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班级德育活动

班级德育活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班级德育活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班级德育活动

班级德育活动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班级主题活动 德育教育 实效性 学生发展

很早之前我国就提出:学生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现实是应试教育让整个社会过多地看重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在之前开展的给学生减负、新课程改革等一系列活动下,我们开始寻求转变,努力做到更全面地发展学生。十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为德育教育指明了方向。德育不再是几句写在墙上的口号,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德育及效果。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班级作为学生成长的前沿阵地,班级活动作为学生成长的理想平台,承载着德育教育任务。近年来,在班级活动形式设计上,已经有了许多好的案例,许多教育工作者为此做出了辛苦的努力,学生作为主体更多地参与班级活动,但是德育效果仍然没有取得预想的显著效果。新颖形式固然可以吸引学生,但是不具延展性的班级活动很快会让学生遗忘而达不到德育教育目的。以下我就一个系列班级主题活动案例谈谈延展性班级活动对增强德育教育效果的思考。

一、关注老问题,选取新方法

作为一所普通乡镇中学,我校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都比较一般。如何利用班级主题活动引起学生对学习成绩的关注是一个重要课题。活动举行的时间是上学期第7周,这个时间段,学生相处已经快两个月了,相互之间已经有所了解,并且这个时间离上学期的期中考试刚好还有一个月,能让学生比较自然地接受这样一个与成绩有关的主题。让学生预测期中考的前五名,学生能避开直面自己的成绩,更容易地参与活动。在大家参与活动,由班委统计好学生的预测结果后,才是这次活动的主要部分――让学生说明他们预测的理由。通过对学生上交的预测结果进行抽签,然后被抽到的学生说出预测理由。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自然而然会得出,平时学习比较认真,上课总是积极回答,作业按时认真完成等是大家预测的主要依据。教师则在大家说出预测理由后对大家的预测表示支持,并不需要过多强调,能让学生明白学习并没有什么捷径。通过这次活动,班级里被大家预测为班级前几名的学生会感到一定的压力,促使他们在期中考前的这一个月更认真地学习。其他学生可能觉得自己的成绩很好,但是没有让大家关注到。教师适当引导这部分学生,引导他们争取考到前几名,让大家注意到他们。通过这一次活动,班级形成一定的学习风气。

二、运用旧形式,继承好传统

学习经验交流是学校期中考后一些班级经常会采用的班级活动方式。这个方式虽然老套,但是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活动二是在期中考结束后的第11周举行的,一开始仍然是让前几名学生介绍平时学习的技巧方法,并回答同学提出的与作息时间、参考书选择等有关的问题。在这一部分环节的时候发现,由于方式老套,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是很全身心地投入活动。特别是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通常认为这样的活动没有意义。所以,在活动最后一个环节,设置了结对帮扶的内容,让班级前五名每人与班级里两个学习成绩比较不好的学生结成小组进行帮扶。这样让前几名学生仍然在学习上有一定压力,自己学好才能帮助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同时让几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明白班级并没有放弃他们,并通过几个小组相互竞争的方式激励他们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成绩。通常每一次大考后是学生最容易松懈的,这时如果一味给学生强调学习,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通过这样的经验交流,并付诸实践,学生结对帮扶,延续学习状态。并且,这一活动不仅是针对前几名学生和班级几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班级中等的学生如果发现几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通过优生的帮扶有了一定的进步,也会有危机感,同时会找几个优生请教。这样,通过这两次活动,班级里大部分学生都自觉地投入学习。

三、及时跟进度,培养独立性

活动三选择的时间是上学期第17周,此时结对帮扶差不多进行了一个月,学生没有了新鲜感,此时进行帮扶总结,结束结对帮扶的活动,学生反倒觉得轻松。同时,让优生说说成绩不好的学生平时学习中的一些不良习惯,让受帮扶学生谈谈优生给他们的帮助在哪些方面,可以给所有学生一些参考。此时结束结对帮扶活动还有一个考虑,离期末考试剩下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优生应开始全身心投入期末复习,而受帮扶的学生应在前一阶段优生的帮助下,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利用接下来的期末复习阶段对自己进行检验。教师在这一次活动中对全班学生进行期末复习动员,激励学优生继续保持,鼓励学困生不断进步,激发中等生有所突破,让一个学期营造的学习氛围继续保持。并引导学生明白学习最终需要从自身基础出发,学习成绩提高需要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必须脚踏实地实现。

