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县域经济考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环保机构;垂直管理;县级监测;定位;业务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0-0012-02
1 前言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以下简称“垂直”),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有了高屋建瓴的,符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环境保护需求的顶层设计蓝图。2016年9月24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垂直工作进入准备实施阶段。2016年12月17日,河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北省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在省、市、县三级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省级行政区域内先行先试,确定了省级层面落实垂直工作的机构设置、机构职能和人员配置,也为市级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绘制了路线图。2017年2月,河北省环境保护厅、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河北省公务员局联合印发了《河北省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人员上划工作方案》,标志着垂直工作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纵观涉及垂直工作的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文件,虽然明确县级环境监测的主要工作是“支持配合属地环境执法”和“按要求做好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相关工作”,但是,对县级环境监测机构定位和业务范畴的表述不甚清晰,在“支持配合属地环境执法”方面可能造成业务面过于宽泛,在“按要求做好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相关工作”方面也有可能造成业务衔接配合乃至业务质量上的偏差。结合历史原因导致的县级环境监测现状,必然对垂直后县级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在垂直伊始,厘清县级环境监测的机构定位和业务范畴,为“2020年全国省以下环保部门按照新制度高效运行”提供坚实基础。
2 县级环境监测机构概况
一般的,河北省县级环境监测机构(以下简称“县级站”)隶属于正科级的县环境保护局,属于股级事业单位。编制上,一部分属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一部分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行政上,人员调动、任职、考核、财务等由县环境保护局管理,无自。人员上,以县域户籍为主。学历上,已大中专非环境类专业为主。业务上,以政府极其职能部门的行政需要的委托监测、常规监测、监督监测、监测为主。业务的覆盖面不全,空气、废气、水质等方面监测项目达不到全覆盖。能力上,各县级站水平参差不齐,多者开展几十个项目,少者仅仅十几个项目。个别的,某些县级站仅开展几个项目。待遇上,虽然设计高空作业和接触有毒有害化学品乃至剧毒药品,但是无相应的政策倾斜。
3 县级环境监测机构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县级站的人事、业务、待遇等各方面都存在问题。这些问题,有历史原因造成的,有客观条件造成的,也有认知原因造成的。参阅前人撰写的涉及县级站的论文和作者的梳理,县级站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5个方面:
3.1 监测工作的认识方面
对监测工作存在3种错误认识。第1种是监测工作就是测量数据并提供数据。此种认识导致领导者对监测部门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进而导致开展监测工作的各种需求得不到领导者的支持,从而影响监测工作的开展。第2种是监测工作就需要保证环保考核指标合格。此种认识导致领导者在第1中错误认识的基础上,将本应由环保局乃至政府承担的责任转移到监测部门头上。例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本应由各级政府作为责任主体,由环保局作为牵头责任单位。实际中,这种责任常转嫁到监测部门头上,进而出现遮盖采样头,人工洒水喷淋甚至篡改监测数据的情况。第3种是监测工作特别是化验分析上,认为一个人多负责几个项目的化验没关系,从而抽调县级站人员到局内其他岗位工作,即所谓混岗问题,造成需要人手的县级站人手不够,其他岗位人员较多,人浮于事。殊不知,虽然化验的基本技能是通用的,但每一项化验的经验,对分析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化验结果由很大的影响,合理适度的使用人力资源也是化验质量保证的关键节点。
3.2 O测编制的配置方面
河北省县级环境监测工作起步较早。县级站设立之初,各县工业企业少、行业单一,环境质量监测任务轻、项目少,所以在机构编制方面配置的名额较少,加上混岗问题,导致县级站出现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企业逐年增多,产业结构逐渐复杂,环境质量监测项目逐步扩展以及人民群众维权意识逐日增强,县级站承担的监测任务与日俱增,加重了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以河北省承德市某县环境监测站为例,2006年在岗人数12人,出具各类监测报告近百份;2016年在岗人数仍是12人,出具各类监测报告近二百份。虽然从数字上仅仅是多出100份报告,但在工作中,一份报告涉及的采样、分析、质量控制、仪器使用、校准、等等工作,所需时间远远超出正常的每日8小时工作制的时间。
3.3 监测经费的保障方面
监测经费分为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2大类。人员经费是指工资、津贴(不包括特殊岗位津贴,如高空作业、野外作业)等费用,业务经费包括办公用品、药品和耗材采购、仪器维护、业务培训、监测期间饮食和住宿等费用。部分定位自收自支编制的县级站,原本靠收取环境监测服务费来支付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部分定位全额拨款编制的县级站,人员经费虽然由同级财政承担,其收取的环境监测服务费仍可用于支付业务经费。多年来,县级站虽然收取环境监测服务费,但收费标准是1989年制定的,标准过低,做为业务经费缺口较大,又因为县级站承担县域的环境质量监测,所以县级政府在经费缺口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可是,2015年1月1日起实行的《关于取消、停征和免征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财税〔2014〕101号)对县级站产生极大影响,因为大部分的县级行政区划内的企业都属于小微企业,属于免征范畴内。此外,该文件对“环境监测服务费”没有给出具体定义,对行政行为要求进行的环境监测和自身生产经营以及其他需要的环境监测未加以区分,造成的结果是绝大部分的县级站不能再收取环境监测服务费,只能更加依赖县财政给予的支持。
