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前言: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曾明确指出,“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由此可以看出,审美育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道德修养,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进一步体现出艺术教育在立德树人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一、高校公共艺术课审美育德的原则
(一)是时展的需求。当前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改革的重点便是,改进美学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以及人文素养,进而全面的实施素质教育(2)。审美育德对于维护社会的平衡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重要,这也是其他教育无法取代的。试想一下,在实际生活中,若是有人缺失了审美或者育德观念,无法正确理解审美育德理念,就很有可能缺失掉正确的价值观与信仰,难以明辨是非,最终甚至做出威胁社会民生的事情,给人们的安全带来威胁。现在的各高校里,不少大学生因学习压力过重或者别的诸多因素,导致心理上的障碍或者拜金、享乐等负面情绪逐渐增多,对于善恶最基本的认识也很难辨清,甚至有些学生有愤世嫉俗情节,而且并不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些都很有可能导致他们做出出格的举动,莘莘学子的大好前程就这样被浪费。而美学教育不止是外在美的表现,更是在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能力的培养上是很关键的一点,至于育德教育,它能够帮助到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以及由秩序和规则的生活理念。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学生在审美育德上的修养。
(二)审美育德的完美融合是塑造完整人格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育更倾向的是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输送,很少真正关注到学生的审美与育德教育,这样很容易致使学生的人格不完整。审美教育与育德教育本着一个相辅相成、相互连接的关系,二者在教育中完美融合能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培养出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让学生今早成长为社会主义的优秀人才。
二、实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审美育德功能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教学模式。审美育德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还有待高校的探索,这个过程也需循序渐进,不能急于一时。首先必须对高校公共艺术教学的教学目标做一个明确了解,并且在制定教学大纲或者教学方法时,要把目标放到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以及整体道德修养上(4)。再一个,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后,对教学的内容也要深入透彻的了解清楚,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在全面清楚教学内容后,更要重视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时,强化艺术教育中的审美育德教育,因此,其教学内容必须充满正能量,选用那些能够突出民族功能特色、同时又不乏时代气息且积极向上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既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主观审美,而且也突出了审美育德的教育功效。最后,审美育德的一个重要教育方式就是对其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体现,设置相应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还可以采用课堂情景教学,基于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之上,经过艺术鉴赏、艺术表现以及艺术创造等形式,让学生对艺术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理会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学生对美的欣赏与创造活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正确价值观,认同当今社会主义下的思想道德。
(二)扩展教学实践活动。不同于别的学科专业,艺术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学中,合唱作为教学时常见的教学活动,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其施行力高、影响范围广,育德功能相当明显。还可以经常性的带学生参观一些价值观正确的讲座、演讲以及电影话剧等等,或者是定期举办班级联欢会,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等等,这些课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正确的价值观,其审美育德的功效相当不错。另外,除了欣赏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作品之外,学校还可组织学生自行创作符合本校精神以及价值观正确的歌曲、绘画作品或者小说散文等等,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审美育德能力。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旁协助,帮助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对于不健康作品或者理念要积极自觉地进行抵制,让学生的艺术审美情感和道德品质进一步的得到提高。由此可见,艺术教育中生动的插入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育德的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到审美育德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在上课时没有了传统的说教感,学生从心理上自然不会产生反感或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审美观念,对学生的成长百利而无一害。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艺术课审美育德的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能提升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帮助学生在艺术造诣上更进一层楼,更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人生价值观念,从而让学生在社会上不止是成为专业技能型人才,而是兼具知识与审美以及道德的三重优秀型人才。同时在审美育德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也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只有当教师本身具备了“审美育德”,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到学生。审美育德教育所能描绘的远不止这些,因本人才疏学浅,对其认识尚还不够透彻全面,再加上篇幅限制等因素,其余便不再做赘述。
参考文献:
[1]徐亚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2]北京联合大学赵思童.审美育德之道[N].中国教育报,2014-07-26004.
