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科德育的含义

学科德育的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科德育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科德育的含义

学科德育的含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汉语预科教学 直接教学法 口译法

1.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的地位越来越受重视,学习汉语的热潮汹涌澎湃。全世界各地、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怎样学习汉语,学好汉语成了汉语教学探讨的基本话题,尤其是汉语预科教学。究竟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呢?语言教学的方法有交际法、翻译法、功能法等。目前各个高校普遍采用直接法,并明确提出反对使用母语教学,反对使用翻译法教学,那么,口译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该不该用在直接教学中,口译法对直接法教学是否有辅助作用呢?我立足于此,在汉语预科教学直接教学法占主导地位下,讨论汉语预科教学方法,即直接法与口译法,提出将两种方法适当结合,有利于汉语预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语言教学完善理论准备材料,为优化汉语预科直接教学奠定基础。

2.直接法简述

直接法这一术语是作为采用单一语言教学法的统称出现的。它相对于语法翻译法而出现的,代表了传统教学法的转变。19世纪后期造就了一批新型的语言学习者,他们不愿遵循正规的语法教学,也不愿意依照传统方法学习语言。一种新的教学法势在必行,直接法因此应运而生。主要代表人物有贝力兹(M.D.Berlitz)、艾盖尔特(B.Eggert)和帕默(H.E.Palmer)。

直接法还有自然法、综合直接法等名称,虽各有差异,但同属一类。所谓直接法,就是直接用外语教学,不用学生的母语,也不注重形式语法。它的教学目标是外语口语,基本原理是“幼儿学语”论,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来设计外语教学过程和基本教学方法。

直接法主要教学原则有直接联系的原则、以口语为基础的原则、句本位原则、以模仿为主的原则。它的优点是采用物体、图片、手势、多媒体等直观手段,运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方式教学,注重语言实践练习,重视口语和语音教学。其缺点是排斥母语的适当运用,这使学生对一些抽象和复杂的概念难以理解,又没有明晰的语法解释,从而导致学生说出的话语语法错误较多。

3.口译法简述

口译法,指的是学生用自己的有声语言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方法,它是相对于笔译法而言的,是翻译法中的一种。

首先,口译法的优点是较灵活,一个词选择不当,可以迅速改变说法,直接找到最合适的词语和最准确地方法;其次,口译法与学生的朗读结合更富有直觉性和感悟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它的缺点是容易使学生对此方法产生依赖,依赖用母语进行转换,这也是为什么不提倡用口译法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学中过于依赖翻译,教师就会觉得如果某一语言点未给学生译成母语,学生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这就忽视了两种语言形式在语义语用方面的等值特征,但一味求助于翻译,势必走上将两种语言机械对比之路。

本文的口译法指的是一种教学手段,指在教学中采用口译法这个手段,将难以理解的语言点用母语进行阐述,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

4.影响汉语预科直接教学实施的问题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新疆带来了发展机遇,要想发展就要提高,教育也是如此。当前,各高校对于第二语言教学普遍采用直接法授课。直接法倡导的口语是交际中最受欢迎的目的语使用形式。课堂上教师营造气氛使学习者在会话中运用新语言,熟悉语音、语调及如何遣词造句,从最常使用的日常习惯表达入手,增强兴趣和自信,学习者自如流畅地使用目的语进行交流,也会促进理解和感悟,将学习者置身于逼真的目的语环境中,使得第二语言学习似母语般自然,顺应语言教学的发展方向。

然而汉语预科教学中都是一些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文化﹑习惯﹑理解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导致汉语预科直接教学中采用全汉式的直接法教学遇到了各个方面的问题。例如:

(1)语言习惯方面

学习汉语最大的障碍就是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带来的“转译”问题,即把听到的普通话在大脑中“转换”成母语,并经过“过滤”、“选择”才能完全理解,然后进行下一步的思维,他们的思维需要将普通话转换多次。思维中转层次较多,速度较慢,甚至有时出现思维“卡壳”现象,影响少数民族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影响教学效果。