3.4 监测人员的管理方面
环境监测工作艰苦、繁杂,长期进行高空作业、野外作业,接触有毒有害甚至剧毒药品,导致大量基层环境监测岗位工作人员人心思动,不愿意从事监测工作。再加上混岗导致的对比,加重了厌烦心理。与省级、市级环境监测机构相比,县级站化验人员承担的项目多了1倍,乃至4倍,其他岗位也是身兼数职,如1人承担样品、药品、仪器、档案等多个管理员工作。仍以上例中承德市某县环境监测站为例,该站认证44项化验,除去不承担化验工作的站长和副站长,人均5.5项。为满足“一岗双证”要求,有些人员需要考取23个项目的上岗证。另还有现场采样、数据分析、报告编制、数据统计等等各种常规或临时工作需要有人承担。不论多么加强政治学习,多么讲求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只要在埋头工作之余,看一眼其他股室同样是监测站编制的人员相对清闲的工作,都难免对当前工作产生厌烦心理。另一方面,县级站做为普通事业单位,在人员的管理机制上也没有相应的政策倾斜,少量高级职称的评审条件高、职数少,站长和副站长职数有限,关键岗位和技术骨干的自主学习欲望与日消磨,导致县级站整体陷入停顿状态的比比皆是。
3.5 监测业务的开展方面
县级站人员构成中,低学历、低职称和非环境监测及相关专业的占比较大,整体的业务水平较低,其产生原因涉及之前的问题表述所提及的方面。国家层面对监测体系的建设也是产生问题的主因。主要表现在财政资金对县级站的支持以仪器购置的方式为主,而县级站的监测能力集中在简单的、小范围的监测项目上,这就造成了各县级站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的结果。此外,县级站业务扩展能力差,面对的监测需求大,导致“迎难而上”,勉强申请不常开展的监测项目,导致化验员做不好,数据不准,长期无业务需求的局面。可以说,县级站在业务开展方面,没有长期规划,缺乏自主发展空间,进而导致能做好的监测因资源配置不合理而做不好,本身没能力做的监测因规划不当同样做不好的局面。
4 县级站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论及的5个方面的问题和本文没有列举的县级站存在的诸如检验检测资质认定等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是众多讨论县级环境监测的论文曾经提到的问题。通过深入分析其给出的应对措施,无外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增加编制、保障资金等方法,根本没有考虑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也不符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乃至机构编制精简改革的方向。根本上,导致县级站问题的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部门对应的组织构架方式。如将环境监测比作厨房炒菜工作,国家总站、省市监测中心站和县级站比作特技、高级、中级和初级厨师,则大家都在按照1个菜谱炒菜,且目标是都能把菜谱上的菜炒出来。环境监测这样的部门对应的组织构架方式对国家总站和省市监测中心站来说,问题不大。但是,对县级站则是要求过高不符合实际了。
产生这样的组织构架方式,有多方面的原因。对于环境监测系统,在社会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不完善,环境监测要求不高的历史背景下,有其先进的、必要的意义。但是,以河北省当前的经济成就、产业结构、交通设施等条件下,仍然保有老旧的工作思路,对垂直后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唯有类似河北省环保系统垂直管理这样的设计,分层负责,各有目的的开展环境监测,才能合理有效的分配资源,提高效能,促进发展。同时,也需要看到,本次垂直对监测系统的分工设计思路仍保留了各管1块的影子,需要在今后的经验总结和改进中予以关注,适时调整。
5 县级站监测工作的发展设想
为合理配置监测资源,更好的发挥县级站的能力,在垂直后,应从以下3个方面调整安排部署县级站的工作。
5.1 明确县级站的机构定位
应摒弃监测人就是责任人的错误认识,单纯的将县级站定位在一个有资质的技术机构上。这个机构的工作任务在其能力范围内只有3种。第1种,承担每年度监测计划中的工作。第2种,可以作为监督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技术机构。第3种,为需求方提供技术服务。具体承担工作任务时,根据各县级站情况适度开展。
5.2 加强市县和县县之间的协作合作
鉴于当前的城市交通便利程度,可以考虑市级站和县级站、县级站和县级站之间开展业务协作或合作,进而促进市域范围内各县站的发展。具体设想有4个方面:
5.2.1 以市级站为依托,集中资源发展某一方面的监测业务
当前,各县级站都开展了水、气、声各方面的监测。监测项目或多或少,但都不能达到全分析程度。各县应根据县域情况,以市级站为依托,集中资源发展一个方面的监测业务,形成县级站做一分部,市级站一部分就可以覆盖一个监测类别的形式。
5.2.2 打破区域限制,开展县级站之间的合作
各县根据县域情况,适度开展监测业务,对本县域内存在的小部分污染源排放的监测,以小型县站与大型县站合作的方式,协力开展监测工作,可以更好的配置监测资源。
5.2.3 整合监测资源,组建跨区域或流域的县级站
在5.2.2的基础上,由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整合市域范围内县级监测资源,组建跨区域的县级站或流域县级站,并开展市县之间的合作,市级站负责质量控制,县级站负责采样分析。
5.3 加强行业交流与业务培训
省级站、市级站应加强对县级站的业务指导,通过人员交叉学习、集中培训、专项培训等方式,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业务交流群、业务交流网站和精品实验录像等多种形式,开放业务知识范围,充分学习交流互动。
6 结语
县级环境监测是国家监测体系的最基础、最基层的一级,搞好县级站的建设,明确县级站的机构定位和业务范畴,是确保县级站合理配置监测资源,准确开展监测工作的前提保障。本文关于县级监测工作的思考,是以作者长期在基层工作的经验和众多发表的对县级环境监测进行分析的论文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形成的个人意见。纯属个人观点,还需上级和同行们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商博,等.山东省环境监测转型发展实践与探讨[J].中国环境监测,2014,30(3):18-22.