关键词:课程改革 新教材观 整合方法 整合原则
《课程标准》就教材问题提出了“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用渠道” 的教学新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教材活用问题,如对教学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重要的是强调教师在教材灵活使用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师的知识和才智是一种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应包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研究教育教学的同时应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然渗入教师的才智,从而增加教材的资源内涵。
Harmer 在 How to teach English 里提到教材的使用问题。他认为,正是因为教材中一切都不是很精彩,也正是因为教师要把自己的个性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为此,对教材的补充、改编、替换就显得如此重要。正是在这时,教师为学生的利益与教材的沟通才真正起作用。
基于以上新课程理念,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需要,树立新的教材观,深入研究解析教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从教材整合方法、整合原则两个角度,阐述一下初中英语教材的整合。
整合方法
方法1――转换。学生学习的材料如果是可以感受到的、生活中能触及到的,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更加主动感兴趣。在教材中的某些内容,由于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迅速发展,某些内容会逐渐脱离我们生活的实际,失去生活感、时代感,因此我们把不符合学生认知现实的转换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
方法 2――拓展。新目标英语这本教材,在七、八年级教材中,阅读类的短文大多是短小型的,缺乏丰富的文字素材和信息。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依据教材中文章的内容,从课外精选具有时代气息或学科前沿成果的资料,或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素材,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增加学生的思维量。
方法3 ――删除。对于不符合教学目标的内容,像某些听力练习、复杂的句式、较难的语法知识等不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舍而弃之。
方法4 ――调序。我们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教学的需要,改变教材原有的编排顺序,进行单元内部教学顺序的调整或者是教材单元之间的顺序调整,使之有利于教学的展开和学生的接受。
方法5――深化。我们通过教材的主题思想、情感渗透、知识内涵等方面的深化,来实现我们教学的三维目标。如有关人物传记的叙事型题材,我们通过挖掘相关励志故事激发学生对成功的渴望与追求,有关食物、游乐、旅游型的说明文题材,我们通过挖掘相关风俗文化的介绍进行文化价值观的渗透,有关生活、成长的议论文题材,我们通过主题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这些恰恰是中考英语话题考点。
整合原则
教师在整合教材前,首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中考考试说明,分析教材、“吃透”教材。英语教学是一个整体,教材也是一个整体。教师要用整体理念为指导对英语教材进行全程整合,才能够清楚地知道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应该如何整合教材。
总之,在教学实际过程中,我改变了过去较为孤立的使用教材的做法,以新课标作为指南,树立了科学的教材观,增加了教材整合的智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靳玉乐、宋乃庆、徐仲林:《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郭晓明:“论教师教材观的转变”,《课程研究》,2001年第3期。
咨询;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9—0023—01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班主任作为教学和管理的排头兵,身处教学阵地的最前沿,时刻与学生打交道,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掌握得最清楚、最完整。因此,应该责无旁贷地挑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担。
那么,班主任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笔者从两个方面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把握好一条主线和两个原则
1. 一条主线——以学生为核心。班主任的工作,不管是教学还是管理,始终都以学生为核心。只有把握住“以学生为本”的主线,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才能使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班主任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思想,经常和学生谈心交流,经常表扬和鼓励学生,尊重、关心和关爱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生活的热情,这样才能给学生创设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使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两个原则。(1)坚持言传身教。学生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正处于发展时期,模仿性极强。班主任平时如何处理学生间的关系,如何待人接物以及平时的一言一行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做好“榜样”作用,率先垂范,积极发挥“正能量”,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坚持共性与个性并存的思想。班主任工作面对的是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作为团队之中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到个性的存在。班主任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爱好、追求和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改变过去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教育模式,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心理健康辅导,为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
在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班主任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不能死搬硬套。
1. 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有利于促进同学间的人际交往,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在集体中的乐趣,使不同才能的学生找到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班主任可以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设计时要思考选择什么样的载体来开展集体活动,怎样开展才能让内向的学生能够大胆表现自己等,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2. 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主题班会中班主任和学生共同研讨所产生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主动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所以,班主任在召开班会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学生的细微心理变化,善于发现学生表述时语言和情感上的转变,理解学生没说出的深层次意思,适当加以引导,解开学生心中的症结。
