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管理措施

高校管理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管理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管理措施

高校管理措施范文第1篇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众多高校通过强化支出结构、拓展筹资途径等方法在财务管理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在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无法和学校发展保持一致,产生了财务不清晰、开支不合理等混乱现象,因此很有必要对高校财务管理的绩效进行优化和管理。本文立足这一时代背景,在调查基础上指出了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当前高校财务管理绩效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高校 财务管理绩效 问题措施

一、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高等院校在固定资产投资上效率不高

高等院校对财务进行管理的目标是为了保障学校财政的健康、良好发展。1999年,高等院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大量建设宿舍楼、餐厅等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的耗资总额已经占到高校总资产消耗的八成左右。从理论上而言,学生的不断增多有利于学校的不断发展,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往往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实践经验极其缺乏;其次,部分民办院校把自身的收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在追求高额利润的同时已经忽视了学生的培养工作。

2.高校负债严重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进行扩大招生规模,学校原本的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截止到2006年底,高校的建设所消耗的资金已经达到10000亿元,高校财政状况资金状况满足不了学校迅速发展的要求,给学校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二、高校财务管理绩效偏低的原因

1.高校收入分配比例不协调

大多数高等院校对那些收入较为客观的单位十分重视,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促进其发展,借助于创收单位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学校津贴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单位的分布状况,造成了学校数量的减少,其财政状况及其所承担的责任两者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之中,学校原本宏观调控能力也有所减弱,对于一些冷门的学科往往无暇顾及,危及到创收人员自身的利益,也造成收入与支出比例的失调。此外,学校分配功能也出现下降趋势,对财务管理绩效的优化形成阻碍。

2.促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模式的加强

过去在财务管理模式上往往都十分重视分配,常常忽视管理的作用,对财务预算管理的正常运行形成了阻碍,学校的财务预算工作往往是由学校财务部门来完成的,尤其是采用简单的方法来主观估计预算数,缺乏必要的预测环节,或随意地运用增量预算或减量预算的方法确定预算数,这样编制出来的预算必然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不符合实际的发展需要。

3.高校没有一套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

目前,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体制上存在两种,第一是领导、分级管理”第二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然而,在实践中,高校在管理制度、机构设置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权力分工混乱,进而严重影响到其财务状况。此外,由于执行力不够,责任制不能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一旦出现问题,高校管理部门也没有第一时间追究责任,这些都是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造成的后果。

三 如何合理有效的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绩效

1.促进学校相关部门财务对管理绩效的认识能力

高等院校的管理阶层在对财务管理绩效的认识上应当保持统一,有着科学、合理的认识,确保学校的发展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的统一。所以,学校应当加强对财务管理绩效的宣传,加大宣传的力度,从而提高学校各个部门对财务管理绩效的认识,形成思想上的统一,这样就极大方便了高校工作的开展。此外,应该逐步提高校管理工作的高度,纳入到财务预算会计体系中去,规范财政行为,进行科学的定位,使高校财务管理绩效工作的开展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面。

2.树立起良好的成本效益观念

成文是高校进行各项活动应该进行考虑的,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更大的效益应当成为各项工作开展的目标,从而来不断优化高校作财务管理绩效,具体而言应当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选,学校领导阶层应当对学校的性质做到科学的理解和把握,懂得非盈利性的特点和内涵,学校是非营利性组织,这就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学校的主要不应当放在盈利上来,而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组合素质;其次,要充分以现代会计管理理论为指导,在原有的财务管理体系下不断优化和提高,真实、全面反映教务的成本状况;第三,学校还应当实现岗位责任机制,做好工作的分工,落实到部门和个人,不断提高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使我国资产有着良好的保障,把风险降低到最小。

3.制定出一套科学的预算体制,不断对高校财务管理绩效进行优化

一套科学的预算体制能够提高财务的预算能力,减少财务风险。高校在对财务管理宏观的管理上应当收支平衡,尽最大努力做到以收定支,在突出管理重点的同时做到统筹兼顾,顾全大局,使预算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不断优化高校财务管理绩效。

