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众心理研究

大众心理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众心理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众心理研究

大众心理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从众心理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

一、从众心理的基本概念

1.从众心理的含义。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存在的心理现象,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流”。

2.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从众心理的产生受到多种从众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一是群体因素,群体的规模越大,凝聚力也就越强,从而使得群体的意见一致性较高,便易形成从众行为;二是情境因素,当人们所处的情况,接收到的信息较为模糊或者是受到某些有权威人士的号召和影响,便会产生从众心理。三是个人因素,主要表现在个人的人格特征、性别差异及文化差异等方面不同,致使从众心理和从众的层次及情况也具有差别。就从众的意义看,从众心理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二、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

1.就业。现如今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虽然就业渠道及方式多种多样,就业信息方便快捷,但对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讲却不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而使得一些较低级的岗位无人愿意承担,而较好的职位却蜂拥而至。在这种大的就业背景下,避免不了跟风现象的产生。例如一些人看到周围的人都在考研,那就避免不了会跟风地考研,而在学习过程中又可能会发现自己并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看到其他人找到工作,心里难免为之所动,又弃研找工作。

有些人觉得大家都选择的应该是没错的,所谓最多的选择也是最好的。一旦存在这样的选择心理,也就是就业从众选择。选择的发展方向并非是因为自己的喜爱或兴趣,甚至与专业都无关,只是选择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选择,有些人能够坚持自己的选择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大部分人则在后来的发展中被重新抛回起跑线,因而在就业方面表现出来的从众心理是既有利又有弊的。

2.消费。如今,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消费群体,我们可以在全国各地的大学城附近发现各种娱乐设施场所,这些场所多数都是提供给高校学生使用的。大学生在学校里学习,虽没有过多的接触社会,但在交际活动上和社会上的人际交往并无差别,举办生日Party、舞会、派对、出席团体活动等都有从众心理的影响。

从众的消费还表现在“网购”和“韩流”上,在当下淘宝流行的时代里,淘宝商家利用大众的从众消费心理,在“双十一”、“双十二”这样的重要节日里,将商品大打折扣,并且提供各种优惠和红包发放吸引大众消费,这时许多人看到自己心仪已久的产品终于有了优惠变迅速抢购,还有一些销量较好的产品,可谓是一哄而上,迅速被抢购一空。但也存在令人担忧的问题,例如有些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后发现自己买的产品并无用途,只能闲置下来,造成产品资源的浪费。

“韩流”是从众心理的一个明显表现,韩餐、韩服、韩妆、韩式整容一系列的韩国风暴扑面而来,韩国游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人们受到周围人的影响都被卷进韩流中,疯狂地购买韩代购的产品。韩式整容让人变得漂亮,如今不仅明星整容,普通人也为了美貌不惜身体的代价,选择赴韩整容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都整成“冰冰脸”,过安检时给工作人员造成极大麻烦,认不出其真实容颜,整容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被电视媒体曝光,从众心理引发的整容风波此起彼伏。

3.恋爱观。大学生群体是青年群体的一个代表,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素养,在情感上也正是发展的时期,然而大学生在恋爱观上存在盲目跟风的问题,一方面,在调查问及一些人的时候,为什么会谈恋爱的理由是,因为我的周围人都在谈恋爱,那我也应该谈恋爱,这样的恋爱心理显然是不够成熟的,是一种从众心理,大学生已十八周岁,是独立的个体,对待感情应该有责任和承担的态度,应该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价值选择和情感追求,不能盲目地将周围的情况不假思索地复制在自己的身上,这对己对人都是不够负责的表现。另一方面,大学生恋爱时的从众心理还表现在都对万众瞩目的异性产生好感,每个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追求,但在感情上并不代表最好的就是最适合自己的,有人盲目从众,跟风追求万众瞩目的异性,觉得这样才充分显示自己的魅力,实在不是明智之选。

三、从众心理的影响

1.积极影响。从众心理作为一种大众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因其较易受环境的影响,所以是一种常见的心理表现形式。由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就是人们跟风随大流的消费,这种消费方式能够引发对某类商品的追求,并形成流行趋势,健康的合理的从众心理可以推动某一行业的发展,有利于产品的生产和售卖,甚至影响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促进市场的需求,获取更多利益,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向更高的层次转换。

