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范文第1篇

一、基本情况

小石桥村位于石桥镇南部,泗水河北岸,是石桥镇的南大门。豫零二线穿村而过,历史文化伟人科圣张衡故里。辖区内张衡历史博物馆,鄂城寺塔是国家文物单位,河南省省定贫困村。2015年南阳市美丽乡村试点单位之一,省级生态文明村。全村总面积约3.3平方公里,离镇政府所在地1公里,南阳市区22公里。全村共计869户,总人口3357人,耕地面积2030亩。

2017年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23户33人。

2017年脱贫4户9人;

2018年脱贫9户,12人。

二、主要做法

1、建立领导机制,落实工作责任

村“两委”成立了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支部书记张聚贤任组长,“两委”成员组成。根据需要随时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把任务分解到片区,把责任落实到人,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

一是在村组干部大会上,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多次宣传村容村貌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统一村“两委”干部的思想,增强工作责任感,并进行周密布署,认真抓好落实。二是通过入户宣讲等形式,营造浓厚宣传氛围,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卫生意识、规划意识、环保意识,提高群众自觉参与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以扶贫工作“秋季双貌整治”为抓手,努力拓展延伸,不断加强我村精神文明建设。对村所有文化广场,全部新添健身器材,极大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新成立戏曲学习班,广场舞等多种文化活动团体,每周进行文娱表演。制作了各种文化宣传展牌,图文并茂的墙体彩绘,大力倡导“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理念,在群众中产生巨大反响,我村酗酒赌博事件明显减少,每天晚上文体广场上广场舞、大鼓队定时开展活动,群众载歌载舞欢声笑语一片,村风民风大大改善。

4、对主要道路进行亮化、绿化、硬化

完善硬化村内各个巷道,进村主要道路、文化广场全部安装太阳能灯共计40余盏,全村各个片区进行绿化,充分利用村民墙面进行彩绘,把党的方针政策、中国传统文化,展现给大家,达到“一区一景”,动静结合,寓教于乐。

全村新建垃圾中转站一座,标准公共厕所两处。

村内各道路污水管网通过政府项目投资,发动群众自筹兴建,全部覆盖整个村庄。

5、对贫困户实行“七改一增”,把面貌较差的户进行有规划的改进,该添加生活用品的添加,该改造卫生环境的改造,该改善危旧墙体进行改进。力争做到“四小一大”,即小投入,小修缮,小清理、小平整,大改观。

二、取得的成效

    1、提升了我村人居环境和我村村风文明。通过村容村貌整治,提高和增强了农民群众爱护环境卫生、自建家园的意识,村风民风尚得到有效改善。

    2、基础设施完善。路面硬化解决了村民行路难,垃圾有了定点堆放处,村庄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治理;使我村的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观。

    3、提高了广大村民的生活质量。通过村庄绿化、路灯安装、文化广场器械完善,使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并且丰富多样化,焕发村民社会活力,对我村各项经济指标的提高和村民增收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在村容村貌治理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外援不足,主动性有待加强,解决问题办法有待创新,完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我们要戒骄戒躁,不断巩固、完善、拓展和提升,落实好村容村貌治理长效机制。下面针对存在主要问题提出以后几点工作建议:

1、建立村容村貌整治长效机制。针对今年的村容村貌工作,小石桥村制定了《小石桥村两貌整治工作方案》,并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做到定期开会研究工作,并制定村容村貌长效机制,以及专业卫生清理人员、定点垃圾存放处、定期清扫日等,确保整治成果长期保持下去。

2、集思广益,多方争取资金。村容村貌治理是一个全民参与、全社会关注的大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级政府在资金投入的同时,要加大对百姓的培训力度,不能让百姓总是躺在政府的怀抱里,要祛除那种“等、靠、要”的思想,不断发动村“两委”以及社会各界仁人志士,为村容村貌集思献策。          

3、针对部分村民意识淡薄,加大宣传力度。大部分村民对村容村貌整治非常支持,然而部分村民仍抱有无所谓态度,这就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村容村貌整治不仅入耳,更要入心。

小石桥村党支部

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推广

新时期背景下,农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离不开农业推广,通过加强农业推广,能够显著提升农民经济收入,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保证农业推广工作的成功开展,本文重点分析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1案例概况

