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德育的知识

关于德育的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德育的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德育的知识

关于德育的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育管理;途径

目前的中职德育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中职德育教育管理还不能够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与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想要在中职德育教育管理之中实现社会价值,促进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就需要针对其有效途径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将针这些问题,在探究的基础之上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希望能够在理论的层面上促进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性的开展。

一、中职院校在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院校在进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其工作往往流于表面,不能够真正地落实到位。因为中职院校在其实际教学过程之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侧重于实用性,但是往往会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之中会存在一定的教育偏差。另外,如果从学生本身的特性角度上进行探究,许多中职学生存在不文明的行为。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往往较为松散,所以学生处于复杂的网络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基础之上,收到了较多的不良信息,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这也是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缺点。其次,中职院校没有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没有认识到中职院校进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这些都是目前中职院校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所以,如何在明确这些问题的基础之上,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是所有中职院校必须进行的重要任务。

二、加强中职德育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

1.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

德育教育作为必不可少的教育部分,能够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塑造,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所以中职院校必须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促进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德育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对于学生未来的成才与发展有指导作用。从宏观角度上看,中职院校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也是顺应教育的改革要求,积极培养符合社会实际发展需求的先进性人才,所以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完善与综合素养的提升,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另外,学生也应该重视德育,认真进行德育学习,只有从内心认识到德育学习的重要意义,才能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品格与健全的人格。

2.加强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想要加强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就需要从德育环境与德育教育管理制度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完善德育环境。因为德育环境对于中职院校学生的影响很大,能够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思想文化熏陶。中职学校要对其环境进行优化与管理,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优化德育环境可以通过建设校园文明等方式实现。此外,德育教育管理制度也是十分重要的。想要促进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就需要规章制度的完善,才能够提升其相应的执行能力。给予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明确的管理标准与管理准则,不仅仅能够提高其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够促进中职德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在德育过程中实现个性化教育

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其他教学有所不同,有的时候更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所以中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及培养的过程之中,要尽量实现个性化教育。这里的个性化教育并不是指不同标准的道德准则,因为道德准则是一致的,不一样的是对不同学生所使用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才能够真正对症下药。所以在德育进行之中,要尽量做到个性化教育,基于对于不同学生的了解,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自身需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榜样,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4.丰富德育实践活动

德育教育也不仅仅是理论层面上的教育活动,同时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职院校需要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在校内可以举办相应的竞赛活动,在校外学校也可以组织拜访养老院、做社区义工等多种活动,以此加强德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并且促进其德育教育工作的落实。目前中职德育教育也在随着教学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但依然在理论体系、实际操作等方面存在着障碍。中职学校需要在认识到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的同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通过树立正确观念、加强工作规范性、实现个性化教育以及丰富实践活动等方式,促进中职德育教育的开展,提升中职德育教育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精神。

参考文献:

[1]周文林.关于学校德育教育管理提高的有效途径探析[J].时代教育,2014(18):105.

[2]丁海青.中职德育教育管理的有效实现途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6):86-87.

[3]王志超.和谐社会建设下中职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关于德育的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德育课 实践性教学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同样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要求将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行为养成结合,做到“教、学、做”合一。然而,部分教师并没有将实践教学理念落到实处,“重灌输、轻实践”、“重理论、轻实际”的教学方式依然普遍存在。即使部分教师组织了实践教学,也因为目的不明确、组织不规范、保障不到位而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通过推进实践性教学,全面深化德育教学改革。

一、深化德育课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尽管当前德育课教材更加通俗易懂,但是其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没有改变。与普高学生相比,中职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较低、综合素质较差,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依然存在一定困难。加上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他们难管、难教,就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式”课堂教学方式,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填鸭式”的理论说教,使得德育内容更加苍白无力,不仅德育课的教学改革无法推进,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进入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阶段,对德育课教学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与德育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提高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就业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职业素质。与面对高考压力的普高学生相比,虽然中职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是人际交往能力、运动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独立探索、自我表现意识等却比较强。因此,我们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根据德育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发挥中职学生实践能力强等优势,把强化实践性教学作为推进德育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借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与学生特点相符合、与时展相适应的实践材料、手段或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开展校园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的自我体验中认知、领会和掌握理论知识,并内化为理念,转化为能力,外化为行为,使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快地进入职业角色、更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