(2)语序方面

汉语是开放系统的句式,语序是主谓宾,有些少数民族学生就会因语序不同而将语序错乱,如维吾尔语的语序都是主宾谓,是闭合系统的句式,谓语始终居于句子末尾。部分维吾尔族学生就将汉语的“我打他”说成“我他打了”。

(3)语音方面

①汉语中的某些清辅音读成与之相近的浊辅音。如把“道”的拼音中的“δ”发错。

②将汉语中的“7”误发为维吾尔语中的颤音“ρ”。如“肉”。

③儿化音的错读。如部分维吾尔族学生把“孩子喜欢小小的鱼儿和花儿”中的“花儿”发成两个音节。但是正确的来说,“花儿”应该是两个词一个音节,这个“花儿”的“儿”只是表示一个卷舌的动作,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

④对语气词“啊”的音变不理解而错发语音。如,“这道题应该还有另一种解法,你说是不是啊?”少数民族学生将这个句子中的“啊”读成“α”,这是错误的,而应该读成“ια”。因为语气词“啊”发音时,受前面字的读音的影响,常常发生音变。

(4)词汇方面

①构词法乱用。如他们说“你把书们拿上。”这是错误的。在汉语的词汇中当表示人称的复数时后面要加“们”,但是在表示物体时不能加“们”。

学科德育的含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三角函数;实用性

【Abstract】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syllabus changes and front-line teaching experience, teaching trigonometric functions of the New Curriculum in the views.New Curriculum teaching trigonometric functions tend to focus on application rather complex deformation of identity is not practical things, more shows the instrumental role of mathematics.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trigonometric functions; practical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8-0017-03

《新数学课程标准》新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更重要的也改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就必须转换角色,必须学习掌握新的专业技能,并在一线教学改革中实现专业技能的自我更新。

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知识的情景引入借助生活实例,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对新教材的研究,来改变教师脑海中原有模式,发现新问题,采取新方法、新策略,打破旧框框,找到更加合理的授课方法。培养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合作的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立足新教材,但不局限于新教材,在教学中要有自己的方法。如实例引入时,我们适当增加学生比较好理解的实例,教材跨度大的地方,我们依据学生的情况加入过渡知识。

根据本人三年新课改一线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通过考试要求的变化及新课标试题归纳一点自己在三角函数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2010考纲》考试要求的变化:

1、三角函数的考试要求中的“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改为“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角度的换算”;

2、三角函数的考试要求中的“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改为“理解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2011高考大纲新课标:

3、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

(1)任意角的概念、弧度制。

①了解任意角的概念。②了解弧度制概念,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

(2)三角函数。

①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②能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出 ,π±α的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能画出 , , 的图像,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③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在区间[0,2π]的性质(如单调性、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与 x 轴交点等)。理解正切函数在区间( , )内的单调性。

④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1, 。

⑤了解函数 的物理意义;能画出 的图像,了解参数 A, , 对函数图像变化的影响。

⑥了解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会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标准》在三角函数部分删减了以下内容: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以及反三角函数符号。要求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不必在恒等变形上进行过于烦琐的训练。也就是说对三角函数的概念要求有所降低,突显了三角函数的工具性的作用,显现了知识内容向新课程转化的趋势。在高考中的具体体现为:(全国卷)

例1、(2007年17题)(本小题满分10分)。

设锐角三角形 的内角 的对边分别为 。

(Ⅰ)求 的大小;

(Ⅱ)求 的取值范围。

解法:

(Ⅰ)由 ,根据正弦定理得 ,所以 ,由 为锐角三角形得

(Ⅱ)

由 为锐角三角形知, , .

所以

由此有 ,

所以, 的取值范围为

例2、(2008年17题)(本小题满分10分)

设 的内角 所对的边长分别为 ,且

(Ⅰ)求 的值;

(Ⅱ)求 的最大值。

例3、(2009年17题)(本小题满分10分)。

在 中,内角A、B、C的对边长分别为 、 、 ,已知 ,且 求b

分析:此题事实上比较简单,但考生反应不知从何入手。对已知条件(1),左侧是二次的右侧是一次的,学生总感觉用余弦定理不好处理,而对已知条件(2) 过多的关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甚至有的学生还想用现在已经不再考的积化和差,导致找不到突破口而失分。

