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只有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才能使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也才能使民办高校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内涵原则 运行机制 监控与反馈系统
一、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监控包括教学管理、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等方面的内容。教学管理方面的监控,体现了学校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与标准。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是落实教学质量监控和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化。教育教学的监控过程,不但反映了教师教学质量,还能够促进好的教学质量形成。对教学主体的监控,能够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氛围和基本情况。在教学质量形成的主导方面进行监控,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对教学质量形成的主体方面进行监控,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能够按照培养目标培养出合格人才,满足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实现对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动态化,对人才培养活动不断地改进达到理想的效果,最终满足社会的要求。
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中心工作是全程监控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包括建立教育教学评估制度,并通过信息员反馈制度及时收集、纠错、改进,使教学质量得以保证和提升。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学生学习质量评估办法、考试质量分析评估办法等教学全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估监控的制度体系,以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原则
构建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既庞大又复杂;同时,又是一个无法用具体量化的方法,所以在体系运转过程中应该考虑各种情况,尽量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一方面,社会是多元化的,所以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另一方面,每个学生的想法更是千差万别的,这都决定了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时要多样性,这正是体现教育的“以人为本”。
1. 可行性原则
保障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必须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符合我国国情和校情,特别要符合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有较明确、便于操作的工作指标和评价标准,做到操作上可行,运作上方便,易于为广大师生员工所接受。
2. 系统性原则
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要素包括观念、机制、管理、制度、条件等,是由学院、系(部)、教研室以及各教学管理部门等构成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网络,几乎与教学活动及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有关。因此,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必须贯彻系统性原则,不能顾此失彼。
3. 动态性原则
教学质量是在按人才培养计划进行的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中形成的,必须根据学校的内部、外部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变化而不断调整与完善。因此,构建与实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遵循动态性原则。
三、设立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构
目前,有的民办高校借鉴国内外的教学管理经验,设立“教学促进办公室”(简称教促办),专职负责全校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和促进提高工作,形成教务处主要负责教学管理和教务工作,教促办专职负责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的管理格局。教学促进办公室与一般高校设立的“督导组”不完全相同。“督导”和“促进”,虽然只是两字之差,但其内涵却有较大区别。“督导”的主要含义是监督、检查和指导,而“促进”则是共同促使学校教学质量不断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教促办根据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特点,青年教师多,教学资历短,经验欠缺,采取一督、二帮、三促进的工作理念。一督是指督管、督教、督学;二帮是采取各种措施,如新教师和青年教师培训、优质课大赛、说课大赛、教学经验交流会等,帮助新教师和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三促进是指促进教风、学风建设、构建和谐稳定的平安校园。教师和教促办的工作人员虽然工作性质不同,而目的是相同的,即共同促进学院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许多青年教师经常到教促办主动要求教授们去听他们的课,希望更快提高教学水平。
学校依托教促办组建一级(院级)教学质量监控组,聘请在高等院校长期担任教学工作,治学严谨,学术水平高,教学和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担任教促办主任,负责全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在教学研究、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师资培训等方面开展活动。同时,诚聘校内具有高级职称的不同学科的专家、教授组成校级(一级)教学质量监控组,开展校级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在这些学校,主要做法是教促办配合教务处,教务处支持教促办,共同完成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工作。同时各系(部)主任牵头组建以教研室主任和各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二级(系、部)教学质量监控组,负责系(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从另一个角度,教促办组织由各班学生代表组成的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参与学校的教学为质量保障工作,实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
四、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系统
根据教育部相关的文件精神。民办高校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系统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对教学工作能够有效地监督、检查、评价和指导。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体系,规范教学行为,完善教学管理,增强各级领导、教师的质量自控意识和持续改进意识,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系统