二、三个课堂结合,大力推进德育课实践性教学

如果说班级授课是第一课堂、校园活动是第二课堂的话,那么社会实践就是第三课堂。以班级授课为主的课堂教学是上好德育课的关键环节,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不是课堂教学的简单延伸,而是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环节。因此,必须把三个课堂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相互联系的教学体系,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德育与专业的无缝对接。这不仅是德育教学实践性的要求,而且能为学生对某些方面的德育知识的特殊兴趣、爱好和更高的学习目标、要求,提供和创造进一步学习、钻研的舞台。

(一)创新深化实践性教学――班级授课

深化实践性教学,并不意味着要本末倒置地放弃班级授课,而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组织活动和实践中,精心选择和设计适合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搞活课堂教学并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实践的过程,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学得好。改进教学方法,适时采用案例式、情景式、仿真式、表演式等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如结合法律模块教学组织模拟法庭,结合人生模块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情境表演,或提供本地、本专业实际的生活、生产案例让学生分析,就某个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辩论,等等,使抽象的理论以鲜活、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或网络平台等现代教学手段,如在法律教学中插播《今日说法》、《法制天地》等录像,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场景,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直观地感受生活,感受社会。改善课堂结构,组织课前三分钟新闻播报、时事演讲等,由学生轮流上台播报、演讲、解读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开发德育第二课堂阵地――校园活动

校园活动是达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德育教学的重要阵地。应将社团作为学生德育第二课堂的主要阵地,以学生的共同兴趣爱好为基础,指导帮助学生组织诸如法律学习小组、时政兴趣小组、哲学与人生研究小组、德育小论文写作小组等,指导学生定期开展学习活动,每学期期末进行成果展示,让学生在快乐的社团活动中自主地学习知识、开发潜能,培养辨别是非和竞争合作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法律等教育只有在职业生活实践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使学生领会职业道德、法律规范的内容和意义,提高遵守职业行为规范的自律性。应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在实训中心、就业办和专业课教师的配合下,设计灵活多样的情境式职业模拟行为训练、团队协作精神预设训练、行业(专业)角色模拟行为训练、就业应聘模拟训练等,引导学生以“职业人”的角色学习生活,更好、更快地提高职业素养。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开展讲座、座谈、知识竞赛、模拟训练等教育或体验活动,如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组织企业文化进校园、我的职业生涯我设计等活动,邀请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一线工人、优秀毕业生到校宣讲企业文化、介绍成长之路、组织设计比赛等,增强互动性、趣味性,激励学生自信地学习。

(三)组织形式多样的第三课堂――社会实践

社会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大课堂。对学生知识的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于校内,还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应利用德育教育基地、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和合作企业、共建社区等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职业体验、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到纷繁的社会世界体验,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依据教学目标要求和模块内容,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学习等探究性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地实践体验中学习、感悟、研究知识和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经济模块教学中,可以结合“菜价”这一热点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自确定调研课题,通过深入蔬菜批发市场、零售市场访问商家、深入田间访问菜农、深入家庭了解情况等方式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或德育小论文,并组织课堂交流、评选优秀作品、汇编成册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快乐、增强自信。“实训周”、“实训月”特别是“顶岗实习”是职校学生的主要实践机会,既是检验德育课教学成效的重要渠道,又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再教育的重要时机。德育课教师应树立全程教育的理念,积极参与实习、实训的教育、管理,协助学生做好从学习到工作的心理调适,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抓住时机进行引导和教育。

三、健全三项机制,保障实践性教学有力有效推进

开展德育课程教学改革是全方位的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深化德育课实践性教学,不仅需要德育课教师和教研员反复探索、反复实践,更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工作、指导和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一)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重视程度

