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拓宽德育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德育 体现 框架
在社会转型期,旧的理想、信念和价值体系已经抵御不了现实的冲击而轰然倒塌,新体系的建立又需要时间的积淀,面对80、90后的学生,以前那些有效的方法,甚至成功的经验都达不到预期的效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要切实围绕更新德育观念、拓宽德育途径、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采取新的策略,注重在德育的实践性方面做文章,探索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一、充分体现德育的社会化功能,加强实践育人
突破校园德育代替全部德育的格局,要崇尚实践,知行并重,坚持走实践育人之路,在最现实、最本质的生活中,给予学生最生动的教育。医学职业学校离不开实践性教学,一要以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科技活动、青年志愿者、劳动锻炼、军事训练、勤工助学、临床实习等,使学生亲身实践到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加深对本专业的认知,明确就业的路径和危机感,增强就业竞争意识从而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教真人、做真人、教真事、做真事,学会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憧憬,构建善于沟通、乐于助人、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直面困难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充分体现德育中的尊重与塑造,完善品格教育
“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书易而育人难,难在育人是一种品格教育,是一种塑造完善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工程。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关注兴趣爱好、关注能力倾向、关注价值观取向。尊重、关注、塑造有机地结合,才能实现教真育爱,才能够很好地把教育与80、90后学生的尊严、自由、“非主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转变角色,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健全的现代人,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注重感化与内化功能
教育不能搞机械化生产“一刀切”的单一目标教学。80、90后的学生更加需要尊重和理解,教育者要在坚持遵守和把握各种政策和制度的条件下,实施人性化教育与管理,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示范性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活化教育方法,克服德育工作居高临下的说教、批评处罚、硬性灌输等方法,摒弃师道尊严的陈旧观念,要以尊重的姿态和亲和的心态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获取学生最真实的思想、心理动态,做到换位思考,情感交流,价值共享。既要做到授之以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更要导之以行,注重心理咨询,构建团队意识,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使之懂得学会理解,学会感恩,学会报答。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懂得珍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与修养。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氛围和育人环境,促进学生思想工作的和谐发展。
四、充分体现时代特征,构建适应网络时代新的德育框架
在信息科学大潮涌来且泥沙俱下的时候,我们应帮助学生正确面对网络这个仿真世界,要利用网络的广阔性、丰富性、多样性、及时性和全方位刺激性的特征来开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建设体现集思想性、教育性和趣味性和前瞻性为一体的精品、特色网络文化主阵地,把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时尚元素、专业素养有机地融于网络之中,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读性、服务性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拓宽网络环境下学生思想工作的空间,发挥网络在德育教育方面的优越性,让网络德育走进中专学生的生活,指引中专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网络心态,以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抵御网络上的种种诱惑,使学生健康成长。建立符合时展的全方位网络化教育空间,教育观才能受到青睐并指导和规范教育实践。
五、构建以学校德育为主体、以家庭德育为基础、以社会德育为依托、以职业道德为目标的德育教育框架
德育既是整体化目标的培养.更是个体化目标的多元教育,是一个集生活教育、体验教育、主体教育思想于一体的社会教育体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拓展 国际视野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23-01
教育国际化是一种趋势,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加深,对于我国教育而言,培养能适应国际化发展的人才至关重要,与国际接轨,是教育改革需要考虑的比较重要的问题。人才的培养应该放眼世界,而不是拘泥于现在自己的教育理念,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使学生能够不仅在教育的领域认识到世界文化,更能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对于人才提出新的标准要求。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拓宽国际视野,掌握方式方法,是每个学校应该考虑和实施的问题。
一、重新认识国际视野
(一)教育误区
对于现在的教育环境而言,首先要确定的是国际视野与教育的问题,国际视野并不等同于英语教育,这一点,学校与教师要有新的认识,不要片面地理解问题。部分人认为英语教育的普遍推行,会影响到我国民族文化的缺失,甚至影响到学生价值观的养成,这些都是以偏概全,没有从整体看问题。英语是一种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而学校要通过这种工具,向学生打开世界的大门,使学生能把民族文化推向世界。
(二)国际视野的重新定义
国际视野主要是指打开国际的大门,放眼看一下世界整个发展格局,能从客观的角度去分析当今世界发展趋势以及方向,能够做到与国际交流,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而国际视野也不仅仅局限于对其他国家的认识,更是一种对世界的一种态度。
二、英语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一)改变教育理念
英语教育具有人文特色,这包括一个国家的形象,英语教育不仅仅要求学生学好语言,更要通过这种语言去认识一个国际的自然人文风貌,加强人文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去认识他国文化,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获得专业的知识。
1.教师提高个人修养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自身应具备良好的素质,注意言传身教,丢掉原有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2.合理把握课堂
教师在教学前,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教学思路和模式,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注重体现人文精神,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注意不仅要学生学好英语,更要掌握其他的人文知识。
(二)借助外来资源
中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以后,需要的人才也越来越明确,既要有很好的外语水平,又要对本国文化精通的创新型人才。学校应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让每个学生树立国际化意识,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探讨世界文化,实现知识的全球化发展。
1.教学中开拓国际视野
改变原有课程设置,采取新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融入到教学当中,在教学中,可以展开角色扮演的形式,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这样更有利于掌握语言,了解语言故事的背景以及当时的环境,例如:教师在教《The Pearl》这篇美国的著名小说,教师在课前应该让同学做一些功课,了解一下小说的作者,故事的情节以人物关系。
2.交流中发挥外教身上的文化元素
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来到中国校园,担任外教,教授英语课程,这种模式需要扩大。外教对于英语的教学游刃有余,他们不仅语言功底扎实,而且熟悉自己的本土文化,这不仅有利于高中生学到纯正的外语口音,还有利于两国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因此,充分利用外教身上的文化元素,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3.开展课外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例如:学校可以举办戏剧大赛,选取国外一些经典小说戏剧,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巴黎圣母院》等家喻户晓的名作,学生在戏剧中既可以锻炼口语,又可以了解到戏剧当时社会大背景,对于学习国外的文化非常有效。
在国际化趋势的大环境下,国家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国际化。高中生不仅仅是要掌握英语的使用方法,更要拓宽国际视野,与国际舞台接轨。学校可以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与本土文化进行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能够很好的学习和了解外国文化。
参考文献:
[1]彭清.与本土文化相对接的国际视野型英语人才培养――以地方性本科院校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1(01).
