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通讯表现手法

通讯表现手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通讯表现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通讯表现手法

通讯表现手法范文第1篇

同学们,你们见过裁缝做衣服吗?在制作每件衣服之前,经验丰富的裁缝总要先拿一卷软尺在顾客的身上量来量去。这是在做什么呢?对了,他们是要获取顾客准确的身材尺寸,从而根据顾客的身形做出最合适的衣服。有同学要问:“这和新闻写作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新闻写作也需要依据前期采访所获得的材料“量体裁衣”,确定恰当的新闻体裁。

所谓新闻体裁,一般是指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报道样式的通称。新闻体裁俗称新闻写作中的“十八般武艺”。新闻体裁作为新闻内容的表达方式,也是新闻内容最常用的分类方式。依据新闻内容的基本性质,新闻体裁大致可分为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等。

消息

消息是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常用的基本新闻体裁。消息根据篇幅的长短可分为长消息、短消息、简讯、一句话新闻和标题新闻。

长消息:围绕一个主题的系列性报道,字数一般在1000字以上,常用于新闻的头版头条。

短消息:选择一件事情重点报道,只报道事实本身,不加评论,字数一般在500字左右。

简讯:一件事情的简要报道,不写具体经过,字数一般在200字左右。

一句话新闻:言简意赅地报道一个事实,字数一般在50字左右。

标题新闻:以标题形式最简要地报道事实,字数一般在20字以内。

通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根据报道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

人物通讯:以报道人物为主的通讯,涉及的人物包括先进人物、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写作时切忌将先进人物写成十全十美,写人叙事力求言真意切,恰如其分。

事件通讯:报道典型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写事离不开写人,但它不像人物通讯那样着力刻画人,而是以事件为中心,为了写好事来写人。它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或突出事件,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截取一个或若干个片断进行细致详尽的描述,还可以是若干事件的综述。

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题材:消息选材范围广泛;通讯选材较严,它一般只报道有意义的、人们普遍关心的事实。

内容:消息通常只作概括、简要的报道;通讯不但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还要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

结构形式:消息通常要遵守一定的格式,按照导语、主体、结尾、背景材料等几个部分来写;通讯往往根据写作对象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结构。

通讯表现手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园林小品;配置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033-01

一、园林小品的概念及分类

园林小品是指园林中供休息、装饰、照明、展示和为园林管理及方便游人之用的小型建筑设施。园林小品虽然体量较小,但是它们却以各种形式分布在空间环境中。它所包含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园林小品的基本分为以下几类:

1.供休息的小品。包括各种造型的园椅、园凳、园桌和亭、台、楼、阁等。这些提供给游人的休息性园林小品满足了人的基本生理要求,使游人在游览疲惫之余,能够使身心在休息中得到放松。

2.装饰性小品。包括各种固定的和可移动的花钵、饰瓶,可以经常更换花卉,各种景墙、花架、雕塑小品、景观水池、景窗等。园林小品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装饰性和观赏性,既提供休息或传递信息,又兼具装饰性。

3.照明小品。各种各样造型的园灯、彩灯、独特创意的广告发光箱、结合灯光照明的喷泉等。无论是园灯的基座,灯柱的立面,还是发光的灯头,可以通过色彩、质感和形态等方面的变化来展现艺术性。

4.展示性小品。各种布告板、导游图板、指路标牌以及动物园、植物园和文物古建筑的说明牌、阅报栏、图片画廊等。这些展示性的园林小品主要起到的作用是传递信息,对游人起到宣传和教育的作用。

5.服务性小品。方便清洁环保的饮水泉、洗手池、废物箱,垃圾桶,提供通讯的公用电话亭、信号塔,起保护作用的栏杆、格子垣、花坛绿地的边缘装饰等。服务性园林小品主要是针对公共卫生设施这一方面的,根据游人的要求设置不同类型的服务性小品,给游人提供最基本的要求。

二、园林景观设计中小品的表现手法和作用

1.色彩表现:色彩是视觉感官所能感知到的最敏感的要素,虽然园林小品的色彩作用是很微弱的,但园林小品是人们活动的载体,伴随着园林小品的展示作用,那些色彩鲜亮的园林小品作品往往更容易成为景观空间的主体,成为城市风格特征的一个表现形式。不同材质的园林小品有着不同的色彩,那些天然材料的自然色彩装点着的园林小品,使园林小品作品呈现出表里如一的色彩和光泽度。