当前,各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德育课教学,中职学校必须转变重专业课程、轻文化课程的观念,加强对德育课教学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整合校内、校外的力量和资源,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员参与、全员育德的德育教学工作体系,形成合力。改善教学条件,配备必需的电子备课设备,为组织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提供活动场地和经费支持,为深化实践性教学营造良好氛围,创造必要条件。积极选派德育课教师参加各级培训、教研交流或教学研讨等活动,提高专业教学能力。

(二)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指导力度

实践导向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当然,实践性教学组织难度较大,要求更高,需要德育课教师加强研究和学习,努力探索适合本校、本人和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活动形式,提高驾驭和组织教学和活动的能力。教师要进入社会、深入实际,及时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态,及时掌握、收集和整理可以应用的各种素材;全程参与学生的活动和实践,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总结活动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反思并为进一步改进实践性教学积累经验。德育课教研组应组织教师深入开展校本研究,结合本地、本校的德育资源优势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共同研究制定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实施方案与操作规程,编写教学案例或素材,规划设计校园活动内容和社会实践项目,使实践性教学更具有参与的广泛性、时间的连续性、组织的规范性和实施的有效性。职教中心德育教研中心组应发挥牵头作用,加强教师培训和校际教研,建立网络教研平台和教学资源库,举办示范课、教研沙龙、名师讲坛、优秀教学成果评选等,引领、指导和推进实践性教学。

(三)完善与实践性教学相应的评价体系

评价具有激励和教育的功能。要做到“教学做”合一,深化德育实践性教学,就要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改变以往以考试定成绩的考核评价传统模式,建立和完善与推进实践性教学相适应的分层次、全方位的科学合理的德育教学评价体系,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实现实践性教学常态化、制度化。应健全教育行政部门考核机制,将德育课教学纳入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监控评估体系和德育工作先进校评估指标,定期对各学校德育课教学特别是推行实践性教学的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和质量抽查,督促学校推进德育课实践性教学。应改革学校考核机制,从学校层面对德育课教师进行以实践性教学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情况考核,并将实践性教学实效作为德育课教师课时津贴、绩效工资发放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认真抓好实践性教学。应完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以知、情、意、信、行五个维度为参考,将学生的课堂表现、日常行为,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参与率、参与情况及实践成果等作为学业考评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性教学。

总之,中职学校德育课不仅要传递文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面对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我们必须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中职学生实际,积极探索提高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深化实践性教学,努力提高德育课的教学质量和实效,使德育课真正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

参考文献:

[1]贺继明,蒋家胜,范华亮.从的《实践论》谈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改革[J].思想研究,2007,24,(5):144-146.

[2]张影.浅谈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0):256-257.

[3]华国智,刘高文.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现状及改革探析[J].职业,2012(9):247-249.

关于德育的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完全学分制;构想;实施

作者简介:敬代和(1963-),男,四川射洪人,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MBA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2-0032-02

学分制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高等学校,是伴随选课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20世纪以来,学分制作为弹性选课的配套手段,为众多国家采用,学分制以“分”作为计算学习分量的单位,分为完全学分制和不完全学分制两种形式。完全学分制有较大的弹性范围,不但可以选择学习内容,还可以选择学习形式;而不完全学分制相对而言弹性范围较小,学生选课范围主要限在本校的课程范围之内。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采用的是不完全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这是当前高职学校办学体制机制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实行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必要性

(一)完全学分制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仍然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社会对高职毕业生还存在一定偏见,高职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教育条件和资源与学生的期望还存在一定距离。要改变这些状况,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切实搞活高职教育,在完全学分制下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是一个不错的出路。高职教育要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保持良好的就业前景,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供求变化,就必须具有灵活的课程结构体系,确保毕业生具有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变化的素质。弹性学习的完全学分制能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及时调整强化专业知识结构,使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

