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化学学科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学科思想方法初高中化学教学初高中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4-0136-02
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化学内容是非常多的,教学过程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学科内综合性强,更重要的是对学习能力的要求、认识问题的视角、对学科思想方法的理解等要求较高,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教学,让学生树立起学好化学的决心和信心,让学生进入高中后尽快地适应高中学习,并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稳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进行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一、从认知上进行衔接
新课程必修模块的教材中,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类似的初、高中知识衔接,教师如果不了解这些衔接点,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的跳跃,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教的衔接”,学生“学的衔接”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初、高中化学课程设置的总体学习目的是一致的,但两者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回顾初三化学,具有基础性和启蒙性。课本配有大量彩图,内容浅显直观,知识点较零散,总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实验以定性分析为主。学生主要通过直观的化学现象获得感性认识,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而高中化学课程具有时间紧、知识量大、课程进度快、深度和难度明显增大等特点,要求学生能通过实验收集有关数据,并根据误差分析的原理对实验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初步形成运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知识层面来看,初中以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实际应用方向靠近,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学科思想方法。
1.深入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与认知结构
一切新知识的真正获得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所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才能真正教好学生。教师应弄清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这样才能自如地处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可采取课堂提问、观察入学成绩、调查问卷、与新生交谈、进行针对性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与认知结构,并将学生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弥补学生忽视和薄弱的知识点。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分析能力的提高在不同阶段都是循序渐进的。新课程理念下对教材中知识的掌握要求也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而逐渐上升的。例如:
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课时的内容,而应将其置于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体系和总体教学目标中进行整体把握、合理设计教学,逐步培养思维、提升能力,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让学生逐步学会化学学科思想方法。
2.把握最近发展区,比较分析初高中的课标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现在的课程降低了过高、过难和过烦琐的知识要求,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体系,正是由此导致学生在进入高一的学习后,由于某些知识点上的缺漏,知识体系脱节,引起学习的困难。其实初中与高中的化学知识体系必然存在重大差别,初中化学知识体系受限于初中的启蒙阶段,只能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对日常的一些化学现象进行学习和探究,必然是不系统也不完善的,而高中化学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了合理的延伸和拓展。作为初中化学教师要对学生的高中学习知识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选择教学设计时能注重初高中化学学习时知识上的衔接。不可把发展性概念和知识讲死,要留有余地。例如化学学科思想-物质的分类思想,初中由于考试练习的常见性默认为:只要提到物质的分类,学生就联系到物质-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酸、碱、盐的分类。其实在高中的课程中,这样的分类仅仅是从物质的元素组成这个角度来归类的,物质的分类可根据物质组成、状态、性能这些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注意控制化学原理讲授的深广度,注意初高中学习衔接中的阶段性,不可盲目提高,也不可含糊不清或忽略不提,例如初中常提到羊毛和棉花的鉴别时,学生可异口同声回答通过燃烧闻气味,但2017年的中考题目中遇到燃烧肉松和棉花时,哪样物质能发出烧焦羽毛味,很多学生一脸茫然,这正是由于初中的老师都认为,蛋白质的性质都是高中教学的内容,故无须多讲,才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而此考题涉及到肉松含蛋白质,而蛋白质纤维燃烧即可产生烧焦羽毛味的原理。只要知道这原理,这问题学生能迎韧而解。老师在教学中不能重视化学原理的讲授而是让学生记忆结论性的知识点,这对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思想和素养是无益的。
二、从学习方法方面衔接
调查表明,大部分初中学生的化学学习方法是非常简单和具有很强依赖性的,通常是“你讲我听”,“你写我抄”,“考前背、考后丢”。到高一以后,若仍沿用这老方法,那必然会使他们成为所谓的“差生”,兴趣和学习习惯的保持也只能成为“纸上谈兵”。另一方面,化学占中考各科总分的比例较低(总分550,化学仅占40分)。相当一部分学生初三阶段对化学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基础知识不扎实,升入高一便觉得高中化学难学。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学是为了会学”。因此在初、高中衔接教学中,在注重兴趣和习惯培养的同时,要逐渐地指导和纠正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學习方法体系,将会让学生受益一生。
