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个人优秀事迹自述

个人优秀事迹自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人优秀事迹自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个人优秀事迹自述

个人优秀事迹自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隐蔽文化;电影;跨文化交际;美国文化

一、隐蔽文化

跨文化交际学创始人Hall最早指出文化存在公开文化(overt culture)和隐蔽文化(covert culture)两个层次,并特别说明公开文化是可以直观看见的,而隐蔽文化看不见摸不着甚至连专门受训的观察者都难以察知。[1]可这难以察知的隐蔽文化所占比例远大于公开文化,正是文化最深邃最重要的部分,犹如冰山隐没于水底深处的巨大基座。对于隐蔽文化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很多学者赞同隐蔽文化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深层次的文化意识与观念,其中价值观是最深层文化的核心。[2]

只有想方设法揭示文化中的巨大隐蔽部分,才能从根本上真正了解该文化。因此,进行跨文化交际研究、跨越跨文化交际障碍、实现成功跨文化交际的重点与难点就在于揭示目标文化的隐蔽部分。尽管隐蔽文化位于文化深层结构的最底部,埋得很深难以发现,但总有一些物质的东西暴露在外,最终能被人们探知。[3]由此,循着这些暴露在外的蛛丝马迹,层层挖掘,总能探究出造就、影响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乃至更深处的隐蔽文化。

二、透过电影揭示隐蔽文化

电影是一门融合文学、音乐、美术、建筑、科技等文化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能够非常集中地表现出某类文化的主要特点。每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都含有浓缩的文化精华,其场景所现、人物言行、情节伦理等方方面面均能成为文化研究的素材,尤其是呈现在屏幕上可供仔细观察的真实交际过程为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了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可以说在文化信息的蕴含量与生动性方面,电影与文学作品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4]298

综上所述,可供反复观察、研究的电影是寻觅隐蔽文化的蛛丝马迹的最佳突破口。本文以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揭示美国的隐蔽文化为例,探讨如何通过电影中的文化线索揭示隐蔽文化。

三、《当幸福来敲门》和美国隐蔽文化

《当幸福来敲门》(以下简称《幸福》)是一部极具人生教育意义的优秀美国电影,根据真人真事讲述美国著名金融投资家Christ Gardner年轻时经过艰苦奋斗终于从穷困潦倒的推销员成为股票经济人的“追求幸福”的历程。作为一部本土制作、记录本土人物事迹的美国电影,《幸福》提供了发掘美国隐蔽文化的丰富线索。同时,这样一个容易被各种主流文化所接受的励志故事具有浓厚的文化普遍性,有利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察者对影片中的文化线索进行辨识、分析。

线索一:电影片名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幸福》其实就是一个通过个人奋斗、勤劳与智慧实现幸福的“美国梦”的典型例子。男主角对幸福(成为股票经纪人)的追求是一条贯穿整部影片的主线。

影片一开始,男主角就在自述中提到美国《独立宣言》涉及幸福的一句话:“人人生而平等。每一个人都被造物主赋予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权、自由权以及追求幸福权。”这也就是电影片名的由来,而这样一个主题包含了三层信息:人人拥有权利,对幸福的定义,个体奋斗。由此可见,片名由来至少可以折射出隐蔽在《独立宣言》和电影故事之中关于平等(equality)、物质本位(materialism)和个体本位(individualism)三方面的价值观。

平等是“美国梦”得以实现的核心前提。从事骨密度扫描仪推销的男主角生活拮据窘迫,当看到股票经纪人收入丰厚且流露幸福快乐笑容时,他不仅仅停留在羡慕,而是大胆咨询并积极着手改变人生。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自17世纪“五月花”号搭乘的第一批移民踏上美洲大地,近400年来不同民族、种族的移民为了追逐“美国梦”纷迭而至。在这样的背景氛围中,美国人认为每个人只要肯付出努力都平等享有成功的机会。

因为移民而来的追梦者基本都是白手起家,所以衡量成功的标准十分公平――以累积财富的多少来判断个体成就。正如美国俗语所言,“The person who dies with the most toys wins”。男主角正是冲着一份收入丰厚能带来幸福感的工作而坚持不懈地努力。美国文化对于个人价值的如此定位,深层体现即是一种物质本位的价值观。

