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团队绩效考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科研活动的特点。首先,科研工作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有些科研工作项目周期长,且无任何规律可循,对绩效考核周期的设定是一大挑战;其次,科研活动的进行往往都以团队的模式开展,很多的时候是多个团队跨团队合作,在研发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难区分责任;最重要的一点,研发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研发的过程和结果,都很难量化。研发的成果在进行产业化之前,很难精确的判断其价值,而且产业化也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因此科研成果的价值体现有时候就会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即便有了产业化的成果,也很难区分清楚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哪些影响是来自于最初的科研过程,那些是来自于产业化的过程,哪些是来自于产品市场推广的过程。
2.科研团队与科研人员的特点。在科研团队内,由于专业和分工不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的工作量、工作难度以及任务本身的价值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团队成员在科研项目中的相对贡献大小很难量化和界定;其次,科研团队的成员普遍具有高学历、高智商和高收入的特点,自我意识强,注重自我实现与价值体现,对绩效管理的合理性、严谨性与公正性有很高的要求。
二、科研团队绩效管理的现状
1.在绩效管理角色定位上出现偏差。科研团队的管理者多为技术出身,很多团队的管理者重技术、轻管理,缺乏绩效管理的意识,视绩效管理为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而不予以配合,将自己和整个团队放在了绩效管理的对立面,导致绩效管理无法落到实处,流于形式。另外,人力资源部的绩效管理人员缺乏研发经验,对科研工作各方面都缺乏了解,因而很难针对科研工作的特点设计出一套合理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
2.混淆了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很多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只有绩效考核的环节,忽视了绩效管理其他的环节,没有绩效目标的设定与沟通,没有及时的进行绩效辅导,也没有绩效考核后的绩效沟通和绩效改进的过程,只给员工留下了“秋后算账”、“变着法子扣钱”等负面的印象,从而导致员工对绩效管理心生抵制,反而削弱了员工的积极性。
3.科研团队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绩效管理技能。有些科研团队的管理者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的培训,在绩效目标设置、绩效沟通和绩效考核的技能上比较薄弱,导致考核的结果受管理者主观影响较大,不能公正的反应团队成员的实际绩效,进而导致员工对绩效管理工作的抵制。
4.绩效指标设计不合理。一是考核对象的选择有很大局限性,有的企业只对项目团队进行考核,对团队成员的个人价值没有进行衡量,导致“大锅饭”、“平均主义”和“搭便车”的情况,不利于团队成员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有的企业只对个人进行考核,同样也会导致员工的“个人主义”,对团队的协作和互助造成了不小的障碍,增加了部门内部的矛盾。二是考核维度设置的局限性,很多团队的考核指标都是执行力、积极性、创新性等定性指标,无法对团队的战略进行有效支撑,也无法体现员工和团队的实际工作价值。三是绩效指标都是短期经济目标,忽视了长期的发展性和战略性指标,导致绩效管理与团队战略缺乏相关性,同时也导致团队管理者和员工的短视行为,不利于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5.绩效考核结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很多团队的考核结果只是用来做员工的阶段性或者年度排序,没有将考核的结果运用到团队的运营质量分析,也没有与团队成员的薪酬、培训、晋升以及职业发展相关联,从而失去了绩效管理的价值。
三、科研企业在绩效管理中的策略分析
1.树立先进的绩效管理理念。绩效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提升效率,而不是单纯的奖惩。团队的战略目标,必须通过员工的工作成果来实现,管理者的管理目标,也必须通过员工的行为来达成,所以必须把团队战略目标与员工的业绩目标统一到绩效管理上来。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管理者必须将团队的战略目标进行分解,通过与员工的沟通与达成共识,落实到每个员工的任务目标上,制定员工的绩效目标;在绩效目标制定之后,管理者还要紧密关注工作过程,及时沟通,鼓励员工的绩优表现,对工作的偏差及时的调整,对员工提供有效的支撑和辅导,帮助员工达成绩效目标;在员工工作的过程中,管理者还需通过各种形式,对员工工作的关键行为进行记录,为真实的反映员工绩效保留依据;绩效考核完成之后,管理者还必须进行绩效面谈和绩效反馈,通过坦诚的沟通,指出员工在考核周期内的成绩与不足,共同制定下一个周期的绩效目标与绩效提升方案。因此作为科研团队的管理者,应该主导团队的绩效管理活动,并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承担目标沟通、绩效辅导与记录、绩效考核与反馈的重任。
2.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是包含了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与绩效反馈与绩效改善的不断改进和持续提升的循环过程。绩效目标制定是绩效管理的第一个环节,是绩效管理的起点,是绩效管理有效的前提,如果员工的绩效目标偏离了团队的战略目标,那么绩效管理便失去了意义。员工的绩效目标必须与团队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研发团队的管理者将团队的战略目标逐级分解,在和研发人员沟通达成共识之后,一起制定研发人员的个人的绩效目标。绩效目标的制定要遵循SMAT原则,即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eable)、可达成的(attainable)、相关的(relevant)、有时限的(time-based)。