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的教育功能

德育的教育功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德育的教育功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德育的教育功能

德育的教育功能范文第1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134-01

一、育人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最终目的和任务可谓殊途同归,即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接班人和建设者。因而音乐教学中,音乐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育人”。音乐从产生的那一刻起,便与社会与时代与人们的思想情感密切相联,“诗言志”、“乐以和情”。

二、教师是“音乐育人”的设计者、主导者

由于音乐教学的特殊性,其德育任务是通过音乐形象的感染力来实现的。音乐教师不能脱离大纲和教材大讲思想品德、法制纪律,把音乐课上成政治课;也不能强调音乐教育的特殊性,把音乐课上成“纯艺术”、“纯音乐”的专业课。既不能“穿靴戴帽”,也不能“拼贴填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德育观念,自己增强“育人”意识,加强教书育人的职业责任感,时时绷紧头脑中的“育人”之弦,发挥好主导作用,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并非生硬地简单化,相反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深入挖掘并有效利用音乐课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通过音乐教学形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充分发挥音乐的感染力作用于学生的思想情感,引起学生的想象的共鸣,以达到培养高尚情操和道德人格、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目的。其次,精心设计,向45分钟要质量。音乐教材中的每一支歌曲,都是经过专家们精心挑选,大多数都是音乐宝军中的瑰宝,尤其是具有爱国主义主题的一些传统歌曲,其内在的教育价值、音乐价值、审美价值是前所未有的,并以独特的音乐魅力感染和教育了几代中国人,的确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传统教材。但是如果教师不认真备课,不吃透教材,不精心设计,就很难表现出歌曲的闪光点,也不可能形成学生丢份儿兴奋点。45分钟好似一幕剧,而教师则是该剧的导演。教材(一首好歌)就如同一个好剧本,学生好比是“演员”,有了好剧本还必须有好导演,去挖掘剧本的艺术价值,使导者、演者、观者都受到感染和激励。

三、学生育是“音乐育人”的感知者、传承者

音乐是表现人的情感的,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情趣方面自然起着其他的艺术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我们欣赏一部音乐作品时,我们已经走进了作者的内心,可能我们不知道引发作者产生这种情感的背景,但我们却直接感受到了他的情感。音乐的节奏正是灵魂的体现。每一部好的音乐作品,都突现出一个美的灵魂,使人在迷茫之时看到希望,在消极之中找到力量,在困难面前增加勇气,在痛苦之中变得坚强。

音乐教育能促进学生智育的发展,这一点不仅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已还逐步形成了社会的认可。

我们知道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事物的能力的基本能力。从智力的结构角度来看,智力包括感知、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的能力。智力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科学研究表现,音乐活动不仅依赖于大脑皮质的分析机制,还依赖于那些主管感受与动机的次皮质结构,而这些结构对于智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心理学的实验还表明,节奏活动是思所有思维活动的基础。而音乐活动正是在极具节奏感的状况下进行的。参与音乐活动的人们在感知音乐的同时,不但接受着声音的音响感知,还在进行着音乐形象的感情体验,想象思维,理解认识等多种的智力活动,长期接触音乐活动能促进人们的想象力、思维力的发展。

德育的教育功能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学生素质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52-1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作为一支庞大的队伍悄然兴起,但同时也增加了管理难度。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质量的不完善已经成了很重要的问题,高职院校是培养懂得高技能的技术型的实用人才,所以在构建新型的高职院校中我们要始终本着“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大量的实践经历我们可以发现音乐的德育和教化功能是非常强大的,所以要想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修养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提高学生品位和兴趣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重视。

一、 音乐德育教育功能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音乐具有陶冶情操,提高人们的身心修养,沉淀人们的心灵,提高修养境界的重要作用。自古以来,人们都知道音乐可以愉悦人们的心灵,激荡人们的灵魂,引起人们的共鸣,但是我们却时有忽视音乐对人们德育的教化。早在楚汉争雄时期,西楚霸王被困于垓下,当人们处于绝境的时候,了无生路的时候如果出击的话会激起士兵的昂扬斗志,刘邦在这时他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懂得巧妙的运用了音乐的感化作用,让将士唱起了楚歌使楚军的军心动摇,达到了不战而胜的效果。由此看来音乐的德育功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学生实施音乐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 高职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功效

1. 音乐教育能提高学生的欣赏审美能力

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教育也是文化教育的一种至关重要的形式,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要想使学生的审美观念得到提高,就必须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音乐德育功能的教化,学生通过学校开设的音乐欣赏课培养自己的学习热情,同时起到放松身心的良好效果,这个阶段也是他们提高和培养欣赏水平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至关重要的阶段。