宁乡县回龙铺镇地处城乡结合部、扼守县城西大门,是中西部二十一个乡镇进出县城的必经之地,具体内容见表一。宁乡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边地市农、林、牧、副、渔产品(粮食、经济作物、竹木材、工业用油及漆胶、禽畜产品、蚕茧蚕丝、干鲜果、干鲜菜及调味品、药材、土副产品、水产品特别丰富。

2新时期背景下加强农业推广的必要性

第一,加强农业推广,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推动农业改革步伐,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能够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农民作为农业推广的接受者,通过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能够提高其经济收入。第三,提升农业推广水平,可以更好的传播农业知识。农业推广人员结合宁乡县的具体情况,调整原有的推广机构,实现全面覆盖,提升当地农产品质量,真正实现增产增收目标[1]。

3提升农业推广水平的有效措施

3.1遵守因地制宜推广原则,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为了保证农业推广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要求农业推广人员全面了解该地区的农业条件,积极主动下田调查,掌握第一手数据,并结合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包括当地气候条件特点,科学选择农药,遵守因地制宜原则,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为当地农民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例如,在水稻病虫害防治期间,农业推广人员要遵守“少用药”原则,针对双季稻,传统用药早稻是2次到3次、一季稻4次以上,晚稻最少3次。通过采用专业的防治措施,调整原有的用药次数,早稻2次、晚稻2次,一季稻2-3次,真正达到病虫兼治,省工、省力、省成本目标。

3.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推广队伍,强化农业推广质量

通过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业推广队伍,能够帮助当地农民更好的掌握先进农业技术,奠定坚实的乡村振兴发展基础。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让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更好的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减轻广大农民的农业压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具体见表二。此外,在宁乡县粮食生产、生猪养殖、养鸡、养牛、蔬菜种植等领域,已经注册的种植与养殖专业合作社超过2000家,每家合作社均具备自己的种植基地或者养殖场所。当地农业部门需要积极引导农产品销售企业,主动和种植合作社联系,根据合作社提出的意见,改进原有的农业推广方案,保障农户的基本收益[2]。

3.3加大媒体传播力度,充分发挥农业推广的社会功能

农业推广具备直接功能与间接功能,所谓直接功能,主要指的是农业推广人员通过加强推广力度,能够更好的挖掘农民劳动力,提升农民的文化意识,可以利用媒体传播方式,将先进的农业技术知识传授给农民,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在农业推广过程中,推广人员还可以利用先进的媒体技术,网络平台,定期播放农家生活资讯,为广大农民提供良好的农业资讯服务。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农业推广,能够提高农民的决策能力,保证农业科研成果得到高效利用,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农业部门还要积极引进社会企业,宁乡县周边地市的农产品独具特色,销售企业能够逐步实现有计划对接,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在带动周边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丰富自身企业供货数量与品种。例如:石门的柑橘、湘西的水果加工、望城区的蔬菜、浏阳市的黑山羊、湘西黄牛、临武鸭等等,这些农副产品都已经成为了省内外,甚至国内外知名品牌,物流中心可以通过灵活的合作方式,扩大农产品销售面,真正实现双赢[3]。针对已经成功掌握新技术的农民,农业推广人员还要加强后期跟踪,及时了解各项农副产品的销售情况,根据农民提出的意见,积极改进农业推广模式,更好的适应当地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实现农民增产增收。针对成功的农业推广案例,农业部门可利用微博与微信等媒体平台,进行循环播放,不断扩大传播范围,让农民更好的认识到农业推广的重要性,并主动学习农业推广人员传授的知识。当然,农业推广人员还要主动和农民沟通,从农民角度来思考问题,打开农民心门,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3.4互联网+机制,提升农业推广效率

以往的农产品销售模式主要是实体店铺加物流配送,此种模式,在一定的时期内,仍然以农产品销售为核心模式,能够保证销售企业的销售量,但是,店铺租金昂贵,销售人力成本比较高。通过采用电商平台配送,实现一网通天下,能够显著降低销售成本,提高销售利润。农业推广人员可结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各个合作社的运行情况,推广互联网+机制模式,实现线上销售,提升服务质量,不断降低农产品配送成本。农业推广人员还要合理利用媒体,例如纸质媒体、网络电视媒体,做好全方位宣传工作,结合时下流行的“DIY”方式,利用亲子游乐、旅游观光体验活动,向游客展示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化流程[4]。

