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德育渗透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教师自身要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素养
要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必须要先以身作则,加强学习,增强自身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素养。初中英语教师应从自身抓起,主动了解更多有关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方面的情况,全方位地了解英、美文化交际存在的背景知识。另外,在日常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文化差异对语言运用所产生的影响有多大。比如在婚礼上,外国友人夸奖新娘漂亮:“Your bride is very beautiful!”由于英语翻译没有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将新郎回答的“哪里!哪里!”直接翻译出来,结果老外听了很疑惑,以为新郎要问新娘具体美在哪些地方,于是老外又解释道:“The face,the eyes,the nose...everywhere.”这样就闹出了一场笑话,若是翻译对中西文化差异有较深的了解,直接回一句“Thank You!”就足够了。
再如,在教学有关Weather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Weather这一话题渗透跨文化知识。很多人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老外那么喜欢聊天气呢?实际上,西方人初次见面时,习惯用谈论天气的方式作为交谈的开场白,其实他们不是为了谈论天气的好坏,而仅仅是为了引入一个新的话题。经过教师这么一解释,学生以后也不会认为西方人喜欢谈论天气是一件奇怪的事情。由此可见,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学生便能了解到更多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二、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发掘跨文化意识
词汇与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词汇的产生与消亡都伴随着某些文化现象;在未与文化意识结合之前,人们给事物赋予名称时是随意的,但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综合起来的文化意识却能使这些名称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龙(Dragon)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物,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是邪恶和凶残的化身。由此可见,在词汇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挖掘对学生理解词汇有着深刻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新单词时,教师不应继续把听说读写作为最终的教学目的,而应进一步去挖掘词汇背后的文化含义,从小小的单词开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如,politician和statement这两个单词,很多学生认??politician是政治家的意思,经常将中文的“政治家”翻译为politician,然而这个词在美国英语中具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它指的是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因此中文的“政治家”译为statesman在美国和英国文化中都很贴切,statesman主要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人们通常把有威望的高级政府官员称为statesman。
三、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
在跨文化交流中有必要提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让双方在交际中进入同一个文化背景,避免误解或敌意的发生,获得成功的交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词汇的不同文化含义,口语教学应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结合情景挖掘词汇的文化意义,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去了解词汇背后的文化,更有利于学生达到用词准确得体。比如,Blue这个单词,在汉语中指秋高气爽的天空色,给人以辽远、宁静和超脱的感觉。在英美国家,蓝色表示高雅和忠诚,常用来喻指人的“情绪低沉”“黄 色的”“下流的”,to make a blue joke(开一个下流的玩笑)。另外一个代表颜色的单词“white”在英语和汉语的文化含义也很不相同,在英语中white代表纯洁、高贵,故婚纱是白色的,在汉语中white代表死亡和疾病。再比如,动物词语在中英的文化差异,英语中的百兽之王是狮子lion,汉语中的百兽之王是老虎tiger,“置身虎穴”译为 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虎头蛇尾”译为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因此在学生进行英语口语会话时,不应一味追求语言的准确性而忽略了其交际的有效性和语言的得体性。
四、借助节日文化,挖掘文化背景知识
初中生普遍对节日都很有兴趣,因此现在国外的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都很受欢迎,由此教师可以抓住节日这个话题吸引学生的兴趣,借助节日文化的教学,渗透节日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学生记忆更深刻。比如在教“Christmas Day”时,教师可以用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盒等装饰教室,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能感受到圣诞节的气氛,再利用多媒体介绍圣诞节的起源、圣诞老人的传说,让学生动手制作圣诞节卡片,学唱圣诞歌曲。圣诞节在外国人的眼里就相当于是中国的新年,因此教师可以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做对比,让学生找到它们的共同之处:Family day,the first day of a year,feaster,gift.此外,教师还可适当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介绍其他的外国节日Easter(复活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的相关知识,如这些节日分别是哪天,有什么庆祝方式,吃什么特色食物等。同时结合我国的重要节日,如the Spring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Lantern Festival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节日文化差异,通过节日文化差异渗透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育 人文精神教育 实施措施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和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人格、气质和修养。培养人文精神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对高中学生具体表现为珍惜生命、悲悯苍生;热爱科学、理性思维;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等方面。
二、化学学科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化学学科和人文教育是不相关的,因为他们分别属于两类不同性质的学科。然而,对化学学科许多内容和方法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人文教育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人文学科范畴内。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化学与人文科学从来就是紧密联系的具体来讲化学的人文精神内涵应该包括多个方面。
首先是人道主义:化学研究的宗旨应该是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其次是求真精神:科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探索真理。再次是社会责任:任何科学家的研究成果都不是属于科学家本人,而是属于全社会,乃至整个世界。
三、中学化学教育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对化学学科的诸多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培养关注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盲从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目前高中教学阶段学科分工细化、教学的功利性空前增强,许多教师将化学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忽视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这必然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既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利于化学学科教学。