[2]李国刚,等.环境监测市场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环境监测,2014,30(3):4-8.
[3]李国刚,等.“新环保法”对环境监测职责定位的研究思考[J].中国环境监测,2014,30(3):1-3.
[4]王秀琴,等.关于加强环境监测顶层设计的思考[J].中国环境监测,2014,30(1):187-190.
[5]赵岑,等.影响我国环境监测系统效能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环境监测,2013,29(6):5-8.
[6]陈斌,等.环境监测转型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13,29(6):1-4.
【关键词】高校竞技体育;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Analysis and Thinking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in Hen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U JianWANG Guang-taoYUE Chao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interview investiga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of Henan delegation’s achievements and advantage on nearly three sessions of the universiade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in Hen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puts forward that the problem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Hen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ist in train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reserve personnel training network and the level of coaches. It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provi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overall level and promoting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competitive spo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existingproblems;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收稿日期:2013-07-10;修回日期:2013-07-20
作者简介:吴健(1963―)男,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体育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3-GH-355)
1研究目的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体育已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特别是竞技体育令人振奋。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在世界树立了体育强国的地位,由此掀起了一番“体育热潮”,这对高校体育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高校竞技体育属于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丰富了大学生体育文化生活,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发挥着积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它是多元化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河南省高校竞技体育从198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始至今已经历了30多年的历程。河南省是我国较早被批示试办高校竞技体育运动的省份,经过了几十年的试办过程,1988年首次在河南大学组建篮球高水平队伍,随后在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六所院校组建其他项目高水平队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校竞技体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尤其是体制和管理上的一些弊端逐渐显露,影响了我省高校竞技体育的长期发展。本课题旨在全面了解河南省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现状,找出高校竞技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措施,为我省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献计献策,为河南省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及其在近三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的参赛项目及运动成绩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查阅了多篇关于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与发展策略相关的文献。
222访谈调研法
就河南省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现状问题走访了部分高校高水平队的教练及专家学者,并进行详细咨询和交流,以帮助拓宽课题的分析视角和分析深度。
223对比分析法
对河南省高校体育运动代表团参加近三届全国大运会的成绩及相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河南省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分析
311河南省代表团在近三届大运会上所处位置及形势分析
通过对近三届全国大运会分析发现,河南省代表团在这三次大运会当中,第七届总分排名第10,第八届和第九届总分排名已开始下滑至第12。如表1,从金牌数和奖牌数量上来看,第九届大运会无论从金牌和奖牌数量上都有所增加(第八届新增甲组总分、乙组总分和二大组的男、女总分,即新增设奖杯60个)。由此看来,虽然我省在总分排名上稍微落后,但在金牌和奖牌上都有所突破,显然我省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得到新一轮的提升。
从全国三大集群的动态分布来看,如表2,广东、天津、北京、上海等全国经济发达省市位居第一集群,长期占据前几名的优势。由于该集群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高等教育水平也比较发达,其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也并驾齐驱,并遥遥领先于第二、第三集群。第二集群的江苏、湖北、辽宁、陕西等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也仅次于第一集群。河南与山东、福建等几个省处于第三集群,处在第9~15名。该集群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其教育水平和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相对迟缓。
从参加的运动员情况来看,我省大学生运动员85%以上是河南的本土学生运动员;而且得分运动员90%以上为本土学生。而位于第一、第二集群经济发达的省市,参加大运会的运动员多为其他外地招生来的全国顶级优秀运动员,仅次于专业运动员,其竞技实力远远高于本土大学生。鉴于此,从我省学校体育工作的全局管理体系看,应该抓一些省级示范性高中,由其带动初中,初中带动小学,这样才能更好地构建我省学校优秀体育人才网络,从根本上为高校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
