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园德育的基本途径

幼儿园德育的基本途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园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园德育的基本途径

幼儿园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 幼儿园德育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德育任务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我们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如同其他各育,需遵循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其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热爱幼儿、坚持正面教育,并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这几点对完成幼儿园德育任务尤为重要。

由于幼儿德育具有时年性特征,(即幼儿时期所应具有的道德要求)并由此构成了幼儿德育的基本特点。因此,必须依据这些特点,采用相应的德育手段,才能使幼儿园德育任务得以实现。

一、德育具有直观形象性

幼儿思维发展规律(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决定幼儿对事物的认知基本上处于一种直观感知阶段,因此,对幼儿的品德教育也必须以直观形象为基本特征。

1.德育内容不能超出幼儿直观认识的范围

避免抽象、教条、成人化,而应当在幼儿能够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即,德育内容应是幼儿熟悉的人和事。比如:培养幼儿助人为乐的精神,从幼儿生活的小事选取;帮助小班的小朋友系鞋带,帮助老奶奶提篮子等,而用雷锋助人为乐的事迹,如:雨夜送大嫂,假日在工地劳动等来进行教育则离幼儿生活太远,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

2.德育进行过程应让幼儿进入角色

只有身临其境,幼儿才能体验所扮角色的心理、情感、体力等方面的体验,所以说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德育的良好手段,在幼儿园的德育工作中也可发扬一点奥林匹克精神,重在让幼儿参与,在参与过程中获得自身体验,从而矫正过失,产生良好品德。

3.直观形象的多次重复

行为值得肯定,就会再生,对幼儿更是如此。在幼儿身上发现好的行为和品行,必须及时肯定,这样幼儿记忆清晰,多次重复到了正强化效应,自然而然地就会成为幼儿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而逐步在幼儿身上形成稳定的道德观念。所以我们强调幼儿园德育的一贯连续性,并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

二、幼儿德育进程具有非程序性

一般情况下,道德教育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对于成人,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但是对于幼儿,整个德育进程具有非程序性或称为具有多向开端性。幼儿园的德育强调养成教育,渗透教育,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品德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同时也不是所有的好行为、好品德都需要对幼儿讲明了道理才让他付之行动的。

三、幼儿德育以情感体验为主

幼儿的情感纯正,他们本能地与真善美的事物共鸣,他们对于一切美好的事物,比如勇敢、真诚、善良、奉献、助人等,在感情上本能地相通。他们对好的感情的体验和对坏现象的厌恶都比成人来的直观和强烈,所以“动之以情”是幼儿德育最有效的途径

当代科学研究发现,情感发展是幼儿的主要需要,情感的发展大大领先于认知方面的发展,情感教育同认知教育规律不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过程,是一种内心体验的萌生,外部的因素可以影响内心情感,这时需要教师创造各种外部情感条件,做一定的启发和诱导,使幼儿形成正确、健康、合理的情感,即培养他们的积极情感,克制消极情感。

幼儿德育既要从幼儿情感入手,充分利用幼儿纯真的情感,产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又要培养幼儿的情感,培养他们有助于良好品行形成的健康情感,比如:爱心、自尊、耻辱感、同情心等。

四、幼儿德育应以能力要素培养为基础

幼儿要形成某些优良的道德品质,必须具备一些最基本的能力,如:自理能力、自控能力、独立能力、行为能力、交往能力、情感能力等,如果幼儿不具备这些基本能力,就无法达到道德行为。传统德育出现种种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略了幼儿道德要素形成的基础作用,而急于良好品德的最终形成。

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容易使幼儿形成双重人格,即在相同的环境不同的人面前产生不同的道德要求。这便使我们幼儿园德育事倍功半,甚至是无效、徒劳的。

参考文献:

1.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与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联合主办的《学前教育研究》.1999年第4、5期,《经验交流》栏目