四、中学化学教学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强调化学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化学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就是要求化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让学生将学习化学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化学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中学化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措施
1、加强教师修养,培养学者型教师。这是实现在中学化学教育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基础和途径。学者型教师除了有扎实的知识结构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外,观念新是学者型教师素养的核心。学者型化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一般合格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而学者型教师的知识不仅面宽,而且质上也很显著,他们不仅对问题的深层结构敏感,而且 还能结合学科特点渗透科学方法论、创新精神、人文素养、科学价值观等。学者型化学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策略:在课堂上不仅关注教什么,如何教,还能有效地进行学法指导,并通过设计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加强落实中学化学实验的人文教育功能。(1)化学实验教学目标设计要倡导人文理念:帮助学生获取、验证和拓展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分析实验和总结实验的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合作实验等实验模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互相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学习兴趣、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树立绿色实验思想、环保意识,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责任感。(2)化学实验教学过程要重视人文精神培养:中学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变化各异的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解决意想不到的实验问题,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和勇于探索、刚毅顽强的实验精神。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实验以及化学实验史教育等方法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3)化学实验结果评价要体现人文关怀:表现评价:表现评价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情感评价:化学实验中的情感评价主要包括对实验的兴趣度、对实验探究的态度、对自作的态度、对实验数据分析、统计的诚实态度等方面。
3、抓好几个关键环节和中学化学教育相关辅助资料。上好启蒙课,激发学习兴趣;发挥“资料卡片”、“科学史话”、“精美图片”、“科学视野”、“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等栏目德育功能;重视挖掘化学课程中化学美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和真善美的情操;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达到人文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自然整合。
摘要:在中技英语教学中,通过渗透文化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很关键的。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首先要结合中国文化,欣赏英语谚语;其次要对比中西节日背景文化等等渗透文化知识的教育。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知识的教育。在英语课堂中,从文化入手,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会使大多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技校生、中西方文化知识教育
一、渗透文化知识教育的必要性
1、文化知识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英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随便对外交往次数的迅增,英语知识的不足却会闹出笑话,所以英语教学必须面向世界。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尔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因此应在此基础上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而忽略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话,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中技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生源的不同,英语基础底子参差不齐。技校的英语专业性很强,如机械、汽修、化
工、计算机、电工电子英语等,学生基本知识不扎实,学得很吃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信心受挫,学习积极性自然下降。另外,学生缺乏学习语言的氛围,学习没有乐趣可言。目前我们英语组编写的《Tourism English》校本教材在各个专业部的辅助教学中很适用,特别是在旅游专业部的教学中。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相结合,大大在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三、文化知识教育的方法及内容
一)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对于学习
英语文化知识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能够让也们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到学习新的文化环境中。
1、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方文化在称呼、打招呼、感谢、介绍、隐私、谚语、节日、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2、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多媒体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知识的了解;组织英语角,英语口语演讲比赛,英语书法等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在本校去年底举行的“首届英语口语风采大赛”中采用自我介绍和才艺展示,景点抽签介绍和评委问答三个环节进行,让学生真真正正过了一把“Oral English”的瘾。举办此类活动对丰富校园文化、浓厚学校学习英语文化的氛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勉励同学们大胆地听英语、说英语、唱英语、秀英语,营造了浓厚的校园英语学习氛围。
3、在实际英语课堂教学中,也采用加强“交流-互动”环节;例如:
1)、音乐渲染,创设情境。在课前3-5分钟播放优美动听的英文经典歌曲,使学生安静下来,对学生的心理起到放松的作用,从而导入新课。
2)、激发思维,增进想象。让学生上讲台做简单的duty report,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3)、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地参与各种英语学习活动,并从中获得乐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切实改进教学方法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心,激起求知、探究、操练等学习意愿,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注意深浅得当。
4、视听示范,培养语感。课堂上播放一些标准朗读录音对学生的朗读技巧和听力训练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知识教育的内容
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体现;
