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音乐素养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提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充分必要条件。?S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逐步提高,音乐已经融人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音乐素养也逐步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的诸多竞赛和诸多评比都被纳入其中,加强中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可以有效地培育中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平衡中学生学习的不良情绪
音乐自古以来就是利用人声和乐器的发声来表达人类内心的情感,音乐演奏中往往有激昂、悲伤、舒缓等多种表现形式,在目前盛行的心理情绪治疗方法中,音乐疗法十分火热。音乐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手段,将音乐融人医学和心理研究进行治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音乐修养在正常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过程中,音乐的体验可以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陶冶情操,从而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在课余时间播放音乐,学生可以通过舒缓的音乐放松情绪,通过激昂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也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培养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措施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和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主线,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所以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当前的音乐课堂教学应该完成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看上去教学目标非常的多,但是三维教学目标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并且在设计中要有所侧重。初中音乐课堂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适可而止。所以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中一定要讲究轻重缓急,并且做到明确清晰。针对初中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强化目标设计,围绕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在初中音乐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定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的教师不重视音乐课程的设计,采取的教学模式多数都是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然后依据笔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其实,在一线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从学情出发,优化教学设计,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学生未来在学习和工作中都会遇到音乐问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参与生活实践,把理论的音乐学知识转化为生活常识,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的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学生只能考出一个好成绩,但是他们的音乐核心素养是很难提高的。新形势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翻转课堂、微课课堂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化的教育、学习和知识传授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两种活动同时进行,一种就是教师的“教”,另外一种就是学生的“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落脚点在学生的学习上,教师的“教”只充当着学生学习多元化途径当中的一条而已。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时候只考虑到个人的讲授,在课堂的设计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学情,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淡薄,学习的效果也不容乐观。新形势下,音乐教师一定要摆正自身的地位,认清自身的角色,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给学生足够的课堂重视和尊重,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实现有效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起源于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音乐课堂要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分析和处理问题,如有质疑的要及时的给与肯定和引导。学生有疑问就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不妨从学生提出问题开始,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学生开始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了。
(四)巧用微课程教学
探究微课程在提升初中生音乐核心素养的作用和策略,首先就要清楚微课程的制作方式,一般来说,常用的微课程制作方式有:利用微课笔或者电子白板制作的微课视频、利用手机相机录制的微课程视频、利用PowerPoint办公软件制作的PPT课件微课程;利用屏幕录像软件制作演示或操作微课程等。PPT课件是一种较为常用的也是较为实用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这种教学手段较为简单,在微课教学中通过PPT课件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学习。在利用PPT课件的时候,可以是单一的PPT课件,进行点击操作,也可以通过转变保存方式,把PPT转化为视频,供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渠道学习。初中音乐学科在教学内容上区别于其他学科,很多的知识点和内容不易于用文字和图片来说明,而是需要多元化的图像和影像在完成,所以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选取“屏幕录像专家”等软件,将屏幕显示信息动态地录制下来,形成视频微课程。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学;核心素养;教育目标
一、扎实学生的基本功