再来看海宁题:

例4、(2007年海宁17题)(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测量河对岸的塔高 时,可以选与塔底 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测点 与 ,现测得 ,并在点 测得塔顶 的仰角为 ,求塔高 ,如图一。

对传统内容的考查也适度创新,如改变了传统三角函数的考试模式,给解三角形问题赋予了实际背景,既简单,又体现数学应用的价值,很好的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

例5、(2009 年海宁17题)(本小题满分12分)

为了测量两山顶M,N间的距离,飞机沿水平方向在A,B两点进行测量,A,B,M,N在同一个铅垂平面内(如示意图),飞机能够测量的数据有俯角和A,B间的距离,请设计一个方案,包括:①指出需要测量的数据(用字母表示,并在图中标出);②用文字和公式写出计算M,N间的距离的步骤。

方案一:①需要测量的数据有:A 点到M,N点的俯角 ;B点到M,N的俯角 ;A,B的距离 d (如图所示) 。……3分。

②第一步:计算AM。由正弦定理 ;

第二步:计算AN。由正弦定理 ;

第三步:计算MN。由余弦定理 。

方案二:①需要测量的数据有:

A点到M,N点的俯角 , ;B点到M,N点的府角 , ;A,B的距离 d。

②第一步:计算BM。由正弦定理 ;

第二步:计算BN。由正弦定理 ;

第三步:计算MN。由余弦定理

(2010)17)(本小题满分10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已知 的内角 , 及其对边 , 满足 ,求内角 。

【命题意图】本小题主要考查三角恒等变形、利用正弦、余弦定理处理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突出考查边角互化的转化思想的应用。

(2009)17(本小题满分10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在 中,内角A、B、C的对边长分别为 、 、 ,已知 ,且 求b。

分析:此题事实上比较简单,但考生反应不知从何入手。对已知条件(1) 左侧是二次的右侧是一次的,学生总感觉用余弦定理不好处理,而对已知条件(2)过多的关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甚至有的学生还想用现在已经不再考的积化和差,导致找不到突破口而失分。

在 中 则由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有: 化简并整理得: 。又由已知 , 解得 。

学科德育的含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技汉语教学 教师 专业意识 预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1-0080-02

一、科技汉语课程的定位

科技汉语课程是指在留学生汉语预科阶段开设的以科技汉语和科技知识为教学内容的课程。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进入预科阶段之后的专业学习时能避免因为专业语言不通、专业知识不会而造成的学习障碍。其教学内容包括语言和知识两个方面,即专业词汇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其中以科技专业词汇的学习为主。

试参照英语教学为例。根据语言教学的性质,英语分为通用英语(EG,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和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1]两种。同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也可以有这样的划分,日常的汉语预科课程就可以理解为“通用汉语”,对象是学生日常交际所需的汉语,就词汇而言所学的都是汉语中的高频词;而科技汉语课程则可理解为“专门用途汉语”,解决的是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遇到的语言问题,重点在于专业词汇[2]。从事专门用途语言教学的教师不仅承担教师的职能,而且还是学生的合作者、课程设计和材料提供者、研究者和评估者[3]。科技汉语教学中教师也具有这样的性质,本文根据科技汉语课程这样的定位探讨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意识。

二、科技汉语课程中教师的身份

对汉语教师担任科技汉语课程教师和数理教师担任科技汉语课程教师的利弊对比:

汉语教师由于是在预科阶段接触学生最多的人,对学生的语言水平有着很好的把握,知道在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样的汉语词汇、句型能够使学生接受所要传达的内容。这是旁人无法企及的。但是,汉语教师在数理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对科技汉语课程教什么、教多少的把握上存在巨大劣势。中学的知识对于数学、物理教师来说可谓小菜一碟,但对大多是文科出身的汉语教师来说却是个很大的挑战。即便汉语教师能够完全掌握课本上的数理知识,但对整个数学或物理知识系统没有把握,一旦学生问到与课本有关的课外知识或是需要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的时候,汉语教师就显得无能为力。正因如此,如果由汉语教师教授科技汉语课程,他们必然会在教学方法上煞费苦心,力争用尽量简单的语言和方法教学生,以弥补其在专业知识上的缺陷。但数理教师因为习惯了数理专业上成形的表述方式和思维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转变,对学生、对教师而言都存在着一个相互适应的问题。

