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分析化学整理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微课;分析化学实验;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
“微课”作为一种在传统课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新型信息化教学资源,正以其“主题突出、情境真实、交互性好、生动有趣”等特点快速渗透到高职院校各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1]。《分析化学实验》作为高职院校化工类和环保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将分析化学理论知识应用于操作实践的重要平台,也是高职院校学生掌握相关专业技能的重要基础,承载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够强,加上传统教学模式和实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始终不甚理想。因此,在“微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好“微课”这一新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改变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模式,提高《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是当前面临的问题。
1《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现状
《分析化学实验》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课程以实操为主,需要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将分析化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实践环节。但是目前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并不完全能达到以上教学效果,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该课程知识点繁多而零碎,缺乏合适的教材。分析化学实验主要包括称量、配制溶液、移液、滴定等单元操作,每一个单元操作中包含着很多操作步骤,每一个操作步骤中又隐含着很多操作要点,因此该课程的知识点多而杂,前后无逻辑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记忆困难。同时,该课程目前可用的教材都是以“实验项目化”为主要思路,而课程重难点——单元操作部分内容往往被忽视,因而在选择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时非常困难。其次,学生课前无法预习,课后很难复习。学生在上课前应对每个实验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课后也应对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要点等关键内容进行复习。然而,由于该课程缺乏合适的教材,同时由于实验类课程的特点——实验场所只有在课堂上才对学生开放,实验仪器只有在上课时才准学生使用,因此学生在课前几乎无法预习,课后复习也很困难,从而限制了《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第三,实验课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高职教育改革理念中,特别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然而目前《分析化学实验》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模式,即提出任务、分析任务、示范操作、学生模仿[2]。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示范操作和学生模仿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使得教师不可能再有多余的时间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深入的探索,也就更没有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
2微课在《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3]。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形象直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时长通常只有5~10分钟,能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微课观看方便,可以保存在移动终端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微课”这种教学模式恰好能够解决《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引入“微课”十分必要。首先,微课体现了真实的教学情境。微课的核心手段是课堂教学视频,并配有文字、音乐、图片和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创造了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以往课前学生无法预习,或只有书上一些简单的实验原理和实验仪器介绍,学生的预习效果并不理想,而微课的引入恰能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观看教师制作的课前微课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有针对性地找到一些问题,带到课堂上解决。在课后,学生可以回放课上的实验内容,利用微课视频进行查漏补缺。如此一来,由于创设了真实的教学情境,以往该课程无法解决的预习与复习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其次,微课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如上所述,微课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主题突出、目标明确,而《分析化学实验》是由若干个单元操作构成,如果将每个单元操作都录制成微课的形式,该课程的全部内容便可浓缩为若干个微课视频,这些视频涵盖了课程所有知识点,加在一起组成了一本“微课教科书”。教师将这些微课内容上传到网上以后,学生可以对该课程所有实验有计划地自主选择相关视频进行学习,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渴求。因此,微课在解决课程教材缺乏问题的同时,还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提高实验课堂的教学效率。