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研员考核细则

教研员考核细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研员考核细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研员考核细则

教研员考核细则范文第1篇

加强教学管理,落实教学常规,优化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对各校的课程表进行检查,是否开足开全及安排是否合理。确保开齐国家课程科目,开足课时,特别是开好实验课、体育与健康、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并创建条件开好地方课与学校课程,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2、继续做好教材培训与各科教学研讨,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进一步落实乡镇培训,强化校本培训,学校要将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综合规划,走研训一体化之路。一是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县教研部门组织的研修活动,继续抓好小学教师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学习研究活动;二是在各校定期组织教研活动的基础上,各科要组织全乡性教研活动至少二次以上;组织教师各类比赛评选活动。

深化课堂改革,深入课堂听课,组织讲课比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积极配合县教研室的活动,与学校通力合作,集中骨干力量继续进行课堂教学科学性、实效性、高效性的研究,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和效益。一是在全面推广教学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3-5-x教学策略、“学案导学”策略,实施“以学定教”的策略;二是各学段、各学科潜心研究研究课、示范课的各个环节,全面优化课堂教学,努力使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三种课型教学效率再提高。三是结合县教育局提出的高效课堂展示月活动,在各校制定计划、自行组织的基础上,教研员深入课堂听课,协助老师提升授课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四是认真组织各科教研活动,协助各校业务教干从研究教材,落实策略、备课、上课、作业、单元检测等每一环节进行督促检查,积极撰写教学案例和论文。

二、推进科学化教学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监测评估。

1、加强校本教研的指导。加强教学质量的检测(抽考)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对各校教师的单元检测进行督促检查提高利用效果,在期中考试时对某一个年级进行抽考,全面掌握本乡镇的教学质量情况。

3、落实好考核制度,加强过程管理。

落实龙家圈乡小学教师考核细则及龙家圈乡学校考核细则的有关内容,进行过程性的检查管理及时发现问题。

4、教研下沉,努力培养骨干教师,并发挥其作用。

各教研员要深入课堂听课,发现培养教学骨干。在全乡举行公开课、示范课。创造条件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有影响的名师队伍。

5、继续大力推行蓓蕾读书工程。

各校在制定教研工作计划时,必须将蓓蕾读书工程作为工作的一个重点,详细、细致的制定好师生读书计划,并遵照执行。

三、加强教研室建设。

1、抓好制度落实。教研室要着力加强自身建设,认真总结教学教研工作的经验,积极向先进地区学习教学教研工作的好做法,虚心听取学校的意见,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调动全体教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教研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推动全乡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2、加强个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个人建立理论学习笔记,每学期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专注,每人在所包扶学校确立一个教学实践班级,认真备好课,每周到实践班级授课一节以上,积极推进课改实验,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总结并推广富有成效的教学经验,全面提高包扶学校教师及全乡本学科教师的授课水平。

3、以课题带动教研。教研室人人有县级以上课题,各学校校校有乡级以上课题。

4、争创星级教研室。根据临沂市乡镇教研室评定标准,结合我乡实际,进一步完善教研室内部的教学管理制度、内部管理制度、教研活动管理制度,促进我乡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争创临沂市先进教研室。

5、建立健全各类业务考核档案。加强教研室档案建设,建齐建全各类业务档案。认真落实乡中心校制定的小学教师考核细则,公正、公平地对全乡教师进行业务考核。建立健全全乡教师业务档案。

龙家圈乡中心校教研室

2009年9月

附:

龙家圈乡2009年小学教研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

教研员考核细则范文第2篇

卫生职业学校的教育科学研究管理工作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但由于卫生学校强调专业性,因而长期忽视教育研究工作并缺乏有效的监管,致使教研管理距离正规化相去太远。现就某卫生职业学校教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如下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1 现存问题

1.1教研管理组织结构不健全 缺乏健全的组织结构,一般仅设一个职位,不能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科研组织管理网络,教研管理机构形同虚设。

1.2职责不清 卫生学校中教研管理所承担的工作,只是安排学术活动、参与听课和教评教学检查、论文收集、校刊审编和各级科研课题申报组织而已,没有形成以教研管理牵头的致力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严密的、制度化的管理机制。