3. 举办心理学常识讲座。班主任要经常举办一些健康教育知识、青少年生理卫生、心理健康技能等讲座,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和生理学知识,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养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4. 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各学科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班主任可以联合各科教师挖掘新课程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做到教学目标中有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学设计中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坚持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1、师表性原则
班主任的为人师表不仅影响着全班学生的言行,而且对全体学生的道德情感会产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通常情况下,学生不仅听老师怎么说,更会看老师怎么做。所以,作为班主任,要时时在道德、品行、人格、作风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一定不做。
班主任要做惜时守信的模范;对待学生应平等相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做到感情丰富,情绪稳定;要有一种亲和力,使学生产生亲切感。通常班主任的人格修养和表率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折射到班级的班风学风班貌上,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客观性原则
班主任工作应从变化的客观出发,防止认识上的主观主义。我们每天面对的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思想、兴趣、爱好、健康、生活环境和家庭条件等都不一样。所以作为班主任平时要多注意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3、公平公正性原则
班主任在工作时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处理每一件事都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绝不能分亲疏和感情用事。对学生的批评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讽刺、挖苦、谩骂,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合理、不偏不倚。
4、民主性原则
在班级管理上,班主任和学生应具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也就是说班主任在工作中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要真心实意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要与学生交朋友,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并善于采纳正确的建议。作为班主任,在育人工作中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给学生造成无形的伤害。
二、班级情境教育的艺术
1、情感育人法
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要求班主任要学会用真诚的情感去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在生活学习上对学生多帮助,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学生会对班级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关心,他们便会情绪饱满地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良好的班风。因此,情感育人法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方法。
2、激情渲染法
激情是一种活力的体现、自信的洋溢,传递出奋勇向前的昂扬斗志。拥有了激情,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都将得到增强。作为班主任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多多鼓励,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充满激情。
3、心境疏导法
班主任与学生在感情上的沟通和疏导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有件事对我触动很大,班里有位学生,平时性格开朗,成绩在班里也名列前茅。但在一次期中考试后因成绩不理想而变得有些垂头伤气,而且还经常上课迟到。课间,我就把该生叫到办公室,问他原因,他低头不语,于是当着很多老师的面我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此时的他不但不说,反而表现出很不服气的样子。我当时差一点“发火”,但忍了忍,心想他是不是还有其他隐情不便在众人面前说。于是我就让他先进教室上课。大课间休息时,我和他单独地进行了谈话,得知近期他爸爸在外打工,妈妈因病住了院,姐姐又忙于即将到来的高考,家中无人照看住院的妈妈,因此而影响了学习。为此,放学后我及时到他家里了解,情况属实。并且在医院当着她妈妈的面对他前期在班里的表现和成绩都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也客观地说明了近期的存在的问题,对他的今后提出了一些希望。并告诉他今后有困难时应及时给老师讲,老师和同学们会给你帮助的,不要埋在心里,影响情绪而耽误学习。第二天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一切恢复正常,学习成绩很快赶了上去,到了期末考试总成绩就进了班里的前三名。作为班主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我们的教育他才能接受。教育的方式方法多一些,对路了,教育才会有效果。
4、换位移情法
班主任在工作时,必须把学生当作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去看待,要理解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用当事人的眼睛去看,用当事人的耳朵去听,用当事人的心去体会,设身处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行为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而不是把师生关系看成是简单的管理和被管理的上下级关系。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如春风化雨般被学生所接受。这样,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特别是对犯错误学生的教育一定要善用“换位移情法”。
一、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原则
1.“寓教于乐”的原则
“寓教于乐”指的是将教育寄予在乐趣中,将知识融汇到玩乐当中传授给学生。通俗地讲,就是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不断地获得新知,通过艺术和美的形式来进行教育。可以一句话将其概括为:学得开心,开心地学。这条原则的基本涵义是,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学习。也就是说,教学是在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的状态中进行的。情感心理学实验证明,当一个人处在快乐、兴奋的情绪状态时,最能发挥其智能水平,因而,轻松、愉悦的心里环境是个体进行智能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外语的潜能。
2.“以情施教”的原则
以情施教,情感交融。教师应以自己的高尚道德情操去影响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促教、情感交融的教学效果。以情施教有利于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和相互交流,是能够促进学生产生情感、提高学习能力的一个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愉快和舒适,调节和释放学习过程中的紧张和压力,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重新唤起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和希望。