4.构建一套科学的高校财务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促进高校财务管理绩效提高的关键就是要构建一套完善合理的财务管理绩效评价体系。首先,应当明确大的努力方向,不断健全自身的财务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尤其在高校各个部门的预算上进行充分的评价衡量,得出科学的财务指导方针,不断进行对比分析来进一步优化财务资源的配置。其次,学校应当充分结合自身财务状况特点来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资金分配方案,来对实践中的财务活动进行指导,不断增强学校的宏观调控能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防止出现盲目投入,造成资金的浪费,因此,各高校应当采取财务措施鼓励各个部门投入学校教育事业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 李鸿梅,唐小雁,喻林.以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财务管理研究[J].企业家天地,2011(11):74-75.

[2] 刘家瑛.平衡计分卡在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2(6).

[3] 张界新.基于绩效导向的高校财务管理控制[J].会计之友,2010(8).

作者简介:

高校管理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 精细化预算; 管理措施

所谓预算,主要是指经过法定的程序审核、批准国家年度集中性的财政收支计划,对于学校而言则是学校年度集中性的财政收支计划。精细化预算管理就是将预算的各项内容和流程做到细致入微,或者尽可能地令其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高校是我国事业单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大部分高校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因此如何做好高校预算的精细化管理,进而做好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便成为了高校财务建设的一大难题,也成为了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点。高校为了提升预算的编制与使用水平,为了完善自身的财务制度建设,应该尽快建立起精细化的预算管理体制以加强对预算的监管与使用。

一、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一)推行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体制的建立,是落实我国科学发展观在学校财务管理上最具体的例证。预算管理贯穿于高校的财务管理体系制定、财务目标的实施、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等各项工作的始终。但随着近几年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经费供需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推进高校预算的精细化管理,对高校由外延扩张转变为实践内涵的发展以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推行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是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

精细化预算管理理念的建立,使得高校能够通过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更好的分配来达到加强资金规划、用活盘活资源的目的。精细化的预算管理是高校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财经管理体制后的一项创新型举措,是一种对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的体现。

(三)推行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是增强高校预算执行效率及提高其财务管理效能的具体实践

从实践来看,高校推行预算精细化管理使得高校建立了一套与其财务管理工作相一致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保障了业务工作的职责分离,并且通过深化、细致的实施预算管理,针对薄弱环节采取特定管理措施,提高了预算管理的效率,增强了预算管理的水平。在高校实施预算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经常会采用绩效管理的模式作为手段或者方式。实践证明,根据绩效设定定额工资加绩效奖金,使得人员经费、科研经费有了更好的分配。

(四)推行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减少预算赤字

由于在进行预算管理时坚持了刚性原则,因而对于领导任期较短等原因造成的预算赤字有了很好的控制。通过坚持刚性的预算管理原则,针对高校的各项业务活动属性,可进行分项目、分部门以及分科目的核算和控制,使得精细化的预算管理在预算制定上真正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也有效地提高了预算编制水平及预算执行管理绩效,从而确保了资金的高效利用。从实践来看,通过对高校的预算进行精细化的管理,不仅完善了预警系统、实现了高校财务的全面管理和全方位监控,而且还确保了高校财务的安全性。

二、高校预算管理粗放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领导对预算管理重视不足

部分高校领导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只重视科研教学和学科建设工作,忽视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往往只关心学校当年的预算收支,没有将学校的长期发展和预算管理结合起来;只关心账面的数字,缺乏对预算编制、执行、控制的关注和参与。由于领导层的不重视,预算管理工作也就没办法进行精细化。

(二)窄口径的预算编制

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虽然对高校提出了全口径的预算编制要求,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一是因为操作不便;二是因为高校收入有很大一部分,如科研收入、社会捐助收入等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不便于进行预算编制。所以目前高校收入预算仍采取的是以财政年初拨款加学杂费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的窄口径的范围,没有实行全口径的预算编制。

