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音乐教学实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音乐美育;教育教学;全面发展

音乐是一种艺术。21世纪,在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下,高校各个学科门类间呈现相互交融渗透,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是大势所趋。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行、高尚的情操情怀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音乐美育的界定

作为高校,要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就要满足广大高校大学生对优质丰富美育教育教学资源的期盼,弘扬我国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强化普及艺术美育教育,形成课堂教育教学、课后活动实践、艺术文化氛围、舞台作品展演四个方面为抓手的高校艺术美育教育推行体制机制,增强艺术氛围,引领学院发展潮流,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感悟音乐,体味生活。(一)什么是音乐教育。音乐是由有规律的乐音相互组合所构成的,诉诸人的听觉的艺术形象,表情达意,反映社会生活,传达美好愿望。“音乐教育是连接音乐和教育的桥梁和纽带。音乐教育是集知识文化教育、艺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美育等于一身,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文化艺术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无论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还是专业知识的架构、艺术素养和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二)学生特点分析。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网络的迅速传播拉进了人民与世界的距离,同时铺天盖地的网络讯息,包括消极和极端的言论或视频也有可能在网络上横行。在大学生三观树立的重要关口,潜移默化的舆论氛围就可能给大学生的心灵和成长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学生在道德情操、思想品德等审美教育方面的培养,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乐观向上、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在学生一生的发展过程中都显得尤为重要。(三)打造音乐美育“双线”通道。为突破传统的音乐教育教学模式,要在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构建音乐通识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的线上线下“双线”通道新模式,推进美育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在传统教育教学的课堂模式基础上,寻求多种途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长需求。教师利用超星学习通、钉钉、腾讯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创建线上课程教学通道。同时,重视过程性的学习成果,运用翻转课堂等让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充分的分享和交流,改革课程教学考核评价机制的评价标准,以满足当代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二、音乐美育和音乐教育的关系

“美育,是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以塑造完美人格为终极目标的一种审美教育。”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进程中有着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等陶冶情操的作用,这一作用同样也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美育目标。(一)陶冶情操。美育的本质特征是情感性。美育作用于素质教育主要在于“情感”两字。关于音乐教育在实现美育中的重要作用,我国近代教育家王国维曾提到“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美育凭借其陶冶情操、养性抒怀、高尚纯洁的深刻体验,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创造价值和精神境界。(二)打造人生。在美育教育中,人作为情感动物,运用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美育手段,运用多彩丰富的娱乐方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学会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打开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新局面,潜移默化地通过美化学生美的心灵,进而美化人生。(三)增强审美。作为一种高级精神活动而存在的审美,人的主观意识起着决定性作用,有无正确的审美意识,是衡量一个人区分是非善恶、美丑的重要尺度。因此,利用“双线”新通道的教育教学新模式,鼓励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品质的关键,这也是审美的终极教育目的。

三、音乐美育的培养与打造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加深,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在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加强对音乐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促进美育与音乐教学融合,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大学音乐美育主要阵地。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对学生教育的主要阵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今的素质教育,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之外,“第二课堂”等多种阵地和教学模式的创建,能够让学生快速参与其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兴趣,满足学生对音乐美育的个性化需求,美育教育也得以逐步向远处延伸。(二)学生的培养方法。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接触多元化的音乐知识理论,构建完善的音乐知识体系,强化自身创新力和想象力,学会在有限的知识体系中创造无限的创新力。其次,使学生全方位感受到作品中潜在的良好道德思想与品质,有效释放心理压力,合理宣泄负面情绪,感受音乐作品的德育作用,辅助学生培养高尚情操,推动高校促进道德教育发展。最后,通过音乐舒缓情绪、释放压力,结合音乐疗法,让学生身心愉悦,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维持学生身心的平衡状态。(三)高校教师的培养。名师出高徒,无论是培养学生的三观还是审美能力,一位优秀的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和学校的发展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高校教师该如何培养呢?一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创新音乐审美教育思维,有效发挥审美教育意义,提高教师个人素质的培养以促进带动整个教育教学队伍更好地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二是突出美育的中心作用。注重高校音乐课堂中美育的可持续发展,以主修课和选修课为主要课程模块,社团活动模块加以辅助,建立以美育为中心的科学音乐美育体系。三是因材施教,因时施教。根据音乐专业不同的教育教学理论,制定和编写通俗易懂、结合学生实际的音乐审美实践课教学内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当代艺术观念和社会审美特征,注意音乐的即时性。

