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继续教育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范文第1篇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即开发管理、过程管理、后期管理,每个阶段、过程所涵盖的内容都非常系统、细致。一是开发管理。开发管理是继续教育培训的前提,主要包括继续教育培训的市场可行性分析、明确培训目标、确定培训主要对象、授课教师的选取以及确定招生宣传方案,培训方案、培训地点的选择与确定等相关的问题。二是过程管理。过程管理主要指教与学全过程的监督与检查,确保规范、有序、有效地完成继续教育培训,对学员来说,主要是对他们的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程考核,以及课程毕业设计等情况进行跟踪、了解、管理,对任课教师来说,主要涉及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反馈、管理。三是后期管理。后期管理主要是做好培训的总结评估、资料存档工作,培训结束之后的总结必不可少,只有总结才能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发现培训过程中的一些优势做法,才能为今后的培训积累宝贵的经验。同时,做好收集工作主要包括培训学生名单、成绩档案、培训授课教案、考试试题等材料。

二、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内容所涉及的三个过程,涵盖面广,牵涉到学校很多个部门,比如招生计划主要由培训处完成,教师的安排由教务处、甚至需要院系来配合,所以培训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否则很难做好。因为过程复杂,也就暴露出很多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继续教育培训的工作实际,就目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一是机构身份不明。高职院校关于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身份、职责没有统一的规定,有些高职院校培训机构从属某个院系,有些从属于机关,如果把它作为院系的一个机构,基本上很难发挥它的职能,会出现上下协调沟通不畅,学校资源很难整合,运行效率低,服务水平差的局面,有些高职院校只是把培训机构作为创收的主要来源,无视专业分散、学员学历参差不齐等问题,完全丧失培训机构本身应有的职能,严重挫伤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积极性。二是管理模式落后。管理模式落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性,没有真正重视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也就疏于对继续教育培训的管理,没有相关的管理制度,或者制度不完善,没有信息反馈的畅通渠道,没有工作的有效监督等等,事实上,继续教育培训必须要有规范的管理和优秀的教学质量,才能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因为继续教育培训面临学历水平低、生源构成复杂等困难。三是师资力量薄弱。部分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的师资力量相当薄弱,大部分学校都没有专职的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都是在学校正常教学任务的教师安排好了之后,才会安排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教师,没有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继续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另外因为部分高职院校对教育培训思想上不重视,这方面的教师招聘流程标准不透明、不公开,导致管理师资力量也非常薄弱。

三、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完善的有效途径

针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这项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重视。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继续教育培训在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要明确机构所承担职责和历史使命,要给予相应管理机构职权,教育培训机构主要负责人更是要端正认识,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资源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校和社会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二是完善制度,严格管理。逐步完善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度,根据学校实际,可以考虑实行教育培训分级管理架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只是作为职能部门进行监管,所有的教学组织与管理由下一级的院系继续教育机构完成,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只是作为职能部门对教学效果、学员的满意程度等进行跟踪、考核,确保教学质量。同时要经常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的研讨会,总结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三是加强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为了提高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水平,应该定期组织继续教育的管理人员与教师进行培训,比如讲座、考察、研修等形式,更新知识,更新教学手段,提高师资水平、业务能力,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四、结束语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教师继续教育;互动式教学;座谈式教学;头脑风暴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4-0095-02

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继续教育的不断创新,关系到全体师生现实的需求及我国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现就如何将互动式教学引入我区继续教育工作做如下简析:

一、长春市绿园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绿园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机制已经基本完善,按照法律规定,参加继续教育既是中小学教师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一项基本义务。我区的中小学教师每年除了要参加省、市、区教育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之外,还要参加人社局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的课题越来越多,培训的时间越来越长,培训的范围越来越广,培训的组织管理也越来越严格。继续教育的参加,与教师职称评聘、年终一次性奖金等涉及教师的切身利益相挂钩,为这项工作提供了必要条件和保证。高层次的授课教师、高水平的课程讲解,我们学校提供的优质服务,都给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创建了良好的氛围,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带来了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

二、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发现,继续教育工作尽管每年都在开展,却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突出表现为:

1. 相当一部分教师心中有着“继续教育无用论”。即使我们把连续三年参加继续教育作为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之一,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参加,但事实上,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有的愿意参加学习,希望得到前沿的新思路、新能力,有的则牢骚满腹,阳奉阴违,不仅自己不认真学习,还散播不利于学习的言论,影响他人学习。不少教师甚至因占用了节假日的休息和收取相当的费用而怨声载道。这就造成了一些教师能拖则拖、能躲则躲、能替则替、能混则混,甚至还有因继续教育培训而上访告状的现象发生。