四、巧借表彰会,形成延续性

经过前三次活动,一个学期也结束了。学生在上学期的收获和感悟可能在一个假期里都忘了。为了让前几次活动教育效果得到延续,活动四选择在下学期第1周进行。对上学期期中考、期末考及结对帮扶中进步最大的两三个学生进行表彰,使学生尝到一点“甜头”,马上引起他们对学习的重视。同时,学生经过上学期的三次活动后,可能会有新的活动想法,在开学第1周让学生探讨下学期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时间安排,让学生主动参与。体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并愿意为自己设计的目标努力奋斗,正是我们这一系列活动的最终目的。此时教师只需要作为一个旁观者,对学生提出的活动方案进行指导和引导。

五、延展性班级活动在实效性方面的优势

(一)延展性班级活动使学校德育教育更系统和完整。

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题选择往往是相对独立的,使学校德育教育看起来显得比较零乱。延展性的班级活动,几个主题之间有着循序渐进的关系,这样的活动使学校德育教育在总体上更有系统性,同时,几个主题形成的一系列班级活动,让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更完整。

(二)延展性班级活动使学生的参与更主动和深入。

从现阶段班级活动看,学校里的班级活动比以前多了,但是大部分仍然是由教师制定活动主题,甚至是在活动中作为主要参与者。延展性的班级活动能使学生由被动地参与变成主动地参与。一个主题如何逐渐深入地开展活动,班级里的学生比教师更会想。让学生确定班级活动的开展形式,本身是学生思想的一个成长过程。

(三)延展性班级活动使教育效果更充实和富有层次。

我们一直在追求班级活动效果,实际上短时间内是看不到的。如果时间跨度太长,学生对班级活动就会失去关注。因此,延展性班级活动使教育作用时间一直延续,持续给学生以教育,并逐步深入。学生所受影响在这一个阶段内可以体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判断教育效果。

(四)延展性班级活动使德育教育校本化更具有方向性。

近年来,如何通过班级活动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延展性班级活动使学校从自身办学特色出发,制定好符合学校情况的一系列班级活动,使德育教育校本化有一个参考方向。

参考文献:

[1]黄献忠.重视主题活动教学 推进课程整合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1).

[2]中国百科网.

[3][美国]亚伯拉罕・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人类激励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43.

班级德育活动范文第2篇

【关键词】班集体德育活动 中职德育活动 形式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54-02

物质丰富的当下,精神和思想道德却危机四伏。当前媒体和社会人人呼吁道德观念下滑,建设思想道德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关键问题。学校作为育人的组织,必须接过这一旗杆担负起德育的责任。丰富班集体德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加强活动的实效性是活动策划者的目的。本文对于德育活动的策划具有良好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一、开展班集体德育活动的意义

德育活动不仅是道德教育,还包括政治和思想教育。德育的目的是完善人的思想和性格,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其成为一个思想积极向上,道德高尚的人。班集体德育活动以集体为主进行广泛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常以主题班会、探访老人院和孤儿院等等为主。利用班集体成员间显性的班规制度,和成员间隐形的从众、暗示、模仿等心理影响约束和完善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物质诱惑和道德危机,加强三观建设,完善个体的道德思想是当今社会十分关注的事情。根据媒体报道和亲身感受,很多国人明显感受到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沙化越来越严重,学校作为育人的组织,应该负担更多的责任,加紧德育的活动开展使学生思想升华,道德内化。

据哈佛大学的调研,一个成功的人依靠20%的才干和80%的情商。其中这80%的情商包括待人之道、团体意识、坚强上进、积极乐观等等思想道德精神。这些都是德育的内容,德育的思想道德水平影响者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和层次,学校将德育放在首要的位置,班集体才会重视这些问题。只有进行改善,才能输出更多德智兼备的人才,至少会减少才高德低的学生的数量,为社会的建设发展提供保障。

