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德育的功能

现代德育的功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德育的功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德育的功能

现代德育的功能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育;现代功能

收稿日期:2007―03―08

项目来源:本文是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理工科院校美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05B0013: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美与美的欣赏”的相关成果,项目编号:10554056。

作者简介:刘雨春(1953―),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列教研部教授,主要从事哲学、美育理论研究。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是介于美学、教育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美育是在美学思想的指导下,以美的事物为媒介,通过审美来激发和强化人们的情感体验,以培养人们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造就具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的一种特殊教育。在处于社会、文化和教育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作为多学科渗透的应用性学科美育,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美育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展现人的主体创造性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21世纪的中国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的中国,21世纪需要培养大量开拓性、创造性的人才。创造力是科学发展的动力,要挖掘、发展人的创造能力,必须首先激活产生创造能力的源泉,而美育对于激发创造欲望与情感、开发大脑潜能具有重要作用。审美和艺术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审美的认知过程内在地孕育着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也启发着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创造活动离不开好奇心和想像力。好奇心是人们面对未知世界所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探索冲动,它常常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人们在审美活动中首先调动起来的就是好奇心,当人们被美的对象所征服时,常常萌发起探源、求知的探索精神,意欲解读自然和谐之美的奥秘和规律。想像力也是创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想像力是从已有的形象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法国哲学家萨特曾说:“想象活动是一种变幻莫测的活动。它是一种注定要造就出人的思想对象的妖术”。①美育是培养想像力的重要途径,美的创造和欣赏都离不开想像力。自称左脚踏在科学世界、右脚踏在艺术世界的爱因斯坦曾经指出,物理给他知识,艺术激发他的想像力。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②倘若没有诗人般的想像力,没有对音乐艺术的挚爱,以及对大自然和谐之美的好奇心,爱因斯坦很难发现相对论原理。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认为:“情感上的敏感性或许是科学家应该具有的一种可贵品格。无论如何,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应被看作是创造性的艺术家,把他看成是一个仅仅按照逻辑规则和实验规章办事的人是非常错误的。”③许多中外大科学家都有这种令人羡慕的艺术修养,这种修养完善了他们的智力结构,促进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这说明科学和艺术之间具有一种奇妙的联姻,科学借助美学,诗意地理解世界;在理解世界的审美活动中,又不断唤起人们对新形象的遐想。这种不断积累的联想、想象和通感,作为一种潜在的能力蕴藏在人的内心,一旦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有所需要,这种想像力就会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促进人们在新的领域,对新的材料进行加工、改造、重构,从而衍生出新的形象和新的事物。

二、美育能提升人的道德情操,净化人的心灵

美育可以通过美来引导善,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培养健全的人格。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美育在伦理道德中的教化作用,并且把美育作为净化人们内心世界,提升人们伦理道德的重要途径。孔子美育思想的核心就是“仁礼之学”,把“伦理教化”视为美育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原则。孔子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是说:君子修身养性的目标在道,根据在德,服从社会的伦理道德准则要皈依于仁,同时又要观赏娱乐于艺术。在孔子看来“艺”与“道”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通过学习和观赏艺术,可以把外在的伦理道德转化为内心的心灵怡乐,在良好的审美艺术熏陶下促进道德品行的完善。孟子继承发扬了“伦理教化”的美育目的论,明确指出美育的“净化”作用,就是教化人们充实于善。荀子也提出;“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荀子乐论》)

通常,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有三种方式:一是依靠规章制度,这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的约束;二是依靠道德教育,这是一种内在的强制,靠“良心的谴责”来杜绝不良行经;三是依靠美的熏陶和感染,这是靠内在的自觉来束缚自身行为。后者显然最具优越性,因为强行管理和说教所带来的道德行为,不一定伴随着内心的认可和品质的净化。而美育则不然,美是一种不借助外力而发自内心的情感力量。首先,美育为道德教育奠定了情感的基础,不仅“晓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使人们从内心情感上甘心情愿的这样做,使外在的“他律”转化为内在的“自律”。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的,个体道德的发展过程就是通过道德的内化,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美育凭借自身巨大的感染力,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和升华,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这个转化的过程,自觉地去追求美,远离丑,杜绝恶。其次,美育摒弃了生硬的理性说教,寓教于乐,通过审美对象生动鲜明的形象来感化受教育者,使之在美的享受中,在精神的愉悦中,领悟生活的真谛,接受道德的教化。

三、美育能促进人文关怀,实现“人生的艺术化”

美育最重要的功能,应该说是提升生存境界,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放,实现“人生的艺术化”(朱光潜语)。人生的艺术化并不意味着生活在花团锦簇的艺术天地之中,从哲学上讲,这是一种生存状态,一种人生境界。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人们“以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而不仅仅在诗情画意中享受审美。”美育可以教会人们美的活法,激发人们自觉地追求美的人生境界。

从20世纪中叶开始,人类社会逐步进入后工业社会,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物质财富急剧增长的同时,人的工具理性、物质欲望、消费意识等消极方面,也相应膨胀起来。这种利欲关系,使人们只关心一己的厉害,而丧失了人类的普遍情怀;只热衷于追求现时的物质享受,而不再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和生存的终极眷念。近些年来,国外已将美育作为抵制工业文明负面影响的有力武器,海德格尔、马尔库塞、阿多诺、荣格等西方思想家都强调美的批判和拯救力量,力图通过审美教育来疗治现代人的灵魂,在审美的理想中获得精神的超越与解放。