2. 教师参加学习只是为了完成教育局布置的任务,凑数字、凑人数、凑课时,进而达到评职称的目的。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不是“我要学习”,而是“要我学习”或者“逼我学习”。虽然人坐在那里,却心不甘情不愿,人在课堂而心飞天外。为保持到课率,居然要依靠课前点名、课中查座、课后作业这样的监督方式。监督本无可厚非,但作为素质较强、学历较高、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来说,使用这种广泛用于在校学生的监督方式,无疑是一个莫大的讽刺,从另一个角度也就说明我区广大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漠视和被动。

3. 在培训形式上,绿园区的继续教育仍在采用灌输式教学,主要表现为照本宣科和纸上谈兵,理论和实践的距离很大。很多教师希望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听优秀教师示范课、临毕业师范学生的优质课来实现教学反思和教学感悟,从中真正的采长补,短提高自身水平;在培训组织上,教师普遍反对上级统一部署,下级遵照执行,固定方式、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不分年龄、不分科目、不分青红皂白一锅煮的强制性培训,而是希望区分教师主体性和个别差异性,分层次、分科目因材施教。在培训方式上,施教人员往往并非一线教师,提出的理论多凭“想当然”,流于一般案例的分析,对个案和突发性事件没有深入和具体的研究,理论越发呆板。教师希望在方式上加以创新。

三、互动式教学的可行性探讨

我们在继续教育中要采取更新颖、更务实、更高效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的继续教育惠及每一年级组、每一个学科、每一名教师。具体地说,我们可以尝试把座谈式教学和头脑风暴式教学引入到继续教育中来,以互动为方式、以教学相长为目的,以期收到最佳的教育培训效果。

1. 座谈式教学。座谈式教学将采取“以会代培”的方式,让所有接受继续教育备询的教师都能参与到其中,有发言、探讨、交流和争论的机会。

(1)要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工作。将区域内教师按年级、学科、职级等分门别类,每20名教师成立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内的学员,必须是同一专业、同一年级,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该按照年龄、学历进行适当的搭配。

(2)要成立继续教师专家组和讲师团。专家组应借助外脑,聘请知名教授、教育理论的研究人员、学科带头人或重点学科的重点教师担任,成员不超过二十名。讲师团的组成人员可以是各学校的教学领导、进修学校的调研员、各学科年级组长以及其他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成员视调查摸底的情况而定。

(3)请专家组对讲师团进行先期培训,根据所要培训的内容进行指导,力争每一名讲师对课程都有相对翔实的掌握,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心中有数,对政策和培训目标的大方向有所把握,为下一步的座谈打好基础。

(4)培训阶段。提前一天将培训内容下发给受训教师,让每一名学员有充分思考和收集材料的时间。在座谈式培训的过程中,为每一个学习小组配备一名讲师,就所要培训的内容展开座谈,让每一个学员就同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彼此之间讨论交流,讨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由讲师负责解答,出现各执一词的情况,在充分争论的基础上由讲师来进行裁决或补充,讲师不能解答的,记录在案,交由专家来进行研究解答。

(5)由专家组进行集中培训。专家组将每个学习小组的座谈结果认真解读并整理后,向全体学员进行传达,让每一个学员能够从其他人那里获得启发和帮助,对正确的观点加以肯定,对不正确的加以修改或完善,对反应比较普遍的问题加以讲解。

座谈式培训的优势在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就自己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得到有针对性的反馈;讲师团在两次培训和座谈中对教育理论有着更深入广泛的学习,更加了解当前自身存在的盲点和不足;专家团也能有效地避免“空中楼阁”式的研究,真正地接地气,得到来自众多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形成更实效、更新颖的理论,进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座谈式教学的弊端在于:前期准备的工作量巨大,时间和场地需求量大,对专家组和讲师团成员有很高的要求。

2. 头脑风暴式教学。头脑风暴式教学与座谈式教学有相通之处,都是让广大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培训中来,而区别在于:头脑风暴式教学更注重于那些“悬而未决”的课题,调动的是广大一线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培训的结果并不拘泥于当下,而是为了长远的发展注入活力。

具体地说:

(1)必须在培训前确定一个教学目标,使受训教师明确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讲师不限制任何可能的解决方案的范围。一般而言,比较具体的议题能使接受培训的教师较快地产生设想,讲师也比较容易掌握;在尝试头脑风暴式的继续教育培训的初期,我们不建议采用抽象和宏观的议题,可留在培训成熟之后,再逐步加以深化。

(2)讲师的作用是在头脑风暴培训会开始时强调讨论的议题和纪律,在会议进程中启发引导,掌握进程。如通报讨论的进展情况,归纳一些教师发言的核心内容,提出自己的设想,活跃会场气氛,或者让大家静下来认真思索片刻再组织下一个发言等。此外,还应将与会者的所有设想都及时编号,简要记录写在黑板上,让参加培训的教师看清楚。

(3)参加培训的教师不受任何条条框框限制,放松思想,让思维自由驰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大胆地展开想象,尽可能地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提出独创性的想法。必须坚持当场不对任何设想作出评价的原则,既不肯定某个设想,又不否定某个设想,也不对某个设想发表评论性的意见。一切评价和判断都要延迟到培训结束以后由专家组来进行。

