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市场发展

文化市场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市场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市场发展

文化市场发展范文第1篇

――傅维伯

《小康•财智》:现在很多民营小剧场剧社都反映租剧场非常困难,好的剧场租不到,不好的又不想进,请问先锋剧场在挑选剧目和剧社的时候有什么要求吗?

傅维伯:现在剧场确实安排得很满,像正在演出的《如果我不是我》是我去年七月在上海看了以后,那个时候定下来现在演的。最近一段时间剧场都没有档期,今年先锋剧场的演出也基本安排满了。

在选择剧目和剧社的时候我们当然也有一些我们自己的标准,基本上是各个戏剧品种、各种质地和风格的话剧我们都会选择一些。因为我们是国家话剧院的剧场,所以在品质上的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而且我们剧场本身每年也要做很多和有关部门的项目合作,比如现在我们马上做的的戏剧交流,以及每年的大戏节、青年戏剧节、国际当代戏剧节等,这些活动每年就占了四分之一的时间,也就是说每年大概只有九个月在真正出租剧场。

《小康•财智》:现在剧场的观众人群是流动的吗?观众构成都有哪些呢?

傅维伯:还是在流动的,因为观众的口味不能只是一种,就比如说很少有人就吃川菜别的不吃。观众群体也是互动的,他们会有不同的戏剧审美需求,所以他就要看很多剧目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观众构成现在还是以年轻观众为主,大概在20―35岁之间的大学生、白领比较多。

《小康•财智》:现在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文化扶持政策,特别是对剧场的也有不少。在这方面对剧场需求有缓解作用吗?

傅维伯:对,国家是有这样的政策。但是专就剧场来说,百分之九十九还都是国营性质的。我觉得国家的文化财政拨款应该是面对整个社会的,也就是说,谁为国家提供文化产品的服务、提供文化产品,就应该支持谁。我们今年也统计了一个数字,去年小剧场演出了2000多场,国有院团只占10%―15%,绝大部分都是民营演出,但是他们大概有90%没有得到政府支持,都是在自己掏腰包或者有别人支持。我们的文化财政拨款如果想要对整个社会服务,它应该面对所有的创作者。

《小康•财智》:现在可以说话剧市场比以前要繁荣多了,这与民营小剧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虽然现在政府也有很多对民营剧社的支持政策,但是他们多数发展得也都非常艰辛,这是为什么呢?

傅维伯:说到小剧场话剧,真正到现在这么繁荣其实都是靠民间的一些年轻人推动的。他们带动了整个话剧市场,给话剧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同时也是在推动戏剧的发展。虽然他们还是有很多不成熟,但他们的热情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我觉得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加大对民营剧社的关注度,给予他们有效的扶持,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戏剧真正繁荣起来。光靠戏剧评奖没有什么效果,比如一个戏剧评奖就要几百万,但是这些剧目基本没有多少老百姓能看到,如果用这部分资金来支持那些民营剧社,他们就会为社会创造大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这样既培养了观众,同时又调动了这些民营剧社的积极性。

目前国内还没有具体明确的制度和标准,对民营团体的扶持还处在施舍阶段。有制度、有标准、有监督其实是一个健康文化市场发展的基本需要。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国外,特别是西欧。

《小康•财智》:现在政府也在建设和改造一些剧场,您认为这样对剧场需求有缓解作用吗?

文化市场发展范文第2篇

发展文化产业少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千百年来的少数民族的不懈努力和创造,少数民族地区沉淀出了独特的民俗民间文化。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发挥自身文化优势,正确处理好内部环境与外部条件的关系,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

(一)借助当地传统文化名胜,打造传统文化品牌

1.经济效益

在全体华人中,文昌帝君具有极大的影响,世世代代一直受到人们普遍尊崇,借助文昌帝君的广泛影响,打造凉山文化旅游大品牌,便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首先,由于借助了“拜文昌故里、求学业大成”的文化优势,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同,激发了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其次,国家出台一系列拉动内需的发展战略,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受旅游市场利好政策刺激,必将迎来国内旅游业发展的一轮新。第三是成昆铁路复线正在修建,建成后从成都到越西,仅两个小时车程,文昌故里风景区,已经完全融入了大成都旅游圈,完全有可能吸引来巨大的城市客源市场,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四是越西地处小平原,形成了文昌故里风景区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宜游居住的独特优势,非常适合各种人,特别是老年人休闲度假。五是游客越来越喜欢特色旅游,文昌故里风景区不仅地势平缓,风景优美,环境清新,而且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不仅对国内旅游市场具有吸引力,对海外旅游市场也具有巨大的潜力。文昌故里项目规划2020年的税后投资利润率为29.4%,投资利税率为39.2%,项目静态投资回收期(包括建设期)为9.27年。