第三,微课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前已述及,微课时代下的实验课教学模式,将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和示范操作等环节移至课前完成,为课堂上学生实践操作环节赢取了更多的时间,教师可以从繁琐的演示、规范操作等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以及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实验环节中去。与此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和学生手中的移动终端(例如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学生可在课后继续进行拓展学习,对实验内容深入探讨,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实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将微课引入《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3.1在课前预习中引入微课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5],因此微课教学应从学生“建构”知识和技能的起点——预习开始。我们将分析化学实验的每一个单元操作都做成微课,包括称量、配制溶液、移液、滴定等,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应学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这里的微课是只有图像没有声音的,我们称之为“无声微课”。我们将这些无声微课上传至授课班级的QQ群或微信群里,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利用各种移动终端进行下载,事先观看视频进行课前预习。由于这些视频是无声的,学生只能看到教师的操作演示,而需要对操作步骤和每一个步骤中的操作要点进行归纳总结,于是试点班级的学生自发进行了很多合作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的步骤和要点进行了先期整理,并将存在的疑问带入了课堂,起到了前所未有的预习效果。
3.2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微课
课堂教学是微课应用的核心环节,如应用得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前无声微课的基础上,我们每堂课都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希望学生能够自己总结出操作步骤和操作要点。当学生归纳的知识和技能与标准有出入时,我们便会在课堂播放我们制作的“有声微课”,学生通过对比来对自己的预习效果进行评价。同时,有声微课的播放也对实验操作步骤和要点进行最终的流程化和规范化,学生按此标准进行实验操作便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此时,由于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和示范操作等环节均用微课替代,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在学生模仿的教学环节,由于每一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在实验操作过程有快有慢、有好有坏。这时,教师将有声微课上传至授课班级QQ群或微信群,替换课前上传的无声微课,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自己手中的手机进行下载,边观看教师示范边进行动手操作。与此同时,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实验进程,有选择地针对某一操作步骤或操作要点反复观看、反复研究,以解决自己在操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如此一来,传统课堂无法解决的分层次教学与差异化学习的问题便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普遍反映每一堂课都有很大的收获。例如,我们将“滴定分析基本操作”做成了微课视频,并在课堂中使用。
3.3在课后复习中引入微课
在每一次实验课后,教师上传专门制作的“课后微课”。课后微课有别于无声微课和有声微课,将重点放在知识、技能的归纳整理和课后延伸上。这些微课既包含了学生课堂实验中遇到问题的思考和课后作业,又包括了在课后学生对实验完成情况的自我评价,还包含了引导学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的课外拓展,鼓励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创新。课后微课为学生在课后对课堂实验内容进行随时、随地的复习提供了可能,学生在下载观看课后微课后评价普遍较好,认为课后微课对知识和技能的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经过一个学期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发现传统的实验课堂被有效地延伸到了课前和课后。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行为模式也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转变为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模式。通过引入微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注意力集中了,自主探究意识更强了,年轻人的创造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激发,总体而言《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此,我们的《分析化学实验》微课教学改革是成功的。今后,我们将提升教师自身的多媒体微课制作水平,让微课内容更丰富、更精彩;同时更加注重微课视频中所体现的教学设计思路,以完善教学设计过程来提升微课视频的质量,并将行业标准嵌入微课,让我们的微课更加科学。
参考文献:
[1]林胜.基于“微课”背景下高职院校《机械制图》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高教论坛,2014,(10).
[2]冯思垚,黎亚红.微课与“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9(3).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4]唐艳妮,徐军,罗积军等.微课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物理与工程,2014,(7).
关键词:分析化学;教学初探;分析学情;明确目标;实验实训
分析化学是药学专业教学中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定量分析的概念,熟悉常见的滴定分析方法,了解一般仪器分析方法原理,并具备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如果学生有机会进行药物的研究开发,那么分析化学的作用将会更显著地体现出来。因此,学好分析化学对于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继续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实事求是,分析学情