(4)召开二次会议评审,由专家组和全体受训教师共同举行第二次会议,集体进行设想的评价处理工作。

头脑风暴式培训的优势在于:受训教师无需大量的准备工作,操作执行容易,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非常具体地体现了团队合作的智慧。每一个人思维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拓,能有效开阔思路,激发灵感,使每位更加自信,能够更快更高效解决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可以批量生产灵感,会有大量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些灵感对专家组成员而言也是不可多得的财富,能够为所有参与者日后的科研工作、教学工作积累难以估量的经验。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联校培训 教师专业发展 针对性 有效性

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有效教师培训”已成为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和培训院校深入研究的课题。“有效教师培训”就是教师培训活动的有效性,需要用系统的观点从培训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培训的组织、管理等方面整体考虑和设计。兰州市在“十一五”期间,为实现有效教师培训,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培训工作的思路上确立了三个转变:一是培训内容从以理论培训为主转变到以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为重点的能力培训上来;二是培训机制从主要依靠教育行政部门的作为转变到联校片区、学校、教师个人作为相结合上来;三是培训方式从单一的集中培训转变到与教学实践结合、与教育科研结合、与自主学习结合的多种形式上来,创造一切条件,积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了实现以上三个转变确立了以联校培训为抓手的区域继续教育模式。

联校培训是兰州市探索创新的一种新型教师培训模式,它将市区60多所学校划分为八个片区,各片区指定一所学校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开展联校培训。同时,各县区也划分了联校片区,制定了工作计划,全面开展师资培训工作。

联校片区是集培训、教研、教学为一体的学校联合体,通过片区内各校自我管理、自我培训、自我提高的方式,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目标。联校培训是贴近中学教育教学实际,针对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施的一种有效培训,这种培训以育人为本为指导思想,贯彻“学研结合、分层培训、共同发展”的培训方针,以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为主线,以优秀教师为主导,以各校优势学科为主体,全力构建新课程理念与教育实践的操作平台,力争使师资培训工作求实、求精、求细,切实提高培训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联校培训中,各联校片区和各学校采取了多种培训形式,形成了多种培训系列:

一、 聚焦课堂,培训与教学相结合

联校培训最突出的优势就在于贴近教学一线,针对教学实际开展培训。各片区学校在组织培训时,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梳理,开展针对性培训。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教育科研为纽带,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绩效。第一片区的六所学校开展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教学活动。片区内各校分别承担了2门以上科目的学科教师集中研修与培训活动,片内学科教师互相交流,集体备课、研讨,取得了很好成效。第六片区的七所学校将培训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方面,总结出课堂教学“实、广、深、活、谐、真”6个维度的评价要诀,激发了教师踊跃参与的积极性。第八片区组织了多次联校观课、评课活动,聘请专家现场指导,运用“观课(听讲座)——评课(互动)——反思”三维一体的交流形式,教师在活动中收获颇多。在培训中,很多学校还采用了“案例培训”、“课型研讨”、“教法指导”等形式。504中学提出“高效课堂”的标准和要求,具体为:严格执行“说课+练课+小结”三段教学模式。许多学校开展教学开放周活动,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兰州2中组织编制“大成学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部分学校针对学生作业量大,课业负担重的问题,探讨作业有效性方法的研究课题,提出作业有效量、作业批改量、作业反馈量的有效设置方案。部分市属学校还开展了集体大备课活动,以新的教学理念、课堂设计和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进行教研和交流,活动范围辐射到县区。

联校培训还带动促进了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的提升,市属各民办学校也加入到联校片区培训活动中,共同促进,共同提高。

二、理论提升,专家指导与自学反思相结合

在联校培训工作中,注重教师教学理论的提升和专业化的发展,邀请众多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传递先进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先后有山东杜郎口中学崔其升、山东教育社陶继新、上海闸北8中刘京海、北师大肖川教授、人教社任小艾、华南师大郭思乐、全国小语会崔栾教授等众多外地专家作学术报告。很多片区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邀请西北师大等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举办讲座,邀请外地名师来兰讲学。专家的指导引领,开阔了广大教师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各校还组织教师赴外地参观学习,学习全国各省市名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外地名校结成友好学校,加强了全市与外地的交流与合作。除了与外地的教学交流之外,各联校片区和学校还充分发掘利用本地优秀教师资源进行培训,兰州市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讲师团、中小学继续教育讲师团的专家以及各校特级教师、名优教师都积极参加、指导各片区联校培训工作,为全市师资培训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专家引领、名师指导的同时,各联校片区广泛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在自学中进行反思。第八片区片内各校组织广大教师大量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进行自学研修,撰写学习笔记、反思论文、案件分析,并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详细收集纪录每个教师的成果、业绩、学习体会、论文、反思笔录等;兰州民族中学开展了“走进经典、提升自我”的读书活动,向教师推荐教育家理论专篇,全市大部分片区要求每位教师阅读8本以上教育教学书籍;部分学校为教师发放了购书卡,为教师自学创造条件。全市各片区、各学校积极倡导广大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通过多读书、常反思、多动笔等方式,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充实自身知识结构。