1.Greetings(问候)
如在西方国家,要是碰到的熟人或是朋友之间的问候语,不能向我们中国人一样说“Have you have you lunch?”(你吃了吗?),在我们中国仅仅只是一句很普通的问候语罢了,而在西方,那是别人误认为你会请客吃饭什么的。说英语国家的人们打招呼通常都是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而展开的。再比如说“comrade”(同志)这个词,是我们国家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里都常用Sir和Madam称呼,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男士),Miss.(未婚女士的称呼),Mrs.(已婚女士的称呼),Mz.(不知结婚已否的女士的称呼)。
2.Thanks&replies(感谢和答谢)
一般而言,在中国人的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这个词语,如果用了,听起来有点怪异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上有了一定的距离。而“Thank you.”这一句话在英语国家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准备一桌美餐,请客看电影或是生日送上礼物,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在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您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问题。当别人问及要吃点什么或喝点什么时(What would you like to drink?),在中国都习惯客气地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等。根据英语国家的习惯,想,就说声“Yes,please.”或“Ok,thank you”,若不需要,就说“No,thanks.”就可以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谦虚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Introduction(介绍)
“What’s your name?”这句话出现的频率颇高,但对于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有不同的说法。在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My name is …”,自然会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便在面谈、填写表格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please?”或“May I have have/know your name,please?”,如使用“What’s your name?”,将会给人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4.Privacy(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在说英语的国家人们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此都涉及到个人隐私。看此组对话:A:How old are you?,Miss Anna? B:Well, it’s a secret!。为什么Miss Anna不愿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的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的实际年龄不愿告知,女士们更是如此。
5.Proverbs(谚语)
在课堂中,结合中国文化,开展谚语的Guess and Translation环节,让学生进行分组竟猜。
6.Holiday(节日)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随着文化的融合,中国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倍受外国朋友的青睐,如: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中秋节(Mid-autumn Day)。同样,学习英语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和Charistmas Day(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Jesus Christ诞生的日子,进尔了解众多相关的词汇圣诞前夕(Christmas Eve),圣诞老人(Santa Clause),圣诞树(Christmas Tree),圣诞大餐(Christmas Dinner)中的火鸡(turkey)、布丁(puddings)等等,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西方节日的知识。
7.其它一些常用的句子。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初中英语 渗透 探讨
前言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跨文化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较大的联系,教师要让学生更有效的掌握语言知识与技巧,能够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同时消除学生在语言交流中产生的障碍,不断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带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交际方式不同,因此必须进行跨文化交际。在经过跨文化交际的学习后,学生将会了解到文化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学习中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从而来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想,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随着初中英语教材的不断丰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学生必须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更加轻松。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到,学习英语不仅仅是对英语词语以及语法的学习,同时也会对国外社会文化以及社会背景等知识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从而来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渗透策略
1.重视对单词文化的深度挖掘。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单词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学习环节,并且对学生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要提升对单词的教学,同时在单词的教学中能够渗透跨文化意识,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教师要围绕单词的读音、拼写、用法以及含义着手,开展教学活动。中西方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样导致很多单词的意义都不同,这需要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英语单词“dog”,中国人的理解一般都是骂人的意思,然而在外国人来看,则是由不同的含义,则是代表人们的宠物,属于家庭中的一份子,与人们的关系较为密切等。因此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在进行单词的教学中,要为学生进行全面的教学,能够为学生进行解释,从而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2.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把握。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对教材内容进行把握,从而来适当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渗透,从而来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素质。在初中英语教材中,有很多知识都是关于欧美国家的相关文化习俗等知识的教学,这样教师就要对其有一个深入的把握,能够将跨文化交际意识渗透到其中,科学合理的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教师要利用课文以及相关知识对帮助学生掌握中西方的思维习惯,以及相关的语言表达差异与价值观念等。要将中西方的异同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要让学生了解到在单位以及家庭学校的日常交往中,存在的差异指出,以及所遵循的原则,从而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语言表达的方式也不同,在英语中则是重视利用一些连接手段来表达句子的逻辑思维,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思维习惯以及文化差异,能够体会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3.创设有效的情境。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能够充分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英语文化氛围,能够在教学情境中渗透跨文化意识,从而来帮助学生去了解西方的文化,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以及理解。学生在文化氛围中将会更有效的融入其中,理解英语文化的知识内涵,从而来有效体会到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来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教师结合社会背景,以及教材内容,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融入到文化背景中,从而来运用语言知识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习。另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展示一些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以及一些节日盛况,为学生播放国外影片,促进学生了解国外文化,从而来加深学生跨文化意识。