审美能够解放和提升人性。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会产生各种欲望、情感和需要,如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和压抑,长此以往则会损害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因此寻求满足,宣泄痛苦是人作为生物自保的一种本能。但是这种本能的满足,常常伴随着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用个体意义的快乐原则,取代了具有社会意义的理想原则,使人成为物的奴隶,滋生出各种私利、争斗与罪恶。而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活动中,却可避免这种负面效应,情感和欲望超越了现实的厉害关系,以审美意向的形式出现,在虚构的世界中,为人的各种欲望和情感提供发泄的机会,从而使人的情感得以正当的疏导、宣泄和释放,把野蛮、粗糙的本能冲动提升到高尚纯洁的境界。

审美是心灵的自由运动,具有超越功利的功能。康德提出“美的欣赏的愉快是唯一无利害关系的和自由的愉快。”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只有摆脱了功利目的,才能获得一种由衷的喜悦,即审美的愉悦。席勒也认为,美可以使人忘记利害,进入高尚、纯洁的精神领域,“那些顽固、猛烈和经常反抗善的一切物质志趣和粗野的”就“被审美趣味驱逐出心灵”,代之以“高尚而温柔的志趣”。④

美是人类幸福的生存境界,是文明的一种本质追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用“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来表达生存境界,所谓“诗意地栖居”就是美的生存。在审美的过程中,悲剧教我们在人生的磨难灾祸中见出庄严伟大,喜剧教我们在世事的突兀乖谬中见出谐谑笑傲。进入了美的境界的人,就会超越物利的困扰和人生际遇的羁绊,活得率真,活得洒脱。如孔子所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不改其乐”。审美教育对于批判工具理性造成的人性的缺憾,屏除功利对“诗意”生存的遮蔽,使人重新发现和体验世界的“美”,构建起美的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萨特.想象心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192.

②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出版社,1976.284.

现代德育的功能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教育服务功能 隔代教育 现代家庭 教育子女 家庭教育 教育形态 亲子教育 现代社会

一、隔代教育在当代家庭教育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1、祖辈具有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

作为已经养育过子女的祖辈,在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方面较之年轻的父母更为成熟。他们对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办法要比孩子的父母知道得更多。祖辈社会实践比父母丰富,积累了丰富的阅历,重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要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孩子的营养和身体状况)并提前加以预防。因此隔代教育的子女,一般而言,身体的素质较好,他们在对孩子的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明显要优于非隔代教育的子女。

2、祖辈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养育孩子

相对年轻的父母而言,祖辈不再有工作的繁重压力,时间和精力比较充足,而且心态平和,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祖辈的带养可以减轻父母在事业和生活上的负担,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发展,使孩子的成长有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上有了较好的保障。

二、隔代教育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纵然隔代教育具有优势性,但由于祖辈在教育观念上比较保守、落后,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比较片面、单一,以经验育人,因此隔代教育也存在不足。不恰当的隔代教育将对孩子的成长带来难以弥补的缺陷。我们要正确认识其弊端,并将之尽量地最小化。

1、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

隔代教育中的孩子往往受到祖辈极度小心的保护,与父母相处时间不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使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心胸不开阔,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养成。祖辈的过分溺爱和迁就,对孙辈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余逸群在对首都1000户独生子女家庭的调查结果显示,老人过分溺爱孙子的占86%。这容易导致孩子形成“自我中心”意识,增强他们的依赖感,变得任性而娇气。由于祖辈本身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不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影响,不懂得因特网等现代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

2、不利于孩子优良品德的培养

同样由于祖辈对孙辈的无限度溺爱,事事包办,百依百顺,导致孙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利于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从小养成怕脏、怕累、怕吃苦的坏习惯,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及探究问题的能力。祖辈对他们的百依百顺,纵容护短,致使孩子自高自大,不利于培养他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谦虚、礼让等优良品质。同时,祖辈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孙辈的物质需要,宁可自己节省也不亏了孩子,导致孩子从小不知道勤俭节约,浪费成习。

三、改进方式,积极发挥隔代教育对现代家底教育的服务功能

虽然隔代教育具有其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认为隔代教育一无是处,历史上许多大家都是由祖辈养育成才的,如英国的哲学家罗素是由其奶奶带大的,俄国文学家高尔基是由其外祖母实施的早期启蒙教育。可见,要想发挥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关键就在于改进隔代教育的方式方法。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对隔代教育进行正确指导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级学校,家庭教育是儿童整个教育的基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家庭教育所具备的特点,决定了其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有利补充。因此,家庭教育不是盲目进行的,应该接受学校的指导和帮助,对于隔代教育问题更是如此。学校是传授系统知识的场所,是接受最先进教育理念的机构,可以对隔代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加以正确的指导,让祖辈从理论层面上对隔代教育有清晰的认识,在教育孙辈的过程中能够用正确的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指导。

学校对隔代教育的指导在时间和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一是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的形式,对教育、隔代教育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二是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的形式,了解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加以解决;三是建立学生的有关隔代教育方面的档案,随时了解学生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的状况,并及时解决问题;四是在隔代教育出现问题时,可以点对点地开展个别性的沟通和交流,深入地了解学生家庭中隔代教育的困难,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参考性方案。