二、班集体德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学生漠视

教学质量的考核主要以成绩作为标准,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考核。上级不重视导致老师不重视,进而导致班级和学生漠视。如果学校不重视活动的结果,班级也会将活动当成一项任务去完成,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会明确活动的意义。学生和教师将考试成绩作为重点,漠视班集体德育活动,甚至取消德育活动,或者主题开展时在黑板上写好主题等待检查,学生却按老师的旨意完成科目作业。

(二)中职德育活动形式单一

目前我的幼儿园和小学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和老师明白幼儿阶段和少年阶段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完备的重要阶段。因此,班级在学校的号召下,开展着较多的德育活动,组织学生踏青、参观科技馆、开主题班会、写主题作文、去慰问老人院等等。城市和农村的德育活动形式和频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过总体来说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中职的学生没有长远学习的打算,他们进入学校的目的比较明确,毕业后掌握一些工作技巧直接步入社会。

因此德育在中职学生和老师的眼中是被漠视的。然而中职学生在心智观念还很不成熟的年龄,毕业之后就要进入社会。这几年是做好思想道德和性格意志建设的关键几年,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德育活动,以免学生进入社会后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快速的消沉和堕落。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中职的德育活动开展的差强人意,由于入学目的过于明确,活动就显得形式化和单一化,不具备实践性,往往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在活动开展时学生常常是片面取乐,观看和游戏的状态,得不到内化为思想道德的体验。

(三)忽视活动结束的总结过程

在班集体德育活动开展前,活动策划者会宣传活动的目的、内容和意义。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却不能有效的对集体活动进行管理和指导,导致学生在德育活动过程中,将取乐作为活动的目的,忘记了活动的意义,最后将活动流于形式。德育活动应该有始有终,不能单凭一般的口头表扬和批评作为结束的暗示,不进行深刻总结和反思的活动必定在以后的活动中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

(四)活动内容单一且泛化

学生常将德育活动看成是一项娱乐活动,在德育活动中,学生习惯以娱乐和散心的心态参与活动。心态的不正确导致了活动的无意义性。活动形式的单一和重复,导致学生把活动当成任务,不能够获得深刻的心理体验,将道德内化到思想。比如在保护环境的活动主题下,只确定一个活动内容,去马路上打扫卫生。学生就丧失了兴趣,将活动变成的一个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没有完善思想道德教育反而引起了学生的反感情绪。

三、深化活动育人时效性的措施

(一)在活动主题下将内容丰富化和具体化

德育活动开始和结束要事先进行详细的策划,尤其在策划活动内容的时候,要在一个活动主题下尽量将活动内容多样化和丰富化。比如保护环境的主题下设置打扫卫生、监督他人行为(对污染环境的人进行劝导)、种植树木花果等等。只有将活动丰富化,才能引起班级个体的兴趣和参与感,才能更有效的达到德育的效果。

(二)结合当下开展班级德育活动

就业越紧迫,面临的思想负担和心理考验越多。通过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对学生的思想建设和性格完善进行及时的教育,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提高坚忍的个性和培养乐观的精神。及时疏散就业紧张感带来的不良的情绪,同时通过活动的心得强化心理抗压力,转变思想,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在培养爱国精神时,明确活动的目的要结合学生当下实际状态,将活动的口号细化为“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而学习”。而不是盲目将活动目的设为加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在进行压力排解时,应该通过活动介绍各种压力排解的方式。总之,中职进行的活动要保证是德育活动的前提下,解决学生现有的忧虑和问题,为学生的德育和智育同时服务。

(三)因类施教

老师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道德水平,才能在集体活动中做到因类施教。对于学生的性格缺陷和道德缺陷,老师不应该进行袒护和规避,应该面对问题及时解决。比如有些同学性格过于内向,就应该在活动中为这类学生安排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角色。比如有些同学家境良好娇生惯养,老师应该给这类学生安排一些劳作类的苦差事。一些同学道德水平不高,就应该监督这类同学在活动中做好助人的角色。一些学生责任心不强,应该安排这类学生在活动中担当策划和管理的工作。老师在德育活动安排工作时,没必要让学生们扬长避短,应该针对问题对症下药,发挥德育活动的最大作用,将学生们锻炼成为一个道德完备、思想成熟、真善美具备的人物。