三、科技汉语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专业知识的教授

在科技专业知识的教授上,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第一,具备基本的数学、物理知识。如果科技汉语课程是由数学、物理老师进行教授,则此方面问题不大。问题在于如果是由汉语教师授课,鉴于汉语教师大多出身于文科,对数学、物理等理工科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多且不牢,在授课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

第二,对数理知识的系统梳理。无论是由数理专业教师还是汉语教师承担科技汉语教学的教学任务,都需要对中小学数理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去繁就简,去粗取精,优化整合,因材施教,以适应留学生数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如本次对理工大学2011级外军生长军官留学生数理水平的调查中,发现中国的中学物理课本对核聚变原理、过程及应用有大量表述,其难度和深度已达到甚至超越了对部分工科本科生的要求,这样的内容显然不适合留学生系统学习,可在科技汉语教学中作适当冗余删除或暂缓处理。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

笔者所在院校外军生长军官留学生今后所从事的是计算机和土木工程专业的工作,两者都对数学、物理知识要求较高,所以,科技汉语教师必须既懂专业知识,又懂汉语教学,能够将复杂的技术术语、概念、公式、推理过程等专业知识用浅显易懂的道理教授给学生,又能够在同一堂课上兼顾学生的不同水平,是科技专业和汉语专业的“双栖”,甚至“三栖”教师。另一方面,教师需要特别注重斟酌课堂用语。教师在教授科技汉语课程时,应该熟知并尽可能地以学生所学过的汉语词汇及句型为媒介。这一点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格外地加以注意。特别是非汉语专业的教师担任此课的教学任务,由于不熟悉对外汉语教学的方式,在教学中出现太多的无效甚至混淆的语言信息,导致学生出现“不是因为不理解所学的知识点而听不懂课,而是因为教师所使用的语言而听不懂课”的状况。

(三)对备课工作的重视

相对于一般课程的教学而言,科技汉语课程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已有的汉语水平和专业水平这两个方面格外地注重课前准备工作。了解学生的汉语水平是为了授课时保证所授内容能够被学生接受,不至于因为学生听不懂老师讲的话而使教学效果打折扣。同时,了解学生的专业水平也同样重要,目的是使授课更有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度,在本国受教育程度不一,所以授课前非常有必要逐个对学生的数理水平进行全面而详尽的了解。了解清楚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分班授课的方式,将水平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集中起来,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在处理文化冲突时应当持有兼容并蓄、不卑不亢、弘扬精华的态度。由于数学、物理科技汉语课的内容涉及的都是科技方面的知识,相对于《中国国情文化》教学中涉及的中国传统习俗、儒家思想等精神层面的内容而言,一般不会展现太多的文化差异,产生明显的文化冲突,但是也不能一味地在课堂上过多宣扬中国在科技方面的发展,而忽略甚至菲薄其他国家的成就。尤其是涉及科技史知识的时候,应当保持一种客观的心态,尊重古代西方、中东等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历史成就。

科技汉语课程是为外军生长军官留学生在预科汉语学习阶段开设的一门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汉语水平的基础上尽快适应科技类专业课程的学习,消除其可能存在的汉语语言及科技知识的障碍。科技汉语教师应该具备的一些专业素质和意识,必将对科技汉语课程乃至其他专门用途汉语课程的有效开设发挥良性作用。

参考文献:

[1]程世禄 等.ESP的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学科德育的含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 汉语听力课 课题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44

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听力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听力课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语言技能课。良好的听力水平,是少数民族学生掌握和运用汉语的前提和基础。在听力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听力能力的课堂训练和培养。

1 听力课堂训练问题原因分析

所谓听力课堂训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听力材料,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听力能力进行的训练。课堂训练是培养少数民族听力技巧和听力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听力课普遍被认为是较难学的一门课程,学生的听力水平也不太理想。那么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在调查研究后发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听力的特点

