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的德育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 农村学校管理应坚持的原则
制度管理具有天然的优势,其意义和作用十分重大。农村学校制度管理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坚持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
在农村学校管理中要严格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来制定和完善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实现制度管人的目标,以此规范学校的管理行为,有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发展局面。[1]众所周知,在管理学的诸多模式中,民主管理的优势较为明显,可以最大限度地凝聚民意,形成较有凝聚力的意见,以助于推动制度的良好运行,其管理效果可以较为充分地得到发挥。在农村学校的实际管理中,要妥善处理各种关系,尤其是领导与教师的关系较为重要,遇到重要事项要通过不同渠道,多听取教师的意见,善于把握民意,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大程度地激发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实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凝聚力和向心力,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智慧,作出正确决策。
2.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农村学校的管理工作涉及多个方面,其中教育教学工作是重中之重,教学工作是中心,其他管理工作都是围绕教育教学工作来展开的。在农村学校管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学校的宏观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2]管理学理论认为,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客体也是人。因此,要想管理好一所条件受限的农村学校,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一般来讲,学校的人力资源较为丰富,拥有着其他资源无法相比的人才优势。在管理中,要把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每个教职工都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发展需要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这就要求农村学校的管理者学会尊重人、相信人、依靠人,多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尽量提供充分条件,满足不同教职工的需求,以此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增强其责任感。
3.坚持教学是中心的地位
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这一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是学校育人工作中一项最经常、涉及面最大、内容最广泛的活动。[3]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坚持抓好抓实教学的检查、落实工作,尤其强调抓好课堂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敢于创新,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积极推进研究性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 农村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改革稳步进行,对农村学校发展的理论研究已较为成熟,并在教学实践中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且取得了较大进步。然而,由于农村学校发展受到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的限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师资力量严重失衡
最近几年,由于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事业,农村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教育教学质量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基本实现了城乡资源共享,城乡教育的差距逐步缩小。[4]然而,由于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条件较之城市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别,优质生源大量流入到城市学校,由此出现了城市学校人满为患、农村学校学生屈指可数的尴尬局面,教育资源也被严重浪费。由此带来优秀教师或者设法进城,或者进入其他行业,农村教师严重流失已成普遍趋势,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城乡教育的严重失衡,并有日益扩大的趋势,这对农村学校的发展极为不利。
2.评价体系极其单一
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已渐成共识,教育改革进展较快,在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针对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运行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研究,实际操作中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出现了各行其是的混乱局面,制度的优势未能得到较好的发挥。[5]比如,最近在农村学校实行的绩效工资制度就是如此。在农村学校实行教师绩效工资制后,按照何种标准考核教师的绩效就成了学校管理者较难处理的问题,其原因是在部分偏远的农村学校,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而上级出台的教师绩效考核标准都较为笼统,属于指导性意见,具体如何分配,需要学校自己去制定标准并加以量化。学校在师德师风等方面都可制订出符合学校实际的管理制度,但对于教学质量方面的评价却明显不足,农村学校要制订出符合教育规律的评价体系就存在较大的困难。
3.德育地位颇为尴尬
思想教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学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职责,尤其农村中小学更是关系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在人才培养的诸要素中,德育至关重要,对学生的人生影响极大。为此,学校德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事关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障。中小学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加强和改善德育工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德育应有的地位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直属于薄弱环节,这就导致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较差,影响了教育效果,教育目标与现实效果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与矛盾。
4.管理手段严重滞后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日趋多样化与复杂化,管理理念亟待更新,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农村学校管理理念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的有效性。现代学校管理水平的优化必须依靠一定的现代化管理技术。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学校还没有实现这一思想的转变,仍然遵循传统的教学管理手段,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设备在农村学校的普及程度存在较大差别。总的来说,传统管理手段效率较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籍档案基本都是采用纸质的保管方式,当需要查找一个学生的学习档案或成绩时,通常需要翻阅很多资料,花费很多时间,也极易丢失或毁损。当然,农村学校管理其他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对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构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加以正视。
