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员工考核意见

新员工考核意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员工考核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员工考核意见

新员工考核意见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绩效考核;管理;综合素质

近年来,公司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了“以能力为核心”,导向力量由重文凭、重证书、重指标转为重水平、重能力、重效果;实施模式由一刀切、灌输式转为模块化、差异化,运转环境由自成体系转为融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整体流程,建立起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培训工作新模式。

公司对照“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完善提升要求和争创“两个一流”排头兵的目标愿景,放眼于国际一流企业,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管理创新。将一线员工岗位竞赛结果应用到绩效考核管理中去,就是培训和人才培养工作创新的新实践。

1 专业管理目标描述

岗位竞赛是江苏公司探索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创新,是构建“职业鉴定为主体,岗位竞赛和技能竞赛为有效补充”的三位一体技能人才培养格局的重要一元,是对技能竞赛的“竞技体育”模式选拔培养拔尖人才的补充,着重在于营造“全民健身”的模式,让所有的一线员工都有机会在日常工作中通过素质提升、能力呈现,实现职业发展和岗位成才。

将岗位竞赛与一线员工绩效考核相结合,构建了全面覆盖、上下衔接、统一规范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激励员工的积极性,拓宽技能人才成长的通道,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以及公司安全生产、经济运行目标的实现提供人才保证。岗位竞赛的结果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员工的技能鉴定工作中的业绩举证、技能等级快速提升、技能动态考核等。

1.1 专业工作的理念

1.1.1 “让事实说话,用业绩证明”的人才评价理念

一线员工岗位竞赛与绩效考核一体化管理模式,就是将一线员工岗位竞赛结果应用到绩效考核管理中去,要立足于对“岗位工作业绩的客观评价”。通过科学设计工作业绩评价标准,并将积分管理系统与生产PMS、调度OMS和营销管理系统等有机融合,使积分结果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工作业绩。同时提高系统的智能化、易用化水平,减少维护工作量,使之成为准确掌握一线技能人才技能水平、关键业绩的有效工具。公司不进行横向排名评比,促使基层单位真正去关注员工的实际业绩,客观地维护岗位工作内容。系统自动统计、及时公示、方便查询功能的充分应用,确保员工工作业绩得到准确记录。充分体现“让事实说话,用业绩证明”的人才评价理念。

1.1.2 全员练兵、整体提升的理念

技能竞赛、调考已经成为公司发现人才,营造竞争、进取氛围的重要手段。随着国网公司“三考”活动的不断推进,调考日益成为检验管理和技术人员业务能力的有效手段,公司按照国网公司全员考试的要求,结合专业队伍建设需要,同步开展专业调考。公司每年组织4-6个工种技能竞赛,每个工种4年轮回一次,虽然经过四级联动、层层培训,但是参加人数仍然相对有限,不能实现全员岗位练兵。另外,竞赛、调考是一种手段,提高员工岗位能力、干出工作业绩才是真正的目的。公司开展岗位竞赛就是为了构建人才培养的新途径,进一步激发一线员工干事创业的激情,拓展员工岗位成才的通道,同时也为班组绩效考核提供量化的依据,这是公司管理工作的一项创新举措。通过岗位竞赛新模式,使所有专业的员工全部投入到立足于岗位的业绩比赛中去,促使各单位深入开展全员培训,员工个人积极钻研业务技能,争做业绩贡献,抢活干,弥补了技能竞赛参与人员少的不足,确保全员练兵,整体提升一线技能人员工作技能。

1.1.3 立足岗位成才的理念

通过一线员工“工作积分制”考核体系与公司岗位竞赛管理办法相结合,可以客观公正地反映一线员工的真实业绩。将岗位竞赛的结果应用于员工的职业技能等级提升和年度绩效评价兑现,省市公司分层次表彰奖励,对省公司优胜选手直接授予相关工种技能等级证书和荣誉称号,定期总结表彰,让优秀员工在全公司展示,并对各级优胜选手进行物质奖励,增强了员工立足岗位成长成才的动力。既调动了技能人员创造卓越的岗位工作业绩,熟练掌握业务技能的积极性,又使一大批技艺精湛的核心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拓展了职业发展的空间。

1.1.4 精细管理、主动提升的理念

一线员工绩效考核与工作业绩、竞赛成绩、创新成果相结合,将多项重复性工作进行了归并,简化、优化了工作流程,明确了工作目标。同时,公司岗位竞赛管理办法与“全员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标准体系相结合,实现了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的转变。通过科学设置工作业绩评价方法,确定量化的评价标准,使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精确的数据支撑,每一点疏漏都能及时地暴露出来,从而影响工作积分,从而促使员工更加关注工作质量,重视工作细节,主动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绩效,最终实现整个工作的过程控制和质量控制。

