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幼儿教育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3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农村家长;幼儿教育

一、农村家长对现代幼儿教育存在的偏见问题

1.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对幼儿教育认识不足,和城市的上班族不同,农村家长的整体文化素质还是比较低的,许多人认为幼儿教育完全是浪费钱,不同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有些家长虽然勉强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但是因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对幼儿园展开的一系列教育活动配合度不高;另外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许多的年轻农村家长都到城市打工,农村有大量的留守儿童,也是造成幼儿隔代教育中存在以孩子健康为由约束的主要原因。

2.农村家长误将幼儿园教育等同于小学教育,对幼儿园教育的认识太浅。通常的幼儿园教育内容涉及的是对孩子吃饭、穿衣、穿鞋、洗手、刷牙、坚持午睡、参加体育锻炼等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培养,同时还会设计各种各样的游戏并陪孩子一起玩耍,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但是这和农村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认识完全不同,在他们的思维模式中认为上幼儿园的孩子是要学会写字和做一些基本的算术题的,偏面的将幼儿园教育等同于小学教育,这非常不利于幼儿园教育在农村的发展。

3.幼儿在学校和家的表现截然不同,引起农村家长对孩子接受教育程度和方式的怀疑。教师在培养幼儿洗手、穿衣、睡觉等生活习惯时,为了达成《指南》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睡眠习惯”、“具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等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制定了一定的规范让孩子去做,迫于教师和所在班级环境的影响,一些幼儿通常都选择照做,例如关于孩子午睡习惯的培养,教师在幼儿园中强调要“保持安静,不能讲话”的规范且周围的大部分孩子都在睡觉,因此自然而然就做到乖乖睡觉,但一回到家,没有了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影响和教师的规范,再结合家长的溺爱,之前在幼儿园有良好表现的孩子又回归了之前的表现,长此以往,引起农村家长对孩子接受教育程度和方式的怀疑。

二、如何用《指南》改变农村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1.根据《指南》的目标要求,逐步改善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健康是指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具体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在开展幼儿教育时,要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要根据幼儿的尝试与努力做出必要的肯定,千万不要一看孩子做不好或者是做的慢就直接动手包办代替。另外,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时,要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方法,如穿脱衣服、穿鞋袜、洗手等等,让家长看到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后的变化。幼儿园也尽可能的为幼儿提供自理生活的条件,尽全力打消留守儿童“临时”家长原有的顾虑。

2.和农村家长一起学习《指南》的重要精神,避免农村家长受“超前教育”思想阻碍幼儿园的发展。我们想要在农村开展好幼儿教育,必须将幼儿教育这种较深层次的理念推广到广大的农村家长中去,将《指南》的重要精神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的和家长进行沟通,争取赢得家长对幼儿园一系列教育活动的配合,给每位农村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切记将家长和教师放在教育的“敌对面”,要知道教师和家长对教育观念的共同认可,才能更加有利于幼儿教育工作的开展。

3.加强对农村幼儿园教育实践生活化的认识。通过对《指南》中各项目标教育建议的学习,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都是围绕具体生活制订的。幼儿园教师要尽可能地还原孩子生活的真实性,从实际生活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活动。如:带领幼儿到室外活动,当看到风儿吹过时万物的变化,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树叶沙沙,那是风姑娘在歌唱等,给幼儿增添了许多新的活动内容。通过这种具体情境学习,引导幼儿将在幼儿园中学习到的良好行为习惯、卫生习惯、作息习惯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避免之前在幼儿园和家前后不一的表现,消除家长对幼儿教育开展程度和方式的怀疑。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幼儿体育;第一代认知科学;第二代认知科学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5)06-0059-05

Abstract: In recent decades, first-generation cognitive science that bases its core on computed and disembodie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aphor has transformed into second-generation cognitive science that emphasizes the body and embodiment. Second-generation (embodied) cognitive science focuse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environments, emphasizes mind or cognition shaping by the body, concerns the roles played by sense - movement process and coordination in high level cognition development, and stresses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dy, the brain and environments (culture). Second-generation (embodied) cognitive science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us to understand baby movement education, and also brings many helpful inspirations to the practice of baby movement education.