一、 建立健全稳定的德育队伍
德育工作要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我们要建立以校长负总责,校行政、品德教师、班主任等为常务成员的德育领导队伍,工作要做好具体分工,实行包干制,责任到人,明确目标,明确职责,签订责任状,纳入教师工作业务考核,并记入个人业务工作档案。
二、 注重德育过程,强化德育效果
要使德育活动开展的即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又扎扎实实、注重实效,可在升旗仪式上,坚持让学生做升旗致辞、国旗下讲话,让学生在特定的时间、特殊的氛围境界中接受最佳的德育教育;也可让学生坚持做课前五分钟“做遵纪守法好少年”演讲;还可在重要纪念日或节日,由学校或班级组织系列德育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访问学习等。
当然 ,德育活动还要注重多样性,变单一型为综合型。可根据地情、校情,每周安排一定的课时做专门的德育活动,活动的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公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理想前途教育、健康心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等,而且要求优化教育形式,变灌输型为渗透型,要贯穿到各门学科中去,并纳入教师的工作量化考核内容,还要聘请当地行政部门工作的人员担任法制副校长,以拓展德育领域,变单线型为网络型,真正做到德育内容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德育机构与其他组合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三、 更新教育手段,注重德育研究
在实践中,我们要重视德育研究,只有更新德育手段,拓宽德育途径,变传统型为现代型,有效地进行德育评估,才能针对开放的社会下独生子女个性发展的特点,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定期召开德育工作会,上好德育研究课、观模课、示范课或办好德育讲座,已到达总结和推广德育工作研究成果的目的。
四、 优化德育环境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思想;渗透;途径
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决定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不再单单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能力的培养,而是在抓住学生品德教育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传统观点认为语文学科只是单纯的工具性科目,而对于思想道德的教育则有另外的课程来约束。实践证明,学生的道德品质并没有显著的提高。同时,语文课程的内容包罗万象,集结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和文明,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此外,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特点来看,德育教学的工作也是极其迫切的。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必要性探析
1.德育渗透是对现有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已经深刻认识到将德育思想渗透日常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处于实践当中。然而,不难发现,也存在不少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开展并不重视,也没有专门的思想教育课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致使学生的德育状况十分糟糕。就现有的品德课教材来说,还不足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形成一定的管理与督促,这就需要额外的德育教育来对其进行有效的补充,语文课程中的德育思想渗透正是适应了这一趋势,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2.德育渗透是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和手段的重要途径
虽然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目标有着明确的规定,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品德课程对于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教育与指导却是极其有限的,甚至枯燥单一的品德灌输早已让学生失去了课程学习的兴趣。语文课程中的德育渗透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让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理解德育的概念,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3.德育渗透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涵
将德育思想渗透融入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是对学生德育内容的丰富和深化,同时也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一种升华。将知识讲授升华至道德培养的层次,这本身也是语文教学的要义所在。因此,这一渗透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和促进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渗透的途径分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较多的具有思想道德教育意义的内容,例如爱国主义、传统思想道德品质、传统美德等等,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语文教学工作与德育工作相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分析、情感熏陶与树立学习榜样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德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切忌将德育与智育工作独立开来,要两手抓。所以教师要能够通过课文阅读与讲解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与情感,在此基础上更深层次地了解课本字、词、句的含义,从而达到智育与德育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充满情感的朗读与背景知识的介绍,创造逼真的情境来活跃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从而与课文情感产生共鸣,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会在这一过程中达成一致,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语文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榜样,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在课堂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要能够为人师表,在工作生活中以思想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德育。课外活动的开展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要能够从多角度出发设计课外活动。小学生具有思想幼稚、缺乏独立性并善于模仿行为习惯的特殊时期,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在设计课外活动时要能够选择一些正面人物事例,以树立学习榜样。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名人励志故事会、诗歌朗读等课外活动,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
最后,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德育。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教师要能够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为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能够为学生提供帮助,让学生学会从阅读书籍中领悟情感,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读后感。一本好书,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操守,甚至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理想与目标。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将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之一,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今后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无论是从语文教学的目的还是功能来看,将德育工作渗透和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都是极为重要且有必要的。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因此,从思想道德和专业知识的双重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育与指导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同时,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应突出德育教育的方面,让学生理解知识与道德应同时并存的道理。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能在教学观念和行为上同时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秀梅.小学语文德育情感教学的渗透与反思[J].课外语文,2012,(18).