四、音乐美育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体验,是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特性。只有美的艺术,才能让大学生在学习中融入音乐作品,调动学习热情,获得美感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感受音乐中的人物美、景物美和意境美,调动学生的积极想象,让学生在个性化品读的过程中掌握音乐的意境,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分享,促使学生将对音乐的审美理解表达在情感中。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从对作品的体验和欣赏中把握音乐和感知音乐的美。(一)大学音乐美育教育的途径。通过艺术家分享、专题讲座、专场音乐会、周末音乐沙龙、个性化工作室、知行讲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给学生创设高雅而浓郁的艺术氛围,让学生走在音乐的最前沿,了解并掌握即时动态和信息,感受多元特色音乐文化,从而开阔视野。(二)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的美育意义。一是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将理论和实践巧妙结合,让学生感受不同体裁和风格的作品,认识和辨别不同的艺术形象,培养艺术情怀、拓展文化视野,汲取实际的精神力量。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音乐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其传递着人们对于不同生活体验的真情实感,因此音乐是人们表情达意和丰富情感的重要媒介,熏陶学生从“小我”到“大我”,“小家”到“大家”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关注小事、关注热点时事,培养坚定的爱国信念和民族意识。三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圈,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集体和团队的力量,随时调整自己的状态以适应群体活动。(三)大学音乐美育的教学成果。第一,通过有组织、有纪律、有计划的课程安排和沙龙、音乐会等多种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总结经验收获,培养学生自己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缩短学生和高雅艺术间的距离,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第二,在理解作品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在艺术歌曲的聆听、指导、修正和实践中,体会音乐之美。第三,筹建学生音乐志愿服务工作小组,“人人有活干、人人有激情、人人有责任、人人有收获”,提供广阔的施展艺术才华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所长,锻炼和展示其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刷新并增强个人存在感和获得感。

五、结语

本文根据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大学音乐美育教育教学模式,研究音乐教育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引导相结合、普遍性与个性化发展相结合,引导学生提高全方位的音乐感知力,从而使其对艺术、科学、生活产生正确认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这对于其他学科来讲,有着无可替代的特定作用。在未来的研究发展中,将进一步结合超星学习通、大学生慕课、学而思等线上云平台教育,完善资源配置,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音乐美育教育需求,搭建适应新时代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混合式大学音乐美育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疏贝,张天骄.新时代高校美育的问题辨析与发展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04):36-41,46.

[2]丁玲.新时代下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现状及改善对策[J].戏剧之家,2020,(20):175.

[3]颜佳玥.关于提升大学美育课程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20,(14):203-204.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75-02

进入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身体发育非常迅速,心里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感情充沛,想象力丰富,善于接受事物,内心比儿童时期过于复杂,审美心理发展进入“浪漫”时期。同时,他们的自制力较差,容易冲动,对待事物尤其是新生事物缺乏一定的辨别。分析能力,遇事易“随大流”,有一定的盲目性。这一阶段的教育一定要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正确、合理地引导,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1 音乐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道德教育不同于其他知识、技能的传授那么具体,它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且必须经过一个由“接受”到“内化”的原则。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是被动接受思想教育,必须经过学生主观能动地去吸收、消化,即“内化”,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因此,道德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采用的途径、方法及手段是其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

以往的教育实施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枯燥的讲述、硬性的灌输都不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甚至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对此,必须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采取易于青少年接受的形式,使之在愉悦的情绪中,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音乐教育有着其他教育所不具备的独特之处,它的主要特点是寓教于乐。音乐教育对于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的影响,不是通过强制手段让对象接受,而是经过难以察觉的、无形的熏陶、浸润而产生的深刻而久远效果的。因此,此种教育不同于政治的说教、理论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往往是寓教育于愉悦,在愉悦中受教育,使受教育者将感官中的快乐、美的享受和理智的满足、精神的愉悦紧密结合在一起。于是,受教育者往往是自觉自愿的、乐于受教。前苏联的教育学家苏霍林斯基认为:“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那些无法用语言告诉人的东西,可以用音乐的旋律诉说,因为音乐是直接变现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在这方面应当注意到,音乐是对青年的心灵起作用的不可替代的手段。”