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范文第3篇

今年是恢复高考30周年,纪念是必要的,但我认为纪念的主题不能永远停留在对恢复高考的感激、对高考制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讴歌上。现在应该从单纯的怀旧转向改革,应该向前看而不是往回走。面对千百万仍然挣扎在“应试教育”苦海之中的青少年,面对未来的中国教育,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变革。

近年来,以应试教育、择校热、“上学难上学贵”为特征的教育弊病十分严重,教育品质与教育规模的巨大扩张形成了强烈反差。其实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价值,大致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高度政治化、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现在的社会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需要一场真正的变革。

我们的教育不能“目中无人”

1950年代起为迅速实现工业化的赶超战略、1980年代之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使我们过分强调了教育对经济振兴所具有的功利价值。对于一个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优先发展与经济增长直接相关的高等教育、工程技术,无疑有很大的合理性,但必须看到,教育还具有更为基本、更为重要的功能。现代国家的教育,不仅具有直接的经济功利价值,同时具有促进社会平等和社会整合,促进人格养成、心智发展及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等非功利价值。而后者是教育更为本质的功能,远在教育还没有获得直接的经济价值之前,这一功能就已经存在了。

人的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是现代教育同样重要的两翼。片面强调教育的经济功利价值,会导致教育价值的失衡、教育品质的异化,沦为“目中无人”、见物不见人的教育。可以看到,当前我国人口素质的落后不仅表现为平均受教育程度仍然较低,而且表现为接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人在“做人”的能力和公民素质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这正是教育中“人”的价值缺失、教育功能异化的结果。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实践,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一问题。1960年代之后,拉美国家认识到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视之为教育最重要的价值,其后果却是造成教育的两极分化,在白领阶层兴起的同时,产生了大量文盲,加剧了贫富差距和社会动荡。有鉴于此,墨西哥于1980年代末重新提出教育改革的目标是“让高质量的教育和平等的教育机会真正向一切人开放,实现平等的增长”,1990年代初又提出了“公正的现代化”的社会理想。

面向全体学生还是少数优才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人。能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人的成长、幸福、快乐是最重要的教育目的。这意味着需要改变强烈影响我国教育现实的国家主义、精英主义、经济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教育价值,围绕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进行民主的教育、活的教育和有用的教育。

多年实践已经显示,要求学生“全优”已经成为家长、老师的一种心理定势,成为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发展。与计划经济体制倾向于批量培养、塑造整齐划一的“标准件”不同,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每一个个体的活力和创造性上的,若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主性、主动性,还有赖于个性的充分发展。

那么,教育是面向大多数人,还是主要培养少数优才?这涉及对教育价值、教育功能的基本判断。长期以来,中小学的重点学校制度造成了一种面向少数优秀学生的教育价值,它成为升学教育的基础。今天重申教育的大众主义价值,就是要改变主要面向城市、面向重点学校,着重培养少数尖子的精英主义教育价值,转为面向大多数人、面向全体学生,并且优先关注弱势地区、弱势人群的教育,恢复教育的公平性和民主性、人文性,使教育真正成为社会文明和道德的灯塔,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源泉。

接续被中断的历史进程

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价值,不仅是针对泛政治化的国家主义、经济主义、功利主义,也是针对学校教育中的学科中心、考试主义。20世纪初,杜威领导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曾对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陈鹤琴的“活教育”等都曾为重建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今天,我们应当重新接续这一被中断的历史进程。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脱胎自杜威的教育哲学,却是为解决中国教育问题,在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本土化、民族化特征。他将生活教育定义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其实,生活教育的反面就是升学教育、应试教育,其基本特征就是“与民众生活无关”,只对考试升学有用。

构建面向未来的新的教育理想、教育哲学,本质上是民族的现代教育文化再造的任务,即五四时期提出的民族的新文化再造的任务。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回答,这一新文化构建的任务是否已经完成。