2. 音乐教育能培育德育理念

在传统的科学教育中,老师对学生的教育都是通过文字来解释概念的或者用语言来传达表达情感的。但是音乐教育是与此相反的,它不同于传统的科学教育,它要求学生通过音乐的旋律和音符的不同来感受情感。音乐教育的表达不是用语言形式能够表达的,它是通过以声传情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每个人由于文化价值的差异对相同音乐的理解会有所不同,音乐教育并不强求每个学生的情感一致。它的传递形式是富于变化的,它的魅力也是其他语言形式难以比拟的。它是德育教育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值得把它运用到教育上来,

3. 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我国教育事业越来越发达,涌现了大量的高技术人才,但是却没能培育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人才,所以培育高科技的创新人才在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音乐能够培育人的创造能力,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些经过音乐教育教化的人往往比那些普通人更显得有创造性思维。为什么说音乐能够培育人的创造力是因为音乐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人因为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有了创造力,音乐教育是一个聆听美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创造力的过程。人们常常聆听一些激发他们创造力的音乐,以此来开阔了他们的创造性的思维,唤起了他们内心深底的某种情感,勾起了他们的回忆,以此来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情感,从而唤起了他们的创作的热情。 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教育和音乐互动的过程上有趣的掌握音乐技能,在无形中传播真善美,以此种形式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素质,从而为国家培育全能型高智慧高情商的新型人才,提高全国的教育水平,来改变中国人才多德才少的现状,使中国的教育领先于世界。由此看来,教育机构必须投入时间和精力放在高职音乐教育上来,增加相应课程的开设。我相信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之下,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面貌会焕然一新的。

通过对音乐德育功能的研究我们了解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它并不同于传统的科学教育,它是抽象、生动的而不是死板、具体的,由于它具有抽象性所以要求我们在使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细心体会,由接受到内化。如果只用传统的道德文字教育是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如果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音乐教育手段,学生就能主动的吸收接受和消化,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虽然音乐的德育功能是那么的重要,但是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下,教育机构并没有把音乐德育教育运用到学生的教化上来,忽视了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而是强制的用其他具体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而国外在音乐教育上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这就需要我国引起重视,加以引荐。

参考文献:

[1]翟旭明,姚绍昭 .加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J].艺术教育,2009,(04).

德育的教育功能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 中职生 德育 道德情操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222-01

1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是一门课程,是一种知识和技能,但这只是其存在的形式,音乐教育是有助于开发和促进智力的发展,但这只是其自然的结果。如果不从本质入手,不从本体出发,实际上会和音乐教育学的根本原理背道而驰。试看当今有多少孩子和学生――被家长和教师逼着学某种乐器,完全不顾年龄、生理、心理条件和特点,不按艺术的自身规律,而被迫致力于技能的操练,力求达到技能的掌握,从而逐渐丧失了对音乐原有的乐趣和敏感;从而把学习音乐当作只是一种手段,无视音乐作为一门感性艺术,真正的美感和魅力以及人的审美能力;只顾音高的唱准,而缺乏对音乐“灵魂”――音色、力度、表情的敏感和体现,并缺乏对音乐节奏逻辑感、整体感的根本培养。

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大量地、广泛地音乐作品,在音乐教育中,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了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丰富多彩地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觉,从而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情感升华、心灵净化,这样获得的音乐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自然与真实。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贝多芬说:“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中职音乐教育是培养“爱乐人”的摇篮。

2 德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渗透

“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重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让学生在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中发现内心的感情。这样的音乐教育必须是以审美为核心,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通过音乐的美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绝非空洞的政治说教。

(1)音乐可以美化学生心灵。

在中职音乐教学中,由于没有音乐教材,教师在选择教授内容时非常广泛。我结合中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我又结合了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选择教授课程。

结合节日选择教学内容。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在这之前的一个星期中,我把教学内容设定为教唱歌曲《感恩的心》,并加上手语的教学,通过一遍遍边唱边做手语,学生能够很深刻的体会歌曲的情感。整堂课不管是演唱歌曲,还是做手语,学生的表情是那么的认真,感情是那么的真挚,通过音乐的教育加强了学生对母亲的爱,学会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2)音乐教育能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这种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方面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知何时起,有许多的学者、作曲家把一些标准的行为规范,理想的道德行为编成了童谣、谱成了歌曲让孩子和学生们传唱,使他们在娱乐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艺术作品具有提升人格的特殊力量。音乐尤其如此。一方面,音乐欣赏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心理投射的过程,这种心理投射比其他艺术更为集中;另一方面,音乐活动的本质是对音乐艺术“美”的欣赏与追求,这种艺术“美”就是用人为形式特意创造出来的一种使生命得以升华的境界。