2、祖辈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以适应现代家庭教育的需要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祖辈应该知道,再用以前教育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孙辈已经不合时宜了。因此祖辈要想使隔代教育发挥积极作用,就应该努力更新观念,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从以往的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

首先是努力学习有关教育、家庭教育、隔代教育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要学习隔代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方式。这就需要加强与学校老师的交流。参加学校举办的有关隔代教育的培训,主动向老师咨询有关问题。其次应该努力了解现今儿童的普遍心理特点以及自家孩子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第三是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能与孩子进行畅通交流的新知识与新信息。能听懂孩子们流行的话语,知道孩子们喜爱的文艺、体育、政治明星,与孩子有共同的话题进行交流。明白孩子的想法,教育起来才能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发挥好的效果。电视、书籍报刊、因特网等媒介在祖辈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祖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加强新技能的学习。比如获取新知识、查阅新信息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使用技术等等。

3、祖辈要主动参与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各方面协调、配合与沟通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和配合,单靠某一个方面的作用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隔代教育中的祖辈也要与各个方面作好协调、沟通等工作,以促进教育合力作用的发挥。

现代德育的功能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氢能;制备技术;储运方法

1.氢能的特点与用途

在现代工业中 ,氢能被公认为人类未来的理想能源。氢具有高挥发性、高能量,是能源载体和燃料;氢不但燃烧放出的热量多,而且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同时,氢制备的原料是水资源不受限制。另外,氢气是活性气体催化剂,可以与空气混合方式加入催化燃烧所有固体、液体、气体燃料。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它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利用其它能源制取的。而不像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可以直接从地下开采,几乎完全依靠化石燃料。现代工业中每年用氢量为5500亿立方米,氢气与其他物质一起用来制造氨水和化肥,同时也应用到汽油精炼工艺、玻璃磨光、黄金焊接、气象气球探测及食品工业中。液态氢可以 作为火箭燃料,因为氢的液化温度在-253度c.氢能被提上人类未来能源的议程是大势所趋。众所周知,当今世界为了解决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和经济持续发展等问题,洁净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已是迫在眉睫。对我国来说,交通运输的能耗所占比重愈来愈大。与此同时,汽车尾气污染已成为大气污染特别是城市大气污染的最重要因素。然而,用氢作为汽车燃料,不仅干净在低温下容易发动,而且对发动机的腐蚀作用小,可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由于氢气与空气能够均匀混合,完全可省去一般汽车上所用的汽化器,从而可简化现有汽车的构造。更令人感兴趣的是,只要在汽油中加入4%的氢气,用它作为汽车发动机燃料,就可省油40%,而且无需对汽油发动机作多大的改进。

另外,氢能在其它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由沃克能源公司研究的一种水燃料氢氧机实现了在碳钢领域的应用,这种水燃料氢氧机设备以水能源产生氢氧燃料,取代了液化气、丙烷、乙炔燃气。与乙炔相比,节省成本40%以上。氢氧焰切割不挂渣,切割速度快10%。氢能作为一种洁净的再生能源,同时又具有可储可输的特点,从长远看,它的发展可能带来结构的重大改变,而在目前它是一种理想的低污染或零污染的车用能源。因此,氢能作为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困境的新能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氢能的制备技术

经过长期研究,目前我国氢能源的制备技术有以下几种类型:化石燃料制氢;电解水制氢;光解水制氢;生物制氢;生物降解及模拟氢化酶制氢。

2.1化石燃料制氢

从含烃的化石燃料中制氢,这是过去及现在采用最多的方法。它是以煤、石油或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作原料来制取氢气。自从天然气大规模开采后,传统制氢的工业中有96%都是以天然气为原料,天然气和煤都是宝贵的燃料和化工原料,其储量有限、且制氢过程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用它们来制氢显然摆脱不了人们对常规能源的依赖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2电解水制氢

这种方法是基于氢氧可逆反应分解水来实现的。为了提高制氢效率,电解通常在高压下进行,采用的压力多为3.0-5.0MPa.目前电解效率为50%-70%。由于电解水的效率不高,且需消耗大量的电能,因此利用常规能源生产的电能来进行大规模的电解水制氢显然是不合算的。

2.3生物制氢

生物制氢是以生物活性酶为催化剂,利用含氢有机物和水将生物能和太阳能转化为高能量密度的氢气。与传统制氢工业相比,生物制氢技术的优势体现在:所使用的原料极为广泛且成本低廉,完全脱离了常规的化石原料,可实现零排放。发展生物制氢技术符合国家对环保和能源发展的中、长期政策,前景光明。

3.氢的储运

3.1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情况

储氢材料的开发是解决氢能应用中氢存储技术难题的关键。储氢材料按氢结合的方式,可分为化学储氢(如储氢合金,配位氢化物,氨基化合物,有机液体等)和物理储氢(如碳基材料,金属有基框架材料MOF等。)