在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既需要“站在高处”尽可能地“向远处看”,为学生规划未来,也需要“站在当下”关注学生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奠定知识基础,掌握基本技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面对问题时拥有行动能力,才能在学习活动中结合个人的学习体验、生活体验完成自主探究活动,参与创新实践。因此,笔者建议,在开展中职音乐教学实践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音符、音程、和声、节奏节拍、音乐鉴赏、音乐创作等基础知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只有拥有了这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生才能完成创新活动,才能将爱好转变为现实的能力[2]。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有强烈的参与创新及展现个人价值的愿望。拥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利于他们将这种愿望转变为参与自主活动、合作交流的动力。而在有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之后,中职学生还会具备学习的自信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上文已经说过,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关注了学生的个体价值如何得到展现,关注了学生如何拥有核心素养。在中职音乐教学实践中,笔者建议,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修养养成,借助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变得积极向上;利用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活动,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让学生与教师之间、与艺术家之间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碰撞,进而释放他们的天性,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知识的美,促使学生生成健康的心态。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职学生正青春,他们喜欢音乐知识,想要进行积极地创作。这种教育优势是其他学科不具备的。因此,在开展中职音乐教学实践时,笔者会引导学生欣赏多种特色的音乐素材,给学生展现个性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展示自己心中的美,生成创作的需求和欲望。学生可以借助绘画、书写等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理想中的世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中职学生是一群花季少年,他们的内在养成需求更为强烈。也就是说,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也在帮助学生塑造思想、塑造情感、塑造内心世界。在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过程中,学生也在全面地成长[3]。
关键词:高中音乐 基本理念 漫谈
任何教育都是需要理念的,任何教学行为也一定都是教育理念的产物。尽管在实际教学中有时我们感觉不到教育理念的存在,甚至有的教师说实际教学不需要理念,而事实上这也是一种教育理念。高中音乐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很微妙,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高中学生亟须艺术熏陶,而从实际教学评价的角度来看,音乐教学的实际地位与文化学科教学相比还是存在客观距离的。这样的现实决定了音乐教师只有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去实施高效教学,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以审美为核心”的价值探究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大部分音乐教师的理念与“以审美为核心”是有一定距离的,或者说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更关心学生学习音乐的“技”,而与“艺”相关的审美可能只是一种附属物。课程改革从提高高中学生艺术素养的角度,确定了高中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这是必要且及时的。这是因为这一基本理念存在着这样的价值:
第一,音乐教学本质上是为了满足高中学生的审美需求。高中学生是注重审美的,这种美既包括外在的表象美,也包括内在的内涵美。显然,审美中的“美”是指内涵美,而音乐是可以表现这种内涵美的。
第二,音乐教育可以满足高中学生的精神需求。从实际来看,高中阶段的学习是辛苦且枯燥的,在这样的生活中,学生的精神世界需要充实;从高中学生的成长来看,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处于精神需求较高的阶段。而音乐教学既能在学生枯燥的高中生活中插入艺术的点缀,更能在高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为其精神世界注入艺术的活力。因而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本着“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可以让音乐教学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
二、“以审美为核心”的实施现状
对照高中音乐教学的现实,我们可以发现“以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落实得还不够。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音乐教师本身并没有很好地树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对自己所从事的音乐教学工作还停留在机械地完成课程目标或教学任务的水平上。这导致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只是一种放松,得不到艺术的熏陶,自然也就谈不上审美。
第二,高中音乐课堂上更多的是进行艺术的分解活动,譬如一些以器乐、声乐、音乐鉴赏为主题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分解实施很有必要,但要注意实施的策略,机械地教授器乐或声乐,机械地进行音乐鉴赏,往往会造成学生对音乐的片面理解,从而让更为丰富且更为重要的音乐情感、音乐联想和音乐创造的营养产生流失现象。这就使得音乐教学离审美越来越远。
第三,音乐教学有时成为一种“过度教学”,即通过与专业水平相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去追求专业音乐的水准,结果使得大部分学生对音乐失去兴趣。这种过犹不及的教学模式也让学生离音乐审美越来越远。
三、“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解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来理解“以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呢?笔者认为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准确理解音乐教学。这里强调的基本理念首先与音乐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音乐教学事业的理解是密切相关的,甚至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学理解,就有什么样的音乐教学。强调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意味着在音乐教学的设计中,一切环节都要围绕审美来进行――核心的含义意味着在音乐教学中的任何行为都是从“审美”这一概念出发的,反过来一切教学行为的结果又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而服务的。凡与此理念相背离的,均不能称之为对音乐教学有了准确的理解。