(三)仍然采用落后的预算编制方法

现在很多高校还是采用基数增长法的预算编制方法。所谓基数增长法,是指在编制预算时以上一年的支出为基数,适当考虑一定增长比例分配资金的方法。这种预算编制的方法简便并且易于操作,但是十分不科学、不规范,也不公平,不能适应现代公共财政的要求。基数法编制预算往往不能考虑高校各部门变化的实际情况,只是在基数上进行简单的累加或递增,预算安排与实际动态过程不能同步,不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并且预算基数逐年增加,预算金额随之逐年提高,不利于对预算经费的掌控,而且还容易滋生突击花钱等违规现象。

(四)预算编制程序不规范

一般而言,大多数高校制定了预算编制的标准程序,但是由于高校各部门之间的利益有冲突,往往会为了争取预算而争执不休,财务部门无法解决时就会请示领导,通常由领导进行最后的拍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由领导敲定,财务部门直接编制预算的情况,制定的预算编制程序形同虚设。

(五)预算编制缺乏定额标准

高校预算编制涉及到多个部门,业务范围广,经费类型多,因此预算定额很难确定。现在多数高校采用的是统计法与经验评估法来制定定额标准,所谓统计法就是指以高校前几年的财务数据、记录为基础,并依据同行业的统计数据确立预算定额;而经验评估法是指根据专家的经验和判断确定预算定额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都缺乏精确性和科学性,根本不能精确地确定预算定额。

(六)预算执行缺乏监督和考核

由于上述高校预算编制的种种问题,造成高校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不准确,因此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预算偏差大,随意变更预算经费用途,任意增加或减少预算项目,预算执行力弱,预算执行结果和目标不符等问题。没有合理的预算执行监督和绩效考核,预算编制变得毫无意义。

三、加强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一)树立全员精细化管理理念,实行全员共建预算精细化管理

高校实行精细化管理离不开高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各部门的积极参与配合,要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普及精细化预算管理的观念,可以请一些专家组成精细化预算管理团队,从而提高全校上下对财务预算精细化管理认识和重视程度,以此实现对预算的有效管理。高校应该选择上下结合的编制方式,以实现高校的全面预算管理编制。该管理体制涉及到各个管理部门,使得各部门共同参与编制预算,加强了预算的可操作性,也使高校以更快的方式完成发展目标。

(二)建立精细化预算管理制度并公开定额标准

要通过建立精细化的预算管理体制,对预算的各种收入、教学经费、人员经费、科研经费、基建经费、开支范围、收入分配、监督考核、审核权限、绩效评价等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规范,以此来保障预算管理的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定额标准的制定要针对不同时期数据、记录形式的不同,高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定额标准。比如根据本时期同等水平的其他高校的统计数据,结合本校当年的收入、物价等情况进行预算管理,这是客观的预算管理要求,而根据专家的经验判断建立的预算体系则是经验评估的实例。因此,高校要选择不同的、适合自己的预算管理办法来制定学校的公用经费定额、人员薪酬定额、专项经费定额等。

(三)选择合适的预算编制办法

细化预算的编制,要求高校能够按照“钱随事走、责权结合”的要求,根据预算的具体内容、项目的不同类型来进行预算的编制。预算编制要全部细化到具体的支出科目,这样才能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地反映学校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的具体内容。

(四)制定严格的预算编制程序

规范的预算编制程序应该是:第一,由财务部门对各部门进行财务预算布置。第二,采用“二上二下”的预算编制程序并严格执行,一是高校各部门编报部门预算建议数,此为“一上”,编报部门预算要从基层预算单位编起,层层汇总,由一级预算单位审核汇编成部门预算建议数,上报财务部门;二是财务部门下达部门预算控制数,此为“一下”,财务部门对各部门上报的预算建议数审核、平衡后,汇总成全校预算初步方案报高校领导,经批准后向各部门下达预算限额;三是各部门上报部门预算,此为“二上”,各部门根据财务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限额,编制部门预算草案上报财务部门;四是财务部门批复各部门预算并向全校公布正式财务预算,此为“二下”。

