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

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

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甘露醇;外渗;软组织坏死;湿敷

甘露醇是一种主要用于脱水和利尿的药物,在治疗脑水肿、青光眼等疾病方面运用较广1,2。甘露醇外渗是常见的不良反应,可导致软组织坏死3。我院在实践中,通过湿敷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1年3月—2012年3月接受甘露醇静脉输注并出现局部软组织坏死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7—79岁,平均57.6岁。所有患者均遵医嘱接受甘露醇静脉输注。输注过程中出现甘露醇外渗,并引发局部软组织坏死。

1.2 治疗方法 患者出现外渗以及局部软组织坏死后,立即停止甘露醇输注。确定坏死症状后,用无菌纱布蘸50%硫酸镁和10%炉甘石酒精溶剂对有关部位进行湿敷,每3—4h一次,每日3—4次。对部分症状严重者,使用654—2注射液10mg,并加生理盐水1ml制成0.5%的654—2稀释液,进行湿敷。所有患者均选择上肢静脉穿刺,重新输注甘露醇。

1.3 护理方法

1.3.1 健康宣教 在重新输注甘露醇之前,对患者进行了健康宣教,尤其是甘露醇外渗的危害和注意事项进行了重点讲解,让患者及家属再次输入甘露醇的过程中,对外渗有着充分的认识,从而预防甘露醇外渗的再次发生。

1.3.2 甘露醇加温处理 在注射甘露醇的过程中,对甘露醇进行了加温处理,温度在25℃左右。通过甘露醇的加温处理,以避免静脉炎以及输液反应的出现,有效降低外渗发生的风险。在加温过程中,严格控制温度,尽量不超过30℃,从而保证静脉输注甘露醇不会导致血管内的蛋白质出现变形等问题,诱发血细胞的死亡。

1.3.3 患者心理护理 部分出现外渗及软组织坏死的患者以及家属再次接受甘露醇输注时,存在一定的负面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科加强了患者的心理护理,通过积极的讲解甘露醇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以及有效预防甘露醇外渗的注意事项,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为患者软组织坏死及有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医患基础。

1.3.4 尽可能的使用留置针 留置针具有容易固定、对血管刺激小的特点,而且还可以减少穿刺次数,有助于避免过多的穿刺对患者静脉的破坏。因此,在护理中,通过充分的讲解,让患者尽可能的选择留置针穿刺。

1.3.5 外科处理 进行常规日常护理,并采取外科处理措施,包括静脉滴注抗生素以防止坏死组织痂下液化,清除坏死组织,定期换药等。并要求医护人员密切关注患者情况,一旦有异常情况出现立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治疗。

1.3.6 出院指导与随访 患者治愈后,进行了出院指导,主要包括交代有关的注意事项,并就医护人员潜在的可能疏忽进行了道歉。同时,进行了1—2次的随访,了解患者情况,以充分赢得患者及家属的原谅。

2 结 果

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软组织坏死均得到治愈。其中,6例7d内治愈,11例在14d内治愈,3例在21d内治愈。从随访结果来看,患者无不良反应,患者满意率100%。

3 讨 论

由于甘露醇独特的生化性质,在静脉输注的过程中,需要以较快的速度输注完毕4。过快的滴速,极易对穿刺处形成强刺激,并引起甘露醇外渗,严重者还会导致局部软组织坏死5。通常发生软组织坏死意味着甘露醇外渗较为严重。因此,适当的治疗与良好的护理对于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硫酸镁是处理甘露醇外渗的常用药物。硫酸镁本身具有很强的渗透功能,通过将其湿敷于有关部位,可以减轻组织的受损程度,帮助组织恢复。而炉甘石在清除坏死组织、促进组织重生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从我院的实践来看,通过50%硫酸镁和10%炉甘石酒精溶剂交替湿敷患者有关部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注重治疗的过程中,我院还加强了有关护理。护理以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瓶颈为突破口,通过详细讲解有关注意事项,帮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甘露醇输注中需要留意的有关环节,同时以真诚的态度赢得患者及家属对工作的支持,极大的促进了软组织坏死的治疗。由于在护理中,充分考虑到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因素,我们通过真诚沟通与真心交流,患者对有关工作给予了足够的支持和信任。而从随访的结果来看,患者100%的满意率体现了工作的成效。

