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理论和实践辩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 邮发合一的产生和特点 “邮发合一”是解放初期从苏联学来的一种发行模式,简单的说,邮发合一即是把报纸发行工作交给邮局来做,报纸的生产(编印)和流通(发行)是截然分开的,把送信与送报捆在一起,把多家报纸捆在一起,把报纸的征订、运发和投递捆在一起,把批发和零售捆在一起,这种“一分开、四捆起”就是“邮发合一”的发行模式。
建国初期,由于我国当时经济落后,人民文化水平较低,报刊种类少。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报社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管理体制是按事业单位对待的,办报经费则是由国家财政拨款,报社极少考虑经营问题,在这种背景下,邮发合一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在报业发行中一统天下。
“邮发合一”的特点和优势主要体现在:
1.拓宽了报纸发行的深度和广度。在“邮发合一”之前,报纸发行的范围主要局限在铁路沿线、交通枢纽,而很多偏僻的地区和许多县市都很少甚至几乎看不到报纸。通过“邮发合一”,邮电网络遍及全国,点多、线长、面广,只要是邮局公开发行的报刊,凡是邮路通达的地方都能订阅到,这样一来,便大大地拓宽了发行网点和覆盖范围。
2.利用现有资源,减少浪费和混乱。“邮发合一”使报社专门编报印报,邮局则负责订报发报,简化了国内报刊发行系统,省去了许多人员开支和事务工作的麻烦,既可专心编报,又合乎经济原则,减少了浪费、纠纷和混乱,有助于解放初期全国报刊的发展,并增加了邮电业务。
然而,随着历史的前进,社会条件的不断变化,“邮发合一”渐渐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尤其是以后,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给报纸的发行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首先,改革开放政策为新闻出版事业带来空前的繁荣,报纸的数量增多,品种由单一的机关报变为多品种、多层次,开张由四块版变为八版、十六版甚至更多,内容特色更是日星月异,邮电部门不负重荷。
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社必须讲求经济核算,考虑成本、利润等一系列经济指标。而“邮发合一”收费高,手续烦,造成报纸资金回笼慢,不利于报社的发展。
时间 最高发行费率 最低发行费率 平均发行费率 1949--1952 35% 14% 28.4% 1952--1980 25% 25% 25% 1980 30% 25% 27.5% 1981--1986 25% 25% 25% 1987-- 25% 28%--35% 29.3%
从上表可见,报纸的发行费率在建国四十年来几经变更,但最低平均都没有低于25%以下,最高达到了35%,这对于面临着要求自负盈亏的报社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因此,自办发行的新模式应运而生。
二、自办发行的特点和优势 自从1985年洛阳日报率先自办发行起,几年的时间,“自发”模式如星火燎原之势,几乎全部的中等或中等以上的城市党报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报纸,纷纷加入“自发”的行列。报纸的发行总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1993年报纸发行总量约为264亿份,比1979年全年发行131亿份增加了近一倍。
和“邮发合一”相比,自办发行有其不能比拟的特点和优势,更能满足新时期报纸发行的需求。
1.缩短投递时间,一般情况下,市区投递要比邮局早一两个小时,郊县要快半天至一天。
2.发行费用减少,如上文所述,邮发的发行费率最低也要25%,加上邮局种种相关要求的开支,实际发行费用相当昂贵,而自办发行,报社实际支付的费用和邮发相比,仅为18%。同时订报费用,报社可以立即拿到(邮发则是每月按订数返还),大大增加了报社的流动资金,有助于实现报社经济自主,积累资金,扩大再生产。
3.投递质量提高,服务周到,上门征订,提高报纸的质量和发行量。 然而,尽管自办发行这一新生事物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但它也有自身体制上的弱点和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报社的发行部门都很小,体系也不完整。《参考消息》,发行量300多万份,发行部只有7个人;北京日报三报两刊,发行部只有4个人;光明日报发行部16个人,与采编人员的比例是1:25。发行队伍如此弱小简陋,每到发行季节,记者、编辑都要带着发行任务,组织发行。这种亲力亲为的手工操作,实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化报业发展。因此,势必将有新的发行模式出现。
三、 多渠道发行的出现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闻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报业发行模式变革也随之进入了新时期。未来,多种灵活的发行模式将会不断出现,多渠道发行势在必行。在这里,笔者仅谈谈自己的设想,供大家参考。
1.“邮发”和“自发”相互结合,扬长补短。邮局可以和报社共同商讨,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定合约,根据市场经济下价值规律的原则,协调好双方的经济利益。报社和邮局因地制宜、因报制宜地制订出双方都能接受的发行费率,这是“报邮联合发行”的关键,如果在这一点上双方能达成共识,“联合发行”就有了成功的基础和前提。这种发行模式,在某些地方已经实施,并取得了成功。1998年,《深圳商报》与当地邮局签订了“联合发行合作协议”,并且共同成立了“联合发行指挥部”,以邮局为主,报社协助,开办了预约征订、跨区订阅、上门收订、现场收订、分期订阅等多种新的服务项目,报纸的发行量因此获得全面增长,市内订户比上年增长了71.2%,外阜订户比上年增长了5 . 8倍。 在和邮局重新合作的同时,报社也可以拓宽自办发行的路子,灵活地采取多种手段,因地制宜地发展发行模式。尤其是一些有经济实力的报业集团,可以组建发行网络,由报业集团建立一个直接下属的发行总公司,再在各地建立起发行分公司,统一部署和管理此报业集团下的各家报纸发行;另外,报社还可以和银行合作,选中一家或几家全国联网的银行,委托它们在各地的营业网点设点收订报刊;随着因特网的发展,报社还可以利用网络,在网上征订报纸,然后委托电子商务站点进行送递。