1.1.5 企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同步推进的理念

公司发展、电网发展以及“三集五大体系建设” 渴求人才,一线员工也渴望迅速成长成才,岗位业绩竞赛与绩效考核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开拓更加高效的人才开发和培养新途径,创造人才成长和成才的环境和通道,引领公司和电网发展与人才培养同步推进。

1.2 专业工作的范围和目标

1.2.1 范围

公司系统各单位、各专业核心班组。主要涉及15个单位和部门,包括:大运行专业(市、县调控中心、调度班)、大检修专业(市、县公司生产工区,县域检修公司,营业部)、大营销专业(市、县公司营销班组,营业部)。

1.2.2 目标

岗位竞赛活动覆盖“大检修”、“大营销”、“大运行”专业各核心班组,业绩积分评价过程内嵌至生产业务流程中,结果真实,积分能够准确反映员工的关键技能业绩,公认度高,可为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工作提供可靠的核心数据来源;最终建立公平、公正的岗位业绩评价制度和绩效管理体系,有效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大幅度提升一线员工业务素质,改善一线员工工作态度,企业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成效显著,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1.3 岗位竞赛工作的指标体系

一线员工中高级技师达到技能人员的6%以上,技师达到20%以上,双师达到8%以上。技师每年提升0.5%以上,双师每年提升0.25%以上。

1.3.1 岗位业绩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评价标准应以“工作要项、工作数量、工作质量” 为纬度,覆盖一线各类工作,积分标准客观公正,优先体现创造性工作的价值,其次体现能力工作价值,最后体现数量型工作价值,全面、客观、真实反映员工工作业绩,员工对标准的认同度应达到100%。

1.3.2 核心班组岗位竞赛参与率

考察核心班组员工参与岗位竞赛活动的人数比例,该指标反映是否实现了岗位竞赛全员覆盖的目标,以及各基层单位在此项工作中宣传是否到位、组织是否得力,员工参与积极性是否得到激发等。由于岗位竞赛积分结果将应用于一线班组技能动态考核、年度绩效考核等一系列工作,一线员工参与率应达到100%。

1.3.3 工作积分准确率

该指标反映岗位竞赛工作积分采集是否准确、及时,能否真实反映员工的工作业绩积分情况,这体现了岗位竞赛与绩效考核工作的公平公正性,也体现了也积极分采集系统和评价标准的客观准确性。工作积分准确率应达到100%。

1.3.4 岗位竞赛评价结果应用率

该指标反映岗位竞赛评价结果是否得到了全面利用,也是岗位竞赛是否起到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的表现。结果应用率应达到100%。

1.3.5 一线员工岗位竞赛绩效奖励比例

公司按照一线员工岗位竞赛结果,对占比25% 的优秀员工进行绩效嘉奖和物质奖励。

1.3.6 技能人员队伍素质结构年度提升比例

通过岗位竞赛和绩效考核工作的一体化管理,相互促进和支持,实现员工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工作积极主动性不断加强,工作业绩不断改善的目标。公司一线员工技能持证水平在实施岗位竞赛工作当年,高级技师达到技能人员的6%以上,技师达到20%以上,双师达到8%以上。以后,技师每年提升0.5%以上,双师每年提升0.25%以上。

2 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2.1 岗位竞赛与绩效考核一体化工作流程图

见附图1。

2.2 主要流程说明

2.2.1 开发技能人员绩效考核(岗位竞赛)系统

省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科研力量开发技能人员绩效考核(岗位竞赛)系统,各市公司积极配合,提供系统功能需求、运行模式、使用界面等信息,技能人员绩效考核(岗位竞赛)系统开发的内容包括:评价标准、岗位能力测评程序、系统软件集成等。

2.2.1.1 评价标准开发

省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开展评价标准开发工作,各基层单位按照分配的任务配合实施。按照简化、量化的原则,突出关键业绩和重点。通过建设指标计划库、工分评价库,形成一套完善的评价标准,并努力实现定量指标的自动采集、定性指标评价纬度完善。指标计划库由公司标准评价要项和班组自定义要项组成,标准要项以国网公司、省公司年度重点工作和岗位标准为基础,由公司统一设定,形成以公司战略为导向的指标体系,自定义要项由班组民主协商确定,涵盖班组日常管理、资料台帐等工作。工分评价库包括任务等级、工作角色、技术难度、风险程度、艰苦程度、电压等级等多个评价纬度,可准确界定每件工作的价值大小,消除评价工作的随意性。

2.2.1.2 岗位能力测评程序开发

人力资源部组织科研力量开发岗位能力测评程序。运维检修部、营销部、电力调控中心以及各生产营销工区等单位配合实施。员工可根据能力模型要求,从业绩记录中选取具体的工作实例,证明本人的技能水平,为技能鉴定企业评价环节和技能水平动态考核工作提供了科学的评测工具。