2.蒋莉.家庭环境是孩子人格成长的摇篮.选自《幼教博览》.2001年第7期,由总参谋部政治部干部部主办

幼儿园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2篇

1 利用一切日常活动的机会进行德育教育

幼儿园的教育是在细节中进行的,对幼儿的教育是在每一个细小的活动中进行的。所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品格应该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在纷繁琐碎的互动中,老师要抓住机会及时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将良好的品德教育及时种植在幼儿的心田中。比如站队,教师要和幼儿说清楚,这是遵守秩序的体现,也是一个人的修养的体现。坚持站队就是坚持秩序,就是为未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做努力。在每一个细节中坚持德育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必须要遵守的关键。在午餐前,要让幼儿学会感恩,感谢农民的辛苦劳动,感谢食堂阿姨的辛苦劳动。体会到别人的劳动和付出是不容易的。学会感恩就是学会做人。我们针对孩子的品德教育,采取了一个最为便捷的方法,将幼儿带入到食堂进行参观,亲历午餐的形成过程,体会其中食堂工作人员的劳动和辛苦。孩子们在参观后,理解了食堂工作人员的劳动的辛苦,再吃饭的时候,他们不挑食,不随便丢饭粒。这样在细小的环节中,就培养了孩子的感恩的心。还比如教育幼儿保持室内卫生,这是一个人的修养的表现。让幼儿观察保育员老师拖地的辛苦,一遍又一遍地拖地,幼儿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之后就再也没有随意丢垃圾的现象发生了。孩子们内心的爱自然就形成了。

2 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

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的幼儿都是在两代人的爱中生活,他们自小就享受到了无边无际的爱,这样极容易导致他们的自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的教育要培养孩子具有爱心,孝敬父母、友爱小朋友。学会关心他人,是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基础内容。培养幼儿的爱心可以从爱护身边的小植物和小动物入手,这样可以逐渐培养幼儿具有爱心。比如我们建立的植物角,让幼儿自己种植小植物,每天给植物浇水施肥,让幼儿感受生命的伟大,在关心植物和小动物的过程中幼儿的爱心自然就形成了。幼儿园里的一切物品都应该受到幼儿的爱护,老师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引导幼儿珍惜物品,珍惜别人的辛勤劳动。这样长久的坚持,那么幼儿的爱心自然会形成。

比如在三八节到来的时候,我们幼儿园开展我帮妈妈洗一次脚的活动,幼儿还小,他们甚至要妈妈为他们洗脚,但是我们针对中、大班孩子年龄的特点,开展这样的活动,目的是要培养幼儿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爱父母是一个人做人的最基本修养。一个孩子从小养成的爱父母的习惯和品质,将会影响他的一生。在父亲节到来时,我们开展给爸爸写一张爱心贺卡活动。幼儿在这样的活动深刻地反省了自己对父亲的爱,反省了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对待父爱的。、幼儿在贺卡上写了自己的心里话,他们的每一个字都写的那么样认真,抒发的情感是那样的真挚。很多家长都反映看到孩子给自己写的贺卡,都感动的掉泪了。这样的活动可以很好的激发幼儿孝心,促进他们学会爱父母,关心父母。

再比如,我们提倡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的小手帕、自己的小袜子,都要自己洗。为此,我们要求家长配合我们的活动,在家里监督孩子完成以上这些活动。长此以往坚持下去,就可以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好习惯,提高自立能力。

幼儿园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3篇

关于幼儿教育,现阶段并没有一个精准的定义,通常认为幼儿德育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品德、德行等德育内容的教育,其内容要以现代社会中对成人要求的道德规范,通过对幼儿的影响教育,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德育教育主要由两个组成部分,分别是幼儿的情感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幼儿园的德育教育不能像成年人的教育一样,而是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地进行影响,这就是本文中“渗透”的含义。德育教育在幼儿园中的渗透就是要让教师在幼儿园生活中的各方面进行有效的影响。