再者,追求幸福的过程是一段艰苦的个人奋斗历程。男主角通过独自默默苦干,最终出人头地。多数美国人都认为凭借自己的意志和决心能够创造自己想要的幸福人生,即所谓的“美国梦”[5]。影片中男主角想要成为股票经纪人的梦想不仅不被妻子认同反而遭到她的讥讽,但他并不气馁,所以当他意识到自己无意中打击了儿子想成为篮球明星的梦想后,他对儿子说:不要让任何人告诉你你做不到,即使是我也不行;如果你有梦想,就努力去实现它。这个片段充分印证了美国人所信奉的个体奋斗原则,他们的骨子里深深烙下个体本位的印记。男主角的儿子曾讲了一个落水者等待上帝救援的寓言故事,正是“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这一观念的体现。

原英文片名The Pursuit of Happyness中有意拼错happiness单词。影片中男主角对着幼儿园外墙上拼错的单词试图纠正道:“There is no Y in‘happiness’.It’s an I.”这样的情节设置巧妙地暗示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面对困难不应当抱怨‘为什么’(Y-why)而应该依靠‘我’(i-I),即自己努力与奋斗”的深刻道理,[6]更是突出了隐蔽在言行深处的个体本位价值观。

线索二:金钱

如前所述,物质本位是美国隐蔽文化的重要部分。追求物质财富是每个人的自由权利,舒适的物质生活才能保障“幸福”,个人的成就感取决于对物质的占有程度――这些都是支撑《幸福》男主角夜以继日地全力追求“金领”职业目标的动机与动力来源。

除了对金钱财富的孜孜以求外,影片中大量涉及金钱问题的情节在深层上展现了美国文化中夫妻间、朋友间、雇主与雇员间的人际关系。

男主角的妻子因为不堪忍受窘迫的生活,抛下丈夫与儿子去接受另一个城市里薪水较丰的工作。即使两人处于夫妻关系之中,美国文化依然强调个体独立,加上美国人崇尚进取与变更,故而婚姻纽带也无法牵绊住人往高处走的脚步。[7]

男主角经济拮据时曾不断催促朋友还钱,没想到朋友在帮他搬家之后认为自己的帮忙足以抵消欠款,于是对男主角的追讨不再理睬。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在朋友之间明着追债是美国社会保障个体利益不受侵犯的常见举动。加之美国社会流动性强,朋友圈子也随之不停变换,故而普通朋友之间的感情并不深厚,虽然互相帮忙也属常见,但总体而言朋友之间不愿意承担过多的义务。[8]同理,美国人也常常做出为自己的劳动付出向朋友索取报酬的举动,但一般会事先声明。影片中男主角对朋友以帮忙抵债的愤怒在于他们并没有事先约定,而且报酬的计算不够合理。

出于对平等的广泛认同,美国社会属于横向型社会(horizontal society),社会等级观念淡薄,大家乐于遵循平等原则。[9]因此,雇主与雇员之间常以名互称,甚至雇主欠了雇员即使1美元的小钱都必须清楚偿还。这些观念在影片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实际上,在美国,人与人之间是不轻易借钱的,这牵涉维护独立与保护隐私等多方面的隐蔽文化因素。难怪男主角即使饥寒交迫也从未向别人开口借钱,宁可卖血、排队睡救济床,甚至从欠费的出租车上无奈逃走。所谓“美利坚不相信眼泪”,泄露家庭困难即使能够带来别人的援助也可能导致丧失经济独立,更何况有可能导致雇主对其胜任工作能力的质疑。[4]72在私有制社会,雇主更关心的是利润,雇员的家庭困难是个人负担,处理好个人事务是能力强的另一种表现。所以除非万不得已,美国人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熟人、同事之间基本上不轻易谈及个人困难而请求照顾、接济。

线索三:时间

电影《幸福》一开始的画面就是美国都市街头攒动着行色匆匆的路人,给人一种生活节奏非常快的感觉。随后男主角自述“奔跑”是自己人生的一部分:跑着去幼儿园接儿子,跑着去面试,跑着去见客户,跑着去赶公车地铁,跑着去排队领救济…… 这又给人一种争分夺秒的印象。

影片中的人物时间观念都很强。一方面,表现了美国人精打细算地利用、安排时间,例如男主角拼命地挤出每一分钟去与他人竞争,上班时坚持不喝水来省下上厕所的时间从而争取打更多电话联系更多客户,下班后迫于生计而努力推销测骨仪,晚上则通宵达旦看书。另一方面,表现了美国人非常守时,例如男主角预约好客户之后因种种原因被耽搁而未能及时赶到,客户则是多一秒也不停留,并且拒绝在娱乐观球赛的时间里谈论与工作相关的事宜。

