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以人为本 高职院校 教学管理 制度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吸收先进的经验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而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知识的创新,这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核心之一。培养符合发展的人才也成为国家知识创新能力的最直接的方式,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在生长的环境变化之下,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其需求,而深化教育改革,构建“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成为积极支持教育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有效因素。
1 当前教学管理制度中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
1.1 以人为本的理念还未有效确立
制度的建立是依据一定的文化基础作为支撑的,制度受到相关支撑理念的支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样也是建立在具体文化基础之上的。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一直坚持学年制,并且带有鲜明的刚性特征,教学过程中的管理事项细化,条款繁多,看似简单的条款内容,往往造成复杂的管理控制体系,而无法较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其权利均集中在管理层,制度的设置往往是根据管理层的意志来设置的,高职院校的管理层也比较简单,因此,造成权力过分集中,教师和学生所处在的位置则非常尴尬,作为管理的对象,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管理内容。这种客体化的被动管理模式,造成教学管理上下的沟通不畅通,没有人文关怀,对人的追求和人的需求不予以肯定和支持,抑制了人的能动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也无从谈起。以人为本的理念无法深入教学管理当中。
1.2 模糊的目标引致以人为本无法有效落实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虽然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索,结合信息化技术的优势,逐步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水平,但是,到目前依然还无法较好地明确教学管理的目标,教学管理工作的目标是作为引导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往往从高职院校的教学使命中很难发现,并且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定位依然不够清晰,促使管理人员在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上存在差距。
1.3 管理量化标准过多造成人本理念的缺失
目前,高职院校对待教学管理的方式,通常都采用指标考核的方式来划分,具体的管理量化标准也无法较好地归类并形成管理的体系,也正是因为在教学管理目标的模糊定位基础上,具体的教学管理实践中,无法结合以人为本的思想,有选择地促使教学管理更加人性化,而是通过全面和大量的管理量化指标作为评价标准,教学管理的考核通过标准量化后的得分,教师和学生在完成量化指标上,仅仅作为一种目标去实践,而没有考虑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管理的水平。管理量化标准过多,对于教师的积极性产生一定的限制,对学生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1.4 学生在自主选择专业方面受到一定限制
当前,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专业在高职院校中顺利实现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当前大学生专业选择和自主发展问题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已经推出了不同的新制度或规定,如一些高职院校规定允许在10%~20%的年级学生内,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学习成绩评定和排名,来确定更换专业的目的,虽然这从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学生转专业,但是这些规定的制度,往往是针对学习成绩好的部分学生,并未完全考虑其他学生的发展。它是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在选择专业上的实质意义,即学生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专长和个性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因此,总体来说,部分的学生是具备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但真正具备自主选择专业权利的学生很少。
1.5 人才培养单一化,格式化,学生学习缺少弹性选择空间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一直采取培养计划的规定模式,课程和教材的选用均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教学大纲变动性差,教师的观念还不能转变。学生在选择教师的自由度上,存在限制性约束,严重缺少对教师和教学内容的选择。高校人才培养的计划和方案中,针对不同批次的学生,均由同一个老师和同样的教材来指导,施行同样的实验,同样的教学要求,统一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缺乏个性化的培训,培养的学生往往知识结构单一,格式化的发展。此外,课程的内在设置简单,可供选择的课程资源稀缺。
2 全面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
2.1 用先进的理念引导人本制度的构建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顺利、高效地完成培养目标,需要师生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在培养目标中,精神因素要求更高, 依赖学生的创造性、创新型技能的支撑。传统教学管理依赖物质技术过程,追求所谓的科学和规范,是一种刚性的管理,仅满足于大学生可量化的专业技能目标的达成,表面上是高效的,但忽略了对人的考虑,忽略了最重要的精神内涵,当然也就失去了内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在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中,必须走出传统管理理念束缚,用以人为本的理念予以引导,充分考虑高校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和大学生发展的特点,尊重他们的个性,增强教学管理的弹性和柔性,保护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要牢牢把握尊重人、爱护人、培养人、依靠人、发展人和为了人这一根本宗旨,以人为核心,不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让教师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心态集中精力从事教学和科研,让学生在一个富于宽容精神的大学制度环境中,心智逐渐成熟、完善,发挥自身的优势。