Key words: baby sports;first-generation cognitive science;second-generation cognitive science

幼儿运动教育的研究是一个极富研究潜力和实际价值的领域,然而,长期以来,无论在教育科学领域还是体育科学领域,幼儿运动教育的研究都处于边缘地位。有些机缘巧合的是,最近二三十年来,表面上与幼儿运动教育似乎没有什么关联的认知科学研究领域出现了某些重大变化或范式的转变:以计算的、离身(disembodiment)的信息加工隐喻为核心的第一代认知科学转向强调身体的、具身的第二代认知科学。第二代(具身)认知科学关注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强调身体对心智或认知的塑形,关注感觉-运动过程(sensori-motor processes)及其协调在高水平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强调身体、大脑和环境(文化)的耦合关系。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这些思想深刻地契合了幼儿运动教育的内涵。因此,如何深入探寻第二代或具身认知科学与幼儿运动教育理论的交集,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将为幼儿运动教育实践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 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兴起

毫无疑问,第二代认知科学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第一代认知科学而言的。1999年,语言学家Lakoff和心理学家Johnson在他们的名著《肉身的哲学:具身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中首次将认知科学的发展划分为两代:第一代认知科学 (the First-generation Cognitive Science)和第二代认知科学(the Second-generation Cognitive Science)。第一代认知科学又称为无身心智(disembodiment)的认知科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其哲学基础是传统的英美分析哲学(形式主义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和先验哲学。具体而言,第一代或传统认知科学以计算机科学、心理学、语言学、哲学等学科为中心学科,采用计算机隐喻,将认知或心智看作抽象的、无身的符号推理和计算的过程,人类心智的信息加工模型,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等等取得了极大的优势地位,第一代认知科学范式或“认知革命”风靡一时,人工智能似乎即将取代人类智能。然而,第一代认知科学的范式很快遇到了重大困难:“以人工智能完全模拟人的智能首先将遇到的难题是环境与背景知识的形式化。……人工智能却永远不能复制特定主体的具体心理过程,因为后者必然涉及此时心智活动的大量环境和背景知识,甚至与更宏大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背景相联系。它们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几乎是无穷尽的,并且其中绝大部分是不能先行符号化然后再通过推理(计算)获得的。我们无法为它们提供形式化的理论,也无法为它们的变化找到确切的变换规则(程序)”[1]。第一代认知科学不仅无法解决环境与背景知识的形式化及其带来的指数爆炸问题,同时也没有从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当然,更为根本的在于,第一代认知科学秉持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无身的观念占据了其话语主流,活生生的身体或肉身,包括感觉和运动甚至情感等等缺席了。

第二代认知科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当时的认知科学开始了一次深刻的范式转变,即从基于计算隐喻和功能主义观念的“第一代认知科学”转向基于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第二代认知科学”。尽管还存在许多争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范式在认知科学领域乃至于相关学科领域逐渐取得认可,认知或心智不再被看做是一组逻辑或抽象的机能,“而是一个植根于身体经验,植根于与身体动作的相互连结,植根于其他个体相互作用的生物系统。从这种观点看,动作和表征不再根据经典的心-物二元来理解,而是相互密切联系的。在环境中的行动,与其中的物体和个体相互作用,表征环境、感知环境、分类环境和理解环境的重要性,也许不过是关系连接的不同水平,这些连接存在于有机体和他们操作、思考和生活的局部环境之间”[2]。

Lakoff和Johnson[3]系统阐述了第二代认知科学的主要观点:(1)概念结构源自感觉运动经验和神经结构。在我们的概念系统中,甚至于“结构”这样的观念也是由意象图式和动作图式来规定的。(2)由于心智结构是与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具身经验相联结,因此它在本质上是有意义的。它不可能被无意义的符号所规定。(3)存在“基本水平”的概念,这些概念部分源自我们的动作图式和我们完型知觉和意象形成的能力。(4)我们的大脑是按照适合从感觉运动区域向更高脑皮层区域投射的激活模式来组织的,这些激活模式构成了所谓的基本隐喻(primary metaphor)。这种投射允许我们在与身体直接联系的感觉运动过程中采用的推理模式基础上,形成抽象概念。(5)概念结构包括各种原型:典型事例、理想事例、社会刻板、突显样本、认知参照点等等。每种原型使用不同的推理。大多数概念不能用充分的和必要条件来规定。(6)理性是具身的, 我们推理的基本形式来自感觉运动和其它基于身体的推理形式。(7)理性是与想象有关的,基于身体的推理形式是被映射到通过隐喻推理的抽象模式的。(8)概念系统是多元而非单一的。抽象概念通常是由互相不一致的多重概念隐喻来界定的。

概括起来说,“‘第二代认知科学’倡导的认知观念是:认知是具身的(embodied)、情境的( situated)、发展的(developmental)和动力学的(dynamic)”[4]。更为重要的是,尽管两者的研究领域和指向并不相同,但第二代认知科学与运动教育具有共同的交集,即都涉及根本性的人类身体运动及感觉经验。