重视患者心理干预的同时,我院还从药品、器械、外科护理等方面优化了护理方案。比如对甘露醇进行加温处理,建议患者尽可能的使用留置针等。从结果来看,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段娜,范传玲.甘露醇静脉滴注应注意的问题[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2).

[2] 廖才媛,喻立新.静注甘露醇引起局部软组织坏死中西药湿敷的治疗及护理方法研究[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10,(10).

[3] 秦芳.20%甘露醇静脉滴注对血管组织的损伤及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0,(02).

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范文第2篇

1 完整性不够

   我军装甲装备保障历史研究完整性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而:一是绝对缺失。我军装甲装备保障的工作起始较早,但是装甲装备保障的概念形成固化较晚,长期以来,装甲装备保障历史散布于作战、后勤保障、装备保障的历史之中,以装甲装备保障活动为主线进行研究并见诸文字的资料少之又少,缺少独立完整的历史研究记载,散布式的存在造成了一些阶段性历史研究的缺失、重要历史史实的流失。二是相对缺失。这种缺失是研究者的客观认识不足或主观臆断选择造成的,由于其时代局限性把一些本该被记录、被研究的史实被选择性遗忘,或者只见结果不见过程的留存,对于分析其成因带来极大的困难,例如,完全照搬苏军既有模式阶段,我军独立发展的实践和探索历史均被淹没在成型的舶来经验之中。

2 系统性不强  

 系统性不强在很大程度是完整性不够的必然结果,尽管某一阶段、某个专题或某个单位有过对历史的梳理和总结,对于我军装甲装备保障历史的整体,目前还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总结。除此之外,大部分研究成果只是停留在了对史料的整理和对装甲装备保障各阶段重要历史事件的记录和描述。一是外部关联不够造成的缺陷。一些研究,抛弃了时代特征、军事战略方针,离开了战法、保法、训法、军队编制体制以及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发展状况,单纯地研究保障历史,结果只能是自说自话、孤立片而,对当时和后人的借鉴意义都不大。二是内部互动不够造成的缺陷。装甲装备保障是管、修、供、训、研、战多项业务融合互动的统一体,一些历史研究的方法往往是就事论事,孤立地实施个体研究或业务纵向研究,忽略了业务间的关联性,其结果造成了对规律的探究不深不透,对原则的归纳若即若离。

     3 对比性缺失

   对比性缺失的表现形式是重在序贯性的史实记录,缺少优劣比对解读和发展脉络走向判断,具体体现在:一是缺乏横向对比。这种情况从1945年开始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历史研究中体现的较为明显,经历了装甲装备保障初创探索、学习借鉴、自主发展、曲折发展四个时期,尤其缺少与外军的同时期比对研究,即使是学习借鉴时期研究前苏联的装备保障,也是处于单方而、无基础的全盘模仿学习,而非比对研究,造成对发展状况定位不准,无法掌握同期外军保障工作的异同,出现固步自封、闭门造车的后果。二是缺乏纵向对比。以装备保障力量的培训体系为例,现在能够见到的均是各时期的历史静态记录,“截比50年代末,赴苏留学、院校培训、部队自训的人员培训体系初步形成”,"20实际60年代修理工‘先训后补’的训练体制基本成型”,缺少时期转换、重大变革的分析研判、动态解读,则把握不清发展节奏,研究缺少历史剖析与现实指导意义。   

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学习方法;存在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各种学习方式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广义上是指学生研究问题的学习方式,狭义上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各门课程,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自我体验、理解和运用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种学习方式主要是指教师不把问题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学生通过教师启发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下面主要针对高中人民版的历史教科书展开对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一、开展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1.搜集历史课题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