(五)建立与薪酬制度挂钩的精细化预算考评制度

高校实行精细化预算管理,必须建立一套与预算管理相匹配的预算考评制度,这就要求高校预先确定任务指标,根据其要求,建立相应的业绩评价体系,使得业绩评价与前期的预算完成情况挂钩,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保证高校总体目标顺利完成。

(六)加强预算信息化管理

通过建立高校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来推进高校的精细化财务管理建设,这是信息化高速发展对高校管理的必然要求。因此,学校必须在掌握大量数据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分工明确、职权划分清楚的管理系统来对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进行管理,这对高校提高精细化的预算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对高校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从而提出了精细化预算管理的理念,并对精细化管理的优势进行了阐释,以期国内各类高校都能加入进来。

【参考文献】

[1] 赵善庆.高校财务预算应做到精细化管理[J].财会月刊(中旬刊),2011(1).

[2] 刘莉.地方性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财会通讯,2009(20).

[3] 石美玲.浅议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1(12).

[4] 叶小丽.高职院校教育精细化预算管理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

[5] 王颖.高校精细化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6).

高校管理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预算编制;改进措施

引言

高校经济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财务管理。高校财务管理既承担着年度财务预算的编制与下拨,又须对各项经费收支进行核算、对固定资产及库存物资进行管理,参与学校重大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投资行为的决策,参与大宗物资采购和建设工程的招投标审议等,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学科研及各项建设的发展。随着高校不断扩大规模以及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经费渠道多元化,高校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且逐渐深化,加之基建的招投标、对外的投融资及学费收缴等存在巨大经济利益。因此,如何加强高校高校财务管理任重而道远。

1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部分高校的内控制度缺乏或不够完善,一些高校有内控制度但未能有效执行,流于形式。较为常见内部控制缺陷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高校属于非盈利组织,财务亦非核心部门,高校管理层未能重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建设与执行;②部分领导权利未受有效约束,审签批时无视相关制度,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③高校人员编制的紧缺导致了财务人员短缺,财务岗位未能真正做到权责分离,不相容不得兼任。

1.2未健全相关监督机制

部分高校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监督力度不足,财务管理监督机制有待完善。各高校在开展各项经济业务时,普遍仅存在领导事前审批,事后财务把关原始凭据,而缺乏过程中的跟踪监督。部分高校在财务事项运作时仅仅依靠惯例,具有较大随意性。

1.3预算编制不完善,执行不力

预算管理中不规范、力度不够等问题在各大高校中普遍存在。高校财务编制预算报表时时间短、任务重,未能与相关执行部门形成有效沟通,仅按“增量预算”法只增不减上报,经上级审批而确定最终数,从而导致实际资金需求与预算终审数有着较大的出入,造成后期预算执行的困难。在执行预算时具有较大弹性,并没有对执行情况及进度进行及时跟踪、分析以及调节,没有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导致预算执行跟财务预算难以相符。

1.险意识薄弱

为了响应国家大力发展教育的号召,高校纷纷向银行筹资改扩建,但相应的财务风险随着而来,高校管理层风险意识薄弱。部分高校的招生规模难以达到预期,近年来,教育部门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和学杂费标准,高校学杂费等收入难以达到预期,偿债压力较大。困难学生无法如期如数上交学费,也给学校资金的正常运转造成较大影响。学校基建项目付款与银行贷款的放款无法一致,资金先到会增加不必要的利息费用等使用成本,资金延后则会引发工程纠纷,引发财务风险。

2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改进措施

2.1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

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应形成合理有效的内控制度。高校领导班子应根据COSO内部控制框架,并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经验,建立健全管理法律法规、组织机构设置、预算控制、风险防范控制及财产保全等相关制度,形成以预防控制为主、事后控制为辅,动态管理的财务约束体制。内部审计部门不定期检查评价内控制度,及时发现并改善内控薄弱环节。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应营造良性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环境。领导班子带头遵守内控制度,由上至下在全校职工中形成诚信守纪的氛围。财务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对于分级管理的部门,要分工明确,将经济责任落实到个人,各自开展经济活动,积极创造部门效益。对于统一领导部门,财务部门要加强资源调配和收支计划。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应加强高校财务控制活动。如推行货币资金支付限额制度、集体审议决策重大资金项目制度、公开招投标管理办法等,周期性核查各项业务收支活动,定期实施会计岗位轮换,明确岗位职责等。