三、 农村学校发展应遵循的路径
前已述及,我国农村学校发展存在诸如师资力量严重失衡、评价体系极其单一、德育首要地位没有得到重视、管理手段严重滞后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亟待研究,以寻求问题解决的具体路径。
1.坚持走合作办学之路,加强教师校际流动
在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系虽已有所缓和,但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在农村学校发展过程中,实现城乡师资力量的均衡化发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其有利于弥补农村学校教师的不足之处,以帮带等形式提高农村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对各学科教师的整合也起到重要的作用。[6]以美术这门课来说,农村薄弱学校的美术师资极其缺乏,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有一名专业知识比较强的教师带领、指导或结对帮扶,不但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而且也可以传播先进学校的教学理念。
2.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学校教育的评价一直都是解决师生中各种问题的最客观、效果最好的策略。评价讲求科学,以学生成绩为主的传统评价体系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必须从学生的努力程度、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从制度运行的效果来看,以激励为主的评价体系具备较强的制度优势,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较大认可,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需要对教学进行管理,而管理的核心是人的问题,制度管人的独特优势决定了只有制定一系列科学的评价体系才可以确保管理工作得以有效运行,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7]在学科教育中,中小学体育学科制定了一个体质健康标准,其出台后对于体育教学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可操作性很强,即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对照标准,检查自己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什么,从哪些方面努力,学生的成绩离达标还差多少。从实践效果看,这个标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能够很好地推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最近几年,新课改发展的趋势促使教师专业性进一步增强,农村教师经过短期培训,虽然能力有所提高,但教学实践与新课改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情况下,如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以便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展开量化计算。面对科学标准指导下的质量评价,教师都会积极认可,增强工作成就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校教育质量的管理工作也能形成长效机制,从此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对于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3.崇尚以德为尚的育人理念,为学校的各项管理提供保证
无才无德是一个废品,有才无德变成了一个危险品,由此可以看出德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拜金主义盛行,再加上西方文化思潮的侵袭与冲突,很多学生的思想受到不同程度的侵染,全国出现的多起校园凶杀案就是一个具体体现,由此引发的思考是多方面的,教育形势十分严峻。如何有效抵制不利思想的影响则是一个亟待加以研究的问题。通常认为,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重视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其应该是第一位的,是做好其他工作的思想保障。[8]这就要求在学校的实际管理中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开展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纳入到对教师与学生的考评体系中去,以提高实际德育的培养效果。
4.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提升农村学校的信息化水平
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农村教育起到了较大推动作用,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关键部分。依据学校各管理部门的职能,管理信息系统可分为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职工管理、图书管理、财务管理、事务管理等,这些系统的现代化管理技术如能得到有效利用,对学校的管理工作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9]在学校管理中,要创新思维,努力创造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结合的有效方式,这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更应该对此加以推广和发展。农村学校地处偏远,力量薄弱,较差的办学条件和紧缺的师资力量,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问题都成为了遏制这类学校发展和进步的障碍。有些学校对多媒体、远程教育等先进教学手段尚处在了解、观望阶段,主要原因是管理者的认识不到位。最近几年,教育行政部门加大了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投资和管理,为农村教育管理者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学校的管理者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争取加盟信息网络,以提高办学水平。在网络信息技术广泛普及的今天,学校在管理上不能再故步自封,而应“互通共用,优势互补,以材为用,乐材善诱[10]。合理充分地应用远程教育,信息网络技术教育,使学校教育在现代化教育推动下快速提高,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本校教师的教学相长方面。另外,信息素质教育是我国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农村学校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于培养适应现代需要的人才也可以起到较大的作用,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育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农村学校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意义深远,作用重大,需要在立足农村实际的基础上,坚持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德育的积极作用,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办学效益,让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不断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以推动农村学校的长远发展,为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唐建华.农村学校管理探讨[J].中小学管理,2006(10):76.
[2] 童学明.人本化理念在农村学校管理中的应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8):54.
[3 ]程德富.刍议农村学校管理的弊端及几点建议[J].教学与管理,2003(6):87.
[4] 陆正辉.农村学校管理探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8):103.
[5] 梁伯奇.农村学校管理的现状和改革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86(1):48.
[6] 邹治仁.学校管理要刚柔相济[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5):76.
[7] 许建春.从制度管理走向人本管理[J].新课程(下),2011(1):138.
[8] 孙世杰.学校管理的新视角:从制度到文化[J].当代教育科学,2007(14):15.