美国文化采用的是单向性计时制(Mono-chronic time,简称M-time)时间观念,把时间看做一条分段的线,每段时间关注一件事情,人们严格按照时间表操作。[10]这不仅能保证个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而且是对他人时间权利的尊重。从而,守时、讲求效率是美国人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守则,这同时也是竞争激烈的美国社会的必然要求。

《幸福》这部电影中还有许多诸如面试、工作态度、人际交往、言语与非言语交际等方面的情节可供分析美国文化的隐蔽层面,限于篇幅不逐一赘述。透过对该电影所做的深入挖掘,美国文化中的隐蔽部分被层层揭示出来,其价值观的最核心即个体本位。

四、结 语

电影能给观众带来经久不忘的文化体验,还能为文化研究提供直观、生动、真实、全面的素材,为揭示隐蔽文化开启了一扇便捷之门。透过电影揭示出隐蔽文化的同时也是跨越跨文化交际障碍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这必然带来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课题。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的。

[参考文献]

[1]Edward T.Hall.无声的语言[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M].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2002.

[5]杨蕴玉,胡荣荣.美国人的行为趋向:《当幸福来敲门》的文化解读[J].电影文学,2008(21).

[6]潘立春.美国梦想的体现――《当幸福来敲门》[J].电影文学,2008(13).

[7]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Nemi C.Jai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Belmont: Wor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81.

[8]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2003.

[9]Roichi Okabe.Cultural Assumptions of East and West[A].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选读[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1998:182-206.

个人优秀事迹自述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校新生;心理疏导;心理档案;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064-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学校心理教育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代学校教育指明了方向。

现代社会的健康观念不仅指身体的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心理健康是个人获得成功与快乐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新生的主要问题

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由动荡逐步趋向稳定的关键时期,随着其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与发展、社会阅历的增长以及过早地面临择业、就业的压力,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他们进入职校前,刚结束中考,由于考得不理想,自身感到失落、彷徨,被家人埋怨,遭邻居不屑。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成了中考后最“吃香”的人,每天能接到若干学校的招生电话,经常有教师登门动员他们到职校报到。有的学生甚至能同时收到几份入学通知书,以至于自己感到无所适从。等他们进入职校后,又会产生很大落差,报到前了解到的学校情况与现实有较大不同。想象中的“吃的好,住的好,玩的好”状况不再存在。八九个人挤在一间宿舍,夜里有的同学说梦话、打呼噜,有的同学听手机音乐,时常影响自己的休息,反应严重的学生会因此失眠。进入教室,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新面孔,相识的少之又少,交流起来增加了难度。有的学生有坏习惯,如果自己把握不好,也会受不良影响。

对于学习,有的学生本身就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一些学生是由于初中班主任、家长、亲戚、职校招生教师等人的动员才来到职业学校。有的学生是因为看到同学到某所职校读书了,自己就来“凑个热闹”。多数学生进入职校后,起初根本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他们以往的学习和生活都在父母的监督和关心之下,初中时的同学多数都是儿时的玩伴,甚至有的就是自己的邻居。然而进入职业学校,远离父母,没有人再为他们的生活操心。有的职校实行“月假”制度,学生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当他们面对陌生的同学和教师时,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压抑感,尤其是性格内向和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学生,面对新的环境,更会感到压抑,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自闭现象。

但不可否认,现在的绝大多数职校,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至于新生入学后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我们要正确理解。我们要看到,职校招收的学生中,多数是中考分数比较低的学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初中时就已经被学校忽视,被班主任淡忘。他们中有些人因为考试成绩排名总是靠后,就自我放弃,经常逃课。当他们来到新的环境,如果学校的教育管理跟不上,以前养成的一些坏习惯,一些不良行为,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如果管理不当,疏导不畅,就会引起部分新生退学,部分新生心理会扭曲,错误地认为职校就是这样,从而破罐子破摔,过上“混日子”的生活。

心理疏导对策

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对职校新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新生尽快适应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帮助新生顺利渡过适应期,减轻教育衔接阶段对新生造成的冲击,是每个职教人必须重视的问题。

