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的文化功能

德育的文化功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德育的文化功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德育的文化功能

德育的文化功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教育 德育 德育功能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在我国渐成趋势,而我们的这种在一两年之间便扩大几倍招生规模的教育并不是在一种渐进式的发展进程中实现的,而是在国家政策的规划下实施的,这使得高校的教育工作量空前加大,而高校德育也在此中,原本德育在高校中就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得原本就以抓襟见肘的德育工作更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而高校德育是社会道德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社会生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高校德育更需要强化,而有效的强化方法第一就是要充分利用好各种有利条件来完善德育工作,补充原有的单纯的德育模式,因为我国高校德育的有效性却不高,其关键症结就在于我们一直以来没有积极有效地依托文化传统,充分利用和发挥文化传统的德育的功能,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素质教育的德育功能。

虽然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德育在目标取向上是有所差别的,即前者强调人的必备的社会所要求的文化素质的培养而后者则是主要强调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和培养问题;同时在实际的教育内容上也存有诸多的不同,即文化素质教育设计诸多的不同领域的思想文化内容,这里有音乐的文学的哲学的历史的等等方面的知识,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教育,而德育往往只涉及与人的思想道德相关的文化内容的教育,因而它在教育内容方面具有极强的单项性。

但是,这不能决定文化素质教育与德育之间就不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恰好相反,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的相关性,在新形势下高校德育的有效性是需要文化素质教育的帮助来实现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文化素质教育对德育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德育功能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德育,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种更具效用的隐性教育模式。任何文化都是包涵着一定的思想观念。而之所以存在积极的健康的文化,就是因为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被包涵在这些文化之中,是这些文化所包含的思想的性质决定了文化的性质,而不包含思想的文化也是不存在的,只有包含着好的或不好的思想的文化,而却没有不包含思想的文化。所以任何文化素质的教育在实质上都将是一定的思想教育,都是在传达一定思想、观念和态度给一定对象,使这些对象在思想观念上达到一定的素质,形成一定的态度或行为模式。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文化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甚至是一种更为无形但却更为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仅仅理解为单一的德育模式,它是各种实现这思想传达的思想教育的总和),它是以更为隐形的载体即文化来实施德育的。有的时候,我们把德育单纯地理解为是由专门机构和人员所专门进行的思想道德观念的传达活动,这就使得整个社会性的德育陷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其效用也会因为缺少其它事物的支撑和帮助而弱化。但是德育却是全社会的,对社会进行德育是不可能在孤立的情况下进行,也是不可能有一种单一的德育模式来完成的,在有的时候,其它模式的效用也是不能忽视的,而为了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思想教育我们有必要利用各种模式,在这些模式中文化素质教育就是具有持久效用的德育模式,它可以达到专业化的德育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从而对社会的整个德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文化素质教育可以传递社会道德文化,这为德育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文化是民族的甚至是整个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的积极的进步的体现着人的本质的精神观念,人之成人的过程就是一定的社会文化内化为人自身属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就是作为可以影响乃至是决定文化的接受主体如何为人的社会精神,而当这种文化成为了文化接受主体的作为完全意义上的人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时,文化所达到的程度就是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有层次的,社会群体为了社会的发展与存在都必然要对其成员进行文化素质的要求,因为一定程度的文化素质是人之为人所必需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有关于人之能够成为一个合格与健全的社会之人所必需的基本性的人文知识传达给人的教育方式。由于文化本身是一种由多文化元素构成的系统性的观念体系,文化素质教育不能是一种单项知识或技术知识的教育模式,所以它必然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文化素质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无论是现代社会还是古代社会,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社会、国家的稳定与健康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文化体系的运作的持续与有效。因此,任何社会的主导力量都必然要把体现着自己利益与意志的文化作为社会的主导文化在社会中加以实施,这使得任何社会生活都不可能在没有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存在。而德育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因此是根本不可能单独地构筑起整个社会所需的文化背景,同时,它本身的存在和作用的发挥也是需要社会文化的支撑的,在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同质的文化环境的存在,德育所分配的思想道德观念将不会被社会群体所认同,将会到处受到各种各样的亚文化的排斥,因此,社会主义德育的有效实施必要有与之同质的社会文化作为背景,作为思想接受的心理基础。而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此,即通过教育的形式把社会主导性文化灌输给青年人,从而为德育有效实施和目标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第三,文化素质教育可以创造同质道德的接受心理,对德育的实施起着先导作用。任何社会的德育都是一种文化教育,之所以这样说,原因在于任何德育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我们都清楚地知道,每个国家的德育都是针对这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阶层的,而这些德育的对象都是一定民族、一定阶级的成员,这些成员从其出生之时起便生活在该空间的民族的社会的文化背景之中,这些文化因子往往深植于社会成员的骨子里,因而这些文化成分对社会的成员具有不可无视的影响,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这些成员对其它思想、观念的态度,甚至会决定他们是否接受这些思想,如果这些思想观念与他们日常所熟悉并已经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取向相冲突时,这些文化观念必然会排斥外来的德育所传达的思想和观念,这将会使德育很难有效地发挥作用,也必然影响其预期效果的实现,这样德育的有效性必将无从谈起。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如果不考虑克服这种文化的冲突性而影星地持续这种教育,不但会无功而返,而且还会强化这些控制着教育对象的文化观念中不良成分的生存能力,强化对德育所传达的思想道德观念的排斥作用,这样下去如果不能有效地克服教育对象的这种文化固执,德育将无法实施,所以要教育必要先驱除教育对象的所有的不良观念和文化对其的控制。这一点的实现很难由德育自身来完成,因为它与这些文化观念对立太明显,太容易为人所觉察,也就太容易引起教育对象的反感,在此,必须有文化素质的教育从心里、从情感以及从道德等方面来克服原有文化对教育对象的控制与支配,是与德育所要传达的思想观念相近的文化素质教育为德育的有效实施起到文化先导的作用,而这一点是德育本身所无法单独完成的工作,这需要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发挥。

