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1.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

高职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青年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普遍的关注。随着90后成为高职学生的主体,他们的心理状况呈现出新的特点。90后学生思想开放,个性鲜明,进取心和自尊心较强,情绪、情感处于积极的状态,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具有较强的学习和生活的独立个性。同时,他们又处于心理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过度期,稳定的人格正在形成当中,心理障碍现象也表现得较有共性[1]。

1.1 容易产生自卑感

很多学生是由于高考失利而就读高职院校的,受家庭以及社会的陈旧观念影响,他们认为自己是失败者,从而产生自卑感,甚至自我否定。遇事退缩,畏难情绪凸显,害怕失败索性不努力。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让他们感到自卑、挫败感、不自信。

1.2 孤独感强烈

进入到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很多学生感到孤独,周围虽有很多的同学,但感到没有知心朋友,遇到事情,觉得孤立无援。渴望与他人建立良好亲密关系,却找不到切入点,从而内心感到孤独,缺乏安全感,甚至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1.3 焦虑、迷茫、得过且过

部分高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对专业的认识和了解,会感到焦虑和迷茫。一方面,由于基础差学习吃力,专业技能难以达到就业的要求,而对自身发展前景感到焦虑;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明确,努力后达不到目标,既失落又感到迷茫,得过且过,产生消极倦怠的情绪。

1.4 是非观念模糊

少数学生由于受年龄和学识等方面的因素限制,容易发生拉帮结派,打架闹事的偏激、冲动行为,一些学生不仅没有认识到行为的错误,甚至把这种偏激冲动的行为看作是“敢作敢为、讲义气”的“英雄”表现[2],成为校园不稳定因素。

2.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新时期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正确的分析原因,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提供必要的帮助。

2.1 社会原因

一方面,9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成长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应试教育使学校、老师、学生眼中只有分数,而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他们不懂得人情世故,抗压能力差,禁不住挫折,以自我为中心,冷漠等。另一方面,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误区,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是他们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发因素之一。再者,媒体对青少年的过度开放,而又疏于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容易使价值观尚在形成之中的学生产生心理感受的错位。

2.2 家庭原因

家庭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父母的言行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娇惯,使孩子对父母过分依赖,自主、自理能力差,进入大学独立生活,会出现很多的不适应,而诱发心理失衡、无助、甚至恐惧。随着离婚率的增高,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越来越多,父母对孩子的疏于照顾,使孩子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引发交往障碍、敏感等心理问题。

2.3自身原因

高职学生处于心理成熟的过渡期,对自己报有很高的期望,但现实往往与理想存在偏差,当理想我与现实我得不到统一时,会出现焦虑、自我否定等。朋辈群体亲密关系建立的过程中,面对来自不同家庭、性格差异的同学,会出现冲突、排斥等情况,导致孤独、沟通障碍等。并且当出现心理问题时,学生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和必要的自我调适能力,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3.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在某些方面仍然有所欠缺,远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多数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课时少,针对性不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多数报以回避的态度,主动求助的较少;教师的专业性有待提高等问题较为普遍。综合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情况,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以及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提出以下措施:

3.1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是培养身心健康、品行端正,能够适应社会并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一个人心理发展的方向要受到其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支配,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塑造健康心理的基础[3]。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能够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水平

“人不够多枪不够快”是目前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普遍问题[4]。一方面,加强对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培训,业务提升,多交流多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及专业素养。另一方面,班主任、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掌握学生情况最详实、准确,因此加强对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让他们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和咨询技巧,以确保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 配合学校课程教育,尽可能的弥补家庭心理教育的不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整体提高。

3.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5]。选用优质教材;积极创造条件,为课程教学提供必要的设备和资料;通过课堂讲授、情景表演、案例分析、团体训练、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得到提高和完善,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

3.4重视校园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蓬勃向上、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氛围。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例如广播站、校讯通、学校网站等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自我调节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走出课堂,融入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如征文、演讲、情景剧等,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唤起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奋斗;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人际关系交往、培养健康向上的意志品质,对不良行为起到约束作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适应社会。 [科]

【参考文献】

[1]韦立群.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讨[J].广西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

[2]马晓园.如何做好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9,10.

