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教学管理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没有明确的规定,目前很多高校的课堂教学管理方面大多存在着管理职责不清的问题。如果完全由辅导员通过查课等方式管理,则有多方面弊病。
无形中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占用了辅导员大量的工作时间;由于每位任课教师对学生出勤的管理标准不一,出现了一些课程辅导员要求严格,任课教师却要求松懈的情况,造成了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不理解、不信服;如果单由奖学金的综合素质分数作为奖惩,对一些学习成绩本身不好的学生约束力也甚微;由于学生手册中对旷课的处理为警告及以上处分,相对来说对学生的处罚力度过大,在实际情况中,辅导员多以批评教育为主,按章执行有实际困难,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对这一问题的不重视。
综合上述问题,我们通过对多所高校学生手册的研读,希望可以通过明确任课教师管理职责来改善这一普遍问题问题,规定任课教师每学期的点名次数和出勤考核在期末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在学生手册中有所体现,使同学们明确规定,杜绝侥幸心理。
通过研读武汉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学生手册中课堂教学管理规定和先进管理经验,我们拟定出《xx大学课堂教学管理规定》,建议具体增加内容如下: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为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维护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保证课堂教学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特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行为,教师具有对课堂秩序的管理职责。任课教师应当依据规定对学生上课情况进行严格考核,教育和督促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维持课堂秩序。对上课不认真、扰乱课堂秩序、迟到、旷课的学生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课后向学生所在学院和学校有关部门反映,任课教师有权依照相关管理规定提出处理意见报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第二条:任课教师应当按学校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严禁私自调课、停课和请他人代课。若有特殊情况,应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手续。未办理手续或审核未批准不允许私自调课、停课或请他人代课。
第三条:任课教师上课时应当注意为人师表,要做到衣冠整洁,仪表端正,言行文明,使用普通话教学,不发表有悖师德、公德和社会准则的言论。
第四条:任课教师上课时应当携带好教学大纲、教材(讲义)、教案、教学日历、教学情况记载簿和教W必备的材料和教具。原则上应当至少提前5分钟到达教室,做好教具、教学设备调试等各项准备工作。要正确使用教学设备,保持设备完好,保证教学顺利进行。保证课堂教学时间,不得提前下课。
第五条:任课教师必须按规定的内容和进度进行教学,不得任意增减课时和变动教学内容。必须按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备课,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课堂讲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第六条:任课教师应自觉接受学校和学院安排的听课及其其他教学质量检查。
第七条:任课教师和学生在上课时间必须关闭携带的如手机、收音机等可发音的电子设备,或将其调到静音状态,以免影响教学。
第八条:教师和学生要注意爱护教学场所和设备,注意节约用电用水。人少时应集中用灯,最后离开的人员应随手关灯。未经管理人员许可,不得把桌椅、设备搬出教室外,严禁拆取设备。擅自动用设备造成设备损坏的,除按价赔偿外,将按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第九条:学生上课时必须按时进入教室,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衣冠整洁。因病、因事不能上课者,必须事先请假。上课迟到者必须征得任课教师的同意方可进入教室。
第十条:上课期间,任何人不得随意进出教室,不得在教室内或教室附近喧哗。学生在课上应当认真听讲,有问题时应当先举手,得到教师允许后发问。学生回答教师提问时必须起立。
第十一条:学生应当遵守公德,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爱护公物。应当自觉保持教室卫生,不得在课堂上吃东西,不得在教室吸烟,不得乱写乱画、乱扔杂物,违者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二条:旁听课程的人员应当到教务处办理听课手续,并不得影响正常教学。教师有权拒绝未获得听课资格的人员进入课堂听课。
第十三条:本规定自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原规定自行废止。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现状;对策
教学管理分为两个部分,主要包括教学的日常管理和学生日常学习的交流管理,这两个部分是学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对于整个学校教学活动顺利的运行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做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现阶段的小学教学管理不随人意,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因此需要小学教学管理者充分的认识到当前学校在教学管理当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加以解决,促进小学教学管理的科学合理化,进而让小学的整个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让学校有一个更加长远的发展。
1.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现状
1.1教学方法有待更新
小学生教育时期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关键时期,小学生教学过程不同于其他教学阶段,受小学生自身年龄阶段的限制,在基础知识方面较为薄弱,理解能力还存在一定不足,这也就给小学生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者,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教学,缺乏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发掘与培养,因此,小学生在学习时期难以对学习内容产生深厚兴趣,进而造成小学生学习成果不明显。
1.2素质教育教学理念未充分落实
就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来看,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并未得到充分落实。目前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旧受到分数与成绩的支配,学习分数还是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与老师教学水平的关键。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不仅缺乏重视,而且很多任课老师并非相关专业的老师,由语文、数学等老师兼职教学的素质课程,不但缺乏专业的教学知识,也很难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教学也就无从谈起。
1.3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差异
小学生阶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小学生教育教学阶段普遍存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的现象。家长受教育层次的不同,对小学生心理特征与学习状态难以全面的掌握,不能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家长工作的繁忙,对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况缺乏深入了解,家庭教育很难跟学校教育同步开展。
1.4课外实践活动缺乏
我国小学生教育活动对课堂教学比较重视,不重视课外实践活动的教学效果,这一点跟西方国家的教学理念有一定的差异。课外实践活动的缺乏导致小学生学习到的知识难以和实践相结合,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刻,也难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建议
2.1更新小学教育教学理念
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新理念是关键,传统的教学理念要跟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针对学校制定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激发是关键环境,在这方面要更新教学理念,引入现代化的教学理念,重视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加强小学素质教育建设
素质教育是新课改过程中的重要教学理念,素质教育的开展要落到实处,在小学时期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小学生全面了解自身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也有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学校要重视素质教学建设,加强对素质教育在小学生教育教育过程中重要性的认识,多开展一些素质教育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2.3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是推动小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手段,两者的结合既有助于家庭教育的开展,也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学校教育的效果,家长和学校实现了良性互动,能够及时掌握小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状态。学校也能了解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教育计划,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环境的建设。