2 幼儿运动教育及其内涵

由于“运动教育”概念的多义性和宽泛性,以及其来源的多元性和多样性,要十分清晰地梳理“运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十分困难,“精神运动学、运动教育学、运动教育,这3个概念在目前还十分混乱,没有明确的定义”[5]。同时,梳理“运动教育”的历史渊源和境脉也远远超出了本文的容量。总的来看,“运动教育”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近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家如福禄贝尔、卢梭、蒙台梭利等都十分关注儿童在自然环境中的身体运动教育。较为系统的运动教育则是19世纪后期的事了。根据刘馨教授的解释,早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运动教育就是英国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美的体育教学受到了这种来自英国的新的教育活动方案的冲击与挑战。到了20世纪60年代左右,运动教育便逐渐成为北美小学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它也逐渐影响到幼儿园中的体育教学活动。同时,运动教育的另一条路径来自德国的精神运动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奥地利科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鲁道夫・史代纳(Rudolf Steiner)创立的人智学(Anthroposophy),并受到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鲁道夫・拉班(Rudolf Laban)①的运动分析理论及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影响。近年来,在雷娜特・齐默尔教授倡导下,幼儿精神运动学在德国得到长足发展,出版了多本幼儿精神运动学方面的专著,并陆续被译为中文,对我国幼儿运动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运动教育”这一概念的解释与运用,不同的专家学者赋予它不同的具体含义,但总的来说,运动教育中包含了这样一些最基本的思想:(1)基础运动(basic movments);(2)教育性的体育(educational gymnastics);(3)创造性的运动(creative movement);(4)探索与发现(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实际上,“运动教育”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实践层面的拓展价值,刘馨[6]171-172就指出,一个完整的、全面的运动教育所包含的内涵,远不止上述这几个方面。一般来讲,“运动教育”意指一个过程,(1)通过这一过程,可以获得对人的运动的功能以及表现形式的正确评价和认识;(2)通过这一过程,可以获得在有目的地控制人的运动方面的技能;(3)提供给个人各种机会,让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运用自己已获得的运动知识;(4)提供以“拉班的基本运动思想”为基础的系列经验;(5)把认识到个体的差异性作为在教育环境方面的一个“有利的”因素,以引起新的概念和各种反应的产生。总之,“运动教育”是对儿童进行运动技能教学的一种发展适宜的、适合儿童个别需要的,有主题的和促进儿童发展的方法和课程,它把儿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并且包含着比儿童身体方面更多的内容。因为“运动是人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介体),参与运动中的总是儿童的全部机能,并不只是某一部分,每个动作行为都涉及认知、动机以及情感方面,而且认知、动机以及情感也会受到运动行为的影响”[7]7。本研究采用“幼儿运动教育”这一概念,而放弃采用幼儿体育或学前儿童体育的提法,主要是考虑幼儿体育或学前儿童体育容易引起一种错觉,即“孤立地强调幼儿身体方面的发展,而忽视了幼儿的情感、社会性、认知以及创造性的发展”[6]171。采用运动教育,正是要改进这些不合理的现象,凸显运动教育的基础性、广泛性和整合性,为使幼儿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完整的人和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奠基。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运动教育中蕴含的教育基本原理和原则,是所有学科的领域的基础”[6]170。

幼儿运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可以表述为运动教育在幼儿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全面、系统地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到人首先是,最终也是自然的生物体。“人类往往有意或无意忘记自己是一种生物,忘记自己的身体,忘记自己的生物学属性。比如我们都耳熟能详这些判断:‘人是有意识的动物’,‘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人是游戏的动物’,‘人是符号的动物’等等,我们往往忽略了每一判断中宾词的涵义,即归根结底,人是动物,有着漫长的进化史,与生物界有无法割舍的联系”[8]。这是我们讨论幼儿运动教育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理解幼儿运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必须深刻意识到当代儿童生活环境的空前变化,导致儿童身体运动和感觉经验的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由于城市化进程、居住方式的改变和学习压力等等的问题,满足儿童运动需求的机会极大减少;(2)儿童越来越多地通过媒体等间接经验而非游戏、运动等直接经验的方式来认识世界;(3)儿童的身体体验日益居于次要地位;(4)室内静坐活动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室外游戏、运动活动越来越少[7]117。这些问题和现象在急剧工业化、城市化而且城市儿童普遍为独生子女的中国尤其明显。

其次,由于运动教育(精神运动)的统合性,它可以极大地弥补或者改善幼儿园分科教学带来的问题。目前来看,我国幼儿园教学主要还是以分科教学为主,“当儿童进入到幼儿园或小学的时候,他们原有的混合学习的方式,很快就被分离的、孤立的和表面上毫无联系的学习与活动所代替,‘游戏’、‘作业’、‘学习’等活动被割裂开来,具有各自的目的;语言、数学、常识、音乐等学科孤立地进行教学――这种种现象和做法是不利于儿童发展的。对于儿童来说,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某一方面的发展,可以促使其他有关方面得到相应的加强与巩固”[6]171。