2.社会效益

文昌故里风景区项目建设,将带动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这将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飞速发展,项目完成后,人们参与旅游经营相关的行业,增加收入,这对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发生率降低有很大的帮助。另外,中国自古就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说,文昌与孔子齐名。越西是文昌故里,是文昌文化的发源地,这一较高的文化知名度,使越西受益匪浅。3.生态效益文昌故里风景区项目在减少资源消耗、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状况、遏制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减少和降低人居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借助越西县建设彝族之乡,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1936年,红一方面军途经凉山,越西就有700多人参加,其中彝族人就达100多。据红一方面军政治部所编的《二万五千里》一书记载,当时参加的100多彝族人,被编成了一个彝民连。有一个彝族连,在全国的少数民族中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争取进入国家第二批红色旅游重点项目重要基础和条件。项目规划建设应尽量展现越西各族人民,尤其是862014年第12期彝族精英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突出民族团结这一永恒主题。规划定位(1)核心理念:用创新思维认识红色旅游、开发红色旅游、管理红色旅游、树立符合时代特征、市场潮流的红色旅游资源观和发展观,既要正确处理好开发红色旅游的政治意义,也要注意开发红色旅游的经济效益,实施三大结合:一是政治意义与经济效益的结合;二是革命贡献与民族团结的结合;三是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特种旅游的结合。(2)主题定位:红色旅游经典教育,彝族红色旅游体验。(3)形象定位:彝族连,中华英雄谱;零关古道悠远,彝汉和睦昌盛。(4)市场定位:融入“金沙水拍,情深意长;大渡桥横,天堑飞渡;雪山草地,艰苦卓绝”红色旅游大环线。将这一片区的红色旅游客源市场作为该项目的首选客源市场。(5)目标定位:全国第一个以“彝族之乡”为主题的红色旅游的国家AAAA级景区。投资概算:本规划总投资为40000万元。

1.经济效益

独具魅力的项目必将吸引大量客源到越西古城观光、休闲度假,项目直接受益稳定可靠;高度发展的旅游业必将促进越西商贸、餐饮、宾馆、娱乐、交通、城市建设等多方面快速发展,同时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古城建筑特色鲜明、定位准确、基础设施配套等众多因素,必将提升古城及周边土地价值,增加财政税收及城市后续发展能力,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2.社会效益

项目带动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这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飞速发展,项目完成后,人们参与旅游经营相关的行业(旅游服务收入、商铺租赁收入、康体健身项目收入、古街区房地产收入),增加收入,这对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发生率降低有很大的帮助。

3.生态效益

彝族之乡项目不但对生态环境没有破坏,相反在减少资源消耗、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状况、遏制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减少和降低人居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借助地域优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凉山域内的阳糯雪山,主峰铧头尖海拔4791m,为凉山北部最高峰,从南到北,山上分布着十多个大小不等的湖泊,总面积约1875亩,是建立登山体验项目的理想区域。

1.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

阳糯雪山气候寒冷,终年积雪,道路险峻,人迹罕至,在不少景区都人满为患的今天,阳糯雪山仍鲜为人知,少人涉足,是探险观光的理想圣地。阳糯雪山有三海、黑海、红海、歪海、九海等冰川湖泊,湖中水色各异,五彩斑谰,可以建成典型的古冰川公园,特色十分鲜明。湖泊周围有万亩原始森林,有奇山、异石、飞瀑、跌水和溶洞群;日出、晚霞、云海、烟雾尽收眼底。草木葱茏,蜂舞蝉鸣,泉水叮咚,构成一幅有动有静的优美画卷,几乎齐聚了所有类型山地的景观,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登山体验项目的规划范围和内容

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规划范围为整个阳糯雪山区域,规划内容为建设安全服务设施,打造集登山体验、探险、观光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景区。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为30000万元,主要投向旅游项目规划、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旅游商品、市场营销、资源保护等项目。

3.经济效益

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必将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越西县未来交通条件的大幅度改善,同时伴随着凉山州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越西县的可进入性大大增强,借助成昆复线铁路,越西县进入成都市远郊旅游目的地辐射市场圈。阳糯雪山聚万千宠爱于一身,天然旅游资源组合良好,具有开发高品质文化类旅游产品、民族风情类旅游产品、度假类旅游产品这三类特色旅游产品的基础。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完成后,预计旅游年收入可达5000万元以上。

4.社会效益

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社会效益。(1)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的建成,为登山探险爱好者活动提供了良好场所,对提高人民体质和陶冶情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还会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牵动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解决当地居民的直接就业问题,增加收入,带富一方。(3)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的建设,可以促进越西县与外地的经济、技术、文化协作与交流,提高越西的知名度。(4)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的建设,还将全面带动当地的建筑、交通、商业、食品加工等多种行业的发展,有利于当地农副土特产品的就地销售,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提高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

5.生态效益

本项目在减少资源消耗、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状况、遏制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减少和降低人居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借助独特的民族文化,打造民族奇葩品牌

越西县民的族文化资源,主要以彝族鬼谷达布络魔为代表,而达布络魔以原始性、神秘性著称,具备开发优秀旅游资源品牌的优异条件,开发潜力巨大。在彝族鬼谷达布络魔区域,保持着完美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原始森林比比皆是。绵延十多里的绿色翠屏里,风光幽美静谧,鸟语花香;无数奇花异草,布满青山、秀水、飞瀑、深涧,更让神秘的达布络魔充满了原始森林的神秘风光。达布络魔以神奇恐怖的鬼怪文化著称,聚集着丰富的人文宗教资源、奇秀的自然风光、原始的生态环境、神秘的传奇故事等等,开发为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集登山、民族文化体验、探险、观光为一体,堪称民族奇葩品牌。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规划范围为彝族鬼谷达布络魔区域,总投资为24000万元。