目前,我校招收的五年制专科药学专业的学生中,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升入我校,从初中课程学习直接到大学课程学习,知识内容跨度大,学生年龄普遍偏小、基础差,大部分是低于高中录取分数线,还有极少数是远远低于高中录取分数线,并且他们在中学学习中没有好成绩并且学习习惯较差,大部分属于典型的“双差”生。因此,要搞好专科层次课程的教学,有一定难度。在开学之初,对我校2011级药学专业五年制专科班学生进行的一份问卷调查中显示:发出44份,收回44份,其中主动认真学习的有18份,会自学的有7份,对化学感兴趣的有13份,基本能适应教学的有22份……我们的预测与调查虽然反映了部分学生的学情,但我深知教学步履维艰、任重道远。
二、明确目标,找准方向
鉴于以上学情分析,医学化学教学学生感慨难学,分析化学除了联系到无机、有机化学,还有物理、数理统计等方面的知识,那分析化学不是难上加难吗?答案是肯定的。因此,在教学中要紧扣专科教学的培养目标,培养“技能型”而不是“理论型”人才,学生要具备强的动手能力和吃苦能力才是专科教育的优势所在。教学中一定把握“必需,实用,够用”,要针对教育的对象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条件进行教学。重点是对学生定量思维能力的培养,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而对于仪器分析部分的内容,大部分采用选学的方式,以学生自学为主(设备欠缺)。
三、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1.引导、鼓励自学
学生普遍自学能力较差,因为他们不会自学,所以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就差。教学中可在课堂中抽取部分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老师预留的问题去学习,看能否解决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习;让学生学习特定内容,教师不给任何问题,看是否能把握重点、要点;让学生在每次课后自己总结,并且预习下次课内容,必要时抽查提问。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自学的习惯,会学、能学。因此,他们也克服了学习的心理障碍。
2.适当施加压力
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要实现“会学”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引导之外还要施加适当的压力,如:定期整理笔记、限时完成作业、当堂回答提问等,使他们有学习的紧迫感,为“学会学习”奠定基础。
3.联系生活,感受乐趣
教学中有些问题能学,主要是复杂而抽象,如果具体、联系生活那问题就会变得简单明了。如教学中学习准确度部分,引入一个经济学领域的问题:如果在当地买一支钢笔要花20.00元、买一件衣服要500.00元,到几十公里以外买同样的钢笔要10.00元、衣服490.00元,许多人情愿跑远路去买钢笔而不愿去买衣服。学生在分析问题后颇有同感,只是不知道怎样解释原因,有学生知道省下10.00元在买钢笔中占的比重高而在衣服中占的比重低,其实问题答案很接近,此时教师稍加点拨,省下的相同的钱是绝对误差,而所占“比重”是相对误差,买钢笔的相对误差大,买衣服的相对误差小。因此,人们非常情愿选择相对误差较小的方式,即用相对误差表达准确度更客观。还有在学习“对照实验”和“空白实验”时,我们不妨引入日常生活中购物检验称量仪器准确度的问题,空称时看看称是否平衡或在零刻度,即进行了一次“空白实验”;把一串已知质量的钥匙放在秤上称出质量对比,即进行了一次“对照实验”,学生从中掌握了知识,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四、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打开以往学生考试的成绩单,尤其是有关化学方面的,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在学习中的状态和水平,结合学生平时课堂中的表现,建议学生自愿组合成学习对子或学习合作小组,每组中至少有一人学习习惯和成绩都好的,由他们在平时学习中形成互相帮助、互相协作的学习氛围,对于发展好的给予鼓励、表扬,不好的督促、整改,合作学习有利于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五、实验实训,提高技能
实验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必经之路,把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联系起来,许多学生乐此不疲,也有部分学生不愿甚至害怕做实验,学生之所以不愿去做实验,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去做,因此也就丧失了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他们动手能力退化,怎样去掌握其他技能呢?因此,对学生实验的要求要引导到位。
1.预习实验,预写报告
要想有好的实验效果,学生必须目的明确、心中有数、首脑并用才能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因此,在每一个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先预习并预写实验报告,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结论。若实验现象异常,要学会找出原因,也要学会根据实验中的数据进行估算,如: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等好多实验中,要会根据实验步骤中的具体数据估算滴定消耗液体的体积或应称取固体的质量等。通过预习,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这样才有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2.规范操作,认真指导
经验告诉我们,仅靠老师的几次标准示范和学生短暂的练习就达到规范操作的目的是不可能的。试管的使用、滴管使用、滴定管等的使用,即便是简单的实验器材,要真正规范操作都有一个严格的过程,许多学生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不是该怎么做才怎么做”。要规范操作,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感受到规范的美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其次,在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方面,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奖励,对屡教不改者给予批评指导。
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领悟到规范操作的重要性,不规范操作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他们在多次实验后才会反思、权衡利弊。同时,要让他们清楚规范操作在其他实验中也能受益,生活中的油盐酱醋、锅碗瓢盆都与实验有关。
3.及时反馈,检查报告