(二)完全学分制增加了高职学校办学的灵活性,有利于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单一的办学模式造成我国职业教育实践性的缺陷;高职教育基本上是在普通高等教育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理论体系以学科为核心来组织教学的。学校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论性教学环节与实践性环节没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等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实行完全学分制,高职学校的专业可以办成全日制,半日制或业余制等多种形式,可以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制上也可以实行三年或多年,学生学习主要以达到某门课程的要求取得学分为标准,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优秀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多学习一段时间,修满所有的学分后再毕业。特别对于一些农村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则可以学习、工作分阶段进行。灵活的完全学分制度可以吸引到更多的生源(特别是因各种原因,较早进入社会,又想学习的人),减少因基础差,成绩跟不上而流失的学生,保持和发展高职教育规模,促进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此外,学分制可以加强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获得企业的支持。职业教育市场化是必然趋势,高职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开设课程,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体系和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保持同步;根据企业和就业市场提供的信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根据学生个性特征发展提供宽松的学习、培训环境。这样,高职教育既能满足社会、企业、市场的需求,也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在企业和学校之间建立起宽松和谐的双向联系,加强了校企深度合作,从而推动高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完全学分制有利于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特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诸多高职院校以多招生、扩大在校生规模为前提,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安排与学生参差不齐的文化基础之间出现矛盾,造成部分学生对开设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深广度不适应。实行完全学分制,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才能适应学生的个性特征差异。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完全学分制为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学习内容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高职教育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构想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核心是构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系,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应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有机结合为特征。以能力为本位,结合岗位能力标准,进行基于岗位能力的系统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是“目标明确,学制灵活”,“宽基础,活模块”。 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完成某项专业学习的基本(必修)课程,包括:“职业技能课程”是指按照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根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设置的课程;“职业核心课程”是根据各“职业技能课程”之间具有共同的职业能力,提炼能反映专业特性的技术,以此为基础构建专业核心技术课程;“职业基础课程”是以专业群共同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构建的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是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要求,各专业都应设置包括德育、体育与健康、文化基础课等在内的公共基础课。这类课程是一种水平标准化课程体系,用以衡量学生的文化和专业水平,以保证毕业生质量。

另一类是扩展(选修)课程,主要包括职业横向拓宽知识、专业纵向发展知识及其它社科人文知识等,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其设置应分多个层次,以满足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个性特长千差万别的特点。这样,各个学生优势能得到较好的发挥,为学生将来从事适合自己的职业提供了良好的基本知识。

(二)评价体系的确立

学分制教学的评价体系就是学分和学分成绩,学分是计算确定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计算课程学分一般以16-18学时为1学分,实践和实习环节则以26-30学时为1学分。三年制高职必修课程总学分应达到140-160学分,选修课程学分控制在12学分左右为宜。实行学分制能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学校该干什么,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从而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然而,学分可反映学生学习量的多少,但不能完全评价学习质量的好坏。如果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就会有一种60分万岁的想法,相映也会出现许多其它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学分成绩来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学分成绩的计算是用课程成绩对课程学分加权平均而得到的,具体作法是:将成绩分成等级,如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等,再分别权之以分值,成绩越优秀者,权值越大。在每个学期末就按照学分成绩来评定奖学金。用学分和学分成绩共同来管理学生学籍,不仅非常灵活的处理了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而且也利于学生奖惩制度完善。

在课程评价上,尤其是实践环节课程评价上要注重过程评价,构建学生自评、互评、团队评价、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积极推行社会评价、企业评价等全方位评价机制的建立。

(三)奖励制度的实施

完全学分制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构成奖励制度,这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较好的措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

为了和国家劳动技能鉴定相统一,学校应规定相关的专业必须取得相应的证书方能毕业的制度,即实行“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加强学习,不断通过各级各类的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除了相应的科目可以免修以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成绩取得该课程至少良好以上的学分成绩,积极实施“课证融合”、“以证代课”、“以证代学分”制度,为“双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对于一些起点较高、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学校应鼓励其参加专升本、自考本科等形式的学习,对取得了考试好成绩的学生相应实行奖励学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分制的优势,也让学生感到学校是真正教书育人的地方。