3 第二代认知科学对幼儿运动教育的启示

正如李其维[9]所言,“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兴起将启发人们对身心关系、生理还原论、意识研究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人工智能对心智完全模拟的可能性等重大问题重新思考。”第二代认知科学对幼儿运动教育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具有重大意义,对此进行梳理和思考,其实就是寻找第二代认知科学和幼儿运动教育之间的交集,在具身心智、具身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幼儿运动教育的价值和内涵。

首先,第二代认知科学告诉我们,感觉-运动活动在儿童早期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感觉-运动活动必然带来感觉的发展以及经验的扩展。幼儿运动教育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具有基础地位。“活生生的、整体意义上的身体活动(运动是其核心之一)是儿童早期教育的出发点”[8]。具身认知研究表明,婴幼儿的认知是感觉-运动性质的,他们的认知是无法与感觉-运动割裂开来的,感知和动作也是根本不可分离的,当然,他们的感觉-运动系统又是与环境高度交互的。皮亚杰、西伦等人的研究表明,感觉运动活动或协调在婴幼儿认知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感觉运动协调是从婴儿到成人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作用程序之一,它构成了许多种学习的基础”[10]。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反复表达了这样的看法。皮亚杰认为,活动(必然是主体的身体活动)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在感知运动阶段,通过感知和动作及其协调,儿童建构起复杂的动作图式或格式,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动作的内化,形成更加高级的思维和运算。在“具身性假设背后的中心观点是:心智或智慧是在有机体与环境的互动中涌现出来的,是感觉运动活动的结果”[11]。

第二,从第二代认知科学角度看,幼儿运动教育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情境化和动觉的实时刺激。

第二代认知科学“将认知主体视为自然的、生物的、活动于日常环境中的适应性的主体,认知就发生于这样的状况中”[4]。毋庸置疑,婴幼儿的认知是实时的,在线(on-line)的和情境化的认知。婴幼儿生活在一个具体的、真实的物理世界中,这个世界“充满了丰富的对知觉、行为乃至思维起组织作用的种种规则”[11]。婴幼儿的心智不仅存在于他们自身,同时也分布于物理世界、文化环境(包括语言和人工制品)的互动和经验之中,从根本上讲,身体或具身及其与环境的耦合关系不仅涉及婴幼儿认知发展的核心机制,也构成了高水平认知或抽象思维的基础。幼儿运动教育有助于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情境化和动觉的实时刺激,因为运动必然带来感觉的发展以及经验的扩展,这恰恰是虚拟的电子游戏和符号化活动所无法提供的。

第三,幼儿运动教育的价值绝不限于运动和身体本身。人们往往把运动教育的作用仅仅理解为有助于幼儿身体健康,或者有助于神经系统的发育(这无疑是运动机能的重要方面),其实这是一种把运动教育简单化的观点。

第二代认知科学赋予了身体一种本体论的地位,“从发生学角度看,婴幼儿的心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具身心智,或者说,婴幼儿心智天然地具有具身性”[8]。儿童最初的心智和认知是无疑是基于身体的,身体构成了婴幼儿自我的核心。达马西奥指出,“早期身体信号,无论是在进化还是发育过程中,都有助于形成自我的基本概念”[12]。依靠身体运动获得的身体信号为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特别是自我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的背景。实际上,婴幼儿认知乃至整个心理活动都是建立在身体运动提供的感觉刺激和原始信息供大脑处理的基础上的。

总之,身体运动(包括作为硬币另一方面的感觉)是儿童发展与学习的各个方面,包括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石。首先是人的自我和自我意识。“儿童的自我意识是与儿童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而儿童早期的很多体验都是与身体运动联系在一起的,这些通过身体运动产生的体验构成了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13]。身体运动有助于幼儿建构积极自我意象,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和价值感。实际上,幼儿运动与自我概念和自我同一性的关系在精神运动学理论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第二方面是人的认知,身体运动及其体验构成了儿童对自己能力意识的边界。“婴儿时期的爬行、抓,拿等运动有助于我们感知和认知能力的发育和成熟。”[14]8无疑,儿童的各种认知活动也是在运动中实现的,皮亚杰的感知运动智慧就是一个认知和运动密切关联的理论建构。第三方面是情感。“来自个体发生学和系统发生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运动神经元与我们的情感紧密相连,同时这种关联是由身体的运动表征进行组织的”[14]9。同时,运动身体运动还有助于儿童宣泄各种不良情绪。第四方面,儿童的社会能力特别是社会情绪能力乃至人格可以通过运动得到训练和培养,这是德国的精神运动学的一个核心观点。第五方面,身体运动具有发育诊断和矫正作用,这一点在德国的精神运动学中得到了大量的实践。