2.2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校领导负责。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力度,及时发现并制止截留收、私设“小金库”等违法违纪行为。扩大监督范围,对基础建设等大额支出项目进行跟踪审计,有效控制项目期间各项支出。对于直属院系等可控二级单位,可通过委派会计进行财务管理质量监控。对于后勤公司、校办企业等不可控二级单位,则需要规定其任职资格及机构规模,定期通过财务报表详细掌握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主动与税务、财政等部门进行信息沟通,接受外部审计机构审计,合力监督以确保高校利益和财产,防范财务经济犯罪行为。

2.3加强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与执行力度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基础,它包括年初预算的编制与审批、年中预算的执行与控制、年末预算的考评等环节,是高校开展经济活动的依据和前提,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影响。首先,对预算编制细化到部门或单个项目,预算执行落实到各部门或项目负责人。采用“零基预算”与“滚动预算”相结合的编制方法,以发展的眼光调整下一年度的财务预算。与相关预算执行部门进行有效沟通,确保预算数与执行部门所需资金相匹配,从而保障预算的有力执行。其次,须进一步强化预算执行的约束力,切实控制预算内经费支出。严格按预算文件执行预算,防止擅自变更使用用途或乱用、套用资金,坚决杜绝超预算和无预算的经费开支。专项经费需严格审批权限,指定专人管理,便于对经费的后期执行情况跟追追责。建立预算执行考核评价制度,评估预算执行的情况及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及时向各部门预算负责人通报。

2.4强化风险意识

建立资金筹措与管理的长效机制,组专业小组对改扩建所需资金进行定量分析,加强对信贷资金使用的监管,规范资金的使用,降低财务风险。建立健全银行贷款管理和偿还机制,切实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拓宽经费渠道,打破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及银行贷款这一现状,广泛寻求社会资源,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成立战略分析小组,分析历年数据及当前环境,合理预测近年来入学学生人数以及未能如期上交学杂费的困难学生人数,并随之增减相应的师资配备,合理分配资金。

参考文献

1黄舒平.浅析高等院校财务管理若干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5(4)

2刘凤超.我国公立高校财务风险与控制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3刘同起,边红霞,赵香稳.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经济与管理[J],2006(9)

4李晶,刘剑.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非完全契约高校财务治理模式[J].现代商业,2015(2)

5石素霞.高等院校财务治理相关问题刍议[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1)

6孙平.基于多元产权的高校后勤财务治理问题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

7王宏,许延明,王燕.公立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目标及其实现途径[J].教育财会研究,2012(1)

高校管理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教育经费

一.目前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等教育财政性投入总量不足;其次,高等教育投入经费使用效益较低;最后,高校教育资金多元化筹资模式尚未形成。

(二)预算管理不完善,预算执行不严格

首先,资金利用不充分,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部门统筹安排;其次,在预算编制方面既存在年度预算编制内容不够具体,又在实际执行方面缺乏可操作性问题,预算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最后,高校整体预算与各个院系部门预算之间相脱节,使得整体的预算执行难度很大。形成了院系、部办在资金使用上各自为政。此外,常常出现高校各院系资金不够用现象,原因就是对预算的执行不了解,从而使一些关系高校发展的工作因为缺乏资金而不能如期完成,影响整个学校的发展。

(三)资产管理混乱,不规范

高等院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与企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最根本不同就是折旧问题。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高等院校的固定资产都不计提折旧。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只重视价值管理,而忽视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例如,一些高校就没设固定资产明细账,账面上只有价值总额,而没有资产的名称、数量和使用年限。同时,高校中大都存在着仪器等固定资产重复购置以及购入资产闲置不用的现象,而且,普遍存在教学实验材料等低值易耗品采购分散,库存管理混乱等现象。