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系统,就主体而言,包括领导、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就组织而言,包括学院及各职能部门、系(部)、教研室等教学单位;就职能而言,涉及决策、管理、实施、反馈、调节、评价等。因此,提高教学质量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的事,而是需要全体师生、各单位和各部门通力配合、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教学质量监控队伍由六个层面的人员组成:主管教学院长、教务处、教促办领导、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一级和二级教学质量监控组成员、学生信息员。主管院长主要负责目标的决策及外部协调工作;教务处处长实施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教促办主任负责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任务的下达和对反馈信息的处理等;系(部)主任负责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教研室主任组织拟定本教研室学科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同时负责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一级、二级教学质量监控组成员通过教学管理工作,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学风、校风的检查与指导,及时向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反映信息,提供决策性参考建议;学生信息员每周反映授课教师的授课情况,同学们的学习状况,以及学生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建议。鉴于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民办高校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构建适合自己的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系统。由主管教学的院领导直接领导全院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形成主管教学院长领导,教促办和教务处具体落实,各系(部)领导分头负责的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系统。
五、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
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在监控教学过程方面分工负责,各司其职。一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执行全院的教学监督、指导、评比、咨询等职能,面向全院教师,对主管教学院长负责;二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执行本系(部)的教学监督、培养、考核、咨询职能。面向本系(部)教师及给本系(部)开课的其他系(部)的教师。两者都要结合专业评估、课程调研的需要,随机深入课堂听课,保证更多课程的教学情况处于受监控状态。两级教学质量监控组成员分别由学校与系(部)聘请和管理,并按各自的方式开展工作、行使职能,在业务上交流指导、配合互补。
在培养青年教师过程中,一级教学质量监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听课、评课、组织观摩课、优质课大赛、说课竞赛以及教学经验交流会等方式进行,以现场听、评课,反馈、交流教学信息为主,同时为他们开设教学系列专题讲座。二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把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为监控重点,随时进行课堂跟踪和手把手专业指导,对首次开课的青年教师在多次指导的基础上进行考核。
总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监督、检查、评估与指导有重要意义,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建立院、系(部)两级教学质量监控机构,不仅仅可以深入广泛地了解教学状况,还能够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培养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开展两级教学质量监控活动,分层次指导、帮助教师,使质量监控工作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阮先会.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3).
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突出因素
首先,双语教学的概念易被错误定位。《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将双语教学(bilingual instruction)定义为“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由此可以看出,双语教学不同于纯语言学习,第二语言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外语进行教学。也有学者认为“双语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通过学科学习来带动外语学习,这种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学科内容为核心。教育部则将双语教学定义为将母语外的另一种外国语言直接应用于非语言类课程教学,并使外语与学科知识同步获取的一种教学模式。然而在现实中对双语教学的理解普遍存在误区,授课内容与方式上存有盲目性。不少双语课堂基本都是用中文讲授国外原版教材里的内容。
其次,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在双语教学中教师是直接实施者,是开展双语教学和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一位合格的双语教师应该兼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的外语教育素质,同时还要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国际动态和发展趋势。而具备这类专业素质的教师却是少之又少,从而制约了双语教学的发展。尽管不少任课教师可以正确地认识到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但其个人素质却限制了他们成功实现教学目标的可能性。2007 年《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就提出高校要鼓励留学回国人员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然而有留学经历的优秀硕士、博士在个人素质上虽然可以达到胜任双语教学任务的标准,但这股教学力量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甚小,无法满足高校对双语教师的巨大需求。
再次,中国学生的外语水平普遍不高。虽然英语课程几乎贯穿了中国学生的各个教育阶段,但以往的英语学习往往偏重于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通常在综合运用英语方面,尤其是听、说方面能力欠缺。而在双语教学中,学生外语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只有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才能达到开拓视野、进一步了解所学专业和提高外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最后,双语教学所用教材的择定缺少指导性标准。双语教学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使用何种教材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但对于教材的选定缺乏指导性的标准供高校参考。一本合格的双语教材要能做到兼顾专业知识的信息量、时效性以及适中的语言难度以便于学生理解。但如今的现状是双语教材选用杂乱,合适的教材稀缺。目前双语教材基本分为四类:国外原版教材、国内出版教材、学校自编教材和翻译教材,其中不少双语教师都偏爱采用国外的原版教材。国外的原版教材语言规范,涵盖的专业知识内容较为新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和交流习惯。
构建双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由于上述这些突出问题的存在,双语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更需要高校加大支持力度,并投入更多的精力来进行科学的管理与推进才能保证其顺利并有效地开展下去。
首先,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的教务管理部门要对拟开设的双语课程建立准入制度。唯有通过专家组评估的双语课程才能正式开设。而在前期的评估阶段,学校需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师资力量、教材选定以及学生能力进行层层把关,为之后课程顺利地进行奠定基础。此外,高校还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双语教学实施办法、课程标准与教学评估标准来规范双语教学,使其有章可循。而在教学实施阶段,高校教务管理部门与下属的各个院系要对双语教学的教学环节进行监督、检查、综合考评并及时反馈教学情况。
其次,在师资方面,高校要采取“派出去、请进来、多培训”等多种途径培养双语师资。由于合格的双语教学人才严重匮乏,仅仅依靠归国的留学人员已是远水解不了近渴。除了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以外,高校双语教学管理机构必须建立加强内部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的机制。
再次,在学生能力方面,高校可以采取以点带面的形式稳妥地推动双语教学的受众面,同时确保学生双语学习的有效性。双语教学的管理部门可以要求下属院系遴选出专业知识和外语基础较好的学生组班并对他们开设双语课程,之后根据学生对双语课程和自身学习效果的评估对双语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作出相应的调整,为后期接收更多学生学习双语课程作好准备。