2.2 促成以事务为本向以师生为本的转变
当前,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后续动力,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在人才培养中,通过直接灌输的方式,来解答学生的疑惑,学生只是被动式地接受,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为主体的事实,在教学管理中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制度设计中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需求,充分尊重教师的意识和要求。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可以考虑给予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权利,允许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意见平台,来促进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给更多的发展空间,尊重学生的价值观,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一定选择课程和选择教师的权利,在专业学习中,能够建立多种学习平台,充分利用平台资源来促使学生积极努力地参与人才培养计划。高校办学还应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本,充分信任和尊重他们,给予他们教的自和选择权,保障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自由,体现他们在办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通过建立激励机制与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充分尊重他们的权利,充分考虑他们的正当利益和合理要求,在满足其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利益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和价值选择,以充分调动他们潜心于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计划中,能够凸显教师的工作价值。
2.3 做好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调适
制度管理在现代环境下,带有一定的不足,但是制度管理的建立是基于科学规范的管理理念实现的,因此,制度管理也具备了一定的优势所在。当前,管理优劣的论述存在许多偏激的方面,过分地追捧以人为本的思想,而完全扼杀了制度管理的优势是无法成功的。人本管理的思维具有制度管理没有的优势特征,但是并不是两者就能完全替代,两者的关系而是相互融洽和相互贯通,通过合适的调整来保证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优势发挥。人本管理是制度管理的升华,是一种管理文化,要避免用制度对师生实施极端的控制,用刚性的制度强迫师生的发展,它要求在制度管理中遵循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规律,重视对人的精神分析,重视对人的尊重,通过尊重人、激发人的热情,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提高效率和实现人的自身不断发展的目标。制度管理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且一直影响了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管理方式,制度管理不能全部抛弃,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对人本管理的思维方式,并形成积极的行动。适度的调整是未来教学改革的基础,但是往往需要作出一定的牺牲,包括放弃过量的指标体系,坚持合理和合适的指标管理,让学生参与的方式,积极引导制度管理者彻底改变思维。
2.4 学生在导师制的帮助下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高等学校对教学的质量要求非常的高,而如今对提高优秀的老师工作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在正常的情况下班级中学生的成绩是最重要的。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信息传递则是班主任的责任。学生们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的课程,因此淡化了班级的概念,从而实行选课制和弹性学制后优秀的老师参与到他们的中间,来引导学生的学习、素质、管理和创新的意义,同时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首先,在导师的引导下,学生有目的性地来学习选课,这样可以做到避免学生为了选课而避难就易,同时也为了避免学生凑够学分而盲目选择课程,在大学阶段能够让学生们有意识地完成整体的知识结构也是导师的责任。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认识模糊、观念落后、行动迟缓
农村中小学之所以游离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潮之外,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教师中心”的观念,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声大、雨点小。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从教人员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来源十分复杂,而且很不稳定。这些人的共同点是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没有持证上岗。以这样的师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后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3.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相互割裂和对立的,也不能相互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和自我调控的能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强调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等方面的策略、方法、技巧的运用,切忌机械灌输和空洞教化。因此,决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或德育化。但由于缺乏专业师资和专门培训,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却十分严重。
4.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化
心理健康教育在途径和方法上讲究灵活多样和针对性,以心理辅导为例,根据心理问题的具体情况可以综合运用会谈、角色扮演、信心训练、行为矫正、心理沟通、自我体验、心理测量等等。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存在着学科化、知识传授化的偏向。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向学生机械灌输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了心理学常识课,这种用学科知识教学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必然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