(四)弹性学制的建立

1.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对于提前修完学分的学生允许其提前离校,由学校开毕业证明,等到三年期满即可拿到毕业证书。

2.三年学习期满,仍没有取得规定学分的同学只发结业证书,保留学籍和学分,学生可在规定的延长期限内继续学习,通过考试获得规定的学分后,学校换发毕业证。

3.对学生年限不满3年者,经学校批准中断学业者,发给肄业证明,保留学籍和学分,学生可在规定期限内回到学校继续学习,修满学校规定的学分,学校换发毕业证书。

三、实行完全学分制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高职教育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正确实施的前提下,完全学分制的正面效应是主要的。但是,完全学分制与市场经济相匹配,有其长也有其短,认真研究实施完全学分制中的“利弊”,也有利于趋利除弊,减小副面影响。例如,完全学分制上课分散流动性很大,逃课现象肯定时有发生,因此,任课教师除了上课之外要教育学生珍惜学习机会,不要迟到、早退,保证正常的学习时间。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即要教书育人,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新集体的组织管理机制,又要注重对学生的独立自主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另外,授课教师的收入、信息化管理水平、教学投入、选修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选取等也是高职院校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很好解决的问题。高职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应该力求全面处理好这些关系,发挥学完全分制的优势,搞好学校各方面的建设。

高职教育实施完全学分制,一定要面对现实,实事求是;逐步实行,分步到位;扬长避短,在充分发挥完全学分制优势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实行完全学分制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唯有这样,完全学分制才能较好的为高职教育所用。

参考文献:

[1]翟轰.高职院校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4):12-16.

关于德育的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文教育 人文素质 职业院校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科技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形成,青年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多元化趋势,给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面对新形势,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给我们德育工作者开设了新课题。

一、全面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

1、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认识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一词,最早见之于古籍《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中国古代的“人文”特指“礼教文化”。人文科学,最早出自拉丁文,系指人性修养、文化教育领域的学科知识。人文科学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等等。

人文的作用在于通过教育提高素质,促进人更加和谐持续全面地发展。我们知道,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等影响,通过自身努力养成的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基本品质和素养。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是以育人为根本、全面发展为宗旨、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人文素质就是人文科学、人文知识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简言之,就是传授人文知识、培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青年的文化水平、理论修养、道德情操,就是教会青年学生如何做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2、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人文素质教育是传承古老中华文明的需要。古老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传承更新的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循人伦而以和为本。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与加强学生人文教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也趋同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人文素质教育就应当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基础,这些优秀的文化对青年思想感情的熏陶,对精神境界的提升,对创新能力的拓展,对古老文明的认识,对民族精神的凝聚均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样的教育才不会失去根基和底蕴。以人为本,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我教育意识,在传统文化中就有古代知识分子“严于律己”、“自强不息”的传统,通过“内省”来提高道德修养的做法。借鉴这样的理念,我们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作为有效途径,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

其次,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代人才竞争的需要。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外在表现为经济、国防、科技的竞争,内在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竞争,谁在人的素质上占优势,谁将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我国只有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人才培养上更新观念,从青少年抓起,从人文素质教育入手,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才竞争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是人进一步走向全面发展的时代。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容,也是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标志。

第三,人文素质教育是塑造青年理想人格的需要。人格,即人的信仰和情操、态度和兴趣、气质和素养以及价值观的总和,它是人的内在素质与外在素质的统一。人格的核心是人的内在素质,即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意识。我们知道,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依靠内在的动力,这种内在的动力来自于人的素质,建设现代化的国家必须依靠具有现代素质的人,具有现代素质的人首先要具有健康理想的人格。传授人文知识,可以帮助青年确立人生航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帮助青年拓展思维、陶冶情操,可以培养青年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原则和职业道德操守,可以提高青年的人性修养。

二、重在实践、创新人文素质教育新特色

认识人文素质的内涵,了解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必要性,才能使我们在实践中大胆创新。马钢技师学院近年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理念,立足实际,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了“以素质教育为基础,技能培养为本位,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打造金色蓝领”的核心价值观,全面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金蓝”校园文化。