2.建立专业化的报刊发行公司。这种发行公司可以是同一地区的多家报社联合起来组建的,每家报社根据投入的多少,占有一定的股份,发行公司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它承担多家报社的发行任务,各个城市兴起和发展了自己的地方发行公司,再逐步将全国各城市的发行网联成一片,成立全国性的报刊发行中心;专业化的发行公司也可以由社会力量、甚至私人创建,它不属于任何报社,独立组建自己的发行网络,与各家报社签定合同,既可承担征订、投送业务,又可承担零售发行业务,使发行商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成为市场经济下的又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
3.零售商的出现和发展。除了以订阅来扩大发行,今后,零售渠道也将在报纸发行中变得重要起来。市场经济加剧了人口的流动性,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流动人口便成为了报纸零售的潜在对象。报社可以自行创建自身的零售队伍,在城市各点建立发行站,聘用人员上街零售报纸;也可以在社会上招聘零售商,与其签定合同,由他专门负责某一地区的报纸零售,零售商能和不同的报社签约,并自己组建零售点。
关键词:教学变革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42-01
教学方式的变革实际上就是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到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计划。
一、教学方式变革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
第一,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开展,而采取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W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上去。
第二,创新能力是基于实践的基础而实现的,这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得不到体现,教师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学生缺少实践性思维,不能对问题进行很好的探究,所谓的创新也只能是凭空臆想,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一步步研究、理解,从而进行创新。[1]
第三,教学方式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拥有学以致用的能力,并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找出事物内在联系,并加上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将创新成果服务于社会,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方式变革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转变教师观念
首先,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阅历和知识,自觉吸收其他专业的知识和理念,使其融入到本专业当中,增加教学的灵活性,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知识空间。
其次,解放课堂、实事求是。传统教学方法过于注重课堂教学、教材教学等,教学过程过于死板,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对此,教师应解放课堂,开展兴趣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设置相关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一方面增加了师生的互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有利于教学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动脑思考,回答教师设置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最后,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传道、授业、解惑的服务,更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并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方法上做出适当的改变,使其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实践教学
第一,在传统教学中,使教师树立了一个权威的形象,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老师讲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学生一直在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增加教学的灵活性,使课堂形成“你问我答”的氛围,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另外,教师应支持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对有标新立异思想的学生进行关注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2]