在教师自学活动中,各片区利用培训简报的形式在片区内交流教师学习体会、培训心得、观课反思等;很多学校利用校刊、校讯等多种形式为教师学习研究提供交流平台。

三、培育新人,岗位练兵与岗位竞赛相结合

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开展岗位竞赛与岗位练兵是联校培训的又一大亮点。为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各校采取了多种形式,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对青年教师制定培养计划,组织青年教师拜师学艺,结对子。兰炼、兰化各中小学实施“青蓝工程”、“新秀工程”,为培养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他们提出新教师“一年站稳讲台,三年站好讲台,五年成为学校新秀,发展为名师、首席教师的培养目标”,并提出:一定(初步定位);二领(领上讲台、领进青蓝工程);三导(老教师、教研员、名师指导);四研(研究培养方向、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态度);五培(基本功培训、三字一画一机);六听(听课);七查(查教学、班级管理、业务学习);八评(评课、评奖)的八步培训法,促进新教师、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在联校培训和校本培训过程中,各校广泛开展了岗位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兰炼总校各校开展了青年教师比武活动,竞赛项目有板书、即时演讲、说课、多媒体课件等,通过竞赛,一大批教学新秀脱颖而出。兰化总校各校通过竞赛和长期教学业绩考核设立首席教师制度。这种以练促训、以赛促训的活动在其他片区也蓬勃开展,各校围绕教学基本功训练,教学技能的掌握开展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课题引领、培训与教科研相结合

教师培训与教育科研相结合,以课题为中心,以研带训是联校培训形式的一大拓展。各片区在培训中挖掘、发现、收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作为联校培训和校本教研的课题,鼓励并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将理论学习的成果和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运用到教学研究中去。以研带训、以训促研,推动了联校培训、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 五、突出课改,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为了做好高中课程改革准备工作,在全市的师资培训计划中把对高中教师的课改培训做为重点,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举办各种培训班。在培训中采取小班额教学,采取理论讲座与观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特别重视对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讲师团的培训,在总结以往的培训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集体备课、研讨。讲师团成员准备充分,讲座内容贴近教师需求,培训设计合理、科学,注重教师共同参与,注重课改成果的交流和分享;部分学科聘请国家实验区的教师做现场观摩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全市集中培训的同时,联校培训活动在全市各类学校有效地开展。市教科所和县区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积极参与联校培训的指导工作。并积极组织开展了送教下乡、巡回指导、教学观摩、教学研究等活动。兰州市教育局为指导联校培工作,制定印发了《兰州市中小学联校培训、校本培训评价方案》,并对全市联校培训工作进行了检查验收,评选先进片区和先进基层学校,有力地推进了联校培训的顺利实施。

联校培训已在兰州市中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取得的了明显的成效:一是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学习钻研教学理论的风气已经逐步形成,教师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教师研究课堂、驾驭教材的能力得到提高,课堂备课模式有所革新,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教师教研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平台已经形成,教师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提高,教师学会运用学习--实践--反思的方式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教师研究性学习的意识逐步形成。三是加强了区域间、校际间、教师间的合作交流。联校培训改变了以往培训中学校单兵作战或全市集中作战的方法,形成了以区域或各类型学校划分组成的培训集团,联校片区的学校强弱搭配、类型相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搭建了校际间交流合作的平台,特别是为学科教学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片区内同学科教师可以进行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互帮互学、互促共进,片区区域间的合作交流也在逐步展开。

参考文献:

[1] 汪文华.对有效教师培训实现策略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2)17-18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培训;品牌建设;认证机制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育培训趋同现象及其引发的问题

(一)培训趋同现象

1.管理类培训需求基本同化

随着教育培训规模的整体扩展,国内一些知名高校的高端培训在办学品质和办学效果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是从各高校历年培训项目的实施来看,党政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这两大类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基本同化。

党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需求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领导力架构与提升,二是政策和形势分析解读,三是人文修养和人生智慧;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需求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升级转型与决策,二是商业模式创新与战略思维;三是企业家国学文化熏陶与管理运用。这两类人员的培训内容基本上围绕这些主题进行组合与变化,不同高校的相关项目地存在着大同小异的倾向。

2.综合性高校培训对象基本类同

行业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其相关培训发展优势较明显,而综合性高校因缺乏与行业的直接关联性,对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就难对接,因而往往在培训空间的拓展中将重点放在了党政管理和企业管理这二类学科专业性不是太强的培训对象上。