二、在农村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医学院校教材建设教材管理对策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高校科研和教学育人成果及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高质量的教材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学思想、教学改革的基本保证。医学院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加强教材工作,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教材建设工作模式。
一、当前教材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医学院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不断调整,现在教材建设和管理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相当多。主要表现为
(一)教材内容不能适应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低水平重复的教材太多,优秀的有特色的教材不多。专业数量减少、专业口径拓宽后,高校调整了专业设置,但不少专业新整合的课程没有适用的教材。首先在教学适用方面,教材不能满足着重素质教育的需要,不能满足宽口径专业设置的需要;其次,内容的先进性方面不能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创新型人才培育的要求。不少教材的内容和体系严重滞后。版本旧,更新慢,跟不上改革的需要,且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二)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教材不多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载体。但目前真正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教材不多,新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教材也较少。适合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精神、掌握科学方法的教材不多,能适合探究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的教材也很少。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不高
近年来已出版了一批电子版教材或与纸质教材配套的教学软件,但所占比例还较小。已经出版的一些电子教材,制作水平不齐,有的甚至仅是课堂讲授的录制版,不适应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要,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四)教材管理模式不适应现代大学管理体制改革需要
高校教材管理体制已逐渐从过去的计划服务型向服务经营型转变。如何在做好服务的前提下保证经营利益,如何在实行自由选课和学分制的情况下保证教材供应,如何引进原版优秀教材以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等,都是一些值得研究的新问题。自编教材(讲义)的质量管理,教材选用的质量管理,教材使用后的跟踪调查和评价,教材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减少教材的积压和报废等等,也都是有待解决或完善的问题。
二、加强高校教材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对策思考
高校的教材建设是事关培养人才的大事,上述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材建设。
(一)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教材体系建设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要精选经典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问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吸收到教学内容中来。教材编撰上要注重呈现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学生探索新事物,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要着力进行教材体系建设。教材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通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现和深化,促进教学改革的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必须反映和落实到教材的编选上来,新编选的教材也一定要经教学改革实践的反复锤炼,使之成为精品。
(二)结合学科建设,带动教材整体建设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一项带有根本性的重大建设。建设和发展一批重点专业、学科,需要学校各方面的配合,教材建设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实践证明,坚持把教材建设与学科的教学和科研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丰富、更新课程内容,进而带动了老专业的改造和新专业的建设,使专业学科很快地发展起来。我们可以利用学科优势开展教材建设。首先,在制订规划时要将本校的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现状与有关高校进行比较分析,扬长补短;其次,我们在组织教材编写时要考虑与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编写教材要选好主编,并围绕主编组织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编写班子,以达到编好教材、提高师资水平和加强学科建设的目的。
(三)加强教材研究,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
教材研究是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教师、编辑出版人员、教材管理人员积极开展研究,是促进教材建设的有力措施。了解当今教材存在的问题,也就大体上明确了教材改革的路子。才能编写出高质量的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实用性的创新教材,以适应高等教育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四)运用先进手段,促进教材管理
关键词:中职;教育评估;建议