二、幼儿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时期是人接受教育的最基础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教育,可以对幼儿的一生都会产生影响。在幼儿时期养成的习惯,会跟随人的一生,因此可以看出,加强幼儿的德育教育非常重要。现阶段的中国家庭中一家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其宠爱有加,使很多孩子养成了自私的性格,不愿意与别人分享和互助,甚至存在着很多不好的生活习惯,这对幼儿的成长非常不利。在对幼儿的教育中,除了父母进行言传身教之外,幼儿园的教育也很重要。现代社会对幼儿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视,这就对幼儿园的德育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幼儿园要加强德育在幼儿生活中的影响,从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

三、现阶段幼儿园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的德育教育需要渗透在教学活动中的方方面面,比如游戏中、教学中、生活中等,因此本文就从这个几个方面来阐述现阶段幼儿园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游戏中缺少德育教育的渗透

游戏是幼儿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幼儿通过游戏来进行与外界的接触,从而进行认知,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游戏中教育的重要性。在幼儿园的游戏中,教师都是游戏的主导者,而幼儿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容易发生很多的分歧,比如在游戏“过家家”中,两个儿童都要扮演“爸爸”这一角色,但是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仅仅是规定谁要扮演哪个角色,对儿童的主观意识不管不问,这使得儿童不懂得谦让,甚至会对教师的处理存在不满的心理,这对幼儿的发展非常不利。

(二)在教学中缺少德育教育的渗透

幼儿教学是儿童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仅仅是培养儿童的有关机能或者是认知,对于其中的品德教育不重视,从而很少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忽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从而没有很好地对学生的品行进行引导。

(三)在生活中缺少德育教育的渗透

幼儿的日常生活是培养其良好习惯的重要部分,但是很多教师不重视日常的培养,比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教师不能很好地指出幼儿不正确的习惯,从而忽视了德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的开展。德育教学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不是教师强加给幼儿的,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引导和影响,从而更好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提升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措施

在提升德育教学的效率时,要针对现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正。可以看出,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各项活动都可以对其进行德育教学,因此教师人员要注意对这些地方加强渗透。

(一)在游戏中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品行

游戏是幼儿园教学中很关键的部分,儿童可以通过游戏去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进行人与人之间的初步交流。儿童年纪小,各方面的成长都不完全,因此其品德的养成很少。因此在幼儿园组织的游戏活动中,教师要让幼儿在游戏中懂得一定的道理,比如要团结,要遵守游戏规则,要学会以礼待人等。比如有些儿童在游戏中不小心碰到了其他小朋友,由于儿童不懂得如何去使用礼貌用语,如何对人说“对不起”,因此教师要让儿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帮助小朋友学习道歉。对于幼儿在说“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时,教师要进行及时的表扬,并且要告诉其他的小朋友也要这样做,从而更好地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尊心。教师要注意观察不同的幼儿在游戏中的不同表现,对于幼儿出现不正确的做法要进行纠正,从而让幼儿在游戏中养成良好的品行。

(二)在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情感

相关的幼儿认知研究表明,幼儿在进行与外界交流时是主动的,并且是通过与外界进行不断的互动和交流来进行认知的,因此对幼儿的所有教学都要建立在与幼儿能够主动交流上,从而更好地帮助幼儿进行思想上的认知发展。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幼儿掌握一些基本的常识,还要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行,要与幼儿进行充分的沟通,要寓教于乐,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讲《拔萝卜》这个故事时,教师可以让幼儿懂得团结力量大这个道理,要让幼儿懂得集体力量的强大,同时还要让幼儿懂得帮助别人的快乐。幼儿园可以举办一些活动,例如让幼儿去描述自己的爸爸妈妈,让幼儿更好地理解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从而让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情感。

(三)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幼儿园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4篇