3.综合性高校内部培训项目同质倾向

一些综合性高校充分利用其专业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在继续教育方面专业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双轮驱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由于其不同的运作手段和运行机制导致两者阵营对垒,专业背景优势主导下的专业学院与体制灵活开放的继续教育学院在培训内容上不可避免地发生重叠与交叉。不同的办学机制与体制,直面碰撞,矛盾无可避免。此外,专业院系间也会出现同质项目的冲突,如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都会有以企业经营管理者为对象的培训项目,公管学院的干部培训与其他专业学院针对相关行业内的干部培训项目也会发生竞争,而继续教育学院内部不同办学中心也会因同质项目引发不同形式的问题。社会培训需求基本同化和综合性高校培训对象基本同类,使得校内培训项目同质化矛盾日益突出。

(二)同质项目引发的问题

首先,培训师资资源紧缺。专业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项目的类同势必导致培训内容、教学计划与师资遴选都会出现趋同,从而导致校内培训资源紧缺,特别是优质师资短缺,引起人力资源成本人为抬高。

其次,争抢高端生源。同质项目的竞争直接导致校内办学单位间争取的是同一类培训对象甚至同一批生源,在其他办学条件没有明显优劣的情况下,极易出现压价竞争、无序竞争的情况,各办学单位重市场、轻内涵,项目的研发、更新升级以及质量建设等得不到更好的保证。

再次,培训机构内耗。同质项目竞争造成一些办学单位过分关注培训资源和生源竞争,忽视培训品牌内涵建设,不利于继续教育的整体发展。

二、品牌项目认证机制策略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一种知名度,有了知名度就具有凝聚力,并能成为发展的动力。由于教育培训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特征,谁拥有了培训品牌,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从而处于培训市场的领导地位。而品牌项目认证机制的构建,是促进继续教育品牌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品牌项目认证实施的必要性

学校作为引导高校教育培训品牌认证的主体,应主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和指导办学单位的品牌项目认证,强化各办学单位品牌意识,确保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增长。

(二)以品牌建设为导向的同质项目审批原则与流程

1.项目审批三大基本原则

学校教育培训环境的规范与有序,可以较好地推进学校教育培训的发展与繁荣,因此学校职能部门需要对全校教育培训项目进行合法性、规范性、合理性三大原则性考量和审批。

项目的合法性是项目审批要遵循的首要原则,主要检视办学单位申报的项目中课程体系是否符合国家教育法规和政策,聘请的师资是否拥有相应的资质;项目的规范性是审批项目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项目收费是否在政府财经政策框架内执行,合作团队是否具有优良的经营纪录,合作内容是否确保学校办学的主体性原则;项目的合理性是审批项目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在项目合法和规范的前提基础上,还要看其是否涉及同质竞争和低价竞争等。

2.同质项目审批原则

对于校内不同办学单位申报的同类同质项目,学校坚持以下审批原则,有效避免同质竞争,使学校继续教育走向有序化和品质化:

坚持学校声誉第一原则:知名度与美誉度并举;坚持学科背景优先原则:培育专业化与精英化;坚持品牌项目保护原则:政策倾斜,制度保证;坚持优质项目免检原则:简化流程,鼓励自律;坚持历史项目区域原则:做好做大,做精做强;坚持行业委培规模原则:以一带面,提升质量;坚持新办项目领先原则:激励创新,差异发展;坚持合作协同联动原则:减少内耗,合作共赢;坚持违规事件处罚原则:赏罚有序,良性竞争;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流程透明,全民监管。

3.同质项目审核的基本程序

一是成立项目协调工作小组。在学校层面成立项目协调工作小组,成员包括学校管理部门相关领导、若干校内外专家和法律顾问等,协调解决一些同质项目的特殊和疑难问题。原则上协调小组的决定为最终决定意见。

二是审议和界定专业学院学科边界。专业学科背景有争议的教育培训项目实施重新审议和界定,协调小组进行专题讨论审定,相关意见和建议及时向专业学院反馈,然后形成决定,最终确定项目承办归属权。

三是继续教育学院内部整合梳理。继续教育学院内部各中心实行区域或行业划块,统筹申报,减少竞争,形成合力,重力出击。

(三)品牌项目引导策略

避免同质项目竞争的有效举措,就是对教育培训品牌项目建设实施政策引导。学校管理层作为引导本校教育培训品牌认证的主体,应主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和指导办学单位的品牌项目认证。学校监督办学单位实施品牌认证,规范教育培训市场秩序,确保继续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增长,其收益是巨大的,花费一定的监督成本也是必须的。所以,学校必须规范办学单位的办学行为,加大违规办学的查处力度,使办学单位实施品牌项目认证。受训者购买经过认证的品牌项目产品,办学单位精益求精提供品牌项目,从而保证受训者的长期利益,实现双赢,整个社会的教育培训水平也随之提高。

1.品牌项目的认证与引领

实施品牌项目建设的理念引领,鼓励中心按区域或行业纵深发展,以品质促效益,给予品牌特许,树立品牌标志,形成品牌效应。

如学校某继续教育中心5年内在山东地区完成290多个培训项目,受训学员达1.5万余人次,形成了良好的区域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性;另一个继续教育中心,从2003年至今在全国烟草系统已经举办了80多期培训班,树立了良好的烟草培训品牌。