2.2.1.3 系统集成

人力资源部组织科研力量开发岗位能力测评程序。依托ERP信息系统,将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各专业信息系统以及技能员工能力评测系统进行有效集成,实现信息纵向贯通、横向交互。在一线员工层面,开发工作业绩自动采集和积分自动计算程序。系统定时自动提取PMS系统中工作票、操作票数据,实现“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班组员工业绩积分的自动评价,大幅提高了一线员工的业绩评价效率。

2.2.2 班组定期评价,系统实时统计

市公司运维检修部、营销部、电力调控中心监督实施,各生产营销工区所属班组作为工作业绩量化考核的责任主体,负责“定量积分”;班组长安排员工的具体工作,并每天或定期对班组工作进行评价,准确录入班组员工的工作内容,系统实时统计员工的工作积分,并自动排序,提供查询功能。

2.2.3 工区和班组综合评价

年末,各生产营销工区班组长和上级主管对员工进行综合评价,审核员工工作质量、工作成效,对员工的工作能力、综合素质进行综合打分,按照得分排序选拔优秀员工。

2.2.4 公司成立业绩测评小组

年末,公司按照专业成立5人业绩测评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分管领导、工区负责人、本专业专家或高级技师、班组长等。确保既有了解员工工作 业绩和能力的领导,也有专业评价能力强的专家。

2.2.5 面试测评、择优推荐。

依据各单位从业人员规模,年底公司人资部结合上级分配名额,对优胜选手候选人推荐指标进行分配,业绩测评小组对本专业各班组工作积分领先的员工进行面试,员工需举证一年来的主要工作业绩,证明其技能水平,测评组通过提问,对其知识、技能水平以及潜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按名额要求推荐至省公司。

2.2.6 省公司考试、考核,提出建议名单。

对于各单位上报的推荐人选,省公司人力资源部按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要求统一开展笔试和技能操作考核,进行技能素质评定,按照1:2的比例提出各专业优胜选手建议名单,供双元制大比武领导小组研究确定。

2.2.7 研究确定优胜选手

省公司双元制大比武领导小组根据各专业岗位能手的建议名单,结合专业需要和专业特点,按照《岗位竞赛管理办法》研究确定优胜人选,市、县公司分别评选市、县公司层面优胜选手。

2.2.8 绩效考核(岗位竞赛)结果应用

年底,公司对岗位业绩竞赛活动进行总结表彰,让脱颖而出的优秀员工在全公司得以展示。

公司制定奖励办法,对优胜选手直接授予相关工种技师资格证书和省电力行业技术能手称号,推荐参加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省技术能手、省“五一”创新能手评选,优胜选手技能水平快速提升、职业发展通道得到拓展。

员工工作积分与“岗位竞赛业绩积分”同步。作业项的积分项目、积分规则等与岗位竞赛业绩积分同步,通过提取和量化岗位工作中的关键要项,构建科学规范的评价积分体系。 作业项的工作数量、角色承担等与生产系统中的工作数据同步,通过对数据的直接统计分析,全面、客观地评价员工日常工作行为。 作业项的考核积分结果与岗位竞赛业绩积分结果同步,考核积分排序作为竞赛评选的重要依据。

绩效考核结果与技能水平动态考核工作结合。对于绩效考核中综合评价结果与技能水平动态考核结果对应。绩效考核不合格员工,其技能水平动态考核也不合格,并按照相应技能等级降级享受待遇。

员工在岗位竞赛过程中留下完整的工作业绩记录档案,将可以作为技能鉴定的工作业绩举证材料。

2.3 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

见附图1。

附图1 岗位竞赛与绩效考核一体化工作流程图

2.3.1 组织保障

省公司公司双元制大比武领导小组:负责提出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总体目标,审定岗位竞赛工作标准,负责根据各专业岗位能手的建议名单确定优胜选手。

省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公司岗位竞赛工作体系的建设及管理标准制度的制定;下达年度实施计划;负责岗位竞赛系统的管理,负责指导各基层单位开展岗位竞赛工作和系统应用;负责分配推荐名额,组织开展理论笔试和技能操作考核,进行技能素质评定,负责按照1:2的比例提出各专业优胜选手建议名单,负责岗位竞赛结果的应用。

市公司人力资源部:根据省公司要求,组织开展本单位岗位竞赛工作,审核与确认员工岗位业绩积分,本单位积分标准,成立业绩测评小组,对本专业各班组工作积分领先的员工进行面试,对员工的知识、技能水平以及潜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按名额要求推荐至上级公司。