绩效辅导沟通是绩效目标实现的过程,也是绩效达成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团队的管理者要密切关注员工的工作状况,包括科研项目的推进进度、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备选的解决措施等,同时也要为员工提供及时的帮助,如资源争取、跨部门协调沟通和解决问题的建议等,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管理者要认真收集员工的绩效信息与资料,记录绩效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与员工沟通的重要内容,作为绩效评价时的依据。绩效考核评价是对员工绩效好坏的评判过程,该环节的有效性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考核者的确定。承担考核者角色的可能是被考核人的上级、同事、下属、客户和员工本人,对一般项目团队内的科研人员来说,考核者主要是上级和员工自己;二是确定考核方法与工具,根据不同类型的考核指标选择适应的考核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三是对考核者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尽量降低考核者在考核过程中的主观偏差,提高考核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是绩效管理有效性的保证,绩效考核结果能否得到合理有效的应用决定了员工参与绩效考核的积极性。考核结果要与员工的薪酬调整、晋升以及职业发展相挂钩;同时,绩效分析的结果也可以应用于团队的经营质量分析,只有体现出了绩效管理的价值,绩效管理才会得到员工的重视。绩效反馈与绩效改善是一轮绩效管理的终点,也是新一轮绩效管理的起点。绩效反馈是为了让员工知道自己在一个绩效考核周期内的绩效表现是否达到了目标,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并就绩效考核结果与管理者达成一致;而绩效改善则是管理者要和员工一起分析绩效不佳的原因,寻找绩效改进的可能性和方法,并制定绩效改进的目标和计划,从而进入新一轮的绩效管理循环。
关键词:医院,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建立和完善公平、合理、科学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根据考核结果,在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有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笔者认为,建立和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需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点做好岗位设置及聘任和绩效考核制度
医院绩效工资实施的前提是岗位设置及聘任。因为只有重点做好岗位设置及聘任制度,才能实现人尽其才。医院要从大局出发,根据各个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好管理、专技和工勤等岗位的职数,并建立岗位责任机制,明确各岗位的目标和职责,合理做好“定岗”、“定编”、“定员”,这是医院绩效工资实施的前提条件。而绩效考核是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的中心环节,医院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进行利益分配,而是促进医院与员工的共同成长,通过考核发现问题、改进问题,找到差距并进行提升。绩效考核的重点在考核和薪酬的结合上。考核与薪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绩效工资正是通过绩效考核予以体现,而对医院员工进行绩效考核也必须要表现在薪酬上,否则绩效和薪酬都失去了激励的作用。岗位考核结果是确定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依据。因此,建立全面、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是医院实施绩效工资的关键所在。
二、合理解决好医院各类岗位绩效工资的平衡关系
医院主要由专技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构成,医院只有建设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医师队伍才能保证良好的医学质量和取得较高的社会效益,因此在医院的绩效工资中要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同时又要保证其他各类人员的稳定和协调发展,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绩效工资的建立是对现有的各类人员进行岗位再配置和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如不能正确处理和协调好各类人员的分配关系,就会造成各类人员之间产生互相猜疑排挤的心理,导致关系紧张。所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医院绩效工资设计的基本原则。因此,建立绩效工资分配制度要根据医院各类人员不同的工作性质和特点,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处理好各类人员的分配比例关系,以有效地激励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做到个人绩效考核和团队绩效考核相结合
医院在进行绩效工资分配时,要充分发挥激励作用,要避免平均主义,不能干好干坏一个样,更要把个人绩效考核和团队绩效考核相结合。考核必须兼顾团队和个人,设立考核个人的指标,让团队成员之间形成竞争,设立考核团队的指标,又让成员之间形成协作。团队绩效实现在个人绩效实现的基础上,但是个人绩效的实现并不一定保证团队是有绩效的,而且当今社会一些重大医学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具有难以想象的复杂性和跨学科性,仅靠某一个人的能力和努力是难以完成的,必须要依靠一些学术团队来共同完成。团队绩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团队对组织既定目标的达成情况、团队成员的满意感和团队成员继续协作的能力。团队在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方面是任何个人无法比拟的,因此建立适应团队发展的绩效考核体系尤为重要。医院应对团队建设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在绩效考核中对团队实行整体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以团队考核结果作为团队绩效分配依据,团队成员间可二次考核分配,这样,可以通过政策鼓励团队去争取获得学术水平上更大的突破,又可以鼓励他们积极加入学术团队,不断提高他们的医疗和科研水平。
