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学习策略

研究性学习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性学习策略

研究性学习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

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灌输语言知识为主的,应当积极地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开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提供各种途径来帮助学生获取语言知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及交际策略,进而对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培养。”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20世纪80年代,国际教育界大力实施一种新课程叫“研究性学习”。我国为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将研究性学习课程纳入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全国将大力推广。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确定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然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形式,是对问题探索式的学习,是活动课教学目标的升华,比活动课更加灵活和开放,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贯穿于各门学科、各类学习的活动中。

现阶段高中英语新教材以话题为中心,围绕着语言知识学习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总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目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高中英语教学中,应该改变教学方式,以研究性学习为目的,学生过去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语言知识的方式应该改变,学生应该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并运用于实践,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学习英语,从而有良好的语言学习和交际策略,学生的创新精神跟实践能力更好地得到培养。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应该顺应课程标准,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教师应该吸纳新的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素质,建立新型的合作式的师生关系。

二、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因学施教,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构建研究性学习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在高中英语教学的课堂中,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地激励学生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为出发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能力。

2.采取小组合作来促进学生交流,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由主动参与替代传统的被动接受,让学生真正拥有课堂,多种小组合作的形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帮助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3.合理利用学校和社会中的资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应该将学校和社会充分联系,通过对学校和社会各种资源的利用,让学生设计的教学内容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与地方区域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三、研究性学习的案例分析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新教材英语必修2的Unit l Cultural relics中的词汇教学,具体分析来继续探讨研究性学习。

1.让学生先预习单词,对词汇简单了解,挑选重要的单词和难以掌握的词汇。

2.让学生分组学习词汇的用法,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8个词汇,小组成员自己查字典,找资料进行学习,要对每个词汇的用法充分了解并举例说明,还要有相应的书面报告。小组完成后,可以让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每个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并对词汇进行练习巩固。

总之,研究性学习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在体验社会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

研究性学习策略范文第2篇

一、刺激学生的求知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源泉。要适应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学生必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本质、特点、开设意义、学习目标、内容确定、实施原则、实施形式、评价方案、管理办法等等。这无疑会刺激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尤其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需要。“学会求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学生的求知需要增强了,有利于适应当今社会,有利于平衡心理,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

二、增强学生的交往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交往动机指人们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建立友谊关系需要的心理倾向。“学会分享与合作”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目标,又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要引导学生学会人际沟通、与人合作、共享信息和创意以及成果,学生自己得敢于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合作、乐于同他人共享信息与创意和成果。这无疑会激发并维持学生交往动机的心理倾向。交往动机的增强、交往能力的提高,对心理健康发展和适应当代社会是十分有利的。

三、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

兴趣是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以特定的事物、人或活动为对象,并常常伴随着积极的情绪。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为了满足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就必须不断地钻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探索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兴趣将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并逐渐得到培养。

四、形成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的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自我注意是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要完成研究任务又需要坚强的意志克服不少困难;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意识。不言而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五、提高学生感知觉的敏锐性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有敏锐的感觉和知觉参与。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提高对事物的感受性;增强知觉的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具有高水平的感知觉是一个人取得卓著成绩的前提条件之一。具备敏锐的感知觉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六、训练学生的记忆力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记忆是丰富知识储备。扩大表象储备的有效途径。实施和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离不开记忆这种心理因素的参与。学生在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提高自身信息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表象储备、体验储备。使自身的记忆力越来越好。

七、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想像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像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爱因斯坦曾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少不了想像尤其是创造性想像的参与。这是由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了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能够极大地增强教师的想像力:会使学生扩大知识的范围,增加表象的储备;会使学生思维处于激活的状态;会在艰苦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灵感,创造出新的形象。长期进行创造性想像活动,能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八、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语文研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培养研究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解决问题必定要进行思维的心智操作,必须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具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学生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将会大大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

研究性学习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激情 趣味 自主 合作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又成为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依赖教师精心创设的探究活动才能得以实现。但是,科学的探究活动如何设计和实施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呢?我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改中认真学习,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现就如何在数学课上开展探究性学习谈几点自己浅显的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为探究性学习巧设铺垫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年龄小,见识少,好奇心强,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或现象都感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指导学生自发地去探索、发现问题,孕育探求动机,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乐于去探究。

课堂引趣,一要“精”,要根据所学内容,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或布谜设障。在学习《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带来了什么礼物?猜来猜去,没猜对,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想知道老师到底带来了什么,然后我出示了储钱罐。二要“妙”,开课引题,要具有延伸性,这样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为探究学习巧设铺垫。

二、指导学生拓展探究方法,为探究性学习开启大门

探究,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然而,我们在实际授课中认识到: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很稚嫩,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很薄弱。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1、在操作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操作----发现----结论。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感悟。如:在教学退位减法,45-9时,我是这样引导的:

(1)“45-3”你会用小棒摆吗?(从4捆5根拿走3根)

(2)“45-9”你也用小棒摆摆看,会发现什么?