化学储氢:(1)储氢合金材料是指在一定温度和氢气压力下,能可逆的大量吸收、储存和释放氢气的金属间化合物。由于其储氢量大、无污染、安全可靠,并且制备技术和工艺相对成熟,所以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储氢材料。储氢合金主要分为:镁系A2B型,稀土系AB5型,钛系AB型和锆系AB2型四大系列。(2)配位氢化物是以NaAIH4和LiBH4为代表的一系列轻金属的铝氢化物和硼氢化物,这类化合物具有很高的理论储氢容量(LiBH4的理论储氢量为18wt%),但合成比较困难。值的注意的是u,最近金属硼氢化物正掀起一阵研究热潮。(3)氨基化合物储氢体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中Li-N-H和Li-Mq-N-H体系的制备、性能、反应机理尤为受到关注。该体系储氢量高,使用条件相对温和。许多体系尚未开发,机理有待完善,具有开发的潜力。该体系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低温下吸放氢动力学性能差,再吸氢温度过高,可逆性差,一是反应过程中NH,是否存在的反应机理问题存在争议。(4)有机液体材料储氢是利用该类物质的不饱和键与氢原子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对互逆反应来完成的,即加氢和脱氢反应。通过加氢反应来实现储氢过程。

物理储氢:(1)近年来,由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快速发展,碳及纳米碳储氢成为储氢材料的焦点。其中活性碳(AC)以其吸附能力达、表面活性高、比表面积大、循环使用寿命长、易实现规模化生产等优点成为一种独特的多功能吸附剂。与其它储氢技术相比,超级活性碳储氢具有经济、储氢量高、解吸快、循环使用寿命长和容易实现规模化生产等优点,是一种颇具潜力的储氢方法。(2)石墨纳米纤维是一种截面呈十字型,面积为0.3-5mm,长度10-100m之间的石墨材料,它的储氢能力取决了其纤维结构的独特排布。氢气在碳纳米管中的吸附储存机理比较复杂。根据吸附过程中吸附质与吸附剂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区别,以及吸附质状态的变化,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碳纳米管可以分为单壁碳纳米管(SWT)和多壁碳纳米管(MWNT)两种。

现代德育的功能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山;空间网络分析;形态演变;历史中心

1研究背景

城市历史演变研究大多从社会和经济活动过程的空间落实角度解析空间的形式和城市的形态特点,而较少关注空间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或因为如此,历史街区或中心的衰退往往被归结为缺乏功能吸引力,如商业网点的规模、内容不足,道路交通条件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要等等。城市更新也往往采取了大拆大建的“现代化”改造,虽然有价值的建筑或历史文化场所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老城区的城市肌理和历史中心的空间格局不复存在。相关研究和经验表明,单纯的功能提升和风貌保护式的环境美化并不足以维持历史中心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保护中心赖以生存的整体空间环境特别是协调新城与旧区的空间结构关系对于维持历史中心的活力具有重要的影响[1、2]。本文以珠三角地区的中山市为例,应用空间句法理论方法对比分析了中山自清末以来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特点,探讨了空间与中心变迁和历史商业街功能分化的联系与互动。研究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揭示了城市历史中心具有显著的可识别的空间特征,相关研究内容不仅丰富了城市历史演变研究的视角,对于历史环境保护的规划设计实践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文章由5个小节组成。第二节简介了案例分析的数据和研究方法,论述了本文主要采用的空间句法网络分析技术的量化指标及其含义。第三节在回顾中山城市发展史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城市演变过程中空间形态与中心变迁的关系。第四节从微观街道层面分析了历史城区的主要商业街的功能分化与空间的多尺度空间结构的关系。文章最后在总结中山城市形态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适宜的多尺度空间结构关系对于维持历史中心活力的作用和意义。

2研究数据与方法

本文通过梳理中山城市历史研究的相关文献[3、4],选取了1910s[5]、1940s年[6]、1990s和2010s4个时间节点考察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2010s的研究范围仅涵盖了中山市的主城区,东西方向以长江路和翠景道为界,南北方向以博爱路和北环路为界);分别对应了清末、民国、改革开放早期和城市化高速发展期等城市发展的四个重要历史阶段,每个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变革对城市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代表了城市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城市的历史地图与现状CAD地形图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中进行配准,以尽量消除地图变形带来的分析误差。本文的空间句法分析采用了英国卡迪夫大学开发的空间网络设计分析技术sDNA(SpatialNetworkDesignAnalysis)[7]。sDNA以GIS软件为平台,空间建模方式与经典的空间句法方法略有不同,以道路交叉口之间的连接线(Link)为基本分析单元,这样的连接线可以是直线或折线组成的多义线(Polyline)。这种建模方法更加简洁高效,同时有利于在GIS中实现道路网络与其他地理要素图层间的数据关联。空间句法的理论意义与技术方法已有相当多的文献做过介绍[8-10],本文不再赘述。简而言之,sDNA同样以“角度距离”为成本来度量街道之间的拓扑连接关系。其中,“整合度”度量一条街道距离其他所有街道的邻近程度(平均角度拓扑距离),反映了该街道在网络中作为目的地的潜力;“选择度”则度量街道作为最短路径的潜力。整合度与选择度的计算既可基于网络的全部要素(半径n,即不限制半径),也可基于特定的米制距离半径,500m~1500m半径反应了步行尺度或城市局部结构的空间特征,2000m以上的半径则反应了城市中观和宏观尺度的结构特点。空间句法的最新技术成果是对选择度数值的标准化处理[11],其公式为:log(CH+1)/log(TD+3),其中CH为选择度,TD为总的角度拓扑距离;由于标准化选择度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路网密度的影响,使得不同时期的城市和街道数据的横向和纵向对比更具有合理性。本文通过现场踏勘构建了中山的城市空间分析模型,调研了研究范围内商业的分布情况,包括规模、街道的商业界面长度、业态特点等。通过将不同时期的空间网络分析模型与中心的位置和重要历史商业街的分布进行叠加,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结构变化与中心变迁的关系;然后提取了历史商业街的数据进行对比,考察了空间与功能的分化在微观街道层面的联系。

