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完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涵养个人气质、提高文化素养,更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文化、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环境支撑。

一、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艺术教育是思想教育、做人的教育,它不仅单纯属于审美范畴、更是在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有着广泛的涉及、渗透和深入,是具有跨越性、综合性、多层面特点的、能在愉悦中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形式。艺术教育以其特有的功能和途径深深地影响着人的发展,提高人的艺术修养,使人能够主动地、充分地实现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的和平共处,令其人格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有助于人在心灵开发和交流的氛围中培养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更好地交流内心的感受。加强艺术教育有利于推进大学生全面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的形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进而实现加大对社会各界的影响,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

(一)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阐明了我国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十七大报告也指出,今后的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作为具有高学历的知识群体,在未来的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大的方面说,它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从小的方面说,它关系到一个人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将来是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只有人的道德品质提高了,才会形成爱国爱校、诚信友善、求实创新、严谨勤奋等优秀品质,才能够升华人的境界、提高人的素质,使人的价值实现合适于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取向,成就有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着重于人的全方面素质的培养,而其中艺术文化教育是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对于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践行国家“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育人用人标准具有现实意义。

(二)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有利于构筑大学和谐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内容,它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管理文化。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要通过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管理文化三方面的协调发展,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活动秩序,实现校园文化处于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从而体现高校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对于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高校艺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促进大学生的思想交流、品格完善和性情陶冶,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之一,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起着极端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艺术教育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协调。

二、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加剧,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必然要求大学生在专业知识以外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去克服困难、融入环境。加强艺术教育,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有助于降低大学生心理压力,塑造坚强的心理素质,提高与人相处的能力,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实现艺术课程设置的人性化,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塑造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它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陶冶其情操,促进其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高校许多大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艺术审美可以消除人脑的高度紧张和疲劳,使大脑各部位的兴奋和抑制有序交替出现,从而有助于脑机能的平衡健康发展。艺术教育的动情自由,让学生在多元文化情境中获得宽容精神。加强艺术教育,使人在美的环境中产生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性格开朗,精神饱满,活力旺盛,情绪稳定,意志坚强;使人的气质和风度高雅大方,保持鲜明的个性,形成完美的人格。同时它能够调整情绪,使情感获得正确释放的途径,而且还能够超越感性娱乐,进入人格塑造身心和谐的层面,以求在将来面向社会时具备更完善的心理。

(二)增强艺术活动开展的多元化,提升大学生的思维创新

在高校中需要增强艺术教育的多元性和前瞻性,促进多元智能的开发。第一,开展专题性艺术活动。第二,开展竞赛性艺术活动。第三,开展趣味性艺术活动。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精神,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乐于接收来自外部的信息,尝试新的思想行为,立足于艺术的前沿来思考问题,始终保持个人成长的生机与活力。

小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于人才综合素质提高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加强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更是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必要。这就要求我们应全面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和认识,认清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搞清艺术教育的概念是让学生获取基本艺术知识技能、艺术思想与审美等艺术能力的过程,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说是人的“修养”、“灵魂”、“做人”教育。其次,要深刻认识到艺术教育是使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推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手段。