2.质感表现:硬质材料构成了园林小品表面的质感和整体的环境风格,能使市民对自己的栖息环境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石材、石膏、金属、陶瓷、木材及一些新型材料等,这些材料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和不同加工方法,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反映着园林小品的特色。

3.形态表现:园林小品是由不同材质拼成点、线、面、块四种结构,通过重复、渐变、发射等形式构成多种多样的具有审美特性的园林小品作品。园林小品的形态可以是动态也可以是静态,可以通过丰富的表情、流畅的肢体语言等来展现一个园林小品作品的艺术内涵。

4.尺度表现:园林小品除了自身构图比例要协调外,更要与周围的环境尺寸相匹配,园林小品的美是通过它的构图比例以及细部的刻画以及必要装饰处理来体现的。细部的刻画认真处理,用良好比例的园林小品体现出艺术的精髓,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园林景观设计中小品的作用

1.造景作用:很多的园林小品都具备造景的功能,都是园林造景的主体和欣赏对象。园林小品一般要利用现代构成艺术的法则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在整体环境中,园林小品虽然体量不大,却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造景作用,让人感受到亲情的可贵,现代亭的存在使人感受到古典与科技的结合,在潜移默化中表达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2.使用作用:使用功能也可以称之为“实用功能”,如水面如处理得当能拓宽空间,将有限的距离拉大。山石如砌筑得法,配以树丛能增加空间层次。

3.安全防护作用:在人们游览、休息或活动的时候,必须保证人们的人身安全健康,园林小品同样兼顾着保障安全的防护作用。现代的园林小品不仅在保证安全和防护的同时,还不忘塑造景观美感,例如各种雕花镂空造型的护栏或是白墙素瓦搭配几丛细竹的围墙。

四、总结

各种园林小品通过组合和搭配的形式,和自然环境相融合,来突出景观主题,引起人们各方面的关注,表达文化内涵。主题的内容可以是珍爱生命、保护环境、关注社会百态、传达人文思想等等,由此产生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改良景观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艺术品位和思想境界,提升整体环境品质。

通讯表现手法范文第3篇

一、从小区照明功能的角度设计

丰富的小区照明将有助于塑造小区的良好形象,增加小区的魅力。如今,随着众多新型材料的出现和照明技术的提高,小区照明功能表现手法颇多,它可借助建筑物、绿地、花园、广场、桥梁、雕塑等环境因素,并辅以当代的通讯、音响控制、水雾、烟雾通讯等技术因素,结合恰当的艺术表现形式参与并构成综合性物质景观。通过灯光设计和其价值体现创造出符合人类需求的审美观,实现人造景观与自然和谐发展。

如何通过照明设计既充分反映照明功能,又体现小区的地位呢 ? 应从周围实际环境出发,把握小区内景观设计的变化,根据小区特色对其夜景本身进行合理定位,并注意运用以下几点策略:

1、合理地利用冷暖光色并能创造性地搭配各种光色,表现小区夜景特色。如,对人流集中较强的小区娱乐活动中心多用以暖黄色的灯光色,结合对周边植物绿色等冷色光的泛光照明,激发人的活动欲,这对提高小区的物质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营造一种月光效果,人们对月光效果的追求来源于对明亮的满月照亮庭院的无限遐想。如在小区步行道和雕塑等建筑小品处,仅设置一组较小功率的、带冰蓝色滤光片的低压卤素灯,照亮道路和其他特色部分,可创造一种超越自然的、月光照耀一般的庭院空间。具体在灯具布置时,还可以选择一些标志性的植物或建筑小品,经过装饰后作为路标,巧妙而安全地指引行人行进的方向,沿路还可以欣赏园区景色。

2、注重小区夜景的个性化特色的设计观念,结合环境,精心设计。照明工程师、建筑师和有关技术人员密切合作,取长补短,反复论证,不断优化设计方案,精心设计每一个照明工程,特别是小区的标志性夜景工程是建设有特色的小区夜景照明的保证。设计时,各个景观可以不同方式、不同数量的布灯,不同距离、不同角度的投射,不同光束的灯具,不同色温的光源,通过再现、隐去、部分展示、强化表现等照明手法,体现建筑物的明暗变化、层次关系,突出主题。运用变幻的灯光营造神秘、梦幻的意境,巧妙表现其神韵。

