弄虚作假现象。

学生诚信档案应放入毕业生档案中,把学生在校表现作为单位用人参考的指标。

、加强监督,规范行为

加强监管是搞好诚信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只有通过各种必要的手段,健全和完善信誉保护和失信惩处机制,及时发现和惩处失信者,才能使学生不敢不守信、不能不守信。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诸如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困补助、学生干部评优等工作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增加透明度,将诚信作为学校一切行为的基本准则。

、采取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说教上,高校诚信教育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在发挥传统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优势,运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和手段,广泛收集学生日常道德行为规范方面的信息,多方面、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立体的诚信教育,并积极探索创新诚信教育的新方法,开展讨论、签订考试承诺书、现身说法等形式的诚信教育,以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力求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以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共享高校学生诚信档案数据

高校都在尝试积极推进学生工作信息化进程,建立各自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诚信教育体系需要学生管理系统支持,在各部门对学生诚信评价的基础上,实现诚信记录数据的共享,逐步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以诚信记录来约束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每年给学生一个综合信用评价分,规定各得分值在校园内具体可办理的事务。

、建立失信惩戒机制

失信惩戒机制是指对失信学生进行惩罚的一种制度安排,它以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为依据,以学生在校表现为手段,使学生为其失信行为承担相应代价,惩戒失信行为,褒扬诚实守信,比如有欠费不良记录的学生要求家长直接交费,有恶意透支校园一卡通费用的学生暂停发放教材,公共选修课选课后未去上课的同学下学期禁止选修公共选课等。

、积极引进银行业个人征信系统参与

高校教育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人才培养

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中均明确指出国家将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大扶持力度,落实相关举措,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环境,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带来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因此,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已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切实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一、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在经济学领域,“创新”一词最早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比特提出,其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的驱动力和主体是创业者,创业者的创新驱动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在经济学领域,创新和创业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但若因此认为“创业必须基于创新,创新必然带来创业”也显然不符合社会实际,多数创业是一种重复市场利润的过程,而非是技术或制度革新所带来的新利润空间。不可否认的是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而创新驱动下的创业模式也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和新引擎。“双创”时代背景下,高校肩负着向社会各界输送高质量人才的重大责任,而人才的专业素养、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意识都将对其自身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并对其从事的行业带来深刻的变化和影响,在高校开展和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战略性意义。实际上,我国多数高校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统称为创新创业教育,简称“双创教育”,是指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规划需要,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开拓型人才为目标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往往侧重于创业教育。严格区分来说,高校的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整体发展过程中的顶层设计,涉及人才培养、专业发展、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升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所有教育活动。高校的创新教育实际上是理念式的,渗透于高等教育的教学、实践等多个环节中。不难理解,创新本身需要强大的知识储备和执行能力,往往是基于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教师通过专业教学、实践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尝试创新活动。也就是说,创新不仅对学生而且对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创新精神以及教学模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较而言,创业教育既包含创建公司、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理论知识且注重团队管理、风险规避等实践方面的教学。因此,部分高校在校内相关师资教学的同时,通过聘请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成功创业者进行教学往往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创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与高校中一般的实践课程很相似,更具有“知行合一”的特征和较强的可操作性。总的来说,创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需要我们对当前教育制度进行结构性改革,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理论学习与考试评价的教育方法,而不是对教育制度的简单修补,也不是单单推行广泛的创业教育就能达到的。实际上,即便是广义的创业教育也无法承担起创新教育的全部责任,但由于创业教育具备创新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使其成为当下高校培育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一种主要手段。那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最理想的运行模式应该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相辅相成,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体系是唯一的整体,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健全的整体。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都需要注重学生在实习参观、社会实践、模拟实训和技能教学等环境的能力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和项目,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建立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这种模式下,应该基于以下五点共识。其一,创新教育渗透在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即使作为高等教育中日益突出的部分,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创业教育仍应包含在广义的创新教育中。其二,创新教育是个宏大的命题,自身就对教育制度、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其深层意义更在于推进教育制度的整体改革,显然,实用主义的创业教育无法担负起创新教育的全部使命。其三,承担部分社会责任的创业教育也有其一定的实用性,即使在实践过程中无法完成创新教育的全部任务也不影响创业教育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其四,高校中开展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应充分与专业相结合,依托专业课程的平台,注重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创新。其五,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活动开展应该更注重具体化、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不可模糊地将其归入“素质教育”的大流中。