2.品牌项目的错位与创新

积极引导专业学院依托学科背景,整合学科资源,凸显专业特色,鼓励原创项目,体现亮点特色,倡导行业分流,实施错位发展,打造高端品牌,鼓励研发专业特色明显的高端培训项目。

如学校某专业学院开发的求是精英班,以高端性、专业性、独创性、针对性、实用性、稀缺性等特质,成为学校教育培训高端品牌的经典范例,目前已成功举办4期,已被推广应用到浙江大学的其他高端培训项目之中。另一专业学院研发的新型城镇化专题培训项目,充分发挥了专业优势,学科特色鲜明。此项目至今已经连续举办6期,成为学院重要的原创性特色项目。

3.品牌项目的建设与发展

重视品牌项目建设,强化品牌宣传,统筹协调,联合促销,持续统一,形成系列品牌,创造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如学校浙商企业总裁高级研修班、经典工商管理总裁研修、高级工商管理总裁研修班等系列企业家培训班已连续举办多年,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了一定的口碑。仅2012年,这三类经典精品项目年总收益已分别超过几百万元,培训人次累计1000余人。

因此对于具有高度专业背景,具有独特创新性,并且树立了培训品牌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培训项目,在实行品牌项目认证时应予以优先权,强化品牌项目的社会吸引力和公信力。

(四)品牌项目认证的原则与流程

培训品牌认证主要遵循三大原则:一是质量原则,即申请品牌认证的项目应具有良好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二是总量原则,即申请品牌认证的项目能充分体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原则;三是数量原则,即申请品牌认证的项目必须满足一定的期数条件、人数条件以及连续举办的时间条件。

(五)品牌项目认证流程

品牌项目认证与实施流程:讨论听证、形成决定并公告、办学中心申报、协调小组讨论审定、意见反馈、网上公示、品牌项目最终确定、管理系统公布8个环节,充分体现品牌认证的公正、公平、公开原则。

三、教育培训品牌项目维护与保障策略

(一)品牌项目开通绿色通道

被学校认定为品牌的项目,根据授权范围,此类项目其他办学单位不得再行涉及。对品牌项目予以政策保护,建立品牌项目资源库,在学校教育培训管理系统中开通绿色通道,品牌项目通过系统申报,学校不再审批,可享受免审待遇。

(二)实行年审和抽查制度

品牌项目实行年审制度,一年申报一次。对于已经认证的品牌项目,在免审的同时,学校不定期组织抽查。不符合要求的品牌项目,撤销其认证资格,取消免审,以保障品牌项目的公信力,实现品牌项目的长远发展。

(三)建设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推进。”刘延东同志在2011年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继续教育的生命在于质量。”因此,加强继续教育质量建设,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一种的共识。随着高校继续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各界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办学要求。为了获得更多的培训资源,一些知名高校的教育培训范围也是以高校所在区域为主,逐步幅射到全国各地。因此,高校间的教育培训主要是以高校知名度、地域优势、优秀师资等进行博弈与竞争。为赢得更多的教育培训市场份额,很多知名高校开始关注如何在项目策划、课程定制、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以及在营销策略上不断进行改进与提升。总之,学校继续教育要吸引市场,赢得先机,创出特色与品牌是必由之路,而品牌的根本就是质量。

近年来,随着媒体对某些培训机构的问题曝光,教育培训行业,包括一些知名高校的继续教育,一度被推上风口浪尖,公信力的缺失导致公众对培训机构的教学资质与品质产生质疑,而对那些具备教学专业度、教育诚信与责任心的培训机构,特别是知名高校教育培训机构来说,改变大众的不信任心理,以良好的口碑实现自我品牌的塑造与提升,更显得任重道远。

浙江大学近年来致力于教育培训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估指标的建立,目前已初步建立了继续教育质量建设体系(简称ZTQS),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办学单位进行自检、自查、自控、自律,建设良好的教育培训质量保障环境,促进继续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四)继续教育以评促建,提升质量

2012年底学校印发了《浙江大学继续教育质量奖评选办法(试行)》,设立了继续教育质量奖,授予在继续教育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办学单位最高荣誉奖,目的在于表彰在继续教育事业中追求卓越绩效,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竞争优势及在社会责任、经济效益等方面位居全校前列、有广泛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的优秀办学单位,以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果,以评奖为媒介,提升全校继续教育整体办学质量。

(五)制定继续教育质量手册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图书馆员;继续教育;问题研究

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成为国内外图书馆发展的主流。网络化、数字化、移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给图书馆跨越式发展带来一个重要的契机。用户行为、需求在变化;信息环境、技术在变化;社会期望在变化;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服务手段在变化,图书馆的考核指标也从过去的投入输出逐渐变革为输出效益。建设一流图书馆,提升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关键要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开展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以此来不断提高图书馆员的自身素质。《图书馆学百科全书》对馆员继续教育的定义是:图书馆员在受过图书馆和情报服务所必须的预备教育之后,对以前所获取的知识、技能和观念不断更新的学习过程,通常又称为继续教育[1]。