高中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搜集有关某一重要课题的资料,加以整理和分析,再把研究的结论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撰写下来。一般来讲,论文要有它的研究意义,要有明确的论点,分析及论证都要有依据,让学生独立思考,有学生自己的见解。

2.撰写有关历史题材的小型社会调查报告

学生围绕某一历史课题,组织开展走访或是实地调查等有意义的活动,将搜集的资料和得到的结论以社会调查报告的形式撰写出来。活动的进行不能盲目,组织者要事先选定调查的地方和对象,并做好各项记录,在此过程中,学生们或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互相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师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知识辩论

组织辩论主要是针对某一个具有正反面的历史问题,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双方各持一个观点,以正规辩论赛的形式组织开展活动。教师不能任意的将课题视为辩论课题,被选中的辩题一定要具备可辨性和适中性,是学生都比较有兴趣或是比较重视的历史问题,但必须要求这一辩题不偏向于任何一方,没有明显的倾向性。

4.适当地采取试教法

试教法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扮演教师给大家上课,从“学”转变为“教”,在“教”中学习,做到真正的“教”“学”相结合。历史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扮演自己的身份,把一些指定的历史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教给其他学生。但是学生一定要重视每次的上课,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分析好教材,找齐所需资料等。在学生准备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时的指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收获。

5.自办报刊,尝试编写历史性事件

在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了解后,可以让学生尝试“成为”一名编辑或是记者,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评论和编写。学生不但可以模拟当时的历史情境,也可以对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选取一个视角进行编辑。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也让学生明白掌握历史事件阶段性的重要性。

二、高中生在历史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高中生选取的历史研究课题的范围过于广泛

由于学生以往都是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新的学习方法,学生对其还是有些生疏,不能很快适应它。因此,学生在选择或制订课题时盲目不合理地选择了一些大范围的研究课题。一个较大范围的研究课题,由于它的文化范畴较为广泛,学生很难把握住它的教学方向,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也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搜集资料有一定难度

历史具有过去性,历史学科不像那些物理学科,可以通过做实验来获取所需结果。历史研究性学习所需的资料很少有实物资料,一般都是以文字资料为主要参考资料,影像资料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学生获取资料的方式只能是通过书本上的文字叙述或是图片资料,然后分析出与之有关的知识点来。

3.学生历史知识薄弱,无法掌握完善的历史知识结构

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K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6-0071-02

2012年7月4日,由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全球史研究在中国:理论、方法与实践”研讨会在京隆重举行,来自社科院、清华、北大等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出版社的30余名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梁占军教授致开幕词。梁教授回顾了全球史研究中心自2004年成立以来在教学、研究、发行刊物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希望与会专家就全球史研究中心今后的发展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此次研讨会共提交学术论文17篇,分别围绕“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多元文明互动与共生”“大历史研究”两个主题展开讨论。

一、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多元文明互动与共生

“文明”是一个常见而重要的历史概念。不同学者分别从方法论和具体案例的角度对不同文明间的互动与共生进行了研究。刘文明教授从“文明”的概念和文明史的编纂史入手,对多元文明史编纂方法的演变进行了回顾和探讨。他认为,从基佐的《欧洲文明史》(1828年)算起,文明史作为一种历史书写形式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即使在国别文明史和单一文明史当中,也包含着多元文明史的成分。不过,此种文明史充满了西方优越论和西方中心论。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探讨了不同文明在空间上的接触,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然而,汤因比把文明接触主要理解为文明的解体原因而非发展的动力,并不重视文明接触的过程。针对这一观点,麦克尼尔在《西方的兴起》一书中不仅将西方的兴起置于全球背景下来思考,而且把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作为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从而挑战了强调欧洲内在因素的欧洲中心论观点。刘文明认为,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基佐还是汤因比,他们的文明史之所以会体现出西方中心论的倾向,主要在于他们将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看做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西方文明是施动者,而非西方文明是受动者,因此文明史中的文明构成了一种不平等的主客关系。在这种文明史中,即使有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也是一种不平等的互动。因此,要克服多元文明史书写中的不平等关系,首先应该将参与互动的各种文明都看作行为主体,强调文明互动的“主体间性”。