4.重视文化内容的挖掘。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教材中文化内容的挖掘。初中教材中很多内容都具有较为深刻的意义,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将有效学习到一些基础知识,同时也会对一些传统文化以及风俗习惯有全面的认识,因此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文化知识的渗透,能够充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例如:在“Let’s scelebrat”中,在国外也有很多的庆祝节日,其中“New Year’s Day”,表示对春分的庆祝,并且会利用一些晚会来进行辞旧迎新活动。而“Easter Day”在街上将会出售一些兔子和彩蛋等。对于我国的传统节日,则是由中秋、春节等,人们会吃月饼,吃饺子以及看晚会等习俗。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能够适当引入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习俗等,以此来充分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升课堂的氛围,促进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同时让学生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等,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形成。
三、结语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能够采取一些科学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英语教学;中国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73-02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涉外活动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际频频出现。与之相适应,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观念,已逐步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外语教学既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又要传授书本之外的文化知识。既要加强英美文化的导入,又要逐步增加中国文化的渗透。努力使学生在了解两方文化的同时,更加深刻地领悟丰富多彩的、绚烂的中国文化。从而在跨文化的交际中,自然担当起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让世界了解中国。只有这样,才能使英语教学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相适应,才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一、当前英语教学中严重缺少中国文化渗透
语言与文化是联系密切的。[1]美国语言学家Claire Kramsch说“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不可分”(Kramsch,1998)。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就决定了文化对语言教学的重要性。目的语文化教学中应该渗透在外语教学中,这一观点得到了众多语言学者和教育学家的认可。因此,目前在我国的英语教育中得到了体现,高校中的英语教材和课堂中大量介绍英美国家的文化与习俗,并且开设了大量的介绍英美文化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语言与目的语文化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也了解了英美国家的文化习俗,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然而纵观我国英语教学,在加强对英语语言各层次文化内容讲授的同时,却对于作为交际主体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却受到了众多教学者的忽视。随着学生逐渐增加了对英美等国家文化的了解,提高了英汉双语语言表达能力,却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由于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本国文化的英语意义了解不足,无法用恰当的英语来表达本国文化,这样以来,就导致英语交际的缺失和低效,从而造成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许多有一定英文程度的学习者缺乏对中华文化底蕴的了解,对于传统文化中的Confucianism/Taoism(儒/道)知之甚少,更有为数不少的学习者把令西方人也十分崇敬的孔夫子的英文译名为Confucius,还有人闹出把Mencius(孟子)奉为异国圣者而译为“门修斯”的笑话。出现这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因为在英语教学中,教育者过多加强了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的教育,忽略了本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造成了学者不能足够重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最终导致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偏低,更无法有效地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给世界,进而无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另一方面,存在另一见解,认为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在学习本国文化,在本国文化的浓厚氛围中成长,这当然是毋容置疑的事实。但我们这里探讨的是如何将本国文化渗透进英语文化的教学中,即使学生在深刻了解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能够准确的用英文释义来传达中国文化及内涵,进而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一过程也是更加深刻地领悟中国文化的过程。通过使学生不仅理解中国文化,也能在英语学习中灵活运用其背景,促使学生形成更加独立的文化人格,构建起更加坚固的能够抵御西方腐朽思想侵蚀的思想文化堡垒。这正是我们当前英语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
二、英语教学中加强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和领悟
祖先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财富——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其对全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维系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精神纽带。但是,必须看到当前存在的不容忽视的现实,一些学生在大量接触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崇洋的思想,对本土文化产生不屑心理,认为的一切文化都是好的。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中,应该推进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但这些文化的相互渗透绝对不能演化成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文化入侵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对此,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当前英语教学中加强本土文化的渗透,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构建起更加坚固的能够抵御西方腐朽思想侵蚀的思想文化堡垒,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妄自菲薄,始终保持自尊、自强。