1.经济效益

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必将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越西县未来交通条件的大幅度改善,同时伴随着凉山州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越西县的可进入性大大增强,借助成昆复线铁路,越西县进入成都市远郊旅游目的地辐射市场圈。随着国内大部分地区城镇化水平的迅速发展,对高品质民族风情类旅游产品需求的进一步增强,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由于天然旅游资源组合好,堪称民族旅游品牌奇葩,前景十分广阔。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完成后,预计旅游年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

2.社会效益

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起码具有以下社会效益。(1)本规划的建成为登山爱好者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对提高人民体质和陶冶情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牵动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解决当地居民的直接就业问题,增加收入。(3)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可以促进越西县与外地的经济、技术、文化协作与交流,弘扬民族文化,提高越西的知名度。(4)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建设,还将全面带动当地的建筑、交通、商业、食品加工等多种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本地农副土特产品的就地销售,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提高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

3.生态效益

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在减少资源消耗、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状况、遏制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减少和降低人居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抓机遇创条件发展文化市场

(一)大力扶持助推文化品牌战略

越西县品牌建设将推动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推动越西县品牌战略深入发展。只有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品种范围,严把品牌申报、使用审核关,规范包装,才能促进越西的品牌战略不断发展。目前,企业及专业合作社使用“大凉山”品牌标识涉及26个品牌的30个包装,主要涉及农副产品。对已使用包装的企业,应加强跟踪服务,促进品牌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监管助推文化市场健康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情况特殊,加上历史的影响,在国家方针政策的前提下有相对的地方性法律、行为规范,因此其条件是十分优越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具备全面地落实国家对文化事业发展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尤其是各项经济政策的优越条件,包括文化事业经费在本地区财政支出比重占1%,并逐年增长;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基础经费随财政增长;修建文化设施实行税费优惠和计划、贷款照顾;特别要剔除文化市场建设只是文化部门的事情的狭隘观念,积极扶持正当的经营,重点扶持一批确有发展前景的文化项目和文化商品,让他们有足够的自信心和雄厚的实力去参与市场竞争;同时严厉打击文化市场的“三非”,保护合法经营等。通过专项检查整治,进一步净化文化市场,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创造条件助推文化市场发展

改善外部条件是破除文化市场只是文化部门的事的狭隘观念,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联姻”,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发展企业文化、商业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等。大力实施“文化富县”战略,完善和创新服务举措。在市场准入、项目审批、资金扶持、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强发展投资软硬环境建设,强化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完善信息、融资、技术咨询等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制约发展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落实企业减负各项政策规定,下大力排除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干扰,通过深化服务,督导落实国家扶持中小民营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创新和优化发展环境,助力企业发展。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针对部分行业市场萎缩、订单不足的状况,各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帮助企业开展域外产品推介、博览会、项目合作、招商会议等各种宣传推介活动,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争取订单;充分发挥好财政性支持资金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条件形成了独特风俗习惯,保存许多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科研价值的东西,如充分利用,不但成为精神财富,同时还能带来经济效益,促进文化市场的发展。要整合资源,积极兴办文化产业,增加自己的造血功能,把雪球越滚越大。同时,还要积极采用外资办文化等方法,海纳百川,开拓文化投入的新局面,建设繁荣兴旺的文化市场。

(四)措施有力助推文化市场发展

1.摸清家底,制定相应的措施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口不集中,而且交通比较困难。但是,民风敦厚、直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传统的民族文化,潜力巨大。为此,发展文化市场就必须深入实际,摸清情况,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法。采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以独特的民族文化为先导,如利用民风、民俗的节日,整理、挖掘反映民族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大造声势,通过宣传鼓动,同时,吸引外来的“靠山吃山”,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主要指自然资源),制定出一系列优惠政策,让外部了解,增加投入,形成两只脚走路,促进经济和文化市场的发展。越西县命名县级生态家园300户,其中:越城镇100户、中所镇100户、南箐乡100户。经审查该300户家庭庭院整洁、环保意识强、无违反村规民约和环保法律法规行为,符合创建标准,被命名为2013年度县级生态家园。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五楼水晶2、3厅举行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投资说明暨产业推介会”上,越西县分别与湖北武汉市鑫龙恒盛房地产开发公司、安可宣(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湖北新六集团签订项目合同,签约资金5.08亿元。在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2楼巴蜀郡厅举行第七届中国西部投资说明会暨经济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越西县与北京恩波明坤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成功签订《北京恩波(越西)水电集成及硅业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合同》,签约资金9.7亿元。该项目计划三年内分两期投入,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0亿元,贡献税收2亿元。签订的企业项目为开展企业文化奠定基础,同时为文化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机遇。

2.抓住机遇,组建集团

近些年,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建设,国家大力推行的是“文化扶贫”,并逐年加大投入。以四川省凉山州的一个县为例:2010—2011年中央预算内投入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资金888万元;建120个农家书屋,每个农家书屋2万元的图书、书架等设备。因此,用国家的扶持和本地区的自然环境优势,集中投入,开辟集文化包括文博、旅游、服务、加工、出口为一体的集团实体,使人们在文化消费中,不仅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而且重视和了解本地区,促进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四川省凉山州举办的“彝族国际火把节”、内蒙古的蒙古族“那达慕节”等都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因此,抓机遇,广泛联合,形成自己的特色,才是成功之路。