1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1.1人员结构所致

对于图书馆发展来说,关键是要解放思想,关注新技术发展,关注读者的信息环境,关注读者使用的信息工具,与时俱进地创新服务,跟上时代的发展。现如今,无论是公共馆还是高校图书馆中具有图书馆学、情报学、计算机等学科背景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馆员学历参差不齐,专业知识结构单一,年龄结构老化,大多数馆员普遍缺乏应变能力,难以深入开展参考咨询、科技查新、阅读推广等信息服务,面对读者提出的有关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底气不足,阻碍了图书馆的发展[2]。

1.2知识半衰理论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不同时期,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不断出现。最新研究表明:知识的半衰期为2年,即现在,新技术信息每2年增加1倍,意味着大学1年级学的知识到3年级就有一半过时了,纽约时报1周的内容相当于18世纪的人一生的资讯量[3]。图书馆现有工作人员的知识已被历史所淘汰,有必要长期有计划地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1.3制度要求所需

随着国家开展机关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后,图书馆工作人员大多数走专业技术岗位系列,极少数人走行政管理岗位系列或工勤岗位系列。根据《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和《关于加强我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时管理的通知》的要求,继续教育将采取学时管理,即中级副高、副高正高的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不少于72学时/年,以5年为一个职称周期,总计应完成360学时。初级中级的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不少于40学时/年,总计应完成160学时。由此可见,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从制度上予以明确。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已经成为低一级的馆员向高一级的馆员晋升的硬性指标。1.4自身发展要求通过把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与馆员的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相结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学术氛围,以此来提升馆员的职业素质,支撑与满足馆员的职业发展需求[4]。图书馆员强制接受继续教育培训,将促使馆员努力学习图书馆所涉及到的工作技能,充分挖掘馆员自身学习动力,有利于调动馆员通过培训掌握的新技能优势更好开展专业服务工作,有利于提高馆员自身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有利于馆员队伍的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提高图书馆在高校中及社会中的地位,提高读者满意度。

2继续教育工作的现状

2.1缺乏协调组织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地方公共图书馆属于文化部门。双轨制长期存在,各自为政,使得图书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无人牵头组织实施。这给图书馆继续教育工作带来学习目标不明确,培训盲目随意性大,相关培训课程开发及利用、相关配套教材、专业培训师资力量等方面与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脱节,进而无法保证继续教育培训质量[5]。

2.2培训时间冲突

图书馆除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外全天侯开放,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空余时间因工作关系无法得到统一保障。统一面授,时间安排不合理,容易造成继续教育面授工作无法解决。

2.3教育内容单调

从目前情况而言,继续教育培训授课内容仍停留在传统范畴,以文化概论、社会文化热点、图书馆学概论、文献分类、文献检索等学科知识为主,缺乏高层次的高、尖、新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培训方式单一,仍以集中面授、灌输式课堂教学为主,缺乏授课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培训中偏重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造成图书馆员在学习过程中过分强调理论知识更新,忽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研究。

2.4领导重视不足

由于部分图书馆长期以来安排非图书馆专业人士担任领导,领导班子更换频繁,无长远规划设计,无暇静下心去研究图书馆工作。有些馆领导岁数大,缺乏创新意识,只求平安退休,工作中仅仅满足正常借阅等基本需求,读者阅读推广,参考咨询等活动蜻蜓点水。加之图书馆地位不高,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对图书馆工作不了解,认为图书馆工作简单,人人都可以干,多数领导和老馆员观念还停留图书馆工作无非就是图书借阅等日常工作中,只要把图书等文献资源能够管理好,读者不出事就可以了。根本没有意识到继续教育工作可以促进图书馆开展深层次服务工作。

2.5经费无法落实

目前,继续教育工作所带来的实际效益缓慢,无法立竿见影。而各单位都强调项目经费投资效益,使之无法保证合理的经费预算。而个人由于实际收入偏低,自己付费参加继续教育有些困难,容易造成专业技术人员主动放弃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主动性不高。

2.6评价标准模糊

由于目前没有相对应的评价标准,使继续教育工作演变成形式主义,甚至有些地方花钱买学时,削弱了图书馆员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6]。

3加强继续教育工作对策

3.1建立统一协调机构

构建完善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利用各自优势,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分工合作,分步实施,使继续教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7]。笔者认为:应由省图书馆学会牵头,各市图书馆学会具体落实。高校图书馆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就近参加省辖市图书馆学会。各单位设立专人负责本单位继续教育人员报名、组织、认证和评估等实际工作。原有的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下属的学术研究和继续教育专业委员会则主要负责拟定继续教育培训规划、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选拔、信息门户建设、课程专业咨询与服务等工作。只有这样的组织体系才可以保证继续教育工作科学、专业、有效地全面健康发展。