312河南省代表团参加近三届全国大运会优势项目分析
教育部所制定的大运会竞赛项目包括: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定向越野,第八届大运会又新增羽毛球、毽球、桥牌。从2007年第八届大运会取得的成绩来看我省获得田径男子乙组4×400米金牌和男子乙组铅球第三名,游泳女子乙组200米蝶泳金牌。从2012年第九届大运会所取得的成绩看,如表3,我省优势项目由田径、游泳等体能主导类项目扩充到武术、球类等技能主导类,特别是太极拳剑、跆拳道、长拳、枪术等武术项目分别夺得金银铜牌,同时发扬了中原武术文化的传统优势。在小球类项目上,我省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而大球类集体项目上仍远远落后于其他省市。
由此看来,我省应坚持个人项目为主,保持个人项目的优势,如:中原民族的传统文化武术以及个人项目乒乓球等小球,以三大球等集体项目为辅并加强扩充其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
32河南省高校竞技体育运动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高校竞技体育在根本上从属于高校教育,从某种程度上必然受到国家教育体制和竞技体育体制的影响〔2〕。由于高校体育更加注重大学生体质的全面发展,使得高校竞技体育只注重体育教学方面的发展,而导致高校竞技体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21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安排缺乏合理性
大学生运动员多数以退役运动员的身份进入高校,他们从小开始接受正规训练,对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很少,其文化课基础差是不可否认的现实问题。进入高校后他们面对学习和训练的双重任务,需要一边训练,一边学习,但是有部分学生由于文化课起点较低,学习压力很大,从而出现了四年内不能正常完成学业或者学习非常吃力等甚至导致有学生辍学现象。学训结合是对高水平运动员的一项基本要求,如何才能使运动员合理地安排学习和训练问题,如何才能培养出有知识有文化的运动员以及有运动能力的大学生是学校和教育部门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322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缺乏后劲
从我省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现状来看,我省缺乏一套完整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由于父母对孩子的娇生惯养导致其吃苦能力差,加上家长不愿让孩子过早地从事体育训练,学校竞技体育从小学开始就被忽视,没有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导致与中学、大学的相脱节现象。小学是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的源泉,中学是关键,大学才能出人才。因此,我省应当完善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一条龙”式的系统培养训练体制,把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作为我省学校竞技体育发展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
323教练员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据资料显示目前我省高校中担任高水平教练员的大多以本校体育教师为主,并长期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其从事高水平运动训练的时间短,缺乏专业运动经历和专项运动执教经验,很少能对高水平运动员做专业指导〔3〕。再者,这部分教练员不仅要组织运动员训练,同时也要负责学校的体育教学等,教学训练任务相对较大,使其很难进一步对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加以研究。另外,学校对教练员职业培训和提高方面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教练员之间没有形成激励和竞争机制,敬业精神不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省高校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
33河南省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对策分析
331合理解决大学生运动员的学训矛盾
学训矛盾突出是当前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妥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校方、教练和学生之间共同协调和努力〔4〕。大学生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相差甚远,应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考核上适当降低运动员学习和考核的难度。在学习上对其进行适当管理,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和训练时间,一般为早上和晚上学习,下午训练。在制度上设置合理的奖惩机制,实施人性化管理,在生活上多关心学生动态,及时帮助疏导和解决难题。
332建立多渠道的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与选拔需要建立立体式多元化机制,从运动员的生源上进行多渠道招生。其一,招生取得一定成绩的专业运动员或退役运动员进入高校,平时多对其进行文化知识培养,比赛前着重运动训练。其二,建立长期的“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培养模式。其三,从现有的普通大学生中选拔有一定专项能力和基础的学生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对其进行集中培养。
333提高教练员师资和职业技能水平
教练员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运动队的发展水平〔5〕。制定教练员培训体系,提升教练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水平,使教练员转变训练理念,提高执教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教练员激励机制,通过业绩考核来促进教练员的执业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建议实行教练员专职化,让教练员全身心地投入培养运动员工作中,为河南省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做出重要保障。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我省高校竞技体育运动虽然在积分综合排名上稍微落后,但在金牌数、奖牌数以及参加的运动项目上与前两届相比有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在优势项目上从以往的田径、游泳扩展到武术、乒乓球等方面。所以我省坚持以发展个人项目为主,团体项目为辅的战略方针去迎接新的竞争和挑战。
412我省高校竞技体育在运动员培养管理机制方面不够健全,运动员学训矛盾比较突出。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网络体系方面缺乏合理、有效的“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培养模式。高水平教练员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有待进一步培训和提高。
42建议
421统筹规划布局扩大高水平运动队规模
以落实“千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为契机,利用2007年召开全省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的机会,进一步明确我省办学条件较好的大学承担高水平运动队的任务。如郑州大学男子排球、田径、乒乓球;河南大学田径、男女篮球等,加强对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使之真正认识并在实践中落实成为该项目的主力和得分者。