中华民族自古至今都以德育育人为首纲,重视幼儿品德的培养。从《周易会传》中的“蒙以养正”到《三字经》《弟子规》中都强调了幼儿品德培养的重要性。从2009年起我园始终把幼儿养成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经过上阶段《创新养成教育活动提升养成教育实效》课题研究成果的实践与反思,我们发现利用儿歌文化进行养成教育的方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但是怎样把“儿歌”这一优良教学资源充分开发并在养成教育活动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呢?因此经研究我园决定把“创新儿歌教育文化、开展幼儿养成教育”作为养成教育工作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依据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即需要严格纪律的约束,更赖于幼儿自身强有力的自律力。幼儿道德行为的规范既需要静态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更需要动态的行为内化与行为实践。同时幼儿道德行为的形成需要来自多种渠道的“营养”滋润。所以施教者必须根据幼儿个性心理特征,创新工作新思路,创设各种幼儿感兴趣的实践活动情景,探究适宜的教育活动模式。使我们的德育工作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让幼儿在浓郁的德育文化氛围中产生主体德育意识,在有趣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建构德育行为情感,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内化为自觉的德育行为和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具体举措

(一)创设儿歌文化环境氛围激发幼儿德育情感。环境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对幼儿习惯的形成、行为的发展有其特殊的作用。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养成教育中,要注重环境育人的适宜性、情趣性、科学性、效用性。因此,在养成教育实践中,我们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力求创设适宜的文化环境,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

(二)创新儿歌教育形式,生成多种教育功能。儿歌教育就是以儿歌作为教育内容,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使幼儿理解并诵读,从而发展幼儿语言、认知、情感、品德等能力的一种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我们的教育应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应创设一个尊重和支持的环境,让幼儿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建构认知,积累经验,培养能力。对幼儿实施养成教育也无例外。

1 具体情境中续编儿歌,拓展生活规则经验。幼儿教育只有扎根于幼儿生活与经验,教育才真正有意义。如果幼儿教育脱离了幼儿的生活与经验,那么教育就显得苍白无力,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我们从幼儿一日生活常规入手,结合幼儿认知特点,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续编儿歌的教育方式。

2 主题情景中创编儿歌,引领幼儿建构规则意识。幼儿在园的各种活动场所是幼儿教育的基础元素,也是幼儿德育习惯形成的重要渠道。然而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想让幼儿掌握的东西,首先要让他们感兴趣。因此我们倡议在幼儿各种活动场所创设相适宜的主题活动情景。在具体的主题场景中引发幼儿表达欲望,说出每个环节的行为应该怎么做,使抽象的行为规范具体化、生动化、趣味化。然后通过教师的恰当引导创编出相应主题的儿歌。

3 儿歌配画,唤起幼儿规则情感体验。德育教育过程的“知、情、意、行”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和“意”是实现“知”到“行”转化的最根本媒介。幼儿对各种规则掌握了不一定能在实际中转化具体行为,只有通过强烈情感体验,形成较高的主动意向才能把规则转化为具体行为。因此我们采用儿歌配画的形式来唤起幼儿强烈的情感体验。在儿歌配画过程中,实现了思维中孕育德育行动,德育行动中形成德育画面,德育画面中蕴藏德育行为,德育行为中唤起德育情感。整个过程中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体,德育情感愈加高涨,进而产生了较强的向行为转化的内在动力,加快了知向行的转化速度。

4 创编养成教育儿歌主题操,强化幼儿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了解基本的行为”因此我们为创编的儿歌配上了优美的舞蹈动作,使幼儿易学、爱学。幼儿在学中理解了儿歌的含义,在优美的动律中,愉悦、自觉地按行为规则去做。

5 家庭亲子儿歌,实现家园同步教育。我们发现现实中部分家长对幼儿的德育教育不能与幼儿园步调一致。家庭中的不良教育行为对幼儿园的教育成果起到了削弱作用。针对家庭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也为了让儿歌文化发挥巨大的效应,我们采取“亲子阅读儿歌”的形式对家庭教育进行调控。让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运用儿歌的形式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

四、实施效果

1 通过儿歌文化的创设与实施,幼儿的行为习惯在不同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2 教师用儿歌引领、规范、强化幼儿好行为习惯的方法、策略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