在学习方式上,初高中的教学中,都应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化学的学习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教师更应该帮助学生了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初步形成比较、分类、归纳等学科思想。例如在进行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物物质复习时,有意识地运用分类思想,不仅可纵向归纳物质性质,而且可以横向对比易混淆物质的性质,通过多角度发散思维,学会构建知识体系,而这种充分体现分类思想的学习方法就要在初中教学中进行指导,初中新课结束后,复习课的第一节通常就是复习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很多学生对于分类的概念常模糊不清,但即使你把概念重新解释一遍也还是收效甚微。这时可采用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方式对物质进行分类,实践过程中学生间有较大的差异,较好的部分同学可很快领会并画出分类图,有另一些无从下手,据此情况可以及时展示完成较好的学生成果图,并引领较慢的同学模仿并完成剩余的图示。最后再取几幅完整的思维导图,请学生对比学习思考谁的知识点总结更全面,对比自己的图例,弄清各自是否有遗漏或疑惑混淆哪些概念知识。再比如复习含碳化合物时,也可围绕碳元素画出思维导图从而达到巩固复习的目的。对学习的内容能进行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能有序地储存作“意义记忆”和“逻辑记忆”,能正确复述,再现辨认。能将化学信息抽象归纳或逻辑地统摄成规律,运用符号思维或数学思维等方法创造性地认识和解决问题。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章酸碱盐的知识点对于初中生来说,知识容量大,物质间的关系复杂,反应条件众多繁杂,有很多同学连物质及其性质始终没能搞明白。如果忽视学科基本思想的构建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这样的教学会导致如下问题:教师将过多的知识让学生去识记,忽略了对过程的分析与理解,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学生也对化学学习产生认识偏差,认为多重复多记忆就可以,以致知识水平浅薄,内容零乱,不能跳出题海战术,综合应用能力薄弱。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初中教师也应实现跟高中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在保证初中化学启蒙性、个性化特征前提下,适当运用研究方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悟及理解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从时间安排方面衔接
目前衔接的教学主要研究在于高一开学头一个月教师专门腾出时间进行知识衔接,或者在高一教学过程中上新课同时穿行,但是这样做存在多种的弊端:学生层次不同,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教学进度无法正常完成;或者衔接课走个过程,学生仍然不知所云,这就需要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帮助指导学生对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有序存储、合理构建知识网络,通过这种有意义的知识整合、整理,学生才能以崭新的视角认识和把握初中各部分化学知识,更加透彻地理解化学概念、原理,从而达到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效果。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高一学生在化学学习上的特点和现实困难,尊重学生的这个基本实际,多想办法,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跨好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这个学习台阶。通过衔接教学使学生复习和强化那些对高中教学密切相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为高中学习做好充分的知识和技能准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为高中化学的学习做好方法的准备。
在初高中教学的衔接中,要和学生交朋友,从学生那里去了解他们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接受的程度,对自己的教学和素质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要总体把握,找准问题和薄弱点,这些都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实现。把自己理解和认同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教师可经常在初高中的课堂上听课、评课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实践中解决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
作者:翁晓前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创造情景;激发动机;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42
一假设情景,培养创新
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在这样平等、和谐、自然的环境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发问,不再是单向的交流和思维,学生如果可以提出自己与老师不一样的见解,无论对错,对于老师来说,都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这种轻松的氛围也很利于消除掉课堂上一般情况下过于紧张、过于拘谨的场面,缩短师生的距离,增加师生间的感情。只有在这样轻松自由的氛围里,学生也才有有勇气发现更多的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同时也记住了很多问题。这样亲力亲为的进行提问、解答,要比单一的听课有趣的多,自主性也大很多。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出来了,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就解决了。
设置疑问是探索科学的一个向导,也是催促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泉源。化学研究、科学活动都需要一定的质疑,也总是会在质疑声中前进。但质疑也是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程度的,如果疑问设置不当有可能成为争执,会影响教学的成绩。想要在课堂上有高质量的“质疑”需要教师提前分析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知识的层次,并且要注意疑问的隐蔽性的阶梯度,不能与结果相比太直接,也不能让学生为难的不想解答,在有一定的理解后顺藤摸瓜,充分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才能顺理成章的解答问题。
二激发动机,营造创新氛围
动机是创新很重要的条件,动机一般是从“好奇心”、“责任感”那儿来的。有人说,如果人类没有好奇心,就没有最原始的夏娃的被引诱,也没有了求知的动力,更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具有很大的价值的创造发明。其实一切的创造发明都是源于人们对食物不满足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好奇是一切创造行为的最开始,也是学生进行探索的心理推动力,在创造性的思维里,好奇有着催化作用,因此成为了学生日常行为的心理动力。爱因斯坦曾经说,他对于一切的事物都没有什么天赋,有的只是好奇心,想要知道、想要了解、想要明白。如果学生对于很多的化学现象、化学反应十分好奇,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教师以此进行引导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句俗话说“好奇心害死猫”,好奇心是一个人从心里上对于某件事的好奇,想要了解,这种心理会内在引导他去研究、去探索。历史上也有很多因为好奇而产生的发明,所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内在探索动力是创新型化学课堂的好方法之一。