目前,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学习积极性不高,不督促、不检查,实验报告能拖就拖,交不上。所以,在学生实验完成后要督促其尽快处理数据,完成上交实验报告,最好是当堂批改、评定成绩。这样,教师可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对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要反复强调。
六、教学相长,展望未来
一.化学学科特征和课程目标:
化学是一门基础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学科,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研制新物质的科学,是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生命科学和空间技术等研究的重要基础。
1.知识与技能:认识几种常见物质的性质、制法,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物质的多角度分类,认识化学变化的多样性和规律性,能分析简单化学问题,并用化学语言表达。能分析化学问题中量的关系,学会简单的化学计算。认识常用化学问题的方案设计、操作和完成实验报告。
2.过程与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规律,了解现代化学肩负的使命。具有为解决化学问题进行专题信息收集、加工和输出的能力。学会通过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来提高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效率,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现代化学和化工的发展,了解化学知识在解决生活、生产和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具有参与化学科学实践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了解科学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认识化学与生活改善、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形成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有下述几方面的特点:
⒈概念抽象
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注重定性分析,以形象思维为主,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入手和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很大程度上是记忆型,欠缺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习惯于被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而高中除定性分析外,还有定量分析,除形象思维侧重抽象思维,在抽象思维基础上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主动地接受和自觉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如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既抽象,理论性又较强,第二章摩尔概念一个接一个,学生一时不适应,这是学生进入高中所面临的挑战,给教与学带来一个十分尖锐的矛盾。
⒉进度快,反应方程式复杂
初中进度相对高中较慢,要领定律学习巩固时间较长,在往后的学习中有较充裕的时间加以消化,而进入高中以后,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显著增加,进度加快,化学方程式增多,多数反应失去了初中掌握的反应规律,这在理解和掌握上都增大了难度,如果不及时消化,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相当被动,如高一Cl2的实验室制法,Cl2与水、碱的反应,NaCl与浓硫酸微热与强热制氯化氢反应的不同情况等,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深感难掌握、难记忆,不太适应。
3.内涵深,联系广
如摩尔使微观与宏观联系起来,渗透在高中教材的各个章节,对整个中学化学计算起着奠基的作用。再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学得好可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并能使学生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探索、研究后面的化学知识,培养分析推理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好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⒋抓典型,带一族
初中化学只是具体介绍某一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了解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用途,而高一教材以氯、钠、硫、氮为重点,详细介绍它们的物质及重要化合物,通过分析同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研究它们在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运用归纳、对比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这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初中不同的一个特点。
三.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1.教材的原因
初中教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广度明显加深,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有的内容如:“摩尔”、“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
2.教师的原因
由于初中化学学习时间短,造成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抓进度,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高分低能;常识性介绍及选学部分没有讲述,造成知识缺陷;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的特点了解不多,往往未处理好初三与高一衔接,就开快车,抓进度。有的把教材过度深化延伸,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课堂欠活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学生的原因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竞争意识不强,思想松懈,学习缺乏紧迫感;坚持已有的学法,相信自己的老习惯,过多地依赖老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如:预习听课复习独立作业总结评估等。听课时,把握不住知识的重难点,理解不透。有的知识印象不深,造成知识缺陷日积月累;