第四,文化素质教育可以促成人的健康的道德情感素质的生成,这可以帮助德育有效地实施更高层次的情感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不是一种单项的教育活动,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它是通过比较集中的方式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水平,是人的社会化的综合形态,也是这种人成为社会指人的最为简便的形式,它是人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而学习有关人的文化知识所采用的方式。它包括很多内容和知识,它是帮助人们形成人之为人的基本素质的活动,因此,它所教育的内容对人来说都是些基本性的知识、观念和情感道德,但是这些基本素质对一个人来说却是必要的,是人进一步学习更为深化、更为抽象的知识、形成更为深刻与持久的人格、道德与情感的基础条件,因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以原有知识同化和激活新知识的并是新知识内化为人的自身属性的过程,就是以原有的道德情感来理解新的更为高尚的道德情感以使之内化为人的新的更为高尚的道德情感从而促进人的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文化素质教育中有很多的有关于人性的、道德的、情感的教育内容。例如通过对社会历史以及国家的历史教育,可以提高教育对象对本民族、自己的祖国的了解,使之不断地强化对民族和国家的情感,逐渐地形成对民族与国家的认同,生成积极的爱国情感。而这将有助于德育实施的更为深刻的也更为抽象的爱国主义教育。而单纯地对教育对象实施这些思想观念的灌输既不是自然的,也将会因为缺少必要的知识情感的基础而效果甚微。但是,如果在进行这些层次更高的思想、情感和道德知识教育之前,很有必要进行与德育所要灌输的这些内容有关的基础性的知识与情感,从而使德育中的道德情感内容具有一定的接收基础,以便有效地实现德育有关与此方面内容的教育效果。

德育的文化功能范文第2篇

前言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学生的教育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高校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责任,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高校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起到了巨大的冲击,首当其冲的就是学生文化社区。学生文化社区做为高校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主要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全方面的,只有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才能更好促进大学生的发展。

一、高校学生文化社区

1.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内涵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社区是由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所组成的。我国最早提出社区概念的人物是先生,1933年先生从国翻译美国芝加哥大学的Community一词得出的[1]。而我国的高校文化社区实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通过对近几年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分析不难看出高校文化社区使用个独立的社区,在该社区内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和学习,完成高校生活,从中培养自我性格和行为。