(3)音乐表演能极好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音乐考试以汇报表演的形式进行,将教室的讲台作为舞台,学生自己上台报幕,自己表演,内容有歌曲表演、舞蹈表演,模仿表演、配乐诗朗诵、舞台剧、话剧等综合表演形式,表演的同学认真投入,观看的同学聚精会神,课堂气氛活泼而有序,笑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表演完的一组派一名代表,进行音乐基本常识的抽题答题环节,其他组的同学既当观众又当评委,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分,分数以学生打分与老师打分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这样的音乐考试,学生的音乐常识、演唱表演、创作表演及欣赏鉴别等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每位学生提供了登台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各自施展自己的才能,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

(4)爱国主义思想反映在音乐教育之中。

爱国主义思想体现于音乐教学之中,既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有组织有约束的灌输,音乐教育的性质不同于政治报告,哲学论文的演讲,也不同于有目的有意义的政治教育活动。因此要体现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要对学生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从而使学生达到感情和思想的愉悦,得到理智的满足。为此,我们要把一些优秀民族音乐曲目介绍给学生,组织学生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用它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观点,让学生知道自己民族的昨天,了解民族音乐的精粹,并利用这种意识去看问题、想事情、辨美丑,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艺术观和道德观。

3 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德育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给学生实践的舞台,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相互学习,磨练毅力是必不可缺的。在实践中学生们成为传播“真善美”的小使者。在班上举行小型演唱会,以男女生独唱、男生小合唱、女生小合唱、混声小合唱等等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激发表演欲望,让每个学生在演唱会中充当主角,学校艺术节的大合唱比赛中,更是同学们大显身手的时候,排队型、选歌曲、指挥、策划演唱形式等,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学生们在争先恐后的表演中兴趣越来越浓,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落实到位。在多次小型演唱会、艺术节、合唱节比赛中,学生们不但在艺术水平上有所提高,并且体验到了要付出很多心血,不具备优秀的意志品德将无法完成。因此。通过音乐的实践是锻炼学生良好道德意志的手段之一。

总之,我们要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教育才会产生效果。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和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音乐美感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浸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树立理想、陶冶情操、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所以说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语言,无时无刻不在抚慰着人们的心灵。真善美从音乐教育中获得。

参考文献

德育的教育功能范文第4篇

在语文教学课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语文,还有真正能领悟语文教材中的真正内涵。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理解和感悟案例中人物的情感,从中领会到真、善、美,增强对世界的认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培养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传承古老文明,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也是当前进行和谐社会构建的要求,有利于传播社会正能量。在小学阶段,正是孩子辨别意识、良好行为养成的阶段,在语文课堂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播过程中展开德育教育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二、为什么要发挥语文教学在德育培养中的作用

(1)语文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教材的学习接受知识,同时包括思想的升华。语文课程中不乏有优秀的德行操守的案例,不论古今,都是加强德育教育的好的素材。通过教材中的案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对此有所感悟。语文课程中的案例是现成的教学材料,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中便可以达到德育的效果。因此,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有利于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2)课堂教学是进行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的重要场合。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加强德行的培养便是传道的过程。教师传播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语文课程决定了教学情境更适合进行小学生德育的培养。

三、怎样在语文课程加强德育培养

(1)利用语文课程中的优秀德育案例说明。语文课本中不仅有古代品德典范的例子也有近代优秀人物的事例。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不H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阅读理解能力,也潜移默化的接受精神的洗礼。不但有提高自身修养的优秀文章、名言警句,也有增强爱国意识、感恩意识的直观素材。这位我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媒介。

(2)教师以身作则,提高自身要求。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这个是模仿力强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辨别是非能力差,但模仿、学习能力极强。身为教师,要加强自身要求,提高自身素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通过严于律己,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尤其在教学活动中注意正能量的传播。

(3)从实际生活取材,提高课堂趣味性。从身边的小事说起,注重生活中的点滴,多以身边的人或事为例,通过各种善行义举,缩短学生与人物的距离。学生可以近距离感知品德高尚的人物的性格特点,以身边真实题材为例,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4)安排学生适当的进行善举的活动。从小培养学生感恩他人,帮助他人,理解他人的良好品德。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安排小学生进行适当的善行义举活动,不仅提高自身德行,也是回馈社会的良好行为。例如:关爱社区老人、在家庭中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团结同学等行为。这有利于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友爱他人,在潜移默化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结论

通过语文教材案例的学习,加强学生对世界真、善、美的理解和感悟,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将知识的传播与德行的培养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使小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形成行为习惯,促进自身的全面成长,在学习的道路上没有缺失。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险,有利于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谢雪冬.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J].考试与评价,2016,08:10.