四、将绩效工资的短期激励和长效激励有机结合
员工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激励了,这个人才能留住,所以激励是能否留住员工的一个关键。医院应根据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采取短期激励与长效激励有机结合的办法。如果只偏重短期激励的绩效工资体系,虽然能起到一时的激励效果,但久而久之会使人无形中产生效率至上的价值观,容易导致急功近利,这对医院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医院自身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所以既要使绩效工资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又能尽量地避免短期激励的不足,所以在注重对业绩考核的同时,将员工短期目标的实现与医院的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医院应给医护人员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给予各种进修、出国深造的机会,尽可能满足医护人员追求个人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只有将绩效工资短期激励和长效激励有效结合,做到考核结果和考核过程并重,才能使绩效工资分配模式的更公平、合理、全面、更有激励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绩效工资 分配制度 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099-02
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精神,人事部和财政部推出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国人部发[2006]56号)中明确规定,从2006年7月1日起事业单位开始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按规定,高校工作人员的收入应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构成。其中绩效工资是由各高校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模式,由各高校自行制定实施办法,自主决定分配模式。2009年9月2日,国务院总理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明确表示,我国的事业单位将于2010年起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因此,如何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公平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科学、公平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的正式实施,将极大地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贯彻实施人才强校的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关系到学校整体发展和教职工个人的利益,笔者认为,建立和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亟需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点建立科学、公平的岗位聘任和岗位考核制度
岗位聘任是高校绩效工资实施的前提。只有实施岗位聘任制度,才能打破传统“铁饭碗”的观念,实现人尽其才,做到优岗优聘。学校要从战略目标出发,根据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好教学科研、管理、教辅和工勤等岗位的职数,并建立岗位责任机制,明确各类岗位的目标和职责。“定岗”、“定编”、“定员”的不合理将造成各类人员工作量的差别,尤其对于不计工作量的岗位而言,这本身就存在很大不公平,故做好各类岗位的“定岗”、“定编”、“定员”工作并实施合理的岗位聘任制度,是高校绩效工资实施的前提条件。岗位考核是对岗位绩效实现过程的一种有效的监督和促进,岗位考核结果是确定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依据。岗位绩效考核体系,既要考虑到各类岗位人员的岗位特点、工作性质和绩效指标,又要考虑到考核成本和可操作性。绩效考核体系,做得过于简单就不能体现出方方面面的差异,做得过于具体就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来执行和监督。因此,建立全面、公平、合理的岗位考核体系是高校实施绩效工资的关键所在。岗位聘任是岗位考核的前提,岗位考核结果是下次岗位聘任的依据,所以只有正确处理岗位聘任和岗位考核相统一的关系,将岗位聘任与岗位考核有机地结合,绩效工资的激励和调节功能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二、妥善将绩效工资的短期激励和长效激励有机结合
目前高校的考核大都采用绩效式考核,注重考核教职工个体过去一年里的工作表现、教学任务、科研业绩,偏重考核短期的劳动成果。这种偏重短期激励的绩效工资体系,虽然能起到一时的激励效果,但久而久之会使人无形中产生效率至上的价值观,容易导致教学、科研和服务的急功近利,这对高校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和高校自身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既要使绩效工资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又能尽量地避免短期激励的不足,笔者认为,学校应根据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采取短期激励与长效激励有机结合的办法。在注重对教职工学期或学年业绩考核的同时,将教职工短期目标的实现与学校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长效激励是注重教职工未来的发展的内涵激励,学校应给教职工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给予各种进修、出国深造的机会,尽可能满足教职工追求个人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同时,对优秀人才的业绩和贡献在适当进行当期支付的基础上,留有余地增加其可能的远期收入,以此补偿教师所面对的社会风险,补偿教师的预期贡献。只有将绩效工资短期激励和长效激励有效结合,做到考核结果和考核过程并重,才能使绩效工资分配模式的业绩考核更公平、合理、全面,更有激励性和科学性。