关键词:英语语法 遵循原则 能力培养
1.Implicit(隐性原则)
在语法教学方面,外国教育专家提出了两种方法:"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显性语法教学)和"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隐性语法教学)。前者侧重在教学中直接谈论语法规则,语法教学目的直接明显;后者则在教学中避免直接谈论所学的语法规则,主要通过情景让学生体验语言,通过对语言的交际性运用归纳出语法规则。"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需要运用抽象的思维能力,对智力还在发展的孩子采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的方法更为合适。不少教师的英语课堂枯燥乏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巩固所学的语法项目时,采用了过于机械的练习形式(mechanicaldrills),也可以说是采用了过多的"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例如,学习了一般将来时后,让学生做大量类似如下的练习:
依照例句改写句子:
Model:I am swimming now.(tomorrow)
I am going to swim tomorrow.
1)Jack is dancing now.(tomorrow)
2)Mary is drawing now.(tomorrow)
此类练习只让孩子重复操练所学的语法项目,并没有提供机会让孩子了解应用这个语言点的情景,容易使所学的语言形式与语言的使用语境、语言的意义脱节,不能很好地达成语法教学的最终目的--帮助提高学生语言的交际能力。
此外,孩子天性喜欢好玩的东西,过于严肃机械的练习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应尽可能摒弃直接的、机械的练习,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在有意义的、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练习和运用所学的新项目。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讲故事、做游戏、TPR(全身反应法)、念儿歌等"间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语法。例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游戏来巩固be going to do something这个语法项目:
1)教师拿起粉笔,说:"I am going to draw something. But what? Can you guess?''
提示让学生使用句型"You are going to draw..."。
2)教师每次画一两笔,让学生继续猜:"You are going to draw...",直到他们猜对为止。 这个游戏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较真实的情景去使用语言,让他们在玩乐中无意识地训练了所学的语法。当然,为了巩固孩子的语法知识,提高孩子语言的准确性,教师也要在适当时候使用 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2.Meaninggofirst(意义先行原则)
英国教育专家Jayne Moon(2000)的研究表明,孩子具有"Go for meaning"的天性,即在学习语言时,孩子的注意力通常首先放在语言的意义(meaning)上,他们很少注意到语言形式(form-指vocabulary,pronunciation,grammar structures)或语言规则。而且,孩子在特定的情景中获悉语言意义的能力很强。 由于孩子的关注点在语言的意义上,如果在开始授课时,教师首先谈论语法规则,势必导致他们不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孩子的天性来帮助他们学习语言,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在语法教学上,英国专家提倡采用这样的教学顺序:首先,让孩子在一个有意义的情景中(meaningful context)理解所教语法项目的意义;然后,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孩子在较真实的语境中进 行交际性活动,运用所学的语法项目;最后,在孩子理解并会运用的基础上,教师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语法规则上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也就是说,在教学的前面两部分----"meaning"与"use"阶段使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在最后一部分----"form"阶段才采用"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3.Economy(适量原则)
除以上两点外,在解释语法项目时还要注意"economy"原则,即讲解要适时适量,解释清楚就可以了,不要罗嗦,费时费力太多,反而弄巧成拙,导致孩子糊涂及生厌。
有些教师认为只有把语法尽可能详尽地解释,才能保证孩子运用的正确性,而且往往把孩子犯的语言错误归因于语法(语言点)讲解不够。其实,学英语就象学计算机或学驾驶汽车一样,太多的理论解释反而适得其反,最关键的是实践、实践、再实践。而且,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这方面的能力比不上成人,在涉及语法解释时更应特别注意"economy"原则。
一、开展单元教学的原则
如何依据教材单元编排的特点来进行有效的单元教学呢?笔者认为要遵循以下几三个原则。
一是要依据课程特点把握单元教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基于学生经验维度开发的综合课程。它集品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于一身,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这门课程在设计上有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特点,在课程总目标之下,又细化出态度情感价值观、知识、能力三个方面的分目标,以及“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家乡、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六个内容标准,这是进行单元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要通过分析教材,明确单元定位,准确掌握单元教学内容所体现的课程分目标和内容标准,明确单元设计的目的和思路。
二是要把握单元各部分主题的内在关联。品德与社会教材在进行单元编排时,各主题之间存在着承接或并列的关系。教师首先要通过研读教材了解把握单元中各主题之间的关系,为进行单元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这一单元,共有三个主题:《规则在哪里》《规则有什么用》《我们给自己定规则》。显而易见,三个主题间是顺承关系,因此开展单元教学就要遵循这一内在关联依次教学。
教材中也有一些属于并列关系的单元,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关心你,爱护他》单元,该单元的主题分别是《让爷爷奶奶奶高兴》《伸出爱的手》《我的邻里乡亲》《大家的事情大家做》。这个单元中的四个主题之间没有承接关系,单元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的顺序,而是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