第二,增设选修实验课程,目前,我国很多学校都设置了选修实验课程,本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以我国高校选修实验课程为例,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以教学需要为主,学生只能被动选择,缺少选择的空间。其次,高校所设置的选修实验课,绝大部分课时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缺少实践空间,不利于选修教学的发展。对此,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应对学生的意愿进行调查,结合实际教学需要而合理设计课程,减少理论教学的课时安排,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开展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交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讨论,使学生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提出问题、做出设想、实践考证、创新发展、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再通过正面引导,保证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第四,开办实践类教学活动,一方面将教学内容在活动中充分展现,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启发,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开展科技竞赛、手工制作大赛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并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
三、结语
在教学方式改革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使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使学生符合新时代人才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和学新.面向生活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N].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52-55.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 议会制辩论教学模式 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79-01
1 中介语石化及其主要成因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种语言知识系统连续体。随着目的语知识的积累,中介语会逐渐向目的语靠近。但在中介语达到一定水平后,会出现停滞,这种停滞就是石化现象。有些中介语的停滞是暂时的,是中介语的稳定期,有些会成为永久性的。因此,必须在稳定期内采取有效措施让中介语无限地向目的语靠近,避免永久中介语的形成。
中介语石化的主要成因有四:母语负迁移、环境因素、策略因素和情感因素。母语负迁移是母语中的一些习惯用法迁移到过渡语中,对二语习得形成干扰。环境因素包括学习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语言输入环境。缺少目的语言和目的语文化的语言输入环境,限制了第二语言学习者接触可信目的语材料的机会,造成语言输入的不准确性和不足,导致中介语石化。这也加大了母语负迁移的危害。策略因素主要指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学习策略是一个有特定指向的认知场函数,指完成特定学习任务时采用的学习方法、管理方法及运用语言的各种活动和思维模式。学习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学习者所处的文化(Selinker,1974)。中国的外语学习者在意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羞于犯错误,不好意思在公开场合讲外语,失去很多运用目的语的机会。这加剧了中介语的石化。交际策略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Elis,1985),是语言使用者因语言知识不足,无法完成某个表达计划而使用的一种弥补手段。外语学习者达到一定水平后,会采用回避(avoidance)、简化(simplification)等缩减策略来达到交流的目的。这使学习者注重流利度而忽略了准确度,造成目的语概括化,弱化了语用知识的学习,形成中介语石化。情感因素包括学习动机、态度、语言焦虑、自我意象、自信心等,对中介语石化的形成有至关重要作用。目前,国内的外语教学在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方面和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模式也难免格式化,逐渐趋向僵化,互动交流更是存在严重不足。这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加剧了中介语石化。
2 议会制辩论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中介语石化的成因的分析,产生了大量的应对策略和建议,但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一直欠缺。议会制辩论独特的形式和特点,使它成为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最佳载体,对中介语石化的成因有很强针对性。创建议会制辩论教学模式是防止中介语石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外语教学的创新。