3.树立用人的新观念,引进各种类型的人才

文化不仅是一种事业,而且从大范围来讲也是一种产业。发展文化市场必须集一切可以作用的力量来兴办。因此,要使文化市场真正发展,就必须大胆选用具有经济头脑,能搞经济的人到文化上担任领导职务。贴紧市场经济选用干部,坚决打破地域界限,要坚决摒弃原来人才使用上的种种不合理限制,如民族、性别、年龄、身份等等限制,真正做到人尽其能,人尽其才。只有这样的融合,才能发展文化市场,促进经济的繁荣。

4.走出去,请进来

各级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推动少数民族群众文化活动,收集、整理、创作出一批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反映民族和地方风土人情的文化,不仅走出本地区,而且走向世界,以提高知名度,让外界更多地了解,从而吸引外来的投入,繁荣文化市场,同时,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越西县深入实施“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1)规定全县获得国家和省级品牌“三品一标”产品、政府搭台展示展销的农产品(土特产礼品)和其他农产品,全面使用“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标识。(2)对“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产品统一使用标识位置、色彩、条码、标签规范的“大凉山”文字。(3)加大对“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追溯管理制度,引导企业诚信经营,树立“信用凉山”、“信用越西”整体形象。2013年,确保16个品种、20个包装规范使用,新增8个品种、8个包装申报工作。要保障文化市场的繁荣,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则需要做到内外兼修。如果说经济是“外”,那么文化就是“内”。只有内外兼修,才能真正实现长远发展。

文化市场发展范文第3篇

虽然合作方式有多种,但是抱团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粤西四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虽然粤西并未摘掉“欠发达地区”的帽子,但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共同推动文化强市的建设,不仅是梳理经济产业格局发展脉络的一次良机,更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光明之路。

欠发达地市抱团发展文化产业

粤西(湛江)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是粤西四市首次合作,此研讨会将作为品牌活动延续下去,往后粤西四市将轮流作为主办方举办。据悉,此次研讨会是第八届中国廉江红橙·旅游文化节的重头戏之一。廉江红橙·旅游文化节期间,廉江市成功举办了重大项目动工、竣工仪式以及重大项目签约等,共签定25个项目,总投资56.51亿元。其中工业项目有11个,总投资30.18亿元;服务业项目13个,总投资25.63亿元,取得了丰硕成果。

此前,粤西一直在苦思问题解决之道: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之路应该怎么走,粤西四市如何整合资源做强做大文化产业。

此次,广东宣传部和粤西四市文化部门有关领导、专家学者聚集一起,分析了粤西四市文化产业现状,围绕观念更新、文化体制改革等多领域、多层面、多角度分析了各地文化产业现状,对如何找准粤西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加强交流合作、携手破解难题,共同谋划文化产业科学发展之路提出了许多对策。

一直以来,粤西四市经济发展各有特色,“圈内错位发展”与“产业合作”两条腿一起走路。

例如,湛江和阳江各有港口,然而阳江港规模并不如湛江港,阳江港一直在谋划另辟道路:着力开发货主码头,吸引工业企业在港口沿线投资。

而湛茂阳云在“错位发展”之余,也一直在寻求四市临港产业的合作机会,抱团发展共识越来越多:2012年,湛江生产乙烯提供给茂名橡胶基地;阳江电力则为湛江东海岛工业项目提供电力支撑……

工业和港口物流无疑是粤西经济圈共同的第一经济增长点,但第一经济增长点如果发展过快,就会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欠发达地区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要解决好”,湛江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授孙家平的看法颇具代表性。广东省及粤西四市官员、专家学者都认为,文化产业这一绿色环保又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是粤西今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头产业。

在研讨会上,廉江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育春阐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被称为朝阳产业和基础产业。十报告也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据了解,早在2009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下面简称《意见》)就首次把粤西作为一个区域板块加以规划发展,大大提升了战略层次。粤西地区振兴发展,迫切需要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迫切需要推动区域文化联动发展,迫切需要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

《意见》还提到,要充分挖掘雷州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资源,构建名城旅游线路、支持粤西地区建立产学研创新联盟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挖掘和开发粤西特色历史民俗文化资源、设立粤西文化论坛、搭建区域文化合作平台,推动区域性文化产业合作共赢等。这些政策为推动区域文化联动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在中央及广东省的政策导向下,粤西四市逐渐意识到新时期城市发展最终以文化论输赢,并把“抱团”列入粤西地区发展史抹不去的关键词汇里。

广东省文化厅文化市场与产业处调研员吴少瑜则把粤西“抱团”发展称为“产业联盟”,在她看来,粤西四市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经济环境,这有利于湛茂阳云“产业联盟”的发展。同时,她还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要挖掘文化资源外,还要立足于经济资源。例如,云浮的石艺文化就是在石材产业坚实的经济基础上打造出来的一个文化品牌。“所以,文化产业的布局要与地方的经济和特色资源相结合,不宜生搬硬造”。

实际上,粤西地区推动区域文化联动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粤西拥有相同的历史沿革,人文相近人缘相亲;同时粤西拥有相通相连的江河,各地民间信仰共敬成就了推动区域文化联动发展的重要载体;拥有广东省层面的支持政策,粤西文化合作正当其时。

