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简述德育的基本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以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分团委大学生艺术中心为例,浅析学校进行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基本原则以及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与影响,通过艺术教育与实践融洽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达到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总目标。
谈到艺术教育,笔者认为首先是指学校艺术教育,学校艺术教育通常是指通过有关音、体、美等相关活动对学生进行艺术知识和氛围的传授与引导,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对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进行了周密的规划和部署。各高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陆续将艺术教育纳入了教学计划,开设了艺术教育类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如果对这些艺术教育通过相关课程设置来进行普及的话,那么它只是狭义的纯艺术学科教育,而真正需要艺术教育发挥作用的话,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艺术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这样艺术教育与实践才能相辅相成。
一、艺术教育与实践相统一的条件与载体
由于笔者视野有限,文中谈及的艺术教育与实践都以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为例。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作为一个单独的校区,承担艺术教育与实践的载体是分团委大学生艺术中心。大学生艺术中心本着“以艺育人”的宗旨,从单纯的技术技巧教育中走出来,力求提高艺术教育的美育性能,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在实践中努力开辟丰富多彩的具有展示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第二课堂活动,做到大型活动精品化、中型活动特色化、小型活动经常化,力争创建先进的主流的校园文化。我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由提高到普及;由个别艺术尖子人才带向全体学生;由艺术比赛的喜人结果和成绩到艺术活动的育人树人;由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到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等,从各方面延伸了艺术教育的形式和内涵。
二、高校开展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基本原则
笔者认为,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围绕这个方针和目标,高校开展艺术教育要坚持“三个结合”的原则:
(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公共教育的高校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首先是为了塑造人,要使每一个学生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艺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增强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一般来说,这是“普及”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按照“学校抓提高,院系抓普及”的工作方针,两者紧密结合,推进艺术教育从广度向深度发展。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艺术教育要与学校的第一课堂、第三课堂相结合,以保证艺术教育课程化、规范化、科学化。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必须有丰富、活泼的课外、校外活动的配合和补充,因为作为一种公共课,进入课内的艺术教育课程无论是时间和内容都是有限的,大部分的教学训练活动还要在课外进行。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保证课外艺术教育活动普及化、科学化。
(三)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艺术教育包括学习与实践,前者旨在提高“功能性素质”,后者旨在优化“人格性素质”。从“功能性素质”上升到“人格性素质”就必须要通过实践。“实践高于理论”,没有艺术的实践,特别是没有艺术的情感体验,便无法深刻领会艺术的精神,无法使学生通过艺术知识、技艺的升华,达到鉴赏美、创造美的目的,也就失去了艺术教育的意义。因此,高校艺术教育一定要遵循“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特别要注意加强实践环节,重在提高“人格性素质”。
三、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作用
笔者担任大学生艺术中心指导老师以后,亲自参与到红山学院的艺术教育与实践之中,艺术教育与实践的这种作用与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审美作用
滕守尧认为:“艺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并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巧的教育,而归根到底是培养人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的反映方式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置身于审美活动之中,获得审美愉悦体验,所以会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种心理能力,并使它们处于一种极其和谐的状态。”通过艺术教育与实践,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与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因此艺术教育应该具有培养审美能力、打造审美境界和陶冶审美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和方法的作用,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的审美教育功能。
(二)艺术教育与实践的辅德作用
艺术教育的目的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进而内化为一种美的意识,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达到完善和谐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教育对于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首先是因为艺术是美的结晶,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启迪人、感染人的巨大力量。同时,艺术这种形式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它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目的。因此艺术教育应该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感化教育作用以及辅助德育作用。
(三)艺术教育与实践的益智作用
培养大学生掌握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是全面发展中“智”的要求,而艺术教育对“智”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通过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欣赏的同时,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了解历史,从而获得广博的知识。艺术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因此,高校开展艺术教育对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人才是极为有益的。
(四)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创新作用
艺术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和表现力是经过独特的艺术思维活动塑造形成的,艺术的这种独特性,决定着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具有极其有益的促进功能。通过艺术教育与实践,既能让学生的脑功能和思维功能协调发展,同时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直觉、灵感、想象、创造等创造性思维。可见,以独特性和求异性为主要特征的创新思维,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是能够被很好地加以激发和培养的。因此,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也是艺术教育与实践的重要作用。
总之,艺术教育具有多功能的辐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她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形成艺术文化素质,还可充分发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培育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因此,学校艺术教育应该通过开展多种途径的艺术实践活动,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学校素质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达到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347,355.