2.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特征

对于当代高校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认知方式的改变致使高校文化社区具有以下几点特征:第一,社区的交往空间由传统的物理空间转换为网络空间发展模式。在以往的高校社区的交流空间主要有宿舍、食堂、教室等固定场所,而在当今网络社会,学生通过QQ群、微信群等新型社交软件进行空间交流,打破了原有的物理空间,开发出与时俱进的网络空间;第二,在社区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有原有的“人人交往”模式转变为“人机交往模式”,开始向现代化技术转变。传统学生交往方式主要是人与人进行面对面交流,少数人通过信件进行交流,现有高校学生通过计算机进行交流,以计算机为媒介进行相互交流;第三,社区成员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接受的信息范围从原有的以寝室、班级为单位转变为以系别、院校为单位,开始接收更多的信息。有人把这种转变过程称之为“学院人”向“社会人”准变得过程。在网络社区下,学生们获得更多的娱乐方式和情感交流方式,也造就了高校生思维观念的转变[2]。

二、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德育功能

1.是学校潜在的教育力

高校学生文化社区是高翔的校园环境,而高校的校园环境主要包括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两方面。精神方面是指高校的校风、学风以及人际交往关系、文化素养、道德建设、政治面貌等方面。高校文化社区以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为背景,进行潜在的社区教育,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学生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开阔自主创新的文化精神,培养出具有高尚人格的高校生。因此,高校学生文化社区得道德教育功能之一是学校潜在的教育力。

2.促进学生品质的发展

高校是我国各种文化聚集地,在高校文化社区中有教师和学生人员,有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校园内部环境和校园外部环境等多种相互关联的体系。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道德教育的熏陶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使高校学生能够完成自我性格及内在修养的塑造,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完成学生知识的沉淀。

三、高校文化社区的创建途径

1.确定学校精神文明理念

在我国每一个高校都拥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校精神文明理念。在中学校的精神文明理念包含学生和教师的生活、处事和学习的态度,是一种文化素养的积累。在进行高校文化社区创建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学校原有的精神文明理念,结合学校自身环境及校园学生的特点进行创建。高校学生的创建应以激励和影身边同学为目标,从而完成共同发展,创造出具有高校历史和内涵的文化社区。

2.完善文化社区的制度体系

文化社区的建立离不开制度的制约。在进行文化社区建设中应完善现有制度体系,保障高校文化社区的正常发展。例如可以实行管理政策,通过校长和院系主任的阐述文化社区建设的重要性,推荐出具有管理才能的学生进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实施公开、公正的原则;或者利用学术策略,完善文化社区体制,通过学校领导批准将高校文化社区引进高校教室,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同时感受到文化社区的魅力;又或者组织承办高校文化社区办公室,处理相关事务,从而规范高校文化社区的运行。

3.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在进行高校文化社区建设时要讲究与时俱进,符合时展和当前城市规划内容。一方面可以增加高校与城市的互动性,开展社区活动,为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一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和政府联合开展“高校文化社区走入社会”活动,通过将高校社区与城市社区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发展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促进高校文化社区的发展[3]。高校文化社区的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也离不开城市建设。因此,只有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才能更好的创建高校文化社区。