县公司、工区班组:负责安排员工的日常工作,定期对班组工作进行评价,准确录入班组员工的工作内容,年末对员工进行综合评价,审核员工工作质量、工作成效,对员工的工作能力、综合素质进行综合打分,按照得分排序选拔优秀员工。

2.4 保证流程正常运行的专业管理的绩效考核和控制

公司加大对“一线员工绩效考核与岗位竞赛一体化管理工作”的指导、督促,及时发现解决系统问题,开辟网站专栏,宣传工作开展情况,通报工作信息,公示积分排名,加强过程管理。并着重从几个方面进行考核:

核心班组岗位竞赛参与率:100%;

岗位竞赛业绩积分准确率:100%;

岗位竞赛评价结果应用率:100%;

一线员工岗位竞赛绩效奖励比例:25%

技能人员队伍素质结构年度提升比例:高级技师达到技能人员的6%以上,技师达到20%以上,双师达到8%以上。技师每年提升0.5%以上,双师每年提升0.25%以上。

3 评估与改进

3.1 专业管理的评估方法

为了准确把握岗位竞赛与员工绩效考核一体化管理情况、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在实践中优化完善员工考核激励方式,不断丰富岗位竞赛内涵、优化竞赛的组织形式,把岗位竞赛活动打造成代表发展方向、体现苏电特色的技能人才培养的最佳实践,促使员工不断提升绩效水平,形成公司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公司采取网络大学问卷调研的形式,分“单位和人资部负责人”(简称“负责人”)、“专业部室和工区”(简称“部室工区”)、“生产一线班组长及班组成员”(简称“班组”)等三个层面,开展了全方位调研。并辅助以系统积分管理、参与情况随访、成效调查、阶段性总结汇报座谈、结果应用调查等,加强工作管理。

3.2 专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岗位竞赛与绩效考核相结合是公司的一项创新管理举措,它符合“让事实说话,用业绩证明”的人才评价理念,但还存在诸多问题,亟需改进和完善。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了问题,体现在:

3.2.1员工参与主动性不足,全员绩效管理的文化氛围仍不够浓厚。员工参与绩效管理的主动性不够,全员绩效管理理念和方法的推行仍需进一步深化。

3.2.2系统有待完善。各基层单位内部竞赛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竞赛管理办法有待继续完善,内部竞赛目标任务书或责任状等考核形式要更加规范。目前仅有生产、营销班组的工作积分制考核功能上线运行,而调度等其他专业班组和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模块功能仍在开发完善中,全员绩效管理实现全面信息化应用目前尚未具备条件,岗位竞赛的工作成果还需要进一步覆盖各专业核心班组,并向集体企业和农电单位推广。

3.2.3一线员工“工作积分制”考核体系应用以及岗位竞赛工作,需要人工定期进行信息维护,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班组的工作量。还需要继续加强创新岗位竞赛模式,研究制定更科学的活动方案,按照合理的方法组织员工参加活动,确保真实反映一线员工的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

3.2.4基层单位作为员工岗位业绩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标准和方式需要不断进行统一和规范。统一岗位竞赛评选标准、管理流程,强化监督制度,规范表彰奖励。加快推进岗位竞赛与绩效考核挂钩工作,将其融入日常工作中去,减轻班组员工的负担,促进员工工作主动性和绩效的提升

3.2.5不断加强岗位竞赛结果应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活动过程公正、结果公认。始终面向生产一线,注重解决安全生产、电网建设等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确保员工队伍技术得到完善、能力得到提高。加大表彰、晋升的数量,扩大奖励的力度和范围,确保取得突出的激励效果。

3.3 今后的改进方向和对策

按照“持续改进”的原则,开展岗位竞赛与绩效考核一体化管理活动情况的调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工作内涵、完善机制、凸显效果,把该项工作打造成代表发展方向、体现苏电特色的技能人才培养的最佳实践。

3.3.1 改进竞赛组织模式

充分发挥基层单位的考核主体作用,即基层单位作为业绩量化考核的责任主体负责“定量积分”,公司作为技能素质评定的责任主体负责“定额评比”,实现“业绩考试”和“技能考试”双结合,促进岗位绩效、员工能力双提升。

3.3.2 不断加强岗位竞赛与员工绩效考核有机统一

与生产PMS、调度OMS和营销管理系统有机融合,全面优化改进积分管理系统,实现业绩积分与一线员工绩效考核并轨,减轻数据维护工作量,既实现了与专业管理有效结合,又为班组减负。充分运用个人绩效考核的结果,提高业绩积分的真实性,杜绝弄虚作假。继续推进一线员工绩效考核与岗位竞赛一体化管理,加强岗位竞赛管理办法宣贯和班组绩效管理系统推广应用。积累管理经验、提升管理水平,为绩效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稳步推进调度、通信等专业班组绩效考核上线工作,加强培训和技术支持,实现班组绩效管理系统应用常态化。