最后,在教材方面,高校的双语教学管理部门要组织专家为双语教材的择定把关,并根据本校生源素质和实际教学情况来协助教师选择内容与语言难度都适宜的教材。在合适教材缺乏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教师和专家对外文原版教材和学术资料进行整合,自行编写内容具有前沿性与易教性的双语教材。
结 语
双语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推进高校双语教学进程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由于种种局限,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任重而道远。因此,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界都应该对双语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长期研究,促进双语教学有效、顺利地开展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白少君,乔磊,潘惠霞,王雯.陕西高校双语教学评估体系设计[J].理论导刊,2010,(2).
[2]董敏,毕盛.双语教学质量保障系统ML_TQA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
2010年7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提高教育质量确立为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建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在高校内部形成各具特色的自我评估和监控的机制,是一流大学的普遍做法。而我国目前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还不完善,而且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十分活跃[1-2],但大部分研究只是基于教育理论的研究,也有部分学者将相关问题建立成数学模型进行研究[3-4],该文建立了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数学模型,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
1 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数学模型
1.1 层次分析法(AHP)具体步骤
1.1.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分析所研究的问题,把问题划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等,用框式图说明层次的递阶结构如图1。
1.1.2 建立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在相邻的两个层次中,高层次为目标,低层次为因素。一般取判断矩阵(表1)形式。
在层次分析法中,为了使判断定量化,采用1-9标度方法如表2。
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B具有如下特征:
①;②;③
在层次分析法中,只要矩阵中的满足上述三条关系式,就说明两两判断矩阵具有完全的一致性。
1.1.3 层次单排序
利用和积法或方根法来计算满足的特征根与特征向量,其中为的最大特征根,为对应于的正规化的特征向量,的分量即是相应元素单排序的权值。该文只给出和积法。
(1)和积法:
①判断矩阵的归一化: ;
②归一化处理后,对判断矩阵按行相加:;
③对向量归一化处理:
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的近似解;
④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
(2)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 (Consistency Index):。一致性指标的值越小,表明判断矩阵越接近于完全一致性。一般判断矩阵的阶数越大,人为造成的偏离完全一致性指标的值便越大。当时,判断矩阵永远具有完全一致性。
(3)随机一致性指标(Random Index)的对应值,如表3。
(4)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之比称为随机一致性比率(Consistency Ratio)。当时,便认为判断矩阵具有可以接受的一致性。当时,就需要调整和修正判断矩阵,使其满足,从而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1.1.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由上步中层次单排序的计算结果,计算出对更上一层次的优劣顺序,类似的,当时,认为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1.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模型和步骤
(1)确定论域,其中表示个指标。
(2)确定评语集:评语集是评价者对被评价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总的评价结果组成的集合,用表示:其中代表第个评价结果,为总的评价结果数。
(3)进行单因素评价,建立模糊关系矩阵:对量化,即确定被评价对象对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得到矩阵,其中 表示某个被评价对象从因素来看对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而表示被评价对象在某个因素方面的表现。在确定隶属关系时即计算:其中,c可以适当选取,使得。
(4)确定模糊权向量:常见的确定权重的方法有:①层次分析法;②加权平均法;③专家估计法。
(5)多因素模糊评价:模糊综合评价的模型为
,其中是由与的第j列运算得到的,表示被评级对象从整体上看对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程度。
(6)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将综合评价结果转换为综合分值,对模糊综合评价向量的处理有两种方法。
①最大隶属度原则:如果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向量满足关系式中的,则被评价对象总体上来讲隶属于第等级。
②加权平均原则:表达方式如下
其中,为待定系数(=1或2),当时,加权平均原则即为最大隶属原则。
1.3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评价模型的构建过程
(1)确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语集。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选择反映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19个,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其中,评价因素论域…
,评语集为:
。
(2)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对总体目标组合的权重。
首先,构造主观上的两两判断矩阵;然后,利用和积法对判断矩阵做处理,通过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确定权重;最后,检验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
(3)由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求得最终的结果。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和评语集,构造模糊评价矩阵;将层次分析法确定的评价指标权重和模糊评价矩阵作复合运算,确定评价等级。
关键词 高职教学质量 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 三全一多样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XIONG Wei
(Guilin Shanshui Vocational College, Guilin, Guangxi 541100)
Abstract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rain of qualified personnel, increase the employment rate and improve the college's core competitiveness.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need to focus on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Learn from IS09001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this paper advocates the "three-wide a variety "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guidelines, and explores on how to implement and establish the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Key wordsteaching qual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S09001;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three-wide a variety "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在经历了10年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关注是多方的,但主要的关注点还是集中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如何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的发展道理,这是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根据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院校要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着学院的生存与发展,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为此,学院必须建立起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系统,以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院校的内部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1 “三全一多样”的教学管理指导思想