2.消极影响。不合理的不健康的从众心理,对个人的生活发展极为不利,它会危害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过于盲目地从众,购买不需要买的东西,浪费金钱,不计后果的跟风随大流影响个人心理的健康发展。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缺少主见,不能正确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使自己陷入困境,影响个人发展。

从众心理有利有弊,大学生要正确对待,避免盲从,要有自己的价值选择,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大学生群体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大学生的力量,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尤为重要,因而一定要使得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自觉摒弃有害的价值选择,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大众心理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283-02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具体内容包括众多方面。具体地讲,它涵盖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扶贫解困、就业指导等诸多方面。高校学生管理的内容多种多样,从学生活动形式上可归纳为学生思想品德管理、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管理以及行政管理、教育评价管理等。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只有不断树立符合时展的新的管理理念,不断扩充和变革管理内容,改进管理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成才提供精神动力。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是课堂教学、德育课、形势政策课等之外的重要补充,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强的特点。高校学生管理注重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增强服务的意识,强化服务的功能,自觉、主动地为大学生成长和成才服务。既坚持教育学生、引导学生、鼓舞学生、鞭策学生,又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项纪律要求和规范管理,促进大学生向有道德、有纪律的方向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养,促进大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被学生接受,受学生欢迎,达到解疑释惑、化解矛盾、鼓舞士气和激发热情的作用,为大学生成才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力量。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搭建舞台。(1)积极组织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社会调查、勤工助学、文艺下乡、科技扶贫、咨询服务等等。大学生通过走向社会参加实践,通过亲身体验生活,看到城乡差别,感受贫富差距,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地感染和体验,从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加强。同时也使学生看到自己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产生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使他们能够潜心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组织社团活动,为大学生搭建开发潜能、展现自我的重要平台。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德育教育的有效补充,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等院校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3)丰富校园文化,增长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文化素质是素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指一定的文学修养、理论修养、音乐修养、艺术修养等等。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校园文化建设。(4)组织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能力。

3.加强了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提高推进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始强调教育性和发展性,在强调德育传统的同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基本上得以认同。管理制度也更为完善,管理干部队伍的层次日益改善。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满足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招生人数连年增加,在校生人数持续增长。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逐步实现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生源质量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交费上学,导致经济困难学生增多;1980 年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增多;高考取消年龄限制、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都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原有的学生教育管理单一模式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问题。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固然有其历史必然性以及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但在新的情况下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弊端。从现状上看,有些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忙于事务,常常重管理,轻服务。学生管理者采用行政化的教育管理方式,对学生训导多,平等交流解决问题的机会少;充当长者、管理者的色彩浓,担当朋友、服务者的色彩淡;空洞的说教多,能真正满足大学生情感、生活等需求的心理沟通等有效的工作少;消极被动解决问题的多,主动积极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创造广阔空间的工作少。面对新时代、新形势的需要,教育管理者应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去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大众心理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展示设计 信息传达 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F713.83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089―02

引言

探讨现阶段短期展示空间中“信息传达”设计的不足,并通过展示活动的特性,展示空间、视觉原理、人的认知、信息传播规律等多角度展开研究,得出如何才能更合理地利用空间资源来进行信息传达。一国内短期展示活动中信息传达的发展及分类

展示活动是参展方与参观方信息互动的平台。在目前阶段的展示设计情况下,关注信息传达并将信息传达的设计作为一种策略来组织人、空间和展示对象之间的关系。

1 国内短期展示活动中信息传达的发展

我国展览活动中的信息传达的方法主要有4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陈列收藏品。这时的信息传达形式单调,信息量小。

第二阶段为上世纪50至60年代,那时对信息传达的概念主要是对展示活动中的展示版面的简单应用,对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效率考虑很少。

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设计师对空间的“面”的认识得到提升,认为“面”是空间的表情,可以直接地传达信息。

第四阶段为21世纪,展示设计中信息传达的媒介从物质阶段发展到非物质阶段;展示中的信息传递再也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包括观众反馈的相互作用的传播。

2 国内短期展示活动中信息传达的分类

现代展示空间设计的概念中,展示空间是为了信息的传播与交流。那么,传播这些信息的方法基本可分两类。一类是:物化信息,这种物化是通过以视觉手段为主的综合手段来实现的,是一个将信息视觉化的传播方法。另一类是:非物质化的体验信息。信息传播媒介的不同,信息传播角度和方法的不同确实使传播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弹性。二国内短期展示活动中信息传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目前空间中抽象信息和客观信息都集中在一个表现层次:抽象信息局限在企业的标示等简单表现层面;同时客观信息流量巨大,排列无序,参观中很难进行针对性地高效信息交流。