2.4重视小学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对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在小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小学生建立学习兴趣,进而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结语
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重视小学生教育教育理念的更新,深入落实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充分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再辅以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的推动小学生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一、初中地理教学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也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强对地理学的研究。因为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还强调地理事物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以及变化的规律。因此可以说地理课程在现代学科体系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以及环境问题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初中地理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并且具有社会学科以及自然学科的性质。它阐述了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智慧圈等共同构成的,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对地理研究的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提高经济建设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还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都是新形势下对地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而要贯彻落实好这些要求,就必须加强地理课程的改革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要紧跟实际生活,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并且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课程,让学生明确在社会生活以及实践当中处处都有地理知识而且处处离不开地理知识,让他们随时应用所学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初中地理教学的改革要求从教学内容、思想以及方法上全面围绕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进行考虑,加强学生对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运用,并且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1.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与现代社会以及科技的发展保持密切联系。因此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研究,在地理课程的设置上要有明显的生活元素,即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环境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在教学内容上要能够突出现实性。因为地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的基础学科,它所有的问题和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尤其是对一些地域性很强的涉及到人们生存以及发展的资源、人口、环境、城市以及经济发展等基本问题,都需要教师予以足够的重视将其融入到教案编写当中,并最终在课堂教学中一一呈现出来。例如反映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对于环境的影响,以及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地理课程学习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同时这也是作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所必备的基础性知识。
2.改变地理教学方式
改变地理教学方式,并且从根本上扭转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地理教学的影响,需要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教育部颁布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这一重要文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意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套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潮与我国基础教育的相互融合,并且对推动初中地理教学的改革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需要教师具有广阔的视野充分了解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科学以及技术等领域的知识内容,将其与地理教学相融合丰富教学内容,并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即要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性,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符合学生不同阶段的接受能力,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根据实际需求来安排地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的能力,鼓励积极探索,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3.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就是要求无论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施上都需要与实际的地域差异相结合,充分体现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和联系,在进行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组织一些户外调查以及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搜集和寻找地理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并且掌握地理研究的简单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构建开放式的地理教学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4.大力加强中学地理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推进初中地理教学的改革还要需要大力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改革的主要实施者,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从根本上彻底领悟新形势下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真正含义,理解初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并且结合地理教学在初中素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作为理论依据,指导自己在地理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正确的进行教学工作。当然教师处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求教师自身具有必要的自学能力以及能够熟练运行现代化工具捕获最新的技术知识,不断深化自己对于地理教学内容的认识,并且能够加深认识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地改革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利用自身理解能力的优越性率先从各种媒介中获取最新的地理知识,将其分类、整理以及归纳,在不断充实、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再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对周围的地理变化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因此可以说提高中学地理教师的素质已经成为了深化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理的学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要将地理学习融入到实际生活当中,增强学生学习自觉性和趣味性。而且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形势下要求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彻底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知识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要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相结合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里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才是时代赋予学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刘兰.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师知识结构及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钟琦.农村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6.
