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范文第1篇

一、理念指导,目标定位

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学生身上,坚持“以人为本”。学校提出了“发现学生价值、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完善学生人格”的德育理念。在人本化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将学生身心发展过程理解为三个阶段的“人”,未成年阶段为校园人,18周岁后为社会人,工作过后为职业人。

学校积极挖掘校史校训内涵,充实德育元素。著名会计学家、教育家潘序伦先生创办立信时,写下了“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勿忘立信,当必有成”的校训。其中“信”字是校训的精华,是公民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学生作为校园人、社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要求——学会做人。在立信历届校长办公室悬挂的匾额上都有这么一句话:“业精于勤,荒于嬉。”该句话出自韩愈《进学解》。其中的“勤”字即勤奋的意思,它既是职业人应当具备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也是“三爱”教育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学生作为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要求——学会做事。“信”为立德之基,“勤”为立业之本,两者的紧密结合,集中体现了立信人的精神性和事业性。“信勤”又是“心情”的谐音,暗指学校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树立目标,确立自信,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为此,学校的德育目标定位为让学生懂得做人、学会做事,完成“校园人(学生)——社会人(公民)——职业人(职员)”的顺利过渡。基于人本化理念和德育目标的定位,学校提出了创建“信勤”(心情)德育品牌的校本实践。

二、科学规划,构建机制

(一)制定德育制度,明确发展思路。如果学校德育依赖纪律约束、制度规范让学生养成社会所期望的道德行为,那么这个过程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心情”,从而导致德育实效性与针对性的缺乏。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必须和人性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情”。为此,学校构建了人性化的德育机制:一是建立了以学校德育顾问团为指导专家、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行政管理制度,学生处、各系(部)指导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二是建立了团委指导下的学生会自治管理制度,让学生管理学生,及时发现并掌握学生的情况。两条线并行、齐抓共管,既保证了组织和管理上的有效性,又凸显了德育的人性化。同时,学校认真梳理德育资源,深入调研,制订了《创建“信勤”德育品牌,提高育人实效》的德育发展三年规划,使其成为学校近几年德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二)整合德育课程,营造育人环境。学校修订了德育教学大纲,并提出三大原则。首先,注重课程的目标性原则。学校根据学生德育总目标将“信勤”目标进行层级分解,对照目标寻找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以问题推动教学目标的完成。其次,强化德育的实用性原则。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以“信勤”德育目标为导向,同时考虑到将来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编写了德育校本教材十多部,如《创业面面观》《职场精英教你如何面试》《商务礼仪常识》等。第三,体现课程的全面性原则。各门课程教学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有机渗透“信勤”德育目标,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时时感受到“信勤”德育目标的导向作用。

此外,学校积极优化育人环境,通过实训室、宣传窗、展示厅宣传“信勤”德育;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在实训实习车间对海尔等全国著名企业精神进行宣传,特别是与红豆集团、一汽柴油机厂等企业合作,把红豆文化、一汽文化融入平时学生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知企业、了解企业,拉近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明白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三)加强专题教育,开展学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健康人格的形成。学校从了解学生心理入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适应力和心理调适力,保持愉快的“心情”。开展养成教育与情感教育,培养诚信、勤奋为主的优秀品德。学校以“三创”活动、节日祝福活动、18岁成人仪式等为载体,开展以“诚信”、“勤奋”、“文明”、“感恩”等为主题的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从而内化为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外化为道德行为。开展赏识教育,树立自信向上的生活态度。开展以形象展示活动、学生之星评选活动、班级文化展示活动,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四)拓展德育渠道,形成德育合力。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学校积极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树立“做人”和“做事”并举的家庭德育观念,以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习惯,为子女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同时,学校积极挖掘各种社会资源,成立家长委员会,聘请优秀毕业生、企业骨干、家长代表等组成社区德育管理网络,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机制,产生了教育合力。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生素质 道德教育 人才培养

21世纪,我们面对着一个崭新的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竞争的时代。面对21世纪的挑战,人才的培养,是各国共同之路。在发展性教育的思想引导下,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四有”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现代意识是当今教育的首要目标,是社会发展的总目标的基本要求。

在现展性教育的德育教育中,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策略,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充分让每一个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发展机遇和共同发展的可能。让学生获得一种基本的观念、方法和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学生生活中能够去运用和适应。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德育理念,使我们的德育目标能升华为学生的自我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达到德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竞争意识