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范文第4篇

本章教材内容系人教版(2012)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地理上册的最后一章,主要落实以下课程标准要求:①通过实例,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例如,大洲与大洲间、国与国间、国家内部间都存在差异,这里主要突出世界不同国家间的发展差异。达成这一要求的途径是“通过实例”,可从经济水平、生活水平、医疗水平、教育水平等角度例举某两个国家发展状况,通过定量分析和直观感知来认识其差异。②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本条标准是对上一条标准的拓展与深化,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建立相应的空间观念。对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突出“北”(多数位于北半球北部),对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突出“南”(主要位于北半球南部和南半球),便于学生理解新闻媒体中经常提到的“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的含义。③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本条标准是对前两条标准的进一步拓展,从学生容易理解的经济领域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从我国现实来看,经济的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企业面向世界市场以及世界同行业的竞争,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资金、人才。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生产活动的国际化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资料了解不同地域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结合图文资料比较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生活、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差异;利用地图分析归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特点,理解“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的含义;举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运用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互助探究、展示交流等活动,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是有差异的,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划分依据,归纳其分布特点,理解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逐步形成运用资料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地域发展的差异,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激发为民族振兴、国家崛起而努力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通过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三、教材分析

世界各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世界也在不断发展与变化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地球村”内联系日益密切,因此教材继前四章介绍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了解世界自然环境特征、居民与聚落的情况后,安排最后一章“发展与合作”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不同地域的发展差异,寻求更好的合作,促进不同地域的共同发展,为以后区域地理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章内容与实验教材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课标对地理性不强的“国际组织”等已不做要求,因此教材也将这部分内容删去;同时,将实验教材中有关国家的不同分类及国界、领土等专业性比较强且与课标关系不大的内容删去,将与思想政治、历史相重合的国与国关系原则内容淡化处理。通过“地域发展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和“国际经济合作”三部分来重新组织教材,落实上述三条课程标准要求,三部分内容呈递进关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

第一部分“地域发展差异”:包括三段正文、两幅(组)图和三个“活动”,从不同角度介绍地域发展存在差异,重点突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以落实“通过实例,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课程标准要求。第一段正文首先点明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然后以欧洲和非洲为例说明地域发展存在差异,并辅以图5.1“世界灯光影像图(2004年)”直观感知世界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第二段正文则由全球具体到国家来认识地域发展差异,结合图5.2“不同国家发展水平差异”的图组案例,从经济、生活、医疗、教育等不同角度对比感知不同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进而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划分。第三段正文则进一步点明国家内部甚至一个城市中也存在发展差异,回扣标题。本部分“活动”围绕“世界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与拓展,也是与之前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认识发展水平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第二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包括三段正文、两幅图和两个“活动”,是前一部分内容的深化,重点介绍两类国家的分布特点,落实“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的课程标准要求。第一段正文介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辅以图5.3“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落实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空间观念。第二段正文依托图5.3从整体上点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特点,进而介绍“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的含义。第三段正文则通过中国、印度的实例,点明发展中国家也在不断发展,甚至在一些方面超过发达国家。本目的两个“活动”围绕“不同国家的发展差异”这一主题展开,依托图5.4“部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进一步认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及分布。

第三部分“国际经济合作”:包括三段正文、两幅图和一个“活动”,是前两部分内容的自然拓展。因为存在发展差异,产生种种自然和社会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来解决。教材抓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关键的经济合作展开,认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落实“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的课程标准要求。第一段正文阐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段正文重点从经济的角度认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并通过图5.5“美国某品牌手机关联企业的分布”直观感知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意义。第三段正文结合图5.6“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说明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本部分的“活动”围绕“认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的不平等”展开,认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紧迫感。

四、教学建议(1课时)

新课导入:可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导入,如不同家庭的发展差异、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差异、山区与平原的发展差异,进而拓展到全球的差异,自然导入新课。