[3]孙志宏.探究式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问题;建议
管理学的形成经历了多个不同的阶段,由此衍生出了多种不同的学派,在不同的学科背景下涌现出了各种不同的管理思潮。随着管理学的不断发展,其教学面临很多新的问题,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影响管理学教学成效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单从教学层面上看,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将影响管理学教学的成效:
一、管理学教师自身理论水平不高影响教学效果
管理学是一门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领导学、策略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型学科,科学管理的兴起、行为科学的产生以及管理科学的发展对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管理学教师,广阔的知识面,多学科背景是极为必要的,只有自身对管理学的理论和知识点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正确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如果教师缺乏多学科背景或者知识面狭窄,会严重影响到对于管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管理理论学派及研究对象的多样性进一步增加了教学难度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是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的第一步。随着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行为科学理论随之产生,其中以梅奥的“社会人”假设为代表。继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理论之后,以西蒙的“管理即决策”的管理科学理论产生。直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涌现出了各种新的管理思潮,如学习型组织、公司再造等,我们将之统称为现代管理论。除了容易令学生混淆的管理理论和学派,管理学中的组织、决策、计划、领导、激励和控制这几种要素包含的知识点复杂多样,仅一个“激励”就包含了三类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结果反馈型激励理论),三类理论又分别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理论观点,如内容型激励理论的代表理论包含了需求层次理论、ERG理论、显示性需要理论和成就需要理论。由此可以看出,管理理论学派复杂多样,管理各要素知识点复杂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管理理论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各个理论学派之间存在的关联及先后顺序,除了让学生了解管理各要素,还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无疑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三、案例教学法的不当运用影响教学的成效
案例教学法是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案例选取很困难,现有的案例资料大多较为陈旧且对于知识点的涵盖比较单一、生硬,除此之外,教师对于案例教学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大小不一,形式化的案例教学时有发生。
四、传统授课方法的单一运用降低学生学习热情
部分管理学教师沿用过去传统的授课方法,填鸭式的教授学生管理学知识点,从定义到内涵,从特性到功能,从途径到作用,延续一贯的教学方式和风格,教学毫无创新,对学生来说毫无吸引力。
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提高管理学教学成效。
(一)梳理学科脉络体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该学科
管理学是一门由众多学科支撑的交叉型学科,涉及范围广,研究对象复杂,管理理论和学派多。因此清晰明确的学科脉络体系,贴近生活的学科内容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理清管理学的学科脉络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学习,所谓纲举目张,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该学科,这是有效开展管理学教学的第一步。
(二)有效利用案例教学,进行教学实践
科学的选取教学案例是成功进行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针对现有案例陈旧、知识点涵盖单一和生硬的情况,一方面,学校应该尽可能的投入资金购买可用于管理学教学实践的管理案例,如美国哈佛大学每年都用大量的资金购买最新的管理学实际案例,将其用于管理学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对现有案例进行慎重的筛选,力求案例教学落到实处,不能将案例教学流于形式。
(三)尝试新型授课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管理学教师应该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其中的一种,除此之外,还可以将管理学中的头脑风暴法、圆桌会议、德尔菲法等讨论和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堂实践当中。新的授课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对课堂的新鲜感,提高其学习热情,进而提高教学的成效。