另外,教师还要把握单元各主题间的目标关联,理清单元目标的指向和下设的各主题目标之间的关联。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通信与生活》这一单元,目标里涵盖了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社会常识教育、品德教育、历史教育、法规教育等方面,也包括了各种通信方式及其特点、通信礼仪、通信法律法规、通信发展史、大众传媒、获取信息、信息辨别力等。教师不仅要对这一单元下设的四个主题的目标心中有数,而且要明晰每个主题的目标与单元目标的关系,即主题目标在单元目标中的定位,同时还要知晓四个主题目标间的联系。在这个基础上,就易于确定各主题下的课时目标的价值取向,而且这样制定出的目标才能准确,单元教学目标才能有效达成。
三是要做好有效的学情分析。对于按单元编排的课,课前教师要分析和思考学情与单元目标、内容的关系。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间接经验,同时教师还应该回到教材上,看看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可用资源,哪些资源与学生情况不符应当删去,哪些资源应进行恰当的补充,要做到心中有数。
在上课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为基础,组织教学活动,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的培养融为一体。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置引人入胜的开课环节,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目标让教学波澜起伏,不断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每一个教学活动都紧扣目标,特别是在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往目标上引导。
二、整体把握单元目标,准确定位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做人、参与社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单元教学也要在核心概念的统领下推进。如首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道出了中国发展的速度和中国人民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懈努力的决心。教师要关注到本单元教育的重点是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迅速腾飞。教师采用的各种教学方式最终要使这一概念有效落实,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对历史事件、地理知识等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祖国进步和发展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三、整体感知单元内容,全面铺垫
在每一单元教学前,编者都安排了单元导学,其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教学内容,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相关学习基础,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中单元导学的作用。
如在学习首师大版《民族团结一家亲》单元导学时,教师可先请学生互相交流已有的民族知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按民族服饰、民族礼仪、民族节日等话题分组进行单元学习准备,搜集相关资料。有了这样的导学,教师心里有底,学生手中有货,课堂教学才可能高质、高效。
四、整体规划教学内容,创新授课方式
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而是为了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因此教师要在单元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情,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人教版《我们都是中华儿女》单元由三个主题组成,其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下又有“中华民族大家庭、说说自己的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服饰、民居)、民族歌舞、多彩的民族节日、各具特色的体育运动、习俗与礼仪”等七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可将这种具有开放性和活动性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先确立“民族服装博览”、“民族节日大观”、“民族饮食文化”等七个小课题,让每个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然后按课题分组制订研究性学习计划,分工合作,开展搜集资料、调查采访、分类整理等课题研究活动,最后进行成果展示,总结交流,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有收获,整个主题的学习任务就在饶有趣味的小课题研究中较好地完成了。
五、整体实施单元评价,体现过程
单元评价能大大缩短评价的时间间隔,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达到改进教学、为学习者的道德发展服务的目的。单元评价的内容要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而定,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校情和地域特点等诸多因素,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
单元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展示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也可以是情境测试等。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单元的评价,就可以采取专题作业考查的形式。单元学习伊始,教师就告诉学生: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大家要做一份介绍自己家乡的手抄报,内容包括介绍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环境、物产、风俗,拍摄下美丽风光和名胜古迹,摘录动人的传说和历史故事,赞美家乡人,表达对家乡美好的祝福等。通过这份手抄报的制作,让学生充分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了解家乡的杰出人物,向他们学习。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制作手抄报的态度,手抄报的完成质量,手抄报内容中体现的真情实感,以及运用资料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情况等进行评析。