为了高校教学的快速发展,探索现代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方式,将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引入高等职业学院教学质量管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构筑现代化高等职业教学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管理制度,它将有利于高等职业教学未来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IS09001提供了持续改进的框架,有利于组织保持与增加顾客和其他相关方面的满意程度,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结合高等职业学院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按照 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探讨教学的质量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服务管理质量是 21世纪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
教学管理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学管理体系指在主管院长的领导下,以教务处为主形成的运转灵活、上通下达、有权威、高效率的教学管理系统。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应包括指挥系统、参谋咨询系统、执行运作系统。根据现代管理理念,在教学管理体系中引入先进的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必须的,也是值得探索的。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三全一多样”即全员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多样方法的质量管理。在教学工作中全员参与、贯穿全过程、遍及全方位;质量管理工作要从目标和计划的制订、执行、检查监控、评审总结、到反馈,形成一个覆盖全局、全过程、周而复始的质量保证和持续改进闭合环路。
全员的质量管理:全体教职员工、全体学生参与的教学质量管理,全员都要有质量认识,高度重视质量。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从招生录取、入学、在学院学习期间、毕业、毕业跟综的全教育过程的管理、监控。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从教职员工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及从学生的德、智、体等全方位进行管理。多样方法的质量管理:管理办法不能单一,从立体角度多层次、多方法进行管理。质量管理内涵及建设如下:
1.1 全员质量管理
为实现全员的质量管理,学院必须建立和完善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组织机构及制定相应任务,要求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建立“三级五方”教学质量督导评估组织保障体系。加强自我评估,建立“三级五方”教学质量督导评估组织保障体系,以体现全员参与。所谓“三级”是指以教研室为基本教学质量保证监控组织单位,由院、系、教研室三级组织共同承担教学质量责任,形成自下而上、层层把关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体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活动与职能合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1.2 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1)招生:由招就处负责把好质量关,完成招生录取报到后,进行军训及入学教育。
(2)在校学习:第一,教务处狠抓师德建设以建立良好的教风,教务处负责全院教学管理工作,从教学计划的制定、执行、检查、总结等环节把好质量关,质量保障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对教师的教学质量采取领导(专家)、同行、学生、社会四方综合评价来评判,学生对教师的评教采取定性、定量的办法组织学生以收集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意见并反馈给上课教师改进教学、教师每月进行教学目标管理考核;学院经常组织说课、优质课、研究课的比赛活动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老师们的教学基本功;组织以平常成绩、期中考核、期末考试三项成绩构成的学生成绩评定考核学生的课程成绩;通过这周而复始的活动使教学质量得到有力保障。教务处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经常组织进行各种教学改革和各类技能的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完成学院的培养目标及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打下基础。第二,学工处狠抓学生思想工作以建立良好的学风。要求班主任对工作要有责任心、对学生要有爱心做好学生工作;不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干部管理班集体的作用;成立各种社团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水平;执行学生管理规定;按制度对学生进行各种奖惩等;这一系列管理工作使得学生的成长有了可靠保证。
(3)毕业:学生按教学计划修完各门课程并成绩合格后,准予毕业。毕业前学院安排学生进行半年的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学院要进行实习考核。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各作为一门成绩纳入准予毕业的范畴。毕业由招就处负责推荐工作并与系部一道实行毕业后的毕业跟综服务。
1.3 全方位的质量管理
从教职员工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及从学生的德、智、体等全方位进行管理。这方面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各种制度的建立健全方面。学院制定了各方面制度并要按照“计划、执行、检查评估、信息反馈、总结调控”等循环管理办法来贯彻执行各种制度,使教学质量的监督有可靠保障。
1.4 多样方法的质量管理
管理办法不能单一,从立体角度多层次、多方法进行管理。各系部处室要根据以上内容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质量保障具体实施及检查办法,以确保教学工作质量。
2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教学质量体系的建立其中重要的一环是要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有两两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质量;二是学生的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质量我们采取领导(专家)、同行、学生、社会四方综合评价来评判,以百分制为满分,各方评价占一定的比例进行。对学生的教学质量评价主要从:学年成绩、职业资格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应用能力证的获取、就业率的高低等方面来评价。