3中山城市形态的演变与中心变迁

3.1城市中心变迁

中山市地处珠三角西南岸,古称香山,南宋建县,中山的老城区源自明代修建的县城。由于地形地理的特点和风水的考虑,明清中山县城的规划注重山水格局的配置,城墙内的七座小山与城外的月山形成了“七星伴月”的布局;城市形态并未像其他许多同时期建立的城池那样形成规整的格网状布局[12]。在如今已被拆除的城墙范围内,城区被近乎十字相交的主街大致划分为四个部分,这种格局奠定了中山的主要空间秩序,并对城市的演变产生了持续的影响[13、14],直到今天仍然清晰可见(图1)。70清末时期的中山已突破了城墙的限制,距离城西约1km的岐江由于水运的便捷成为珠三角重要的商贸码头,带动城市向西发展并沿岐江东岸展开。这一时期文化设施与行政机构主要分布在古城内的孙文中路;经济活动则主要集中在孙文西路、岐江码头和古城城门附近。民国时期的中山经历了短暂的繁荣,社会变革和工商业发展使得城区经历了较大规模的近代城市化改造,拆除城墙修筑马路加强了古城内外的联系;但城市发展依然受制于古城周边自然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建成区主要沿民生路向南和岐江沿岸南北方向生长(图1)。这一时期,一些新增的文化设施开始分布于孙文西路,行政中心仍位于旧城内的孙文中路;商业经济活动则在孙文西路至岐江沿岸一带繁荣,形成的一条连续的“T”型商贸经济带[4]。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90年代,中山的城市建设进入了持续的快速扩张阶段。在现代主义规划思想的引导下,城市发展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向各个方向扩张,建成区规模成倍增长。道路基础设施的兴建改善了市区内外交通条件,以现代居住小区模式为主的开发建设迅速填充了机动车路网形成的超大尺度街区。中山的行政中心搬迁至老城东部的新区,以兴中路为轴规划了林荫大道式的布局,两侧设置大型的文化和商业服务网点,在形象上成为城市新的中心和视觉焦点(图2)。城南的中山路上兴起了大量银行、办公、商业、酒店等服务设施。1990s至今的20年多间,中山的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伴随着机动化出行的增长和城区规模的飞速扩张,新区的配套功能和服务设施建设逐渐完善。近年来城北高铁站的修建为城区东北方向的开发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在城市外向型扩张的带动下,中山市区商业活动的聚集地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孙文西路一带和后来兴起的中山路一带,而是向更多的街区渗透,如沿岐江的城西商业广场、向南博爱二路的商业圈、起弯路两侧的城东商业圈、华康路两侧的城北商业圈等,形成了多元多中心的商业结构(图2)。