长期以来,运动教育,特别是幼儿运动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并未取得应有的地位。教育系统内部以至整个社会还远远没有意识到幼儿运动教育的价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过分强调抽象符号系统的作用,特别是把抽象符号系统和学业学习在儿童早期发展中的作用置于一个极不恰当的位置”[8],从而忽视幼儿运动教育的做法仍然十分普遍。这些做法压缩了婴幼儿动作和感觉发展的空间,使他们远离感性经验和“物理实在”,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剥夺了他们通过动作主动建构自身经验和通过运动与游戏宣泄和表达基本情绪的机会”[8]。另一方面,幼儿运动教育的理论建设和幼儿运动标准的建设更是几近空白。所有这些都严重妨碍了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从第二代认知科学角度来思考幼儿运动教育,为幼儿运动教育乃至儿童健康发展寻求更为深刻和科学的理论基石,是一项具有极大价值的伟大事业,这项事业十分艰巨但已经起步。

注释:

① 鲁道夫・拉班. (1879―1958)――现代舞理论家、教育家、人体动律学和拉班舞谱的发明者、德国表现派舞蹈创始人之一。

参考文献:

[1] 李其维. “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J].心理学报,2008,12(9):1306-1327.

[2] Garbarini F,Adenzato M. At the root of embodied cognition:Cognitive science meets neurophysiology[J]. Brain and Cognition,2004,56:100C106.

[3] Lakoff G,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 New York: Basic Books,1999:P77-78.

[4] 唐孝威. “语言与认知文库”总序[G]//李恒威. “生活世界”复杂性及其认知动力模式.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 雷娜特・齐默尔. 幼儿精神运动学手册[M]. 蒋丽等,译.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 刘馨. 学前儿童体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 齐默尔. 幼儿精神运动学手册:精神运动学发展促进作用的理论及实践[M]. 杨沫,等译.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8] 杨宁. 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中的身体问题――五论进化、发展与儿童早期教育[J]. 学前教育研究,2014(1):19-26.

[9] 李其维. “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J].心理学报,2008:12(9):1306-1327.

[10] Rolf Pfeifer. 身体的智能――智能科学新视角[M]. 俞文伟等,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87.

[11] Smith L B,Gasser M. The development of embodied cognition:Six lessons from babies[J]. Artificial Life,2005(11):13-30.

[12] 达马西奥. 笛卡尔的错误:情绪、推理和人脑[M]. 毛彩凤,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85.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认知;干预性研究;策略,实验性;儿童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4-0326-02

Kindergarten Teachers' Perspectives on Children's Injury and the Strategies/WANG Shu-mei*, XU Wen-yan, ZHANG Lei,et al. * Depart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Health,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20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the perspectives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on children's injury, and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and patterns.Methods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121 teachers of five kindergartens in Pudong district in Shanghai by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Results About 96.7% teachers thought that children's injury was a very serious issue. Slippery surface, inappropriately installation of electrical outlet, steep stairs and large space between railings were the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to children's injury. Behavioral risk factor of children included crowding on stirs, playing with match or lighters, getting hot water by themselves and playing around the pools. In terms of the injury prevention, the enforcements were teacher's lack of confidence, parent's in-cooperation, too much uncertain factors and so on.Conclusion Regarding to children's injury prevention, both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and injury prevention education are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Education to teachers should be based on related behavioral theories and should work together with the community.

【Key words】 Wounds and injuries;Cognition;Intervention studies;Games,experimental;Child health services

【作者简介】 王书梅(1963- ),女,北京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作者单位】 1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 200032;2 上海市长宁区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通讯作者】 王书梅,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 200032;E-mail:smwang@fudan.省略。