四、结束语

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学习应该加强班集体德育活动的实效性,锻炼个体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养、完善学生的三观为社会提供德才兼备的继承者。改变原有的活动娱乐性和无用性的观点,深刻认识到德育活动的重要意义,改善传统的活动策划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将道德内在化,思想深刻化。

参考文献:

班级德育活动范文第3篇

关键词 7S;班级管理;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8-0024-02

1 前言

职业学校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外,还应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使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时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企业人”,尽可能地在学校中完成从“学生”身份到“企业人”身份的角色转换,从而使学生在就业中脱颖而出,更具竞争力。机电类专业的学生大多将进入制造企业,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引入企业的“7S”管理体系,既能让学生体验和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又能激发学生热情,促进班级的常规建设,可谓一举数得,效果十分显著。

笔者现将在班级常规管理中引入“7S”活动的实践过程和一些愚见浅识叙述如下,如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则不胜荣幸。

2 “7S”活动在班级管理中的实施过程

实施前――学生内心认同是实施“7S”管理的基础 在班级中引入“7S”管理,应循序渐进,在经过充分的铺垫和宣传下,获得广大学生认同后实施,切忌“大干快上”,以“班主任意志”进行推广。因为“7S”管理是一种自我管理,每个学生都是管理活动的实施者和执行者,如果不能充分激发和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管理热情和主人翁精神,则“7S”管理很快会流于形式,黯然退场或成为披着“7S”外皮的传统班级常规管理。

笔者在宣传阶段首先是邀请一些企业管理人员来班级介绍“7S”管理的理念,通过一线人员带来的翔实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见识到企业在实施“7S”管理前后巨大的差异:通过“7S”管理,工作环境得到改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浪费减少……从而使学生充分了解并从心理上认同“7S”管理,而不抵触地认为是班主任或学校的“心血来潮”。然后,班主任和辅导员再趁热打铁进行引导,使学生乐于接受挑战,进行自我管理,尝试在班级中试行“7S”管理。

实施中――贯彻学生是“7S”管理的主体的理念 班级“7S”管理中,学生是“7S”管理的主体,“7S”管理是一个长期而又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教师只是引导者和旁观者,而不应该是管理的干预者,切忌因短时间内达不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而对学生揠苗助长。

企业中“7S”管理实施的主体是员工,要想实施好“7S”管理,一定要全员参与[1]。同理,班级中管理的实施主体是学生,如果教师过分干预,经常指手画脚,则会颠倒主次,给学生带来挫败感,从而浇灭学生的管理热情。因而,在本班的实践过程中,作为班主任,笔者并未制订任何细节性的规定和方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举行班会,以旁观者的角度将一些问题和不足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集思广益,从而得到可行的解决方法,最终形成细节性的规定和方案。

如在“7S”管理实施之初,在整理(Seriri)环节中,学生不会区分哪些是有用的物品,哪些是不用的物品。如果班主任直接告诉学生哪些是有用的物品,可以留在课桌上,哪些是无用的物品,不能留在课桌上;哪些是有用的物品,可以留在教室里,哪些是无用的物品,不能留在教室里,看似清晰明了,却容易激发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效果适得其反。通过班会讨论,经过辩论则能使学生达成共识,从而很好地得到执行。

在本班的实践中,曾就桌面上是否可以摆放非本节课的教材、讲台和窗台上可否摆放绿植、教室后方是否可以收集空饮料瓶卖做班费进行过激烈的讨论,通过讨论,大家既加深了对整理(Seiri)的理解,也达成了一致,形成了决议,并得到了很好的执行。通过贯彻学生是“7S”管理的主体的理念,鼓励、呵护学生的管理热情,才能将试行变为实行。

实施顺序――集中兵力逐个击破,先易后难层层推进 在本班的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是集中兵力逐个击破的策略:先在教室中实施“7S”管理,一个月后,在教室“7S”管理取得显著效果后再推进到宿舍中,然后依次是包干区和实训场地。由于教室是学生在校接触时间最长、最熟悉的学习场所,且教室的环境相对简单,因此以教室作为“7S”管理的切入点,最能得到学生的认同。