总之,单元教学是一个新的教学视角,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它适合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编排体例,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更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一、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第一, 兴趣性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和劳动一样,是一件流汗甚至流血的体力训练,因此,在某个层面讲无异于强度较大的劳动。一谈到劳动,学生们就谈虎色变,有鉴于此,在体育训练的启蒙时代,首先必须而且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的兴趣。实践证明,多数名人大家,之所以能够成名成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大多是在某一方面产生浓厚兴趣并研究、探索,凭借浓厚兴趣,靠执着顽强的精神去反复尝试。小学体育教学理应如此,若有悖于这一客观规律,则终将走向平庸,所以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的起始年级,培养学生从小热爱体育这一任务,对于一个体育教师来讲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改革以来历年的教学内容,正是顺应了“培养兴趣”的这一科学规律而渐次安排的,如一年级的体育教学内容就安排了“叫号起立”、“躲闪游戏”、“老鹰抓小鸡”、 “搬西瓜”、 “抛接包”、“叫号接球”、“喂鸭子”……这些看似“游戏”的内容,实则包含了不少体育锻炼的内容,这些内容大多体力锻炼强度不大,而有一定的“神秘性”或“刺激性”,这些从客观上讲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活动,既有健身的成分,又有培养兴趣的功效,因此,我在低年级的体育课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比如“躲闪游戏”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就智力因素而言,它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就非智力因素而言,既可训练学生身体的灵活性,又可训练学生短跑的速度,这样尝试着,我的体育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到了高年级这些学生不但爱跑,而且在体育短跑竞赛中,他平均成绩优于其他班。再如“叫号起立”游戏,这个游戏,既可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又可训练学生反复“蹲起”的能力,同时出于学生的好胜心,做了一遍争先恐后还想做第二遍、第三遍……
第二,健身性
健身性是体育教学追寻的终极目标,不论哪个国家或哪个学校以及世界性的锦标赛、奥运会,体育教学的出发点或归宿都是健身。当然健身的内容必须按照学生年龄特点,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有增强体质、改善机能、愉悦身心的基本特征。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教材就安排了武术“弓步走马”、“马步架打”和“歇步推掌”以及“提膝穿掌”、“仆步穿掌”和“虚步勾于挑掌”等内容,这些内容在教学生入门时,教师必须按照要领多做示范,然后让学生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去学习模仿。这样做,训练出的学生动作比较规范而且也起到了健身的作用。可谓一箭双雕。
当然仅靠“兴趣性”和“健身性”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长期从事体育教学的同时,还得注重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及地域性原则等等。
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
第一,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筛选提取教材内容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健身,因此对于一些教学内容应予以筛选与提取。应当清楚,奥运健儿或亚运会、全运会冠军毕竟凤毛麟角,而我们体育课既要为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培养人才,又为健身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后者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一些竞技性强的体育训练,内容必要时,我们体育教师可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取舍,即简化规则,降低难度,达到学生健身的目的即可。
第二,充分利用生活资源,筛选提取教材内容
生活的内容真可谓五花八门,凡是与运动有关的生活内容都应从生活中结晶出来,成为体育训练的内容。比如农村孩子爱好爬山,而且也贴近现实生活。因此,我就引导他们去爬大青山。冬季,后山地区多宰杀家禽,因此制作毽子的原材料十分丰富,布置作业,让学生用漂亮的公鸡毛制作毽子。学生们把自己亲手制作的毽子一个个拿来,然后我示范踢毽子的基本要领和动作。踢毽子虽然未列入奥运会、亚运会甚至全运会的比赛行列,但学生们通过踢毽子锻炼了自己的身体,增强了自己的体质,同时通过踢毽子比赛激发学生热爱体育活动的兴趣,进而达到体育课追求的终极目标――健身。
第三,大力挖掘校本资源,结晶升华教材内容
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体系中课标规定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我根据这一核心理念,就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做了不少探索性的尝试。
一、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资源的选择
1.用好教材文本资源
教材的图片和文本都是经过编者精心选择的资源,既有范图范画,又有学生活动与学生作品,教学中应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学生作品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大师作品是其代表作,能让学生理解作品的独到之处,找到学习的方向,提高学生感受美、分析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些资源可供教师深入挖掘,如《人民的艺术家齐白石》一课选用了齐白石诗书画印的许多力作,《蛙声十里出山泉》一画体现了画家深厚的笔墨功力和深远的意境,虽寥寥数笔,配以齐氏苍劲的书法予以点题,把一个静态的画面立即变得有声有色。
2.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山西省乃文物大省,许多优秀的雕塑作品是世界文化艺术遗产中的瑰宝。把本省的优秀雕塑精品和身边可以见到的雕塑精品整合到本课的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了解家乡的雕塑艺术,热爱家乡的文化。在第一个课时中,讲授“宏观雕塑”。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了解东西方雕塑艺术的基本历史,同时了解雕塑的基本材质,以及中外雕塑的不同艺术特点。第二课时,主要以山西的雕塑为重点,抓住云冈石窟、晋祠宋代泥塑和晋中大院“三雕”作品展开,使学生认识到家乡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家乡的雕塑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利用网络媒体资源
网络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可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
4.发掘自然环境资源