三依靠教材,激发创新
任何的创新或者创造力都是在本位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基础知识必须打牢。创新的能力是由丰富的科学知识、创新型的思维模式、敏锐的观察力、纷乱的想象力以及实践能力形成的,创新型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实现能力和积极创新能力。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先让学生习惯联想,哪怕是猜想或幻想,现在的学生就是因为长期死板的教育才变得缺乏想象力,只是单一的认定某一项事物,不会变通、不会举一反三、不会发散思维。
创新性的思维要求学生需有一定的独创性、灵活性、灵感和求异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进行一道题多种解答的训练方法,要求学生必须从不用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切入点来思考问题,打破一直以来的“定势思维”的捆绑。但“万变不离其宗”,想要有这些有创意性的,并且正确的思维观点,就要结合教材,学会基本知识。
四实验教学,实践中创新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尤其是在高中教育这一阶段,熟练地掌握实施化学实验技巧,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了解化学知识和养成化学的能力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高中化学最高的要求并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化学公式,而是在实际的生活运用中具备想用的技巧和技能,灵活的运用化学综合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有创造性。高中教师在化学的教学过程,应该站在高中生的立场上、以高中生的眼光看问题,并帮助学生完整的表达、精确的分析,不能只是单纯的只做化学实验,而是要学会创新、学会联系,来提高高中学生的分析、和表达化学的能力。
以实验的形式来进行化学教授是学生亲力亲为的表现,能够帮助学生牢记化学知识。一般学生会觉得做实验很有趣,并且自己动手,大家一起研究要比在教师里只是单纯的听讲有意思,所以实验课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课程。在实验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哪儿做的不好、哪儿做的很好,哪儿做的值得鼓励、值得表扬,对优秀的化学实验进行表彰,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创新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化学成绩。
总结:
总之,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加入创新模式是教育改革的大潮流,也是必然趋势。如何做到充满创新、充满活力、与时俱进的化学课堂是教师以后思考的方向,因为这有这有充满活力的课堂才能够更容易实现教育改革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标,这对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模式的培养也有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夙翔.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才智,2008,(05)
论文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出台为培养新世纪人才创造了条件。这就需要我们转换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思想政治学科也是如此。
思想政治课新的课标与教材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方法,只有教师精心的备课、精彩的解说和积极的教学反思,才能诱发学生去思考、探索。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简单地“教教材”,而要认真地钻研教材,将教材中时代性、科学性、纵横交错的结构性、丰富的人文性以及“三维”目标深入浅出地挖掘出来。如果教师不打破陈规,不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而错误地认为:教师是教书,学生是读书,教师只教课本知识,而学生也只有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就无法突破陈规达到创新,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需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激发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能进一步巩固、加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的优化。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都不离开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因而创设一个生动的、形象的教学情境显得尤其重要。学生只有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才能迸发激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因课而异。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一些活泼、生动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可运用风趣幽默、诙谐机智的语言来创设情境,这样不仅能让课堂气氛活泼,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事物的理解感受程度,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再次,思想品德课教学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联系得好,学生容易去体验和感悟、并产生共鸣。由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的内容相对滞后,为此,教师就要适当扩充教学内容,将新事件、新科技、新成果等新课程资源引入课堂,以开阔视野,激发学生了解社会、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学生是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能力的。 三、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首先,要教会学生“听”。所谓“听”,不但要认真听老师讲课,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要在听中想,以想促听,并作必要的记忆。其次,要教会学生“看”。要认真地看教材,看板书,还要仔细观察教师的直观教学手段。要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看书;一节课的重、难点鲜明地出现在板书中,学生可一目了然。因此,在培养学生“说”时,教师要先耐心听,有时帮助他们组织语言,有时要及时给予启发,随着学生语言的不断积累,教师对学生要求不断提高,要使学生不但能独立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路,而且能把看、听、想、说建立起的表象,通过语言内化为一种能力。高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已发展的一定的程度,对教师的说法和书中的见解,常常提出疑问和不同看法,虽然有时显得片面和主观,教师也要给予鼓励,甚至巧妙地引进竞争机制,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生活化;教学