在教室中进行“7S”管理也应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顺序,先进行整理(Seiri)、整顿(Seiton)的活动,将物品区分有用无用,留下有用物品,以方便取用为原则,并在指定位置做好标记,定位安放。再进行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的活动,因为有序的物品摆放能提高清扫、清洁的效率,让学生切实感受到“7S”管理带来的方便。定时清扫使学生能够拥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定岗清洁则能使良好的环境得以持续。

前四项活动能够立竿见影地起到效果,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进行“7S”管理前后的巨大差别,从而认同“7S”管理,此时再推进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和节约(Save)活动就轻而易举了。当教室出现如此巨大的改变,在住校生的宿舍中进行“7S”管理就不易产生抵触情绪,反而能激发住校生的管理热情。通过借鉴教室管理的既有经验,学生对死角多、管理难的宿舍区也不会再束手无策,在教师和辅导员的引导下用一到两周的时间就能完成宿舍区的“7S”管理推进工作,而后推进到包干区和实训场所也就能顺势而为了。

如果在开始一味贪大求全,学生都缺乏实践经验,战线拉得太长,摊子铺得太大,教师和学生就会有疲于奔命、事事不顺的感觉,从而最终导致管理的混乱和失败。

实施后――“7S”督导师举足轻重 事实上,“7S”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后”,时时刻刻都是实施中。本文所提的实施后是指整个“7S”管理工作趋于稳定,各项管理规定和细则已经成型以后的时间段。通常,在这个时间节点以后,管理者会认为“7S”管理工作已经完成,从而在管理中有所倦怠,时间一长则故态复萌,最终回到“7S”管理之前的状态,导致管理工作前功尽弃[4]。因此,有必要选择部分学生,由学生轮值“7S”督导师,其工作任务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关注日常“7S”执行情况,将不符合“7S”管理的现场拍摄下来,在晨会或班会等活动中展示通报,从而促进“7S”管理持续推进。

3 关于班级“7S”管理的几点思考

教师对“7S”管理的认知决定了班级“7S”管理的水平 事实上,一开始学校推行“7S”管理的时候,笔者是不以为然的,而事实也证明,轰轰烈烈的“7S”管理运动在没有真正懂得其内涵的指导者正确指导下,要么沦为一场“秀”,要么就是换了名称的班级常规管理。而真正触动笔者的是在国内某家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实习的一个月,通过耳濡目染,通过和企业管理者与人力资源部门的交流,意识到“7S”管理的效力,从而萌发了在班级中推进真正意义上“7S”管理的想法。

在实施推行之初,通过向企业专家请教,钻研相关资料文献,同时经过班级实践的验证,才逐步对“7S”管理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认知,也使得班级“7S”管理走上正轨,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而在实践中,很多班主任乃至学工相关部门的“7S”管理的推动者,并没有真正深入地去学习、了解什么是“7S”管理,不清楚其内涵和核心,因而导致邯郸学步,似是而非,反而触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效果适得其反。

班级“7S”管理更需要推动者的耐心呵护 班级“7S”管理与企业“7S”管理不同,更需要推动者耐心的呵护。

首先,班级“7S”管理的对象是学生,其心智和自律性都和企业员工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很多在企业中很轻易能实现的管理目标,在班级管理中不那么容易实现。

其次,在企业管理中,企业可以通过行政和经济手段来调节和干预员工,而在班级管理中却碍于学生的身份,只能以教育为主。因此,在班级“7S”管理中,教师必须以足够的耐心去推动,经常和学生沟通,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认同“7S”管理,同时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断鼓励,从而让“7S”管理的种子在班级中生根发芽。

4 结语

班级“7S”管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学生从班级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能让学生提前体验企业管理的环境和氛围,完成角色转换。而通过“7S”管理的锻炼,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等综合素质都明显得到提高,纪律性和团队合作精神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提前完成从学生到企业人角色的转变,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陆震明.企业文化建设中的“7S”管理[J].当代工人精品刊,2013(2):106-109.