听力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的,特别是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听力水平的提高更是缓慢的、无形的。不少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的听力水平并没有怎么提高,往往灰心丧气,对听力学习失去信心,进而影响了听力水平的提高。

1.2 教师训练方法不科学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少数民族汉语听力课上,教师所采用的训练方法存在不科学的情况。比如,听力训练的方法较为单一,教师只单纯地播放录音,而缺少对学生的听力指导和互动,学生的听力兴趣大大折扣。还有的教师甚至没有方法可言,一上课就把录音机打开,放到下课为止,久而久之,学生也失去了听力热情。

1.3 学生缺乏听力所需的技巧和知识

听力课堂训练并不是带着一双耳朵就可以了,还需要掌握目的语的一些基本知识和适当的听力技巧。比如,“我今天吃了一碗热干面”,学生可能能够听懂大概意思,但多数学生却听不懂“热干面”,这就没有完全听懂语句表达的意思。要提高听力水平,学生就要掌握一些汉语的基本知识和听力技巧。

2 提高少数民族汉语课堂听力训练水平的策略

2.1 打好语音基础,重视发音差异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学好一门语言的最重要的基本功,语音不准,会影响听力水平,既不易听懂别人说话,也很难被别人听懂。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语音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语音教学方法并用的方法进行,比如教具演示法、手势模拟法、对比听辨法、夸张发音法等等多种教学方法。另外,还应讲述一些发音的技巧和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打好基础。

2.2 速听和精听相结合

笔者发现在听力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会先听音然后再翻译,这就影响了听力理解的速度,不利于听力水平的提高。教师在课堂听力训练中,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快速听力的训练内容,要求学生在轻音过后即刻说出听到的内容。在完成快速听力的训练后,教师还应对所听的内容进行精听的训练,因为速听虽然能很好地培养起学生直接翻译的良好习惯,但它对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的质量却显得无能为力。在精听训练中,教师应对学生不易听清或者听不懂的词语、句子和段落,适当地多放几遍,并讲解具体的听力技巧,充分将精听和速听结合起来,全面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

2.3 加强汉语基本知识的学习

加强汉语基本知识的学习是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基础。在听力课的课堂训练中,教师对汉语的一些基本词汇、常用语法、易错易混的读音都要适当讲解。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字词的读音、句子的结构、以及与之相关的语法知识,对于提高听力水平都十分重要。教师在课堂训练中要给予重视。另外,制约少数民族学生听力水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汉语的文化背景了解不足,尤其是对于一些具有很强的汉语文化色彩的短语和句子。比如一句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旧”,汉族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只说到“外甥打灯笼”就不再往下说了,后面的意思不言而喻,但是少数民族学生一般很难理解出“照旧”这一层意思。

2.4 利用好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上有极大的便利性,教师使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在课堂听力训练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音频和视频,最好选择一些专门为听力教学设计和编制的教学片子。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听力训练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比如一些汉语电影、纪录片等。这些电影最好能够体现汉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对近期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很感兴趣,因为其中涉及了很多中国的饮食文化,而且其中的解说也有趣规范。学生一方面可以练习自己的听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学习一些汉语的文化知识。

2.5 听力课堂训练注重技巧性

听力需要技巧,对第二语言的习得者更是如此,教师在听力课堂训练中要传授学生一些常用到的技巧。比如,快记法、抓关键词法、排除法、计算法、预测法等,最好能够综合使用起来。掌握适当的听力技巧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较为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3 结语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知道,课堂听力训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听力训练中应该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课堂训练的效果和质量。另外,由于课堂训练时间有限,提高学生听力水平不能完全依赖课堂训练,还应该好好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听力练习,多管齐下全面、快速、综合地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1]郭新爱.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听力社会和情感策略分析[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4).

[2]吐尔逊娜依.少数民族双语培训教师听力教学中元认知策略的培养[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0,(2).

[3]凯利曼・木沙尤甫.谈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听力[J].成功(教育),2009,(3).