粤西抱团发展文化产业还有利于形成一个主题完整的“大粤西文化”粤西历史人文资源非常丰富,对这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能为粤西发展注入文化活力,改善和优化粤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文环境,且能培植粤西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

把“泥饭碗”做成“金饭碗”

许多存在于同一空间范围的文化资源,由于主题分散、形态庞杂,未形成特色强大优势,而如果能聚拢文化资源,赋予文化价值,从而提升粤西的大区域优势及品牌效应,将能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以往谈到粤西腾飞,人们往往想起的大多是钢铁、炼化、核电等重工项目,然而湛茂阳云一路走来取得的科学发展,并不只是仅仅依赖个别大工业项目的上马,还包括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是——整体软实力的提升。因为他们意识到,“泥饭碗”创造的价值有限,而且还有可能会有保不住的一天,而有了文化这个高附加值的元素,加入人工的整合和谋划,“泥饭碗”变身“金饭碗”,粤西能再造佳绩。

在粤西(湛江)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各市代表汇报了粤西各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粤西地区文化产业呈现出来的良好态势让人们感受到粤西地区的华丽嬗变——

湛江市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由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演艺娱乐业、文化会展业、动漫业、文化旅游业、体育休闲业、广告业等组成初具规模的文化产业体系。

廉江是湛江市的一个县级市,人口多面积大,是中国红橙之乡、中国电饭煲之乡、广东省旅游强市和广东省文化先进市,廉江市文化产业格局已显雏形;文化旅游产业初见成效,目前开发的鹤地晴波、塘山龙吟等旅游景点,是粤西著名的特色旅游胜地;节庆产业拉动经济发展,如廉江市家电家具博览会、粤桂港盆景艺术博览会和第八届红橙旅游文化节等;通信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广电走上产业化道路;艺术培训市场蓬勃发展;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共有各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7处。

茂名市特色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正处于培育发展阶段,具有很大的市场和广阔的前景:新闻出版业稳步发展;广播电视业两个效益双丰收;文化娱乐服务业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文艺培训业成了群众的消费热点;工艺美术业已初具发展规模;文化旅游业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

阳江市文化产业结构日益合理,整体竞争力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据统计,目前阳江市共有文化经营单位1040家,从业人员2.44万人,每年创造文化产值20.8亿元,上缴税利9000万元。

云浮市以禅宗六组文化、石艺文化、南江文化“三驾马车”带动山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此外,云浮市还有石乡、石都之称,天安门广场、北京故宫、人民大会堂等国家著名建筑均以云浮石艺和石材作建筑材料和装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主营或监管石工艺品生产的达1000多家,2011年石艺文化方面的增加值达到20亿元。

一个个文化项目,一组组数据,都展现了粤西在文化产业上的骄人成绩,同时也可以看出粤西四市在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心和愿景。

献策共克文化产业难题

然而,粤西地区普遍经济基础薄弱、主观认识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不够活、专业人才的缺失、扶持文化产业的措施不够等问题,仍然制约着粤西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研讨会上,粤西四市提供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引发了与会人员的热烈讨论。这些报告里面,都一口气列出了若干问题。

湛江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张丽泉反映了该市存在的问题,包括缺少文化产业的整体规划;文化产业集中度偏低,资源整合力度不足;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低;文化与旅游缺乏有效的整合;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较僵化;高素质、复合型的文化创意人才短缺等。

湛江的文化产业发展碰到的问题,是粤西各市文化产业现状的缩影,正视问题,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这些略显沉重的文字,背后是湛茂阳云对文化产业的深入思考、主动探索,更折射出粤西建设者难能可贵的忧患意识,要想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有所突破,正需要这样理性的思考。

如何弥补短板?如何突破瓶颈?

云浮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黎明哲提出了建议,要着力抓好规划先行,强化组织领导;要着力扶植文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要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产业发展清除障碍;要着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张丽泉颇认同云浮代表所提出的建议,特别是在重视人才的培养上,他提出,人事部门要打破各种条件限制,开辟引进文化人才的“绿色通道”,对文化人才实行“人才居住证”制度,简化人才引进手续,引进急需的高层次文化人才。

而林育春则把着力点对准了民众,他认为,加强对民众文化消费观念的引导,是拓宽多元化的文化消费渠道,实现文化消费快速增长的重要渠道之一,因而提出“要加强对民众文化观念的引导”的建议。

陆岛相望、山海相拥的城市风貌是粤西的城市符号,湛江的“湖光岩”、“雷州国家文化历史名城”,茂名的“冼夫人”、“妃子笑”,阳江的“风筝之乡”、“南海I号”等,更是粤西城市符号。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上,也成了研讨会上代表们讨论的热点。

茂名特有的洗夫人文化、岭南民居风俗风情和区域特色文化,是该市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核心。茂名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徐华礼提出,要通过这一核心带动饮食、住宿、商业、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

廉江旅游景点也远近驰名,林育春就建议,要加强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做优水果文化、民俗文化、山水文化、生态文化、农家乐观光休闲文化等文化旅游区块。