1 国内短期展示活动中信息传达的问题分析

现代展示空间是一个多元构成的高度统一体,其每一个部分都可能是信息的载体,不仅仅是文字和图形,空间里的所有展品、展具、辅助设施等都共同担负着传递信息的任务,都是对信息的表述。

1.1 空间面的围合复杂化,逐渐趋向于艺术装置或者艺术造型

在人们的观念上,短期展示活动的设计就是在既成空间中构建临时空间的设计。于是,空间面的围合逐渐复杂化,趋向于艺术装置或者艺术造型。

过于艺术化、复杂化的面的围合喧宾夺主,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展品上转移开。人们在这个空间无法获得参展方想传达的特定信息。

1.2 展示活动空间不足

目前国内短期展示活动普遍存在空间狭小,拥挤,活动空间不足。展示空间不再“空”。这又会给信息的传达带来哪些“副作用”呢?

1.2.1 展示空间的区域划分和展示空间的配置比例

比例不恰当会影响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因为展示空间有很多功能性区域,同时要考虑参观流程和工作流程中,人流和物流的畅通,确保展示内容观看顺序的连贯性。

1.2.2 陈列密度过高

陈列密度是指展示对象所占展示区域空间的百分比。密度过高使展示活动空间不足,影响信息传达的效率性。

1.2.3 有效展示面的人机空间尺度不合理

在展示活动中,人的基本行为是行走和观看,因此我们研究有效展示面的自身尺度和放置空间的位置尺度也都是围绕人的参观行为,围绕人的视觉习惯展开,这些人机空间尺度会影响展品的可视距、可视角。

1.3 信息层次混乱

短期展示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观众,这里所说的观众包括直接用户或潜在用户两部分。

每个展示空间需要表达的信息很多,但是信息流之间不是平等的关系。设计要直接的告诉对方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主题(即抽象信息)。过分的赘述很多情况下会适得其反。

1.4 信息特征模糊,信息传达的方法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人类视觉的十分之一是属于物理层面,另外的十分之九则属于精神层面。简单地说,认知就是信息的获得和使用,这牵涉到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信息在我们的记忆中是如何贮存的,一是信息是如何被使用或处理的历程问题。见图1

1.5 对信息传达的理解存在片面性

现在大部分展示活动都注意到了信息有效传达的重要性。但对于信息传达的内容和形式的理解较片面,除了物化信息以外不要忘记抽象信息和体验方式。

三 展示空间中信息传达的合理化研究

展示空间中的设计要符合美学原则,更重要的是遵循格式塔心理学中视觉原理。不仅需要分出信息层次而且要追求信息的完整性。但不等同于复杂化,因为高大、繁冗的空间与尺度容易被人看到却难以被完整地感觉到,难以形成记忆联想,成为信息传达的障碍。

1 展示空间形态对信息传递的影响

如果把空间看作是一个空心的物体,它内部的面和外部的面都能分为顶面、立面和底面三部分。

在展馆中,空间位置与秩序对展示面的围合形式和空间界面设计的影响是重大的。由于其视距和视角不同,不同方向的人流对不同方位和不同类型的单元空间的感受是不同的。例如:

1.1 四面环走道的独立展示空间

这样的展位面积相对较大,因此应对其四个立面作整体设计。面的设计侧重点应放在靠近主入口的立面上,根据通道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视距与展位高度的关系,然后进行面的围合形式与视觉传达设计。

1.2 连接式空间展示空间

这种展位通常有两个立面与其它展位共用,又处于道路拐角处。相对而言,它的两个独立立面可以作为主要信息传达界面,而与其他展示空间连接立面相对虚化处理,使视线畅通,并引入人流。

1.3 面对走道背靠墙,又与其它展位共用一个或两个立面

一般这样的展示空间面积较小。靠墙的立面为主要信息界面。由于面积小,更应该强化空间感,更能使其在一排空间中变得醒目。

114有三个独立的立面,而目有着比较好的位置,人流量大的展示空间

实际上人们在参观选择时普遍有一种“拾麦穗”的心理,总希望后面会有更好的。所以如何通过视觉形象展示与空间面的设计引起参观者的兴趣是设计主要面临的问题。

空间的实体部分由顶面、立面、底面三部分二维面组成。这三部分没有绝对的界限。顶面和立面,立面和底面,甚至顶面和地面在特定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互相融合,互相联系的关系。