四.高中化学学法指导:
1、坚持课前预习积极主动学习
课前预习的方法:阅读新课、找出难点、温习基础。
(1)、阅读新课: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
(2)、找出难点: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3)、温习基础:作为学习新课的知识铺垫。
2、讲究课内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课内学习的方法:认真听课;记好笔记。
(1)、认真听课: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当老师引入新课的时候,同学们应该注意听听老师是怎样提出新问题的?当老师在讲授新课时候,同学们应该跟着想想老师是怎样分析问题的?当老师在演示实验的时候,同学们应该认真看看老师是怎样进行操作的?当老师在对本节课进行小结的时候,同学们应该有意学学老师是怎样提炼教材要点的?
(2)、记好笔记:详略得当,抓住要领来记。有的同学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有的同学记多少算多少;有的同学只顾记,不思考;这些都不好。对于新课,主要记下老师讲课提纲、要点以及老师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分析。对于复习课,主要记下老师引导提炼的知识主线。对于习题讲评课,主要记下老师指出的属于自己的错误,或对自己有启迪的内容。或在书的空白处或者直接在书里划出重点、做上标记等,有利于腾出时间听老师讲课。此外,对于课堂所学知识有疑问、或有独到的见解要做上标记,便于课后继续研究学习。
课内学习是搞好学习的关键。同学们在学校学习最主要的时间是课内。在这学习的最主要时间里,有些同学没有集中精力学习、有些同学学习方法不讲究,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习水平的发挥。
3、落实课后复习巩固课堂所学
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需要。常有同学这样说:课内基本上听懂了,可是做起作业时总不能得心应手。原因在于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或全部理解。这正是课后复习的意义所在。
课后复习的方法如下:
(1)再阅读:上完新课再次阅读教材,能够“学新悟旧”,自我提高。
(2)“后”作业:阅读教材之后才做作业事半功倍。有些同学做作业之前没有阅读教材,于是生搬硬套公式或例题来做作业,事倍功半。
(3)常回忆:常用回忆方式,让头脑再现教材的知识主线,发现遗忘的知识点,及时翻阅教材相关内容,针对性强,效果很好。
(4)多质疑: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多问些为什么?能够引起再学习、再思考,不断提高对知识的认识水平。
(5)有计划:把每天的课外时间加以安排;把前一段学习的内容加以复习;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
4、有心有意识记系统掌握知识 有意识记的方法:深刻理解,自然识记;归纳口诀,有利识记;比较异同,简化识记;读写结合,加深识记。有意识记是系统掌握科学知识的途径。有意识记的方法因人而异、不拘一格。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意识记方法,从而系统掌握科学知识。
5、增加课外阅读适应信息时代
6、科学归纳
知识学习过程的完整分为三个阶段,即知识的获得、保持和再现。
归纳方法之一是点线网络法。这个方法在总结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相互转换关系法最常使用。如“硫”的一章就以H2SS SO2SO3H2SO4为统领。
归纳方法之二是列表对比法.对比的方法常用于辨析相近的概念,对比的方法也最常用于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通过对比,找到了新旧知识的共性与联系。
归纳方法之三是键线递进法.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多,一些重要概念又是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分散在各个章节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及时集中整理相关概念,按照一定的理论体系,弄清基本概念之间的从属或平行关系.在归纳整理中,可以牺牲一些具体细节,突出主要内容。 “勤”和“巧”是到达知识彼岸的一叶方舟。这个“巧”字就是善于总结。
在高三总复习阶段,更需要学生作类似联想和归纳总结。
五、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过程。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引导学生的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下面我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1.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
注重高一化学的起始复习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必要前提。有必要在摸清学生底细的前提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复习方法,对学生存在的漏洞"对症下药地进行修补整理,通过对知识的再理解、再挖掘、再提高,使学生作好学高中化学的知识与心理准备。
2.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3.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学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
4.加强实验、深化概念
高中化学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 实验,同时还有相当数量可利用实物、图片、模型,通过观察培养和教给学生从大量感性认识中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加强直观性教学,不仅能给学生以启示,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使抽象要领具体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5.抓住关键,精讲多练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不搞面面俱到,处处设防,讲得过细过全,也不能盲目让学生泛泛做题,以做代讲,而应抓住关键,应用启发式,讲其当讲,练其当练。讲则是讲清概念、原理、公式的来龙去脉,使学生透过表面现象,抓住本质属性,弄清内在联系。练则是对概念、定律的巩固和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摩尔浓度一节,一是讲清定义、导出数学表达式;二是做好演示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三是引导启发学生掌握有关摩尔浓度计算的几种基本类型,精选习题,通过练习加深对摩尔浓度概念及有关的理解和掌握。