阳江有“南海1号”的品牌效应,同时作为“中国孔雀石之乡”、“根雕雅石艺术之乡”,在文化旅游上也颇具潜力。阳江市文广新局副调研员严李华就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漆艺、根雕、雅石、风筝等阳江特色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依托文化旅游资源,办好阳春文化产业一条街,着力打造阳江特色文化销售集散地;利用“南海1号”品牌效应开发周边文化服务产业和文化产品,带动文化旅游发展。

文化市场发展范文第4篇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清江中下游,地属西部地区,即巴、楚、蜀文化交融地带。

长阳现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1个,民族文艺团体1个,民族文化馆和文化馆各1个;民族体育馆1个,建筑面积5248平方米;公共图书馆1个,馆舍面积2500平方米;馆藏图书8万册;民族博物馆1个,馆舍面积2200平方米,馆藏文物6000余件;清江画院1个,馆舍200平方米,馆兰卡普各类艺术品200余件;民族影剧院1个;农家书屋7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4个;广播电台1个,电视台1个;民族文化广场1个,毕兹卡民族文化村1个。

近些年来,长阳县在民族文化建设上,注重强化和发挥民族文化事业单位的功能作用,坚持以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为龙头,以县艺术团体和文化馆为纽带,以社区、乡镇文化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为幅射点,多层次、全方位推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1、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从1990年开始,坚持每5年举办一次全县农村文艺汇演,每3年举办一届全县中小学生文艺汇演,每年一届全县书画美术比赛,从1973年举办第一届乡镇文化节以来,各乡镇已连续举办各具特色的文化节,达200余届次,最多的乡镇已达35届。在各个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民族体育活动,多次举办民族体育竞赛活动。通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进而推动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校园文化的蓬勃兴起。

2、专业、业余文艺团体艺术生产活跃。近些年来,长阳县剧团创作的节目在全国、省、市各级文艺调演和比赛中获奖100余项。其中大型土家婚俗舞蹈《土里巴人》获1999年国家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湖北省屈原文学创作表演金奖;长阳南曲《昭君别乡》、《咏梅》、《巴山女》、《白胡子唱老》分别获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创作、表演金奖;大型歌舞剧《梦幻土家》倍受中外观众的好评。毕兹卡民俗文化村艺术团,从1994年创建至今共演出6000余场,先后接待了50多个国家的友好人士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游客;1995年应邀赴香港演出“一炮打响载誉归来”,近千名民间文化爱好者在这里培训后,走向旅游景区从事演艺、导游,进入中小学校开展民间文化教学;创编的广场舞蹈“巴山舞”、“土家族撒叶儿嗬”分别获文化部第十届、第十四届群星奖金奖。

3、民族文化保护成效显著。

自六十年代初以来,长阳县始终把普查、收集、整理民族文化资源当作一项基础工程常抓不懈,先后搜集整理出版了150多种计1000万余字的民族文化丛书,从2003年开始,将全县民间艺人资料和民间文化原始资料制作成视频、音频、图片及文字的电子文本,存入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2005年以来,长阳县已建立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民族文物保护工作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和原则,一批濒临损坏的珍贵文物得到及时抢救和保护。截止2009年底,我县已列入各级人民政府保护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5处,市级10处,县级35处。

县清江画院成立以来,已征集、收藏、西兰卡普,织绵百余件,其传统花形近百种,其中不乏清末,民国初年及解放初期的作品,成为目前全国品种数量最多的西兰卡普陈列馆。

积极争取全国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建设项目,投资68万建成了以图书馆为依托,以11个乡镇96个行政村为基础的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

4.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化。

九十年代以来,长阳县在不断完善民族文化事业扶持性政策措施的同时,着眼于民族文化事业未来发展,在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加快民族文化产业化进程上进行积极探索。毕兹卡民俗文化村,属于企业性质经营单位,按道理讲纯属自负盈亏单位。2008年,政府拨专款对民俗文化村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维修,为员工购买养老保险,解决演职员工的后顾之忧;政府积极支持专业剧团和毕兹卡民俗文化村艺术团利用旅游业开发提供平台。这些措施的实施,增强了艺术生产力,提高了文化市场竞争实力,迈开了跨县、跨省和到港澳进行商业演出的步伐,增强经济效益,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为打造“文化强县、旅游名县”的目标,各旅游景点、景区充分利用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把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也加快了民族文化产业化的进程,进而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二、民族文化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同周边及其他地区比较而言,长阳县的经济、教育、科技发展水平还显得非常滞后,民族文化资源的流失和消亡还在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体制机制以及政策和理论创新的不足,还从各个方面束缚、阻碍着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实现和民族文化生产力的解放。

1、政策扶持力度不够。2003年以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些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看到,在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还没有充分树立起来之前,立法显得尤为重要。况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长阳县虽然实施了“保护条例”,但从大范围看,民族文化保护的氛围不浓,加上没有资金的支撑,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致使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没有完全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2、文化事业经费严重不足,投入不稳定。长阳县文化事业单位虽然均是财政全额预算单位,实际上财政只保人员工资和极少量的办公费,即没有足够的经费组织文化活动。歌舞剧团因经费短缺,设备老化,创编受到制约,难以推出更多的舞台艺术精品。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因经费紧张,文化基础设施面积小,规模小,设施设备落后,群众缺乏活动场所,公益性文化设施一是少,二是条件差,完全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制约着文化事业的正常发展,给建设先进文化带来阻力和困难。