对于视觉而言,空间不仅是由实体构成的,而且是由实体的面即面的视觉信息在视网膜上组合而形成的视幻构成。接下来研究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对展示空间中的面设计进行研究。

2 展具对信息传递的影响

展具是信息传达的重要载体,是进行陈列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一方面它可以具有可安置、维护、承托、吊挂、张贴等陈列展品所必备的形式功能,同时也是构成展示空间形象、创造独特的视觉形式的最直接的界面实体。展具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必须按信息传达的需求来选定展具,原则如下

2.1 尺度要符合人体工学的各项要求,结合陈列品的规格尺寸和陈列空间的大小进行综合考虑而确定。

2.2 展示道具的造型、色彩、材质与肌理等方面,应与展示环境的风格、展示性质和展品特点相一致,而进行定向、定位设计。

2.3 展示道具的制作尽量实现标准化和系列化,并将标准化组合部件的规格、数量降低到最小值。展示道具应便于组合、互换性强、变化丰富、多功能、易保存、拆装便捷、易运输、既美观又耐久。

2.4 造型应简洁,表面肌理为哑光或无光效果,以防止眩光的产生。

3 信息载体对信息传递的影响

信息时代的展示活动是沟通的―种重要的媒介工具。―方面,企业通过参加展览会的展示活动传播企业信息,与客户交流,获得行业发展信息,形成信息反馈;另―方面,参观者通过参观活动积极的收集信息,了解最新变化。这样短期展示活动就从单纯的交易发展成信息互动的活动。

展示设计从物质阶段发展到非物质阶段。多媒体表现手段的介入增大了展示活动的信息传播量,同时也改变了面的围合形式与人的参观活动方式。

3.1 虚拟的信息载体与交流

展示活动是人们信息传达和沟通的交流活动,其过程和效果与人们的心理因素息息相关。人们在认知客观物象的过程中,总会伴随着不同的情感,产生意愿、欲望与认同等心理定势特征。参观过程是一个信息认知与接受的过程,他关联着人的心理感受与反映。因此认识和研究展示设计中的心理因素,对提升信息传达的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3.2 观感与行为对信息传达的影响

观感行为是指人们为了观赏与求知而参加的信息传达交流活动。它的完成依赖于三个客观构成条件:即展品、观众和展示空间。在展示活动中,一股观感与行为具有的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有序性:参观行为依据展示空间秩序和展示序列的安排表现出时间的规律性与一定的倾向性,展示空间表现出一定的空间秩序对人们完成观感行为有一定的帮助。

流向性:人在展示空间里受展品内容和有关信息导向的作用而按一定的方式流动,其流动的途径、流动方向的选择倾向、流向交叉点的位置定位等规律,均是展示空间设计、展品陈列、导向系统设计的依据

求知性:这是观众的行为动机之一,要求在展品内容选择与陈列上有所创新形式,选用更新版面设计、图形设计、装饰设计等的方式来表达内容

猎奇性:这是人的行为本能,所以展品的布展应有特色,吸引观众

递进性:这要求信息的传达有一个完整的内容,在展示时分段或分区按一定的秩序布展

便捷性:流程导向明确,减少重复路线

习惯性:多数人进入展馆的行走习惯是向左拐向右看,故把序言等次序性的内容放置到入口的左边;展品的陈列次序也要按人们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阅读习惯摆放,以便阅读。

3.3 心理体验对信息传达的影响

既使不是虚拟空间,而是在真实的展示空间中也同样存在着通过心理体验的方式加强信息传达。当观众置身于设计师为之营造的特殊空间中,众多的展区之间自由穿行,感受不同企业的形象、风格的对比、变化,这是虚拟展示所不及的。观众前来展会现场,就是要在第一时间接触到真实的产品,通过亲身操作,检验信息的准确性,了解产品。他们可以调动全部感官来感受最新的产品带来的无穷享受和乐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传播媒介的正确利用,确实使传播内容产生了极好的效果。现今,我们需要唤醒观众所有的知觉,全身心地体验、感受我们的真实的生活。这也是展示活动作为一项传统的信息传播活动在信息社会,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依然存在和活跃的原因。