[3]刘进球,刘薇.9O后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2):9.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咨询;角色扮演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118-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实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同时也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只有在一定原则指导下通过适当的途径来实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为满意的效果,顺利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要努力探究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造成引导学生全面提升个人素质的崭新平台。

一、探究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法,提高心理健康课实效性

目前心理健康课的主要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讲授法,授课方法的单一必然损害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才能够提高心理健康课的实效性呢?探究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是一种必然的选择,除了讲授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如:

(一)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交流意见,互相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等。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的题目和方法,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并写好发言提纲;讨论中,要求学生轮流发言,教师要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围绕主题联系实际;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总结,评述。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就是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表露自己或角色的人格、情感、人际交往、内心冲突等心理问题。角色扮演的重点不在演,而在于通过观察、体验,分析讨论,使学生受到教育。常用角色扮演法如情景剧表演、空椅子表演、角色互换、小品表演等。

(三)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现实中出现的典型心理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探究其心理问题的特点,形成的原因,矫治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使学生有效预防心理问题,在出现类似心理问题时能够识别并运用有关技术进行自我调适。

(四)心理训练法

心理训练的方法是指通过有目的的心理练习,对被训练者进行有意识的影响,使其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以达到适宜的心理程度,满足提高心理水平,增强身心健康需要的教育手段。学校开展心理训练应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其主要内容为:学习教育与训练、情绪和情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社会交往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择业和社会适应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心理健康课的内容为基础,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采取适当的灵活多样的方法,将形式与内容完美地结合起来,方法为内容服务,并且使内容更好得得以表现。

二、探究心理咨询的合适方法,积极开展心理辅导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高职院校心理机构的现状,为适应学生对提高心理素质的迫切需求,心理咨询人员要探究心理咨询的咨询方法。

心理辅导的方法有很多种:讨论法、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各种习作与活动、演讲会、报告会、参观访问、影视观赏等。一般根据参加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例如:“我们要做情绪的主人”这样一个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先选取一个故事,请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故事:第一种情况是角色任意发泄情绪以致造成不良后果;第二种情况是角色调控情绪事情向良性方向发展。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这个故事,总结调控情绪的技巧。最后,大家根据所总结的技巧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的行为训练。在这样一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如何调控情绪的办法而且进行了练习,真正提高了个人的心理素质水平。

三、探究各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方法,进行积极课堂教学

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各高职院校应当把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渗透到各科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去,使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一个以提高心理素质为核心统帅各科教学的教育体系。

要达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科教学的融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建积极课堂,积极的课堂是指那些在课堂的教与学活动中,教师拥有积极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能够注重营造课堂积极的氛围,并能够使用一定的方法,注意调节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使其常处于积极的状况,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思考,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与互动,取得上佳的教与学的效果。

要在课堂上建立和谐、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不良的刺激如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对学生的讽刺挖苦等会影响学生的情绪,甚至极大地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要重视建立和谐、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在课堂上对学生多鼓励,多肯定,多表扬,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以获取信心,带着乐观、愉快、轻松的心境去学习。

教师还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比如,轻松自然的游戏、幽默的故事,新颖的教具都可以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

[1]郭启华.高校管理者人格素质结构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106-107.

[2]郭亚.管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助力器[J].铜陵学院学报,2007(4):111-113.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开展方法

近几年,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心理问题引起的出走、休学、退学甚至自杀、凶杀等事件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工作在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还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心理辅导不仅仅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要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角度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就业、择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适时有效的辅导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促使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各方面健康成长,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必须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继而会产生困扰和冲突,最终形成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交织在一起。所以从根本上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前提。因此,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在理想信念、行为养成、心理健康、思想品德等层面展开,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专门型人才的迫切要求。

高职院校负担着培养高素质、专门性人才的光荣使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优劣决定着高等院校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的成败。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既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成长和成才的迫切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使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代大学生作为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的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不够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纷繁复杂,在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实行的大环境下,他们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需要人帮助他们疏导和调节。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订有针对性且定期的心理辅导计划。

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利用观察法、谈话法或者跟其他学生或教师了解等方法,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家庭、品德、性格等方面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同时进行科学的心理测试,为心理辅导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在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上,对存在个别问题的学生要建立心理档案,进行个别辅导、追踪辅导,并制订有效的班级心理辅导计划,找出共性问题,制订小组辅导计划,进行团体辅导。

(二)认真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

工作在一线的辅导员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还要了解学生在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征不同,对事物的反应速度、强度及灵活性也有差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辅导员应做到因人而异,使思想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

(三)增强自身人格魅力,提高对学生的影响力和亲和力。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一定意义上说,身教重于言行。因此,辅导员不仅要把道德讲清、讲深、讲透,以理服人,还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做到“欲正人,先正己”。

(四)正确把握工作类别,做到以学生为本。

首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真心实意地与学生交流和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才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接纳,才会对辅导员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讲解自己内心深处的困惑,更好地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其次,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价值观、性格和兴趣爱好等。尊重意味着理解、接纳和关怀,是温暖的代名词;尊重意味着平等,即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

三、结语

工作在第一线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只有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充分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认真做好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沟通疏导教育工作,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孙楠.浅谈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J].科教文汇,2009.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306-01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高职院校进展相对缓慢。本文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进展缓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重不足,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设置不到位。有些高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些高校只作为选修课开设,也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有些高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这些都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二、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可以减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不足的压力,又可以作为发展性辅导的渠道之一,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促进人格的健全,为今后适应社会、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