地域发展差异:对于本内容的教学,不管采取哪种导入方法,都要抓住“差异”这一主线展开。既要引导学生明确大洲间和地区间的发展差异,更要明确国家间的发展差异,也要明确国家内部的发展差异,重点是国家间的差异。可提前布置学生课下搜集地区差异、国家差异的资料,在课上展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时,可首先结合第一段正文中欧洲和非洲的案例点明其发展差异,利用图5.1进行验证对比,然后让学生展示所搜集的资料进行说明。第二,从经济水平、生活水平、医疗水平和教育水平等方面认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理解其划分的依据。充分发挥图5.2的作用,通过直观对比来认识其差异。第三,利用“这种差异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的设问引入“活动”内容的处理:对于“活动1”,让学生对照图5.1和世界地图说出灯光最亮区的分布,进一步认识区域差异。对于“活动2”,通过提问“灯光最亮区主要分布在沿海还是内陆?”引导学生归纳出沿海地区较内陆地区发展水平高的事实。对于“活动3”,引导学生利用图5.1对照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气候图,分析灯光最亮地区的地形和气候各有什么特点,认识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现代化

我国是农业发展大国,但大部分地区农业基础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也成为影响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强化信息技术的融入,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同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但农业经济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系统性,因此在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过程中,要从各方面入手,促进农村经济效益提升,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1农业信息化涵盖的主要内容

1.1农业生产信息化

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以土壤环境、气候环境、水文条件及各项生长指标相关数据为基础,在农业生产信息化背景下,农业技术人员与广大农户依赖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对以上信息数据进行精准分析与判断,为农业生产制订出科学合理的计划,以此为农作物生长与畜牧业养殖创造最佳条件。例如:农业技术人员要在充分了解农作物生长的情况下,施撒化肥农药并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确定化肥农药的施撒用量,以此实现精准施肥,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1.2农业科教信息化

新时期背景下为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种植方法,相关技术部门要扩大对广大农户的宣传教育力度。传统工作模式下,相关推广人员主要通过现场培训或座谈会的方式开展宣传工作,但这样的宣传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农业技术传播与推广成效。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广大农户在互联网技术与终端技术的应用下便可获取最新的农业信息,农业科教工作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实现,不仅极大地节约了农业科教成本,还扩大了科教工作的宣传力度与辐射范围。

1.3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在进行农作物种植前需要对土壤酸碱度及养分进行检测分析,保证区域范围内种植土壤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在具体检测分析过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快速掌握土壤环境的各项信息。此外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对光照、水分、氧气等自然条件也有一定的要求,农业技术人员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相关数据信息,为农业生产过程各环节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信息,以此保证农作物质量与产量。

2应用农业信息化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必要性

新时代背景下,农业信息化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农业经济未来发展目标,对农业经济进行结构调整与更新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在信息化技术支持下,能够进一步对农业结构进行升级与优化,以此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同时为日后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参考。高效灵活的应用农业信息化能够掌握整个市场环境的信息内容,便于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以持续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各项资源应用效率,有效协调各生产环节与步骤,将农业技术信息应用到日常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不断增长。农业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推动基层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改进与提高,还能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方便政府掌握多样化的市场信息动态,并对农业产业经营者予以更加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为促进农业经济活动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1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指导

虽然我国农村地区生产经验丰富,但在农业技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农业生产经验难以满足当前农业发展趋势及社会需求。对农村地区农业产业进行信息化整合能够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现代化指导,使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再单纯依靠传统的种植经验,改变自发性农业生产状态,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性、计划性与技术含量,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改变农民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理念,让农业产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统一农业生产管理,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产品品牌,提高农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提升农村地区经济水平。

2.2为先进的农业经济模式奠定基础性保障

近年来一些率先尝试应用农业信息化生产模式的农村地区在农业发展水平上得以显著提升,可见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信息化生产模式为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农业产业管理中实施科学合理的计划方案,并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改进与完善,从而促进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科学稳健发展,不仅有利于农村地区建立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生产体系,还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农业资源整合与分配,彻底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根据农村地区现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优化发展,在根本上提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速度。

3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信息技术并未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

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力度与范围相对较小,尚未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由于我国可用耕地面积较小,诸多地区依旧处于小农种植农业生产状态,对农业信息技术推广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同时,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以高度发展的农业机械化为基础,近年来我国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也得以显著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并未具备支撑信息技术大规模应用的程度。我国在农产品销售流通领域及土壤环境气象检测领域对农业信息生产技术的应用都有涉及,但受限于农业信息生产技术应用范围有限及诸多客观因素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尚未实现信息技术大规模应用[1]。