2 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正是由于音乐能对人的思想和心灵产生巨大的影响,用优秀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对青少年进行正面引导,是指从中吸取有利身心发展的营养,进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今音乐艺术的发展是多元的,并且非常迅速、青少年学生所处的音乐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能够多渠道的接受丰富的音乐信息,学校音乐教育,已不再是青少年接触音乐的主体。他们从广播、电视等媒介得到的音乐供给之数量要远远大于学校的音乐课堂。当代青少年所听、所唱的音乐作品风格多样,题材各异,内容混杂,其中也不乏一些内容不健康的消极作品。在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中,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流行音乐,少部分人甚至发展为追星族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流行音乐、商品音乐已经对学校音乐产生了巨大冲击,削弱了学校音乐教育对青少年音乐生活的必要影响。青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自我出发、乐于索取、不愿奉献、怀疑一切、迷恋腐朽的心态有所滋长、学生的音乐审美价值观念混乱。

当前青少年的音乐生活体现了他们音乐趣味的转变,了解这种转变是对他们音乐教育的必要前提。青少年自发形成的音乐生活方式也成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的审美选择。他们认为“生活化”的音乐作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和心理特征,能引起共鸣。青少年处于自我意识萌芽时期,已渐渐意识到自身的一些身心特点,并形成了一种富有青春期特点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态度。因此,他们往往选择一些与当代生活较为接近的音乐作品。所谓“情绪化”的音乐作品,是指再现内心情感表现要求,这与他们的发展特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校教育偏重理智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情感生活贫乏有关。他们喜爱流行音乐重要原因是“发泄内心情感”,青春期发育产生对爱情的朦胧意识也使他们对爱情歌曲怀有特殊的兴趣。学校负担过重、思想压力大使恶魔喜爱“娱乐性”音乐作品的主要原因。他们在音乐作品的欣赏和自娱自乐的活动中,倾诉内心的情感,舒缓学习中的紧张情绪,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音乐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方法与对策

针对青少年音乐生活环境和音乐选择的新特点,学校音乐教育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既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也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无视学生的需要。

3.1改变观念

音乐教育同其他学科一样,既要求完成本学科的内容,还要完成人的一般发展所需的培养任务,即体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说到底各科教育都首先是“树人”的教育。已故著名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出的文章《三十年艺术教育之回顾》中就曾经指出:“艺术科何以不长进?……一向偏重于艺术的末技而忽略艺术的精神。”“普通教育是健全人格的教育,不是培植专门人才的教育。”“音乐科要使学生赏识音乐之美,应用其美,以增加生活的趣味,感化其美而长养和爱的精神,而不是但求学生都能唱歌。”这些观点对于今天的艺术教育观来说,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阐明了艺术教育的本质,明确了艺术教育的任务。作为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站在全面发展的高度上,正确认识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任务,进而运用音乐的特殊功能,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心灵发挥积极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说:“光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脆弱的,光有知识没有品行则是危险的”,是对社会潜在的威胁。

3.2对音乐教育任务的重新认识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范文第3篇

利用真实的视听材料如原版电影安排教学活动,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机会接触不同语言环境中英语为本族语的语言材料,而且也真实地呈现了异族文化,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选择合适的影片让学生“泛看”,即在不打断影片节奏的前提下,将影片分成几个片段,并根据交际法安排一些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每一片段进行一次,常安排在看电影片段之前或之后;有些活动由学生独自完成,有些以小组的形式完成。

一、必要性和可行性

由于电影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优美动听的主题音乐,因此合适的影片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用原版电影安排教学活动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愉快教学”的新模式。

我们的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已掌握了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同时从电视、收音机等的诸如流行音乐排行榜等栏目中,从因特网的网页上,学生都已初步接触过真实的视听材料。

将听说课引进教学课堂是对教材教学的补充和扩展,由某一话题入手,对影片中出现的语言信息加工处理,用交际性任务来组织课堂教学,使电影、语言素材、教学活动以及涉及到的文化知识、情感态度等有机地融合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因此用交际法安排原版电影教学活动是可行的。