德育的教育功能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审美功能;融合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是青少年学生学习音乐、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促进中小学音乐教育双功能的融合,既能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又使学生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和音乐能力,积极发挥自己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一、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一)音乐教育审美价值存在的必然性

中小学音乐教育所强调的是基础性,是面向全体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小学低年级主要让学生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快慢,使学生对音乐感兴趣,并且能够演唱简单的歌曲,使之先具有基本的审美能力。到高年级和中学以后,教授简单的乐理知识,分析简单歌曲的和声、曲式,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了解各种音乐风格,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音乐教育更多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核心是审美育人,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得以净化和升华。“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表现、创造艺术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之中,并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艺术文化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艺术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生享受艺术、学习艺术、发展艺术能力的坚实基础。”[1]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终身享受音乐,将来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是很有帮助的,如绘画、雕塑、造型、设计、建筑等,拥有一定音乐素养的学生学习其他艺术专业会比没有一定音乐素养的学生学习效率更佳,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工作态度会有一定的影响,有的甚至决定了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工作中的思维方式。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并以审美教育为基础已经迫在眉睫。

(二)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实现

新课标中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课程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居于首位,这说明审美功能的实现,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在中小学生思想尚不成熟时,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体会,做到以欣赏感受为主,以教唱歌曲为辅。“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受传统观念影响,有的教师认为音乐课就是教学生唱歌,教唱歌曲越多音乐课效果越好,虽然歌唱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有一定帮助,但中小学音乐教育毕竟不是以培养音乐家为目的,而是让所有学生了解音乐,陶冶情操,以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事实表明,一味的教唱歌曲而不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看似唱会了很多歌曲,但学生很难融入音乐本身,这样也违背了音乐教育的本质,学会的歌曲经常是一节课学会,过两节课就忘掉的情况。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音乐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把握,为音乐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真正爱上这门课程,积极主动的去唱、去听,甚至达到终身艺术学习的目的岂不是事半功倍。在音乐审美体验的同时,学生又轻松愉快、自觉自愿地学习歌曲和相关的音乐知识,并由此获得再发展、再提高的条件,达到审美功能的实现。

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一)德育功能能够提升音乐教育的地位

音乐课在中小学课时较少是众所周知的现状,而且很多学生和家长也普遍认为音乐课是“副课”,是休闲和娱乐的课程,多数学校对于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也不强,这大大限制了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那么,能否借助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提升音乐教育的地位呢?德育课程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等,而音乐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审美情操,两者的性质截然不同,培养方向也大相径庭,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二者却是紧密联系的。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开始重视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孔子把音乐列为了“六艺”课程中的第二位;荀子认为音乐“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前苏联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从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到普普通通的学生,音乐教育与德育都存在内在的联系。音乐教育具有德育功能,音乐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音乐相对于其他学科,承担了更多的德育任务,而通过音乐来提高德育宣传效果也往往是大多数学校的普遍做法,音乐的德育功能在德育教育中的比重逐渐加强,二者相互渗透密不可分。

(二)审美改进德育功能的实现

“通过音乐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不是唯一的任务。因此不能把音乐课变成政治课,音乐课中实施德育教育要有它自己独特的手段和方式。”[2]在音乐教育发挥德育功能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白音乐课仍是一节以审美教育为主、实现音乐审美价值的课程。一节课究竟该如何去上,在与德育相互渗透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审美作用,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开展审美教育。如:在教授《长江之歌》这首歌时,第一,教师弹奏全曲,让学生聆听并联想情境,感受作者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学生可以引用诗篇或者自己创作;第二,教师边弹奏全曲,学生边朗读自己所写的诗句;第三,朗读歌词,介绍歌曲以及创作背景,对比学生自己的理解,讲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一首歌曲,学生通过听、想、创作,会对歌曲表现出浓浓的兴趣,从而主动了解歌曲的美,从学生创作的诗句中能知道学生自己对歌曲的感受。整节课不仅实现了以审美教育为基础,学生主动探索而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甚至比一节思想品德课效果还好。

三、音乐教育双功能实现路径

(一)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热爱艺术、思想健康积极的学生,它所强调的是普遍性,即大众教育。“学生通过综合性的艺术学习,学会欣赏艺术,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为学生人格的完善奠定基础。”[3]音乐教育最终的目的还是审美育人,它作为听觉艺术和时间艺术,需要学生理解、感受其过程,通过欣赏其中的美来提高学生的情操。通过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来提高学生的德育、智育和美育,也是音乐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必须以审美为基础,毕竟音乐教育从属于艺术范畴。

(二)“第二课堂”的有效联动

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注重学生在课外日常生活中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有效地采用“第二课堂”的方式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家庭与社会也是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保障。比如:通过欣赏音乐剧和音乐节目,学生无形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三)教师审美能力提升

社会的迅速发展导致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音乐的需求,课堂教学中,随着教材的更新,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也逐步增高。如果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教师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实施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能力是能够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随着更多音乐形式的出现,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始终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不但要有专业、扎实的音乐基本功底,还要有理论的高度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要走在时代的前沿。

参考文献:

[1]郭声健.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和艺术课程改革的思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0,(06).

[2]张媛媛,李焱.试论音乐审美教育的德育功能[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