3 通过这些活动家长更重视养成教育,教育方法更具科学性。许多家长也真正成了幼儿合格的家庭教师。

幼儿园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5篇

一、礼仪教育

礼仪包含“礼”和“仪”两种形式,礼者敬人也,要知礼、懂礼、讲理,要示人以尊重。“仪”即仪式,就是表现形式。要将你所掌握的礼仪知识准确、恰当地表现出来。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工作、学习、交际、娱乐,我们都在提倡讲文明,讲礼仪。我们学习礼仪知识要从理论上系统学习,尽可能多地掌握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要自觉实践、恰当运用,可见礼仪教育是融入生活的。而基本礼仪、幼儿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礼仪、节日等五个礼仪教育主题的内容也正是和孩子的生活紧密联系,教师们把对孩子的礼仪行为要求系统地归纳在礼仪儿歌之中,更利于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礼仪教育。

二、礼仪教育的途径

幼儿阶段是礼仪培养的起始阶段,也是重要阶段。如何指导幼儿进行礼仪行为的学习与实践是我们幼儿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怎样的教育能让孩子既掌握规范的礼仪知识又能自觉地形成良好礼仪习惯呢?我们采取了以下教育途径:

1.礼仪教育的课堂化。让“礼仪学习”课堂化,有利于孩子掌握系统规范的礼仪知识。因此,我们要求各班每周都有专门的礼仪儿歌诵读教学活动,让孩子熟读、熟记礼仪三字经儿歌。我园还专门组织班主任开展“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儿歌,记住儿歌”的教材教法研究,比比谁的办法多,谁的办法好,谁的教育更具实效。

2.礼仪教育的游戏化。为了把礼仪儿歌内容体现在孩子的行为中,在诵读教育的基础上,我们以礼仪情景表演的形式让孩子进行角色的模仿与表演,通过表演游戏让孩子实践礼仪行为。游戏化的教学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愉快的体验中接受礼仪行为的训练。如:《敲门》《洗手》《作客》等。我们设计小熊过生日请客的情景,让孩子扮演小动物去小熊家做客。进门前有礼貌地敲门,进门后主动和小熊打招呼,坐下后彬彬有礼地交谈或倾听别人谈话,大家一起游戏时互相谦让,当小熊招待大家吃东西时,洗干净小手……孩子们就是在游戏中,开心地扮演角色进行规范的行为练习。

3.礼仪教育的生活化。礼仪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德育课堂,在生活各环节、学习各领域中都有礼仪教育的影子。这有利于孩子在反复的练习中形成自觉的礼仪行为习惯。幼儿园每天早上都由教师、幼儿组成一个礼仪迎宾队,“礼仪天使”身披彩带,以规范的站姿、面带微笑、语言亲切地在门口迎接每一个入园的小朋友、家长和老师们等,都是礼仪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三、礼仪儿歌的教法——诵、研、辨、练

礼仪儿歌的学习过程最重要的还是“学”与“练”的结合。背诵一首礼仪儿歌不是我们最终的教学目的,如何将儿歌内容转化成孩子的自觉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我们所重视的。因此,“诵、研、辨、练”的过程就是让孩子从认知到行为养成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1.诵。“诵”顾名思议是让孩子学会诵读儿歌。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的环境中、在每天的早操中都接触到礼仪儿歌,再经过与领域课堂教学的结合,在生活环节,如:早谈活动、餐前、活动等待等时机让孩子的反复诵读,我们的孩子很快能熟练背诵。

2.研。会背诵不等于能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问孩子:“儿歌里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反复和孩子研学儿歌,让孩子通过与同伴、老师分享生活经验,真正理解了礼仪儿歌的含义,学会了规范的礼仪行为要求。

3.辨。培养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关键。当今社会上仍存在许多不文明的现象,孩子只有学会自己判断,才能避免受到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会让孩子发现、判断、纠正身边的不文明行为。教学活动中我们会设计一些让孩子判断的游戏,例如:“文明之花送给谁?”“哭脸和笑脸”等,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规范或不规范行为的图片都展示出来,让孩子自由发表意见。

4.练。叶圣陶曾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一辈子也用不尽。”只有反复的行为练习才能让孩子真正把学到的东西转化成自觉行为。这就是“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