伤害每年会导致全球500万人死亡,更多的人受到损害。据估计,对于每一个由于伤害而死亡的案例,会有数十个住院案例、数百个急诊案例、数千个门诊案例。即使是生存下来的伤害事故的受害者,很大一部分人也会有暂时或永久的残疾[1]。在全人口中,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是伤害发生的高危人群[2]。中国儿童发展状况报告(2003-2004)显示,伤害成为目前我国14岁以下儿童的第1位死因。全国每年至少有1 000万儿童受到各种形式的伤害,10万儿童因伤害而死亡,40万儿童因伤害致残[3]。由于幼儿伤害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全球有众多学者呼吁对幼儿伤害相关因素和干预措施进行研究[4-7]。幼儿每周至少有5 d的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幼儿园教师对伤害问题的认知直接影响到其在看护幼儿时预防伤害事故的意识与行为自觉程度。为探讨幼儿园教师对幼儿伤害重要性和可预防性的看法以及对幼儿伤害危险因素的认知,为今后开展幼儿伤害预防干预提供参考依据,笔者于2008年5月进行了调查。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某街道的所有5所幼儿园,每所幼儿园的所有教职员工均为调查对象,共调查121人。其中男性职工6人,女性职工115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共86人,占71.07%。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由研究人员自行设计。问卷内容涉及教师基本情况、对幼儿伤害问题的相关认知、对幼儿伤害源的识别(包括行为和环境方面)。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对伤害严重性及可预防性的认知 在对伤害的严重性方面,117名教师认为幼儿伤害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占96.7%;4名教师认为一般,占3.3%。对伤害的可预防性方面,104名教师认为幼儿伤害有些可以预防,有些不可以,占87.4%;15名教师认为幼儿伤害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占12.6%。

2.2 对伤害源的认知情况 对于在幼儿园中一些可能导致伤害幼儿的行为和所处的环境因素,教师普遍认为会导致伤害的发生。见表1~2。

2.3 对伤害高发种类和场所的看法 教师认为在幼儿伤害中最常发生的伤害类型从高到低依次为:乱穿马路导致交通事故、池塘边玩水时溺水、触碰电器设备导致触电、自行玩耍时导致的游戏损伤、公共场所设施不齐全等造成的伤害以及锋利玩具及工具的误操作致伤等。认为最常发生伤害的场所是马路/街道和游戏场所。

2.4 对幼儿伤害预防的认知 教师认为,家长缺乏保护意识、不配合教师是预防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障碍,其次为孩子自身防范意识薄弱和无法预知的不安全因素过多。见表3。

3 讨论

3.1 对伤害问题的态度与未来保护 Peterson等[8]的研究显示,父母亲对伤害问题的态度可以预测他们对孩子所采取的保护和对危险环境因素的改善。此次调查显示,90%以上的幼儿教师认为伤害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但对于是否可以预防持比较保守的态度。一方面,他们看到了幼儿伤害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另一方面对预防又缺乏信心。这从调查结果的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教师认为无法预知的不安全因素过多导致了伤害预防的困难。所以,在幼儿伤害预防方面,从幼儿教师的角度如何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信念是关键的一步,这会直接关系到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是否会自觉、主动、积极地采取预防性措施,改善危险环境。

3.2 危险源识别与干预策略 进行有效预防的关键之一是能够识别可能导致伤害发生的危险源[9],这与采取什么样的干预策略有着直接的关系。此次调查显示,幼儿教师对幼儿园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源给出了他们的判断,地面湿滑、电源安置不当、楼梯间距大等均可能导致幼儿伤害的发生。对于幼儿本身行为方面的危险因素,教师认为包括上下楼拥挤、玩火柴、自己倒热水、玩剪刀等锋利器具等。对于幼儿这样一个特殊的年龄层次的人群,建议今后的干预应将环境改善和幼儿教师的干预作为重点,而非幼儿本身行为的干预。原因有:(1)这一年龄段的儿童自制力和依从性均较差,行为干预效果较难以达到;(2)有些环境危险因素去除后,儿童危险行为也随之弱化或消失;(3)对结果中教师认为的幼儿危险行为,干预或教育方法上值得探讨。如果干预不当,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3.3 幼儿伤害预防的教育策略 一些早期的伤害预防宣传教育项目仅将重点放在宣传安全、不适当的恐惧唤醒和谴责伤者,导致教育干预的失败[10]。近年来,教育干预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为这些项目采纳了以理论为基础的教育干预,运用了社区参与的原则,有些甚至辅以提供安全产品[9]。要降低幼儿的伤害发生率和死亡率,特别是在中国幼儿伤害预防的起步阶段,教育必不可少。建议教育干预的重点人群应为幼儿教师和家长;干预方案的制订可结合相应的行为理论,如健康信念模式,使干预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幼儿伤害预防可与社区伤害预防相结合,整合家庭和社区资源。

4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vailable at: who.int/topics/injuries/en/.

[2]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伤害预防报告.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中国儿童发展状况国家报告(2003-2004年). 2005年3月

[4] FINNEY JW, CHRISTOPHERSEN ER, FRIMAN PC, et al. Society of Pediatric Psychology Task Force Report: Pediatric psychology and injury control. J Pediatr Psychol, 1993,18:499-526.

[5]MILLER TR, ROMANO EO, SPICER RS. The cost of childhood unintentional injuries and the value of prevention. Future Child,2000,10:137-163.