德育的文化功能范文第3篇

一、以文言文阅读教学为核心,挖掘课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

《新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模块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入选教材的文言文都是历经岁月淘洗和历史积淀而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篇,负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蕴含在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对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进行德育渗透,这是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如先秦《荀子・劝学篇》中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的经典论述,唐韩愈《师说》中对“师”的经典定义及其“尊师”、“重道”的师道观的精辟阐释,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及师道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陈情表》对亲情情真意切的陈述可以让学生理解亲情,学会感恩,加深对传统“孝”文化内涵的理解。又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通过叙写文人雅士兰亭雅集,曲水流觞的盛况而发出的对生死问题的感叹和思考可以启发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生命观;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描写主客月夜泛舟、诗酒放歌的逍遥而抒发出的洒脱旷达的人生观可以让学生学会面对生活中的逆境和挫折;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总结历史兴衰的规律,写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至理名言可以启迪学生以史为鉴。这些传统经典篇目无论对学生的读书求学、为人处事,还是道德情操的塑模和审美趣味的养成都具有奠基性意义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以书法练习为抓手,在教学中穿插汉字书写训练与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育中,汉字书写是基础,然而很多学生到高中阶段仍然写不出一手规范漂亮的汉字,这尤其表现在平时的作业及考试的卷面上。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用专门的课时进行书法训练是不太现实的。但是在平时的作文课上,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之余利用一定时间,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具有示范性的硬笔书法作品,讲解一些基本的书法常识,指导学生在作文书写中有意识地练习书法。书法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古人说“书乃心画”,练习书法能让人修身养性,使人变得沉静,培养人的专心、细心、耐心和毅力等优秀品质,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这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常言道:宁静致远,静能生智。当一个人的心灵处于宁静状态时,其思维质量和办事效率是最高的;反之则心浮气躁、思绪混乱或语无伦次。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变快,人心普遍浮躁、做事马虎、缺少耐心和毅力。通过书法,可以弥补。书法又是人的品格、意趣、学养的体现。古代许多著名书家不但书艺精湛而且人品高洁,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王羲之的“骨鲠”,颜真卿的刚正忠烈,柳公权“心正则笔正”,苏轼的豪放旷达,都令人高山仰止。而且,书法中的一些典故和书论也可以作为很好的作文素材在作文中加以运用。

三、以传统节日及相关民俗文化活动为契机,在生活情景中进行德育渗透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传统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等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这些传统节日不仅节俗纷呈,而且富有文化内涵。我们的语文教学生活也自然而然处在传统节日的周期性循环之中。在春季学期春暖花开的四月天气,清明节如期而至,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搜集描写清明节的诗词文章进行诵读,营造节日气氛,感受节日文化气息,在假期结束后可以布置以清明节为主题的作文,描绘春景和乡土风情、追思先人。在初夏五月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的起源、别名及端午节和屈原故事相结合后产生的一些文化习俗,通过搜集诗词,诵读《离骚》,观看话剧《屈原》等形式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在秋季学期开学不久,又会迎来中秋节这一重要的传统节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那些与思念故乡、中秋团圆、饮酒赏月有关的诗词进行诵读赏析,感受中国人的家庭伦理观念和审美趣味。总之,传统节日既是人们休闲娱乐,享受生活的文化形式,又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生活资源,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可以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又可以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以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的文化功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教育 文化功能 大学校园 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拥有着强大的社会功能,不仅反映了经济、政治、生态等方面的要求,还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便产生了它的文化功能。①面对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全新领域,我们应积极运用教育的文化功能对校园进行文化创新,使大学的校园文化拥有鲜活的灵魂和强大的生命力。

1 教育的文化功能

1.1 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

教育传递着文化,它能使人类迅捷、高效地占有前人所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的精髓,快速成长为具有摄取、鉴赏、创造文化能力的“文化人”。正是教育活动将人类的文化一代代的传承下去。②然而,人类有着数以千年的文明历史,积累的文化知识不计其数,而学生受教育的时间则是有限的,即使是“终身教育”,也不可能把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知识都传递给后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文化传递的途径呈现多元化,人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地接收和掌握新知识。

1.2 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所有的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既有促进社会发展所需的知识,又有陈旧腐化的东西。因而,教育为了有效地传递文化,还必须发挥对文化的选择功能。

一般来说,不同层次的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不同。大学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包含的学科门类众多,遍及文化的各个方面,且需要学生更加宽广的视野。因而,高等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更具权威性和影响力,而其培养目标本质上来说是对文化的深层次选择。③它把文化继承与发扬光大,并将文化贯穿于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使学生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承载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理想和希望。

1.3 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文化的生命力要想愈发顽强,不仅在于对它的传递与选择,更在于对它的更新与创造。我们需通过教育把人类已有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培养他们对文化的兴趣,使他们适应和参与现实社会文化活动,并能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去创新。与其它层次的教育相比,高等教育在文化创新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所在。④它是优秀人才汇集的地方,集中了大量的专家、学者,科研实力雄厚,有利于基础理论的开展以及边缘、交叉学科的探究与应用。可以说,大学是国家科研项目再次创新的主力军。⑤