大众心理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学与中学心理健康 衔接教育 高等教育

学生个体的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具有连续性,现代教育模式让这种连续性受到了一些人为的干预,个体成长被人为地分成独立的不同阶段,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下接受相应阶段的教育。随着现代教育的一些局限逐步被人们认识,同一个体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同一学科内容的不同教育环节间的衔接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心理健康衔接教育方面,研究工作开展还不充分,特别是高中与大学之间的心理健康衔接教育未得到重视。由于大学阶段在青年学生人格定型和心理成熟进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开展相关衔接教育,帮助学生顺利过渡,保持心理健康与和谐发展,应当成为各高校重视的问题。

大学阶段与中学阶段相比,学习方式、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在学习方式上,中学阶段的主课程以基础课为主,涉及的范围和内容相对有限,主要目标是掌握基础知识,满足高考升学需要。大学阶段的学习以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提高为主,课程众多,通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科学和人文并重,范围更广,程度更深。高中学习以升学为目标,学什么、如何学完全以教师指导为标准,学习任务和步骤明确紧凑,课余时间少,自主学习时间更少,而大学阶段学习的自主程度高,组织方式和评价方式灵活多样,以自主学习为主。

在生活方式上,高中阶段与家庭联系密切,老师和家长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对更高,自主性较低,生活压力较小。在大学阶段,课余时间相对较多,远离家庭,生活独立性强,交际更广,面临更多的自主生活的挑战。同时由于思想更为成熟,对当下和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就业问题更为重视,要求更高,挑战更大。

这些变化和挑战势必要反映到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层面,引起相应的思想波动和心理问题。如学习适应的问题,中学阶段目标明确、安排紧凑,无需个人太多的自主安排,到大学后,首先必须重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目标体系,制订计划并实施,短期内即容易出现迷茫的状态,处理不好则影响长远发展和人格完善。在生活上,大学生活远离家庭,加入新的群体,生活环境完全不同,容易出现紧张和焦虑心理。人际方面,新的环境,不一样的群体,多元的文化,自身与群体的重新平衡是一个挑战,孤独、不安的心理容易形成。在自我认识方面,则有较多的学生表现出自卑或过度自信的问题。

总之,在现代教育模式下,因环境改变和成长阶段角色的变化而造成的心理问题,是青年学生从中学向大学阶段过渡时难以避免的现象,这些问题存在的时间和程度会因个体心理素质的好坏而有轻有重,有长有短。青年学生仅靠自身的努力往往很难在短时期内解决这些问题,有可能需要长期调适才能渡过心理失衡期,有的还可能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和疾病,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甚至会产生一些极端后果,特别需要有针对性的外部支持。

衔接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依据青年学习心理发展的规律,针对青年学生在由高中向大学过渡时普遍存在或可能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开展教育,帮助他们有效进行心理调适,形成良好心态,安全渡过心理失衡期。具体说来,衔接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处理过渡期的青年学生提供外部支持。

(一)衔接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自觉地观照学生已有的思维定势和心理特征。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个体在成长过程的每一个特定时期都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和心理特征,对今后的成长起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心理状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当环境发生变化,原有定势则会阻碍人们采用新的解决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也就是说,上大学后,环境变化很大,青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心理习惯会对学生适应新环境起阻碍作用,使青年对新的环境难以适应,形成一些适应性和发展性问题,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发展。衔接教育重视这一规律,会主动了解当期前端的状态和后端的成长要求,掌握青年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的思维定式和心理特征,作为开展教育的前提,为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由高中阶段向大学阶段的过渡期心理问题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心理健康的衔接教育自觉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依据,更易于取得实效。心理是人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产生和变化发展的,心理问题来源于生活,也体现在生活中。如中学生中常见的厌学、离家出走、情感脆弱、挫折承受力差等问题,往往被认为是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但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有生活根源,如溺爱、缺乏社会锻炼、人际圈子小、家庭关系紧张等实际生活环境。来到大学后,由于参与社会生活面更广,程度更深,人际关系更复杂,原有的心理素质缺陷会表现得更明显和广泛,出现诸如自卑、自私、虚荣、狂妄、冷漠、以自我为中心、嫉妒等心理问题,造成的影响也会更广泛,更突出。重视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心理习惯只是帮助人们找到这些问题,而要进一步查找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则必须进一步具体和深入到青年学生原有的实际生活中。心理健康衔接教育注重高中与大学阶段的衔接,会更加自觉地透过这些心理问题和现象,追溯到青年学生经历过的社会生活和当前生活实际来寻找根源,从而运用各种有利因素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产生实际效果。