[6] GITANJALI S, BRENNER R, MORRONGIELLO BA, et al. The role of supervision in child-injury risk: Definition, conceptual, and measurement issues. Inj Control and Safety Promotion, 2004,11:17-22.

[7] MORRONGLILLO BA. The role of supervision in child-injury risk: Assumptions, issues, finding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 Pediat Psychol, 2005, 30:536-552.

[8] PETERSON L, FARMER J,KASHANI JH. Parental injury prevention endeavors: A function of health beliefs? Health Psychol, 1990, 9:77-91.

[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reventing injuries andviolence: A guide for ministries of health. Geneva:Switzerland,2007.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范文第4篇

一、对幼儿语言教学的认识

1、以新颖有趣的语言教学材料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

实践证明,幼儿的兴趣主要取决于对材料的兴趣,也就是需要老师合理选择教材,有趣的教材内容才能激起幼儿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求知欲。首先,老师在选择教材时,一定要选择幼儿熟悉的,思考幼儿的兴趣和热点是什么,幼儿当前经验和需要是什么,把握好幼儿的经验水平。只有幼儿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敢于自己去创造,才能让教学活动变得有声有色,幼儿在创造的过程中发挥着想象力,在满足自我求知欲的同时也提高了语言能力,这样就要求老师既重“教”又重“学”;其次讲述活动是提高幼儿语言水平能力的主要手段,在讲述和谈话教学实践中,幼儿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老师可以重“结果”的同时重“反馈”,对于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反应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评价与反馈,两手齐抓。

2、注重提问细节,有机结合集体回答与个体回答

集体回答的优势在于,可以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减少幼儿的畏难情绪。但目前有一些教师在教学形式上过分追求集体回答,导致幼儿不能够更好的积极思考。因此,集体回答应与教学提问内容相结合,需要注意的是,进行个别提问前应熟记孩子的姓名。教师要做到重“变式”的同时重视“落实”,让幼儿回答问题的同时先以前面的诗歌或儿歌或故事为铺垫后,再让幼儿根据前面的内容进行仿编、表演:然后遇到“是什么”的语言教案的时候,教师重“表”又重“里”,自己先多问问“为什么”,让一部分幼儿能用自己的想法来表述“是什么”以及“为什么”。

3、突出学科特点,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在教学中,老师应坚持用普通话与学生进行交流,还要利用个别优势,积极鼓励班上一些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以少带多、以强带弱,通过让幼儿参加喜欢的教学活动来学习语言。在突出语言教学活动的同时,对于何时需要评价、怎么评价、评些什么是我们要在活动前经过仔细推敲和思考的。教师经常恰当的赞扬、鼓励、肯定、安慰的语言,会使幼儿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产生被重视感和安全感。如果在获得语言支持的同时还得到了教师的微笑、点头、注视以及抚摸、拍头等亲密的身体接触,幼儿更会感到极大的温暖、关爱和信任,也为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

二、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策略

策略一:加强学习,真正转变观念,努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加强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首先要在理论上、观念上跟上不断发展的形势,建立具有时代先进性的教育观念,要把“以儿童发展为本”这一理念根植在教师的脑中。在选择教材、设计方案、开展活动时,每位教师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教材,思考教材中能有效的促进幼儿发展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怎样解决;更要心中更有幼儿,要在观察、了解、研究幼儿上下功夫,时刻想着幼儿在该活动中得到了什么。其次多听听其他教师的语言课,在不同的班级、情境中最大效益的寻找适合的一个点来发掘其中的语言要素,提升自身语言的素养。

策略二:改革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益。

1、求实,就是要联系实际,认真研究学情,根据幼儿的实际来教学

教得实,学得才实。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在了解幼儿上下功夫,在走向幼儿上动真情,在为促进幼儿发展上多研究。到幼儿中去,用爱心观察、分析、了解幼儿,了解幼儿的需要,适当地用一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来体察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有好多问题都是有预成答案的问题,所以这种问题只需一个眼神或一个肢体动作就足以引导幼儿顺着思路回答,无需太多指导用语,因此,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把握指导用语的度,既有明确的指示性又能给幼儿灵活性,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兴趣。

2、求活,是指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机智,灵活驾驭过程

老师可根据本班幼儿语言发展情况于正确进行语言教学活动,并利用每天餐前、离园前组织10分钟的文学作品欣赏或图书阅读活动,以及5分钟的说出句子比赛活动等,每天进行定时的语言训练。在语言研究中,教师们除了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外,还注意利用周围环境让幼儿尽情地说。