6.抓住典型,探索规律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程代云怀着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在成都工学院院刊发表了一首《乘东风去破万里浪》的诗作,以表达在党的领导下,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决心:
“东风吹过的地方,
……
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它驱逐着腐朽的败叶,
让自由、幸福温暖人们的心房。
刚强的东风啊,
你猛烈地吹吧!
我们要扬起鼓满东风的帆船,
跟着我们的舵手—党,
乘东风,去破万里浪!”
“乘东风,去破万里浪”,这是当时年仅18岁的程代云的少年壮志。这种志向,虽然从不向外人道来,却涌动在他的血脉之中。
2013年2月,年过古稀的程代云迎来又一个喜讯,他领衔的研究成果,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但是这对程代云来说,并不意味着一个句号的完成。“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与之相应,他仍然耕耘在核生化防护装备科研一线。或许正是防化人的这种精神,成就了我军防化装备研究的基业常青。
初偿凌云少年志
1963年,程代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人民防化研究院第一研究所。
参军后,凭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勤奋好学的优良品质,他很快就在科研工作中崭露头角,并开始独立负责项目。
“春风得意马蹄疾”。程代云刚刚参加工作就负责诸多项目,并在其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正当他对人生和科研事业踌躇满志之时,“”来临,他的科研生涯随之走向低谷。
1964年,程代云在回乡探亲期间,与川东华蓥山区一所医院的医生明武菊相识相恋,二人于1967年完婚。但是直到1983年,明武菊的随军问题才得以解决。
当时,工作志向长期得不到伸展,生活上对照顾家人无能为力的亏欠感,一直压在程代云的心头。而此时,成都母校向他伸来了橄榄枝,为他提供了一个教职。何去何从,程代云陷入迷茫。
然而,对防化事业的热爱,对国防建设的深情,最终让他选择留下。他要用加倍的努力和工作成绩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程代云说,他事业的再度崛起,要感谢一个人的欣赏与提携。这个人就是防化研究院原院长、著名防化专家高方。
在人才济济的防化院,内敛低调的程代云起初并没有进入高方的视野。但是在对程代云的“三次考察”中,高方认识并认同了这个来自四川的小伙子的干劲和能力。
1982年,时任防化部副部长的高方,推荐程代云承接某研究所的项目。程代云背起行李来到车间现场,一待就是几个月,最终圆满地完成了方案论证、设计、设备研制和现场评价工作。他严谨踏实的作风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
1983年7月,不满43岁的程代云被任命为防化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总工程师(副师职),这是当时防化科研系统最年轻的所领导。从此,他得以在一个更宽广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
躬身开拓育新苗
作为研究所的总工程师,摆在程代云面前最突出、最急需解决的两大难题:一是学科专业的建设问题,二是高学历人才的培养问题。
防化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是以集体防护、个体防护以及防毒材料为主的装备技术研究单位,涉及物理化学、化学工程、化工机械、纺织服装、橡胶材料、环境化工、分析化学、材料学等学科专业。所里的主体专业如何发展?整体专业如何配置?需要配置什么样的人才?从哪个院校引进?人才梯队如何建设?……程代云上任后,问了自己无数个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他深入调研,殚精竭虑。
主要矛盾抓住了,其他矛盾也就迎刃而解——程代云对于《矛盾论》再熟悉不过。他着手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专业配置。只有专业配置清晰了,人才的配置、人才的引进才能跟上。
198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防化研究院为“兵器化学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研究所迎来了第一批“兵器化学与化工”专业的研究生,并委托华东化工学院和华南工学院共同培养。还聘请了北京工业大学的李琬教授、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现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陈家镛学部委员等为兼职研究员共同培养,这一步在当年实为开先河之举。
1985年5月,在全军防化装备规划总体论证会上,程代云作了建立化学防护装备体系的报告。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程代云将研究所的专业做了大规模调整,并成立了相应的研究室;根据各个专业方向的发展重点,进行了人员调整和配备;并就各个方向的发展进行了中长期规划论证,从而完成了核生化防护专业发展的基本建设。
在程代云的身体力行以及各方面专家的共同努力下,80年代初防化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接收和培养的研究生,目前都已成为该所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挑起了核生化防护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制的大梁。
程代云曾说过:“如果没有参军的话,我可能会选择当老师。”当一名人民老师是程代云年轻时的理想,尽管理想没能实现,他的教书才华还是得以显现。在防化这个大舞台上,他多次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式登上讲台,将他扎实的基础理论、渊博的知识传授给大家。
1982年8月,他又走上了讲台,为了弥补工农兵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不足,防化研究院专门对他们进行所谓的“回炉”教育。防化研究院成立专门的补习班,从各个所里抽调科研人员作为教员。程代云也被抽调过去,为化学、化工类专业毕业的工农兵大学生讲授“物理化学”课程的“化学平衡”及“化学反应动力学”部分。
一些当年听过他讲课的人对那段往事还记忆犹新:“程代云的课讲得很精彩,很能抓人。晦涩难懂的理论,经过他一讲,就变得很容易让人理解。程所长的板书尤其漂亮,字写得好,行楷小字很有功底,而且从来都是工工整整、认认真真的,看着就养人眼目、心旷神怡。”
1985年,防化研究院具备了招收硕士研究生的资格。作为硕士研究生指导导师,程代云认为自己亲自授课是责无旁贷的,他采取了集中授课的方式。通常他上午处理各种行政事务,下午4小时授课,连续10天,讲完所有的课程。余下的时间,让学员消化吸收,答疑解惑。要知道,为了能够讲好这40个小时的课,他常常是通宵达旦地翻阅各种资料,准备教案。尤其是在此期间,他翻阅、查看了大量的俄文和英文的经典著作,诸多论文他到现在还是信手拈来,张口就可以说出是谁在哪年的什么刊物上发表了什么样的论文。