1.3日常管理不规范 教研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在更多时候出现在日常管理上。首先是日常工作随机性比较大,工作目标没有硬性规定;其次是资料归档不规范,相关的科研课题过程及成果资料、各学科和教研组教研活动资料、教师个人教研档案等档案资料缺失或不完整;再次是业绩考核不清晰。

2 卫生学校教研管理职责

在医学教育工作中,教研管理服务对象主要有三种:一是学校的教学主管部门(主要是教务科和学生科);一是教研人员,主要是教师;三是教学工作的对象,即学生。与此相对应,教研管理的职责从宏观上应分为三大块。

2.1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开展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教研管理部门是实施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工作最基本的工作单元和组织机构。除了组织开展正常的教研工作外,它的另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承担着研究制定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规划与计划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任务,组织相关科研课题和项目的申报,并促进成果转化。应当说,教研管理在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最具发言权,因为教学本身就是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源头和重要表现形式。为了能够提出更可行的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方案,教研管理应注意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及时总结和积累各种问题,并及时反馈,这会为将来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提供教学第一线的支持与论证。

2.2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优化资源配置

在实施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教研管理部门需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全体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工作。采取专业培训、课题研究、举办研讨会等方式,进行有计划的培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 转贴于

2.3组织教育教学实践和改革的相关研究,培养医学人才

卫生学校的科研内容要与本校教学实践和学生管理紧密联系,确定校内科研主题,组织教研活动或课题立项研究,开展交流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成果与心得,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同时,教研管理部门还要组织成员进行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关注学术前沿问题,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并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实践的转化,从而达到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生的目的。

3 完善教研管理的方法

3.1优化组织构成 设置主任、副主任和成员岗位,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3.2进行制度化管理 教研管理应有整体建设计划和发展目标,制定职能细则、行为规范和必要的监管制度;教研室负责领导和组织专业建设、常规管理、督导工作、师资建设考核和制定工作计划和总结(包括专业课程建设、教学、科研、学生实践、师资培养等方面);教研员个人要有学期计划和学期总结,即要总结上一学期教研计划完成情况,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制定新学期教研计划。

3.3建立教师培训制度 在新进教师的带教工作中,强化科研能力的培养;定期对全体教师进行教育科研能力培训,以保障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始终能跟得上理论的进展,把握理论前沿。

3.4建立教研交流制度 即要定期进行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分析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互相听课和对应的学习与交流,对研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典型的问题进行专题立项研究。教研室对教研活动进行必要的督导。

3.5建立科研管理制度 制定管理制度,组织教研员申报科研课题,将有价值的成果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实行适当的奖惩制度,督促教师提高学术水平。

3.7建立教研档案资料管理制度 包括建立教学文件、教学档案、图书资料以及教研员个人教学和科研档案。及时收集、整理重要教学文件并保存归档,以备各类教学评估、上级检查;及时收集、整理并妥善保管日常教学工作原始档案,这是教学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建立教师个人教学及科研档案,即建立教师个人教学论文及编写教材档案、教改立项档案、科研论文及著作档案、教学获奖档案和科研获奖档案,并在年末及时更新,为学校的各种统计工作提前做准备。

教研员考核细则范文第3篇

一、围绕一个中心

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总结提升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全省教研系统必须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依法实施和科学实施新课程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二、做好两个服务

教研工作要为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教师教学服务。全年在两个“服务”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为教育决策服务

.以“全面规划、稳步推进”为方针,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考察全国高中课改实验省,深入实验样本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我省实施高中课改的优势和困难,协助省教育厅制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具体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课程设置和管理指导意见、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等。

.加强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的教学指导。在对国家级实验区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实施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抓好一批学校和教师典型,组织召开义务教育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

.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对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继续完善修订通用地方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教材。指导各实验区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制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细则。

.调查全省教学用书使用情况,制订教学用书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的指导性意见。

.加强课程改革的协调和宣传。协助省课改办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会议。积极联系宣传部门及多种媒体,宣传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

.认真做好全省个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业务指导。加强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以及对市地命题工作的指导,做好全省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质量分析;加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继续完善高中会考制度。加强考纪考风建设,规范会考管理,提高会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会考信息公布和运用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轮高中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积极研究高考改革趋势,协助做好我省高考试卷命题和阅卷的相关工作,研究与高中课改相配套的考试和评价改革。