3、重视整体规划,并进行多领域的交互合作。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小区照明的需求不断提高,如主要干道及休闲娱乐场所等的夜景照明,已成为居民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些场所的夜景照明功能设置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针对这些不足,照明设计师、规划设计师及建筑师应通力合作,全盘考虑小区照明的合理设置,制订科学的小区总体环境照明规划,才能避免夜景照明设计与小区整体环境规划的不和谐。

二、依据夜景照明的艺术内涵来设计

小区夜景照明设计要充分体现其艺术内涵,因为夜景照明表现的主题是小区环境,照明的基础是小区景观,小区景观为夜景照明设计提供物质载体,为灯光创作提供了表现空间、表现主体及景观依托,小区的风貌、人文气氛、品位特色等都是通过景观设计充分表现出来。因此,照明设计首先应该做到处处表现出景观的整体性,各景观要共同创造主题美。其次,要讲究艺术性表现的合理性。通过照明艺术手段体现小区的个性化特征,为人们提供适宜的空间、场所以及通过引导视觉的灯光识别系统,唤起人们对特有的小区文化的体验。最后,追求创新性。用灯光效果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点,通过变化的表现手法突出小区的人文气氛。

三、力求景观照明功能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随着照明科技的进步,近年来,大多数小区已经将照明技术和文化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夜景照明设计的重要依据。如,某小区是一座大规模江景高尚住宅园区,园区内有一条长度约500多米的中央水道。照明设计师独具慧眼,在中央水道水下灯安装时采用微电脑智能控制技术,在潺潺流水下,产生赤橙红绿蓝青紫的七彩效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流光异彩效果;水道两边的柱形灯采用幽雅而宁静的色彩,和水道树池的射灯和凳壁灯互相衬托,可谓相得益彰。如此手笔,很好地将照明的功能性与艺术性有机地地结合起来,给人以亲切、自然、舒适、浪漫的感受。

此外,小区的景观照明设计还应与中国特有的传统节日结合起来,因为每个节日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而这些节日的游戏娱乐活动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内容与特色,如舞龙灯、除夕夜、元宵观灯、端午划龙舟、中秋赏月等,围绕这些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节日设计的景观照明,是打造一小区特色品牌的重要渠道。

总之,小区的照明设计应将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和科学技术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好地打造小区的特色。

通讯表现手法范文第4篇

十集纪录片《互联网时代》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及制作手法,分集题为《时代》《浪潮》《能量》《再构》《崛起》《迁徙》《控制》《忧虑》《世界》《眺望》的纪录片,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科普盛宴,也详尽介绍了互联网从诞生到飞跃发展的历史进程,不管是历史图像资料的处理,还是后期特效的制作,都实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人文的协调统一。作为一部历时三年制作完成的国产纪录片,《互联网时代》在叙事结构、剪辑手法、特效制作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通过人文化剪辑拉近高科技与观众的距离,将原本深邃的科技理论与概念做了通俗化、日常化的解读,用人文思考去观照科学技术领域,为今后同类题材的创作提供了参考。

时间主线与

故事化叙事相结合

科技纪录片与其他题材影片不同,对受众群体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不同行业领域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科教性质直接影响了科技题材影片的传播效果,创作难度远大于其他题材。借鉴历史人文题材创作的方式,以时间为主线,借助时代背景阐述科技的发展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不同的“故事”以时空交错的方式呈现,这是科技题材创作中的新型叙事策略。

科技类纪录片往往容易陷入一种无故事、无线索的碎片化状态,无法给观众以亲近感。伴随着全媒体时代带来的融合思想,纪录片的生产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创新,故事化叙事是观众愿意看完影片的动力之一。不少学者将《互联网时代》的叙事结构归结为“去故事化”。影片以时间为主线描述了世界历史的演变进程,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互联网的产生、当下的发展现状,在让观众感受到时代沧桑巨变的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带有启发性、客观性的时代景观。而这种客观性则是通过一个个串联的、时空交错的故事呈现出来的,如阿帕网实验室建立的过程、雅虎的成立、浙江余姚水灾等。