二、注意的问题

原版电影大都有复杂的情节,学生要听懂、看懂有相当大的难度。如果只是简单地介绍故事情节,将电影从头到尾放一遍,提几个理解的问题,往往带来的结果是课前学生热情高涨,课后却因为看得似懂非懂而心灰意冷。其中不仅有语言上的障碍,如学生自身的词汇量有限、语言能力不强,某些人物用了生僻词汇或俚语、俗语等;而且还存在中西之间的文化差异。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然而,过多地中断电影放映、某些细节的过分重复,不但打断了电影的自然节奏,而且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三、解决的途径

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途径是让学生“泛看”电影。在不打断影片节奏的前提下,将影片分成几个片段,同时根据交际法安排一些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每一片段进行一次,主要是解决电影中出现的语言信息,并使这些语言信息有效的运用,因此活动常常安排在看电影片段之前或之后;有些活动由学生独自完成,有些则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有些活动得集体完成。

1.选择合适的影片。影片中语言的难度不宜过大,情节不宜太复杂。笔者倾向于选用沃特·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迪斯尼的动画片一般不长,约80至90分钟,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影片中的动画人物语音有鲜明特点,而且个性极强,影片中的对话充分体现了典型语言环境中人物的语气及用词特点,给教师留下了安排教学活动的巨大空间。

2.在放映影片之前一定要告诉学生:看懂原版电影并不意味着一点一滴完全看懂。只要理解了故事情节,领悟了其中的幽默之处,能完成教师安排的大部分学习活动,就很成功了。提醒学生注意影片中的典型人物如何使用语言,以及他们如何运用语言体现他们的个性特征。影片中的某些插曲和对话要能完全听懂,非一日之功,平时要多看、多听、多练、多积累。

3.一般每部动画片安排四个课时。以影片本身的节奏分段,每一片段之后安排恰当的学习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整部影片,让他们“深入”影片,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每个片段放映之前,给学生提一些他们能力范围之内的问题,给他们一些暗示,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这一阶段要处理影片中出现的语言信息,进一步落实学生语言的基础知识!

4.在学习活动中将学生分成对子或小组,完成教师留给的任务。这样每个人都必须参与,必须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完成作业。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把握节奏,并适时给学生以帮助。

四、影视教学的优势

1.这样的教学安排,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其好处不仅是使学生由被动地看转化为主动地看,而且给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让师生讨论文化差异。可供使用的论题如:

Whichdifferencesdidyouseein...betweenourandwesternculture/life?

Howwouldpeoplefromourcountryreact/havereactedinthesituation?

Whatwouldwedonow?

Whatdoyouthinkthecharacterinthefilmwilldo?

2.学生接触的是真实语言环境中地地道道的英语。借助声音和图象,学生不仅易于理解真实的语言材料,而且能逐渐掌握英语为母语者说话的语言使用特点。日积月累,可帮助学生突破听力理解的大难关,同时对他们的口语也有促进作用。

3.从交际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看电影的过程中,而不是消极地看。欧美教育学家认为,学生积极投入教学过程时,学习效果是最佳的。因此,安排在影片片段前后的学习活动,既帮助学生理解原片,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部分练习给学生提供了交流运用语言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课后的写作练习对他们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帮助。因此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通常约75%的学生对影片的理解程度表示满意,能回答大部分理解问题、完成练习,而这些学习活动并不影响他们对影片的欣赏。超级秘书网

4.看完电影后,教师把影片中的一些语义学上与中文特别不对称的用法挑出来给学生讲解。学生平时不可能想到这样来表达。因此,很多学生课后反映这样看电影让他们学到地道的表达法,而且印象深刻,使他们受益匪浅。

五、具体操作

可以参看教学实录。该教学实录的对象是小学生。为尝试该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在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开设了视听说课(研究型的教学实践),但只有小学课被制成教学实录。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音乐;鉴赏模块;初探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的文化体系和发展规律:科学让我们求真,宗教让我们向善,艺术教我们审美。但如何审美,每个人的感知却是各有不同。人们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从何时开始,怎么开始,是一个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需求需要得到一个持久和长远的提升。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学习丰富多彩的各民族音乐,拓展音乐文化视野,有益于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高中音乐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国家提出了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模块教学,高中音乐模块有: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六个模块。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引导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和继续。音乐鉴赏主要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是增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聆听丰富多彩的音乐,从中体验音乐的美,享受欣赏音乐的乐趣,增进对音乐的热爱,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和方法,都应该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教学原则,倡导对音乐作品整体的感知和体验,聆听音乐时,可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回答,采用集体对话(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作为一个音乐教学的具体实施者,谈谈我在音乐模块(鉴赏模块)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让学生懂得如何感受音乐