(3)5减9不够减怎么办?(四人一小组,先自摆,后交流摆,也可以看看别人摆的)

2、在实验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实验----对比----结论。在实验中探究,在类比中发现。如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时,师提示学过圆柱体体积公式,让学生进行削铅笔比赛、说变化,然后进行实验:拿出制作好的圆柱和圆锥进行装沙实验,从中找出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边实验边记录,通过分析得出圆柱体积是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这样,学生通过实验,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3、在游戏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游戏活动----解决问题----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玩中得出学习结论。如一年级教材中的20以内退位减法,教材所设内容是通过投球比赛来进行的。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领悟力差,对“投中”、“没中”理解不透。因此,教学时,教师先进行投球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活动,通过活动理解“投中”、“没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观看课本情境图,选出优胜者画上笑脸,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讲讲你是怎样选的?让学生又带着问题继续探究,从而列出减法算式,得出结论。

4、在猜想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猜想----探究----验证。先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再通过探究寻找规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先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有些学生可能会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影响,会猜“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数是3、6、9的数”。接着出示一组数:13、23、26、29、49、46……学生发现这些数都不能被3整除;而另一组数:12、15、36、39、42、45……反而能被3整除。这样,通过猜想揭示矛盾,造成学生认知不平衡,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为什么后面这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呢?学生又带着这个问题进行猜测探究。

三、注重合作探究,在合作中达成共识

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做到学生的合作者。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如:部分学生只跟在别人思维后面走,没有独立见解,很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这有待于教师及时地发现、调节、解决。另外,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一节课小组合作的次数不应出现太多,时间长了会使学生厌倦,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小组合作要限时限地,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地乐于合作。学数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交流、学合作的过程。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如:在教学左右一课中“摆一摆”时,让一位学生在台前根据要求摆,然后让其他同学向这位同学提问题,这位同学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表达意见,而且学会了怎样倾听别人的想法。

四、课后延伸,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数学教学,我们应当让学生自己体验和经历过程。因为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学习空间。有这么一句话: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所以要让我们的学生多动手做数学。教师应多想办法、出点子,用数学的魅力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想学,自觉地去探究。如在讲授《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节课时,由于学生生活经验贫乏,甚至有个别孩子从未接触过人民币,给授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把学生编成课外小组,指定学,进行课外调查、学习、研究。布置调查研究内容:1、搜集有关人民币的知识2、商店购物,进行人民币的兑换3、你还认识哪国钱币?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交流、发言的机会,学生思维活跃,争相交流,不断地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从生活中学数学的道理,也感受到了数学的奥妙。因此,开放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构建数学世界,对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是有利的。

五、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欢乐

研究性学习策略范文第4篇

一、目前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研究性学习已经进入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客观上来说,还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以继续推动研究性学习的深入。

1.研究性学习内容多而杂,有的甚至不具有操作性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对教材内容不加取舍,“急功近利”地将所有的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抛给学生,有的内容只是纯粹的陈述性知识,往往不具有可研究性,也抛给学生,这样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2.创设研究性学习问题情境的效果不佳

为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教师在选择研究性课题时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例如,在《三角形的认知》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实验操作的方式,运用多变的教具和学习,引起学生兴趣。然而,从教学实践来看,一些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有待考察,许多学生甚至搞不清教师的意图而白白浪费时间。

3.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的体现有所忽视

一些教师由于没有考虑到个体性差异,学生课上听讲状况、学生对待教师提问的态度,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都不同的情况,而完全放任学生,缺乏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整体数学知识框架的建构。

4.研究性学习结论的巩固和深化有所欠缺

一些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的“探究”“参与”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认为带领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就完成了整个教学任务,结果忽视了新知识的巩固、加深理解和熟练掌握。

二、提高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实效性策略

1.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出发,科学地选取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数学知识有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其中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往往关注“怎么做”,具有可研究性。例如,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体体积之后,就可以让学生探究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式,并且,适当提供给学生测量工具,让学生在具有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有一个理性的提高。因此在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选取有利于“研究”的问题再开展教学。