3、民族文化工作网络体系薄弱。长阳县原建立的11个乡镇文化站,在乡镇体制改革时,与乡镇广播站合并后,改名为文化广播服务中心,单位性质定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实际上就是无主管部门的社会中介组织,其工作也称为“以钱养事”,即没钱就不搞事,或搞自己的事。原有文化站的文化干部有的退休,有的转行,绝大部分站无文化专业干部,多数乡镇的民族文化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4、民族文化产业化程度低,尚未形成市场竞争的优势。长阳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加上清江水域的开发,民族文化产品具有市场运作的条件,但目前我县的文化事业单位缺乏市场意识和产业化理念,开拓文化市场上缺乏拼搏精神,对民族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尚未探出一条好路子,文化事业单位仍处于单一靠财政拨款维持生存的局面,因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

5、由于民族文化公益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相当一部分农村群众基本上没有享受基本的文化服务,看书难,看报刊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低于全国市场水平的6.8和3.9个百分点,尤其是有线电视覆盖率,各个乡镇基本上只占区域面积的百分之十五至二十八。

6、由于地方经济困难,财政投入短缺等原因,文化部门的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萎缩,生存困难。一部分单位因缺乏经费不能正常开展文化服务。能够开展业务的机构,其服务数量和质量也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时,从事文化管理、创作、表演、研究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年龄老化,专业人才断层现象突出,特别是各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文化服务人才就更显得单薄。

7、民族文化资源流失加剧,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一是市场因素和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对产生于农耕时代的民族文化冲击很大,各种流行文化、都市文化不断进入土家山寨,致使民族传统文化生活结构和文化环境再度发生巨大变化,民族文化不断流失、萎缩和严重变异;二是民族文化后继乏人,面临失传;三是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农村体制改革,部分传统文化失去了生存环境。

三、长阳民族文化发展与繁荣的对策

历史表明,长阳是一片见证了人类远古至现代文明的沃土。而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要想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发展、创新先进文化,这对于推进我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应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而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县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渊源于数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数千年历史进程的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因此,我们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高度,认识民族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再从综合国力竞争的角度讲,也必须加强民族文化的建设。当今社会各方面的竞争,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多种思想文化展开相互激荡,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的长阳,不但在经济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长阳综合实力增强的重大问题。

针对长阳县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较薄弱,文化机构不够健全,文化产品和服务功能不强,文化遗产损毁、流失、失传等现象和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渗透,长阳县民族文化建设虽然面临种种严峻挑战,但无疑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而今后的工作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民族团结,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深刻认识繁荣民族文化事业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优势,采取更加切实、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着力加以推进。

要改变长期以来只注重经济资源而忽视民族文化资源与自然环境资源的资源观,以及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文化发展的片面发展模式。要大力提升民族文化建设在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中的地位,将民族文化建设置于地方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围绕民族文化建设这个核心因素,实现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繁荣局面。

加强民族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环境和文化娱乐生活品质。由于长阳县地处鄂西边远山区,属于老、少、边、穷地区,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人民群众文化消费能力极为有限,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基本文化消费。在当前形势下,首要问题在于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全面覆盖县域广大农村的文化服务网络,即文化站、文化室、广播电视接收设施、网络通讯基础设施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解决农村看书报难,看电影难,看有线电视难,上网难等问题,使公共文化投入真正贴进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着力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等惠民工程,确保乡镇基层文化设施的有效运转。

加大投入力度,为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创造条件。一是加强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民族文化活动和艺术生产力的条件。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应优先考虑县歌舞剧团、县文化馆(县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县博物馆和乡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建设。这些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它不仅可以满足开展民族文化活动的需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而实际上是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传播的过程。

繁荣发展民族新闻出版事业。加大对民族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加快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改造,努力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传播能力。扶持县民族网、新闻网站建设,支持新兴传播载体有序发展。

加强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民族文化,它虽然是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也有不同点,那就是区域的和民族的。民族是历史的范畴,它是特定区域的人们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共同语言,相同的生活方式表现于文化上的共同心理和价值观的体现。因此,大力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逐一落实《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的各项规定和法律责任。进一步做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工作,制定和履行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措施,继续做好“民间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上讲台”的传承工作。

建立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和传习所。村落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平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因此,以村落为单位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养育和传承至关重要。根据长阳县各类传统文化分布及生态特点,在全县优先建立7个传统文化项目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即长阳南曲、土家族撒叶儿嗬、长阳山歌、薅草锣鼓、民间吹打乐、民间故事、长阳花鼓子保护区。在都镇湾、榔坪、渔峡口、贺家坪、资丘等乡镇和“毕兹卡民俗文化村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传习所隶属县文化体育局管理的财政全额预算的事业单位。传习所主要职责:充分利用节假日、传统节日,开展适合公众参与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基础文化设施在保护、传承、展示、宣传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把传习所办成“民族文化之家”、“民间艺人之家”。

加强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努力造就一大批艺术拔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艺术管理人才,为繁荣民族文化提供人才保障。要从工作和生活上关心民族文化人才,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借助国家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战略,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与国家、省、市建设项目的有机对接;充分利用省政府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关于全省开展“一县一品”的契机,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的对接,充分发挥我县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清江画廊的建设。重点建设宝塔山民族公园、长阳人”、香炉石遗址公园、白虎垅陵园、毕兹卡民俗文化村、巴国古城、中华巴土圣山和麻池古寨革命旧址群,努力提高旅游业的文化品位,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力争在较短时期打造一批在全省或者全国有影响的旅游品牌。