422加强对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网络的构建
全省应尽快构建和落实学校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网络。2007年举行的河南省省级示范性高中田径比赛验证了后备人才培养网络的重要性,若能在全省185所示范高中中1/5学校去开展田径,20~15所学校开展三大球中的一个项目,另有5~10所学校开展武术、健美操、定向越野等以中学为试点构建河南省高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423加大对学校课余训练的扶持力度
我省应当加大对课余训练的扶持力度。建议教育厅每年安排固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学生课余训练的专项补助经费,承担任务的高校再安排部分经费,基本可保证训练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赵振武,鲍君洁辽宁省高校竞技体育运动现状分新与发展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3(1):15
〔2〕阳国诚新形势下江西省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策略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2(3):29
〔3〕林强普通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23
关键词:扶贫社;小额信贷;调查
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392(2008)10-0033-04
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美国福特基金会和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资助下,于1993年10月正式成立的民间社团组织,是全国首家小额信贷扶贫试验单位。该社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模式,向贫困乡村广泛提供小额信贷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地区融资难的问题,在扶贫到户、提高扶贫资金的运作效率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同时,在它的发展历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是我们需要关注和认真思考的课题。为此,我们对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基本情况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是山区农业大县,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85%左右。辖28个乡镇(处)、469个行政村。全县拥有16万户, 55.5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4.7万人;耕地面积55.3万亩,人均耕地1.00亩。1986年易县被列为河北省重点贫困县,1994年被列为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的重点扶持贫困县,2001年再次被列为省扶贫重点县。
截至2007年底,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先后在易县14个乡镇累计发展中心195个,发展小组3437个,扶贫22959户,其中妇女受扶持率达到83%,累计发放贷款8479万元,直接受益人口85714人,在占全县41%的行政村建立了扶贫社的基层机构。
扶贫社为之服务的128个重点贫困村,占全县行政村的27.3%;所涉贫困户2.47万户,贫困人口8.9万人,占128个重点贫困村人口的88.3%。其中,年人均收入低于637元未解决温饱人口3.5万人,在637元-882元之间的贫困人口3.2万人,介于882-1200元之间的低收入人口2.2万人。在这些贫困村现有农村信用社19家,邮政储蓄网点9家。近五年,这些金融机构从未发放过农户贷款。(一)服务对象
扶贫社主要为贫困农户特别是贫困妇女提供小额信用贷款支持,帮助其发展家庭种养业、手工业等。目前贫困户的标准为:上年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家庭总资产不超过1万元,家庭主要成员具有创收能力。2004年后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管理的需要逐渐提高了放贷的标准,中等或中等偏下的群体如城镇下岗职工、待业人员、失地农民都有可以成为承贷主体。
(二)运作模式
扶贫贷款的显著特点是小额度、短周期。每笔贷款一般在几百元至几千元人民币之间,期限一般在3个月,最长1年。从1993年成立到2008年初,扶贫社小额信用贷款运作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扶贫社成立时就采用的运作模式,由于贷款金额很小,已基本停止采用。模式二是从2004年8月份开始试验推广的模式,主要的特点是:
1.成员标准:贫困农户家庭净资产不超过两万元,上年家庭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以有创收能力的妇女为主。
2.贷款额度:第一期贷款额度以2000元为上限,如果第一期贷款能够按时偿还,则可得到更大额度的后续贷款。目前第二期以3000元为上限,第三期以后以4000元为上限。
3.小组基金和强制储蓄:小组基金按贷款额的1%在放款当天一次收清;强制储蓄是每周按贷款额的2‰交纳,在农户按期还清贷款之后将强制储蓄退还给农户。
4.贷款担保方式:五户联保。以5户贫困户(主要是妇女)首先加入扶贫社自愿组成小组,直系亲属不得在同一组内。再由6―8个小组组成1个 “中心”。每个中心自己选出小组长和中心主任,实行自我管理,并自己选择适宜的生产经营创收活动,就可以得到小额度、分阶段的持续贷款直至脱贫。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并负有连带清偿责任,“中心”成员定期定点放款、收款,并对入社社员开展培训活动。
5.贷款的回收:目前有两种方式,一是整贷零还、按周还款,全部贷款在50周内还清;二是整贷整还,即按协议还款,最长期限不超过九个月,扶贫社只在每周收取利息、个人储蓄,本金到期一并归还,由信贷员每周在中心会议上收取利息。
6.服务进村到户。所有的贷款申请、培训、取得贷款以及还款都在农户所在的社区(村)内完成。
(三)贷款利率及服务费用
农户与扶贫社签约时的签约年利率为8%,但由于偿还方式特殊,既有小组基金又有强制储蓄,而且还每周还款,所以实际利率为年利率16%,较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高,但比民间借贷利率低。扶贫社之所以确定这一利率标准,是基于以下原因:
一是较高利率才能使扶贫资金真正到达村民特别是贫困者手中。贷款利率如果不高或者零利率,贫困社区中各类农户都会出来争夺这份“廉价午餐”,特别是那些强势人群、先富裕起来的人群,有可能利用自己的地位与势力“霸占”这类贷款,一般的村民尤其是真正贫困农户往往难以沾边。
二是较高利率才能解决高违约率问题。低利率将给借款者―个错觉,即小额信贷用好用坏无所谓。在较高利率的压力下,贷款者不但要还本,而且要付高利息,因而就使贷款者产生精心经营的压力与动力,如无特殊“天灾”“人祸”,就必须成功。
三是较高利率才能覆盖小额信贷的高成本。小额信贷的设立,除了支持贫困村民使用贷款发展家庭生产经营增加收入外,还要提供它自己的组织本身运作所需要的成本,包括办公用品、人员服务费、通信、交通等的支出。如果小额信贷不能通过利息收入覆盖它与社区共管组织的成本,那么它本身也就不能生存下来。
扶贫社的贷款利率较高但全部执行同一利率。这样一方面便于扶贫社对贷款管理,防止腐败现象产生;另一方面,执行同一利率让承贷感觉到人人平等,杜绝了特权阶层的产生。
(四)贷款投放和回收形式
易县扶贫社共有信贷员20人。除中心社有固定办公场所外,分社与中心均无固定地点,一般是在村委会。贷款投放方式为集中式放款。
贷款的投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贷款申请阶段。易县扶贫社分社信贷员首先对农户、小组长、中心主任等所有成员进行培训,使每位成员了解扶贫社的有关规章制度。接下来由需要借款的农户递交入社申请书,信贷员对农户填写的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填写农户基本情况调查表,同时填写农户入社申请审批表。入社后的农户自愿组合,每5户为一个小组,并由小组内部自己选举产生小组组长。再由需要借款的农户填写借款合同,小组成员在联保协议上签字,中心主任同意,信贷员填写中心贷款申请审批表及调查报告,就可向分社提出借款申请。
贷款审批阶段。由分社主任对信贷员填写的需要借款农户入社申请审批表、贷款申请审批表、联保协议签署意见,并汇总各种申请材料,递交县社审批。