晚年的教学已经不用板书了,程代云学会了多媒体教学。2003年,已过花甲之年的程代云,亲自撰写《化学防护的某些进展及前沿领域》的教材,并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讲稿。虽然学习电脑打字和使用电脑软件,对于他来说不亚于学钢琴,但是老先生凭着认真的态度、执着的精神,还是用他生疏的指法敲出了文稿,并学着制作PPT讲稿。之后,他在北京、乌鲁木齐、兰州、广州和成都等地为总部机关、海、空、二炮、各军区作了多次高技术讲座,受到了广泛好评。
1992年,程代云牵头组织了“环境化工”博士点的申报工作。1993年12月,他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第五批博士生指导教师。1996年初,为了能够引进更高水平的人才来所工作,程代云又首开“项目博士后”的先河,随后防化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挂牌成立。
终酬乘风破浪志
1985年7月,程代云被任命第一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
身为所长,他始终关注着国内外防化科研的动态,关注着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在任所长的12年里,他先后倡议和组织了多次防护研讨会,主持了全所“七五”至“九五”化学防护技术发展科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同时亲自撰写多篇论证报告,为“七五”至“九五”期间防护装备科研型号项目和重大基础技术研究项目的立项奠定了基础;并结合各个时期的战略方针调整,提出了核生化防护装备科研的发展方向、重点,努力保持了专业建设与外军同类装备基本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还主持研制了我军多项重点型号的化学防护装备。
担任所领导的十几年间,该研究所先后获得多项科技奖励,这些成绩凝聚着广大科研人员的探索和劳动,也倾注着程代云的心血和智慧。
在他负责的项目中,他与一线的科研人员和工人一起吃食堂、下车间,一点没有领导架子。但是让所有课题组人员最为感动的,还是程代云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不拘一格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
程代云说:“做研究工作,一定要有理性思维,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能仅凭直觉、想当然;只有在具体科研项目中不断地锤炼,才能把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从而增强自己的才干。”
程代云对新科学和新技术很敏感,对前沿技术的把握和驾驭能力很强。他能够提出许多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同时,在面对科学难题的时候,他迎难而上,毫不退缩。他常常在课题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勇于承担。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囿于固有的思维模式。他常常引导他的学生突破原有的实验方式或实验路线,在一种全新理念指引下,攻克难关。
由于程代云同志在化学防护领域学识渊博、理论基础深厚、治学态度严谨,1997年和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为第四、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他还担任中国兵工学会理事、高级会员、会士及活性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会首批高级会员、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化学工程系兼职教授等学术职务。他十分重视对外学术交流,先后组织召开了三届全国防化学术会议和五届全国活性炭学术讨论会,邀请多名外国专家来所讲学。
1997年6月,程代云从所长的岗位上退下来。
在院领导与他谈话并交接工作的当天下午,他没有向院领导提任何要求,而是匆匆准备行囊,穿上文职军服赶赴湖北宜昌,冲上了科研一线。
他心中永远的追求,是为之奋斗多年的防化科研事业。没有行政事务的羁绊,他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
他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近百篇,先后出版译著《非均匀固体表面的物理吸附》,《纳米金催化剂及其应用》《集体防护装备技术基础》及《军用吸附技术》等三部学术专著,还参与编写了《核生化事件的防范与处置》和《居室环境与人类健康》两部专著。
特别是《集体防护装备技术基础》及《军用吸附技术》两部专著,都是他退休之后完成的,这两部专著凝结了他毕生的心血,尤其是后一本书,酝酿、积累是从年轻时就开始了。
曾经帮他整理过手稿的同志感叹他的积累太丰富了—一摞摞手写的笔记,一打打推演公式的草稿。有的手稿已经泛黄,有的纸张已经变得很脆,但却完整、清晰地记录着老先生对知识的渴望,对学术的追求。
2000年,程代云的花甲之年,已届退休。但是12月传来大好消息,程代云与防化研究院其他几位具有突出贡献的老同志,晋升为技术三级,跨入所谓文职“将军”行列。程代云的科研生命得以延续,使得他在事业旅途上又攀上一个新的高峰。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也是高等医学院校药学类专业的必修课和重要的专业课程,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是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重要部分,学生通过的实验课程可以比较好理解课堂讲授内容。在我校天然药物化实验课程的PBL教学探索中,设计了“芦丁的提取、分离、纯化及鉴定”实验。以我校2011级药物制剂本科的班级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部分来实行PBL教学与传统教学笔记,同步进行实验。教学不再只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后,教学效果显著。
一、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目前天然药物化实验教学绝大部分是传统的教学,学科界限分明,各学科之间没有合理的联系;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多数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实验课的新鲜感及对知识的渴望。采取大班教学和“灌输式”教学时,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在评估体系中,也是整门课程进行中段及结束后进行统一考试。就实际效果而言,基础课成绩与PBL模式教学的学生无显著差异,但临床课成绩、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团队协助等能力都低于PBL模式教学的学生。
二、PBL教学的定义与教学思路
什么是PBL教学?就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发展学生综合思考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突出了“课堂是核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的教学理念。根据WHO报告,现在世界上大约有1700余所医学院校采用PBL的教学模式,我国也有很多医学院校采用PBL教学,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教学成果。