第二,重点强调情感体验。审美归根结底是一种情感的体验过程,审美不同于文化学科知识学习中的输入与输出,审美更多的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体验,语言与文字均不足以描述人们所感知的美的全部。音乐作品是通过旋律、音调来表现美的,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得到了音乐信息之后,会在内心产生热情、伤感、豪迈、婉约等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对于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
第三,夯实音乐知识技能。强调“以审美为核心”并不是说要淡化对基本音乐知识技能的培养,相反,审美是需要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对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的掌握。尽管可以直接体验音乐与美,比如说不懂五线谱的演奏者或歌手可以准确地弹奏出或演唱出曲子所需要表达的美,但有了五线谱可以更好地理解、表达和演绎曲子。
第四,注意审美价值的引导。美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很多时候美就是一种价值观。什么是美?价值观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回答,对于当下的高中学生而言,更需要引导他们建立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观,而这与音乐教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四、“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写真
一、中小学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人类大脑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记忆,包括图像、音乐、绘画等,通过钢琴教学的开展,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右半球高速运转,长时间如此,他们的右脑就会更加灵活,这不仅可以提高记忆力,还能够有效发展智力。通常情况下,聆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不同的音乐给人带来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不仅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积累,还能够使学生在无形之中锻炼右脑,实现智力的发展。在聆听乐曲时,学生会结合乐曲的情感基调进入相应的场景,这个时候,他们的想象、共情以及思维等能力都得以有效开发,在钢琴学习中,学生将感性和理性、智力和情感进行有机融合,显而易见,音乐素养的培养对学生智力发展极为有益。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音乐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音乐风格、特点也是不同的。在音乐学习中,如若学生发现自己和某种音乐存在共性,那么就会被其深深吸引,沉浸在音乐世界。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完成基础知识的讲授,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让学生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审美。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换言之,即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要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和情感认知的丰富,审美情趣与音乐素养息息相关,一旦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那么他们的审美情趣也会获得相应的提升。
(三)有利于健全学生人格品质
除了发展学生智力、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以外,音乐素养的培养还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在中小学钢琴教学中,会接触到丰富多样的作品和形形的音乐家,如家喻户晓的贝多芬,即使耳朵失聪,仍旧创作出无数名作,如《第九交响曲》等。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在讲授音乐作品的基础上,为学生介绍相关音乐家及其身上的优秀精神和品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学要做到“立德树人”,发挥音乐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努力成为新时代的优质人才。
二、中小学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
(一)注重情感教育,培养音乐素养
教材中包含的乐曲多种多样,其中不少都蕴藏着深厚的情感,如歌颂父母之爱、歌颂祖国等。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就要深入挖掘隐含于乐曲中的情感因素,并且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其中的思想情感,产生情感共鸣,实现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乐曲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钢琴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歌唱祖国》教学中,教师先带领学生了解乐曲的节奏、旋律以及节拍,并分析这些因素在塑造音乐形象上起到的作用,感知乐曲的音乐情绪,并且运用音乐知识表达乐曲的思想情感。在此期间,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设备,为学生展示“开国大典”的视频,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好地感受乐曲氛围。在此前提下,引导学生赏析《红旗颂》(吕其明),感受乐曲的情感,保证学生的思考、教师的引导和《红旗颂》的赏析一同进行,促进钢琴教学的有序实施,让学生从多个方面领悟乐曲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在情感教育中,教师要注重氛围的营造,尽量多给学生肯定、夸赞,使学生以更佳的状态参与钢琴学习,为音乐素养的养成创造良好前提。
(二)加强乐理讲授,培养音乐素养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直接切入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乐理知识的讲授。事实上,只有当学生基础扎实的时候,才算拥有了开启音乐世界大门的“钥匙”,才能够运用音乐术语描述、点评乐曲。但是,一些教师认为音乐对学生而言是一门副科,他们也不是专业的音乐生,就没有必要重点讲授乐理知识。实则不然,很多时候乐理就是对乐曲本身的阐述,学生一定要了解和音色、音调以及旋律等相关的知识,这样才能够根据乐曲的外在形式,更好地展开内在解读,在赏析中实现音乐素养的提升。例如:在《凤阳花鼓》教学中,可以明确的是,这是一首安徽民歌,演唱方式有些特别,对学生歌唱技巧有一定的挑战。因此,在正式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弹奏或播放一句,接着从其旋律或音级进行划分,试着体会基本乐理的特点。当然,从首句到尾句的分析,都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认真感悟。当学生对乐理知识形成一定把握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按照相同的方法解读其他乐曲,并且寻找其规律,自主梳理、归纳,这样学生的专业水平得以提升,音乐素养也会“更上一层楼”。