在当今社会中,竞争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这是首先要让学生形成的意识。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即将面临社会的选择,将升入大学或走向社会。我们更应该让他们树立这种意识。在具体工作中,我一方面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除了学校心理辅导员的讲课外,我还专门从图书馆找来一些资料,向学生发放,请回已毕业的校友来座谈,然后结合一些社会实际和背景资料,组织讨论,使学生看到,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竞争又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必须面对积极准备。

把学生作为主体,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主动参与竞争的意识。如鼓动学生抓住一切机会参与学校的学科竞赛、球类比赛、和其它一切评比活动。在班里,要求每位同学都给自己找一个竞争的对象,或学习上的,或班级管理上的,甚至是某一门学科的,从而在班里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局面。为了培养全体同学的竞争意识,在班里还确立了班干部轮换制,方式是自我推荐,竞选上岗。期限是半学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观。

二、基础道德

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要从培养基础道德入手,而培养基础道德,是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纪律的关键。因此,培养基础道德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抓起,它是学会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道德上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而对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方面,单靠说教及强制的措施行为是难以奏效的,这就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道德教育也首先要他律,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自律。

学会关心他人,包括学会关心集体中的他人、同学、老师等。同学老师每天都朝夕相处,作为集体中的个体,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要学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弘扬“我为人人”的风尚。在实践中我采用了“诱导法”利用班级学校中家庭比较困难或家庭不幸的同学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激发学生的爱心。拿出自己的零用钱,放弃一次品尝麦当劳、肯德基的机会,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帮助身边的同学战胜困境;利用学校与山区中学结对子的时机,发动学生拿出压岁钱,给山区学生买一本书。

学会关心家庭,孝敬长辈,为家庭负起应有的责任。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求索取,不愿付出,更有甚者,对待父母冷漠,缺乏孝心、关爱。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怎能爱他人,爱国家,爱人类。为此,我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把家务劳动的情况做出自评,家长复评,作为品行等第评定的依据。又如要求学生记住父母的生日,送父母一份生日礼物,给父母一个惊喜。结果,我一下子接到了很多家长的电话,说孩子好像一下子懂事多了。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孝敬父母和关心父母的快乐。

学会关心国家,即关心国家的大事,国家的发展和前途。作为全国重点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长期以来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以追求高。因此造成了一些学生只埋头读书,不关心政治、国家大事,孤陋寡闻。学之无用。所以不少学生可以满口流利的英语,可以熟练操作技能,但缺乏爱国热情。为此,我结合建国、建党周年的活动,进行了伟大祖国成就宣传活动,要求每一位学生收集资料,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并利用历史学科的有利条件,通过学生编成的历史小报,向全校展览,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

学会关心人类生存发展,即关心环境、自然、生态乃至地球。关心人类命运是关心的最高层次是终极关怀。注重组织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对环保的关注,利用黑板报进行有关环保知识的宣传,以增强环保意识。

通过以上的策略,最终目标达成是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即让学生懂得我应该做怎样的人。必须促进德育的内化,把外在的教育影响变成学生自身的需要,要让学生成为德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学校的德育活动和教学活动安排要多为班级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通过学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感染学生,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隐性功能教育学生,做到全员动员,全员参与。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

[作者简介]华学成,淮阴工学院人文社科系副教授,江苏淮安223001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5―0168―03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转型带来了文化转型,进而促进社会价值体系的重建,这是一次深层次的社会变迁。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德育不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都有了一个大的变迁,其中最大的变迁就是中国德育正从“天国”德育向“人间”德育转变,即学校德育生活化。这种德育生活化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德育工作者所接受,但尽管如此,德育的实践却仍然未尽如人意,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受教育者对当前高校德育的方式、手段、过程产生逆反心理,致使高校德育工作陷入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工作忽视了校外德育途径的作用。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相互隔离,难以产生合力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展开。因此,一味地把大学生封闭于校园内,企图在一种净化的环境中实施德育工作,必然使高校德育陷入困境。

2.德育工作严重脱离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当前高校德育漠视大学生个体的独特生长环境,漠视他们内心潜藏的愿望、热情等现实生命所指的方向,把大学生作为德育工作的“容器罐”和“美德袋”,造成德育对生活的疏远,德育的内容只注重社会既定的道德规范的抽象知识,缺乏生活的情景性和生动性,导致学生对德育教学产生抗拒心理。