3.2中心变迁与时空演变

这里主要通过对比中山4个历史时期城市的整体结构变化和中心的区位变化来考察中心演变的时空特点。图3显示了各时期城市尺度(半径n,即不限制半径)的标准化选择度数值的计算结果,并通过由暖到冷的颜色变化对数值高低进行着色。标准化的选择度分析生成了一种更为发散的网络,揭示了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双重结构:即由相对数量较少、出行潜力较高的街道构成的前景网络,和填补于其中的由大量较短街道构成的背景网络。前景网络具备高强度交通和密集活动的潜力,构成了城市的主要结构,交织于以住宅为主的、具备低强度交通和分散活动的背景网络之中[15]。直观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山城市结构的生长有两个阶段性特点。1980s以前,城市是以老城为中心向的有机生长。清末的1910s,城市的结构重心主要位于城墙范围之内,相比而言,孙文西路和歧江沿岸的可达性较低。到了1940s,空间结构的重心随着城市向西、向南的线性有机生长而逐渐迁移,为这两个方向带来了较好的可达性和较多的商业活动。改革开放后大规模的扩张带来了城市结构的巨大变化,1990s的网络结构清楚显示这一变化,外向扩张形成的超大尺度的格网结构包围了老城区,城市整体结构重心外移,新区和旧城主要在老城区东部和南部通过原有的十字大街部分重合。到了2010s,中山环状结构的发展更为明显,城市结构的中心性减弱,老城区总体的空间地位进一步下降。即便如此,老城区依然处于城市整体结构的控制之下,在西、南两个方向上保持了与城市其他区域较好的空间联系。标准化选择度的最大值和平均值反应了城市前景网络和背景网络的强弱,前者表示城市各片区之间的结构性连接程度,后者表示各片区内部的联系程度。对比四个阶段网络的选择度最大值,只有1910s时期超过了1.6,在随后的两个时期略有下降,到了2010s下降程度加大。这种趋势说明城市前景网络的主导作用自清末以来在逐渐减弱,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各部分之间的结构性联系相对变得松散。城市背景网络的变化呈现了不同趋势。标准化选择度的平均值对比显示,中山市的背景网络在1940s减弱之后逐渐加强,到2010s达到最高点,说明城市各片区内部的联系变得紧密(图4)。城市前景和背景网络的强弱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山市前后两个阶段城市结构的生长特点,前期以轴向为主的发展强化了前景网络的线性结构,而近二、三十年来大规模的面域式扩张则以现代化的均质格网形态消解了历史的线性结构。研究提取了标准化选择度数值大于1.2的街道,对其以0.1的数值间隔进行着色区分,并与中心的分布进行叠加(图5)。清末时期,标准化选择度数值1.5以上的街道只有孙文中路,1.4以上的街道除了沿着孙文路东西方向延伸,同时从老城区中心的民生路和西侧的悦来路产生南向分支。1.3以上的数值延续了这种分叉的树状结构,直到标准化选择度的数值降至1.2,前景网络依然没有形成环路,呈现出自由伸展的线性结构从不同方向覆盖了大部分城区。民国时期城市的前景网络基本维持了清末的结构特征,拆除城墙修筑环城马路也未能使前景网络形成任何环路。1990s,城市前景网络的中心位于老城区南面的中山路,其他街道的标准化选择度数值全部在1.5以下。1.4以上的数值在中山路两端向北转折,从东西两个方向将1940s时期的城区夹在其中,中间通过民生路与老城区相连,然后沿着孙文中路向东延伸。选择度数值到了1.3之后,城市的前景网络才开始形成少量的格网状环路,主要分布在城区南部;仅有两个环路覆盖了老城区,但他们的尺度相当巨大。1.2以上的选择度数值给城市的前景网络带来了较多的环路,但它们仅是扩大了前景网络的覆盖范围却未在其中形成局部的密度强化。2010s中山的前景网络像是前一时期的放大版,覆盖了更广大的城市范围。标准化选择度最大值仍然在1.6以下,1.5以上的数值依然全部由中山路主导。但与之前不同,标准化选择度数值1.4以上形成的结构并非连续的,除了部分以中山路为依托继续发散外,其他大多以线性的形态散布于城区各处。1.3以上的数值将上述断裂的结构连接起来形成了尺度与形态不一的环路,1.2以上的数值则填补于其中,并在老城区西南一带形成了相对密集的网络化结构。中山市前景网络的结构性变化伴随着中心的位置变迁和多元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城市的功能布局存在着某些形态规律。在改革开放的大规模城市化之前,城市的结构布局以老城区为中心缓慢向外扩张,轴向有机生长形成的线性结构强化了城市前景网络的中心性,驱动着单一中心的发展演变,向城市不同方向上逐渐渗透。20世纪80年代以后,地形的制约和老城区大规模快速城市化形成的现代化大尺度格网截断了原有城市结构的有机生长,城市前景网络的结构由线性转变成网络化发展;由于新城巨大的街区尺度和空间的均质,城市前景网络的中心性被削弱。随着老城区逐渐丧失了作为城市结构中心的地位,原本较为稳定的单中心结构被打破,多个中心在具备高强度交通和密集活动潜力的前景网络中出现。近年来,部分道路的拓建加强了中山新老城区的联系,持续扩张的城市前景网络得到了局部强化,进一步带动了中心的多元化发展和功能分化。

4街道的空间与功能分化

结合中山的历史文献研究,选取了10条历史上具有一定影响的商业街,分别是:孙文中路、孙文西路;悦来路、民生路、拱辰路、太平路、长提路、民族路、南基路和凤鸣路。这些商业街清末时期初具规模,20世纪成为中山的主要商业区。百年之后,虽然街道的风貌、尺度和环境特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位置和基本形态大体保持了原状。

4.1历史街道的空间演变

这里提取了上述历史街道的网络分析数据,以时间为横轴,标准化选择度为纵轴绘制了各条街道的空间数据变化(图6)。这些街道的共同特征是其中的大多数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了标准化选择度1.2以上的数值。他们的空间演变大体呈现四种趋势。第一类街道以老城东西轴向的孙文中路和西路为代表,其空间地位在1940s达到高点之后随即下降,变化的幅度较大。第二类变化包括南北向的拱辰路、悦来路和民生路,他们维持了与孙文中路、西路相近的标准化选择度数值和变化趋势,但空间波动的幅度相对较小。第三类是岐江东岸的一线街道,以孙文西路为界,南称南基路,北称凤鸣路。他们初期的空间地位最低,但后来居上,在随后的时期迅速攀升,标准化选择度数值维持在1.4以上的较高水平。这条沿江路原处城市边缘,因水运而生,清末城墙拆除和民国的码头贸易促进其繁荣。现代中山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南基路和凤鸣路成为新旧城区之间重要的联络通道,促成了岐江沿岸城西商业圈的形成。如今的岐江桥两端聚集了相当数量的大型零售网点,与孙文西路步行商业街形成互补,延续了中山传统商业的繁华[16]。太平路、长堤路和民族路代表了历史街道演变的另外一类趋势。这三条街道宽度较窄,属于城市支路,标准化选择度数值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维持在1.2以下的水平,且变化幅度较小。近代老城区的有机生长和现代城区的大规模扩展对这几条街道的影响较小,空间地位情况也反应了他们在城市中所起的作用,现状这些街道主要分布着社区服务网点和以经营大众化服饰为主的小型店铺。