[2]张国宏.学校艺术教育的功能.中国校长,2007(6).
1、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要选可食的果实,又要选不可食的果实.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念。这是运用了( )。
A.变式法
B.比较法
C.直观法
D.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2、吹、拉、弹、唱属于( )。
A.识记技能
B.心智技能
C.操作技能
D.认知技能
3、以下不属于态度的结构成分的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道德成分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下列不属于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
A.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B.有优秀的教师
C.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D.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
5、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特点。
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劳动方式个体性
6、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 )的要求。
A.爱岗敬业
B.教书育人
C.为人师表
D.关爱学生
7、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指的是教师应具备( )。
A.教育理论知识素养
B.学科专业知识素养
C.综合能力素养
D.马列主义理论素养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是( )。
A.提高质量
B.促进公平
C.改革创新
D.育人为本
9、( )是调整教育关系的行为规则总称。
A.宪法
B.教师法
C.教育政策
D.教育法
10、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是( )。
A.学生的智力水平
B.学习的理解和巩固程度
C.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
D.学习的方法 11、 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不均衡性
12、 自然常识课上,教师通过做水的加温和降温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的“三态”变化,这种教学方法是( )。
A.讲授法
B.发现法
C.演示法
D.谈话法
13、 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4、 王某担任某县高二英语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王某服务期未满,学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职学习。王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利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 )。
A.当地县教育局
B.当地县人民政府
C.当地县人民法院
D.省教育厅
15、 学生作业出现错误时,老师让他把该题重做10遍,这属于(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自我强化
16、 下列能体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是( )。
A.时教必有正业
B.君子之教,喻也
C.藏息相辅
D.不陵节而施
17、 小学生因上课专心听讲受到老师表扬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属于( )。
A.经典性条件反射
B.操作性条件/!/反射
C.联结反应
D.习惯成自然
18、 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期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现象,
心理学上称为( )。 A.低谷期
B.高原期
C.疲劳期
D.潜伏期
19、 ( )是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主要根据个人好恶得出一个判断,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识对象其他品质的现象。
A.晕轮效应
B.近因效应
C.社会刻板效应
D.首因效应
20、 新课程强调教师向学生学习,倾听学生的观点和看法,这主要要求师生之间建立的关系是( )。
A.民主平等
B.尊师爱生
C.心理相容
D.教学相长 21、 学生出现教师期待的行为后,教师发给小红星,学生可用小红星兑换奖励物或喜欢的活动。教师采用的方法是( )。
A.行为塑造法
B.代币奖励法
C.自我控制法
D.系统脱敏法
22、 我国( )是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的。
A.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B.教师道德行为规范
C.教师角色
D.教师素养
23、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体现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是( )。
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教育因素
D.个体主观能动性
24、 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某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这是一种( )。
A.替代强化
B.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负强化
25、 英国心理学家艾萨克根据内倾一外倾和稳定一不稳定两个维度对人的( )加以区分。
A.性格
B.品格
C.思维
D.智力
26、 “严慈相济”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B.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C.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D.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2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 )。
A.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B.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C.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D.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28、 补充必要的校本教材,让教学更符合( )原则。
A.循序渐进
B.理论联系实际
C.启发性
D.巩固性
>!<<P> 29、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 )。 A.教育的方法
B.教育的性质
C.教育的效益
D.教育的规模
30、 下列属于可控的、内部的、不稳定的归因因素是( )。
A.努力
B.能力
C.工作难度
D.运气 3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下列属于教师享有的权利是( )。
A.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
B.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
C.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培训