3.德育教学过程的单向性。任何教学过程都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德育教学也不例外。然而,当前高校德育教学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把德育教学过程看作是对大学生施加外部道德教育的过程,大学生所受的道德影响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大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的权力,其实质就是对大学生个体生命的漠视,扼杀了大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4.德育教学模式僵化。以往的德育教学,一般由教师领着学生走进教材,从教材中引出典型事例,引出话题,围绕教材演绎、归纳、感受、感知和练习,并提纲式地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要求板书,然后借助纸笔考试,再现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停留在知识的道德层面上,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优良的品德要求并没有在受教育者的心灵中真实生成。

上述原因归结于一点,就是高校德育工作缺乏生活化。笔者认为,高校德育工作要走出困境,其根本出路就是使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这是因为,从德育的根本目的上说,道德的产生是为了受教育者更好地生活,而不是对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因此,高校德育教学必须尊重生活、创造生活,也就是要从受教育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出发,而不是从规范价值出发。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那样:“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反映在德育工作中,就是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必须回归生活。从德育的价值层面看,“生活价值高于道德价值,生活高于道德,不仅是因为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无道德的生活世界,却无法设想一个无生活的道德世界,而且是因为生活或生命在逻辑上的在先性或独立自存性,至于道德价值,并没有独立的存在,其整个存在和本质,都是由生活所规定的”。从社会学层面看,德育工作必须担负起个人道德社会化的功能,而个人道德社会化必须包含着对人及其生活的关怀,“因为在人与社会二者中,人是唯一的能动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手段,借助人的德性发展,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诸领域才得以发展;但人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促进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生的幸福。在社会道德生活中,人是承受社会道德的客体,同时也是进行道德行为活动、创造社会道德生活的主体。着眼于社会的发展来要求人、要求德育,从长远的客观结果看还是为了人及其发展”。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层面看,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回归生活,关注受教育者个体的生活方式与内容。受教育者在踏入高校的门槛前,就有了自己的道德思维能力和方式,而且受教育者个体不同,生活经历也不同,道德思维能力与方式也有差异。高校德育工作应当允许发展受教育者个体的道德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尊重他们的发展需要,这正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根本标志。

二、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的要义与特征

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是相对于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而言的,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以说教灌输为主,脱离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盲目追求既定的德育知识,忽视人的现实生活需要。而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就是指高校德育教学的组织、内容、手段等方面必须以受教育者的生活为逻辑起点,必须与社会生活保持一致,必须加深同家庭、社区及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同时丰富生活化的内容和文化的内涵,促进受教育者道德生命的自由生成,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的基本要义包含四个方面:(1)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大学生做人做事,学会生活,使抽象的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心感悟,成为其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2)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要求德育教学应以生活行动为依托,教学过程是对生活的解说,既是对生活过程的重现,但又应该高于生活。(3)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要求德育教学内容应当是引导大学生追求深刻的、不确定的人生知识,这种人生知识应当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4)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要求德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讲究师生间平等对话,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不是封闭性的灌输,而是开放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德育教学生活化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主体性。大学生对道德的认识从服从、适应的层次提升到自主、超越的层次,大学生对德性的接受将是探索、认识、体验、发展和创造的过程,而不是教育者人为的干预过程。(2)开放性。德育教学生活化的开放性特征将贯穿于德育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空间和教学评价都将体现开放性的特点。(3)个性化。个性化就是要从大学生的现实个性出发,尊重大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正确处理好个性化和社会化、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推动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

三、实施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1.从德育教学理念看,要转变德育教学观念,抛弃传统的以灌输、抽象化、规范化、理想化为特征的教学理念,树立德育教学生活化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要想走出德育教学的困境,必须树立新的德育教学生活化理念。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要求德育工作者以大学生为中心,突出大学生的发展,挖掘大学生的潜能,调动大学生的意念,把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促进大学生道德的发展和道德人格的提升。

(2)树立大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理念。道德教育应扎根于大学生的生活实践,要了解大学生的生活,帮助他们正确对待生活,这就要求给予大学生参与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或陈述生活中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课余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等方面享受到的喜悦或可能遇到的困难和烦恼,使德育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3)树立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大学生的发展不仅是知性的发展,还应该包括人格、心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2.从德育教学内容看,要突出生活性,要关注大学生自身以及他们与他人、自然、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事,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

(1)德育内容要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传统的德育因灌输性而备受指责,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德育内容与学生心理发展不相适应,过于超越了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以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采取了“灌输”的教育方式。因此,我们必须改革德育课程教材体系,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规律来编写内容,力求做到教材内容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达到教学要求。