音乐艺术是声音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作者的一种情感,潜意识里,听到的就是好听或不好听,但这只是第一步,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感受音乐,简单的说就是从身到心,让学生学会用心聆听音乐,无论每个学生的感受如何。然后,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在作品里表现出来的感情诉求,是喜剧美还是悲剧美,是优美还是壮美等等。如:在欣赏歌曲《松花江上》教学中,教师先对作品进行简介,播放视频歌曲让学生聆听,并讨论交流,教师点评,分段聆听歌曲,启发学生谈感受,分析歌曲、学唱歌曲片段,完整聆听歌曲。教师可紧紧围绕歌曲《松花江上》这部音乐作品,通过设问,层层引导,使学生感受歌曲旋律的起伏跌宕,悲伤激愤,表现作者对故乡――东北松花江,以及那里的父老乡亲无比的爱恋之情。音乐在牵魂动魄、催人泪下的情绪中推向,结束全曲。使学生感悟其内在魅力,不断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感受这首歌曲的悲剧美。如在欣赏歌曲《这一仗打的真漂亮》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并阅读有关歌曲《这一仗打的真漂亮》的相关资料,了解故事梗概,教师在学生对歌曲简单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简介,通过聆听歌曲,启发学生谈感受并学唱歌曲主旋律,完整聆听歌曲,感受歌曲旋律的轻松活泼,具有说唱音乐的风格特点,歌曲描述了赤卫队员神出鬼末、奇袭白匪军的情景,辛辣、无情地嘲笑了白匪军外强中干、贪生怕死的丑恶本性,大长了革命者的志气,大灭了敌人的威风,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将歌曲表现出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音乐的情感,体验这首歌曲的喜剧美。

二、对于音乐美的发现和共鸣

懂得了感受音乐之后,因材施教。音乐内涵很丰富,如古典的、现代的、通俗的、民族的等等。充分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深入到作品中去,利用学生的自身能力达到对于音乐美的发现和更深的理解,可根据学生自身特长用舞蹈、绘画、器乐演奏、朗诵等形式把音乐所表现的美展现出来。如:在欣赏歌曲《祖国颂》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情境,视频播放,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运用生动的语言,引发学生的情感投入,通过探究――实践――表现,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运用视听效果引起情感升华,感受歌曲气势磅礴、优美清淳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并启发学生根据对歌曲的感受理解和利用自身的特长用不同形式把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伟大祖国的前进步伐和人民的豪迈气概、对祖国的热爱表现出来,更好的感受、体验歌曲的崇高美。

三、音乐鉴赏教学带来的魅力

音乐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音乐的审美、认识、教育和娱乐的功能对社会有着深远的作用,音乐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的理想,音乐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社会生活,音乐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内涵,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有利于人的文化修养,音乐对人政治思想和道德,伦理的教化作用,激发爱国热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音乐有利于人的智力开发,提高人的素质,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音乐本身能带给人愉悦,音乐来源与生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为新世纪的我们,应该具有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必须的音乐文化水平,让我们用心灵感受音乐,用音乐丰富生活,用音乐美化人生。

【参考文献】

[1]《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

[2]陶能清.给音乐教学插上隐形的翅膀[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9,(01).