[2]张丽萍.论6S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轻工科技,2010,26(9):206-207.

班级德育活动范文第4篇

关键词:活动理论;活动系统;交互白板;教师培训;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3-0118-03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JB105)

作者简介:张家华(1979-),男,湖北南漳人,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学习与智能教学系统;徐君(1986-),女,浙江嘉兴人,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教育。

0 引言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快了教育信息化步伐,如今,教育教学设备得到了不断更新,从而也给教育信息化大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挑战。教育部推出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教师培训的主题。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工具,正在深入教师们的教学生涯中,而且许多教师也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职前教师而言,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工具能够为未来的教学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是针对中小学教师,因此具有成人教育的特点,而成人教育具有急切需要知识、教育对象经验丰富、学习定向、动机明确等特点。针对成人教育的特点以及教师本身的特质,在活动理论框架下建设具有Web2.0特征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平台是很有必要的。

1 活动理论

当主体或者活动的动机被重新概念化,学习将有可能得到扩张,而这种扩张具有比以前的活动模式范围更广泛的可能。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已经被一些研究者的工作所证实。一些学者将活动理论作为一种检测人机交互的手段(Verenkina & Gould,1997;McMichael,1999)。Demiraslan和Usleul (2008)用活动理论检查Turkish学校的技术整合效果,Murphy和Rodriguez-Manzanares (2008)提出活动理论对于教育技术研究中的矛盾检验一样有效。

Elizabeth Murphy(2008年)指出活动理论以及它的矛盾原则等能够指导教育技术的研究,当教师将一种新的技术工具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时,活动理论能够为教师实践提供深层次的观点,并为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实施提供指导。Dirk Morrison(2003年)通过对IAP的过程进行分析、给出真实的任务、构建计算机支持下的合作学习环境、设计活动系统来实现网络学习环境的整体考虑和更深层次的反思。

活动系统是活动理论的核心系统单元。活动系统中的各个成分要素都来源于其它活动系统。也就是一个活动系统生产实践之后产生的结果变成了另外一个与之相关的活动系统的要素,同时也构成了一种动力的组成系统和循环系统。在进行这些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人类的心理环境以及活动的整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活动即思想,体现了人类在环境中活动的目的与想法。因此,必须对“活动”的基本形态进行研究。虽然“活动”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但不是直接的制约作用,而是以“活动”的内部因素(目标、动机之类)作为媒介。

2 培训活动设计

由于活动必须在环境中进行,因此友好环境的创设对于学习活动的发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活动理论是一种对于分析人类学习、工作和实践很有用的框架工具。活动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在相关环境背景下的人类行为活动的互动与人类头脑的意识。从培训目的出发、以活动为导向的思想对于设计教育技术培训平台是很有意义的。

2.1 学习目标

学习活动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中小学教师、职前教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促进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对新技术的适应和有效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根据活动理论的观点,以目标为导向能够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系统将学习目标呈现给所有学员,让学员了解培训目标和培训目的,并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学习、交流。对于大多数在职教师和职前教师而言,电子白板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工具,并且从来都没有使用或者学习过这种教学工具。因此,培训必须从认识该事物开始,最终目的是使学员能够结合实际熟练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按照学习结果分类,这种学习结果属于智慧技能型,而且已经达到智慧技能的最高水平。就像金字塔一样,要想到达最高点,必须从最底层开始。因此,只有从辨别(要求知觉性能)、概念(要求以辨别为先决条件)、规则与原理(要求以概念为先决条件)开始,最后才能达到问题解决(要求以规则为先决条件)。

中小学教师和职前教师对于最基础的辨别和概念层应该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在接受电子白板理论部分内容的培训时能较快地接受,并在理论学习后,进行实践操作,然后与其他学员一起对一些优秀案例进行观赏、学习和分析,总结优秀案例的潜在知识并进行归纳总结,挖掘隐性知识,从而为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活动系统