(2)德育教学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适当引进心理教育内容。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人才的首要条件。过去的德育教学一个突出的弊端,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心理、人格教育,导致日后一些学生出现心理、人格畸形,马加爵事件就是典型的一例。因此,笔者认为,德育教学要突出正视自我、自尊自信、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良好情操、健全人格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改善其心理品质,为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道德品质基础。

(3)德育教学要注重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化、合作化的社会,学习和人际交往是学生面临的两大重要内容。因此,德育教学要关注大学生的学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给他们有关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让学生学会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在这方面的主题内容有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学会合作、珍惜友谊、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

(4)德育教学要关注大学生日常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并引导他们适当参与社会生活。从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看,主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消费观、时间观,正确处理劳动与人生、收入与支出、娱乐与学习、时间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从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看,主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通过设计各种活动课,模拟或参与相应的社会生活,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掌握有关原理,为未来的社会生活作准备,避免教条化、说教化。

3.从教学过程看,要以大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课首的导入、课中的展开、课尾的处理都应体现生活化的基本要求。在课首的导入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手段唤起、激活、调动学生回忆或体验生活的经验;在课中的展开上,教师要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平台,在活动中生成体验与感悟,使抽象德性规范与价值内化为学生真实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道德认知;在课尾的处理上,教师要注意总结,画龙点睛,并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延伸到家庭、社区、社会当中去,使抽象的德性要求转化成具体的生活实践。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范文第4篇

一、明确施教主线:做到学校领导、科任教师、班主任、学生自我教育四层次齐头推进

1.中小学校长对德育工作负有领导责任,应该建立以校长为主要责任人的德育工作体系,在整个德育工作体系中,校长是指挥中心。德育工作首先从以校长为中心的学校德育管理系统开始,建立目标,制订计划,建设队伍,保证时间,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这是施教主线的开端。

2.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教师在课内和课外均应加强品德教育工作,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学校必须明确每个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任务,组织全体教师投身到德育工作中去。

3.班主任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领导者,又是学生的导师。他们和学生的接触时间最长、交往交流最多,和学生最亲近。班主任既要组织好学生,管理好班级,更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从思想上、情感上影响学生。

4.学生自我教育在德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思想转化过程中产生内在省悟力。一方面,要把学生尽可能地组织在共青团、学生会等青少年的组织中去,通过“学生组织”的纪律和互相影响,起到积极地教育学生的作用。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锻炼,让他们在自我教育和友省中增强道德观念,提高道德判断力和鉴赏力。

二、拓宽途径主线:做到课堂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层层相扣

1.课堂育人是德育最基本的途径。各科教学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渗透德育内容,政治课、思想品德课更要向学生系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

2.在着眼课堂育人的基础上,要加强活动育人。学

校要更多地、经常地、反复地组织德育活动,并形成制度,有效地建立学校德育工作的秩序。

3.学校要时刻意识到通过管理育人的重要性。学校管理的目的就是培养和造就合格的一代新人,管理的过程要发挥管理者的教育作用。一方面,校长、处室主任、班主任要忠于职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学校的工作井然有序。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努力发掘管理中的教育因素,“学校教育无小事”,只有这样,学校的管理才会真正实现育人的目的。

4.学校应该树立环境育人的观念,使学生一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学校环境氛围,在优美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充实内容主线:做到行为规范、权利义务、科学文明、思想政治教育逐层深化

1.向学生进行日常行为教育,这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党和国家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是学生日常活动的准则,也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学校必须以此为依据,认真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俗语说:“要像个学生的样子”,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就是把学生教育成“有样子”的人规教育。

这些看似简单的人规教育,对学生一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做人的起点,一定要抓早、抓实、抓好。

2.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学校必须向学生提供进入社会的教育,即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教育。

3.加强学生的科学教育和文明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学生的成长过程,也是社会文明的个性化。因此,我们必须用科学的知识哺育他们成长。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科学于育人之内,在上好文化课的同时,还应开展科学普及和实验活动,让学生从中受到科学的思维训练,陶冶思想情操。文明行为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之一,文明教育也是德育的基本内容,“五讲”、“四美”是社会主义文明行为的基本概括,要教育学生崇尚文明,崇尚科学。

4.确实做好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把我们的学生教育成一般意义上的公民,这是德育的目的。但这还不够,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抓好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做好政治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人。

四、慎择方式主线:坚持讲解引导、检查评比、学习交流、慎独省身四个层次互动

1.讲解引导。德育工作首先要向学生讲清要求,讲明道理,从正面进行引导。教师、班主任、校长要有计划、分专题向学生讲清学生必须知道的要求,讲清学生迫切知道的问题,使学生对此有个科学的、正确的认识。