4.2现状街道的功能分化

为了更好地分析空间结构与街道功能分化的相关性,我们通过现场踏勘调查了中山老城区主要街道的商业分布情况,并从商业界面连续性和业态构成特征两个方面对街道进行分类。如果商业沿街面长度达到了街区边长的50%以上,则该段街道为连续商业界面;以此为标准将街道的商业界面分为三类:双边连续、单边连续和不连续(图7)。通过对无半径限制的标准化选择度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这三类街道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双边连续商业界面街道的平均选择度值最高,接近1.3;而零星商业分布的街道,选择度的平均值最低,仅略高于1.1。业态调查显示老城区的街道功能已经有了较明显分化。孙文西路曾经是全市的综合性商业中心,如今成为以文化旅游为主要功能的步行街;拱辰路在民国时期是中山的重要商业街之一,现在成为以灯饰为主的专业街;民生路则成为一条以服饰为主的专业街。此外,老城区南边后来兴起的民权路一带也形成了以手机通讯设备为主的专业街。大型网点的数量不多,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图8)。现状的重要商业街在城市尺度上占据了优势的空间位置,无半径限制的标准化选择度数值全部在1.2以上;其中大型商场的区位优势最明显,其标准化选择度的平均值为1.37,而专业街当中,与日常生活关系较弱的灯饰街数值最低(平均值约为1.22)。网络的多尺度分析数据统计进一步揭示了不同规模和业态的商业街之间的空间与功能关系的分化。大型商业和服饰为主的街道在各种尺度下始终处于商业街的平均水平之上,其他类型的商业街在较小半径(500m~800m)的步行尺度上分化并不明显。从1500m半径以上的城市中观和宏观尺度开始,商业街的类型之间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层级化。大型商业占据了第一个空间层级,服饰和综合性商业形成了第二个层级;最后是手机通讯和灯饰专业街,他们由于更容易受购物目的性的影响,对空间可达性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图9)。

总结与讨论

现代德育的功能范文第5篇

关键词:袖珍公园功能设计

对袖珍公园的理解

对袖珍公园的阐释

袖珍公园又称小游园、迷你公园、绿亩公园等,实质是一种建筑周边附属设置的小型公共开放空间。它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沟通的桥梁。袖珍公园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小型公园、小型广场或街旁绿地,也可以是居民区或购物商圈内的公共绿地等。袖珍公园灵活机动地参与到城市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

袖珍公园的国内研究依据

袖珍公园在我国发展相对缓慢。由于其“袖珍”的特点,经常被人们所忽视,人们关注建筑、广场和城市公园,很少关注袖珍公园。如今,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城市用地越发紧张,原有的城市结构已满足不了人们在生理、行为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需求。袖珍公园的特性恰好符合了这种需求。袖珍公园合理的利用了城市的边角地,以其基地面积较小、表现形式灵活、投资费用少、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等特性,深受人们的喜爱。

袖珍公园的基本功能要求

创造适合人们生活的自然小环境

如何创造适合人们居住的自然生活环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袖珍公园为我们居住生活提供了优美的自然生态小环境,它的自然因素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放松和同自然界的接触。在我们的家门口栽植不同颜色形状的乔、灌木,种植芬芳的花草,吸引鸟和蝴蝶的栖息光顾,设置喷泉、瀑布和溪流,潺潺的流水声会给人带来一种幸福的感觉。人们在惬意的公园里观赏风景,在宽敞的活动区嬉戏锻炼,在安静的树林里休憩读书,充分体会到自然的亲切。

为城市提供停留空间

袖珍公园还为城市街区提供了停留空间,城中的小片绿地很受人们的青睐。不但起到了生态、降噪、隔离、美化环境的作用,还给匆忙行走的人们提供暂时歇脚的停留空间。在这里,人们如同到了一个小氧吧,在小氧吧的中心尽量种植一些高大的乔木用于遮荫与阻隔视线;在边缘则有相对低矮的边界,形成半围合空间来阻断噪音和车辆;在草坪间设置蜿蜒的小路,让人们散步和驻足欣赏;在内部设置休息区域,为人们提供可以休憩的空间,形成小坐或休息的场所。

增加人们社会交往的机会

人们在工作之余来袖珍公园休息锻炼,会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增加了人们社会交往的机会。某个环境优美或设施齐全的袖珍公园也能成为地标性的小环境。年轻人相约来此游玩、聊天、锻炼或一同来欣赏袖珍公园的优美风景。家长们带着孩子去游戏场玩耍,不但孩子们可以找到玩伴,家长之间又可以闲谈,增进邻里感情。

满足特殊人群的使用需求

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更不喜欢到很远的大公园去锻炼和散步。在设计此类需求的袖珍公园时,在袖珍公园的入口处要设置休憩区;把设施和座椅放在方便的地方;设置有便于老年人交谈和静坐的长椅;留出老年人专门活动和锻炼的场地等,这些都很受老年人的欢迎。如果袖珍公园里有较多的老人,最好环形步道要稍微平坦些,进行必要的防滑处理,避免意外的磕绊。沿路设置一些长椅,不致使不太积极的老年人泄气而停步不前。也可以在旁边修建一些缓坡的小型环形步道,给有些老年人一些挑战的机会,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为学龄前儿童提供游戏设施的袖珍公园非常受欢迎。学龄前儿童通常由父母照顾和看护,袖珍公园由于离家较近,又与街道隔开,相对方便和安全。用小围墙或篱笆围合的儿童活动场,可以防止小动物进入,也可以给儿童和家长以安全感。儿童在活动场嬉戏玩耍找到童年的玩伴,家长们坐在周围的长椅上,交流着培养儿童的经验。