2 大学校园的文化创新

2.1 大学校园的物质文化创新

校园的物质文化为校园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搭建了平台,并体现了学校外在的价值观与德育功能。例如,一尊尊伟人的雕塑或某个别具风格的建筑物就会为学校增添了文化氛围。校园内,道路两旁建花坛、种草种树,广阔的草坪成为学生学习、休息的室外场所。这般良好的环境,不仅令人心旷神怡,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2 大学校园的制度文化创新

校园的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行动指南,主要指高校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等。大学的校园文化既要建设,又要经营与管理。⑥管理者要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管理意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增强公平性及参与性。学校通过民主参与调动学生及教师在制度文化建设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弱化人与制度的对立来增强广大师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2.3 大学校园的精神文化创新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下转第35页)(上接第22页)与核心部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分类多种多样,而校风更是“学校物质和精神文化建设的综合体现,是学校素质教育力量的表现形态”。因而,要把校风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营造具有学习、创新氛围的优良校风。

总之,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创新三者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⑦因此,良好校园文化的营造要以创新为特征,这样才能使大学校园文化拥有鲜活的灵魂和顽强的生命力。

3 运用教育的文化功能加强大学校园的文化创新

教育的文化功能与大学校园文化创新之间存在着密切地联系。教育实现其文化的传递、选择、创新等功能的过程,就是大学校园进行文化传承、筛选、创造的过程,也是大学校园文化进行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创新的过程。

3.1 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为大学校园文化创新搭建桥梁

大学校园的文化创新,要充分地运用到课堂上来,为各领域专门的学科知识搭建桥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较高的人文修养和强烈的民族文化精神。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对文化传承的内容进行深层次、多阶段的探索,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握时机,因人施教。

3.2 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创新的过滤器

(1)运用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进行课程设置和内容筛选。大学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因此课程设置、教材选编、教学内容组织需要依靠文化选择功能。大学的课时相对于初、高中阶段而言,少了许多。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将学生应掌握的文化知识完整地讲授给学生,这是教师授课的关键。(2)运用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增添校园文化气息。校园文化是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产物,是师生智慧的结晶。教师通过使用教育的文化功能培养大学生高水准的学术自由能力,使学生拥有创新精神,能够在重重困难中找到新的突破口,将人文精神与学术自由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校园增添文化气息。

3.3 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是大学校园新生之沃土

在大学阶段,教育的文化创新则充分体现在科学研究与文化整合上。教师可以在向青年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以及进行科学实验,探索新理论、新方法、新科学。此外,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学会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较为客观地看待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培养他们勇于追求真理和敢于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创新的传承者与开创者。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大学校园文化创新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教育在对文化进行传递、筛选和创新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层次和品位较高的大学校园文化,从而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育优秀的人才。

注释

①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7.

② 陈雯.论教育的文化功能[J].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103.

③ 李旦伟.从教育规律看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96.

④ 黄梅英.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与大学校园文化创新[J].传承·文化传统,2009(8):154.

⑤ 王培英,张世全,王汉萍.大学的文化功能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7(12):77.

德育的文化功能范文第5篇

一、目前高校档案馆育人功能、文化功能发挥的现状及其原因

高校档案馆具有诸多的功能,其中教育功能与文化功能就是非常重要的功能体系。

(一)高校档案馆的育人功能、文化功能的内涵与构成。一方面,高校档案馆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具有诸多的教育功能,比如档案馆拥有丰富多彩的德育资源,能够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拥有丰富的专业学科资料,能够对大学生进行不同的专业教育;拥有大量的公民教育资料,能够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拥有音乐、美术等资料,能够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另一方面,高校档案馆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具有诸多的文化功能,比如档案信息资料的整理过程其实就是各种文化的创造过程;档案信息资料的创新过程,其实就是各种文化的创新过程。当然这些文化功能的实现需要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营造。