二、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在时展的外部因素和人才自身发展的内部因素共同需求下,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明显增强,近年来各高校陆续开展教学和实践改革,并深入理论研究。但另一方面来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很不均衡,多数高校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依然处在探索阶段,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仍普遍薄弱,缺乏创新思维和持久毅力,未能形成明确的人生价值观。从大学生自主创业数据来看,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创业率一般占总数的3%,而毕业三年后其中创业成功率仅维持在5%,相较发达国家每年20%~30%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率仍存在较大差距。当前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自主创业比例较低,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不够成熟。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在理解上是充分的,但在实际执行上总是力不从心,资源和力量准备不足。另一方面,当下我国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往往思想固化,无法充分理解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思维,自身对创新创业理念的认知也不够深入,在施教过程中,更难以让学生接受创新思维训练和创业能力锻炼。创新创业教育的软硬件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软件包括优质的师资,充足的人员配置,成熟的评价和管理体系等,而硬件主要是指完善的创新创业平台、基地以及孵化器等。其中,高校持续培养和储备优质校内外创新创业师资,构建完善的配套机制,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基地等显得尤为重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融入度低。在大多数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还是作为一种边缘教育,未将其真正融入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高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内容衔接不够连贯,未能充分满足学生跨多领域的综合知识学习和技能锻炼的需求。学生、高校、企业三者融合度低。高校与企业未能充分考虑到双方以及学生的诉求,签订的合作协议也往往只留于纸上,未能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和高校的人才优势,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及先进理念渗透到高校的专业教育中,实现企业、高校、学生三者的深入融合。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探讨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在传统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培养创业素质和本领,为社会发展提供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社会财富、就业岗位的创造者,与传统教育体系之间相互渗透又相对独立。高校作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施教主体,完善教育体系的优化设计有利于从多角度、全方位为受教者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具体落实和推动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学以致用,更新教育目标理念。创新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创新能力是维持大学生创业续航力的重要指标,同时要注重通过创业教育将创新成果实用化和应用化。与创新教育相比,创业教育更注重理论成果的价值实现和计划的落地,更要求受教育者运用其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转化为实践的过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强调大学生的全面知识学习,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习方法的学习,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应尽可能多地涉猎法律、经济、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其次,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不断注重其独创力、团队协作能力、市场洞察力等各项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软硬结合,营造优良组织环境。高校的组织环境是指包括创新创业氛围,专兼职的师资人员和相关考评制度等在内的软环境和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搭建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投入等硬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教育环境。通过成立创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等机构,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统一规范化管理,指导学校整体的创新创业工作和开展研究实践,并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竞赛营造浓厚氛围,孵化优秀项目,转化创新创业成果。此外,培养校内的优质师资和引进校外成功创业人士,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和实践,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及完备的创新创业教师与学生考评制度也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质量保障不可或缺的软条件。其次,创业园、科技园以及产业孵化园能为有潜力的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保障,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更直观地了解企业的创立、运营,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创业能力。“三位一体”,强化三方协调配合。学生、高校、企业三者的行为关系和协调配合是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机制。作为施教者的高校和受教者的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应充分分析社会和企业的现实需求。同时,通过增强企业与高校、学生的互动有助于创业经验的分享和创业资源的共享互惠,并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学方向与内容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无论是对今后学生更好地择业还是创业都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寓教于术,完善教育课程内容。高校在鼓励学生进行跨专业、跨学科学习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创新创业在本专业的应用实现,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也应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批判精神,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丰富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

四、总结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为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输送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目前国内高校应在充分理解创新创业教育核心内涵与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厘清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建立适应时展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系统化发展,构建学生、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格局。这种格局也将成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进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化转型升级,为国家培养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梁坤伦.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模式创新[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5(6)

[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基于8所大学的抽样分析[J].教育科学,2014(6)

[4]马小辉.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目标、特性及实践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7)

[5]何迪.“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6)

[6]曾禛,刘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13(1)

[7]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高校教育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生物学;实践教学;专业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164-03

Explore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of Biolog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LIU Yan, SHAO Yan, ZHOU Yulin, JIANG Dan, MENG Wei, TENG Lirong, MENG Qingfan

Abstract As the main problem existing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link of biology, so the 3, 4, 2, 1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of biology is built. It improves the practice innovation ability, employment competition 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students.