学科德育的含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一对一”课堂教学;口语教学;教学技巧

对外汉语“一对一”教学模式,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一名教师指导一名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与集体课堂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异。“一对一”的教学模式针对性更强,学生主动性更强,学习者学习目的更明确。该模式下的对外汉语口语课也有着不同的教学要求,本文将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一对一”课堂教学中对外汉语口语课的特点

“一对一”课堂教学模式与集体性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有着很大的差异性。

首先,教学针对性强,教师只教授一位学生,针对该学生的汉语水平,学习动机,以及该生的学习要求等都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对于该生的语音缺陷教师可以进行大量针对性的口语练习,而在集体教学中教师只能针对学生的普遍问题进行练习。

其次,教学互动性较强。口语教学注重的是互动性,在“一对一”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大量互动,学生的问题也能够得到及时详尽的反馈,口语得到锻炼的机会比集体教学模式下的要多。

第三,教学灵活性强,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来调整教学进度,也可以按照学生的需求选取相关的教材以及知识点,授课时间也比较灵活,可以根据学生的时间来安排教学时间。

第四,师生感情容易建立。该课堂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关系会比较亲近,师生之间的态度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一对一”教学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主导作用这一辩证关系。

二、“一对一”课堂教学中对外汉语口语课存在的问题

然而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一对一”课堂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学活动单一,“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下,因为只针对一个学生,教师往往会采取同样的方法进行讲解与练习。特别是口语课,教学练习显得更为重要,然而教学活动形式往往只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对话练习,集体教学形式中丰富的小组活动在“一对一”模式下就难以实现。特别是在进行交际练习时,学生交际练习的对象只是教师,学生虽然可以模仿,但是无法参考其他学习者学习情况,从而很难自己主动发现所存在的问题。

其次,师生之间容易产生疲劳感。因为学生单一,课堂气氛往往比较严肃,又因教学活动不丰富,待学生学习热情冷却后,师生之间就容易产生厌倦心理以及疲劳感。

第三,教师对待学生偏误态度容易偏颇。教师教学只针对一个学生,常常会产生两个极端,或是对待学生语音偏误特别严苛,有错必纠。或是对待学生语音偏误较为宽松,因学生不多,无法对偏误进行比较,教师没有认识到这是学生出现的偏误,而认为是偶尔出现的失误,因此会将其忽视。

第四,学生缺乏学习竞争意识。在学生的学习中,因为没有其他学习者作对比,学生往往不了解自己的学习效率高不高,在最初的学习兴趣下降之后,学习动机就会下降。

三、“一对一”课堂教学中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技巧

在“一对一”课堂教学模式中,要上好口语课,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来提高教学质量。根据“一对一”课堂教学的特点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讨论。

(一)教学内容的处理

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取有针对性的教材以及教学内容。要选取适合该生汉语水平的教材,教材的外语注释部分最好是该生的母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如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为了解商务汉语,那么教学内容就应围绕这一目的来进行选取。

其次,教师要对教材吃透,制定授课计划,在某一口语课前进行具体备课并写出教案。虽然授课对象只有一位学生,但是教师上课之前也要准备充分,如何讲解教学内容以及进行练习都要提前准备。

口语教学虽然重视交际和语境,但也不能偏废语言结构。在教授内容的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应先讲解词汇,然后是句型,最后是篇章的讲解。让学生逐渐掌握各类词汇和句型的用法,最后能够将其运用到语流之中。

(二)课堂活动的组织

与传统的集体课堂教学模式不同,“一对一”课堂教学的课堂活动很难进行小组活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活动更丰富有趣就更需要一定的教学技巧。

1.基础性的对话训练

可通过师生问答、提问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内容,教师通过领读,学生自己读等方式熟悉课文,然后师生角色扮演进行对话练习。

2.情景教学

教师设置情景,师生根据该情景进行对话。初级阶段如买东西、问路,中高级阶段学生掌握了更多语料,则可以进行较为复杂的对话,如同样是买东西,但是教师应加入一些讨价还价的环节进去。如果条件允许,甚至可以带学生到实地进行学习。例如学习“问路”这一主题时,可以带学生到校园里,教师和学生先后描述如何到达目的地,然后进行实践到达目的地。

3.增加互动

口语教学应体现互动性。“口头交流,不仅要追求语言形式的正确和语言运用的得体,作为互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说话双方要互相领悟交际的内容和意义,最终达到交际的意义”。“一对一”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与教师互动,在教学中应体现这一特点,以学生为主角,引导学生积极发言。