(四)现代高校筹措资金也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从而加大了的高校财务风险

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效率,改善办学条件,把高校建成“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一流大学,已成为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当务之急。无论是积极扩大高校招生规模,还是创办一流的大学,都必须有巨大的办学资金做支撑。在此情况下,高等学校发展难得机遇与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矛盾突显出来。在教育经费满足不了高校对资金需求的情况下,一种新的筹资渠道—银行贷款便在高校中应运而生。但是银行贷款是学校的借入款项,其实质是一种负债,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因此,高校在利用银行贷款筹资时必须考虑贷款的资金成本和偿债风险。

二.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措施

(一)改进和完善高等教育投入体制,合理确定高等教育经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

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怎样,国民素质的高低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等都跟教育的发展是否已跟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教育经费投入是投入教育领域,用于培养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的人力和物力。教育是一项需要巨大资金投入的事业,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物质基础,而且一直是影响我国教育规模扩大和教育质量提升的最直接因素。国家对教育经费投入的数量反映国家对教育投资的规模,教育经费投入在国家财政性支出或国民生产总值中支出的比例反映了教育投入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以及教育投入的水平。因此,必须通过立法手段,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

(二)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加强资金使用的计划性

预算是学校年度内要完成的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货币表现,是学校通过组织收入控制支出的依据。为了使得预算能够成为学校经济工作的方向,并真正地对学校的经济工作起到作用,就必须采取有效地控制手段—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控制和监督学校内部的一切经济业务,使之都能严格按照规定的预期目标进行,保证学校任务的完成,而其最直接的目标是防止差错和舞弊行为。合理的财务预算能够优化高校资源配置,克服投资上的短期行为,节约支出,减少损失浪费。

(三)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资产管理

首先,健全物资收发、保管制度;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将物资管理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按责任部门和个人建立台账,记录使用情况,通过及时的检查,纠正使用管理中的问题。其次,实行固定资产双重管理;单位会计按照现行制度实行总括记账管理,责任部门在使用固定资产时实行责任管理,责任部门要设置台账,用来记载物资的使用、维修、保养情况,并确定考核指标来保证责任期固定资产利用率。

(四)加强贷款管理,有效防范贷款风险

首先,从注重效益原则考虑。高校是非赢利组织,其信贷是连本付息,来源非常有限,在立项和计划确定上必须考虑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高校长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信贷规模要坚持适当和适度原则。在保证学校发展资金需要的前提下,应避免资金闲置,将闲置资金减少到最低限度。高校的资金本身就很短缺,资金闲置会加大了学校的负债度,所以应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将有限的贷款资金投人到学校发展和生存的项目上来。

高校管理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引进人才管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为了能在激烈的校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校在注重自身人才培养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人才的引进力度,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各类优秀人才,以此来提高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然而,在引进人才的后续使用和管理方面,却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如何加强引进人才的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是目前各高校应重视的关键问题。

一、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重性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可见,大学的荣誉和地位在于她有杰出的大师级的教师,而不在于有多么豪华的建筑,即主要看软件而非硬件。所以,良好的师资是学校发展的关键。由于培养高水平人才具周期长、投入高、稳定性差等诸多不利因素,许多高校已将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捷径,并提高到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一,引进高层次人才,可以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本校教师迅速成长。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也给本校现有人才带来了压力,促进了学术上的良性竞争。其二,引进不同学科的人才,可以促进学科的交融,有利于科学的发展。国外高校就很注重教师的来源和学渊的多元化,许多高校要求本校教师必须有外校或外国的工作或学习经历。国内的很多高校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待引进人才在学科方向、毕业院校等方面尽量与本校目前已有教师不重叠、不相近,目的就是尽最大可能避免学术上的“近亲”现象,以利于本校本学科的长远发展。