多元化剪辑手法

呈现多彩画面

科技的进步为我们带来了行为的变迁,新的形式也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航拍器的普及让空中俯视的大全景呈现到个人影视作品中,单反的普及使延时摄影成为影像的另一种流行元素。科技题材具备前沿性、创造性、变革性等特点,将现代形式应用到纪录片生产过程,移轴、延时、航拍等技术不仅可以突出表达作品的科技核心思想,在人文内容的叙述上也可以突破传统单一的表现手法。

移轴镜头可以说是专业摄影师难以舍弃的专用镜头。《互联网时代》中存在大量大全景画面,观众在经历相同重复的画面效果洗刷后,不免产生审美疲劳。移轴效果的加入给了观众新的视觉冲击,将真实世界虚拟化,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

延时摄影又叫缩时摄影,是一种将时间压缩的拍摄技术。主要是将一组长时间间断拍摄的照片或是长视频抽帧压缩成一段短视频,这与升格剪辑有类似之处。延时摄影在阐述互联网时代的瞬息万变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新兴事物,需要使用非常规的手法去表现,而这种视觉效果大量出现在《互联网时代》中,如《浪潮》中阐述阿基米德思考世界的沙漠场景、《能量》中的底特律公路、《眺望》中的韩国松岛新城建设工地、北京天安门广场,以及各分集中出现的建筑、街景、机场等。

素材混剪丰富多样,

视听节奏鲜明

一位美国电影理论家曾说过:“电影创作的主要任务在于物质和思想的刺激,而这又来源于剪辑的因素。”在影视作品的剪辑中,通常将多条线索的时空关系、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镜头相组合。镜头数量和次序的安排、声画结合,每个镜头动作长度的取舍,快慢节奏的把握,段落的有机转换,都是通过剪辑技巧得到真实、合理的反映。

《互联网时代》通过合理的剪辑,使得影片主题突出,内容清晰,节奏张弛有度,不仅在艺术表现力上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更从精神层面感染了观众。影片中多次使用并列镜头的组合,如敲击键盘的特写镜头、人物使用移动设备的场景、屏幕显示地址栏输入的画面等,有的用慢速排列,有的从慢到快,通过镜头组接的节奏从情绪上感染观众。另一种形式的多素材剪辑表现在多画面效果上,如在描述TCP/IP协议如何成为互联网通讯协议时,白色分割线将屏幕分成五个区域,各自插播不同的画面,由此表达当时网络通讯协议种类的“多”及确定统一协议耗时的“长”,这些画面中包括了科技场景(网络设备接口、键盘使用)及社会人文场景(凯旋门、钟楼、街道人群、国旗等),用不断切换的多画面表现主题、营造氛围、感染观众。

纪录片取材于现实,以纪实为核心,《互联网时代》结合历史题材、科技题材、生活题材的特点,采用了许多历史图像资料及当代电影经典片段作为素材。在陈述历史发展及人物事件中,大量黑白图片、视频资料和动画特效融为一体,呈现方式多样,形成视觉效果的互补、冲击,如《时代》中第一条互联网信息“L”和“O”地球光影效果、《忧虑》中“巴黎记者决斗事件”用画笔的效果表现决斗场面、《世界》中中国科技强国政策的彩资料等,给观众以深刻的印象,引发联想,催发思考。

后期特效深化主题,

科技名词通俗化

科技纪录片专业性较强,存在一定理解壁垒,对观众的领域认知度要求较高。如何将专业知识讲得通俗化、大众化是此类影片的关键。《互联网时代》通过制作特效影像、构造虚拟现实场景等方式生动直观地解析专业名词。在解释“信息包交换”的概念时,将“信息包”分解成碎片,通过不同的管道流向目标端,最后重新组合成原始信息,整个过程通俗易懂。而解说摩尔定律时则使用了黑白图像的形式,将定律的图表用渐显的方式在白板上“画”出来。

由于使用了技巧性转场的缘故,如渐显渐隐、缓淡、闪白、划像、翻转翻页、叠化等,使炫酷、惊艳成为了科技纪录片的名片,而在过多的技术处理营造的短暂视觉刺激之后,观众的情绪难以持续,使影片情感缺失。无技巧转场的自然朴实,让观众回归现实,感悟生活。无技巧转场即画面间采取直接切换的方式实现转场,适用于蒙太奇镜头段落之间及镜头之间的自然过渡。以第一集《时代》为例,这些静态中的奔忙(里约热内卢),这些与娱乐、游戏难以区分的(伦敦)专注的时光,这些孤独中深处世界的人生(柏林),远离我们曾经(伊斯坦布尔)关于远近、多少、有无的经验(莫斯科),建构着(新德里)我们辨别他人和了解自己的新认知(北京)(东京)(地球)(淡入淡出转场)(地球仪)(图书馆)(铁轮)(火车)。