课堂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确保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它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一)教学内容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实际,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选择教学内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学时,设计教学环节,突出重点和实践指导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适应社会的行为模式,必须减少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与实际操作。通过教学,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掌握心理健康的常识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认识并识别异常心理,优化个性中的良好品质,以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侧重操作性的内容,教师通过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促进其个人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构建和谐的气氛,要时刻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案例教学法。此教学法强调通过教师对案例进行具体描述,再现当事人经历的事件与情境,引导大学生对当事人所处的情境进行充分地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促进大学生的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提供的案例要具有现实性,要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增强大学生的兴趣;案例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注意做好案例中当事人的保密工作,也要避免与学生有关的案例,以免对号入座。

2.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特定团体中开展的、以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借助游戏活动这一载体,促进团队成员的交流与思考,最终帮助个体获得成长与适应的辅导课程。团体心理辅导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分享讨论、自我察觉与反思,帮助其了解自己的行为将如何影响这个团队的动力,让参与者沉浸在获得知识的体验情景中,通过概念化及类比过程,将此经验转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同时也帮助个人培养参与团队合作所需要的技能。

3.体验式教学。即通过亲身体验、现场教学,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强调沟通、交流和共享,强调主动性、过程性、情境性和实践性。体验式教学以体验为中心,引导学生互动,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达到教学目标。此种教学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培育心理品质;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帮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剖析、自我领悟,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探索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困难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职院校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高职院校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教育行业的主力军,每年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实践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些年,国家特别重视高职院校的发展,在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并把高职教育看作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很多高职院校都纷纷扩大招生规模,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困难学生的数量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一部分困难学生能够自强自立,通过课余兼职、勤工助学、周末打工等方式赚取基本生活费,另外,在学习上也比其他同学更加刻苦、勤奋。但是,还有一部分困难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如别人,而在心理上产生了很大压力,导致他们非常不自信、性格孤僻、不喜欢与别人交往,甚至有的困难学生有“仇富”心理。即使有的困难学生性格稍微外向,能够与其他同学和睦相处,但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好,造成他们无法或不愿意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多省点钱,长期下去可能会形成自卑心理。所以,针对高职院校困难学生心理状态的消极性、心理问题的复杂性,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打破传统的问题咨询型、事后治疗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应该采取以预防为主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高职院校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

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这主要是由心理健康教育错误的目标定位引起的。如果我们让困难学生去听心理健康讲座、去找心理医生咨询,通常他们都会特别的抵触,认为自己的心理很健康,用不着去听什么讲座和看什么心理医生。困难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感到厌烦、恐惧,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针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或患有心理疾病的少数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这部分少数人摆脱心理问题、恢复心理健康。所以,目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以治疗为主,严重忽视了心理问题预防,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来目标——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象范围比较狭窄

目前,高职院校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因为经济压力,产生了极度的自卑、人际交往障碍等,以致影响了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众所周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只占很小的比例,基本上一个班级只有两三个人。心理健康教育对象范围过于狭小,造成了其不能够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不能够为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全部的困难学生服务。困难学生应当被看作高职院校特别关注的对象,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只关注少数问题学生的情况下,看似心理健康的贫困生可能内心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如果不能够给予及时的鼓励、教育、引导,可能会造成无法收拾的悲剧。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低

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比较少,一般只有两到三个人。虽然有的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比较多,但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背景或专业的人很少。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是辅导员、团委干部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些人一般不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甚至有的人根本没读过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通常是凭借主观感觉或经验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交给这帮很不专业的人,在学生出现微妙的心理差异或细微的行为变化时,这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般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采取有效的措施。

三、高职院校困难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开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一门知识的重要阵地,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开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积极心理的含义、掌握塑造积极心理的方式。开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比较关注学生心理消极的方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关注学生心理积极的一面,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具备的天赋,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困难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立自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多么光荣,培养他们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精神;二是,注重增加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通过创设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情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讨论、探究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才可以防止心理问题的产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同时养成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挫折、困难的习惯。

(二)强化困难学生发展性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该将发展性心理咨询引入到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发展性心理咨询是指综合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有关知识的一种咨询方式,在咨询过程中充分尊重咨询者个人,让前来咨询的困难学生感受到人情关怀。同时,要善于发现困难学生的优点,促使其将心理积极的一面展现出来。另外,应注意的是发展性心理咨询并不是屡试不爽,对于已经存在心理问题且较严重的困难学生,应该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三)充分利用校园各种资源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主要受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的影响,通常和谐友爱的社会、家庭、校园环境会造就积极向上的心态。另外,一个人是否感到快乐、自信,一般看是否受到家人、同学、老师的认可,如果受到他人的肯定,那么学生就会表现得乐观向上、自信满满,如果受到他人的指责、轻视,那么学生就会感到自卑、消极。所以,笔者认为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做到以下两点:首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联合其他部门多开展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为困难学生多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使其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其次,高职院校、家庭、社会机构等应共同努力为困难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生活、实践环境,使困难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积极因素,从而有利于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