参考文献

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第2篇

何谓民族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指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且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具有民族文化财富的表演技术类、工艺技术类和节目仪式类的传统文化事项[1]。何谓民族非遗传承?它指的是对民族非遗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促进我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提高。在新时代语境下传承民族非遗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第一,非遗文化特别是民族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时展中沉淀下来的精神价值与思维方式,是少数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以及文化的图腾。传承这一文化即传承民族精神。第二,民族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民族非遗文化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应有之举。第三,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等技术优势,以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政策红利的加持下,我们理应“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而民族非遗是中国故事与中国文化的最佳载体,也是“怀旧”与“创新”的完美融合。第四,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这一“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理应发挥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与职责,与中国西部乡村开展“校地共建”,通过大学师生对民族非遗的传播与发展,充分唤醒民族非遗传承的“文化自觉”,帮助中国西部乡村(以贵州为主)脱贫致富,共同实现“文化自信”,创造“美好生活”。民族非遗传承的现状和困境民族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传承与发扬至关重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非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壮大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我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国人民开始走向共同富裕。在此背景下,民族地区一定要找到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突破点”,才能实现人民期盼的“美好生活”。在这一背景下,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生产地”,利用智慧与技术帮助民族非遗传承与发扬,成为其当前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贵州从江地区侗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民族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传统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等等。民族文化即将受到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其一,文化断层。根据团队调查,在侗族人口占比超过90%的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西山镇陡寨村,大量青壮年人口纷纷外流,在返乡时兴建楼房,并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带回去;侗寨里麻将声、广场舞等现代休闲娱乐方式逐渐增多,而凝结着原始劳动风貌与情感的侗族原生态音乐和节庆活动却日渐衰落;1990年后出生的孩子受生活环境的制约,接受的现代科学知识教育较多,对侗族的节庆风俗、服饰穿戴、侗歌等知晓甚少。由此,传统侗族文化失去了基础的传承对象,导致出现了民族“文化断层”。其二,民族文化传承乏力。大部分青年由于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难以形成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对传统民族歌舞、乐器、服饰的兴趣愈来愈淡漠,导致民族文化的自然传承难以延续;专门从事侗族歌舞及民族民间文化表演、传授、研究的人员相继离世或逐步退出舞台,造成了民族文化宝贵资源的巨大损失;民族文化的校园传承出现了多种误区,如把舞台歌舞当作民族文化、把学校老师当作传承人、教民族文化怕影响学生的文化课程、对民族文化的偏见与排斥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其三,留守儿童教育堪忧。随着当地劳动力外流,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剧增,而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却出现诸多问题: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儿童缺少陪伴;家长知识水平偏低,“望子成龙”却无法提供知识上的帮助;学校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比例失衡,儿童的课外技能培养受限。本项目着眼于民族文化传承,整合留守儿童资源,指出依靠他们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这样一来既能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找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其四,经济造血功能不足。在文化经济时代,文化本应成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但民族非遗文化传承不力,其产品未能受到市场的普遍接受;或受缺乏技术性等综合因素影响,民族非遗的经济功能未能充分发挥,脱贫致富的能力明显不足。新时代民族非遗传承的路径“有故事”“讲故事”成为新时代民族非遗传承的两个必要要素。前者的文化内蕴多为“怀旧”,后者的核心则为“创新”。我国滇东南地区是以苗族、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其民族非遗高达上百种,承载着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价值观与民族精神,有着极为珍贵的价值。南京财经大学组建了“民族非遗的高校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曾分别面向大学校园和社会公众进行有关民族非遗文化传承的问卷调查。面向大学生的调查问卷主要从对非遗的认知、对非遗传承的态度与责任等视角展开,对社会公众的调查问卷则在对非遗的了解、日常非遗消费等方面进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对非遗传承十分关心,但不十分了解,愿意为非遗的传承做出贡献,并期待大学多开设相关课程与实践活动。社会公众对问卷的参与较少,以中青年为主,他们对侗族非遗的情况也不太了解,但十分愿意参与非遗传承。这两类人群认为非遗传承的方式均以互联网为主,认为高校理应在传承中承担一定的责任。通过研究,笔者认为,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生产地,理应在民族非遗的传承中做出应有贡献。或可通过以下途径有所行动:(1)密切高校与地方(乡村)的联系,推动高校服务地方、深化劳动教育内涵、践行“乡村振兴”的高校担当;(2)将民族非遗文化创作与研究引入高校,充实高校美育课堂,践行“加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要求,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推动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培养;(3)通过民族非遗传承的中西比较,构建起中华民族非遗传承的“中国模式”,在我国欠发达地区进行推广和借鉴。鉴于这些认知,南京财经大学“民族非遗传承的高校担当”实践团队探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持续开展“古梦清泉”侗族文化传承志愿活动

古梦清泉侗族文化传承志愿团成立于2014年7月,创始人为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优秀校友石贤。她带领的团队主要针对贵州从江的侗族文化传承现状开展文化志愿帮扶活动,与贵州从江团县委、县妇联合作共建“大学生志愿实践基地”两处,以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陡寨村为主要活动地点,创办“古梦清泉少年侗歌班”,带领当地留守儿童跟随老歌师学习侗歌。少年侗歌班项目激起了当地群众重拾侗歌文化的热情,被纳入从江县民族宗教事务局“侗族大歌保护项目”。团队还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发起了爱心笔友计划、援建爱心图书室、语音故事征集等活动,并通过团队微信公众号开展宣传,受到了校内外爱心人士的积极响应。围绕侗歌班,团队还在当地开展了系列公益活动:举办公益电影节、给老年人免费摄影、创办侗族手工公益微店、修复古榕碑亭等。2016年8月,古梦清泉创始人石贤组织筹建了从江县西山镇民族文化传习所,让侗歌和侗族传统技艺获得了良好的常规传承平台,充分提升了当地的文化自觉和传承意识。“推动民族非遗走进课堂”实践团队指导教师连续6年组织开展过“非遗进课堂”,2021年,团队与南京博物院合作,持续开展“馆校合作”,推动民族非遗进课堂,内容包括讲座、手工艺体验、文化研讨等,并且与学校艺术教育中心合作,开设常态化课程与课堂,开展“名家进课堂”“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到非遗传承地开展“实境课堂”等系列活动,在学校“文体增色”战略中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应有担当。同时还与西部高校进行联络,共同开展线上课堂,开展东西部文化交流活动、文化志愿者活动,实现了互动往来与交流,共同促进了非遗文化的繁荣。