(三)着眼学生持续性的心理衔接教育更适应学生心理发展需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受限于现代学制,各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相对独立的教育内容,有意无意间把人的心理发展割裂成各自独立的阶段,违背了个体成长的基本规律,心理健康衔接教育正是应着克服这一弊端而产生,它着眼于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高校学生在高中阶段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心理特点,面向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把大学生高中阶段的心理发展和大学阶段的心理发展有机衔接起来,大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满足了学生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形成心理发展良性循环的需求。

虽然心理健康衔接教育着眼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协调解决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问题,但若基于系统开展相关教育为评价标准,它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顺利开展涉及体制机制和人财物等各种因素的保障,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领导重视,规划实施。心理健康衔接教育需要一定的体制机制和人财物支持,必须做好统一规划,有序组织开展,这首先需要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这是相关工作得以开展的基本前提。有了领导的重视,职能部门和相关教研室、教学团队需要做好实施规划和工作安排。可在开展规划之前,把如何做好大学与中学的心理健康衔接教育作为一个专项课题,认真研究,从组织机构、实施目标、教育内容、人员经费保障、教学安排、效果评估等多方面达成共识,进而形成规划并付诸实施,建立一个切实有效的运行机制,选定能胜任相关要求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积极开展相关教育教学工作。

(二)要切实做好教育对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在实施教学计划之前,相关教学团队应该先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工作,通过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深入了解学生上大学前、上大学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前后表现内在的关系,了解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家庭和社会生活情况。在推进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查阅学习档案,通过与学生之前所在学校走访学生家长等途径来验证和充实。

(三)重视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实践中发现,相当数量的大学新生对自身所选择的专业并无深入了解,即使心理素质相对较好的学生,在新学期开始阶段也会陷入迷茫状态,不知脚下的路如何走。通过专题讲座、权威人士动员等多种途径,在衔接教育中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动员和引导学生在人生重大转折时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努力思考和进取,让进取之心填补迷茫空间,激发学生产生对人生、专业的良好预期,积极思考自身的奋斗方向。

(四)在课堂教学内容上处理好大学与中学的衔接问题。基于前期的调查分析,教育者对学生中学时期的思想情况和心理状态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对大学生进校后思想和心理的变化也有了把握,这就为加强相关教育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这些良好基础必须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切实围绕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以答疑解惑、引导动员为基本原则,着力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困惑。

(五)通过实践教学转变观念和获得体验。通过新生交流体会、老生座谈经验、参观和体验所在学校环境等多种形式,帮助高校新生尽快熟悉新环境,尽快形成对新环境的亲近感,从而尽快地适应新环境,适应新的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带着良好的情感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樊志瑾.健全衔接教育机制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J].教学与管理,2009(9).

[2]唐柏林.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

大众心理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大孔吸附树脂 莲心总碱 纯化 洗脱 正交实验

Abstract:ObjectiveTo set up a new technique for purification of total alkaloids from embry of Nelumbo nucifera gaertn seed by macroporous resin.MethodsSeven kinds of different macroporous resins were adopted to absorb total alkaloids from Nelumbo nucifera gaertn seed. The orthogonal test was used to analyze dynamic absorption and desorption.ResultsDA201 resin had the best absorption quantity. The optimum conditions were as follows absorption conditions: concentration 1.87 mg·ml-1, pH 10, volume 8BV, velocity of flow 2 mg·ml-1; desorption conditions: ethanol concentration 70%, pH3, volume 8BV, velocity of flow 2 mg·min-1.ConclusionIt has good effect to separate total alkaloids from embryo of Nelumbo nucifera gaertn seed by macroporous resin DA201 which can be used for a long time. There is preferable industrialized foreground.

Key words:Macroporous Resin; Total alkaloids from Nelumbo nucifera; Purification; Desorption; Orthogonal test

莲子心是睡莲莲属植物(Nelumbo nucifera Gaertn)成熟种子中的绿色胚芽,《中国药典》记载具有“清心火”之功效,归心、肺、肾三经。莲子心中的生物碱包括莲心碱、甲基莲心碱、异莲心碱、荷叶碱、前荷叶碱、莲心季铵碱等[1,2]。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以莲心碱为代表的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抗多种实验性心律失常及降压等活性。大孔吸附树脂是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一种不含交换基团且具有大孔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它通过大孔网状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对水溶液中的有机物进行有选择地物理吸附。