D.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32、 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 )。
A.共同的奋斗目标
B.班主任的要求
C.班级内部的矛盾斗争
D.共同的活动
33、 ( )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
A.奥苏伯尔
B.杜威
C.陶行知
D.班杜拉
34、 一般而言,教育强制措施主要是采用( )等行政处分,或由司法机关做出裁判。
A.警告、记过、降级、撤职、开除
B.警告、严重警告、记过、降级、开除
C.警告、记过、降级、停薪留职、开除
D.通报批评、警告、记过、降级、开除
3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 )制定本法。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36、 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问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文秘站:)( )。
A.目的和内容
B.共同语言
C.深厚友谊
D.约束力量
37、 《学记》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句话强调( )。
A.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B.德育与智育相结合
C.教师与学生相结合
D.教师与家长相结合
38、 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
A.学科专业素养
B.教育专业素养
C.品德专业素养
D.职业道德素养
39、 “窥一斑而知全豹”是知觉的(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40、 下列关于心理辅导的陈述,不正确的是( )。
A.心理辅导与班级、团队的日常活动没什么区别
B.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渗透在学科中来实施
C.专门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另一种是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D.个别辅导最能体现心理辅导中因材施辅的原则 二、判断题(15题,每题1分。共计15分)
41、 先行组织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原有的现象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
42、 新课改实行课程三级管理,突出校本课程,所以新课程应以校本课程为主。( )
43、条件反射既是心理现象又是生理现象。( )
44、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
45、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
46、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
47、 注意的品质有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目十行”等说法体现了注意的稳定性。( )
48、 理解过程就是信息从感觉登记到短时记忆、再到长时记忆的单向的信息流程。( )
49、程序教学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 )
50、 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行政法律关系。( )
51、 师德激励要坚持以惩罚为主,奖励为辅的原则。( )
52、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
53、 1902年俄国着名的生理学家巴普洛夫在经典条件作用的实验——狗的消化腺分泌反应实验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 )
54、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就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 )
55、对在学校教育与管理之外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可以免责。(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56、 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角色。
57、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58、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59、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作用。
60、 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
61、 什么是注意?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62题12分。第63题11分,第64题12分,共35分)
6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上课铃声一响,教师走进教室。他首先把课本中要演示的教具摆放在讲台上,接着宣布考试成绩,然后开始讲授新课。很快,他便发现学生难以集中注意。
(1)教师的哪些教学行为造成学生难以集中注意?(4分)
(2)运用心理学的注意规律,提出四条集中学生注意的有效措施。(8分)
63、下面是一位实习教师的教学日志,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小黎的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她个性很特殊。在班上,她与同学的关系不太融洽,甚至有点紧张。开学初曾与一男同学打架,对班主任的批评教育反应强烈,存在明显的抵触情绪。有一次晚自修课上.她戴耳机听音乐,被值日班干部提醒并记下名字,她当众撕掉记录本并辱骂班干部。同学们基本上对她敬而远之,避免与她发生正面冲突。表面上她与同学们相安无事,实际上特别渴望别人对她的认同和欣赏。可是她又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能真诚地与人交流,时时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在班级里她没有真正要好的朋友。在学习上,她几乎丧失了兴趣。老师上课时,她表现出爱理不理的样子,有时连课本都不愿打开;甚至有时自顾自地写东西、做小动作等。做作业完全凭心情.心情好就做,心情不好就不做。她常常通过写日记、看小说的方式逃避现实,但她读的大多是离奇、鬼怪的故事书。她在日记中写道:“课根本就听不进去,整天在混日子,学校像座监狱把人关在里面。而我需要自由……”
小黎的表现跟她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有关。我在实习期间尝试努力去改变她,但收效甚微。面对小黎,我感到力不从心……
问题:
(1)如果你是小黎的班主任,你将采取什么具体措施来转化她?
(2)根据小黎的特点,对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应遵循哪四项德育原则?
(3)请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根据小黎独特的性格特点,如何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4)以小黎等留守儿童的成长为例,你怎样看待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6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五年级学生李某不喜欢学数学。一次数学课上,他趁班主任王老师不注意溜出教室,年老体弱的门卫无力阻拦他跑出校门。李某进入与学校一巷之隔的网吧,受社会不良青年柯某的教唆,在网上参与赌博,王老师对此非常气愤,向学校建议开除李某,校方没有同意,要求班主任对李某进行耐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