电子白板培训的主体是学员(在职教师、职前教师等被培训人员),主体的动机是学习电子白板的使用方法和应用方法,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而整个系统存在的矛盾主要有:第一,学员怎样通过该系统进行关于电子白板的使用与应用的学习。一般的培训平台都只是将书本上的内容嵌入到其中,而非根据学员自身的需求和特点以及网络培训的特点进行设计;第二,活动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矛盾,例如消耗子系统与生产子系统之间的矛盾,即当学员投入到网络培训系统中进行学习时,学员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与学习结果之间是往往不一致;第三,活动系统中各要素产生时发生存在矛盾。例如,当某一个学员与另外一个学员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后,学员在此共同体中的活动时就受到制约,而学员如不能受其制约就会与该学习共同体产生矛盾。

在活动系统中,活动的主体是活动的实施者,一般是个体或小组。在该培训系统中,主体是指学员(被培训的在职教师、职前教师)、培训者和管理员,而主体间的关系包括培训者与学员的关系、培训者与学员团体的关系、培训者个体之间的关系、学员小组之间的关系等;客体是活动的对象和载体,在该培训系统中客体是教育技术培训系统及其所包含的内容,主体的目的就是将客体或者客体所表示的内容转化成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共同体是指由培训者、学员共同组成的小组、团体,不同的共同体之间既相互共享又有所区别。

(1)工具。

工具是指硬件、软件、精神产品等。活动系统成分之间的交流并不直接作用于其它成分,而是通过中介工具、符号进行交流,而且这些中介工具直接或者间接地促进了客体的交流和通信。在网络培训系统中主要是指计算机、鼠标、键盘、音响设备、网络、计算机软件、培训者对学员的思想启发等。

(2)分工。

分工是指在活动系统中各个要素都有不同的用处,主体不能代替客体或者另外一种要素存在,各要素各司其职,互不干扰。在培训系统中,学员扮演学员的角色、培训者扮演培训者的角色、管理员扮演管理员的角色。在整个活动系统中,活动的主体有培训者、被培训者等,而这些主体有分工的不同,但可以通过某种行为进行角色转换。例如,设立学员自己的个人空间,当学员在个人空间上传有意义的学习资源并被其他学员共享时,该学员的角色就发生了转换,分工也改变了。这种角色的转换有利于学员的知识迁移、吸收以及隐性知识的传递。而在学员圈子中,学员通过不同的分工转化为不同的角色。所谓的学员圈子主要是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某个虚拟团体。在这个虚拟团体中学员可以学习与该圈子主题相关的内容,也可以上传与该圈子主题相关的资料(需经管理员审核)。加入圈子后,每位学员扮演一个角色,在角色活动中学习,加入多个圈子则扮演多个角色。

(3)规则。规则即在活动系统内相互作用的隐性或显性的标准和习俗。在本系统中进行学习、交流、资源浏览时需要注意或者遵循本系统的法则。例如,在上传资料时必须上传管理规定的文件格式,资料上传后等到管理员审核通过后方可显示。或者在培训系统中制定相关注册规则、发帖规则、学习规则、分享规则等。在活动系统中,规则是活动得以稳定、有序进行的前提,良好的规则体系为学员提供了在环境中扮演各种角色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知识学习的保障。

存在于活动系统中的各个成分及其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并且也进行着相互转化。学员遵守相应的规则,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并且充分挖掘环境中的资源,从而使学习活动得以顺利、有效地进行。

2.3 活动子系统

活动系统包括4个子系统:生产子系统、交换子系统、分配子系统和消费子系统,因此在电子白板网络培训系统中也应该包含这4个子系统。活动设计过程中对生产子系统的分析需要确定学员使用工具、中介的方法和手段,即学员的投入。交换子系统是在主体、共同体的相互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即在一定的规则下主体与共同体之间进行互动、交换,包括角色的转变、共同体的建立等。分配子系统则是指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小组之间的合作分工、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分工,每位学员都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学习资源、学习工具等。消费子系统是指主体与共同体在对客体进行结果转化的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在这个过程中“消费”了学员的时间,“消费”了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媒体、语言符号等中介工具。