3.2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研究开发基础投入不足

造成信息技术难以大范围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另一因素就是农业生产研究领域在信息技术研发方面投入有限。例如:在农业地理信息系统部分,此项技术核心内容升级优化的周期通常在1~2年,西方国家在此方面投入了近40亿美元用于硬件技术升级创新,但我国在此方面投入力度十分有限。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受限于市场经济环境下,投资需要以利益回报为标准进行衡量,但农业技术研发周期较长,难以在短时间内回收成本,虽然我国一些农村地区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但受限于农业领域信息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因此影响了现代化农业模式的发展[2]。

3.3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生产中的规范性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在推行农业信息化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农业信息化生产的规范性依旧有待提升。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在农业信息化生产过程中未能规范应用农业机械,则无法大规模推进农业信息化生产进程,难以对区域范围内农业生产标准进行规范与统一。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在农业机械化方面依旧存在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应用不成熟的问题,并直接影响到农业信息化生产规范水平,有些农户虽然应用了信息技术进行农业耕种,但受操作人员技术水平限制,其对信息设备的操作与了解不够全面,因此难以达到预期成效,农户购买的农业信息系统在性能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之一[3]。

3.4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始终存在问题,主要是因为高校毕业的农业专业人才难以适应农村生活环境,使得农村信息化建设人才十分匮乏,特别是在互联网、计算机、物联网等高端技术方面,这些领域对技术要求较高,现有的农业信息技术从业人员难以满足这些领域的技术要求,造成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缓慢[4]。

4优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模式的有效对策

4.1拓展农业信息化资源渠道

单纯依靠地方政府的力量难以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体系,因此需将社会公共资源力量投入到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中。为此要打造农村地区社会公共资源对接平台,并以平台为载体对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及相关政策进行及时更新,在政府的引导下,带动社会公共资源与市场资源参与到地区资源整合中,发挥出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5]。

4.2提高农业信息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为解决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化应用问题,要改变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工作重心,即主力量从农业信息技术推广为核心向农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为导向的工作方式转变为指向,以产业为中心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农村地区要以农业信息化产业为载体,尝试探索不同的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在资金技术、政策引导方面均向农业信息技术产业方向倾斜,将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工作重点,建立长效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并将农户的生产与生活纳入信息技术产业整体发展中。政府部门要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农村地区招商引资奠定良好基础,吸纳更多的市场资源,以此更好地指导农村地区农业信息产业发展[6]。

4.3加大农业信息化生产推广监督力度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户在农业信息化应用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农户尚未掌握复杂的农业信息化操作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工作也经常遇到问题,虽然一些农村地区开展了较长时间的农业信息生产实践推广工作,但农户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农业信息技术时,依旧存在操作不熟练、操作能力低的问题,地方政府要加快对农户应用农业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同时重视农业信息技术推广监督工作,确保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效率,形成体系健全完善的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机制[7]。

4.4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信息技术涉及范围较为广泛,辐射面较大。在进行农业信息技术推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此确保农业经济管理能效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各地农业主管部门需要对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内部培训,并建立相应的内部培训制度,在培训过程中讲授计算机、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知识,并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与讲解,以此提高现有技术人才的专业水平。同时农业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拓展人才招聘渠道,扩大在第三方招聘平台、互联网招聘平台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以此保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质量,为进一步发展农业信息化工作奠定良好基础[8]。

5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也在逐渐发展。本文基于当前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分析了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力度不足和农业信息技术研发投入有限的原因,以及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生产中使用规范性低的因素,提出了进一步延伸拓展农业信息化资源的途径,提高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实施方向,以及强化农业信息化生产推广工作监督力度的有效对策,提出专业技术水平提高的具体方法,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雯.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9,39(9):169-170.

[2]魏朝风.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相关分析[J].北方经贸,2015(6):42-43.

[3]李振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分析[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4):2.

[4]邵士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分析[J].冶金管理,2020(3):195,197.

[5]杨玉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研究[J].乡村科技,2020(14):68-69.

[6]姬树庆,马凤菊.信息化发展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分析[J].知识文库,2019(23).

[7]孟祥帅.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4):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