(二)高校档案馆育人功能、文化功能发挥的现状及其成因。环视当前高校档案馆教育功能与文化功能的发挥实现的场域,虽然近年有一些成绩,不过整体看来,这些功能还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档案馆的发展空间拓展,影响高校育人与文化传承工作的发展。一是高校档案馆文化与教育功能实现的理念与内容不宽泛。这方面主要体现在,高校档案馆文化与育人功能的实现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注重文化理念与教育理念的拓展,没有很好地坚持科学化、创新、复合的理念,致使高校档案馆文化功能与教育功能实现的视阈拓展不够。二是高校档案馆文化与教育功能实现的方式与主体素质的创新不够。这方面主要体现在,高校档案馆文化与育人功能的实现过程中采用理论学习的活动方式较多,与地方社会对口精准的实践活动开展不够;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服务态度与服务意识、工作能力等都还不是很高,与其文化、教育功能发挥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三是高校档案馆文化与育人功能实现的保障条件与考核机制不充足。这方面主要体现在,高校档案馆文化与育人功能的实现过程中,档案信息资料的对口供给能力不足,服务平台的搭建不够;对于档案馆的考核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致使其文化功能与教育功能的实现动力不足。

二、以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新为契机,创新高校档案馆育人功能与文化功能的实现途径

针对高校档案馆育人与文化功能的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校应该好好以社会需求与广大师生需求为中心,努力做好档案馆育人与文化功能的开发利用工作,力求建构适应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档案馆育人与文化功能的实现机制。

(一)以人本理念为主,不断丰富高校档案馆育人功能与文化功能实现的理论体系。档案功能发挥的理念是高校档案馆工作的重要先导,因此高校务必要好好分析档案馆育人功能与文化功能实现对档案馆工作理念的要求,坚持服务的理念,将档案馆的育人功能与文化功能纳入服务社会的轨道;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将档案馆育人功能与文化功能的实现纳入遵循经济社会发展、档案工作发挥规律的轨道;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将档案馆育人功能与文化功能纳入到与时俱进的轨道。

(二)以社会需求与师生需求为主,努力拓展高校档案馆育人功能与文化功能实现的覆盖面与惠及面。档案功能实现的客体需求是高校档案馆工作内容构建的重要依据,因此高校务必要好好分析档案馆育人功能与文化功能实现对档案馆工作内容体系的要求,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将育人功能拓展为公民教育、社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教育等等;将文化功能拓展为文化知识生产、文化知识的传播、文化知识服务于社会等等,真正将档案馆的教育功能与文化功能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延伸。

(三)以教育活动和文化活动为主,不断整合创新高校档案馆育人功能与文化功能实现的形式。档案功能发挥的方式是高校档案馆工作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务必要好好分析档案馆育人功能与文化功能实现对档案馆工作形式的要求,与地方企业、社区合作,积极开展针对性的档案信息服务、读书活动、专题学术讲座、志愿服务活动与公益活动等等;积极开展各类实践活动,精准服务地方与社会的各种教育问题、文化问题的解决。

(四)以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提升为主,不断增强高校档案馆育人功能与文化功能实现的主体力量。档案功能发挥的主体素质情况关乎高校档案馆工作的主体力量,因此高校务必要好好分析档案馆育人功能与文化功能实现对档案馆工作主体素质的要求,通过各种形式与平台,从档案行业、高等教育、地方发展等来提升档案馆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以便不断提升高校档案馆文化功能与教育功能实现的质量。

(五)以档案馆藏的丰富为主,努力健全高校档案馆育人功能与文化功能实现的保障机制。档案功能发挥的保障机制是高校档案馆工作的重要条件,因此高校务必要好好分析档案馆育人功能与文化功能实现对档案馆工作的基础性条件配置的要求,针对高校师生和地方社会的需求,注重相应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开发利用,努力增强文化功能与教育功能实现的档案信息供给能力;积极搭建好与地方社会合作的平台,健全档案文化功能与教育功能实现的服务桥梁;积极做好档案文化的宣传工作,力求为档案馆文化功能、教育功能的实现营造良好的档案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