贷款发放阶段。总社批准后,分社发出贷款通知书。信贷员取款后与中心主任或分社会计到中心放款,并对贷款农户进行项目再培训,对有关项目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培训后,扶贫社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由借款农户在付款凭证上签字取款,并登记社员还款记录本和中心账目。放款后一周至两周由分社主任到户抽查贷款是否落实到项目上。
贷款收回阶段。每周信贷员回收贷款本息并在借款人还款记录本上签章。信贷员收款后要填写收款表报分社,分社根据周报表填写月项目进展表、会计月报表、和业务进展表,每月报县社一次。
(五)借款人信用状况评价
借款人信用评价首先是在互助小组内部完成的。村民采用完全自愿的形式建立小组,并自己选举产生负责人。一方面,信用程度低、不具备生产能力的人小组是不接纳的;另一方面,小组中的各个农户,还具有互助、互督、互保的义务和责任。这就保证了互助小组内部的的信用。
贷款机构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价,是建立在小组评价的基础上,考察小组评价结合农户自身意愿,贷款人是否具备正常生产能力,项目是否可行,然后决定是否放款。其次通过对借款人实行连续放贷机制,即信用良好的农户可以得到连续放贷的支持,信贷额度会更高,以此推动农户建立较高的信用。
(六)可持续性分析
通过易县扶贫社小额信贷的连续扶持,到2007年底,易县已有6000多户贫困户得到了稳定性脱贫,扶贫社累计实现利润132.2万元,可用资金为905.6万,初步具备扶贫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下表反映了最近五年来易县扶贫社的业务发展情况,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贷款农户逐年增多,累计贷款额也在逐年增加,妇女比重逐年略有下降,但财务指标比较稳健,2006年及2007年资产回报率、资本回报率、经营自负盈亏比率和财务自负盈亏比率都有所增加。
二、易县扶贫社成功的经验及发展中的问题
(一) 成功的经验和启示
1.正视贫困人口的金融需求,为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使利用金融改变山区贫困面貌成为可能。易县扶贫社以贫困人口尤其是穷困妇女为服务对象,正视穷人的金融需求,以五户联保方式来提供贷款服务。此举不仅给了贫困人口靠自己双手致富的机会,使穷人有了团队感,有了互相帮助和督促的愿望,来实现致富目标。更重要的是小额信贷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使众多贫困人口享受到了金融服务,提高了对金融的了解,对于我们利用金融来改善山区贫困落后面貌这一做法具有可行性。
2.小组联保制度降低了信息成本和经营风险,保证了扶贫社的可持续经营。扶贫社实行的“小组联保”制度,小组成员间相互担保和相互监督的关系明确,成员间也相互了解,信息不对称的偏差小,这种针对“乡村熟人社会”的制度设计,降低了扶贫社掌握借款农户的基本信用的调查评级成本,也降低了扶贫社的经营风险。
3.每周还款的方式降低了扶贫社的资金回收风险。每周还款的方式是由小额贷款的性质所决定的。一是小额信贷服务的都是贫困地区,村民绝大部分都处于贫困状态,家庭底子薄,过去几乎没有信贷经验,难以从事大规模的经营活动,只适宜从事那些无风险或小风险、易操作、周期短、见效快的小型项目。二是每周须偿还的金额较小,一般都能按期还款,即使贷款户项目失败,一般也都发生在贷款期过半以后,大部分贷款本金已收回,降低了资金风险。
4.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有效改善了当地信用环境,实现了扶贫社和农户的双赢。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认为正规金融机构不愿为贷款额度小,居住分散的贫困群体提供信贷服务,因为这样做的成本很高。但扶贫社以高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向农民发放贷款,仍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说明农民也希望利用信贷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状况。但是这一市场化的做法,在最初也遇到过很大的困难。
易县是省级贫困县,多年接受国家扶贫救济,在民众中形成了“扶贫款不用还”的观念。小额信贷发放初期,由于思维惯性和对小额贷款的不理解,许多借款户拒绝还贷,一些村的大喇叭甚至宣传“扶贫贷款是外国人的钱,不用还”,受此影响小额贷款大量沉淀,贷款违约率高达19%,扶贫贷款工作一度陷入绝境。为此扶贫社的领导与员工进行了大量基础工作,逐户宣传解释,普及金融知识,强化信用观念、市场观念,并紧紧抓住农户联保这一熟人社会的相互监督手段,促使农民履约还款,保证小额信贷工作的持续开展。到2007年底,该社贷款回收率达到99%,实现了资金的良性循环,农户也普遍养成了良好的信用习惯,实现了二者双赢。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后续资金不足,扶贫效果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小额贷款属于规模经济,每个中心社资金规模达到190-200万元时才能有效实现成本的覆盖,到目前为止,易县扶贫社资金来源中有孟加拉乡村银行与美国福特基金会的捐助、中科院550万元的软贷款和历年利润滚存,共计905.6万元,虽初具规模,但“只贷不存”的模式使小额贷款的可用资金量非常受限。
目前易县规模最大的中心社资金规模仅123万元,扶贫社资产总规模仅万元,与规模要求相去远,急需扩大可用资金。另据调查,农村资金需求量非常旺盛,每户资金需求在1.5-2万元之间,而现在扶贫社只能提供户均1500元的资金,资金满足程度不高。
2.没有合法身份,发展受限。由于扶贫社所属的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还没有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法规予以支持,无法确定合法身份,严重影响了组织的发展,也影响了机构的筹款,甚至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如在发展过程中扶贫社试图利用农行资金合作扶贫,但受法律主体地位限制,无法运作。
3.内部风险控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扶贫社经营管理水平还不高,业务发展中个人倾向性色彩太浓。小额信贷发放初期,信贷员管理资金终端地位不明确,中心主任权力过于集中,曾一度出现中心主任架空信贷员案,大量贷款形成逾期。为此扶贫社在逐笔审查贷款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对信贷流程进行了调整,进一步明确了信贷员作为内部贷款管理终端的地位和作用,减少了中间环节,形成中心主任协助、组长配合下的定点收贷模式,大大改进了原有的管理方式。但扶贫社的组织结构尚未健全,内部管理体系还不完善,突出表现为内部监管部门缺位,机构内部自上而下强有力的监管系统尚未形成,风险控制意识较弱。
三、建议
(一)拓宽融资渠道,保持小额贷款组织的可持续性
正规金融机构可通过参股或批发贷款方式,参与扶贫社发展。2007 年 1 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中国农业银行改革的十六字方针,即“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农行股改后,仍然把发展县域金融作为重点,但其经营方式与股改前有很大的改变。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将是通过开展批发贷款业务、入股其他农村性金融机构成为农村金融的主要力量。因此,农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向农村扶贫社提供贷款或参股,再由扶贫社发放给农民,可达到既服务“三农”,又获取利润的双赢目标,同时也解决了农村扶贫社因只贷不存,造成资金来源短缺的难题。
建议将政府部门的扶贫资金嫁接到扶贫社这种扶贫模式上来,即将每年政府下拨的扶贫资金划出一部分,拨到扶贫社运作,到期收回。这将大大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经过试点、运作,条件成熟后可把扶贫资金的大部分用于扶贫社这种农村发展的有效模式。
(二)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扶贫社的合法地位
有关部门应针对扶贫社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放宽限制,逐步配套相关政策措施,诸如准入条件、利率、税收等,使其合法化、公开化和规范化,并纳入到农村金融体系中加以监管,以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满足“三农”多层次的融资需求。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功效系数