.探索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和部分县(市、区)合作进行试点。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园)本教研制度的内涵和实施策略,积极推进全省校(园)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评比标准,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

.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信息化,继续做好“浙江省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的教学设计和现场拍摄任务。

.研究高中学科建设,开展普通高中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学研究的指导,建立民办学校教学研究联谊会制度。

.召开省、市教研室主任会议和教研室办公室主任会议,研究课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创新模式以及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的新思路。

.加强省际教研工作交流和协作,承办华东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会议。

.以展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为重点,做好第三届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做好××年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和成果评比工作。

.协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级教师的评选工作。

.开展新课程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先进的德育模式。

(二)为教师教学服务

.做好义务教育和高中新课程学科的培训工作。改进省级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启动全省教研员培训。制订全省教研员培训实施方案,分层分批培训各级教研人员。

.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参与园长和幼教教研员全员培训。

.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携手行动”,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课程改革的引领和指导。

.加强教学用书的开发和管理。继续组织编写与新课程配套的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考试标准、地图册等,全面修订已经出版的教学用书。

.召开全省高考情况分析报告会,加强对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指导。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指导,建立高中课改实验学校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

.进一步规范“三项教学评比(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制度,本年度开始,“三项教学评比”省教研室不再收费。

.提高各类学生学科竞赛的质量和信誉,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协助做好“环宇建设”杯首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

.建设“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共享资源提供平台。

.编辑印发期《浙江教学研究》杂志和《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年年鉴》。

.加强对教研室附属小学和厅属学校的业务指导。

.举办××年度浙江省优秀教研员评比。

三、提升三个水平

.提升教研活动水平。珍惜有限的教研资源,重视教研活动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延伸,提高教研活动组织水平,实现教研活动的多重效益。首先要有教育效益,能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能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有利于发挥教师参与的主体性,教师受益面较大。其次要有社会效益,教研活动成果能成为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能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支持和欢迎。最后,还要讲经济效益,用同样多的钱做更多的事,以同样多的人做更多的事,做同样的事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教研员要从课程改革理念的高度看待学科教学改革,提高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评价、指导能力。在改革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抓住一些普遍的教学现象和问题,深入思考,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包括现象观察、找准关键、正确归因、开展实验、总结提升、资源整合等能力,带头开展课题研究,同时指导和帮助基层教师开展校本教研。

.提升自身生存和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进一步明晰内部各部门的职能,以及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提高教研工作效率。鼓励教研员参与课程建设、著书立说、攻读学位和出国考察。教研员要统一思想,认清使命,以学习完善自我,以有为争取地位,以合作获得成功,以成功提升影响。

四、狠抓四个重点

.抓好高中课改。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同,高中课改近似于一场“教育革命”,改革内容不仅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还牵涉到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方式、乃至教学场地安排的变革。必须集中精力配合省教育厅完成改革实验方案、相关规章制度和指导性意见的制定任务,及时准确地为学校和教师答疑解惑,提前编好新课程学习资料和教学指导用书,同时通过网络同步教学设计栏目,使全省高中教师能及时共享教学资源。

.抓好网络教研。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是改变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活动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教学研究大众化、民主化、精细化的高度看待网络教研,努力实现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一体化。争取在上半年初步建成“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制定网站运作和管理规则以及教研员网络教研工作评价指标,试验各种网络教研和培训模式,尤其是发挥教研网络在高中课改中的独特作用,争取使教研室网站进入全省教育网站的前列。

.抓好校本教研指导。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加强示范校和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示范校的研究、示范和辐射功能。完善省级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评比细则,使之导向明确,操作方便。科学提炼各种学校教研模式和教学典型,编写和出版《校本教研丛书第二辑》,向全省同类学校推广。同时充分利用“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开展个性化教研提供技术支持和交流场所,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存方式。

.抓好教学评价研究。我省已基本普及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中考和会考的选拔功能不断淡化,逐步成为衡量学生基础学业水平和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改实验区的中考已更名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要花力气进行水平考试评价理论和操作技术的研究,逐步建立相应的试卷评价体系和信息利用机制。重视研究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要逐步建立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尝试评价区域性整体教学质量的动态变化。