山西境内自然文化资源丰富,五台山、太行山、武当山、天龙山、恒山等都有比较有名的自然景观,在这些自然景观中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文明的烙印。通过对这些自然景观的寻找、发现、收集、观察、欣赏、创造等一系列美术活动,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美化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关注我国以及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引发学生对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视,增进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以及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包容。
二、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
1.导入性资源
好的开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导课环节,选择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导入方法有许多,平铺直叙直入主题是常用的方法,想让开头有些悬念就要考虑选择什么资源合适了。美术课选择的视觉形象很多,但总归要有一个思路,就是体现导情、导趣、导疑,目的是为下好铺垫,引发兴趣,激发好奇,促发动机,产生疑问。把导入分为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五个方面。导入要体现:趣味性、启发性、目的性和量力性的原则,因此在选择导入性资源时要考虑以上因素。
2.欣赏性资源
美术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会方法,掌握必要的美术技能,特别是通过欣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美版《生活日用品的联想》一课,需要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观察物品,发现不同的变化。同一件物品,变换不同的观察角度,也会有不同的联想。因此,教师提供的资源对学生的思维具有发散性,学生的思路就会打开。欣赏性资源在美术课上所占比重是很大的,无论何种课型都离不开它的身影。当然,大师、教师、学生的作品均可入选,即便是生活废弃品也是欣赏性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3.示范性资源
美术教学离不开教学示范,示范资源包括教师的范画、学生的作品以及实物资料,展示范画范作具有直观性的优势,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魅力。可看、可摸、可观察制作方法,具有教材资源无法替代的作用。教师要给学生演示,就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真正发挥演示的作用。这既是教师的能力,也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指出:能力意味着能够运用一整套知识的技能体系,包括创造、表演(表现)、制作、感知、分析、判断、审美和欣赏。能力意味着这些因素的综合,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还意味着能够综合利用与多种因素相联系的内容和技术。
4.探究性资源
有些课程是需要学生亲手来进行探究实践的,选择什么样的资源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杯子的设计》是小学人美版教材九册的一节设计与应用课,本课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杯子各部分的结构、功能、材料等方面的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出实用美观的杯子,明确“学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启发学生通过各种设计手段,从实际出发进行杯子的设计,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杯子对于学生来说是很熟悉的,但怎么样设计好杯子对于学生来说却是陌生的。要想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由易到难的方法。首先从实用性出发,抓住杯子的材质、功能、用途让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白生活用品与设计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精心选择六个不同材质的杯子:钢化保温杯、玻璃刻度杯、可伸缩旅游杯、塑料套杯、双把奶杯、卡通陶瓷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分析作品,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学生真正理解了杯子的实用功能特点:符合人们生活实际,方便使用。这些资源的选择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学生对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拓展性资源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好的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本课教会学生什么,还要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相关题材的了解和探索的兴趣动机,起到由此及彼的作用。那么,美术课堂的结尾设计就要考虑采用何种资源来结课了,以为学生留下拓展的空间。以《有趣的汉字》为例,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符号,我国汉字演变和发展的历史历经三千年,其书体、风格、应用和表现形式等内容丰富,每个方面都能做深入学习研究。《有趣的汉字》一课,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体验汉字的趣味,这只是从一个层面使学生对汉字有了一个浅表的认识。其实,还可以为学生展示汉字更深厚的内涵。由汉字生发出的书法、篆刻、楹联及现代艺术,使它超越了任何一种实用性的文字,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美感。以山海关孟姜女庙名联作总结: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让学生读这幅对联,体会汉字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更加深刻地了解祖国传统的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师是课程资源最关键的主体,高素质的教师才可能开发出高质高效的资源。对教师而言,熟读课标是基础,熟读不等于背诵。熟读课标的关键是要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和编排体系,明确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将课堂教学目标细化为可以检测的环节。在资源面前,我们应抱的态度是:先做加法,再做减法,课堂中力求选取经典的、有代表性的资源,关注学生动态生成,体现教学的实效性。作为美术教师,应该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技巧,但仅此还是不够的。陆游有句诗值得深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参考文献
[1] 编写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