3.“情感迁移”的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显著的迁移功能,主要指一个人对某些人或事物的情感可以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对象身上。正如古语有云,“爱屋及乌”、“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英语教学中的“情感迁移”原则,即让学生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适时转换角度或角色,体会文章中不同人物的情感特征。英语教学中的情感迁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教师的个体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影响极大,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理论水平和自身的人格魅力等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使其在情感上不断得到熏陶;其次,学生能够被所学文章内容的背景、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所感染。因此,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认真感悟文章原作者的情感,注意情感的迁移,寓情感教育、品德教育于文章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受到精神的感染和情感的熏陶。
二、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1.转变观念,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所在。首先,教师自身要转变观念,英语的学习不应该再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听”的过程,而应该是师生平等交流、互动、学习、合作和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不仅仅是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更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既要看到并鼓励学生的长处,又要发现和尊重学生的不足。要善待每一位学生,正确对待他们所犯的每一次大大小小的错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对他们的错误和不足进行耐心分析和疏导,以情动人,勉励其制定目标,取长补短。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对那些厌学、不学的学生要细心开导,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控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和亲切感,成为学生们的“知心大朋友”。此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意志力水平的不同,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学习上的每一次失败和挫折,引导他们从低谷走向,从失败走向成功,使学生体会到探求知识旅程的艰辛和获得成功时的那份喜悦,从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习和人生。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章节的内容合理创设情境。课前,可以由教师首先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钻研课本,并要求学生在阅读和学习课本内容的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继而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运用已学过的语言知识和经验来思考和解答自己的问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提问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自己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习惯。
3.因材施教,努力挖掘英语教材及西方文化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
英语教材的章节内容本身就包含着很多情感资源,教师在讲授文章语法、句式和内容的同时,还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资源,并运用自身丰富的情感再现教材内容中所蕴涵的道德感,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继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教材中能激发学生积极情感因素的内容相当丰富,既有对人性的赞美,对亲情的歌颂,对人生哲理的追求,也有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等。例如,中国人与西方人在面对“赞赏”时所表达的情感是截然不同的,中国人习惯谦虚地用“哪里哪里”来以示礼貌,而西方人则会比较直率地说“Thank you very much”。课堂讨论应着重挖掘文章所表现的主旨和作者隐喻的情感因素,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与学生一起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思想情感交流,努力使师生达到情感的共鸣。教师还可通过英语教学方式上的形象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展示英语语言本身的魅力,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效果。这一系列的情感教育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外语及西方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极大地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
4.言传身教,将情感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俗话说得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课堂组织方式等都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及学习效果有着极强的感染性,老师们健康、热情、开朗的形象以及风趣幽默的课堂言语更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有力保障。教师教育学生不应局限于传道、授业和解惑,更应通过言传身教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情感教育重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但课堂上师生交流的机会毕竟十分有限,学生个体的情感教育难以有效进行。因此,在课外,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关心和了解学生在学习、思想和生活上的困难,特别是一些“孤僻生”和“后进生”。要做到全身心地投入情感,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体现情感教育的真谛所在。课外的情感教育是对课堂情感教学的有益补充,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积极效应。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注情感教育可以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外语教学反过来又能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健康优良的情感。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灵活渗透情感教育因素,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在促进学生英语认知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潜能,完善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继而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应用和实践等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必将对学生个人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 胡春洞.英语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 文卫平,朱玉明.外语教学情感障碍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
[4] 郭笑宁.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教育前沿,2009(4).
[5]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