五、实施五个策略

.活动统整。课程改革是系统工程,许多问题不是单一学科所能回答和解决的。教研员应增强课程意识、合作意识、研究意识和决策服务意识,用项目统整学科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合力和效益。能以学科整合出现的活动,原则上不分学科单独进行,如“携手行动”、“同上一节课”、“新生代教师教学风采展示”等活动。一年中,每个业务部(室)要有一项集体调研活动、一项多学科整合教研活动,出省考察原则上也要以部(室)为单位。鼓励跨学科、跨学段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调研。

教研员要打消顾虑,积极参与统整教研活动。第一,统整活动有利于教研员参与热点问题研究和重要教学决策,有利于改变学科教研随意、分散的状况,扩大学科教研的影响力,提升学科教研水平。第二,统整活动并不否认单科活动,不否认学科个性,只是改变某些学科教学游离于新课程整体之外的状况,使学科教研活动的价值得到更好的挖掘和体现。第三,统整活动的主体仍是教研员,纳入统整活动的学科教研,主持人不变,活动经费不变,活动程序不变,成果归属不变。

.分类管理。从本年度开始,教研活动分为两大系列四个类别。一个系列是教研室主办的活动,以“教研室文件”发文,规定参加人数和活动时间,参加对象原则上不能缺席,不收费。另一个系列是学科教学分会或其他学会主办的活动,以“学会文件”发文,根据活动内容和目的自定人数和时间,自愿参加,可以收费。四类活动规定如下:

一类活动(全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综合性教研工作会议、新课程学科培训、大型总结和推广会、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会、教学用书编写会、学业考试和会考命题会议、网络建设会议、综合性调研活动等。

二类活动(限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三项评比活动、学会换届选举年会、课题研讨活动、小型学术研讨会等。

三类活动(自收自支):以学会的名义举办,如,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生参加的评比活动、省教学分会常务理事会、全国学科教学研讨会、教学论坛、名师送教下乡、承办全国学科研究会年会等。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四类活动(可以创收):以学会的名义,组织学科教学观摩活动;承办全国学科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与其他单位和民间团体合办的有创收意图的活动。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成果物化。教研员要设法显现教研活动的过程和价值,做到活动必有总结,研讨必有纪要,调研必有报告,外出开会和考察必有书面汇报。承担的研究课题,要扎扎实实组织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著,争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在公开报刊、专业网站上发表,扩大成果的影响力。鼓励教研员写文章,出专著,到全国讲学,上网络交流。尽可能把教研成果物化,能为更多的教师和教研员所共享。

.规范运作。省、市、县三级教研活动应有所侧重。省教研室要尽量为市、县教研室留出活动空间,为教研员的业务学习和调研留出时间。一年之内,除了整合活动外,单一学科的省级活动不超过次;除了两次学科培训以外,要求大市学科教研员参加的省级活动不超过次;原则上不单独举办学科大市教研员会议和学科教学分会年会;除省教研室统一安排外,教研员出省参加全国会议不超过次。市一级教研活动希望省教研员参加的,应事先给省教研室发正式文件或邀请函,省教研室领导审批后,安排相关人员参加。

省教研室从本年度开始,教研经费采用项目预算制。每次活动必须做到“五有一能”:有策划、有预算、有决算、有报道、有纪要(总结)、能上网。没有做到前项,不能预支经费;没有做到后项不能结账报销。

活动安排尽量避开教育行政部门活动和全省性统一考试的时间。三项评比、考试评价、课题管理和教学用书编写等工作,请参照《××年三项教学评比的若干意见》、《××年度会考和中考的常规考务安排表》、《××年度教研系统课题管理常规安排表》、《××年度各类教学用书的编写、修订和送审、定稿、出版日程安排表》执行。

.上下联动。各级教研室应根据《浙江省教研工作条例》的规定,明确定位,合理分工;互相照应,步调一致;紧跟形势,尽力作为;服务基层,发展自身;队伍精良,状态积极;上下联动,共担风险。省教研员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员的积极性,尽量通过规范的工作机制,实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

六、打造品牌

我们要努力打造以下教研品牌:

.高品位的教研活动。教学专题研讨会、教师发展论坛、高考改革研讨会、农村课改研讨会、教学调研诊断、名师巡回讲学等。

.高信度的考试评价。高中会考、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高声誉的教学评比。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教研系统课题研究成果奖、教学调研报告评比、教学论文评比、教学案例评比、课堂教学评比等。

.高规格的学科竞赛。高中数学竞赛、高中物理竞赛、高中生物竞赛、初中数学竞赛、初中科学竞赛、文学之星征文比赛等。

.高层次的教研报告。教学专题调研报告、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评估报告、高中会考信息分析报告、高考情况分析报告、新教材的分析评估报告、学科教学改革年度报告等。

.高质量的教学用书。教学研究论著、国家和地方课程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考试标准、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等。

.高水平的教学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校本教研培训、教研员培训、教学管理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

.高效益的教研网站。浙江教学研究网、“携手博客”网络。

教研员考核细则范文第4篇

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落实教学常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省《关于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意见》,结合实际,现就加强我县中小学学科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线,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核心,以加强学科基本功训练为突破口,抓好学科队伍建设,抓实学科教研活动,严格学科常规管理,全面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县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和均衡发展水平提高。

二、目标任务

(一)学科建设的目标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优质教育强县。

1.构建网络,强化基础。用1年时间,理顺学科管理

网络体系,实现学科管理规范有序。

2.打造特色,凸显优势。用2~3年时间,每个学段重

点打造2~3门特色学科,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

3.均衡发展,全面推进。用3~5年时间,逐步消除薄弱学科,形成各学段学科相对整体全面发展,在全市有3~5门学科有显著特色。

(二)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

加强学科德育;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推动学科校本主题教研;发挥名教师和骨干教师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开展学科教学各种竞赛;加强学科科研课题研究和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与途径;打造特色学科;探究课堂教学艺术;共建共享学科资源;全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三、学科类型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规定和我县教育的实际情况,按照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五个层次划分学科类型。

(一)幼儿教育:语言、科学、艺术、健康、社会。

(二)小学教育: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社会)、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三)初中教育: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四)普通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五)职业高中:公共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计算机应用基础、普通话等),专业课。

四、学科建设工作要求

(一)对各校的要求

1.各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实抓好,分管校长要定期召开学科组长会议,研究、布置相关工作。

2.各校要按标准配齐配好各学科教师,做到专业对口,学历达标,如有不对口不达标要及时调整。

3.对青年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研修活动,培训活动要注重提高青年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和课程实施能力。

4.对教师跨学科的综合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提出要求,使教师形成较完备的文、理知识体系和能力。对教师的学科素质、学科能力定期进行考核,要采取相应措施,使不合格的教师尽快达到合格。

5.各校要根据教学改革的形势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并优化教研组管理,建立完善其指导、考核、奖励、经费保障等制度。

6.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科学的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及考评细则。

(二)对各学科教研组的要求

学科教研组是学科建设的主力军,要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1.各教研组都要为学科建设制定具体的规划,并积极付出行动,以便提高学科能力。各学科教研组每星期至少要开展一次活动。

2.各教研组要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及课堂教学达标晋级活动。

3.要逐步建立学科教学资料库、典型教案库、高质量习题库,实现真正意义的同伴互助和资源共享。

4.发动本学科教师,积极探索具有学科特点的基本教学模式,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要求不同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要顾全大局,统筹安排,使整个学科全面发展和提高。

5.各教研组要切实抓好备、讲、批、辅、考、评六个关键环节,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1)备课。备课要立足于“学生学”,为学而备课,为学而备练,倡导“学案式”备课。要坚持每周集体备课日(教研日)和中心发言人制度。备课要备新课程目标、教材知识点、重难点、易混点,要备学生、备训练,重点在于备“学”,要做到不备课不能上课,没有集体教研的课不能上,不要求备课表现形式上的统一,但务必讲求备课的实效性。

(2)授课。要立足于让学生“会学”,要先学后教,为学而讲。倡导不练不讲,有讲必练,讲练结合,当堂检测。提倡课堂教学三三制(自主学习占课堂三分之一、师生互动三分之一、训练操作三分之一),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知识的能力。