三、合理解决好高校各类岗位人员绩效工资水平的平衡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建立高校绩效工资分配模式也要以人为本。从高校人员构成角度看,高校主要由一线教师、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工勤人员构成。一线教师是高等学校的核心群体,只有建设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和取得较高的办学效益。因此在高校的绩效工资中要重点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向教师适度倾斜,同时又要保证其他各类人员的稳定和协调发展,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高校的整体战略目标。绩效工资的建立是对现有的各类人员进行岗位再配置和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如不能正确处理和协调好各类人员的分配关系,就会造成各类人员之间产生互相猜疑,或者引起排斥、敌对、嫉妒心理,导致关系紧张。所以,正确处理和协调好各类人员间的绩效工资水平的平衡关系,是高校建立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的关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高校绩效工资设计的基本原则,公平是稳定的基础。因此,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建立时要根据各类人员不同的工作性质和特点,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处理好各类人员的分配比例关系,尽可能保持内部一致性,以有效地激励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做到个人绩效考核和团体绩效考核的相结合
高校的绩效考核一般是以个人在过去一年或一学期中所完成的教学任务和取得科研业绩成果为考核依据,教师在教学业绩方面进行以个人为主的绩效考核是完全可行的,但当今社会一些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具有难以想象的复杂性和跨学科性,仅靠某一个人能力和努力是难以完成的,必须要依靠一些学术团队来共同完成。团队在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提高办学水平的作用方面是任何个人无法比拟的,因此建立适应团队发展的绩效考核体系尤为重要。由于重大科技项目很难在一两年内完成,还有科研团队中有相当一部分中、青年教师,学校应对创新团队建设给予政策上支持,在绩效考核中对团队实行整体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以团队考核结果作为团队绩效分配依据,团队成员绩效报酬分配可由团队内部二次考核分配。这样,既可以通过政策鼓励学术团队争取获得学术水平上重大的突破,又可以通过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工资待遇,鼓励他们积极加入学术团队,不断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
五、正确处理好高校绩效工资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人事部在文件中明确规定,从2006年7月1日起事业单位开始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但为何很多高校都未能顺利实施呢?其中与高校人员复杂和绩效考核标准难统一有很大的关系。我国高校主要由教师、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工勤人员构成。但高校教师中又有教师岗位、科研岗位和高层次人才特聘岗位,管理队伍中又包括了政治辅导员和部分教学、管理“双肩挑”人员,在教辅岗位的实验人员中又分为教学编制和科研编制。各类岗位人员的复杂性和渗透性,决定了高校绩效工资必须做到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决定了绩效工资的灵活多样性。如: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对高层次人才设立特殊岗位津贴,实行年薪和弹性考核制度,对业绩点考核不作具体要求,聘期结束时进行任期考核,确定是否续聘;对在科研上取得较好业绩的教师,特设项目申报奖、科技成果奖、SCI收录和引用论文奖等,以激励他们获得更大的突破;对“双肩挑”人员采取完成一定教学科研工作后,就能按照“就高不就低”原则领取相应的绩效工资。只有充分理解和正确处理好高校绩效工资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只有将绩效工资的分配模式做到科学合理,又灵活多样,才能解决绩效工资分配过程的各种矛盾,才能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当前,我国高校都面临着根据学校的战略目标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引进高层次人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和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等现实问题。在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问题,但我们应根据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财力状况和学科专业特点,以公平、公正为设计前提,以按劳分配、优劳优酬为分配基础,以效率优先、业绩优先为调节手段,正确处理好各类岗位人员分配比例关系,突出激励功能,做到激励、保障和调节三大功能相互协调,从而保证有效地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广大教职工将学校战略目标与个人业绩目标趋向一致的局面。这有利于教职工充分发挥个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也有利于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吴红,刘祖文.建立和完善高校绩效工资分配模式需处理好的几个问题[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7,25(8):30-31.
2.李黎.对高校教师绩效工资考核标准的探析[J].经济师,2009,(11):105-106.
3.王立宝.完善高校绩效分配制度的建议[J].科教文汇,2009,(33):43-46.
4.尹碧兰,张寒.高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新趋势――基于中国矿业大学岗位津贴制度的个案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9,24(6):45-46.