(三)完善教学评价,培养音乐素养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学来说,这点也不例外。通过评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个人的闪光点和缺陷,在弥补缺陷的同时发扬闪光点;另一方面,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优化教学方案,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积极创新、完善评价体系,通过多元评价(如学生互评、自评以及教师评价等)落实评价,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个人的问题,也能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锻炼个人的鉴赏能力,从而推动音乐素养的发展和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例如:在《让世界充满爱》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开展多元评价。具体而言,教师先完成基础知识的讲授,让学生掌握相关演奏技巧与乐理知识。接着,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弹奏这一乐曲,由其他学生点评。上述环节结束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再次评价(包括演唱技巧、精神以及课堂表现等)。在此过程中,弹奏的学生可以在伙伴及教师的评价中发现不足,在纠正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弹奏能力,提高弹奏水平;评价的学生则能够在聆听乐曲的过程中实现鉴赏能力的锻炼。这样,就不知不觉中构建了高质量的音乐课堂,使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提升。
三、中小学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注意事项
(一)要有计划和目的
优良的钢琴演奏者一定会有学琴规划,大到一个学期、一年,甚至是几年要具备的钢琴知识和技巧,小到每周、每天,甚至是每个小时要训练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好相应的规划和笔记,将课堂所学的内容和疑惑进行一一罗列,明确练琴指标。一旦明确练琴指标,就要按照指标进行练习。这样一来,学生的钢琴训练会更具计划性和目的性,最终的效果也事半功倍。
(二)集中力、耐力以及毅力缺一不可
集中力,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教学课堂上可以就教师的要求,及时给出对应的反应。在钢琴学习中,集中力的高低关系着钢琴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在舞台上,一些演奏者出现失误通常都是因为心中有杂念,因此,高度集中自身的精神和注意力,可以有效降低失误率。另外,钢琴学习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它如同运动员训练,从最初的稚嫩变成娴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弹奏时间的长短和作品的难易程度成正比,这也就意味着,随着钢琴学习的深入,学生付出的努力也要更多,这也对学生耐力、毅力以及体力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对此,钢琴学习实质上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总而言之,中小学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职责,更是优化音乐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全方位提升的必由之举,值得受到充分的重视。中小学音乐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成长道路中的引路人,更要认识到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且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将其落到实处。具体来说,可以从注重情感教育、加强乐理讲授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入手,为中小学钢琴教学注入全新的生机,使其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刘启平.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小学器乐教学的目标定位[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9(6):38-41.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文知识;核心知识教学
语言知识是发展技能的重要基础,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2012)。[1]英语课文学习承载着发展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提升人文素养的课程价值。从单元教学来看,课文教学指向写作,其有效性表现为单元写作能力的提升程度。课文教学能否有效实现其所承载的课程价值,取决于课文知识尤其是核心知识的教学。然而,当下课文知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存在偏颇,忽视核心知识的教学,影响了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英语教师应认真反思课文知识教学,积极探索核心知识教学的有效途径,促进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的转变。
一、 当下英语课文知识教学的误区
当下,在课文知识教学中,不少老师认为语言知识的累加必然形成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累加又必然形成语言运用能力。这是对英语课程标准五维目标的孤立理解,导致课文知识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式出现偏颇。主要问题有:
1.教学目标单一。在制定课文知识目标时,教师大都直接列出课文中的词汇,学习要求停留在认知识记层面。纯知识的教学更多考虑的是学生解题能力,很少关注知识在课文语篇中的表意作用及写作特点,很少考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有何联系以及如何学以致用。脱离生活运用的知识教学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学用分离的英语学习观。
2.教学内容片面。在确定课文知识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习需求,而是罗列出课文包含的所有知识点,唯恐遗漏。贪多求全的“地毯式”知识教学平均用力,缺乏对课文核心语言知识的聚焦,难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纯语言知识的教学往往忽略话题知识、语篇知识,导致学生出现“知识缺陷”,不利于培养语篇中整体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3.教学方式机械。受单一知识教学目标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往往撇开课文,直奔知识点讲解。学生则面对密密麻麻的知识点学案,反复读背默练。这种抛开课文教知识的方式导致语言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得到很多“惰性”知识碎片,却失去了深度理解课文、体验写作技巧的机会。同时,“注入式”知识讲授的方式也使学生失去思考以及语境中主动建构生成知识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学习方法。