3.3.3 不断完善考核标准体系

加快完善一线员工“工作积分制”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实现业绩积分评价过程内嵌至生产业务流程中,结果真实,无额外工作量,积分能够准确反映员工的关键技能业绩,公认度高,为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工作提供可靠的核心数据来源;在对班组员工业绩大小和工作质量高低进行评价的同时,对他们的劳动纪律、工作态度、安全生产、优质服务等进行全面考核,使得考评的导向作用更强、考评维度更加全面、考评结果更加公正。按照突出关键业绩的原则,简化省公司统一的考评项目,同时允许各班组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扩充,使得考评体系更加科学。推进定量指标自动采集,完善定性指标评价机制。

3.3.4 扩大应用范围

今年将活动覆盖“大运行”、“大营销”、“大检修”专业所有核心班组,涉及13家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本部和7个分部,专业方向由4个扩展为8个,实现主要生产班组的全覆盖。下一步公司将积极开展信通、农电、物资等专业岗位竞赛方案的研究,力争活动尽快覆盖公司所有生产班组,从事电网工作的农电、集体等各类人员。

3.3.5 建立完善长效机制

将岗位竞赛活动与“三考”工作,与技能水平动态考核工作、技能鉴定企业评价环节和班组评优评先相结合,建立完善省、市、县分层组织活动,逐级竞赛选拔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拓展活动的应用广度和深度,扩大活动影响,体现活动价值。建立“一线员工绩效考核与岗位竞赛一体化管理”长效运行机制,全面提升绩效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培训宣贯,及时总结绩效管理成功经验,并加以推广,促进工作业绩持续提升。

作者简介:

董维辉(1973-),男,江苏睢宁人,武汉大学工程硕士学位,一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研究方向为电力企业综合管理及人力资源专业管理。

新员工考核意见范文第2篇

1、让新员工了解集团,公司概况,规章制度,组织结构,使其更快适应工作环境

2、让新员工熟悉新岗位职责,工作流程,与工作相关的安全,卫生知识以及服务行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培训程序

1、大学生或合同工人数多,文化层次,年龄结构相对集中时,由集团职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培训,共同考核。(不定期)

2、人数较少,分散时,由具体用人单位从中心具体班组负责培训,培训结果以单位和员工书面表格确认为证,职校负责抽查。

三:培训内容

1、中心(公司)岗前培训——中心准备培训材料。主要是要对新来员工表示欢迎;按照各中心(公司)行业特点,中心(公司)的组织结构,工作性质,中心(公司)有关规章制度和本公司服务行业基本素质准备手册或专人讲解;指定新员工工作部门的经理或组长作为新员工贴身学习的辅导老师;解答新员工提出的问题。

2、部门岗位培训——新员工实际工作部门负责。

介绍新员工认识本部门员工;参观工作部门;介绍部门环境与工作内容,部门内的特殊规定;讲解新员工岗位职责要求,工作流程,工作待遇,指定一名老职工带教新员工;一周内,部门负责人与新员工进行交换意见,重申工作职责,指出新员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回答新员工的提问;对新员工一周的表现进行评估,给新员工下一步工作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3、集团整体培训:集团职校负责--不定期

分发《员工培训手册》——(简述东南大学的历史与现状,描述东南大学在南京市地理位置,交通情况;集团历史与发展前景,集团的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集团组织结构及主要领导,集团各部门职能介绍,主要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标准等;集团有关政策与福利,集团有关规章制度,员工合理化建议采纳的渠道;解答新员工提出的问题。)

四、培训反馈与考核

1、各中心(公司)制作的培训教材须经过集团职工培训学校的审核,并交集团培训学校存档,所进行的中心(公司)部门培训应在集团职工培训学校指导下进行。各中心(公司)每培训一批新员工都必须完成一套"新员工培训"表格,部门中心(公司)集团职校的培训链,应环环相扣,层层确认

2、培训实施过程应认真严格,保证质量,所有培训资料注意保存,并注意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3、培训结果经职校抽查后,统一发放培训结业证书;职校对各中心新员工培训情况每学期给各中心总结反馈一次。

五:新员工培训实施

1、召集各中心(公司)负责培训人员,就有关集团新职工培训实施方案,征求与会者意见,完善培训方案。

2、各中心(公司)尽快拿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教材,落实培训人选,配合集团职校组建从上至下的培训管理网络。

新员工考核意见范文第3篇

1、让新员工了解集团,公司概况,规章制度,组织结构,使其更快适应工作环境

2、让新员工熟悉新岗位职责,工作流程,与工作相关的安全,卫生知识以及服务行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培训程序

1、大学生或合同工人数多,文化层次,年龄结构相对集中时,由集团职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培训,共同考核。(不定期)