挖掘侗族非遗文化背后的故事

2021年寒假期间,实践团队制作了动画故事《四艾寻歌》。考虑到哔哩哔哩、抖音等视频平台的受众人群大都是年轻人,而他们对机械的、教条的、纪录片式的短视频兴趣很少,这将不利于视频的推广和非遗文化的宣传。因此我们团队创新性地使用了较为幽默风趣的PPT动画模式的短视频,以尽可能适应社会媒体高速发展、更新换代的特征。在视频故事制作完成后,团队利用多平台实时联动视频,在抖音、哔哩哔哩的视频制作和是相互协调配合的,并且与微信公众号“古梦清泉”的推送相一致。

为留守儿童开展“云端支教”与捐赠

“云端支教”是实践团队探索的创新性支教方式。实践团队成员大多来自外国语学院,团队成员的语言是优势,所以团队将民族非遗故事收集起来,简化成“儿童版”,继而进行翻译,在经过反复打磨后,使之成为适应留守儿童的简单英语,再进行录制、配乐。每一集原创非遗故事不超过5分钟,以确保留守儿童能够“听得进、听得懂”,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识性。“云端支教”还采用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如录制一些弹唱的钢琴曲送给这些小朋友。团队认为音乐能够给人带来希望,也期待贵州的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音乐和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同时,团队还面向从江贫困小学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捐赠。如从江县西山镇中心小学期待能够得到体育用品与配套书籍,团队便联系了学校体育部,随即体育部教工党支部书记马肇国老师采购了篮球、羽毛球、足球、乒乓球等基本体育用品寄送给小学,同时还利用自己是网球专业运动员的优势,录制了简易的“网球教程”赠送给了小学的孩子们,表示了对他们认知网球、热爱运动的期待。同时,团队还向西山镇中心小学捐赠了一批民族文化类和通识文化类的名著,以助力民族地区的学生阅读文化书籍与名著,推动其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加强非遗传承阵地建设。开展非遗传承的中西比较研究实践团队收集了20个国家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措施以及政策,在资料收集过程中,了解到了世界各国对非遗的重视,以及采取的良好举措、文化背景等,这对于视野的开阔、专业的拓展均有益处。笔者始终以批判的眼光从不同视角去看待“抖音”等大众传媒,对其优势与劣势进行理性分析,继而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文化研究的自觉中建立了文化自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研究团队中的指导教师担任商务孔子学院教师多年,利用这一优势,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研究,研究如何将“民族的”转变为“世界的”,从而实现“用文化沟通世界”,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技术创新

实践团队所在的南京财经大学拥有经济、管理等商科以及大数据、信息技术等理工学科,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技术创新有着极大的支撑作用。经调研笔者发现,当前民族非遗要想走出世界,就应将“制作技术”转化为“传播技术”,即如何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讲好非遗故事”,如何挖掘每一件民族非遗产品背后的故事,并用故事吸引市场、用故事传承文化,而这也是笔者团队项目的技术创新之处。实践团队的成员中有擅长大数据分析以及VR、微视制作的同学,而且在自身的专业之外,笔者对这些当前和未来的“必备技术”充满热情,希望能够借助对该项目的探索与尝试,真正实现学科与专业的融合,而这也是未来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团队从优秀校友石贤的卧松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着手,开发线上App,利用最先进的技术“说非遗、讲故事、播文化”,探索先进技术融入文化传播的新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新生;入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005-02

引言

万事开头难,刚刚迈进大学校门的新生,面对陌生的老师和同学,面对新的校园,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面对丰富的网络资源,面对多姿多彩的课余生活,面对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大量时间和金钱……他们的头脑一下子变得混沌,他们的目光一下子变得茫然。如何让他们混沌的头脑变得清醒,如何让他们的目光的变得坚定,如何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我们力争抓住入学教育这个环节,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未来四年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一、新时期大学新生的特点

(一)时代特点鲜明

1978年以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了中国人口总体数量,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响应国家号召,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80后,90后”应运而“生”。这就造就了他们鲜明的个性-我不想去代表谁,也不想谁来代表我,我就是我自己。

(二)生活条件优越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步走向富裕。在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的前提下,独生子女就成为了家庭的重点“保护”对象,成为了父母、祖父母的心肝宝贝,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与六七十年代的孩子相比,80后、90后是生长在蜜罐里的一代,是没有体验过艰苦生活的一代。

(三)价值取向多元化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网络的出现,致使利益关系复杂化,价值取向多元化。面对各种诱惑,有人失去了抵御能力,贪图享受,迷恋金钱,道德沦丧;有人积极进取,持之以恒,成就一番事业。信息技术的发展,缩短了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受社会上各种思想的影响,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