【关键词】创新;德育管理;德育实效
德育的实效性是指德育的实际效果。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是指学校的德育要求能内化为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的程度。学生思想品德是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内在因素,学校德育管理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外在因素。学校德育管理包括德育目标、德育制度、教师德育素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的管理。本文拟从创新德育管理的视角,探讨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若干途径。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
学校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实效性价值判断的标准和依据,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南,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有利于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学校德育目标的制定一是要使德育目标适应社会发展,符合社会生活要求。二是要使德育目标满足学生品德健全发展的需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追求真、善、美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学生进取的动力,道德发展的源泉,也是接受教育、参与活动的基础。学校的德育目标应该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德育目标,特别是德育行为目标的制定要广泛地听取学生的意见,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三是德育目标要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学校德育目标标准既不能超出,也不能低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目标要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内,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实现。只有这样,德育目标才能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二、创新德育管理制度
学校德育管理制度是学校内部对德育管理行为的硬性规定,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的制度保障。多年来,学校德育管理制度在遵循主体性和全员性方面及制度的人性化方面都有所缺失。学校德育管理在注重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忽视了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工的德育管理行为和责任;在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接纳程度与学校德育目标的一致性:在重视制度钢性的同时忽视了制度与人文关怀的结合。因此,学校应明确规定教师和学生是德育工作的主体,规范德育管理,让师生共同参与学校德育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不断创新德育管理制度,全面提高德育制度的实效性。
1、建立全员育人制度
学校全员育人制度就是明确全校教职工的德育工作职责,让教职工主动参与学生管理。同时,制定教职工参与全员育人考核制度,对全员德育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将检查情况列入学校年度考核范畴,以此形成学生管理全员化的良好氛围。
2、建立“三位一体”育人制度
学生的思想是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学校不仅要有全员育人意识,更要有全程育人意识,要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德育资源育人。为此,学校应成立家长学校,建立“家校通”平台,定期召开家长会,明确要求班主任定期和家长交流,任课教师适时和家长交流。学校要和执法部门合作,优化校园周围环境。学校还要充分利用校外德育资源,建立校外德育基地。
3、坚持德育管理的人性化
在强化制度管理的同时,我们还大力提倡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实行人性化管理。用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关怀备至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受教育者,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用公正无私、勤恳敬业、严谨的工作作风去形成班级和年级的凝聚力、向心力;用正值、大度、宽容、慈爱的胸怀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关心学生,更要在生活上和思想动态上关心学生,为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思想上的疙瘩,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心目中可信、可亲、可敬的人。对于违纪学生,我们要做到预防在前,惩戒在后,严格按制度行事,做到惩之有理、罚之有据,让学生心服口服。同时在惩罚之后,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使学生在正视错误的同时又不失去进取的信心。
三、提高教师德育素质
教师的德育素质包括政治思想、教育观念、心理状态、育德能力和人格魅力。教师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管理的主体,其自身德育素质对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德育素质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1、提高政治素养
一个具有哲学素养的教师,如果他在教学中能经常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学校应关注教师的政治素养,以多种形式组织教师进行政治学习,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
2、提高育德能力
教师的育德能力包括解学生、把握德育内容、灵活运用德育方法、心理辅导、后进生转化、德育环境创设、德育研究等能力。教师育德能力的提高一是靠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实践。二是要有计划地进行专项培训。三是传、帮、带。一些学校在新老班主任之间进行师徒结对,签定师徒合同是提高青年教师育德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
3、增强人格魅力
如何培养教师的人格魅力?从教师个人角度来看,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而且还要有得体的言谈举止。因此教师应选择健康的人格理想作为发展价值的参照系,从点滴人手,自觉加强各方面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其次要丰富文化底蕴,强化教师人格根基。教师必须不断潜心学习,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地提高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知识愈丰富,其个人对知识、科学、生活的态度就愈鲜明,学生就会从教师身上看到智慧的光芒,敬佩之情就会油然而生,教师追求知识的精神就会内化为学生的学习行为。
四、创新德育工作内容
中学德育工作内容包括政治思想教育、伦理道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具体的德育内容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德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加强德育内容的针对性,要直面社会现实,严防德育内容的空洞性和单调性,开展一些能感动学生心灵的活动,实现德育认知、德育情感、德育意志、德育信念、德育行为的统一,保证德育内容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