2.检查评比。它是学校管理的一种常用的方法,也是实施德育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一是做好常规检查,如卫生检查、校纪检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做好班级评比,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检查评比是德育制度化的具体体现。通过分层分项的评比检查,形成多线检查,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机制,以提高德育的效果。

3.学习交流。在检查评比的基础上开展学习交流,德育的效果才会持久。举办报告会、经验交流会,通过黑板报、广播站等向学生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和先进事迹,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使德育向更深层次发展。德育绝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也不能停留在评比的结果上,更重要的是形成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风气,共同发展。

4.慎独省身。在集体交往中形成学生的健康人格,这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完成作为社会人的培养的必然途径。实施创新教育、个性教育,认真对待德育过程中慎独省身的作用,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只有自省,才能说是完整意义上的自我教育和道德修养,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层次。

五、营造氛围主线:使班级氛围、学校氛围、家庭氛围、社会氛围共同起到感染熏陶的作用

1.建立良好的班集体。班级不应是学生个体的简单组合,要发挥群众功能,组织群体竞争,让学生树立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群体观点。

2.树立良好的校风。一个好的学校风气比说服教育要有力得多。优良校风的形成,良好的教师群体是关键,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通过学生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才能最终形成良好的校风。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德育 相信 尊重 兴趣 教材

德育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德育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德育课堂学习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的知识能否内化成行动,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所以我们讲授的德育课是否让学生有兴趣,能否收到效果,需要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来实现。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学。

一、巧妙结合教材,积极引导学生

新课改要求中职学校的教学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项目标统一起来。中职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最主要的是要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具有基础性、人文性、内在长效性等性质特点,它能够支持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其功能主要在教学生如何做人方面。而专业课则具有实践性、技术性、外显性等特点,其功用主要在做事上面。做事先做人,中职学校应努力为社会和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德育课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更加完善地调整,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从实际出发,确立德育课的具体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及适当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凸显人文情怀,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为了让德育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应以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内涵丰富的内容为主。例如,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有一节教学内容是《家庭状况变化与职业生涯发展》,这个问题联系了家庭与未来职业之间的关系,学生应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这是教师要讲解的重点。在这节课中,教师要学生大概计算自己父母的年收入,再计算自己的学费、生活费所占父母收入的比例,得出结果之后,学生明白了,原来自己的花费已经用去了父母总收入的一大半,这就为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时应考虑实际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二、充分相信学生,体现关爱学生

学生不尊敬德育课教师,不理解支持教师工作,师生关系不和谐,这里有家庭、学校、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学生方面的问题。我们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处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的,虽说我们也提倡素质教育,但事实上从教师、学校到社会,都是以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智商之高低、教师之优秀、学校办学之好坏。于是教师们以“分数”论“英雄”,认为分数高,上高中的就是优秀生、成功者;分数低,读职中或者不上学的,那就是失败者。中职生们自身也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具有自卑的心理。而这种情况下,让中职生再学习具有一定难度的德育课,对他们来说还是有些不能接受。加之有的中职学校也实行的是统一阅卷、统一评比、考分排名,这对他们来说无疑在上学环境上没有多大变化。因此,德育课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主动与学生搞好关系,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并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潜在才能,以真诚的爱来帮助学生,教育学生,做好学生的各项教育工作,耐心指导学生学习,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主动找学生谈心,为学生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作为一名德育教师,如果能够以上述标准来要求自己,定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理解,教学工作也会得到学生的理解与支持。

三、教会学生做人,树立仁爱之心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它的传承就是建立在德育是基础教育这一理念之上的。德育是基础,就是孔子所说的务本。“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指一个人要学会做人,并且具有一颗仁爱的心。目前,很多中职院校都提出了学会做人的口号,学会做人是立足社会的基础,掌握知识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提高综合能力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和孔子的理论是基本一致的。

四、尊重学生人格,树立平等思想

尊重与被尊重是人生存在于社会的基本要求,是人人平等的基础。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对中职生来说,更需要讲尊重教育,因为他们大多成绩较差,在初中阶段被同学和老师看轻,我们要对他们多一点关怀,才能让他们学会如何去关心别人。中职生不尊重教师,师生关系紧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由于德育课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所造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爱心是教育的剂。在关心型师生关系中,尊重与热爱学生能使中职生认识到自身价值,产生愉快、乐观、自信等肯定的情绪体验,并由此迸发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力量。

五、讲究教学方法,注重兴趣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