2、人数较少,分散时,由具体用人单位从中心具体班组负责培训,培训结果以单位和员工书面表格确认为证,职校负责抽查。

三:培训内容

1、中心(公司)岗前培训——中心准备培训材料。主要是要对新来员工表示欢迎;按照各中心(公司)行业特点,中心(公司)的组织结构,工作性质,中心(公司)有关规章制度和本公司服务行业基本素质准备手册或专人讲解;指定新员工工作部门的经理或组长作为新员工贴身学习的辅导老师;解答新员工提出的问题。

2、部门岗位培训——新员工实际工作部门负责。

介绍新员工认识本部门员工;参观工作部门;介绍部门环境与工作内容,部门内的特殊规定;讲解新员工岗位职责要求,工作流程,工作待遇,指定一名老职工带教新员工;一周内,部门负责人与新员工进行交换意见,重申工作职责,指出新员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回答新员工的提问;对新员工一周的表现进行评估,给新员工下一步工作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3、集团整体培训:集团职校负责--不定期

分发《员工培训手册》——(简述东南大学的历史与现状,描述东南大学在南京市地理位置,交通情况;集团历史与发展前景,集团的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集团组织结构及主要领导,集团各部门职能介绍,主要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标准等;集团有关政策与福利,集团有关规章制度,员工合理化建议采纳的渠道;解答新员工提出的问题。)

四、培训反馈与考核

1、各中心(公司)制作的培训教材须经过集团职工培训学校的审核,并交集团培训学校存档,所进行的中心(公司)部门培训应在集团职工培训学校指导下进行。各中心(公司)每培训一批新员工都必须完成一套"新员工培训"表格,部门中心(公司)集团职校的培训链,应环环相扣,层层确认

2、培训实施过程应认真严格,保证质量,所有培训资料注意保存,并注意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3、培训结果经职校抽查后,统一发放培训结业证书;职校对各中心新员工培训情况每学期给各中心总结反馈一次。

五:新员工培训实施

1、召集各中心(公司)负责培训人员,就有关集团新职工培训实施方案,征求与会者意见,完善培训方案。

2、各中心(公司)尽快拿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教材,落实培训人选,配合集团职校组建从上至下的培训管理网络。

新员工考核意见范文第4篇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蒂于人才的竞争,而适应于社会发展的人才来源于"活到老,学到老"理解终生培训的员工之中。认识到了培训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就能做好培训工作,因为培训工作的完成需依靠于培训方案。有好的培训方案,不必须有好的培训效果,但要有好的培训效果,则必须要有好的培训方案,本文经过对分析了培训及培训方案设计的重要性,经过培训需求分析确定培训目标,以培训目标为指南,对培训方案的其它各组成要素进行分析,指出设计培训方案时应从哪些方面研究,根据具体情景择优处理,确定一个初步方案,再对培训方案评估修改,最终制定出一个有效的新员工培训方案。

一、制定新员工培训方案的目的

1、为新员工供给正确的、相关的公司及工作岗位信息,鼓励新员工的士气

2、让新员工了解公司所能供给给他的相关工作情景及公司对他的期望

3、让新员工了解公司历史、政策、企业文化,供给讨论的平台

4、减少新员工初进公司时的紧张情绪,使其更快适应公司

5、让新员工感受到公司对他的欢迎,让新员工体会到归属感

6、使新员工明白自我工作的职责、加强同事之间的关系

7、培训新员工解决问题的本事及供给寻求帮忙的方法

综合目的是为了让企业新员工更快的融入到工作环境,进入工作状态。

二、新员工培训方案培训程序

1、人数多、文化层次、年龄结构相对集中时,由公司人力资源部同各部门负责人共同培训,共同考核。(定期:三个月一次)

2、人数较少、分散时,由具体用人部门负责培训,培训结果以单位和员工书面表格确认为证。(不定期的培训)

三、培训资料

1、公司岗前培训——人力资源部准备培训材料。主要是要对新来员工表示欢迎;按照公司行业特点、组织结构、工作性质,有关规章制度和本公司服务行业基本素质准备手册或专人讲解;指定新员工工作部门的经理或组长作为新员工贴身学习的辅导教师;解答新员工提出的问题。

2、部门岗位培训——新员工实际工作部门负责。

介绍新员工认识本部门员工;参观工作部门;介绍部门环境与工作资料、部门内的特殊规定;讲解新员工岗位职责要求、工作流程、工作待遇,指定一名资深老员工带新员工;一周内,部门负责人与新员工进行交换意见,重申工作职责,指出新员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回答新员工的提问;对新员工一周的表现进行评估,给新员工下一步工作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3、公司整体培训:人力资源部负责——不定期