3、求新,确立创新的教学观

与幼儿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的氛围和相对自由的思想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并接受孩子的语言特点在进行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支持、少反对;多欣赏、少讽刺;多启发引导、少消极灌输。受生活经验、词汇量和思维特点的限制,以成人的标准来说,有时幼儿的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定准确或恰当,在讲述时幼儿往往有些词还不会用,有的孩子就会用方言来表达。尽管这样,这时老师除了引导幼儿准确地表达,还应鼓励与表扬幼儿,因为他们能使用语言解决问题比正确地造句更为重要。

4、求变.鼓励幼儿多进行自由交谈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信任危机;表现;策略

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的重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很多家长也逐渐将重点放在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是一个普遍的观点,所以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之所以要重视起幼儿阶段的教育工作,主要是因为在这一阶段孩子对于事物的判断能力还不强,需要培养他们正确的思维意识才能对今后的学习起到良好的引导性作用。但是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幼儿教育存在很严重的信任危机,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影响到了幼儿教育的顺利开展,所以本文重点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论述,并且希望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1 我国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表现及原因

之所以在当前的幼儿教育过程中会产生信任危机,是存在一定原因的,并且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教育安全的过程中,因为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并不具备明显的分辨能力,无法准确的判定事物的好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容易陷入到不安全的环境中,这样家长就会对幼儿园的教育问题引起争议,认为幼儿园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是教育安全的主要表现。在当前的实际环境中,很多幼儿园都安装了摄像头,为家长服下了“放心丸”。但是这种行为会让教师的人品受到怀疑,极容易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产生负面的心理,对于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其次是在教育内容方面。在幼儿教育的阶段主要是通过感官得以实现的,但是在很多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他们将重点放在对知识的累积上,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幼儿的情绪并没有加以重视,很多幼儿对于课程的学习都失去了原本的兴趣,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幼儿的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占用幼儿的休息时间开展教学活动,为了可以赶超其他的孩子,直接省略了幼儿课程而进行小学教育的学习,这与他们这一阶段的水平是不一致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教育工作就产生了信任危机,影响到幼儿健康心理的进一步发育。

第三,在教导方式方面,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基本上都是在私立的教育机构开展幼儿教育的,所以造成整体的幼儿教育水平不高,这一阶段主要是在3至6岁的儿童,他们的身心发展并不是十分成熟,如果不能运用合理的手段教导他们,很容易产生逆反的心理。但是这些私立的教育机构对于教师的个人素养并没有看中,只是经过培训以后就让教师上岗工作,所以他们对于教导方式的多样化并不是十分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对幼儿的教育质量产生严重的隐患,造成在教导方式上存在信任危机。所以要想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重视对教导方式多样化的发展。

最后是在教育公平方面引发的信任危机。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幼儿教育是基本的阶段。但是国家对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并不多,反而是比较重视小学阶段以及初中阶段的教育活动,所以长此以往下去,民办的幼儿园就在社会中占据主流的地位。在这种情形下,我国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对民办幼儿园的建设起到约束性的作用,同时相关的监管力度也不强,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园经常出现不当的行为,让广大家长产生不安全的隐患,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就引起了信任危机。要想将信任危机降低,就需要进一步严格约束私立幼儿园的办学,使其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 解决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建议及方法

2.1 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幼儿教育出现信任危机的重要原因就是法制力度监管不到位,一些幼儿教育机构不按照法律规定违规操作。解决幼儿教育危机的首要任务就是约束幼儿机构的行为,因此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约束教育机构的行为,加强社会的监管力度,就应该设立相应的幼儿机构成立的标准,严格相关的办事流程以及程序,将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纳入市场监管的范围中来,对于违法行为及时地进行惩处,从而严格规范幼儿教育市场的行为。

2.2 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对教育内容的传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正处在心智、生理成长的初期,是智力开发的阶段,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幼儿的心理特点,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尤为重要。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一是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二是加大高校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增加现有教师的数量,保证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3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由于人们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误区,导致我国幼儿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要加大课堂益智游戏的开发,扩大益智游戏的课堂比例,降低文化课额比例,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加大对幼儿的智力开发,保证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要积极引进国外的教育方法,取长补短,开发儿童智力,使我国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为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不断加大对幼儿教育机构的投入

目前,在幼儿教育中存在着公平信任危机,一部分原因是政府对幼儿教育机构的投入较少,导致公立的幼儿园较少,普通和低收入阶层上不起幼儿园,因此要加大对公立幼儿园的投入,完善公立幼儿园的设施,保障普通和低收入阶层的教育权利。对于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要扩大公立幼儿园的数量,免除幼儿的入园费,从而解决贫困地区儿童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维护我国教育事业的稳定。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石,良好的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提高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我国幼儿教育中出现的安全信任危机、公平信任危机、教育方式信任危机,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加大对教育机构的投入,从而保障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天彤.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表现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