2.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堂课的较短时间里,教师要防止问题过宽、难度过大、参与过窄等现象,设置问题难度适当且与所学知识相关度高,会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思考,使他们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上,使课程得以顺利地展开。

3.全程跟踪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持久,自律性也较差,如果缺少教师的引导和调控,可能会变成嬉闹和玩耍,所谓的研究性学习就可能成为盲目的无益劳动。因此,教师应该全程关注学生的研讨、实践活动,适时调整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频率。

4.重视新知识的巩固和熟练

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果教师只重视选择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以得出答案,那仅仅是让学生初步知晓新的知识点,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巩固新知识才是最终目的。当学生掌握了新的知识后,要求及时用新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新的情境,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

5.坚持学习的整体性,实现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统一

研究性学习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 思想政治课教学 研究性学习 策略

一、研究性学习的操作程序

研究性学习的操作程序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阶段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向学生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可能是概念、原理或疑难问题。

第二阶段学生提出假设或答案。学生通过亲自阅读有关教材、参考有关书籍、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和听讲座等途径去独立研究,自行发现并得出答案或假设。

第三阶段检验答案或假设。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对得出的答案、假设,通过求证讨论等形式进行检验。

第四阶段得出结论。在学生经过充分验证和讨论的基础上,对答案、假设进行修正、补充之后,得出结论。

二、教师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这门课程无兴趣, 不愿投入, 或被动投入,是肯定学不好的。现在, 我们要提倡 “成功是成功之母”的观念,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产生内动力,推动学生进步,体验成功。所以,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就要随时把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作为构建创新教学模式来探索、 研究,并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并始终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提供宽松的多元化的自主发展机会,在课堂上不能有“你的回答不对”“你的答案是错误的” 之的语言。取而代之的是 “你能不能再补充一下” “你能再换个角度分析一下吗?” 等等。 因为表扬是人的高级需要,学生需要表扬,以鼓励他积极参与和敢于回答问题的精神,再请同学们帮助他补充和完善。这一点对于那些学习差的学生更为重要,使他们也能感受到 “胜利的快乐”,从而树立起自信心。要给学生创造出一个人人都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独立创新的优化环境。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实施过程要依赖许多信息资源,并要在一种动态开放、 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去关心现实, 了解社会以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高中政治教师作为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必须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改善知识结构, 开阔自己的视野, 使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从而真正成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确立恰当的课题

高中政治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 政治学科学习热点,社会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从而确定恰当的课题。指导学生遵循 “三个原则”,坚持 “三个联系”。三个原则是:(1)兴趣原则。(2)课题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能力水平原则;(3)可行性原则, 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三个联系”,即:(1)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增强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鲜活性; (2)要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 增强政治研究性学习的针对性; (3)要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增强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例如高中政治教材中涉及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内容,像高一政治中 “公民储蓄”,学生学习之后可以根据储蓄、债券、保险各自的特点,要求学生模拟家庭收入,提出一项家庭投资计划。

(三)摆正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学习气氛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师生关系应该是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不平等关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断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政治理论分析热点问题,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足够的想象空间。通过研究性学习,把教育变成学习,把学习真正变成学智慧。把培养学科能力、思维方法作为最高的学习目标。不仅传授给学生以“鱼”,而且传授学生以 “渔”, 教给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获得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三、学生的学习策略

(一)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心理学研究证明,保持问题意识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条件。 所谓问题意识,指的是心理上总惦记着某件事,具有一种强烈的问题欲望( “总觉得想做点什么”,“非想个办法不可” )。 学生一旦有了这种意识,大脑就会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大大加快思维活动,想出平常想不到的办法、好点子来。

(二)要有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

探究问题是多方面的、 多角度的,既无现成的答案,又无法照搬,必须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需要脑力和体力的高度紧张。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坚强的自信心与耐心,坚忍不拔的意志与恒心。 因此,学生具备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开展“探究学习”的必要条件。

(三)超前学习

超前学习是一种面向创造性的学习。传统学习的缺点是局限已有的、 确定的知识,漠视不断涌现的新知识、 新问题,不利大面积地摄取创造所需的知识养料。 “探究学习” 打破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界限而将两者融为一体,学生不必完全拘泥于固定的课堂教学程序,“学有余力” 的学生可超前学习,把涌现的新知识、新问题相对超前性变为自己的知识。

(四)研究性学习要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