县域经济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层次的重要部分,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力量,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现以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2014年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为例,来说明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情况。
一、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方法及涉及指标
1.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方法
《安徽省县域经济考核评价实施细则(试行)》中规定对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的方法,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即先运用功效系数法,将所有考核评价指标的实际值转化成无量纲差别的评分值,然后对每项考核评价指标加权平均,分别计算总量水平的静态指数和当年增长的动态指数。在运用功效系数法对各考核评价指标实施无量纲处理时,其“满意值”、“允许值”分别取全省县(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按照静态指数占40%、动态指数占60%的权数分布加权平均求得。
功效系数(D)=[(实际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40%+60%
2.县域经济发展涉及指标
涉及评价指标有:地区生产总值(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支、金融机构存款,实际进出口总额,在岗职工人员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等。
二、太湖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1.基本情况
太湖县隶属于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县域面积2040平方公里,辖区内15个乡镇,174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有57.1万的总人口。
2.县域经济发展指标情况
2014年,实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 925766万元,增幅9.1%,其中:一产实现增加值226525万元,增长5%;二产实现增加值428801万元,增长11.6%;三产实现增加值270440万元,增长8%。
工业总产值1767350万元,增长15.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964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含房地产)896811万元,增长20.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3457万元,增长13.1%。
外贸进出口总额5586万美元,增长46.4%,其中:出口3943万美元,增长38.3%;进口1642万美元,增长70.8%。
财政收入完成62196万元,增长19.4%;财政支出250351万元,增长13.8%。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1140380万元,增长15.5%。
2014年,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6354万元,增长11.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16元,增长12.2%。
3.各种经济发展指标的功效系数
2014年,在安庆市八县市内比较,分别算出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功效系数0.65;工业增加值功效系数0.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功效系数0.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功效系数0.7;财政收入功效系数0.61;外贸进出口总额功效系数0.6;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功效系数0.6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功效系数0.64。
此依类推,算出涉及到经济发展指标的功效系数,再乘权数,相加后即可算出县域综合考核指标,因各个省市按各自的省(市)情,制定的权数各不相同,在此不进行具体的说明。
三、太湖县县域经济发展考核的存在的问题
一是总体经济发展增速放缓。2014年,全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特点。太湖县的经济增速与全国和全省、全市一样出现同频共振,开始换档减速。
二是受自身产业结构影响,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步伐不快。如2010年太湖县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为26.8:42.8:30.4,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为24.9:45.9:29.1,而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4.5:46.3:29.2,依然处于较低层次。虽然近几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不足,第三产业发展要加快,而且三产行业结构有待调整。
三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撑点不足。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看,企业面临资金短缺、融资难、招工不足、生产成本上升、市场需求下降等问题,企业的生产和效益出现下行,压力增长。从企业运行影响力来看,缺少财政贡献率大、产业牵动性强、辐射广、对经济有突出支撑作用的大企业。
四、加快太湖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要求县域经济发展不以GDP论英雄,要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内容;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是要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要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强县、富县,一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县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加快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民生保障水平、公共服务水平为立足点,切实保障城乡居民的物质利益。二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着力减少审批层次和行政干预,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三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人口集中、经济集聚、资源集约,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四要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挖掘自身发展潜力,建立自主发展创新机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水平;五要积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利用太湖县的旅游资源,努力做到“活力太湖,美好太湖”,加快太湖县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
[1]安徽省县域经济考核评价实施细则(试行)