(四)引导学生进行管理实践,提高管理理论水平
通过管理实践活动,学生对于管理学的理论知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思考。因此,管理学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参与管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来指导管理实践活动。
一、实验室建设
从狭义上讲,实验室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所谓硬件,泛指服务于实验及实验实施过程中的一切人或物。它涉及实验室管理者、实验实施者―教师和学生、实验室及其内部的各种配套设施、设备、仪器、陈设、装修、装饰、色彩应用、文化氛围营造、环境舒适度等多种综合性元素。所谓软件,则指实验室有关管理部门、实验室直接管理者及实验教学实施者的管理及应用素质,它主要包括:管理理念、管理措施、管理方式、管理方法、管理责任心和各种执行管理过程中的规章制度以及实验技能、技巧等综合要素。从广义上讲,实验室建设的内涵较为宽泛,但从紧紧围绕实验室功能、实验教学目标、学校发展以及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来看,实验室建设应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物化建设
这里所说的物化建设,是指实验室内一切独立地拥有一定空间的实验设施、设备、仪器、消耗品等诸多个体的集合。在实验室的各种建设中,物化建设是实验室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是实验教学目标指向所赋予的建设使命和高效益实验教学的基础。因为建设实验室的宗旨,就是要为最大化地改善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和提升学生实际操作等各种能力,顺利、高效地达成实验教学目的服务的。物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即要紧跟课程改革与教材更新的步伐,不能滞后,不该滞后,也不允许滞后!否则势必影响实验教学工作和实验教学质量及效益的提高。
2.素质建设
素质建设,主要是指有关直接或间接管理者的素质(更侧重于前者)。“造就优秀产品的前提是造就优秀的、高素质的管理者!”在一次有关管理专题讲座中,姜汝祥博士如是说。在物化建设跟上的前提下,实验室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实验室的直接管理者的素质建设。若管理者的素质没能跟上,再好的物化建设,也可能仅成为学校的一道摆设或陪衬,使服务于实验教学的功能大打折扣,这有悖抑或失去实验室建设的初衷。实验室的直接管理者,除应不断加强自身知识、业务技能的进修和提升,参加日常实验教学研究、实验研究外,学校有关领导有责任和义务制定必要的促进其业务技能提升的措施,诸如定期外出参观、学习、考察,参加有关机构组织的管理及实验技能、技巧的培训等。“管理出效益”,只有管理者的素质得以提升并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才能造就优秀的“产品”―一流的实验室,才能真正地使“管理出效益”在实验教学上彰显成效,才能为谋求最大化的实验教学效益提供坚强后盾和技术支撑。
3.环境建设
在实验室建设中,还应注重环境建设的最终呈现必须有利于使师生教与学的心理、情绪等能尽快地接受并与之融合,以实现高效率的教学和学习。因为环境对人的工作、学习、身心的巨大影响乃至制约是毋庸置疑的!实验室的环境建设,应注重从人与环境科学的关系、教与学同环境的关系、室内文化建设与学生学习心理、年龄特征的关系等方面来综合考虑。因为环境建设的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讲,折射出学校的育人理念和学校对环境与教学效益关系的解析层面。
4.提升管理者地位
实验室管理者是实验室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有关管理部门除要认真考核其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各项管理任务的业绩外,还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对实验室管理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可以这样讲,实验室是学校的“名片”,是学校对外宣传和展示形象的窗口之一。所以建设好实验室不仅能为实验教学提供优越的实验条件,获得丰厚的实验教学收益,也能对外展示和提升学校形象。一所学校的声誉和形象绝不是仅靠简单的升学率来提高和树立,必须通过对办学指标全面的综合考量来权衡。因此,学校有关领导有责任和义务来提升实验室管理者的地位。管理者的提升涉及各个层面,除要求其具备优秀的管理素质、高度的责任心、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外,非常重要且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在涉及各种待遇和职称评聘时,能按有关政策和原则予以落实解决。客观地讲,课程改革对实验室直接管理者的素质要求与日俱增,但对涉及其切身利益的职称问题,关注的程度确实不够,这难免对充分调动和发挥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产生负面效应。所以,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此方面的重视程度。
二、实验室管理