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这类袖珍公园的目的是创造特定的环境气氛。这时袖珍公园不完全是实用场所,而是人们的一个精神寄托。人在这里是被动的、消极的,完全被精神气氛所包围。这类袖珍公园大多的功能是:纪念大家所熟悉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纪念某种高尚品质和时代精神;反映某一领域的丰硕成果;表达某一区域的特殊意境。

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使人们产生愉悦的心情是袖珍公园的审美实质,这类的袖珍公园给人们带来美的空间享受。它在满足人们使用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人们在文学和艺术上都有对美的理解,袖珍公园的“美”是一种综合的美,它通过环境景物的形、态、线、色、声来体现美学的形式美,表达人与自然、情与自然的和谐情感,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当中的雕塑绘画等又体现了文化的内涵和民族的风格。从整体上看,人们在环境优美的袖珍公园里交谈或凝神,已经融入了这个小环境,并且认为是有益处的和愉悦的,这就已经产生了美的感受。

袖珍公园的设计要点

由于袖珍公园本身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像普通城市公园那样面面俱到。根据其环境、功能、设计定位等方面的特点,总结袖珍公园设计要点如下。

袖珍公园环境选址要恰当

在设计袖珍公园前,要对公园的周边环境进行分析与调研,由于公园建立在用地相对紧张的城市中,袖珍公园必须是“起到一定作用的绿色休息区域”,成为城市的延续性空间。在选址方面不能浪费城市宝贵用地,更不能成为多余的、利用率较低的死角区域。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用,我们可以不选择在这里设计袖珍公园。袖珍公园属于小型公园,要根据周围建筑的环境、周边人群的数量和公园服务的内容,找到准确的公园设计定位。针对周围使用者的范围,使用者的时间、目的等来设计此类公园的区域范围与功能特色。

袖珍公园边界的围合性设计

从总体设计来说,袖珍公园需要围合性和半围合性,通过边界的巧妙设计形成相对围合的空间。起到隔开分离或改变环境性质的作用。例如,在车辆川流不息的立交桥下,一个小的袖珍公园就起到脱离车辆、隔开噪音的作用。那么它在设计上就需要用一些手段来围合这个“城市绿洲”。人们在这个围合或半围合的空间里就会感到安全。巧妙的边界设计会形成良好的界定空间,也会给公园的使用者带来视觉、听觉和感觉上的舒适。通常我们利用栏杆、矮墙、绿篱、台阶或标志物等手段作为边界设计的方法,来界定袖珍公园的空间范围。袖珍公园边界的围合性是公园设计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袖珍公园的入口设计

袖珍公园的入口设计,需要有引导性。由于袖珍公园较为封闭,人们很难识别公园的入口,我们需要用一些较醒目的标志物把人们直接或间接的引入公园里。甚至可以通过入口体现公园的性质特征,让人们选择是否要来这个袖珍公园活动或休息。另外,在入口处我们要提供一些休息椅和休息设施,使不想真正进入袖珍公园的过路者只进行一个短暂的停靠和休息。

袖珍公园的步道设计

袖珍公园的步道是人们散步的主要方式,不但应设置蜿蜒曲折的休闲步道,也应设置直接穿越的直行步道,为不同需求的人们提供不同的步行方式。路口还应该设置路线地图和导向牌,使人们选择自己需要的路线。袖珍公园的步道设计宽度相对较小,一般不设置汽车道和自行车道,以步行道为主。双人步道以1.5米宽为宜,单人步道以1米宽为宜,有的私秘区或林荫道则可以设置小于1米宽的休闲步道,甚至放几块石板作为踏步。步道交叉口之间的长度不大于50米,使人们散步或行走不至于劳累和乏味。步道设计要形成清晰的道路网络,主次分明,曲直结合,疏密得当。

袖珍公园应增添人性化设施

袖珍公园由于其自身特点,更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但要有一些基本的公共设施,如座椅、运动器械、垃圾箱、路灯、草坪灯等设施,为使用者提供活动休息的方便;还要设置一些人性化的设施,比如设置适当的售卖亭,既给来袖珍公园的使用者和过路的上班族带来方便,又给袖珍公园的管理者增加收入。袖珍公园里应设置挡风遮雨的亭子或雨棚,在雨雪天气给路人提供一个港湾。在夜间设置必要的照明系统,延长公园的使用时间。

袖珍公园要做到雅俗共赏

在袖珍公园的设计中,要考虑是为不同审美需求的大众进行服务,要做到雅俗共赏。雅是指雅致的情怀和哲理,俗是指大众文化,并非指俗气。袖珍公园设计不仅要表现精神内涵,还要反映基本的物质功能性,不能做的太抽象,而使普通市民费解疑惑。所以袖珍公园的设计要结合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需求,做到雅俗共赏。

对袖珍公园未来设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