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使我们逐渐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它的培养和形成需要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这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都对他们倾注爱心,给他们更多的关爱。而学校在这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和所起的作用更大。那么,如何开展新生入学前后的心理疏导呢?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新生报到时,要让他们自己填写好注册表。注册表中要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QQ号码、父母亲姓名及手机号码、家庭固定电话号码、亲戚电话号码、宿舍门牌号等等。建立这种档案务必要早,因为有的新生经过一段时间后,担心教师向家长告状,常常不愿意告诉教师真实的信息。同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做《自测健康评定量表》、《贝克抑郁清单》等,结合目测、谈话、自述等方式,初步建立学生个人心理健康档案。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科学常识的最主要途径。通过课程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发展特点,掌握心理保健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人际沟通、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健全学生的人格。目前,多数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按照每周2课时,持续开课一学期。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师资等条件,合理设置课程和安排课时。事实上,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尤其要重视对他们进行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多项活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开学后第一周,就要组织他们参观校园,了解校貌,向他们介绍校史,介绍本专业和系的发展历程、特色、技能大赛获奖情况、毕业生就业去向及优秀毕业生事迹等,介绍班主任及各科任教师的情况,使他们对学校、专业系及班级有更深的了解,增加感性认识,消除他们对校园、教师的陌生感。军训期间,组织学生唱校歌、班歌,举办“叠军被”比赛,举办欢迎教官、欢送教官文艺晚会。学生正式上课之后,利用素质教育课、班会课、双休日、法定假期,组织学生参观本市的科技馆、公园等景点。还可以举办演讲比赛、集体包水饺等系列活动。在开展活动的同时,可以通过评选“内务标兵”、“军训先进个人”、“叠军被先进个人”等,正面激励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让新生充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分层次制定奋斗目标,让每个新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入学后,有的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社交、文体方面显露出某些不足,会怀疑甚至否定自己,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常常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较,不能理性地去看待自己的过失与不足,以致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加上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刚刚面临中考的失利,心理上本身就有阴影;少数学生因为在初中阶段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或家长的责备,心理承受能力“极强”,属于“久经考验”的一类。但事实上,据调查,职业学校的新生中不自信的比例远远高于普通高中的新生。存在自卑心理的新生也不在少数。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文化基础有差异,兴趣爱好有差异,是很正常的,关键要看教师怎么去引导。现在每个职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校应该结合这门课程,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设计,并要实事求是,因人而异。对于喜欢唱歌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加文艺演出,鼓励他们参加校园歌手比赛,力争在比赛中获奖;对于喜欢打篮球的学生,鼓励他们组建班级篮球队,指导他们积极参加校、系篮球赛;对于有舞蹈特长的学生,鼓励他们成立班级舞蹈队,或者加入学校舞蹈社团;对于喜欢看书的学生,鼓励他们经常到图书馆、阅览室。要能使学生对自己产生全新的认识和定位,无论是在打篮球、踢足球、唱歌、跳舞还是在学习方面,只要比以前进步了,就是成功。通过对新生的肯定,帮助他们重树自信,克服自卑心理。

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 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是配合心理教育、完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学校应针对新生出现的一些现象仔细做分析研究,针对不同专业和系、各个班级乃至学生个人,做好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可以通过团体辅导或个别辅导的方式。心理咨询室要安排专人值班,热情接待每一名学生,并做好学生个人信息的保密工作。班主任可以通过玩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诗朗诵、猜谜、讨论、文体活动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当前,职业学校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心理问题、情感心理问题等。学习上目标不够明确,学习信心不足,学习缺乏动力。对考试或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情感上表现为冷漠,易受挫,抗挫折能力较弱,自卑心理严重,自私自利心理普遍。对此,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师不仅要了解职校学生的特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治疗。同时,学生家长在学生进入职校之前要提前引导子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们逐步学会自立和自理。应使子女利用开学前的时间,学会洗衣、洗澡、打扫房间、折叠衣服等。在此基础上,还要鼓励子女走出家庭,多交朋友,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能提前融入集体生活。大量资料显示,职校学生的心理问题80%源于人际交往。凡是人际交往好的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性就小。因此,家长要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子女的教育引导工作,要教育子女尊重他人、诚实待人,生活上要勤劳、朴实。

职校学习时期是学生人格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一线劳动者的职校,只有做好了学生入学前后的心理疏导,以及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才有可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雪梅.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2-3.

[2]李新平.浅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之心理问题[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12):213.

[3]曹洪明.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问题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8):210.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