生活性、人文性、实践性、开放性是新课标强调的四个基本特征,生活化教学又涵盖了这四个基本特征,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贯穿“生活化”理念,让思想政治课真正回归生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老师以传授知识为主,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例引入课堂,教学远离生活世界,尤其是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生活意义。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相适应,新一轮高中政治课改方案中首次出现“模块”设置,要求老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选择一种紧扣政治课各模块的内涵,体现模块教学优势,能促进学生当下和今后发展需求的策略,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使高中政治课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就是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为指导,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用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课堂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思想政治课的魅力。
二、高中政治课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途径探析
1、创设生活情境,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
现今,学习者走进教室前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在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在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学得有情趣、学有所得。如:在讲授《经济生活》中信用工具内容是学生较陌生的,我就运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使用支票、银行信用卡、外汇的情境。这样,把课堂引入了生活世界,为学生创设赋予生活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再现和发现生活,体验生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开放式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
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政治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把政治教学从纯粹的课堂教学里解放出来,走到社会大课堂,是政治教学真正成功的必由之路。因此,就高中政治而言,在不改变课堂主体情况下,把政治教学从基本封闭状态转入较为开放的状态,具体操作,可采用多种形式:
(1)关注社会热点。教学中应紧密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设计教学,如:“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的扩大内需政策”等,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努力思考,形成正确的观点,这不仅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发学生思想共鸣和师生“思维共振”的重要途径,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热情。还可结合时事演讲、时政知识竞赛形式,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运用图片和形象的漫画。漫画,它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漫画会使学生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教材中增加许多插图和卡通人物,老师如能适时运用,可取得良好效果。如在讲资源环境问题时,展示环境被破坏的漫画,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比抽象的讲授,既生动又形象。运用这种方法既能掌握知识,又能用课本知识理解社会现象。
3、开展课堂探究,理解生活
思想政治课新课程中,设置了诸多“探究活动”如:“如何正确对待金钱”,“如何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准备”,“如何讲效率维护公平”,等等。在这些活动中,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回答,讨论和辩论;或以学生分组活动的形式,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来掌握知识,并参与生活和理解生活。它一改传统教育的接受性、灌注式教育模式,注重“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正是在这种互动交流中,学生才能更加深刻理解生活,更深刻地理解生活中的知识。
4、投身社会实践,回归生活
政治课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老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走出社会,把政治课置于社会生活中,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思想政治,生活中时时有思想政治。如在讲授《文化生活》“弘扬民族精神”这一课后,结合乡土教材,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生活是本大教材,老师要善于组织,善于指导,落实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
三、当前高中政治课实施生活化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片面追求活动形式,忽视教学实效
新课程性质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生活化教学,倡导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但在实施活动化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两种偏差:一是活动无实效性,二是活动的目的性不强,致使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种不顾教学实际效果,片面追求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形式的做法。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不是越多越好,活动不仅要有表面热闹,更要有学生思想火花的闪现、心灵的共鸣,教师在预设活动时,要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教学内容为主题,只有这样,老师在适应新课程的路上才会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2、将生活化变成了庸俗化、无序化