[3]胡慧.走进音乐[J].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12,(10).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留白;巧妙;善读

明清思想家王夫之在《诗绎》中记到:“无字处皆其意也。”[1]1的确如此,留白艺术是一切艺术共有的表现手法。中国画的留白艺术手法营造了画中有画、画外有画的艺术效果,赋予作品以无穷的魅力,给鉴赏者留出了一片想象的蓝天;经典乐曲中的“余白”都是艺术中的最高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体现了作者较高的艺术素养;[1]2文艺创作中的适当留白,能使读者展开充分的想象,对文艺形象和意境进行积极的再创造。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留白艺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课堂教学的留白能为一堂课增色不少。巧妙留白,让学生善读留白的“无字之书”,是点燃其探索热情,展现思维过程,丰富情感体验,培养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学习、积累和运用的好方法。

一、导入留白:点燃探索热情的无字之书。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2]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开始前,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3]特级教师靳家┰诮萄А队姓庋一个小村庄》一课时,巧妙运用导入留白,设计释题导入,对课题进行具体地分析,通过抛出“释题”这块砖来引起学生注意,达到了引出“点燃探索热情”这块玉的教学效果。

案例:(师板写填空式课题:有 一个小村庄)师:我把题目写好了,大家有什么意见吗?[4]1生:您少写了“这样”这个词。师:(师补足,生齐读课题)读了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呢?生:读了课题“有这样一个小村庄”,看到“这样”两个字我就很想知道这个小村庄究竟是怎样的。[4]2 (师请3名学生说自己的联想)师:我们读课文往往可以通过读题目来推想课文内容。“这样”,究竟是“怎样”呢?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完成学习的第一个目标,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地、反复地读,然后说说有怎样的一个小村庄。[4]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书,师巡视辅导)[4]4师:有怎样的一个小村庄呢?谁说说?生:有一个小村庄原来是“很像样的”,可是,由于各家各户都用锋利的斧子随意地砍树造房、造梨,砍柴烧火,所以过了多少年后一场洪水把村子吞没了,所有东西都被卷走了。[4]5师:说得很好。这个村庄过去是很像样的,可是,到头来一场洪水把所有东西都卷走了。此时,你们的脑子里会出现什么问题呢?生:我想知道为什么这个小村庄原来很像样,可到头来却什么都没有了?[4]6师:是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边说边在黑板上方画上一个大“?”)这节课我们就要集中精力解决这个大问号。现在我们再看课文,大家先朗读第1自然段。……[4]7

上述教学片段,靳老师巧妙运用导入留白,抛出填空式板题法,一句“此时,你们的脑子里会出现什么问题呢?”[4]8引出学生的“我想知道为什么这个小村庄原来很像样,可到头来却什么都没有了?”[4]9这是一个“存疑”到“筛疑”的过程,在头脑筛选问题的过程中逐渐走进文本,探究的劲头十足。[5]1学生读懂了点燃探索热情的无字之书,还没有深入学习课文,仅仅解释了文题,问题一个个明白了,就能使学生较好地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二、提问留白:展现思维过程的无字之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6]教学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著名特教师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曼谷的小象》一文时,巧妙地运用了提问留白,让学生读懂展现思维过程的无字之书,学生思维之潮奔涌,创新之花竞开,掀起了课堂教学的――[7]1

案例:…… (继续读课文)生:我们乘坐的汽车轮子陷进泥沟走不动了。[8]1师:同学们你们看看这公路,怎么样?生:高低不平。[8]2师:而且还――生:坑坑洼洼。师:而且还――生:泥泞不堪。[8]3师:所以我们坐在汽车上,上下――生:颠簸,身子东摇西摆。师:忽然身子一歪,轮子――生:陷进泥坑。[8]4师:结果怎么样呀?生:走不动了。师:怎么办?快动脑筋想办法,看谁能想到最好的办法。……师:你了解泰国风情,要去找大象来帮忙,真是个好办法。咱们去找,仍然需要时间。[8]5生:弄来沙子或石子垫上。师:看来呀,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都很聪明,但是非常有经验的司机看了看四周的环境,叹了口气,对我说――[8]6生:“我到前面找几个人来帮忙。”生:“我到前边找几个人来帮忙。”(叹气的语气) [8]7师:看到司机很着急,赶快想办法,来解决这样的困难。生:对。……[8]8

好课是可以问出来的,窦老师在本案例中五处巧用提问留白,一环紧扣一环,把教师的教学活动内化为学生自主探究的智力活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得以实现。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7]2窦老师的提问留白使教学过程着眼于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疑难处放一着,退一步,着眼于学生对教师的摆脱,学生反而会进入自求得之的忘师境界,也就是会学、乐学的理想境界,学生读懂了展现思维过程的无字之书,理解感悟可谓水到渠成,精彩纷呈!