关键词: 科研行业 绩效管理 绩效考核 绩效监控 助力科研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一、实施背景
我国科研单位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竞争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改革成果,但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仍然存在重定性、轻定量,重经验印象、轻科学测评,重历史表现、轻发展潜力,静态考核多、动态考核少等问题。以往由于缺乏良性的内部考核机制,对员工工作绩效和贡献的评价科学性、客观性不足,导致难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行为。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简称南网科研院)在建院之初,即对科研单位绩效管理现状进行深入调研,把握绩效管理难点,提出两个量化的“双核心”思路,以期避免科研单位普遍存在的科技转化滞后、个人与团体成果难区分、科研人员激励不足等问题。
二、内涵和做法
(一)工作内涵
南网科研院以彼德 ・ 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理论作为绩效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该理论认为动机产生于人的需要,且支配着人的行动。因此,将院所发展需求和员工成长需求结合起来以激发动机,引导科研人员作出符合整体组织目标的行为。植根于此理论,科研院对绩效考核体系提出了“以净工作量量化贡献,以挣值管理全程监控”为核心的四个设计创新点。
1.基于同一性的目标设立与分解
南网科研院是科技型、知识密集型企业,需要依靠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来保持其生命力和竞争力,而科研人员便是维持发展的核心资源。因此,科研院绩效管理第一要义在于通过考核者和被考核者共同商定考核计划,达成绩效期望方面的共识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成长。
2.基于净工作量的绩效考核方法
由于科研工作本身的特点,科研院的科研工作以项目制为主要形式,大部分由团队共同承担,合作占主导地位,个人价值难以从团队价值中区分出来。针对这一实际问题,科研院制定了净工作量考核细则,在对科研项目进行分解的基础上,计算每位科研人员的净工作量完成情况,再与设定的考核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考核结果,同时实现团队激励和个人激励。
3.基于挣值管理法的项目进度控制和成本健康平衡
科研院主要以项目形式完成院所经营目标,南网科研院绩效管理体系以挣值管理方法实现科研项目的全程监控。一方面,有效管理科研项目的成本和进度,为项目执行的每一个阶段提供项目状态可靠的衡量标准;另一方面,挣值管理方法有助于帮助科研人员对工作目私行自我控制,提升工作动力。
4.基于闭环管理的考核体系建设
对科研项目实行全闭环的绩效管理,通过持续开放的有效沟通,以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绩效反馈四个环节构成的闭环系统,使员工个人目标同企业战略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帮助员工持续改进工作绩效,并最终提升企业整体绩效水平。
(二)具体做法
1.设计以“净工作量”为核心的绩效指标体系
作为科研型企业,如何对处于项目制工作中的科研人员进行量化的绩效考核,一直以来就是理论界和实践界研究的重点。南网科研院构建以能够量化员工贡献的“净工作量”为核心的二维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指标体系涵括能力和绩效,前者考核科研人员的胜任能力,即能不能做;后者考核员工的工作绩效,即做得怎么样。
(1)能力维度
能力强度大体是体现被考核人完成各项专业性工作所具备的特殊能力和岗位所需要的素质能力。能力维度考核除基本教育背景、工作经验等维度外,着重考核岗位胜任力里的素质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其中素质能力包括系统思维能力、战略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判断、组织协调等,依据不同岗位性质设定具体的能力指标。因此,能力考核直接决定了科研人才队伍的素质。
(2)绩效维度
绩效维度大体是体现员工通过努力获得的工作成果,对院所业绩起直接贡献的量化指标。具体包括:一是任务绩效:体现为南网科研院本职工作的完成结果。每个岗位都有对应岗位职责的任务指标并以岗位责任书明确下来,任务绩效作为个人与团队的基础绩效考核指标,明确了科研人员工作方向。二是周边绩效:体现为员工对部门其他员工的协助和支持绩效。周边绩效的考核提高了团队间科研人员相互协助的意愿和效率。
在所有考核维度中,对科研人员“净工作量”的考核占全年考核指标的50%,是影响绩效系数的重要因素。净工作量量化了业绩绩效指标,体现了南网科研院市场化的考核机制,通过将二维指标的考核评估及与考评挂钩的薪酬设计牵引员工对双因素的改进,促使科研人员积极追求科研项目业绩增长。
同时,南网科研院为了制衡“净工作量”考核可能带来的科研人员只重视具有近期收益科研项目的问题,提取专业所项目净工作量30%用于非项目性工作和项目性工作量调剂的项目留存净工作量分配,对那些在目前市场价格不高但前景好的项目中工作的科研人员进行适度倾斜。
通过“净工作量”的考核以及”留存净工作量“的分配,南网科研院在有效提升院所营业收入的同时也激励了科研人员对具有长远战略性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
2.设计以“挣值管理”为核心的全过程绩效管理体系
在“净工量”考核的基础上,南网科研院引入了“挣值管理”的理念,对科研项目进度进行有效监控,并以此为核心,构建了四环节的全过程绩效管理体系(见图2),从考核计划的制定,到实施考评和绩效监控,再到考评反馈形成闭环的绩效管理,逐步提升员工个人绩效与公司整体绩效。