分发《员工培训手册》——(简述公司历史与现状,描述公司地理位置、交通情景;公司的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公司组织结构及主要领导,公司各部门职能介绍,主要服务对象、服务资料,服务质量标准等;公司有关政策与福利、公司有关规章制度、员工合理化提议采纳的渠道;解答新员工提出的问题。)

四、培训反馈与考核

1、人力资源部制作的培训教材须经过公司总经办审核,并交人力资源部存档,所进行人力资源部→部门培训应在公司总经办的指导下进行。人力资源部每培训一批新员工都必须完成一套“新员工培训”表格,部门→人力资源部的培训要紧密连接,不要出现培训的空挡。

2、培训实施过程应认真严格,保证质量,所有培训资料注意保存,并注意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3、培训结果经人力资源部抽查后,上报公司总经办,总经办对人力资源部及本门培训新员工培训情景三个月给人力资源部总结反馈一次。

五、新员工培训实施

1、召集各部门负责培训人员,就有关公司新职工培训实施方案,征求与会者意见,完善培训方案。

2、公司尽快拿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教材,落实培训人选。

3、公司内部宣传“新员工培训方案”经过多种形式让全体职工了解这套新员工培训系统,宣传开展新员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新员工考核意见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员工;培养;因素;对策;归属感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069-02

一、新员工定义及培养的意义

1.定义。什么是新员工?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本文的企业新员工是指刚参加工作不久的“80后、90后”,他们个性鲜明,价值观独特,不喜欢受约束,不安于现状或墨守成规,偏重移动,有较强的自主性,偏好灵活性的工作,强调自我实现。

2.做好新员工培养的重要意义。如今的市场环境对企业竞争力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不仅要面临经营与管理上的考验,而且要解决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人才流失窘境。从高校招聘知识层次高、思维活跃的高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是当前许多企业弥补“人才荒”的一种直接办法。然而,他们往往接受的职业化培养不够,或缺乏系统化的科学培养,致使新员工的成长缓慢。如何全面、科学地开展新员工的培养,促其快速成才愈显急切和重要。

二、影响新员工培养有效性的因素

1.企业对新员工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新员工没有一技之长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他们被当作临时应付人手不足的应急人员,加之短期内又不能有效创造价值,企业易忽视对他们的培养。另一方面,近几年新员工的严重流失引发很多企业不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培养人才,同时又担心自己辛苦培养出的人员跑到竞争对手中去,自己的企业竞成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新兵”,故很多企业更愿意从市场招聘有工作验经的成熟人才,以便到企业就能直接上手工作,同时节约了人才培养成本。

2.企业缺乏系统化与规范化的培养体系。培养目标不明确,需求不明晰,未建立“培养、考核、使用、管理”于一体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或是有体系但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培养上比较随意,没有职业生涯设计,缺乏课程体系与培养的计划性,内容上空泛,培养方式与方法单一、不合理,缺乏有效的过程监督手段和有效的效果评估方法等问题,新员工进入企业,缺乏关注和帮助,任其在岗位上自我摸索着成长,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着培养工作的有效性。

3.新员工个性鲜明,与传统型组织的要求偏差较大,存在“入职焦虑症”。“80后、90后”是被称为“新人类”的一代,他们已进入职场,并成为企业的生力军,且在劳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每年都在迅速攀升。这些“新人类”是在高互动、人际关系网络化的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所形成的价值观、自我认知、个特点都大大地有别于传统型组织的要求,他们更有个性,更愿意主动尝试,而不是“被动听讲”。尤其是在试用期的新员工,一般都存在“入职焦虑症”。新员工如何快速融入企业并快速成长为企业所需的人才,是我们迫切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4.新员工认识的偏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新员工自我认知不够,搞不清楚“我在为谁工作”,学习进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要差些,心态浮躁,目的不明确,方法不正确,这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引导他们快速成长,如何管理他们,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需要很多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改进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多维、立体的新员工培养、指导的工作体系

1.提升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地位,强化新员工培养意识,明确各级管理者的培养职责。划分培养责任、明确责任权限,确定具体责任人,通过企业内自上而下的教育宣贯和文化引导,强调人力资本开发与增值,形成较为完整的集“培养、考核、使用、管理”于一体的新员工培养管理体系,在培养制度上给予支撑和保障。

2.建立规范的、系统的培养体系。新员工培养的系统化,其核心是针对企业在快速发展阶段,通过人员不断的扩张来满足业务增长而提供合格人才的培养机制。首先,要建立明确、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形成以必修课程为主体、选修课程为辅助、自修课程为补充的培养方式,全方位育人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为新员工培养专业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全面而健康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次,从整体性工作开始确定新员工的培训流程。流程清晰,步骤明确,有助于新员工的过渡,同时注重新员工多岗位的综合培养。企业应关注对新员工团队合作、关注客户、自我管理、建立归属、服务规则等方面的培养,这是一个“同化”的过程。其实施的方式可以多样化,例如面授、拓展训练、分享成功经验、团队竞赛等,最终达到的标准是让新员工能够按照企业的期望,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完成角色的转变并提升职业素养。