Key words biology; practice teaching; specialized experiment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深层次改革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成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重要环节,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吉林大学生物学类本科专业有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中,构建了“3个衔接、4个结合、2个融合、1个融通”的生物学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提升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2014年获得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 生物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生物学类包括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和生态学四个本科专业。吉林大学生物学类本科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虽然在相关知识、技术和方法方面存在诸多交叉,但缺少交叉学科综合大实验项目的设计,缺乏与科研生产相衔接实验项目的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多以实验课堂教学为主,缺少实训实习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践教育特色不突出;专业实践教学队伍缺少高水平科研教师和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缺乏专兼职结合的专业化实践教学队伍;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缺乏按人才培养特色统筹规划、系统设计,特别是理科高校缺乏校内实训基地,加之校外科研生产实习基地少,学生实习难以进入生产的核心部位,无法得到科研生产实际操作训练[1-2]。

2 “3个衔接”专业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

专业特色和本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决定性因素。为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吉林大学生物学类本科专业构建“3个衔接”专业实践教育体系。

专业实验内容与实训内容的衔接 为了培养学生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实际应用能力,根据生物学各专业的特点,整合优化原有分散的技术、方法,科学设计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细胞工程等实验技术路线,使专业实验内容与实训实验内容衔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术和方法分析解决科研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3]。

专业实践与科研生产实践相衔接 培养学生具有进行科研、生产实战的能力,是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专业实践与科研生产实践内容的衔接,有利于提高学生岗位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此,在进行专业实践内容和技术路线设计时,加强专业实践与校外科研生产实习的衔接。

专业实践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相衔接 为促进专业实践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有机结合,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每门专业实验课均设计有课程综合设计实验,学生根据选题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内容,撰写研究总结报告。

二是研究创新实验(2学分)列入教学计划。大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题、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完成项目、撰写研究论文或项目计划书等。三年级下学期到四年级上学期,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外创新创业实习基地继续项目研究。四年级下学期,学生进入研究室、重点实验室等进行毕业论文工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能力和创业精神。

3 “4个结合”实践教育方法的建立

先进的实践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贯彻,经过多年探索,吉林大学生物学类本科专业建立了“4个结合”实践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课内课外相结合 在传承基础实验启发式、互动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加强专业实验内容的开放式教学。

一是强化大型仪器使用技术的开放训练。通过每学期开学前三周实验室全天候开放,专门训练专业实验涉及的仪器设备,经考核合格,发给仪器使用证,学生方可进行下一步实验。

二是加强专业实验项目的开放力度。部分专业综合大实验、实训实习实验、设计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采用开放式教学,学生根据自己时间安排来实验室完成实验。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团队意识、攻坚毅力、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了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校内校外相结合 从校内实训基地认知实习,到校外科研生产实习;从校内研究创新实验,到校外科研院所的科研训练;从校内动植物认知实习,到野外动植物实习基地实习;从校内生产实训实验,到高新技术企业生产实习基地实践;从校内大学生创业计划训练,到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实战锻炼,使学生专业实践教育校内外有机结合,逐步强化学生社会岗位适应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 恰当应用信息化、网络化的教育技术辅助实践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方法的主流。针对生物学专业实践教学自身动态、连贯、微观等特点,根据不同实验内容采取不同表现形式。通过“网络交互课堂”,将生物学专业实验多媒体课件12个、网络课程3部、视频录像14个、模拟仿真实验2个和拓展资源在网上运行,用于学生预习、模拟实验、网络答疑、问题讨论、自测和实验教学效果反馈等,实现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

交流与讨论相结合 搭建师生交流、讨论平台,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专业实验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每个实验后组织学生总结讨论,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成败原因,指导教师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实验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