1 器材

1.1 材料与试剂莲子心(购于重庆沙坪坝大药房);树脂 HZ-816,HZ-803,HZ-802,HZ-806,DA201(华东理工大学华震聚合物有限公司),NKA-12,AB-8(南开大学化工厂),无水乙醇A.R、盐酸A.R;氢氧化钠A.R。

1.2 主要仪器752N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四川仪表九厂);架盘天平(上海医疗器械八厂);15×400 ml层析柱(重庆医药科仪化玻分公司);KS-300D超声波(宁波科生仪器厂),电热鼓风干燥箱(重庆试验设备厂);JJ-1型定时电动搅拌器(巩义杜甫仪器厂);XMTB数显调节仪(北京市长风仪器仪表公司)。

2 方法

2.1 上柱液的制备将莲子心碾成粉末颗粒,称取莲子心粗粉,用10 BV的9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第1次为60 min,第2次为45 min,过滤合并提取液,部分浓缩,加水定容到一定体积得上柱液,备用。

2.2 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和再生新树脂使用前必须进行预处理:先用蒸馏水洗去树脂碎屑和水溶性杂质后装入层析柱中,再向柱内装入无水乙醇,其液面高过树脂10 cm,浸泡4 h,除去醇溶性杂质,如此反复至洗涤液在层析柱中加水稀释不浑浊时止。7种大孔吸树脂物理参数见表1。表1 几种不同型号的大孔吸附树脂的物理参数

树脂使用数次后,其吸附能力严重下降,需要进行再生:在烧杯中加入高于树脂层10 cm的2.5%HCl浸泡2~4 h,然后用3 BV的HCl通柱,并用蒸馏水洗至中性后,再用5%NaCl同法浸洗。接着用蒸馏水清洗至pH值为中性,且用2~3 BV的无水乙醇洗柱,最后用蒸馏水洗去乙醇即可重新投入使用。

2.3 生物总碱含量测定根据比尔定律,吸光度与生物碱浓度成正比的原理,将提取液置于752N型紫外分光光度计上, 在λmax=282 nm[3]处测定吸光度,通过吸光度与生物碱浓度的对应关系,换算得到生物总碱浓度。

2.4 树脂吸附量和洗脱率的计算大孔吸附树脂吸附量计算公式为:

Q=V×(C0-Ce)/W

其中:Q为大孔树脂对生物总碱的吸附容量(mg·g-1);V为加入提取液的体积(ml);C0是加入提取液中莲心总碱的原始浓度(mg·L-1);Ce是经树脂吸附后莲心总碱的浓度(mg·L-1);W为层析柱中所加干树脂的质量(g)。

洗脱剂洗脱率的计算公式为:

Y(%)= Q2/Q1×100%

其中:Y为洗脱剂对莲心总碱的洗脱率(%);Q1为树脂未经洗脱前的吸附容量mg·g-1;Q2为树脂经过洗脱剂一次洗脱后的吸附容量mg·g-1。

2.5 树脂静态吸附实验

2.5.1 大孔吸附树脂的选择分别精密称取预处理过的7种大孔吸附树脂各1 g置于100 ml锥形瓶中,分别加入20 ml莲子心提取液(含莲心总碱量2 mg·ml-1),室温下静置24 h,取上清液测定其中总生物碱含量,计算各树脂的静态吸附量。

2.5.2 DA201树脂吸附动力学实验称取经预处理的DA201大孔吸附树脂1 g(干重)置锥形瓶中,用蒸馏水溶胀,排出树脂内部气泡和空隙后,加入20 ml莲子心提取液,在室温静置24 h,以短时间间隔进行生物碱含量测定,根据吸附前后溶液中成分浓度的差值,计算吸附量(mg·g-1),绘制吸附动力学曲线。

2.6 树脂动态吸附实验

2.6.1 DA201树脂吸附条件的正交实验设计精密称取1g的DA201干树脂,湿法装柱,按表2的条件分别上样并计算对应的树脂的吸附量。DA201大孔树脂吸附最佳条件从上样液的浓度、pH值、体积、流速4个条件对树脂吸附生物总碱的情况进行考察,在进行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设计L9(34)表进行正交实验。表2 DA201吸附莲心总碱条件的正交实验因素水平