科学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不仅是管理的基本要求,是提高综合利用实验服务系统的有力保证,也是广大师生主动自觉地规范实验行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与建设节约型实验室的有力保证。它对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实验教学的成效,都将起到积极乃至立竿见影的作用。同时,由于实验教学是实验性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实现高效率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所以,做好实验室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要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也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容易,它涉及多方、多层面的工作。在实验室管理中,可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传统与创新管理相结合
在实验室管理中,一方面应按实验室管理规则和制度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严格做好“八表一册”和维护好一切服务于实验教学的硬件设施设备的日常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实施创新性的管理。在实验室管理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创立了针对师生实验教学和实验操作状况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并通过对师生实验教学档案和班级《实验日志》《实验器材损坏登记》《实验器材借还登记》《学生分组实验坐标》等一系列实验教与学的管理规则来保证监管机制的有效执行。实践证明,这种管理增强了对师生实验开展状况以及实验器材使用状况的监管力度,对规范师生的实验行为,促进和提高实验器材的完好率和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实验教与学的课堂效益及实验室建设效益都起到了积极有力的监督与促进作用。
2.创立行之有效的制度管理体系
为帮助建设和管理好实验室,几年来,经我们起草并实施的实验室管理条例就有20余个,如《学生实验细则》《实验仪器赔偿办法》《非实验用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及使用制度》《教学实验仪器保养维护维修制度》《教学仪器验收制度》《器材借还及赔偿制度》《实验器材管理制度》《实验研究制度》《实验准备制度》等。这些条例对实验室建设、管理和促进实验教学质量、效益的提高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并得到“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县验收检查团”负责人的赞赏。事实证明,这些制度的实施,不仅有效遏制了各种实验设施、设备及仪器的无谓损坏,确保了各类实验全部顺利开出,为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及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也大大加强了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力度,规范了师生的实验教学与实验行为,并使实验室管理工作具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这些制度使得实验教师、授课教师和参与分组实验的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不再笼统和含糊,从而避免了因职责不明可能出现的管理真空,有力地促进了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教学效益的同步推进。
3.建立教师实验管理档案
成都市棕北中学是四川省第一个初中“实验示范学校”,为巩固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在实验室管理中我们特别注重经实践验证是行之有效的过程管理。我们为每位从事物理教学的教师建立了《教师个人实验教学档案》,并通过各班科代表处的《实验日志》来记录、反馈和评价其教学过程中实施实验教学的状况。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实验示范校”的实验教学特色,更重要的是起到了敦促每位教师自觉运用实验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作用,也是我校实施稳健的“高效低负”教学策略的又一重要体现,并为非实验性学科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注入新的教学理念起到了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
4.设立学生分组实验坐标
对来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或参与课外活动的每名学生,则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坐标》和《实验室课外开放学生分布坐标》将其位置长期固定于实验室内确定的“坐标点”上。每当“坐标点”上的任何设施、设备、器材等损坏或丢失时,只要通过检索当时实验班级的《学生分组实验坐标》或课外活动班级《实验室课外开放学生分布坐标》,即可找到确定的学生对象,从而使查找原因和处理问题变得非常快捷和简单。这一措施不仅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任何学生都不敢有意损坏或随意将器材带离实验室,也避免了对学生损坏实验设施、设备及实验器材的误判。这样不仅保证了实验设施、设备及器材的完好率和延长了使用寿命,也大大地节省了实验经费支出,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获得实验教学效益增长的同时,也获得了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三、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教学效益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