董欣洁副研究员对文明互动的动力和规律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她认为,从研究实践来看,全球史重视跨文化贸易和物种传播等物质文明的互动,这种做法与西方学术界把实践精神化的传统路径有所区别,与交往理论的实践维度更加接近,但远未达到的理论高度。现有的全球史研究止步于描述各种文明互动的历史现象,而没有充分地以互动为基础来探索人类社会的内部规律,因此也就无法构建出一个系统、科学的世界史理论阐述体系。张旭鹏博士对全球史的不足和缺陷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强调文明互动的同时也应考虑到文化遭遇和文化冲突。

有学者从文明共生、物种传播、人与环境和文化交流等角度对文明互动进行了个案研究。夏继果教授对8-11世纪西班牙科尔多瓦地区穆斯林与基督徒之间的互动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在这三个多世纪里,穆斯林和基督徒通过不断的调整和适应,基本上维持着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随着后倭马亚王朝的日益强大,科尔多瓦日益繁荣,越来越多的基督徒改宗伊斯兰教,而坚守基督教信仰的基督徒的生活状况也得到了改善。

王永平教授研究了“拂菻狗”从拜占庭传人中国的过程及其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认为远距离的物种传播主要是通过问接转手或接力性传递的方式实现的。施诚教授研究了近代早期欧洲殖民者对美洲、乃至全球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他认为,克罗斯比的《哥伦布的交流》《生态帝国主义》和戴尔蒙德的《枪炮、细菌与钢铁》等著作丰富了世界历史研究的方法,扩大了世界历史研究的视野,但是他们过于强调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对欧洲殖民扩张给世界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估计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有粉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之嫌。

陈晓华副教授梳理了清代中前期宫廷和学者的西学观的演变过程。面对西学的传人和中西文明的碰撞,清廷对待西学的态度随着其统治的日益稳固而逐渐僵化,康熙朝较为宽松的“西学中源”观到编修《四库全书》时最终演变为“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的方针。这一方面是由于清廷的政治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传教士传播西学的最终目的是传教。中西互动的中方不能得西方精髓,停留在表面,而西方带有目的互动,也不能完全获得中国人的人心。魏孝稷博士对古典时期中国和希腊族群认同的形成和文化转变进行了对比。

二、大历史研究

大历史是本次会议的另一个主题。大卫·克里斯蒂安是大历史的首倡者,他的《时间地图》一书集中体现了大历史的特色,即试图把宇宙学、天文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成果纳入史学研究,融自然史和人类史于一体。孙岳副教授介绍了大历史问世的背景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他认为,大历史视野宏大,在当今人类知识细碎化的形势下,“大历史”对人类知识的跨学科整合显得弥足珍贵,但也存在着概念多而阐发应用少、科学有余而人文不足等问题。

黄留珠教授考察了中国古代史学后指出,自司马迁以来,70%以上的官方史著都存在着类似《史记·天官书》的记载。此外,中国还存在着大量的全面覆盖了从天象、地理、生物、灾祥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志书和类书。尽管古人的“天”“人”概念与自然史、人类史的观念不尽相同,但这种把天象与人事共同记录的传统与大历史的理念是相通的。

于希贤教授研究了公元2-57年的灾变。这一时期,国内外地震、火山、陨石雨、水旱蝗灾等自然灾害不断,导致了大规模的瘟疫流行和社会动荡(包括王莽政权的覆亡),学术风格和文艺思潮的巨大变化,也推动了佛教的传人和道教的产生。于希贤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是人类本身的历史,也是地球自然演化史的最新、最近阶段和最高阶段。人类社会的变迁不仅要从人类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意识形态上找原因,还应当继承中国古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思想,放开视野,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