教育评价作为现代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发挥着“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功能,但我们也应该注重它对学校管理的“引导”和“规范”作用。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中职教育政策方针的落实,中职教育的教学水平、人才质量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促进中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各种形式的教育评估在中职学校普遍开展,如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项目学校评估、重点职校评估、示范职校评估、教学水平评估、示范专业评估、实训基地评估、毕业班质量评估等,虽然评估内容涉及到学校的各个方面,但教学管理始终是各类教育评估中重要的指标之一。为此,中职学校在加大职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质量的同时,必须要有预见性地认识到,要做好各类教育评估工作就一定要将其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一、教学管理在中职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占有重要的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是关键。为此,自从1987年中职(中专)学校开展教学管理评估工作起,在教育部门制定中职学校各类评估指标体系中,通常都会对教学管理工作提出具体的标准,明确列出相关条目、分值,我们称之为显性指标;还有一些指标,没有明确列出具体评估条目,但其它条目中对教学管理又有要求的,我们称为隐性指标。
教学管理作为显性条目在评估指标体系中出现时,通常比较能引受评学校的重视,各项评估资料的准备相对比较充分。比如《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标准》中,要求“教学管理严格,有完备的指导性教学文件及实施性教学计划,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专业教学组织,管理及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改革和教研成果显著。”教学管理的条目内容主要包括:教务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教学管理、专业教研组管理等4项内容,分值占18%。在《广东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中,虽然在“广东省重点中职学校标准”中没有对教学管理提出明确要求,但在具体的评估指标中,教学管理有明确的指标条目,主要包括:教学常规管理、教学文件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研组工作、师资管理、教科研成果等6项,分值占17%。受评学校可以按图索骥,很容易规范地完成各项资料的准备工作。
但在有的教育评估体系中,又会把教学管理内容隐藏在其它指标中,不易被发现,也就是上文所述的“隐性指标”。比如2011年颁布的《广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中,无论是“省示范性中职学校申报条件”,还是具体“指标条目”中都有明确列出教学管理方面的条目。因此刚开始进行第一批“省示范性中等学校评估”时,许多学校遗忘了教学管理的评估档案资料整理,结果因教学管理评估档案资料的不足,失去第一次“省示范校”通过的机会。但是仔细研读《广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时,一定会发现,省示范校评估的评估,对教学管理的要求更高、更严格,只是它被隐藏在“一级条目中的改革创新”下的二级条目里的“内部管理”中的第三项,要求“教学管理科学规范”, 且分值占2%。并且把有关教学管理的内容独立出,组成新的条目,如“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技能竞赛”、“教学、科研管理”等3项,分值占26%。由于教学管理被作为隐性指标出现时,通常不被学校重视,但又往往对教育评估的作用影响更大,所以更值得参评学校关注。
在中职学校教育评估中,除常规性教学管理外,教学管理通常拓展到教学设备管理和专业管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
二、中职学校教学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档案不充实、 管理不规范。
教育评估的主要方式是查看“迎评档案”,而教学管理方面“迎评档案”来源于学校的教学管理方面的档案。因而,教学管理档案的丰富、准确、完整与否,成为制约“迎评档案”质量高低的关键,并最终决定着评估的结果。然而,在多年的评估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学校档案在教育评估中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学校教学管理档案无法满足建立“迎评档案”的需要,表现出不齐全、不规范;其次是学校教学管理档案无法满足“迎评档案”对学校办学特色档案的要求,教学管理档案不能反映学校的教学特色、管理特色,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的特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教学改革的特色,教学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的特色;第三是学校教学管理档案无法满足“迎评档案”对各类统计分析数据的要求,教育评估大多都有评估年限的确定,如国家级重点职校的评估,通常是需要近三年的资料,但教学档案管理有时无法提供准各专业在校生人数、专业教师数、“双师型”教师数和各专业实训项目的开率等,这些统计分析数据是不能从学校教学档案中直接获取的。因为学校各类教学档案基本上都是按年度或学年度归档的,很少是针对两年或三年的。因而,学校档案无法满足“迎评档案”对各类统计分析数据的要求。
[关键词]学术自由大学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6-0028-02
迅速发展的高校同时面临着管理的难题,尤其是在处理教学管理与学术自由矛盾中容易出现不协调的现象,本文作者针对当今高校的教学管理与学术自由的问题,试图分析大学教学管理与学术自由之间的联系,探索适合高校师生学术自由生存的大学教学管理模式。
一、当今大学的教学管理体制下的学术自由度
管理和自由本来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大学本着对学校和师生负责的原则,要对师生的教与学进行管理,教师和学生注重个性的发展,需要充分的自由度来学习和科研。大学若要管理好,就必须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然而,当今大学的学术自由度还不够宽泛,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大学教学管理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术自由受到大学行政管理的限制
近几年,各大高校在讨论一个热点话题――学术和行政的地位,即学术和行政谁主谁次的问题。学术和行政的地位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它们在大学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从开始的行政主导地位慢慢转向学术主导。我们看到现在的大学教学管理体制有这种转变的迹象。可是在遇到重大问题的时候,管理者遵从的依然是学术服务于行政的原则。可以说,大学的教学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服务教师和学生,但要完全做到这一点,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大学教学管理的过多干涉,让学术自由实施起来遇到重重阻碍,如教师与学生课余时间的课题讨论活动的进行,需要大学提供相关方面的人力、物力资助,某些大学的管理体制较落后,可能相关方面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会导致师生的这种构想不能实现,最终教师没有充分施展个人的专业才能,学生也因此而不能受到相关方面知识的培训。当然,这只是一个微小的例子,也是大学管理方面存在众多问题当中的一个而已。如果大学的教学管理体制能够更加健全,那么,教师的个人价值将会实现得更彻底,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个性发展得更好,即师生的学术自由将会发挥得更好。然而,现在大学的学术自由度还停留在一个较窄的层面。