二是组织生物学技能竞赛、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大赛和生物与医药创业设计大赛等3项赛事,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三是组织青年科学家论坛、校友报告会等学术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

4 “2个融合”专业化实践教育队伍的组建

生物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有一支业务水平高、科研生产实践经验丰富、专业化的实践教学团队作保障,为此,队伍组建中注重引进与培养相融合、固定与流动相融合。

引进与培养相融合 实践教师完善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能力,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学习来不断提高,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一方面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实践教师,带动整个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培训,通过派出国内外进修交流、支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深入企业第一线实践等,提高专业实践教师整体教学科研能力与水平。目前,吉林大学生物学类本科专业引进学科带头人4人,派到国内外进修与交流136人次,深入企业第一线生产实践培训21人次,教师承接企业开发项目12项,提升了团队整体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育人水平[4-5]。

固定与流动相融合 生物学类专业实践教育,要求教师兼具专业知识和科研、生产实践经验。通过支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项目,吉林大学生物学类本科专业教学实验室与设备对科研教师免费开放等措施,吸引8名高水平的科研教师参加专业实践教学工作;通过选聘11名科研院所和企业高级专家做兼职教师,联合指导实训与实习教学工作。现已初步建立起一支教育与管理理念先进、科研与生产经验丰富、固定与流动相融合的专业化实践教学团队。

5 “1个融通”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

实践教学条件平台是实践育人方案实施的重要支撑。为此,吉林大学生物学类本科专业搭建了专业、实训、实习和创新创业融通的实践教学共享平台。专业实验教学条件平台:结合生物技术上游和下游技术应用特点,建立专业与校内实训融通的实践教学平台,承担本科生专业实验、认知实习、模拟生产实际训练、创新实验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实习基地教学条件平台:目前已建立野外实习基地3个,生产经营管理实习基地4个,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条件平台:充分利用校内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开放资源,校外2个创新创业实践基地、3个科研院所实习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创造了优越的环境条件。三个平台相互融通、开放共享、集产学研功能于一体,使学生创新、创业和管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形成科学、系统的过程[6]。

6 结语

生物学专业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建立科学的专业实践教育体系,加强专业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学科交叉复合,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具有重要的作用。

实践证明,吉林大学生物学类本科专业通过构建“3个衔接、4个结合、2个融合、1个融通”的生物学类专业实践教育体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本科生承担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05项(国家级64项),190篇(SCI、EI索引66篇),参与申请发明专利55项(获授权35项),获创新创业奖448项(省级以上152项)。实践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加强专业实践教育内涵建设,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优越条件,推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苏萌,陈利平.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轻工科技,2014(7):194-195.

[2]刘艳,闫国栋,孟威,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3]蒲小燕.对高校生物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0(12):64-65.

[4]刘艳,孟威,邵妍,等.高校实验技术队伍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2):181-183.

[5]孟庆繁,林相友,孟威,等.实验室管理育人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1(8):80-82.

高校教育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安全;安全教育;安全教育体系

教育部在2015年度的工作重点中明确提出,2015年开始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1]。目前,各省市已经陆续出台了地方本科高校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文件,部分省市开展了高校应用技术型转型试点[2-3]。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途径之一是大幅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增强大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全面开放实验室是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全面开放实验室可以使实验室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激发学生的创新观念和意识,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水平,增加社会就业中的竞争力。但是随着实验室的全面开放,实验室安全问题更加凸显出来,构建一个开放式实验室的安全防控教育体系,对保障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1实验室安全管理研究现状概述