三、PBL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PBL教学模式在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与我国近年来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相吻合。相对于PBL,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能力的培养,在考核方式上采用在整门课程进行中段及结束后进行统一考试。在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实施PBL教学模式,强调“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根据讨论会学生发言的情况、书面报告进行综合评定,从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思路和手段等多方面进行评估考查,在一个学习模块完成后进行客观性技能考核。
四、PBL教学模式的运用
(一)提出问题
天然药物化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在我校大三下学期开课,前期已经学习过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理论,对天然药物化学有了一定的了解,按照教学要求针对实验中的相关内容提出问题,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将所有问题连同所学内容打印成活页,分成三部分,即课前问题、实验时问题、实验后问题。课前问题要提前1周发放给每一位学生。在实验前提问,主要是对本次实验内容、设计方案以及操作方法等进行的概括性提问,其目的是让学生先去查文献资料,了解实验方案,带着问题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提问,主要是对实验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这样能引起学生重视;实验后提问,是完成实验时,对本次实验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性的总结,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实验内容从槐米中提取芦丁,即芦丁的提取分离、氢化与鉴定的实验中,实验前提问: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所提取的成分属于哪类化物?提取分离的原理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对芦丁与槲皮素鉴别?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实验预试或查阅本次实验与相关的文献资料,可以通过学校CNKI网等途径找到问题的答案和解决方法,在实验中继续提出相关问题。
(二)分组讨论
2011级药物制剂本科共70人,将学生按学号分成10个学习小组,每组7人,每一组的组长由该组学号为第一个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负责协调分工合作,主持小组讨论等,提供各种天然药物化学相关资料,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将查阅的文献资料整理,得到解决实验问题的方案,利用团队的力量,人人参与共同完成幻灯片课件的制作,各组组长代表参加全班交流。通过天然药物化学实验PBL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又能使个人的基础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很好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在获取知识与提高实践能力之间的互动。
(三)教师归纳性总结
教师归纳性总结重点应围绕学生争论的焦点、疑难问题进行逐一解答,指出不足及改进意见方法。教师点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指出学生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和学生们一起寻找原因和解决方法,避免下次犯同类的错误。其次教师总结和评估教学效果,让同学们之间相互评估新教学法的学习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强化所学的知识。详细讲述学生产生了分歧的问题,对学生仍未理解的问题,可以交给学生课后查找资料并探讨解决,必要时给予相关的提示和指导。
五、PBL教学对师生的要求
(一)PBL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
作为一种比较开放的教学模式,PBL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不仅仅要对本专业的知识了如指掌,还必须了解和掌握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和融会贯通。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心理学技巧,知道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
(二)PBL教学对于学生的要求
要想成功地开展PBL教学,首先需要学生的密切配合,主要从准备文献资料开始,要结合实验去查阅文献资料,并积极与教师、同学交流,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方法。PBL教学需要教师及学生在前期准备的时间精力等都高于传统的课堂学习,因此需要教师及学生有很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六、天然药物化学实验中运用PBL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素质问题
我国的传统的教学是“灌输式”教育,学生已经适应了那种教学模式,突然实行新的教学模式,过于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制能力,使学生们在短时间内不能适应。同时也有一些课程设计不合理或超出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时的积极性不够。
(二)教师自身素质问题
PBL教学对实施PBL教学的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PBL教学的教师具有扎实的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还要全面了解交叉学科的发展动态,并能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提升教师本身的专业素质,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教学实验设计是否合理
考虑到PBL教学耗时较多,天然药物化学实验中操作也需要大量时间,有些实验还需要重复性操作,学生在设计实验时,不但要提高实验效率,还要尽可能统筹规划安排实验内容,避免浪费时间。
七、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