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渗透,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异国文化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用英语释义中国文化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学习英语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使用英语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围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对西方世界有着很强的吸引力,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增多,我们有责任在理解异国文化的同时,更加深刻地领悟本国文化,更好地向西方国家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渗透正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2]。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中国文化渗透,使学习者有机会看到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培养学生辩证的文化意识。在直观的对比中,才能更加深刻地明白民族文化的深远意义,认识到本土文化的发展需要坚守,需要扬弃,需要兼容并包,这样文化才会相互交流,更加繁荣,而绝对不可能是单一的东方文化或西方文化统治世界,更不会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统治世界。
三、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本土文化渗透的途径
(一)调整英语教材内容,增加母语文化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教育者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使学生掌握如何准确地用英语来传达中国文化。在教学材料中没有体现其作用,结果造成了很多学生无法正视本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不能掌握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当前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既无大纲,亦无教材,全凭师生们进行自我传播,随意性较大,也不够准确。我国的跨文化研究也多停留在理论探讨方面,没有系统地可供一线教师参考的教材和资料,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不到这方面的训练。因此,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在我国各类英语教材中,增加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比较的相关内容。教材编写者也应根据英语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将上述内容编写在具有本土化特色的中国文化读本和教材中。这些读本和教材可以是中英对照,也可以是全英语,要注重听、说、读、写、译等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并配备相应的音像、电子读物,以增加教材和读本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为中国文化的教学实践提供客观基础和参照依据[3]。
(二)根据中,西文化的对比,组织英语教学
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还要加强对本土文化的理解,掌握如何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我国教学中可采用对比原则,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理解能力。例如在介绍中国的哲学和宗教时,教学者可以把儒家思想和基督教精神作一对比,从而对西方的主流文化与中国的核心文化进行比较,使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特征和影响有更深刻的了解,充实他们的文化知识系统,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方词汇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例如“dragon”一词在中、西方文化中差异很大,在中国人的眼里,龙被视为大吉大利的神灵,是吉祥幸运的象征。汉语中有许多词汇来颂扬它,如:“龙腾虎跃”、“龙飞凤舞”,但是,在西方人眼中,龙却是势不可挡的恶势力的象征[4]。
(三)提高英语教师素质
目前,社会对英语的运用能力的要求逐渐增高,英语教学者不但担负着语言教学的重任,还肩负着文化传播的任务。英语教学者不仅应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跨文化意识,这样才能在英语教学中成功导入本土文化,在教学中将这些文化和意识传授给学生,使其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系统并运用于语言运用。同时,外语教师还需要能灵活的用英语来传播本土文化,多用英语描述时事,增加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对英文的学习兴趣。既要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文中西文化的平等意识,培养他们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使他们在日后的对外交流中从容自如。为此,英语教学者应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不断提高自身文化沟通能力,深入学习中外文化的精髓,广泛关注新奇文化现象,拓展关于文化方面的研究领域,增强自己中、西方文化方面的综合素质,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才能担负起在英语教学中导人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重任[5]。
(四)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环境下,教师必须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渠道或途径来获取信息。为了更有效地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本国文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等多种方式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例如:开设学科内专题讲座,聘请一些学科相关专家、学者对学生开展较为系统全面的英美文化的教育课程。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循序渐进、英汉相辅的方法,以扩大学生视野,传播中西方文化知识。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文作品,如林语堂的《吾国吾民》(My Country,My People)、《中国的生活》(ne Chinese way of life)等。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电影,像著名导演李安的《推手》、《饮食男女》,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中国文化英语演讲竞赛等活动,丰富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知识[6]。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渗透,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辩证的文化意识的需要。正视当前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严重缺失的现实,必须调整英语教材内容,增加母语文化;对比中、西方两种文化,组织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师素质,担负中国文化传播重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加强中国文化渗透。
参考文献:
\[1\]Kramsch,C.Language and Cul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M\].Oxford,New York:1998.
\[2\]姬京彤,宋莉.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输入的问题与反思一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的调查报告\[J\].中关英语教学,2005,(3).
\[3\]陆全.论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5):84-86.
\[4\]李娅琳.试论跨文化交际中平等交流意识的缺失及对策\[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3):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