2.4 活动环境

活动只有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才能顺利开展,而且环境因素也是影响活动结果的重要因素。网络培训环境的设置影响了培训的氛围以及学员的学习热情,因此友好环境的创设能够促进学习活动的有效发生。活动所处的环境分为共同体内的环境(内部环境)和共同体外的环境(外部环境)。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等,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网络培训系统为学员创设了虚拟的学习环境,“个人空间”、“学员圈子”等为学员营造了不同的学习、交流环境。让学员具有归属感的网络环境有利于吸引学员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又有利于学员对培训内容的学习、理解与意义建构。

3 结束语

结合电子白板培训项目,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创设了一个以学员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参考活动理论的基本框架来分析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并进行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环境的创设。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学员自主操作的网页PPT为主要学习方式,学员可以根据自身进度安排学习活动,这种活动设计要求学员集中注意力投入学习,体现了活动理论主体与客体交互的思想。其次,教师还精心挑选了若干优秀视频案例,供学员在学习之余观摩学习,以巩固培训内容并思考如何将所学的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去。此外,利用Web 2.0的网络扩展功能,设立若干“学员圈子”,创设一个易于交流和讨论的社区环境,为学员的在线交流提供一个空间。学员可以根据自身兴趣或者关注点加入到相应的圈子中,并与圈子中的其他学员交流讨论或资源共享,从而增强主体间的交互。

通过组织部分学习者对本平台进行试用,结果表明,这种形式的活动设计能够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有助于学习者较快地熟悉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并促进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讨论。本文认为,参照活动理论的基本框架,应从活动系统的各个成分要素、活动子系统出发,将学员作为整个培训系统的核心成分,从学员的角度进行活动设计。活动理论对网络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设计、人机交互设计和学习环境创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VERENKINA I, GOULD E.Activity theory as a framework for interface design\[A\]. in what works and why: reflections on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C\]. Proceedings ASCILITE Perth, 1997.

\[2\] MCMICHAEL H.An activity based perspective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th Australi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1999.

\[3\] DEMIRASLAN Y, USLUEL Y.ICT integration in Turkish schools: using activity theory to study issues and contradictions\[J\].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8(4).

\[4\] LAN ROBERTSON.Sustainable e-learning, activity theory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C\].Proceedings ascilite Melbourne, 2008.

\[5\] ELIZABETH MURPHY,MARIA A.Rodriguez-manzanares.using activity theory and its principle of contradictions to guide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J\].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8(4).

\[6\] GREGORY BOURGUIN, ALAIN DERYCKE.A reflective CSCL environment with foundations based on the activity theory\[J\].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00(9).

\[7\] DAVID H JONASSEN,LUCIA ROHRER.MURPHY.Activity theory as a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J\]. ETR&D,1999(1).

\[8\] 吕巾娇、刘美凤、史力范.活动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应用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 2007(1).

\[9\] 钟启泉.教学活动理论的考察\[J\].教育研究,2005(5).

\[10\] P BARTHELMESS, K M ANDERSON.A View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s based on activity theory\[J\].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2002(11).

The Activity Design of Interactive White Board Training Based on Activity Theory

班级德育活动范文第5篇

各单位、各部门:

为进一步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增强职工安全意识,激发广大干部职工争做“本质安全人”、上“本质安全岗”的内生动力,有效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不断提升矿井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保障安全高效发展。经矿党政同意,现将《关于开展争创星级“安全伙伴”活动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目的意义

争创星级“安全伙伴”,是践行“六个坚持”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三零”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开展星级“安全伙伴”活动,着力压实各级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着力提升基层单位自主安全管理能力;着力提高职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着力营造全员抓安全、促生产的良好氛围,促使职工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安全意识转变,让职工自觉结成“工作中的好伙伴,生活中的好兄弟”。确保矿井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二、组织机构

为确保争创星级“安全伙伴”活动的有效开展,矿成立争创星级“安全伙伴”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党委书记  矿长

副组长:矿领导班子副职

成 员:相关各专业副总工程师、业务部门科(区)室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安检科科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争创活动的过程督查以及活动效果考核工作。

三、活动时间: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

四、活动方式:按照同班组、同班次“自愿结伴(可多人)、每月一签”的原则签订“安全伙伴”,没有结伴对象的,不得参与争创星级“安全伙伴”活动。

五、奖励范围

1.副总工程师、副总师级人员。

2.机关科室(区)和基层单位全体在岗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