课文教学中,我们要走出纯语言知识教学的误区,就要从有效发展语言能力的角度,思考课文核心知识教学的应有之义。
二、对英语课文核心知识教学的思考
核心知识是指学习一门学科所需要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知识。在一节课上,核心知识是指与教学目标实施直接关联的重要教学内容和项目,是教材文本中最基本的课程知识,是在课内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根本素质。[2]外语核心知识是怎样影响核心能力发展的呢?学者指出,语言交际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核心能力,影响语言能力发展的因素不仅有语言知识,还包括语篇知识、世界性知识、文化知识、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多种因素。[3]我们可以把以上影响语言能力发展的核心要素确定为课文核心知识教学内容:语言知识(词汇、语法、话题等)、语篇知识(衔接、连贯等)、学习能力(策略、方法)、人文素养(思想、情感、文化等)。课文知识教学要拓宽视野,调整思路,帮助学生搭建语言知识、语篇知识、学习策略、人文素养的四维核心知识和素养框架,有效促进学生核心外语能力的发展。
三、英语课文核心知识的教学路向
1.重视核心语言知识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采取分类的方式描述各项语言知识的要求,对各项知识目标的描述也比较笼统。而教学参考书一般只提供课文中的“三会”或“四会”单词或短语,这些导致知识的呈现和教学随意分散。课文包含了围绕单元主题的词语集,包括主题单词、主题词块(短语、句式)等单元核心词汇。[4]这些词汇构成了话题语篇的内容,是单元写作的重点词汇,因而是课文语言知识教学的核心。例如,译林版《英语》九上 Unit 5 Music without boundaries文中的主题词块be present to, show an interest in, make music with, go on to study, win an Oscar for, make sounds from…by…, successfully bring… together勾勒出音乐家谭盾的成就和成功的经历,构成了课文的核心语言知识板块。以课文主题和内容确定核心知识的好处是,知识教学有语篇的整体感,有利于学生建立基于话题的知识图式。
2.关注知识的语篇衔接作用
只注重词句而忽略篇章生产和解读的外语教学会导致学习者不能获得语篇理解和表达能力。[5]课文知识教学要牢固确立语篇意识,在教学核心语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内部是怎样组织并保持衔接和连贯性的。例如,译林版《英语》九下Unit 1课文介绍了北京和桂林旅游景点,文中出现了很多倒装句:In the middle of the ancient city of Beijing is the Palace Museum./ Next to the Palace Museum is Tian’anman Square. In the Northwest of Tian’ anmen Square is the Summer Palace.不少老师的教学止于孤立讲解“倒装句要注意主谓一致”,忽略了引导学生思考使用倒装句的目的是什么。笔者在教学中把倒装句改为正装句,引导学生品读比较两种句式,体会使用倒装句的语篇组织功能:突出强调相关内容、保持与前文的紧密联系、使行文更为连贯。这样,学生学到的不只是知识的语法用法,也感受了其语篇衔接作用,增强了语篇衔接意识和能力。
3.渗透知识创生的策略方法
唐露萍(2014)认为,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要建基于生命性和教育性,通过师生有效交往,即在真切情感的依托下和真实的思维碰撞下才能生成和建构知识与意义。[6]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参与,创生出能够实实在在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个性化”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有力量的“活”性“真”知。[7]英语课文知识教学要避免单向的灌输,通过信息转换、情境体验、角色表演、讨论辩论等形式提供学生思考和运用知识的机会,构建“学用”课堂。在“学用”课堂上,学生不是在接受“惰性知识”,而是在灵活运用、内化创生知识,促进心智的发展。尤为重要的是,创生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形成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在上述Music without boundaries课文教学中,笔者提供了一只玻璃瓶,让学生通过敲击不同位置、改变敲击速度和力量等方式创造玻璃音乐,然后推选最佳音乐作品并颁奖。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真切体验了make music with, make sounds by…,be presented to, win a prize for…等核心语言知识,而且积极主动运用这些知识描述制造音乐的过程,增强了“学用”英语的学习策略意识。
4.领悟知识蕴含的思想情感
王道俊(2011)认为知识具有认知、自我意识和实践的教育价值,重视知识的识记和技能的发展而忽略知识的实践运用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是对知识教育价值的窄化,难以实现从“知识”到“德”“美”的转化。[8]课文知识教学不能仅仅关注语言知识的表面意义,还要体验作者通过语言表达的思想情感,提升人文素养。例如,上述课文通过make music with…, make sounds from…by…等核心词汇表达了谭盾对音乐感兴趣却又没有乐器使用,就运用石头、纸张、水来创造音乐,教学时就应避免机械讲解和读背,而要引导学生理解上述词汇表达的谭盾喜爱音乐和大自然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自然产生对名人和伟人敬佩和向往之情。学生只有感悟到知识表达的思想情感,才会感受到知识传递的精神力量,也才会增强运用知识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意识和能力。至此,知识教学才达到应有的宽度和深度,实现其教育价值。
核心知识是形成外语核心能力的基础,核心知识教学是课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英语教师要增强课文核心知识教学的意识,确立核心语言知识、语篇衔接知识、学习策略方法、领悟思想情感等知识和素养要素为课文核心知识教学目标。教学应改变纯知识讲解、读背默练等机械方式,努力构建“学用”英语课堂。通过立足语篇、创设情境整体设计课文核心知识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使知识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加深理解文本、主动创生知识、体验写作技巧、形成学习策略、升华思想情感的过程,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
[2]张立昌:基于核心知识导图的高效课堂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4(8).
[3]王静: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核心能力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5(7).
[4]冒晓飞:初中英语单元主题词汇教学实践和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3(12).
[5]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23-166.
[6]唐露萍:“真语言”:本真教学的有效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14(6).
[7]黄聚宝:英语教学中知识创生的实践探究[J].教学月刊,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