(1)共同商定绩效计划,启动目标管理
依据目标管理理论,南网科研院绩效考核第一步是制定绩效考核计划,确定企业和个人共同期望的业绩目标。
①分解目标,以净工作量量化工作任务
由于科研项目的长期性、周期性甚至是不确定性,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评价难以应用到实际操作过程中。科研院采用项目工作分解结构(PWBS)方法将公司战略目标层层分解为小而明确的任务,科研人员对某个(些)小任务负责,作为绩效考核的目标内容。 “目标层层分解、责任层层落实,压力层层传递、动力层层激发”的管理机制使项目工作更容易评估和管理。
②共同商定,提高考核接受度
根据公司整体目标和部门年度计划,科研院出台了由“部所、项目部和个人”双方共同界定工作范围,共同制定科研人员个人考核计划的制度。由考核者和被考核者共同参与考核计划的制订,商定考核期内的工作目标、任务及考核标准,在绩效期望方面达成共识。该制度有助于提高考核的接受度,从被动考核心态向主动考核心态转变,有效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
(2)引入挣值管理理念,实施绩效监控
为有效管理项目的成本和进度,以使项目执行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可靠的项目状态衡量标准,科研院引入挣值管理理念,对项目过程实施监控,并对偏离监控值的结果进行干预。
①设定基准值,为监控提供标尺
在挣值管理里,挣值(EV)指的是已完成工作量的预算工时(BCWP,Budgeted Cost for Work Performed)。挣值(EV)提供了精确的进度偏差,将已完成工作所花费的工时和计划完成工作所需工时做比较,可以确定项目真正的进度状态。其用以判断进度状态的进度绩效指数SPI=EV(挣值)/PV(计划预算量),SPI>1,进度超前;SPI=1,进展正常;SPI
南网科研院将挣值法应用到科研项目管理中,在绩效计划中已把项目工作任务由净工作量量化。因此,科研院项目计划预算值PV即等于分解到该项目的净工作量,各工作任务计划预算值PV等于分解到该工作任务的净工作量,这使得项目总体进度绩效指数及个人进度绩效指数的计算和个人业绩计算成为一体,对SPI的监控不仅明确了项目的进度状态,也为科研人员监控其业绩情况提供了数据支持。
除依据项目工作计划对项目总体进度进行绩效监控外,南网科研院还为每个科研技术岗位设定了年度工作量基准值。科研人员可依据各自岗位的净工作量基准值进行月度、季度的绩效监控,随时调整工作节奏和方法以保证在年度考核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②实施监控,对监控结果进行干预
在制定工作计划和岗位工作量基准值的基础上,科研院实施严密的绩效监控。科研人员每周填报工时、项目工作任务及非项目性工作等完成情况,并由项目负责人(项目经理)每月审核,根据员工项目工作任务完成质量,考核项目成员(包括负责人本人)的月度挣值EV(项目净工作量),通过EV与PV的比较,确定项目总体绩效进度以及每个项目成员的绩效进度。
当出现绩效进度落后的情况,项目负责人即对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关负责人员及时沟通,据此提供必要的工作指导和资源支持。科研人员通过明晰现状与目标的差距,改进工作态度 工作方法,以实现预期绩效目标。
(3)实施多层级考核,保障考核严密性
南网科研院依据自身行业特性,针对两类指标的考核将考核主体分为两类,平衡考核的可执行性和严密性。针对“计划完成情况考核”,采用“上级评价下级”的方法进行考核。针对“综合测评指标”采取多维度评价方法,由员工所在组织全体人员评分,考核者权重中,上级占60%,平级占15%,下级占15%。
科研院员工业绩考核工作全程在信息系统上完成,实现了考核信息化,极大地提升了绩效考核工作效率。多层级和全程上系统的考核措施减少考评过程中人为主动或被动过失,保证了科研院绩效考核的严密性。
(4)考核结果多方位应用,确保考核具激励性
考核者及时将考评结果向被考核者进行反馈,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并实行个人业绩考核结果“四个挂钩”,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科研积极性。
①业绩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
考核结果分为A+、A、B、C、D五级(适用于科研岗位年度考核),每一级别对应一个绩效工资的考核系数。员工季度业绩考核结果与员工月度绩效工资挂钩,月度绩效工资=员工个人岗级、薪级对应薪点数(薪点工资的运用)×月度绩效工资点值×业绩考核系数×绩效工资倾斜系数;员工的年度业绩考核结果与员工年度绩效工资挂钩,年度绩效工资=员工个人岗级、薪级对应薪点数×年度绩效工资点值×业绩考核系数。
②业绩考核结果与薪级岗级调整挂钩
科研院根据员工岗位统一建立业绩考核积分账户,并记入员工个人档案。积分账户实行台账式管理。根据员工所在组织(指员工所在的部、所)和员工本人年度业绩考核结果,计算(增加或减少)员工业绩考核计分,并计入业绩考核计分账户。业绩考核计分按表1确定:
由表可以看出,科研院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组织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组织考核结果会影响个人考核结果对应的积分,引导员工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合二为一。员工业绩考核积分用于各岗位层级内的薪级岗级调整。这样就将绩效考核与岗位管理及薪酬管理三者联动起来,形成了动态调整机制,这一机制的核心作用媒介就是绩效考核中的积分制管理制度。
③业绩考核结果与非物质性激励挂钩
非物质性激励旨在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科研院将业绩考核结果和非物质性激励(包括评优、晋升、表扬等)挂钩,将科研院战略实现和员工个人实现结合起来,真正达到双赢。