教学中可能无法进行“表演”、“辩论”、“演讲”等需要多人进行互动的活动,但是,教师可以自己创设条件,让学生投入到多人互动中去。例如,设置调查问卷,让学生自己对中国人进行谈话及调查。又如,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特别是有争议并且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尽量挖掘能够运用的词汇进行说话。除此之外,还可以口头描述及复述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4.运用教具及肢体语言

“一对一”教学突出的问题就是课堂气氛严肃,课堂较为枯燥,因此需要教师调动气氛,增加趣味性。教师可以运用手势、图片、实物等各类方法进行讲解。还可以给学生看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图片。或是教师给若干图片以及相关的词语,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描述该图片。

5.适当纠错

首先,纠错要适当,“一对一”教学中无其他学习者作对比,教师难以把握学生的普遍偏误,有的必然偏误教师就容易忽视。又因教师把全部精力放在对该学习者的教学之上,有的教师会对学习者的错误都进行纠正。因此不能够有错必纠,但也不能够忽视学生容易出现的偏误。

其次,要讲究纠错技巧。例如,当学生出现偏误时,教师可以再问一遍问题,或是让学生再说一遍。并把正确的句式套给学生,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句子。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用动作提醒学生,课堂后对该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也要注意,在学生说话的时候不要打断学生,要注重学生话语准确性和流利度的结合。

(三)教师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是指第二语言教师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在课堂教学和课外交往中有意识使用的目的语系统的变体。在“一对一”的口语课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技巧。

1.尽量运用汉语

“一对一”课堂教学中,初级阶段时在教学中有时用母语进行解释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也要适量运用学生母语,不能直接运用学生母语进行教学。并且在用学生母语进行解释时,应先说汉语,引起学生注意与思考,再用学生母语进行解释。当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汉语基础时,就尽量运用目的语,避免夹杂学生的母语或媒介语。

2.适当夸张、放慢或简化

在“一对一”课堂口语课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运用合适的语言。如果学习者汉语水平较低,教师应放慢语速,适当简化、详细化,降低难度让学生听懂,要体现“i+1”的原则。避免在解释生词的过程中出现另一个学生还未学过的生词。如果表示强调时,在发音过程中可以较夸张,或是长时间停顿。教师的讲解还应简练,不要进行长篇大论,应该运用多种方式将讲解简化。

3.发音准确、规范

教师的发音应当准确、规范,要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一对一”教学针对性强,在教学中就更应发挥其优势,重视学生的语音训练,特别是发音的准确性,以及重音、停顿、语调等的训练。教师要起到示范作用。

4.语言要不断调整

教师的语言是不断调整的,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而变化,与学生当前的汉语水平想匹配。如果学生已经到高级,而教师仍然使用简单的话语,那么对于学生当前水平不匹配,学生也会模仿教师只会使用简单的句式来表达内容。

(四)教师的提问

提问是课堂上常见的教学活动,问答是语言交际中最常用的会话形式,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提问的技巧

与集体教学不同,“一对一”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学生都能够进行回答,并且能够得到教师对答案的反馈。首先,要综合运用各类提问方式,提问分为很多类型,如机械重复型、明知故问型、封闭型、开放型等等。其次,提问要注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汉语程度。

2.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

提问能力,是交际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但是在实际的口语教学中,常常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能力却不强。汉语的提问方式比较复杂,特别是运用疑问代词进行提问的句式也常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一对一”教学模式中,学生的问题都可以得到教师及时的反馈,因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较高,但有时候学生却苦于无法用汉语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疑问,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提问方面的训练。除此之外,对于教师的问题,学生常常会将回答简化,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回答完整的句子,而不只是用简单的字词进行回答。

“一对一”课堂教学模式中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有许多优势,学生主动性强,教师可以因材施教,能够针对学生具体的发音问题进行纠正,学生也有更多的练习机会,教学效率较高。同时也要注意与集体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不同,在教学中还应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杨主编.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2]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3]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4]黄明珍.对外汉语一对一教学模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