议会制辩论教学模式以结构主义理论和功能主义理论为原则,综合了任务教学法、交际教学法、认知教学法和听说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它以议会制辩论形式为基本教学框架,根据具体教学对象的中介语石化程度设计稳定、系统的教学程序或构型。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为辩题的难易度,语言材料的真实可信度,论证的时长,语言输出的复杂度、清晰度和准确度,学习策略培养,积极情感因素培养,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归纳分析和解决等。
3 议会制辩论教学模式防止中介语石化的有效性
3.1 议会制辩论教学模式充分营造语言输入环境,降低母语负迁移的干扰
首先,议会制辩论教学模式的辩题覆盖面非常广,涉及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法律、科技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社会各领域。要熟悉这些辩题,积累充足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找到充分的论据和有说服力的结论,就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而真实可靠的目的语资料是最佳选择。这突破了教材和课堂的限制,更好地营造了语言输入环境。其次,议会制辩论教学模式对语言输出的高质量要求提高了语言输入环境的要求。议会制辩论的标准模式是每位成员做7分钟或8分钟的框架式陈述,比一般辩论形式的陈述时间要长,学习者必须使用更长、更连贯的语篇。另一个特点是清晰,语音和意义的清晰。因为议会制辩论强调定义明确、论点鲜明、论证过程严谨且逻辑性强。因此,议会制辩论教学模式对语言输出质量要求高,需做到语言的流利性和准确性的平衡,学习者必须广泛接触真实可靠的目的语资料,尽量避免中介语的使用。此外,议会制辩论教学模式的POI(Point of Information)环节,辩方可以对发言方随时进行提问,发言方马上回答。要完成这种即兴演讲,学习者必须提高目的语综合应用能力,必须以充足的语言输入为前提。
3.2 环境因素问题的解决带动了策略因素问题的解决
议会制辩论教学模式改善了语言输入环境,大量目的语材料输入伴随大量目的语文化输入,突破中国学习者的文化限制。给学习者提供在公开场合使用目的语的机会。同时,也丰富了学习者的语言知识,降低学习者因语言知识不足而使用交际策略的机率,有效地防止中介语石化。
3.3 议会制辩论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积极情感因素
议会制辩论教学模式综合多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扬长避短,全面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充分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情感因素。丰富多彩的辩题、新颖的辩论形式、互动性、对抗性、挑战性和竞争性利于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动机,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向目的语靠近。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思辨能力训练,提高了学习者的人文素养,完善了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这有助于学习者心智的健全发展,培养出正确学习态度和更强的自信心。
4 结语
综上所述,议会制辩论教学模式可以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多种教学理论的实践。具备克服中介语石化主要成因的特点和优势,是防止中介语石化的有效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对外语教学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Sdinker,Larry.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d Applied Linguisl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72.
[2] Ellis,H.The Transfer of Learning[M].New York:Macmillan,1965.
首先,是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跟不上实际需要,这方面的专家学者和专业工作人员还拿不出多少成熟的理论成果来指导和影响学校教师的道德教育活动。因此,在中职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很多教师只能生吞活剥国家的道德教育指导方针和写在文件里的德育基本原则及其规范体系。其次,是教育者的形象不佳。按照教育规律,没有教育者的为人师表形象,教育者不能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就没有教育,德育教学更是这样。一种成功的道德教育,教育者应始终是主导,被教育者是主体,主体是否愿意被主导,跟着主导走,重要的不是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而是教育者的“教育形象”。这就是我们说的以身立教、言传身教。再次,是学校里的道德教育,特别是中职学校的道德教育,管理机构和制度都不大健全,职责不明,人员不足。作为道德理论教育,中职生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中职德育必修课程进行的。这些课程由于其课程目标和标准的限制,涉及德育的内容实际上不很全面,并不能解决中职学生应当掌握的德育理论知识。从实际情况看,还存在脱节的现象。一般来说,德育教学的课程形式都存在一定弊端,仅靠单独开设专门课程进行德育教学,容易让学生感到德育问题是脱离其他理论和实践内容的附加的内容,仅靠在各门课程中穿插德育理论内容,容易因教师政治理论和实践的欠缺而无法将问题深入。
二、提高德育课程教学实效的对策分析