企业发展以质量求生存,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存关键也在于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质量建设的重要工作。这也是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高等院校培养合格的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制度保障。高等职业院校要高度的重视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桂林山水职业学院通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并实施,取得了较大成绩,使学院的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如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在全区高校每届成绩均名列前茅;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证,有的专业如物业管理、文秘通过率可达100%,就业率较高等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构建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保障体系 关系
[作者简介]潘望远(1951- ),男,江苏宜兴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教授、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教育管理研究;王旭东(1971- ),男,河北故城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后勤管理处,工程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及工程设计方面的研究。(天津 30022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JA10400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55-02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关系到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就业岗位的需要,也关系到高职院校事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衰。因此,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成为高职院校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为,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固然十分重要,但它的构建与一般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同,究其原因则是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与普通高校的教学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必须把握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特点,在研究探讨实践教学模式及其与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发挥其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的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办学的特点,即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与劳动就业岗位紧密联系,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高级职业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职业技术也在发展和提高,它的最大特点是职业岗位实践技能操作的系统性,强调实践技能操作是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因此,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应是传授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的过程,应始终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具有很强的职业性、技能性和科学性(完整系统性)的特点。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正逐步加深,实践教学改革努力推进,但仍存在问题。一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二是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三是实践教学教材的内容相对落后于当前的技术发展,其教学方法滞后;四是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短缺;五是实践教学的设施设备及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六是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这些问题的实质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论问题,是建立实践教学模式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构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立足点。
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与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之间的关系
所谓实践教学模式是基于职业技术教育理论,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探索建立起来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方法论及对策系统,是为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提供选择路径和操作方法,是指导实践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式。所谓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建立在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活动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构的基础上,为保障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依据规定的质量标准,按照一定的运行规则,采用特定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手段,对实践教学质量实施保障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一)两者之间的共性
建立实践教学模式涉及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方式方法、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等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是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途径、方法和保证,是为探索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而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方式方法、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等,也是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输入部分和过程部分的重要内容,是规范、考核和监控实践教学,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方式方法、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两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共性。
(二)两者之间的互补性
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索实践,必然推动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方式方法、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使之更加符合实践教学的特点,符合经济社会对人才标准的需要,这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方式方法、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也必然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并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使之在保障实践教学质量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定的指标内容和评价标准对实践教学的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及办学效益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具有一定的规范和指导性。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按照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检查各教学环节存在的差距,特别是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方式方法、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将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由此可见,实践教学模式与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之间存在互为促进、协同发展的关系。