(四)独立精神、竞争意识强烈,人际关系冷漠,缺乏爱心与责任感

据调查:当代中国青少年的三大特点是目标不明确、没有感恩之心、没有爱心和骄傲。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学生的独立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日趋增强,但是群体团结协作精神却逐步削弱,人际关系冷漠化。甚至有的学生和自己的父母关系紧张,不懂得关爱他人,不懂得和谐相处,同学之间矛盾重重。肆意破坏环境,扰乱公共秩序,缺乏社会责任感。

二、做好入学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一)德育先行,全面提高

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对德育这样说道: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群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群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败的催化剂。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在高校“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卢梭说过,在敢于提高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教师只有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教风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教师本身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树立一个学生学习的榜样。加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学会辨别各种是非,明确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构造精神支柱,培养道德情操,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领学生认真学习《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学生手册》等相关材料,增强大学生行为意识。以各种学生活动为契机,以德育促管理,锻炼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坚定专业信念

对于专业学习,长期以来一直有部分学生进校后发出“进对了大门走错了小门”的感慨。因此对专业学习丧失信心,提不起兴趣。最终导致厌学、逃课、考试不及格。现阶段这种现象更加明显,所以入学伊始就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事物存在有它存在的必然性,新兴专业的出现是由于社会的需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对专业发展有足够的信心,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坚持不懈一定能在专业方向上取得成就。只有做好专业思想准备,坚定专业信念,才能稳定学生心理,为有效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打好基础。

(三)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各种变化并加快适应速度进入大学的第一场考试不是高考,而是角色的转变。大学生活和高中生活有明显的变化

1.生活方式 由以前的在家有父母,学校有老师的生活变为自主生活;由以前的单身生活变为现在的集体生活。生活的主动性、自主性更强了,时间更加灵活。要独立支配时间和财务。

2.学习方式 中学时每天与同班同学在同一间教室同步学习,而大学同一班级甚至同一宿舍的同学上课也不同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学老师仅仅是按时讲完课堂上的主要内容,老师的讲义与教材还相去甚远,自主学习更加明显。

3.人际关系 中小学时期学生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学习上。尤其是高中阶段,为了应付高考,生活就是三点一线,相对比较简单,进入大学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变得复杂。

4.价值评价体系 中小学时期一切以学习成绩为标准。到了大学为了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变得复杂起来,它包括学习、生活、思想、文体等多个方面,考评方法不再如以前一样单一。

(四)关注关键问题,对热点问题给予及时正确的解释

1.学生干部评选 学生干部的评选关系到班级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大事情。学生干部评选是学生第一次鼓起勇气在陌生人面前展示自己,同时也是学生第一次行使自己的表决权。评选工作要做到民主和公正,让每一名学生在整个评选过程中找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尊严。

2.奖学金评定 奖学金评定的目的是让每一名学生从德、智、体各方面对自己一年来的表现做一个回顾和比较,并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然后根据自身情况调整下一年的学习生活状态,以争取得到改善和进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工作程序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3.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考察学生外语水平的一种手段,目的是督促学生学好外语,掌握与世界交流的工具,为将来更好的工作做准备。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同样英语学习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4.考研和就业 面对当今风云变幻的社会形势,新生入学就开始关心大学毕业以后是考研还是就业。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当前存在的就业压力,看清方向,做到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坚定一种信念:只要真正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毕业找工作不是难题!

5.社会团体 大学新生怀着急于锻炼自己、提高个人能力的心理,面对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正确引导学生深入认识社团的性质和职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现有条件适当选择参加一种到两种社团活动,不能漫无目的、盲目参加。

6.恋爱 在大学校园,恋爱已经不再是昨日黄花。恋爱时间提前,恋爱人数增多,不以婚姻为目的,寻求感情寄托的人增多,恋爱成功率低是当前大学生恋爱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处理好高消费、学习成绩下降、网恋、大学生心理等问题。

以上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入学后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及时地给予正确引导,加快学生对大学生活的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找到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五)做好琐碎工作,处理好细节问题,扫清工作障碍,铺平工作道路

1.合理利用心理暗示关注特殊学生。俗话说因人施教,入学教育过程中要特别关注那些有特点的学生,比如说有的学生属于自信心不足型的,就要不断在生活和学习中给予特别的关注。这会让学生有满足感,能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积极配合老师工作,学习和生活会有很大进步。

2.积极参加学生活动。每个人都很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每一次学生活动都是学生自己精心组织安排的,里面浸含着学生的心血和汗水,老师的关注就是对自己认可和支持。所以对于学生活动要尽量参加,即使不能参加事后也要询问活动过程、活动效果,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

3.积极学习,与时俱进。学博为师,老师知识面的扩展,知识层次的加深,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老师的欣赏和佩服。在瞬息万变的今天,积极学习,了解社会,跟上时代的步伐,努力接受新事物,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才能更好的进行交流和沟通,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别把德育当“工作”[J].上海教育研究,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