三、品读留白:丰富情感体验的无字之书

品读就是授课老师从不同角度,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而在品读过程中的留白是连接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区之间空白地带的桥梁,是情感体验的有效手段。特级教师张祖庆在教《我盼春天的荠菜》时,在指导学生品读文本过程中的巧妙留白恰如智慧的珍珠落入思想的玉盘上一样,充分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可谓品读留白的典范。

案例:学完第一自然段后课件出示:“孩子,你怎么还不回家啊? 。”“妈妈,不是女儿不想回家啊? 。”)[9]1师:孩子们,让我们停下手中的笔,一起走进那个无比寒冷的黄昏,一起走进那片让人恐惧的田野。(对着屏幕深情地)“田野里升起了一层薄雾,夜色越来越浓,周围静得可怕。我听见妈妈在村口呼唤着我的名字……”妈妈是怎么呼唤的?[9]2生1:(读所写的妈妈的话)“孩子,你怎么还不回家呀?要知道,妈妈每时每刻都盼着你回来。妈妈知道你饿,可是我也是没法子啊!孩子,回来吧,毕竟这儿是你的家。”[9]3师:妈妈的声声呼唤,小女孩都听到了,可是她不敢回答,她多想对妈妈说――生2:(读女儿想到母亲的话)“孩子,你怎么还不回家啊?是不是……”(在老师的引发下,共有六位学生进行了角色变换的叙说,而且越说越动情)[9]4(学生以小女孩向母亲诉说遭遇的方式齐读大屏幕中呈现的有所改动的课文的第8自然段)……[9]5

巧妙的品读留白犹如在孩子的心湖上投入一颗智慧的玉石,这晶莹的玉石落在水中将荡起层层怡人的涟漪,必定奏出优美清脆的旋律。[5]2本案例中,张教师采用品读留白,让学生续写妈妈和女儿心里想说的话,这一“石”投得巧,激起了孩子们情愫流露的千层浪,孩子们的汇报字字扣人心,听课的老师被打动,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孩子们读懂了这情感体验的无字之书,言由心生,让我们听到了各种不同的感悟,各种不同的心灵独白,各种不同的天籁般的童音。

四、延伸留白:培养想象能力的无字之书。

课后延伸在教学设计中是必不可少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与视野,培养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和想象能力的途径,是文本与生活相结合的桥梁。而延伸留白其实就是留足让学生发散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独特的心理世界里自由翱翔,激发出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能力,这也是名师课堂上常见的教法。

我校何若玉老师在执教《番茄太阳》时,在最后阶段通过深情引入后抛出句式:( 也是“蕃茄太阳”,因为 。)然后要求学生回味课文内容用这个句式谈谈自己的体会,同学们的回答精彩纷呈。当学生汇报之后何老师总是及时评价,如有孩子说爸爸也是“蕃茄太阳”时老师评价“爸爸就是明明的眼睛啊!这样一种伟大的父爱怎么不是“蕃茄太阳”呢?”,饱含深情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虽然课文的主要内容已经讲完,但课文留给我们的思考还没有结束,这样的留白设计让学生读懂了培养想象能力的无字之书。

在教学中,可以留白的板块还有很多,如过渡留白、难点留白、评价留白、作业留白等,还待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体会。课堂上一个恰到好处的留白,适时适度的留白,常常可以使W生茅塞顿开,少动笔,多留白,让“无语之处皆成妙境”;少讲解,巧留白,让“无语之处尽得风流”。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多行不言之教,语文教学一定“意造景生”,变得妙不可言。[10]

常言道:“花半开最美,情留白最浓。”巧用留白,让学生善读“无字之书”, 是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积累和运用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春天般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传敏.《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留白艺术》 浙江省乐清育英学校

[2]王昂.《如何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教学》

[3]鄢少娟.《 略论中学音乐高效课堂导入环节实施的原则和策略》- 2010

[4]靳家彦.《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教学实录

[5]网络文章.《留白的构成形式与艺术功效》

[6]毕文成.《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化》-《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5

[7]郝金花.《 擦亮质疑的火花――创新教育札记》; - 《华章(教学探索)》- 2007

[8]窦桂梅.《曼谷的小象》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