教学内容,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要打破两个世界的隔阂,在教学中既联系个体的生活经验,又不能忽略科学知识重要性,要防止出现过于追求生活化而背离科学世界的倾向,要牢记生活化必须建构在科学化基础上,不能离开科学化片面去谈生活化。笔者认为,有些教学内容比较适合于作生活化处理,有些则不适合。那种把政治课教学只停在日常琐事上的做法,实际上把政治课堂引向庸俗化。课堂教学内容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意味着要开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实践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既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又要老师精心组织安排,有一定目的性,而不是放任自流,不是纯粹玩玩,走过场,那样,必然会导致教学无序化。
教学的过程应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政治学科的特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知识与政治课本的密切联系。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和活生生的经验与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知识技能的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年版
[2]傅建明著:《教育原理与教学技术》,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 个性化 课堂教学 策略
一、个性化课堂教学的意义和现状
《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强调高中政治课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切实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传统的政治课基于学科中心的思想,采用讲授式教学,虽然效率较高,但前提是假设所有学生的认知起点为相同,接受能力相当。在互联网已达到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学生的认知起点、能力、价值观等都出现了巨大的差异。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即从每一位学生的需求出发,已是每一位政治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随着高校自主招生的不断推进,原来由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格局已改变,逐渐转向学业水平测试、高考和自主招生相结合的人才选拔制度。这些转变无疑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教学中应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二、个性化课堂呈现出的特点和挑战
1.教师的授课理念和形式的转变。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教学方式是多样化的,而不单一的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更注重形成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地想、做、讲的过程体验。从填鸭式转变为由学生提问、教师点拨提升,使课堂教学能针对学生需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什么、怎么学都由老师主导,转变为通过自主式、探究式、体验式、合作式等多种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此也对学生的学习理念,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有了更高要求。
3.课堂教学性质的转变。从原来先教后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转变为先学后教,学生学习遇到什么问题,教师教学解决什么问题,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政治课堂由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
三、政治课堂实施个性化教学的策略
1.准确把握学生的个性化教学需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的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内心的需求,进而准确把握这种需求,当然,不同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性,来促进教学的优化。通过课前问题征集的方式,学案导学和课堂生成等方式了解学生需求。例如:在开展高一政治第四课“税收”模块的教学前,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诸如“如何才能合理避税”“拉弗曲线”“我国的税负痛苦指数”等等。这些问题教材中几乎没有涉及,但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学生对税收的理解就不透彻。所以教师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整合,准确把握学生的个性化教学需求。
2.整合教学资源适应个性化教学需求。教材已不是唯一的教学素材,早已成为政治教师的共识。首先是教材与社会时政热点的整合,这些热点可以由学生搜集,也可以由教师补充。其次,课内教学资源与课外教育资源的整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的特点,使得教师应充分重视和开发社会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例如:高一年级走进证券交易所,模拟炒股活动等。高二年级设计“我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建议”,走进人民法院,模拟联合国等活动。
3.改进教学模式满足个性化教学需求。不拘泥于某一种教法,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生需求来调整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政治课堂教学中,为更好解决有限的课时和学生学习内容拓展的矛盾,尽量做到不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教师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模式。
(1)利用主题模块进行小组探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认领一个模块,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收集和整理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并在课堂上以研究成果的形式进行交流互动,每个小组都要就其研究的模块接受来自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质疑、提问,自已无法解决的,也可以通过请其他同学或老师答疑,形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2)利用学案进行单元教学。在高一政治第六课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教学中,教师先设计学案,在学生通过一堂课的时间围绕学案自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社会热点,形成四个专题进行教学:国有企业的现状和改革、中国的城填化道路、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不仅不回避学生对社会问题中的困惑,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辨证思维能力。
实施个性化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实现最大的学习效能,这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必备技能,让学生获得真正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