(二)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城乡统筹建设程度不高。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各方面都得到快速发展,各县域经济总量和质量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县域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中转为市辖区。2010年中部地区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73.3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73.5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4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96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20元,其分别比2009年增长0.46%、13.61%、21.12%、13.16%、11.69%、9.85%。目前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与城镇化的统筹不够,二元经济结构严重,特别是与大城市圈相隔距离较远的城镇,政策没能波及到,大城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出现更大的两极分化。
(三)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整体素质不高,部分县域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中部地区的很多县(市),工业化初期的任务尚未完成,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水平明显落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增长质量不佳,经济增长效益不高。很多数据表明:依靠大量的物质要素的投入,包括资本要素、土地资源要素、劳动要素等而产生的经济增长是粗放的、低资金效率的。工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一个没有产业支撑的县域,容易带来各种各样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之时,要充分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实现城镇产业化,合理布局城镇产业,在突出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还要协调其它产业的发展,提高城镇产业的质量。当前中部地区面临着城镇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结构较粗放,没有主打产业、产业单一和品牌意识不强等现象,城镇产业化发展被忽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有着非常紧密的互动关系,工业化的加快发展即能促进农产品的加工与保藏;加快城镇化进程,又能使相关产业合理聚集,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得到了提高。目前中部地区这三者的互动关系还不够,没能形成一个较好的循环与相互促进的机制。
二、坚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中部地区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
(一)建立不同功能区的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部地区各个县域之间差异较大,对经济发展的调控,应根据资源环境的特点分别指导,从而增强针对性、有效性和公平性。对优化开发的中部地区县域绩效考核时,强化对经济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科技的创新和对外来人口、公共服务等指标的评价。对重点开发的地区,以实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优先的绩效考核评价。对于限制开发的中部地区县域的农产品主产区,要强化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考核;对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是强化它对于生态功能的保护和对提供生态产品能力的考核。而对于禁止开发的中部地区县域,主要是强化对自然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的考核。
(二)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中部地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中部地区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并不是使经济总量在城乡和各县平均分布,并不是简单地缩小县域生产总值的差距,而是要从“人人享有小康社会幸福生活”出发,使生活在中部地区不同县域的人们都能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坚持互相依存、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合作共赢的原则,不断优化县域土地、资金、劳动力、服务等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更广范围内资源有效配置,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均衡配置、自由流通,努力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会拉大中部地区的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的差距。中部地区各地政府要缩小的差距主要是公共服务方面、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以及基础设施之间的差距。不管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差异性有多大,不管县域处在主体功能区的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还是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活在每块国土上的公民应该享受到均等化的富裕程度和社会文明。为此,中部地区各省财政应该增加了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帮助这些地区健全公共服务、建设基础设施。要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谋求经济合理布局的角度,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推动中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三)坚持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积极践行为民宗旨。坚持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内在统一是中部地区县域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在促进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更加要注重改善民生,更加要注重社会建设。加大对教育、养老、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的投入,完善教育、养老保险、医疗及户籍体系建设,更加适应农村人口的流动,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加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让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商业、服务业和制造业中就业。促进城镇居民及农民工增收,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幸福指数,提高城镇化水平。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