3.2培训内容具有指向性

根据省图书馆学会下设的继续教育委员会讨论制定的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十三五”继续教育工作发展规划,每年确定具体培训方向。培训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工作岗位分类,将细分为文献信息开发、文献采编、读者服务、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等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选学。各单位也可以按照统一的标准在线提交相关学习材料,供广大培训者分享新知识和工作心得。

3.3教育模式多元化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里,每个人的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都很大。继续教育工作将主动出击,改变已有的集中面授等传统学习模式,适应时代需求创新培训工作新模式。通过开展学术沙龙等活动,让每一个馆员都可以分享自己工作中的成功经验,进行知识与技能的交流,使自己主动去更新观念,掌握新动向,接受新理论,运用新技术,开拓新思路,提高图书馆员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通过组织馆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组织的学术研讨会、培训班,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动态,回到单位后再进行交流,在提升自我水平的同时也可以让其他馆员受益匪浅。在平时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中,应加强市馆与区县馆之间、公共馆与高校馆之间、高校馆之间的交流。采取馆内轮岗互学、馆外顶岗实习。将具备培养图情专业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每年选派毕业学生到相关图书馆开展为期4周的实习工作,接受图书馆也可以派员工到派出高校进行为期4周的专业继续教育技能理论培训。这样既可以弥补图情专业学生毕业时找工作没有实践经验的缺陷,也解决了在职员工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后无人开展工作的问题,是一个双赢、可持续发展的继续教育培训创新新模式。图书馆各部门工作既有联系也有区分,定期开展馆内轮岗、可以使馆员,特别是青年馆员学习到更多的图书馆工作技能。同时还有利于了解馆内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熟悉图书馆工作流程,加深对图书馆工作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科研学术能力,促进馆员从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为以后的深造打下基础[8]。

3.4认证评估标准化

认证评估是检验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环节,要严格执行现在文件所规定的评估项目,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认证评估标准化建设。我们在参考其他行业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开发搭建“馆员继续教育在线”网络培训平台及其手机版,满足了馆员多元化,专业性的继续教育要求。移动网络继续教育平台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简单易学、方便灵活等优势[9],突破培训工作中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让广大馆员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学习相关内容,非常适合馆员继续教育的推广应用。新平台将集人员信息注册、课程学习(必修和选修)、学时学分登记评估、在线咨询、网络讨论、提交作业、个人认证打印等功能。课程学习可以采取每隔20分钟插播课程相关选择题3题,全部答对者继续观看学习,观看结束后,系统自行出卷、自动评分。达到60分,系统自动记录学时,学分。课程设置时将图书馆发展趋势、当前热门话题、专业方向技能培训等方面尽量安排合理,将“众口难调”的矛盾降到最低点。同时也可以邀请一些学术水平较高,有一定知名度的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作为主讲人,力争把每一次学习面授和远程同步学习取得应有的效果[10]。每年集中面授结束后合理安排考试。考试题目从实际出发,既要有授课教师上课所讲内容,也要有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所引发的思考,倒逼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学习联系实际工作,做到学以致用。

3.5后勤保障具体化

各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每年的工作维持经费中落实继续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到正常财政预算。继续教育培训经费采取政府贴一点,单位补一点,个人交一点,使继续教育工作持久化,降低个人经济负担。在时间安排上,采取多元化,设立每年最低继续教育学时,一个职称周期里打通使用。最大限度地提供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工作的各项保障。

4结语

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制度化刚刚建立不久,科学化可持续性开展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对馆员队伍优化和服务提升乃至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图书馆谋求未来发展,提升自身软实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11]。相关职能部门应从落实完善相应规章制度,保障经费来源等方面来支持开展馆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各图书馆则应充分利用技术支持、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依托网络化、数字化平台,丰富继续教育的学习内容,拓宽继续教育的途径、改进继续教育的方式,构建和完善新时期下馆员继续教育体系,推动馆员继续教育工作向更持久、更规范、更完善、更高阶段发展,为图书馆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12]。

参考文献:

[1]周文俊,等,图书馆学百科全书[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8):493.

[2]杨正先.对大学图书馆员继续教育问题的思考[J].贵图学刊,2013,(4):57-58.

[3]马晨曦.年轻时就懂事[J].神州,2013,(16):12-13.

[4]沙广萍.边缘化趋势下的图书馆员职业危机研究[J].图书馆工作研究,2014,(8):53-57.

[5][9]丁世昶.21世纪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5):44-46.

[6]孟英华.对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问题的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10):134-136.

[8]关朝明.李华蒙.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103-104.

[10]沈霞,尹源,谢志耘,张晓雁,李春英.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新手段———网络课堂[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3):72-74

[11]徐淑娟.郭太敏.王静.Web2.0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实证研究———以江苏省高校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研究,2013,(10):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