3.注重新员工的道德教育,提升新员工的正能量。企业应帮助新员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职业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提升他们职业素养,教会做人的方法。新员工只有具备良好的品质和正确心态,才能有正确的认知,这看似是员工的个体品行属性,其实这对一个企业影响很大,注重对新员工正能量的培养,实则是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4.创造满意的工作岗位,做好新员工的职业规划。企业为新员工制订明确的发展计划,让其清楚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机会。根据个人条件、背景,为每个员工量身定做适合其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向员工提供实现个人专长的契机,形成员工与企业的互动,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同时要注意员工自身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减少冲突,增加一致性。

5.结合新员工个性特征,充分利用新的学习工具和技术,围绕兴趣开展培养工作。在互联网下成长,擅长或喜欢互联网、社交是新员工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企业要结合他们的个性特征,建立适合他们发展的培训和学习项目,采取更灵活、更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习者有更大的参与空间。课题上讲师要成为引导者,增加互动与参与,鼓励学习者主动探索,让他们有动手实践的机会,且每项活动都应该直接与学习目标、特定的任务相关,符合学习者的需求。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交流论坛、移动互联网等各种新的学习工具和技术,通过在线公开课、网络商学院、微信、微博、论坛等平台,线上与线下的混合、自学等学习方法的综合应用。

6.建立新员工指导制度,推行导师制培养模式。改变企业以往简单的“师带徒”培养方式,引入导师制实行管理带教活动。选择专业理论强,实战经验丰富的企业内部专家、带头人、骨干担任导师,明确培养责任与义务,建立考核与奖励制度,制订阶段培养计划,量化考核标准,落实计划的执行,分阶段实施目标考核。以项目为载体,通过“传帮带”培养,交给新员工准确快速的做事方法,实现技术技能知识的传授,帮助岗位成才。

7.搭建新员工学习平台,赋予挑战性的工作,实现“培”与“训”的有机结合。对于那些年纪轻、干劲足的新员工来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成功的满足感,比实际拿多少薪水更有激励作用。有目的地开展工作轮换,丰富新员工的工作内容,使有能力的新员工担任责任更大的工作,增加工作的挑战性和参与度,帮助新员工解决从“知”到“行”,实现培训效果的转化。并积极为新员工提供和创造能促进其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学习和培训机会,使其明白工作是培训的真正开始,而集体培训只不过是助跑,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才能,才能应对挑战性的工作。

8.加大考核力度,增加危机意识,给予新员工适度的、稳定的压力。给新员工增压,让其感受到企业内部也在竞争,促其自我加压,提升学习能力,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意识转变,激发员工沿着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快速前进,才不会落后和被淘汰,尽早地实现角色的快速转变。

(二)关注新员工的成长,增强企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1.注重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和凝聚作用。发挥企业文化的实质内涵,真正渗透到员工的工作、生活中,让文化落地生根,引导新员工的行为,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树立企业榜样人物、标杆人物,大力宣传优秀员工追求卓越的工作事迹,保持新员工积极向上的心态,大胆鼓励新员工的参与。通过团队活动的开展,使员工之间互相了解,相互帮助,学会合作,形成团队凝聚力。

2.增强新员工入职关怀,加强情绪管理,增加幸福感。企业应最大限度降低新员工“入职焦虑症”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好新员工的入职关怀工作。企业及时洞察新员工的心理活动,注意新员工的情绪与言行变化等,及时发现关怀点,创新关怀方式,缓解新员工的入职焦虑,让其能从内心深处尽快融入新环境。可通过心理疏导、幸福力提升、心理辅导等形式,及老员工向新员工传授获取大幸福、小幸福、微幸福的方法,提高新员工自我幸福感的调控能力,进而帮助新员工释放压力,排解不良情绪,增强幸福感。

3.建立畅通的双向沟通渠道。企业应建立畅通的、双向沟通渠道,为新员工提供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并且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若缺乏互动与反馈,培养工作的改进就变成纸上谈兵了。可通过召开座谈会、团队互动活动等形式,加强新员工之间、新员工与企业间的交流。通过沟通及时、友善激励、开展互动活动等有效方法增强新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进一步满足自尊心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四、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这种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有效措施,加强对新员工的系统与科学培养,提高工作满意度,突出企业的活力,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使得新员工能够快速适应企业,成为企业的精英,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

参考文献:

[1] 申明,李剑,常浩.以人为本[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