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国内学者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崔彩贤[4]从法学角度讨论了当前实验室安全管理和法制建设的现状。张红梅等[5]设计了实验室安全监测系统,来管理实验室的安全。郭万喜等[6]提出了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运用到实验安全管理。黄飞等[7]将行为安全分析方法引入到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把安全指数水平提升了17%。武晓峰等[8]从软件、硬件2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实验室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人的因素是实验室安全的关键。国外学者对实验室安全也开展了较多研究,主要集中于化学实验室安全研究,Edward[9]认为化学实验室安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安全课程的开设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安全。BahramSalehSedghpoura等[10]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和统计了化学实验指导老师的问卷结果,认为教师在实验室安全起到了较大的作用。RomklaoArtdej[11]对泰国大四学生开展了化学符号识别的调研,结果表明很多学生都不能区分化学符号,RomklaoArtdej认为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很有必要。分析“实验室安全管理研究”相关文献,研究内容大多集中于制度理论、安全监测、风险控制、实验室安全必要性等,较少以“开放式实验室”为背景去研究如何防范实验室安全。开放式实验室主要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人员的流动性,不同于常规实验教学的固定时间和固定学生,实验人员可以随意进出;二是实验内容的多样性,进入开放实验室的学生,进行的主要是自主设计的实验项目,不同的实验项目涉及的实验设备和种类较多,难以统一管理;三是缺乏授课教师管理,部分学生会因为不受教师约束,在实验操作上存在安全隐患。综上所述,相比传统实验教学的实验室,开放式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更加复杂,需要从开放式实验室的特点出发,构建一个开放式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以保障实验室开放的安全运行。

2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构建方法

构建开放式实验室的安全教育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我们拟通过以下步骤来构建,具体见图1所示。(1)通过调查法,调研实验室开放程度比较高的应用技术型试点示范高校,采用统计分析法,向师生发放问卷得到问卷统计结果。(2)采用文献研究法学习实验室安全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结合调查结果,根据以上信息,采用信息研究法编撰安全教育培训教程。(3)采用对象分析法,分析实验室开放的多个对象类型,设计实验室安全教育模式。(4)采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相结合,构建实验室安全教育考核体系.

3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设计

3.1实际调研

为了有针对性的了解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实验室运行情况,我们去省内外调研了6所应用技术型试点示范高校。统计这6所应用型技术本科高校实验室运行情况,得知75%以上的实验室处于全开放模式状态,除了保障日常的实验教学任务之外,实验室全天候开放供学生的学生科研、学生竞赛、自主学习等,开放时间一般为早上八点到晚上九点之间,其中3所学校寒暑假均开放。这种全开放式的实验室运行管理模式在这6所高校中,运行效果良好,一方面提高了实验室设备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特别是在学生科研、学生竞赛获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在调研中也发现实验室全开放存在一个“实验室安全隐患”的共性问题,主要受制于实验室管理教师数量不足、开放对象的学生人数庞大、实验操作内容多样化难以统一管理。

3.2问卷调查

在调研的同时,我们也分发了一份实验室安全知识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实验室管理人员、有实验教学任务的教师、在开放实验室学习的学生。根据收回的调查问卷分析,少部分教师的实验室安全知识理解不够全面,大多数学生实验室安全知识匮乏,特别是低年级的大一学生,另外在校大学生实战演练几乎没有亲身体验,因为根据不同的实验室开放对象,需要设计相应的安全教育模式。

3.3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设计

软件开发方法中有一个著名的“生命周期法”,在软件工程中该方法定义为假设信息系统有一个生命周期,就像其他任何有生命的机体那样有一个开始、成熟、最终消失的渐变过程[12]。借用该方法分析大学生从大一新生入学到毕业这个“在校学习生命周期”,在校学生逐步掌握实验室安全知识是一个渐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变化给予大学生不同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模式和内容。根据实际调研、问卷结果、相关文献学习,我们编制了《实验室安全知识手册》和开发了“实验室安全教育知识考试系统”,最后构建了以“积分准入制”为核心的全开放式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全开放式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以“积分准入制”为核心,对不同的实验室开放对象开展多种形式的积分获取途径,构建一个自适应循环的实验室安全知识教育模式。参照“大学生在校学习生命周期”,以大一新生入学为起点,在始业教育中加入实验室安全教育,通过考试合格之后获取12积分,在全开放式实验室自主学习过程中,违反实验室安全规定的根据实验室安全知识手册规定相应扣分,不足10积分的学生,不允许进入全开放式实验室自主学习。参加“实验室安全知识选修课”、“安全操作技能考核”、“专题讲座”、“实战演练”四个途径可以相应获得积分,以这种方式构建一个可以不断循环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模式。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