文化市场发展范文第5篇

一、广场文化活动的功能与特征

(一)广场文化活动的功能

1.音乐广场与游憩广场具有休闲、娱乐功能。这也是广场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功能。

2.音乐广场和游憩广场具有文化传播功能。经常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体现了文化的魅力。满足了垦区各族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精神需求。同时,又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3.音乐广场和游憩广场具有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功能。石河子市的日常活动、节庆活动、艺术活动,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和各种科普教育经常性地在广场开展,促进了石河子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

4.音乐广场和游憩广场具有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石河子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为经济搭建了一个大舞台,一系列经济活动为广场注入了活力。

5.音乐广场和游憩广场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广场举办的各种各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有着广泛的受教育的群众,受到了熏陶和感染。

6.音乐广场和游憩广场具有促进市民素质的提高功能。广场是一个群体共处的、富有文化气息的场所。广场文化活动在营造城市温馨浓烈的文化氛围的同时,也使人们接触到文明,陶冶了情操,在休闲娱乐中提高了自已的素养。

(二)广场文化活动的特征

一是具有公共性。音乐广场和游憩广场是石河子城市生活最集中的区域,是最能体现政府公益性的地方,也是石河子市公共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广场,作为石河子市的公共空间,成为市民社交、休闲与受教育的场所,也成为外来旅游者旅游与休憩之处。广场上所进行的任何文化活动,均向公众开放。这种公共性决定广场文化必走平民化道路,即使是高水平的文化演出,也要兼顾到雅俗共赏。同时,公共性又决定了广场文化的主体是公众,广场文化若没有公众的广泛参与便会变得枯燥干瘪。

二是具有群众性。音乐广场和游憩广场是没有围墙的大舞台。参与广场文化的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欢聚在此。人们在这里既可以是欣赏者,也可是是表演者,在这里没有身份、地位的判别,人们可以轻松自在、无拘无束、自由流动,在休闲中感受着文化的熏陶,寻找着自己的乐趣,尽情地展现自我。而且军营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旅游文化、集市文化、节日文化等都可融入广场文化,成为大家所共有的精神乐园。

三是具有节庆性。广场的起源就是为了公众的集会与庆典,这决定了广场文化必带有节庆的喧闹与热烈的色彩。所以,现在的音乐广场和游憩广场更多地举办各种节庆,包括一些文化艺术节。节庆性决定了石河子的广场文化应具有宏大的气势和热闹的气氛。如果没有节庆所产生的文化魅力,就吸引不了观众,形不成气氛。

广场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各种节庆亦需要艺术活动支持配合,这就使之有了审美性的特点。这些文化体育活动有的属较高雅的艺术活动,如专业团体的文艺晚会等,具有较强的审美性。即使有的活动是出于自娱自乐,如跳舞健身,也包含一定的审美在内。广场文化的审美性是寓教于乐的,它对提高石河子市民公众的文化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广场文化又成为向公众进行审美教育的公共课堂。

二、广场文化活动的形式

石河子音乐广场和游憩广场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舞台。广场文化活动的形式主要是利用城市中的广阔场地,比如体育场、大型建筑物前后较大的场地、公署以及面积较大的草地等而进行各种群众文化活动。细究之,广场文化活动的形式又可以分为固定式、流动式、半固定半流动式、自由式、自发式、盲从式、开放式、半开放式、临时式、定期式、不定期式、综合式、单一式等。

固定式是指利用固定的场地和空间而进行广场文化活动。流动式是指在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和空间进行的活动。实际上这是广场文化活动的延伸。如各种巡游等。半固定半流动式是指有一定的场地作为主活动场地而其活动又不局限于主场地。自由式是指没有组织、松散的广场文化活动。自发式是指由一些活动个体利用公园等免费活动场地而自发进行的广场文化活动。比如露天交谊舞、太极拳等。盲从式是指人们受好奇心驱使,盲目参与的活动。开放式是指在不违反游戏规则的前提下,没有限制、自由参与的活动。半开放式是指为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而设定一定的限制区域,安排或指定一定的参与个体,而限制区域以外则可自由参与的活动。临时式是指根据一定的事件而举行的群众性集会等。定期式是指围绕一定的主题按需随时举行的活动。此外,还有综合式、单一式等。石河子广场文化以固定式为主,同时,又兼有其他几种形式的特点,呈现出多种文化形式并存的现象。

三、广场文化活动的管理

首先,要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要在演出队的领队中,在演职员中强调提高安全意识,做好安全工作,而在活动场地方面,也要相应地做好有利于演出管理的设置。有些地方的舞台与观众之间隔有栏杆,这些是为了使舞台演出能安全、顺利地进行。

其次,还要配备必要的演出管理人员。主要承办单位组织的演出,要有舞台监督,前、后台工作人员,还应配备一些工作人员在观众席里维持秩序,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如果主、承办单位邀请单位、团体的专场演出,可由演出单位派出人员来负责管理工作。主、承办单位可督促、协助、指导演出单位把管理工作做好。这样既发挥了演出单位的作用,又减少了主、承办单位的工作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