(3)作业。以巩固知识、培养能力为目标,精心选择,精心设计,坚决反对题海战术及机械重复的作业,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形成能力。教师要在批改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提高。

(4)辅导。要明确任务,着重辅之以导。要坚决防止教师把自习作为课堂的延续而独霸课堂现象的发生,坚决克服那种不辅不导而任由学生“自由”的状况,真正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5)考试。要加强管理,考评并重。做好日清周结,单元过关。注重考后分析,落实每一项,要从教和学两个角度总结反思、查缺补漏,避免为考而考。

(6)反思。这是常规教学的重要环节,各教研组都要形成制度,要重视教后和考后反思,要通过反思,提高驾驭教材、驾驭课堂和课堂教学改革的能力,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6.学校教研组要做好学科“青蓝结对”工作,组织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签订“青蓝结对协议书”,使青年教师更快地成长,使本学科尽早地成为优势学科。

7.教研室要经常深入各学校教研组,加强检查、督促,对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和措施,对全县学科建设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进行总结和推广;要制订教研组工作考评办法并定期开展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三)对各学科任课教师的要求

各学科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着力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1.加强业务学习,提升专业能力。要重点学习学科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新课程教学法、学科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等与新课程相关的内容;要主动学习专业书籍和报刊,积极利用网络资源、远程教育资源,不断强化专业素质,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专业能力。

2.苦练基本功,提高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是从事教学工作所必需掌握的基本职业技能,是教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教师水平的高低,教学基本功是第一评判要素。因此,每位教师除了刻苦训练语言表达、板书、板画、演示、操作、现代教育技术等基本技能外,还要精心磨练所教学科的基本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

3.围绕课程目标,实施教学改革。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并结合教学实际细化为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要围绕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积极探索和创新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1)坚持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追求三维目标的落实;(2)坚持教材是基本资源,灵活运用、扩展、开发,构建多种教学资源;(3)坚持真正的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性;(4)坚持以启发、探究式讲授为主,追求教学方法多样化,优化各项教学基本环节,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精心打造优质高效的新型课堂。

4.重视资料积累,实现教、研成果信息化。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自己的教学资料,例如教案、教学设计、练习、试题、课件、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札记、论文等进行专题化、系统化的再加工,逐步构建教师自己的电子、数字化学科教学资源库,以便永久保存,随时修改,随时取用,随时交流,随时分享。

五、主要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学科建设组织。根据学科分类和层次,建立和完善幼教、小学、初中、高中、职高相应的学科教研组。根据我县教研片区划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片区学科中心组的管理,充分发挥片区学科中心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小型学科片区教研组。

(二)巩固发展学科建设网络。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和巩固学科资源网络,创建学科信息交流与学习平台。建立县、片、校的人才资源库,构建学科优势资源体系,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三)充分发挥县、片、校三级教研网络功能,切实做到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集体研究,共同提高。

(四)组建全县小学和初中学科大教研组。整合全县学科资源和教师资源,组建一支得力的学科核心教研队伍,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加强考试的研究和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发挥集体智慧,加强教学研究,提升教学质量。

(五)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每两年对我县的名教师、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学科教研员进行一次高层次的培训,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各学校每年要对高三、初三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加大对4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各学校每学年要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考试(新招聘的教师每学期进行专业知识考试),小学以小考内容和要求、初中以中考内容和要求、高中以高考内容和要求组织考试,并把考试情况纳入教师考核,考试成绩报县教研室备案。

(六)发挥名师作用,开展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员、骨干教师的帮带活动。

(七)建立各校特色教学活动和示范活动项目的申报、申办机制,并把它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考核。

(八)广泛开展学科课题研究。切实解决学科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科研课题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做好优秀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九)加强对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打造,采取有效措施搭建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发展平台。

(十)加强备课组建设。初中分年级分学科组建备课组、小学分低段和高段分学科组建备课组每周开展一次活动。

(十一)各校在教研时间、教研场所、教学仪器、器材、图书资料、教师进修、外出参观考察、经费等方面要予以保障,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县教育文化局将为学科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行政支持和保障,对于在学科建设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将定期予以表彰和奖励。