1、确立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是马钢技师学院立足自身、面向未来、适应市场,创新教育方法、拓宽教育内容,突出“以人为本、全面育人”思想的与时俱进的新举措。开展好人文素质教育首先要确立科学的、可操作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对学生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既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把人文教育变成自我教育,又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提高人文素养。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了为期三年的计划,每学期安排人文素质教育授课和实践活动,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类,内容由浅入深,古今中外人文百科皆涵盖其中,实践活动有自我修养和集体活动组成,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潜能和协作精神。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院发放人文素质教育考核卡,由班主任、系部、学生处逐级跟踪考核,考核以学分制为基础,参加授课和实践活动取得相应分值,每学期达到规定分值即为合格。第一学年考核合格发放人文素质初级证书。第二学年考核合格发放人文素质中级证书。第三学年考核合格发放人文素质高级证书。人文素质等级证书制度使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走上了正轨。

2、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是我们人文素质教育的一大特色。我们在人文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采用新模式,在课程设计上综合考虑三个学年,对每一学年既强调系统性又兼顾相对独立性,三个学年课程涵盖了人文精神、人文景观、华夏文明、文化名人、名著欣赏、音乐美术、影视欣赏、综合艺术等方面。课程设计力求精心策划,课程内容中把人文与地域结合起来,把马钢与钢城结合起来,把美与艺术结合起来,把历史与现代结合起来。安排了《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讲座、马鞍山历史文化介绍、《网络黑客与计算机病毒》讲座、《徽骆驼》讲座、《鲁迅的人生》赏析、《红楼梦》欣赏、《李白与马鞍山》讲座、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欣赏、观看电影《惊涛骇浪》以及学唱《金蓝之歌》。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展了青年志愿者活动、美化校园活动、巧手作品展示等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和选择性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进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直观形象教学,为了保证教育质量,我们邀请了资深教师、文化工作者、市有关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来校授课。

3、营造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的人文氛围,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教育引领和文化启迪的有效形式,它通过校风、学风、教风的外在表现,体现了我们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马钢技师学院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金蓝”校园文化,丰富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内涵。

打造金色蓝领,既是学校办学历史的积淀,更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金蓝”校园文化是学院在多年闯市场、创品牌、育新人的实践中创造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它是以我们特有的办学目标、市场定位、价值取向为核心的特色文化。弘扬“金蓝”文化,是我们人文素质教育的一大舞台。在打造金色蓝领价值观的引领下,学院新建了教学楼、实训楼、办公楼,加大了教学实训和生活设施的投入,美化绿化了校园环境。在聚焦教育质量、提升管理效能的主题下,学校全面推行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提出了“顾客第一、技能为本、有效控制、持续改进”的质量方针,修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学生行为规范。“金蓝”文化引领学生树立“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技能改写人生”的求学理念,它凝聚着师生的力量,推动着人文素质教育在各个层面展开。

读书活动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侧面。为了开展好读书活动,学院成立了读书指导委员会,每年推荐古今中外的30篇读书书目,提出了“每天一小时,每学期一本书”的读书口号,举办了读书心得交流会,为学生办理了图书借阅卡,青年学生树立终身读书的理念真正做到了“与书结缘”。

金蓝文化艺术节是我们人文素质教育的一大亮点,它把文化引领与学生参与有效地结合起来。学院成立了金蓝合唱团,成立了金蓝艺术团,两年举办一次金蓝文化艺术节。用《金蓝之歌》唱响了求学、奋进的主旋律。除此之外,青年志原者活动、祭扫烈士陵园、歌咏比赛、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会、巧手展示大赛等,这些活动点缀着我们金蓝文化的方方面面,使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更具吸引力、更具号召力、更具凝聚力。■

关于德育的知识范文第5篇

2、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3、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5、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6、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7、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望阙台》

8、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汪洙《勤学》

9、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