此类特效在科技纪录片中较为常见,紧接着虚拟地球的画面无技巧转场到图书馆的地球仪,巧妙地利用了相似的主体(地球和地球仪)顺利转场,让科技和人文历史巧妙地连接起来,而不显突兀。

通讯表现手法范文第5篇



汶川地震,牵动了国人心灵。这里,作为一个晚报编辑,我想说一下媒体在这场灾难中的表现。



5月12日中午,我去门口一个长去的山西饭馆吃饭,就看到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地震的新闻。7.8级,虽然当时由于记者还没有深入一线采访,镜头里也没什么灾难的镜头,最厉害的是成都的一个女的头好像被碰破了,但看到成都人们惊慌的表情,职业的敏感性告诉我这场地震的灾害性一定不小。



我想到了不小,但是我没有想到会是那么大!



在当天的编前会上,时事体育部的主任汇报了这一事件,但当时大家也没觉得会有这么大的伤害,但是已经确定了要做专版。因为有比较,唐山大地震的级别还没有这个高。就在当天晚上,网络媒体已经在不断刷新死亡数字,大概是4000多人。已经是一个大的数字,但我隐约觉得死亡数字还会有不小的提高。



第二天,报纸出来了,我供职的晚报是采用了一个2、3版通版的形式来表现。按说力度已经不小,但是因为各有一半的广告,所以看起来也不是很大。这一天,各地已经零星开始了陆续的捐献活动,但是好像还没有形成规模。到下午已经有单位通讯员送上来了此类捐款的新闻。出于职业的敏感性,我在第一时间内写出了一个《汶川地震,我们更需同舟共济》的评论。在当天的编前会上,大家已经对这个事件有了一个比较清楚地认识。但是,当时确立的报纸表现主题还是在围绕市里的捐献活动展开,也包括了市委、市政府的捐款活动。第二天的报纸出来,一版、二版都是一些官方的倡议捐款的内容,包括了市领导的活动。后来用社长的话说,这样的晚报版面表现手法就是太政治了。

此时,许多媒体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这个事件的严重性。各大媒体都基本上已经调整了正常的出版、播出常规,中央电视台、四川卫视24小时滚动播出,报纸的表现手法就是采用特刊的形式,有五六个版面的,也有十几个版面的,全是地震的新闻。



一场新闻硝烟就此点燃。



以后就是抽调了专门的人员去做地震的版面,人员也进行了调整,我也被专门抽调到了时事体育部去做地震的版面。当时统一的商量就是策划出统一的版式,将四川地震的国内新闻和本地新闻打通,放到一个系列里来做。新华社的稿件也采取了网站的方式,一句话一句话快讯这样把地震的新闻在第一时间内公告。在最开始的情况下,新华社一直到最后快到凌晨了,也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大稿件,全是这些或长或短的小消息,有的只有一句话。就这样,作为媒体从业人员,特别是作为一个新闻编辑想不熬夜都不成。第一次作地震特刊的那一天,大概是到第二天凌晨四点钟,最后一个版才组版完毕。后来熟悉了,情况稍好一点,可以在凌晨三点钟就将工作结束。



在这次地震报道中,媒体是透明的,也是负责任的。许多一线记者深入灾区往回发来报道。中国的老百姓也在第一时间内,可以清楚了解到了地震灾区情况,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具体情况到底如何都不是很清楚。在媒体的报道中,中国老百姓的热情以及同情心也被点燃了起来,一场从上到下的大范围募捐活动也迅速在中国开展起来。与中央的重视有关,但是媒体的功劳也是在那里明摆着的。



看看全国各地的都市类报纸,几乎就没有不做地震特刊的。我估计这样的报道方式还将持续三到四天。等情况稳定以后,报道肯定还会强势继续,但应该不会像是这几天这样猛烈了。



在这里,我想说下的是《深圳晚报》。他们因为有记者派往灾区,做新闻的时候,更强调了本地性,最少和全国各大报纸首先是从内容上就区别开了。其他的,虽然表现具体版面设计可能不一样,但内容都是大同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