二、高校引进人才后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忽略了对引进人才的后续服务工作

目前部分高校对于引进人才的后续服务工作思考甚少,职能部门的服务理念尚不到位,基本停留在“一引了之”的状态,还未能提供切实的、周到的服务,往往办事不顺利,但是又不得不经常疲于应对各种杂事,占用了大量时间,使得引进的人才感觉孤单无助,缺乏归属感。

2.2没有注重对引进人才的考核工作

对引进的人才实行科学的评价和考核,既能促使他们发挥作用,又为其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十分必要。但是,目前高校对人才引进效益的评价机制还处于探索和形成阶段,缺少科学的评价方案,由此造成的弊端日益突显。许多高校在引进人才后并不与其签订任何目标任务书,这就造成了许多优秀人才来校后,由于没有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而无进取可言,整天无所事事,没有任何目标。这种现象的产生,严重地违背了高校下大力气引进人才的初衷。

2.3轻视了对引进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部分高校引进的人才来校后往往只是对其进行简单的岗前培训,然后就直接上岗,至于如何合理地使用自己辛辛苦苦引进的人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优化校内资源配置,则关心不够。于是,许多高校出现了一方面下大力气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却将引进的人才放任自流,甚至将一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放到与他们专业不相干的岗位,造成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

三、解决高校引进人才后续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优化服务机制,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和用人单位应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努力为引进人才提供便捷、有效、周到的服务,做好配套、衔接工作,重点解决人才配偶就业和子女上学的问题,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学校真心实意的关心给引进人才“家”的感觉,为引进人才努力创造一种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让他们很快就能轻装上阵,安心、愉快地工作。

3.2走活培训机制,加大引进人才的后续培训力度

人才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使用价值。高校可以把应急培训与超前培训、培养尖子人才与造就人才群体统一起来,继续加强岗前培训,尤其是加强对未从事过教学工作的人员的培训,使其充分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尽快掌握教育教学技能,过好教学关。加强科研能力的训练,为从事本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同时还要加强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提高其师德修养的自觉性。

3.3完善考评机制,建立、健全引进人才的考核制度

引进人才来校后,在兑现待遇时与其签订短期及长期的目标任务书,使其确立明确的目标,引进后一定时期内做到教学科研等工作有的放矢。在协议中详细规定教学科研工作量、获得各种奖励、取得各种级别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标志性成果的研究等等。结合每年的年度考核对其进行考核,重点考核协议中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高度重视引进人才的考核结果,配套相应的制度,考核优秀的人员优先考虑提拔、职务晋升,并与工资津贴挂钩;考核不称职的人员职务低聘,甚至不聘或请其退还相应的引进待遇等。并且尽快建立科学的人才效益评估机制,及时了解人才的工作进展,适时发现问题,尽快为其排忧解难。:

3.4改革用人及分配机制,保证人才队伍的稳定

发挥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保持引进人才以及高校原有人才队伍的稳定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高校必须开展人事制度及分配制度改革,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合同制,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改革现行的分配制度,做到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引进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另外,要充分尊重引进人才的个人尊严、自我价值和个人需要,充分关心他们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以及个人的生活需求,实行人文关怀。通过制度建设和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保持引进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3.5强化激励机制,激发引进人才的工作热情

充分信任并且放手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引进人才的积极性,高校要给予引进人才高度的信任和足够的支持,大胆放手使用,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在人才考核中还需采取灵活措施,营造宽松的环境。对于出类拔萃的高层次人才,可通过免于工作量考核等方式,对其创新性精神及其特殊工作要求进行保护,使其能潜心于研究。对于年轻教师,也应该在量化考核方面留出足够的弹性,鼓励其静下心来,潜心工作,早出成绩,多出成果,使引进人才早日成为学科建设、科研工作的带头人,教学工作的示范者,学校发展的参谋,成为推动教学和科研发展的中坚力量,实现学校引进人才的初衷。

参考文献

[1]靳云全等.关于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思考[J].管理研究,2005(5).

[2]艾娟等.关于高校教师考核工作的思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