学校的德育教学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作为改造学生的一种活动,不仅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责任感,坚持和遵守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及其原则,而且要求有科学的教育方法。有了好的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德育课程的教学除了课堂讲解的方式以外,还必须提供更多的让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可以尝试在如下方法的结合中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教师演讲和客座演讲。教师可以用演讲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介绍有关德育课程的基础理论及其历史发展概况。例如,职业道德价值观、人生价值和自我价值在社会实践中的伦理困境、价值抉择的框架和模式,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关于人生价值的大讨论等。教师也可以邀请有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和管理者以及职业教育机构专职教师来给学生做专题报告或联合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德育理论与实际工作的密切联系,提供给学生一个接触实践情况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弥补本校德育教师本身在抽象的德育理论方面的不足,让学生了解范围更广、层次更深的相关理论。
第二,讨论和辩论。教师可以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为小组,就某个德育主题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推举一名代表记录讨论的情况并在全班做反馈报告。也可以将学生分成辩论小组,设定一个辩论题目,让学生有时间收集相关的材料、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观点,然后做一个正式的辩论。讨论和辩论都可以从某一个具体的案例开始,例如温岭虐童案折射出新形势下幼师职业道德面临的挑战,让学生设想可能的解决方案。讨论和辩论也可以安排在每一部分政治理论的讲解之前进行,这样学生可以不受约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教师讲解了德育理论以后,再让学生回顾以往的讨论、检讨和对照自己的观点,可以增强讨论的实际效果。
第三,角色扮演的情境训练和个人示范。教师可以提供学生一个实际案例,通过多人组合创式情境模拟训练,让学生分别扮演案例中所涉及的角色,像警察、肇事者、旁观路人、调查员等,从表情、服饰、姿态、礼貌用语、热情接待服务等多方面考察和训练,并通过分组互相点评、教师点评等方式,纠正其不足之处并演示正确做法,是学生感受职业礼仪规范。教师也可以只提供案例事实的一个大概情况,以便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想象和设想在不同的场景之中可能出现的不同伦理问题,并大胆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不同方法,这样的角色扮演可以既是生动形象的,又是富有创意的。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和受教育者所在集体内的相互影响,是两个不可忽视和偏废的方面。凡是要求学生应当有的行为,教师本人应该首先具有这种行为,并且做到表里如一、始终如一。所以,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人只能用人来建树”。活的最有影响的道德教育只能是教师、家长等人的全部生活和一切言行举止。
英语演讲与辩论教师梯队现状发展问题我院英语演讲与辩论活动始于第九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当时选派了两名外语系学生参加比赛,由一位指导教师负责比赛的培训和现场指导工作。自此后,“外研社杯”逐渐发展成了全国瞩目的重大外语赛事,同时也是我院乃至我校的重大赛事。每年我院都会选派教师带队参加比赛,并负责比赛的培训指导。自2005年起,我院又选派学生参加了“IDEA—BFSU杯”和中国辩论公开赛的各项赛事,同时又参与到了河北省的各项演讲、辩论、口译赛事中。历经比赛的锻炼,我院也逐渐形成了以“英语演讲与辩论”为依托的教师梯队。
一、英语演讲与辩论教师梯队现状
1.梯队教师素质要求。英语演讲与辩论是门对教师要求很高的学科,考虑到学科本身以语言输出为主,又综合了各类学科的知识,因此它对口语表达、历史、文化、社会知识要求很高;此外,结合各类演讲与辩论竞赛,它又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2.教师梯队构成。考虑到上述要求,我院英语演讲与辩论教师梯队选派了4名中青年教师,由副教授作为梯队带头人,主要专业涉及美国文学文化、商务英语、应用语言学和英语口笔译,他们分别担任大学英语、综合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口译等课程。
二、教师梯队发展
结合英语演讲与辩论科目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我院教师梯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从实践入手到理论完善,然后又回到课堂教学实践的特点。
1.以竞赛活动提高教师梯队素质。我院每年参与的国内外重大赛事包括:“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中国辩论公开赛、“IDEA—BFSU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东北亚国际英语辩论赛、澳亚国际英语辩论赛、世界大学生英语辩论竞标赛。