④业绩考核结果与教育培训挂钩
科研院员工属于“知识型”人才,本身具有很好的知识储备,但只有保持和新知识的接轨,才能立下创新创效的良好基础。对于年度业绩考核不合格的员工实行培训再上岗制度,让员工有急迫感,主动学习以提高其竞争力,持续保持科研院的创新力。
三、实施成效
双核心绩效考核体系充分激励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员工自我学习积累成长,员工的成长又促进了南网科研院科研实力和科研成果的提升。
(一)科研成果提升
2011年至2015年,南网科研院高级职称的员工数从55人增长至100人,增长了82%,专利授权数从25项增长至200项,增长了700%,科研数目从72项增长至136项,增长了89%。总体而言,专利授权数、科技项目数的增长与高级职称、中级职称的增长呈现正向高相关关系(见图3)。所获的专利授权增长率明显高于承担的科技项目增长率和职称人员增长率,这表明在PAY薪酬绩效体系管理下,科研院科技产出率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二)服务满意度提升
南网科研院服务满意度(见图4)从2012年的91%提升至2015年99%,近乎满分的服务满意度为科研院“南方电网技术服务中心定位”作了最好的诠释。
关键词:高职院校;绩效考核;标准;指标
绩效考核因其是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考评员工的工具,是薪酬的基础,是管理者的奖惩依据,而得以在各类组织中广泛应用。高职院校应用绩效考核为时不短,到目前为止,各高职院校通过人力资源部门和各系部的共同努力,已能熟练地运用绩效考核方法对教师进行年度、学期考评。但将视角聚焦到绩效考核在学院发展目标及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的促进作用方面,会意识到高职院校的绩效考核任重道远。
一、高职院校绩效考核现状
绩效考核是高职院校为了实施教育教学目标,根据教师岗位职责,运用一系列标准和指标,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完成教学科研工作的数量、质量,以及为院校做出的贡献等作出价值判断。
目前高职院校绩效考核的内容和标准有的是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管理、部门职责要求,凭借以往人事经验由人力资源部门统一设计,有的是各系部根据年终考核要求自行设制。虽无正规统一指导性文件,也缺乏一些规范依据,但一级考核指标皆能体现素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这五个方面内容,差异从二级考核指标开始,更多出现在三级考核指标、权数、赋分标准方面。差异可显示各高职院校绩效考核的特色,传递绩效考核目的、任务的信息,表明考核指标的科学性、客观性程度,透露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绩效考核关键事宜
通过学习绩效考核可知:不同的组织,不同考核目的,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方法等,将会左右绩效考核实施方向而收到不同的结果。如不同考评者的价值取向造就不同评价标准。所以绩效考核并不是众多人认为的那样简单,可做为高职院校顺应潮流、跟风推进的一种人事制度改革形式,学和做一些表面性知识及工作,就可收获预期成效。绩效考核是一把双刃剑,把握不好将会面临适得其反的严重后果,所以有必要认真分析和斟酌一些问题。
(一)绩效考核应突出高职特色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需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基础、专业知识以及专业领域内基本能力、实践技能的培养。对高职教师教书育人要求:具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拥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自我不断发展意识。高职院校的核心实力来自于教师整体水平,所以绩效考核主要目的是逐步提升教师团队的综合实力。
1.为打造强有力的高职教师团队服务
(1)有的放矢地发展教师的所长。人无完人、人的能力有长短,教育对人的培养不能搞“一刀切”的培养模式,应因材施教。对教师能力要求同样不能是一个标准模式:要求所有的教师同时在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并希望有所突破,这是与人的本质、发展特性相违背的,也是不现实的。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压力和精神负担都不轻,如果再强人所难地全方位要求,会使教师长期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造成任一方面的工作效果差强人意,而直接影响学院的整体目标。
(2)利于可持续性教师梯队形成。教师队伍是由不同阅历、年龄、学历、专业、职称等个体教师所组成,从事高职教育工作的时间长短决定了工作成效的差异,所以应为教师提供个人能力逐步形成和不断提升的机会。如采用统一的绩效考核指标进行考核,会使处在不同级别、岗位上的教师产生怨气和不满,滋生一些内部矛盾,是另一层面上对绩效考核的公平性原则的破坏。绩效考核要成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则、教师培训依据,人力资源开发工具,必须纠正这种对教师队伍的梯队形成、结构优化等作用甚微的做法,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区别对待,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师职业进步和个人需要。[1]
2.学术科研考核的正确定位