2.6.2 洗脱剂洗脱条件的正交实验设计称取DA201干树脂1 g,以相同浓度的提取液上样吸附,再按表3的条件分别进行生物碱的洗脱并计算洗脱率。洗脱剂最佳洗脱条件也从乙醇的浓度、pH值、体积、流速4个条件对生物总碱的洗脱情况进行考察,在进行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同样设计L9(34)表进行正交实验。按表3的条件分别加入洗脱剂并计算对应的洗脱率。表3 洗脱剂洗脱条件的正交实验因素水平

3 结果与讨论

3.1 大孔树脂对莲心总碱的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见表4。

3.1.1 大孔树脂的选择结果分别对非极性、弱极性、中极性和极性大孔吸附树脂进行考察,实验结果表明非极性树脂对莲子心中的生物碱吸附,总体上优于极性和弱极性类生物碱。说明非极性树脂易于吸附脂溶性的生物碱类。在几种非极性树脂中,DA201树脂的吸附性能较突出。表4 几种树脂莲心总碱的静态吸附量

3.1.2 树脂静态吸附的动力学特征选择静态吸附量最大的DA201树脂作为实验用树脂后,工业生产不仅要求具有量的最大化,同时也需要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因此为了达到多而快的吸附,接下来对DA201树脂对生物碱静态吸附的动力学进行研究。图1为DA201树脂静态吸附莲心总碱的动力学曲线。

如图1可知DA201树脂对莲心总碱的吸附过程,起始阶段吸附速率较大,在前8 h内都有较大的吸附速率,当快到达24 h时,吸附逐渐平稳,接近吸附的饱和点,达到吸附平衡。液相吸附平衡常用Langmuir方程表示:

ln[Qe/(Qe-Qt)]=kt

其中:Qt为t时刻树脂的吸附量(mg·g-1);Qe为平衡时树脂的吸附量(mg·g-1);k为吸附平衡速率常数。实验结果利用origin 7.5软件进行拟合,其相关系数为0.99,拟合的相关系数较高,DA201树脂的k值为0.119。

3.2 大孔吸附树脂对莲心总碱的动态吸附结果动态吸附实验从4个因素进行研究,在对每一个单因素进行考察后,选取了单因素实验中得出的较好的3个水平条件设计正交实验。见表5~6。

由表5可知,树脂对莲心总碱的吸附条件影响次序为:上样液浓度>体积>pH值>流速。再根据表6方差分析可知,上样流速对莲心总碱的吸附量无显著性影响,上样液pH值对莲心总碱的吸附量影响也较小,而上样液的浓度与体积具有显著性影响。根据实验数据,最后确定最佳吸附条件为A3B1C3D2,即浓度为1.87 mg·ml-1,pH值为10,体积为8 BV以及流速为2 ml·min-1。此路径达到较为理想的吸附效果。表5 动态吸附正交实验结果分析表6 方差分析表

3.3 大孔吸附树脂对莲心总碱的动态洗脱结果见表7~8。如表7所示,乙醇作为洗脱剂,其洗脱条件影响大小为:上样液浓度>流速>pH值>体积。表8则更清楚地表明,只有乙醇的浓度对洗脱效果影响最大,而洗脱剂的pH值、体积与洗脱速率无显著影响。根据实验数据,最后确定最佳洗脱条件为A1B1C1D1,即乙醇浓度为70%,pH值为3,体积为8 BV,流速为 2 ml·min-1。此路径最终达到的洗脱率为49.17%。表7 动态洗脱正交实验结果分析表8 方差分析表

4 结论

通过对7种大孔吸附树脂对莲心总碱的静态吸附研究,选出了较为理想的DA201树脂,吸附量较大。吸附在24 h内能够达到平衡,并建立了DA201树脂对莲心总碱的吸附平衡方程,其k值为0.119。

通过树脂的动态吸附探讨,采用正交实验摸索出吸附和洗脱的两条最佳工艺路线:浓度为1.87 mg·ml-1,pH值为10的上样液,以8 BV,2 ml·min-1通过层析柱进行莲心总生物碱的吸附以及乙醇浓度为70%,pH值为3的洗脱剂,以8 BV,2 ml·min-1的洗脱工艺。树脂又有价廉、可再生等诸多优点,说明利用DA201大孔吸附树脂对莲心总碱进行分离纯化是可行的,便于进行工业生产。

【参考文献】

[1] 张 弦,潘 扬.植物莲中生物碱类成分的研究概况[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6):382.

[2] 许 磊,姚崇舜,陈济民.莲心碱的研究概况[J].中草药,2000,31(12):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