结合这些赛事,我们首先安排教师负责学生培训工作。这些比赛从每年的一月开始一直到十二月,可以说老师的培训工作也基本延续了整个学年。为了和比赛接轨,同时为了跟上不断提高的比赛水平和学生素质,我们采取了先培训教师再培训学生的方法。每年我们会选派两位教师参加由国内、国际辩论界享有声望的培训师主讲的辩论培训班,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培训。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学习到了关于演讲辩论的知识,也学习到了如何组织课堂、如何开展课堂活动等教学技能,其专业素质和教学素质都得到了提高。
除了赛事培训之外,参加比赛本身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参加国内赛事为教师提供了和全国同行交流的机会;参加国际比赛要求教师和赛事组委会就住宿、参赛、交通、相关文娱活动进行书面和口头的沟通,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沟通能力;此外,各项国内外比赛都要求带队老师担任比赛的裁判,与主裁判商议比赛结果,如具备相应资格,还需要担任比赛的主裁判,组织比赛并对比赛结果给出口头评判。几年来,我校学生获得了“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的季军、东北亚国际英语辩论赛季军、全亚英语辩论赛冠军、中国辩论公开赛模拟法庭亚军。同时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经验积累,我院两位演讲与辩论梯队的教师都具有了在各项国内、国际比赛担任循环赛主裁判和淘汰赛裁判的资格,并在英语辩论界积累了一定的人气。
2.以课程建设带动教师梯队建设。随着英语演讲与辩论活动在全国日益广泛的开展,英语演讲与辩论逐渐成为很多高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学院等国内名校相继开设了这一课程。在多年的学生培训和参赛经验的基础上,我院开设了英语演讲与辩论课。随后,梯队教师针对课程体系、课本选择、教学活动等内容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对英语专业发展现状、本课程的特点等有了很好的了解。
3.以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梯队教学水平。在开设课程之后,我们将工作重点放在了竞赛实践和教学活动的结合上。一方面,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运用在竞赛中积累经验。例如对于重点辩论题目、重点话题、国内外重大时事和道德、教育、伦理等话题,教师都能够带领学生展开深入的讨论,并组织课堂活动;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发现了许多教学理论、方法、学生学习目的、心理状态、实际需求等方面的欠缺,从而能够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教学计划,也能够在今后的竞赛活动中有所侧重的进行学习。通过教学和竞赛的结合,梯队教师已经能够自如的把和演讲与辩论相关的知识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在课堂上组织演讲、辩论、知识分析等课堂活动,丰富了课堂教学,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4.以科研活动促进教师梯队理论研究。在竞赛和教学活动的基础上,要提高梯队教师的水平,重点还是要提高其理论水平,如何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深入把握教学理论,从而指导竞赛和教学实践,并进一步申报各级科研项目,这是梯队最终需要实现的目标。以此为基础,首先我们组织教师从自己的专业特长出发,结合竞赛和教学实践,开展了对“任务型教学”、“语言的功能性”、“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入输出”等理论进行了学习和研究,梯队教师分别发表了与演讲与辩论相关的各级论文数篇。
三、教师梯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理论知识不足。我院演讲与辩论教师梯队的形成主要是从竞赛实践开始,因此在理论研究上有很大欠缺。教师在工作中主要忙于对学生的培训和参赛工作,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太重视。此外,作为国内一门新兴课程,教师们对于具体需要学习何种理论、如何把理论、竞赛、项目申报相结合感觉相当困惑。
2.教师缺乏提高和深造的机会。演讲与辩论梯队教师虽然有机会参加相关竞赛,但是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的学习,例如在相关课程的拓展(如相关的英美、欧洲文化课程、英语口译课程、二语习得课程)方面缺乏深入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对国内乃至国际相关理论缺乏学习机会。此外,长期以来教师们忙于基础教学和学生竞赛工作,对于新知识、新领域的了解相当缺乏。
3.教师梯队建设缺乏长效性。竞赛只是教学和梯队建设的一个方面,如果把全部重点放在这一个方面,势必会限制梯队教师的发展。竞赛内容本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内容、比赛形式都相对模式化,虽然教师每年都有机会参加,学习到的知识是在逐渐减少。此外,竞赛的培训和发展要求教师在时间和精力上都要有很大的投入,这无疑分散了其在理论研究上的精力,新的梯队教师的吸纳就成了问题。教师又缺乏系统的学习机会,使得这一梯队很难保持活力,今后的发展空间也很有限。
四、结语
总结我院英语演讲与辩论教师梯队的发展经验和存在的若干问题,让我们看到,现在正是这一梯队发展的瓶颈时期,如何在保证提高学生素质、获得竞赛奖项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这一梯队的活力,如何引入新鲜血液,培养青年教师参与到梯队中来,如何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金心,孙钦荣.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01).
[2]孔杰.我国高校师资管理的人本思想和模式[J].高等理科教育,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