叶文虎教授认为工业文明时代建立的经济活动法背离了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原初目的,阻碍了环境一社会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通畅。为此,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求一条能够消除危机产生根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文明转折的序幕已经悄然拉开。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中华文化以其注重整体性的方法论和伦理观,将成为引领全人类走出工业文明泥沼、步人生态文明的智慧之源。

王鑫海博士从风水学的角度探讨了历史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他认为中国拥有两条生命线:瑷珲—腾冲线与海岸线。瑷珲—腾冲线以西的国土面积超过全国之半,人口密度很低,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历史上,瑷珲—腾冲线是一条战争拉锯线。这两条生命线的稳定,使中国享有了背靠蒙古高原和世界屋脊,面对太平洋的全球最佳风水,但由于清政府长期施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封杀了海上生机,丧失了大好的发展机会。认识这两条生命线的重要性,从历史教训反思现行的人口政策与户籍制度,改革经济体制,是影响未来中国、亚洲、世界百年乃至千年历史走向的大事。

刘珊珊博士在会议上介绍了她和EstherQuaedackers利用大历史理念进行的建筑史研究。他们认为西方的建筑材料主要采用石材而中国的建筑主要采用木材不仅是文化差异的结果,也是出于能源保护、环境差异等因素的考虑。易华博士以马的驯化和传播为中心,展示了青铜时代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考古学、分子遗传学和痕迹分析表明马是5000年前在欧亚草原西部被驯化的,然后相继传播到了西亚、埃及、南亚、欧洲和东亚。家马既是游牧文化的象征,也是青铜时代世界体系的标志。东亚确凿无疑的大批家马见于殷墟,表明商代中国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世界体系。

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范文第5篇

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学生要积极探索,搜寻相关的资料,进入问题情境状态,在自我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归纳出准备研究的具体题目,形成最基本的研究目标,并拟定初步的研究计划或方案。

二、实施阶段

本阶段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步骤一般为确定课题、研究讨论、撰写论文。但在具体操作中,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科目设置不同的程序。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历史学科和学生的能力情况,制定了“确定课题、文献研究、小组讨论、撰写论文”等几个步骤。以现行高中一年级历史中对的研究性学习为例,谈谈我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步骤:

(1)确定课题。开展课题研究,选题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我给了学生指导,并专门讲了“课题的选择”,于是学生终于定了课题,有的同学集中研究两次工业革命对的影响;有的同学集中研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且题目也定得很细化,如写对、近代教育、近代军事、近代交通、近代思想文化、近代科技等各方面的影响的;也有的集中研究“‘剿发捻’是主要目标还是‘勤远略’是主要目标” 等等。学生定的这些研究课题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的兴起、内容、影响。选题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于的研究,使学生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了一次补充认识。

(2)文献研究。课题确定后,第二步就是文献研究。除了学校图书室提供的资料外,主要是发动学生利用休息日从家庭、社会中获取有关资料,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摘录下来。另外还安排了一些时间让学生上网浏览查询,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

(3)小组讨论。这一过程,老师主要指导学生按课题组进行研讨,其目的是使各小组的成员能深入了解课题,并对所研究的问题达成共识。老师对各课题小组进行指导,提出一些科学方法,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有原则的引导。组员们则对前期的文献研究做总结,对论文的框架及内容达成一致意见。这一阶段最大的收获就是学生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通过交流讨论达成共识,这就为下一步圆满地完成研究论文奠定了基础。

(4)撰写论文。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道工序。从实施效果来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很高,进行了较为认真充分的准备,学生们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通过交流讨论达成的共识,都写出了具有一定水平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对于所获得的资料进行了综述,更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观点鲜明、论述充分,其中不乏个性创新。例如,教科书上仅涉及了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筹划海防四方面的内容,而学生在研究基础上提出还开展了其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