四、以教学模式探索创新促进保障体系构建完善
研究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应遵循实践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按照“完整的实践”原则,从课程论的视角,推动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方式方法等的改革,不断为充实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增添新的内容。
(一)课程设置“无断层”
无断层课程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根据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学校专业的特点而设置的实践教学课程。首先无断层课程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建设所需人才广度和深度的要求,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使得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衔接。二是无断层课程是因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岗位(群)而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将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训教学课程按照技能操作规范要求整合成课题或模块,突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特点。三是无断层课程设置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技能的培养训练为中心,达到理论知识的讲授、专业能力的传授和操作技能的训练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教材开发校本化
高职院校校本教材是根据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要求,学校自主开发编写的教材。教材开发应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编写理论与实践操作相融合的课题式、模块式教材。在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中,为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科学性,体现高职院校专业的特点,组织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够准确把握实训教材与传统教材的差异的专门开发队伍。校本教材开发编写需要考虑和遵循基本原则:
1.专业、职业与岗位能力为本相统一原则。在编写某一门具体实践教材时,必须明确课程在本专业培养目标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并以此确定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岗位自主继续学习的能力。
2.理论与实际相统一原则。校本教材开发要克服片面强调学科的严密性和系统性,要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观念,弱化学科体系,适当降低教材的理论难度和深度,以实用性理论为主,以知识够用为原则,注重职业岗位应用的技能和技艺。教材编写要着眼于实际应用,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接受和技术技能的培养。要充分考虑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过程的特点,教材内容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符合学生的认知和职业技能掌握的规律。
3.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教材内容的科学、正确是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开发的基本要求,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注意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把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法制意识、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通用职业素质养成寓于其中。
4.变化性与适应性相统一原则。劳动就业岗位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开发针对职业岗位的变化、技术操作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教材内容、形式,突出校本教材的适应性、实践性的特点。要继承原有教材中适用的内容和精华,按岗位能力训练的要求,补充已成熟运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以及新规章制度等内容。同时,考虑学生在实践操作能力训练上的差异,探讨弹性学制、学分制的实施。
(三)教学方式方法“一体化”
所谓一体化教学,是指以行动导向理论为指导,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师资、场地、设备设施等教学要素优化融合的一种教学方式方法。
首先,建立一体化实践教学场所,配置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设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涉及理论知识方面的问题可在“教室”上课,涉及实践操作方面的问题可在“车间”训练。其次,采取一体化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校本教材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功能进行讲解、演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进行示范、整体指导和个别辅导。
(四)教学团队“双师型”一体化
建立“双师型”一体化教学团队是形成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双师型”一体化教学团队中的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示范和技术指导,还具有一定的产品生产和研发能力,这是实现现代化教学的根本。现代化教学要求“双师型”一体化教师应精通2个模块,掌握3~5个相关模块,熟悉其他模块。目前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达到“双师型”一体化的标准比较困难。在现阶段,组建“双师型”一体化教学团队可使教师之间的教学能力互补,用实践教学的课程和教材把教师联系起来,使得实践教学不间断、一体化。同时,可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外教学资源,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
(五)实训基地企业化
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平台建设。模拟企业生产要求,专业按大类组建功能较为齐全、能满足学生实践训练的实训设施设备及配备相应的台套数量。同时,模拟现代企业生产环境、生产岗位,让学生能受到严格的“真刀实枪”的职业技能训练。
2.注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落实校外实训基地是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机制的重要内容,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体现实践教学内容、教学场地与企业生产相对接,更好地解决实践教学的针对性、现实性和一体化教学的问题。同时,可以解决高职院校实践设施设备、师资不足、学生就业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戴裕崴,华国祥,李玉峰.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原则和实施[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2).
[2]林萍兰.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初探[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3]刘五一.ISO9000框架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5).
[4]肖化移.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钟秉林,周海涛.国际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发展的新特点、影响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