(二)学术自由受到大学管理理念的限制
目前国内大学的教学管理理念滞后,社会发展越来越注重人文因素,而大学的教学管理模式依然是传统的“管”为主的模式,这就忽略了人文因素在管理中的促进作用。以人为本是我国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大学需要发展,就必须从教室和学生的本位出发,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利益,真正做到现代管理理念的转变,人本理念的转变才能真正有助于学术自由的发展。传统的大学教学管理在行政管理的体制下对学术进行引导,正确的适合学术自由发展的道路应该是以学术为依托,对教师和学生的学术思想和生活工作等方面进行管理。即学校教学管理考虑的首要因素是教师和学生,因为教师是教学的实行者、研究工作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执行者,学校的基础成员。在这样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学术才能自由发展壮大起来,最终反过来促进学校教学管理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二、学术自由和教学管理的对立统一
自由是不受限制和约束的,而管理需要限制和约束人们的行为来执行,这决定了自由和控制的矛盾无处不在。学术自由是学生和教师充分发挥个人价值、施展个性特点的渴望,大学教学管理是学校为了发展的需要必须采取的措施。学术自由和大学教学管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术自由和规范管理的关系
按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解释,学术自由是指教师和学生不受法律、学校各种规定的限制或公众不合理的干扰而进行讲课学习、探求知识及研究的自由。大学本着学校整体发展的目的,会保护学生和教师的学术自由,但是,大学同时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规范管理。学生和教师不能以学术自由为借口,违背学校的统一管理而做出出格的事情,师生在遵循学校相关教学管理规定的同时,可获得发挥学术自由的空间。学术自由和规范管理之间存在着对立关系,二者之间的矛盾调和,需要学校采取更加合理的人本化的规范管理措施。
(二)学术自由和管理理念的冲突与调和
管理理念的改变和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受到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在一般情况下,观念的改变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只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意识慢慢发生转变之后,管理的理念才能随之提升。当代社会,民主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发展迅速,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发展,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即以人为本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传统的大学教学管理理念无法融入当今的社会发展,这就决定了师生对自由的要求更加强烈,二者的矛盾就随之激化了。学术自由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心声,希望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展示个人才能、实现个人价值;课下能够自由学习,有充分的时间做学术科研活动;相比之下,大学的教学管理复杂性和二重性让学生和教师不能获得足够的自由。就教师方面而言,国内多数独立学院为了节约办学成本,聘请的教师远远低于需求的教师数量,这就导致教师不得不承担的教学任务量远远超过额定教学量,因此,教师就没有时间做学术、搞学问、进行学术访问等活动,结果教师变成了纯粹的教书匠;也正是由于整天忙于教书,没有时间做学问,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能得到及时更新和提升,最终可能反过来影响教学质量。
三、学术自由和大学教学管理共生共存、和谐发展
我们知道学术自由和教学管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面对二者的矛盾和冲突,我们只有采取解决的措施,尽量使二者协调统一起来,实现共存同发展的双赢目标。笔者建议大学的教学管理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学术自由和教学管理的自我约束性。教师和学生缩小学术自由度的同时教学管理者缩小管辖范围。学术自由和教学管理冲突的原因是师生不断要求学术自由、管理者不断扩大管理范围,矛盾的根源在于二者过多的自由度和过宽的管辖面。二者真正达到和谐统一,要求教师和学生适当追求学术自由度,在遵循学校教学管理的基础上充分要求学术自由度,不能以学术自由为借口,无限度地要求学术自由,最终破坏了学校的统一规范管理;同时,大学的教学管理应该做到真正从教师和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制定相关教学计划和目标,管理的着眼点放在师生的利益上,而不是“管制”上。这样才能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和教师以及管理者在和谐的环境中并存共生,最终达到提升学校声誉、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教学管理环境的目的。
其次,提升大学的教学管理的服务意识。不同于企业公司的管理,学校的管理对象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教师和学生;大学更是一种以知识传授、知识学习、思想碰撞的学术性组织,传统的刚性管理方式应该转向柔性化的管理模式,这是一种文明的转变,必然被学生和教师接受。众所周知,大学的管理是特殊的管理,因为大学的管理对象是学生和教师,大部分学生都处于青春期和成熟期的过渡,教师也是文明团体。因此,柔性化的管理模式更适合学校的管理,更能促进教学管理的提升。传统的大学教学管理模式是以“管制”为主,服务学生和教师的意识依然需要提高。
四、结论
大学的学术自由和教学管理是大学的两大特色,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长期形成的教学管理理念下,学术自由度的发挥空间有限,学术自由受到大学教学管理的管制,导致学术自由和大学教学管理之间长期存在着问题。如今,教师和学生对于学术自由的诉求越来越急切,已经成为大学教学管理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今学术自由和大学教学管理之间的现状研究,探索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建议师生在遵循学校教学管理的前提下追求学术自由;教学管理者转变传统的“管制”理念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制定人性化的管理计划,从根本上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达到和谐共生的发展目的。
[参考文献]
[1]韩琦.基于对大学教学管理服务意识提升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0).
[2]黄宏.浅议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管理改革[J].经济职业教育,2009,(4).
[3]季诚钧.试论大学教学管理中的几对关系[J].高校教育管理,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