六、考核评价办法

教研员考核细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 科研素质 行动策略

尽管20年前就有研究者提出教师要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但近年来教师成为研究者日益成为教育学界的热门话题。[1]教师的科研素质不仅是一个时代性很强的论题,而且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高科研素质缺少不了有效的行动策略,换句话说,教师要把教学研究与日常教学实践、在职培训融为一体,培养行动研究的意识,强调研究的生活性、日常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和科研素质的提高。本文从立足“问题教研”、强化专业引领、优化研修环境三个方面阐述提高教师科研素质的有效行动策略。

一、立足“问题教研”,找准提高教师科研素质的着力点。

现实中,教师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针对教学现实,创造性解决问题,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及提高科研素质的重要体现。由此可见,教师教研必须以解决在教改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和着力点。

1.引导教师发现与形成问题。

“如果隐藏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活动中的‘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不被提出来讨论,将无法开启行动研究的大门。”(刘良华)针对有些教师不善于审视教育教学现实,不能及时发现教学问题的现实,需要从三个方面加强教师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培养:一是帮助教师提高对教学问题的认识,引导他们从具体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小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教学问题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普遍性;二是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系列理论学习活动,加强“教师策略性知识”学习,帮助他们养成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审视教育教学现实的习惯,善于从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三是组织教师主动、积极地开展“教研活动”。在“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课例研讨”等实践和体验中强化教学的问题意识,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指导教师提高问题的价值,开展课题研究。

问题即课题,问题的价值得到认可与提升,问题就转化成为一个个课题。实施课题带动策略,指导教师提高问题的价值,广泛开展问题教研,注重加强“问题”与“课题”的转化工作,将一系列问题课题化,开展专题研究,帮助教师把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转化成可操作的课题。

在实践中,针对学校、专业、学生等方面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有效组织与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组织高效的各级科研课题立项申报工作,引导教师立足校情,立足学科教学,投身教育科研,追求卓越。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专业素养得到了培养,科研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

3.建立问题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将教师所产生的各种教学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经验归纳整理,形成教学问题资源库。建立个人、学科组、教研室、学校四级教学问题资源库。采取会议交流、竞赛交流、网络交流和文本交流等主要形式,实现教学问题资源的共享。同时,建立安全、共享、高效的信息平台,组建开放、动态、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库,便于教师学习,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渠道。

二、强化专业引领,寻求提高教师科研素质的突破口。

校本教研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2]在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科研素质提高的过程中,专业引领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它能有效纠正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盲目化、形式化和平庸化倾向,有效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专业引领。

1.加强专家的专业引领。

院外力量的专业引领能促进专家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一方面学院为专家提供了研究的案例,另一方面专家的引领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实现了双赢。主要采用“形式多样的交流”和“稳定持久的深度合作”专家专业引领方式。“引领方向”、“引领理论”和“引领实践”的直接专业引领,促进了教师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请进来”、“走出去”的间接引领,启迪了教师的思维,拓展了教学研究的领域,提高了教师教研的层次。无疑,专家的指导确保了一线教师在整个教研中的活力和能动状态。

2.实行教研员的专业引领。

系(院)级教研员是一支重要的研究力量,在课程改革和教师研究工作中,成立由院长、教学督导员、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组成的科研研究组,实现教研员的职能转变,引领实践。教研员淡化自上而下的管理职能,强化以课程、教学、教研为中心的研究、指导、服务职能,主动参与学校教研。在实践中构建以现场观察、微格分析、集体备课、研讨交流、说课评价、参与分享等为基本内容和形式的“多向互动”研训模式。教研员开辟“课堂”,定期主动上“下水”研究课、送课下教研室,教研员不再是单纯的指导者,而是教学的示范者,更是平等的参与者。教研员更多地强调服务――为学院课改服务,为教师教学服务,更主动更直接地指导和参与学院教学研究工作,发挥理论研究和学术支撑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连接教育理论和教学实际的纽带作用。在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中,教师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专业引领。

3.强化院内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并不只意味着外界专业力量的支持,院内教师的集体智慧和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间的专业引领、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对教师的成长尤其是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十分有益。