学术科研是高校的任务之一,自然成为绩效考核的必备内容。但高职院校的二、三级指标需认真具体分析和推敲:除正确反映教师科研数量、质量,鼓励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外,指标、权数、赋分标准设计还发挥着导向作用。学术科研是目前高校排名的主要因素,个别高职院校模糊了学术科研定位:如高职院校学术科研应立足于服务自身建设和发展,服务于本校的教学,与本科院校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参照本科院校来制定,属强行拔高标准,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让许多教师在畏难情绪下产生负面、消极的应对方式。学术科研考核必须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二)学院制度与绩效考核相匹配
高职院校一旦实施绩效考核,绩效考核就成为学院的一种管理制度,必须与学院现行的所有规章制度相融合、衔接,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如学院要解决学术科研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学术科研的考核力度,另一方面需从制度上保障教师的学术科研行为。如教师能利用的科研资源是否充沛;课题申请的条件难易;与其他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及参加学术会议、课题组的机会是否均等;获取资料途径是否畅通等。缺少其他制度配合、保证,只是年终进行考核,根本解决不了任何实质性问题,结果反而被形式所代替,甚至还引起学院上下对绩效考核的反感。
(三)强化绩效考核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的绩效考核最终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考核而考核,而是借此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完成既定个人及组织绩效,并在此过程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形成高职院校核心实力,来保证有效地实现学院发展目标。
1.满足教师需求的绩效考核指标
高职院校的教师为知识型员工,有着混合交替式的需求结构。按激励理论可知:只有满足了教师与自己的贡献相称的报酬、个人成长与发展、尊重、自我实现[2]等方面需要,才能调动教师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才能产生凝聚力作用。一些高职院校在设计绩效考核指标时,缺乏激励需求理论的认识:一是考核指标苛求,干得多失误就越多,让许多教师避难就易;二是考核结果与薪酬的失衡,造成教师只完成最低工作量,而把教学精力转移到校外,形成甲校的教师到乙校作为外聘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而甲校的教学任务需乙校教师来帮助完成的一种怪圈。所以需对现行的绩效考核指标进行重新审视、调整和完善,发挥应有的激励导向作用。
2.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
绩效考核的对象是全体教师,它真正价值在于确保全体教师对学院发展和培养目标的投入,而不是仅为了奖励和惩罚教师。所以考核标准水平设置最好遵循正态分布:90%能完成绩效任务;5%达到优秀标准;5%需努力改进[3]。切忌两种趋向:一种把绩效考核当成管、卡、压的工具,让人人自危,或为自保而成为教师间互相攻击、激化矛盾的问题;一种是不伤和气,走走形式,低标准让大家都轻松过关。这两种情况都是对绩效考核的扭曲和否定。
3.客观处理绩效考核结果
高职院校绩效考核多采用360°考评方法:领导评价、专家与督导评价、同事评价、学生评价。前三项不可避免有非常大的人际关系因素干扰;而后者不可排除对认真负责、严格要求的教师借此报复的现象,最终造成教师为了教学质量的测评符合要求,反而放弃一些职业道德标准,成为“钻营”教师。所以,在三级指标设计上应尽量客观化:可根据考评者人数,确定去除最高分与最低分合理数量方法;建立无阻碍沟通渠道,确保信息畅通,尽量消除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和误会,使考核结果更加接近事实。
(四)不断赋予绩效考核指标内容新的生命力
高职院校的绩效考核长期目标是为学院的战略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短期目标是为了解决学院当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服务。事物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主要矛盾,所以绩效考核指标不能一成不变,必须适应新情况变化作适当调整。绩效考核涉及到教师当前的和长远的利益,只有不间断地跟踪、检验、诊断、反馈,处在逐步完善、应用开发过程中,才能保证考评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才能提高满意度,促成优秀绩效。
三、结 论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和意义,必须结合高职院校目标和实情,依据巴莱多二八定律,分析和把握高职院校绩效考核最重要和精髓部分,才可步入绩效考核成功实施的捷径。
参考文献:
[1] 徐文,胡伟.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问题与对策[J].武汉
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1,(2).
[2] 邓玉龙,张龙,奚红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研究[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