(1)院长带头引领。院长既是学校教研的第一责任人,又是专业引领网络中的重要一员,他们在促进教师自主成长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是为中青年骨干教师建立《科研型教师成长档案》,引领教师自主规划、自我管理;二是组织开展读书研修活动,引领教师自主读书、深厚底蕴;三是组织教师开展叙事研究,引领教师自主反思、提高思想水平。

(2)同行专家引领。学科带头人和教育教学骨干是同行中的专业引领人员。一方面,学院组织全院教师参与综合性的培训活动,由专业引领教师进行活动展示,现场诊断,进行平等互助式的面对面交流,让教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在自愿参与的基础上,学院有针对性地选择年轻教师作为被引领人,根据发展需要制订引领计划,确定被引领人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分析其教学中的不足,互助合作、共同研讨,并解决一系列问题。同时,尝试实行“首席教师制度”、“师徒结对制度”等。

此外,我院还充分发挥网络、音像、图书资料的间接引领作用,教师在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教育经验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广泛的专业支持。

通过强化与实践各层面的专业引领,教师少走了许多弯路,教学理论素养、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大大增强,一批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脱颖而出。

三、优化研修环境,形成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新机制。

在工作中充分赋予教师自主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活教师的创造性,从而有效激发教师教科研活力。

1.改革评价机制,保证教师科研素质提高的主动权。

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关键是激发教师研究的欲望及潜能,使教师主动研究。要通过管理的改革创新,促使教师由职业型向事业型转变,由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进行以教师评价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一系列改革,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及科研素质的提高。

(1)以发展为目标,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遵循发展性教师评价理念,改革教师评价制度,积极推行人本化教师管理。学期和学年初,由教师自定个人专业发展目标;期末和学年末,由教师对照所定发展目标,进行自我评价等。这种评价机制的推行,凸显教师主体地位,极大地调动教师的主动积极性,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大大提高。同时,建立“教师专业成长袋”,开展教师“自主生成式培训”。立足教师实际,强化教师的主体意识、科研意识、创新意识,明确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研究者和创造者,保证每个教师努力有目标,检验按要求,有效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多方面、多角度衡量教师的工作绩效。通过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使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体会到工作有干头,事业有奔头,从而更加坚定职业理想,激发自我发展的欲望,调动教科研积极性。

(2)以教师为主体,变“指令”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通过采用课题招标制、教研活动申报制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和科研素质提高。采取课题运作方式,将教改实验工作分解为若干个方面,供学校教师自主选择、自愿申报,参与研究。各教研室根据申报情况,分别组建课题攻关组。此举一改过去由上而下,向教师下达“指令”的模式,赋予了教师极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开阔了教师教学研究的视野,为教改实验的扎实推进创造了条件。教师自主选择空间的扩大,优化了研修环境,提高了教师教研质量。

2.完善研修机制,搭建教师科研素质提高的新平台。

不断完善机制、优化措施,构建培训、教学、科研一体化教研运行机制,为教师科研素质提高铺设了快车道。

(1)重组教研管理网络,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加强教研机构建设,构建“以系(院)为基础,以教研室、学科组为平台”的三级教研网络。构建“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教师培训与教研指导组,实行“教研训一体化”,建立健全系(院)教研职能机构,配备专人和兼职教研员。同时,据专业性质和培养层次的不同建立研究组,为教师研训提供支持系统。

(2)出台教研管理制度,规范教研行为。初步建立与教师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研管理制度,如教研财务制度、教研交流制度、教研指导制定、教研工作点、教研室联系制度、教师教育实验实习基地、教研制度、教师研究方案、教改实验、教师研究工作考评细则等,各项规章制度的出台与实施,确保学校教师学习和培训工作常抓不懈,规范教研行为。

(3)健全常规教研制度,保障教师研修空间。新的课程、新的需求呼唤新的制度的创新、常规的更新。为此,开展每两周一次教研室专题教研活动,做到教研活动有计划,实施过程有人抓,活动结果有评判。同时,逐步完善配套教研制度,制定理论学习制度、互动式交流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和教研成果奖励等制度,为教师的学习、研究、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有力的保障。

另外,支持和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各级学术交流、各种培训和教研活动,并保证经费。同时,把教师的教研情况列入考核内容,使教师的研究成果能够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