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德育最基本的方法

小学德育最基本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德育最基本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德育最基本的方法

小学德育最基本的方法范文第1篇

⑴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①生活教育思想中包含了生活德育的诸多理念。明确提出生活德育的概念,把生活德育作为一种德育模式加以理论和实践操作研究的目前还没有,但是纵观古今中外,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与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以法国启蒙运动的巨匠卢梭的自然教育(实际上是较早的生活教育理论)和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最有影响;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第四,生活教育强调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的这些主张给生活德育的研究以很大的启迪。

②道德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道德是通过展现人的生活和在人的交往中形成的。近年来,在德育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者已深刻认识到德育目标过高、过空,德育内容过于理性、过于抽象,德育途径方式过于单一甚至违背学生道德心理发展规律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于是德育需贴近生活,需加强情感性、加强道德主体实践渐渐成为一种研究的趋势。

⑵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联系:借鉴杜威、陶行知等生活教育的思想及道德心理学关于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提出和构建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和操作样式,以制订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并对其终生有益的切切实实的德育目标,创造性地运用并形成重情感、重情境、重实践、重体验的具有鲜明现代生活教育特征的生活德育方式,为提高基层学校德育实效,同时丰富德育理念与德育模式服务。

区别:生活德育的研究在目标上强调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参与和营造道德生活的能力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在方式上强调通过生活实践进行教育,强调学生道德情感、认知、行为发展的整合性;在内容上强调以学生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道德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即强调德育内容的生活性;在评价上强调开放性,即每个人的道德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道德教育不应该以唯一的标准去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总之,生活德育的研究是跳出德育看德育,进行的是理论建构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研究。

2、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改变目前德育的单一刻板模式,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和个性生活化。同时,研究与实施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理性认识与实践水平。而且本课题研究的生活德育模式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理论价值: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将努力建构起生活德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模式,能充实和发展当前小学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操作模式。本课题实施将为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是在充分研究文献、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于课题研究的初步方案向南师大及有关教科研部门的专家、教授提请咨询与论证,因此本课题符合当前德育改革的方向,具有现实针对性,理论依据充分、科学。

2、本课题研究理论假设合理,目标内容清晰,实施的可操作性较强,阶段实施过程与目标都很明确,完成课题的可行性有充分保障。

3、学校九五期间承担省级立项课题“构建现代生活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研究,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而且,本课题研究人员配置合理,既有专家与教授的指导,又有出色完成九五课题的校级领导的亲自挂帅,再加上一支“九五”研究中锤炼、勤学肯钻、勇于实践的骨干教师队伍,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较佳的人员保障。

3、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课题界定:

生活德育,即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而进行德育。生活德育强调将道德教育深深地扎根于儿童生活的土壤,让德育与受教育者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紧密相联,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本身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迪与引导,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让学生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自主地建构道德经验,提升道德水平。

生活德育研究是在现代生活教育思想和小学生道德形成规律的指导下,在小学教育中构建生活德育理论框架、目标、评价、内容和操作方式,通过研究与实施,改革学校德育方式,提高德育实效性,促进学生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参与并创造道德生活的能力、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支撑性理论:

1、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第四,生活教育强调教学做合一。

2、现代德育价值观。现代德育充分关注生活中的人,关注人和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服务,引导人去建构个人完满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结构中获得个性的完满,实现德育目的。正如鲁洁教授在《德育社会学》中所说,德育的终极意义表现在“不仅让人们去遵守某种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使社会的发展得以按部就班地进行,它还要促使人们找回那个已经失落的世界,失落的自己,使人们拥有世界,拥有自己。”

3、主体教育思想。道德是贯注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活动。道德作用的发挥及其存在无不以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人的自由自觉为前提。道德行为的本质是主体性的。先天心理图式的存在决定着即使是0岁的婴儿也不等于道德上的“白板”,他们已经通过社会性遗传,获得了社会性心理文化特征,因此儿童从一开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体,而不是道德容器。我们应该把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选择愿望、自主负责性的主体。

4、现代德育实践观。道德的本质在于实践。首先从德育目标看,既包括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培养,也有对学生道德心理、道德行为的锻炼,而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所以德育目标本质上是实践的。其次,学生的道德是在活动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的本质是实践的,所以德育过程本身应该是一种实践活动。第三,德育实践活动才是检验学生道德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所以,德育应该是德育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

5、道德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人的品德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下和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德育离不开心理学所揭示的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的指导。小学生在道德生活中的主体性尚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状态,尚处于由他律向自律、由模仿向创造、由顺从向选择,以及由潜在的主体向现实主体、由自发主体向自为主体的矛盾转化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儿童这些特点,在德育过程中,充分顺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道德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育。

4、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理论假设:道德是在道德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道德形成过程是一个主动、整体建构的过程,也是个性化和社会化统一的过程。本课题期望通过构建和实施生活德育的实践操作模式,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参与和创造道德生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研究目标:

①研究形成生活德育的理论框架、目标、评价、内容和操作方式。

②改变教师的德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德育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健康积极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5、研究内容设计(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⑴生活德育的理论框架研究。在充分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思考与梳理,对生活德育的内涵、特质、价值观、学生观、活动观及生活德育的原理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建构起生活德育的理论框架。

⑵生活德育的目标体系研究。生活德育重在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参与并创造道德生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让学生过一种道德的生活。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其身心发展与道德心理发展水平的不同,在道德生活的态度、参与道德生活的能力、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上也应该有相应的更为具体的目标指向。这一子课题的研究目的就在于形成一套符合学生年龄段特点的生活德育目标体系。

小学德育最基本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养成教育 教育体系 实施方法

你见到老师会主动问好吗?班会结束后会收拾会场吗?流水哗哗响你会心疼吗?这样的问

题都是无关学习成绩的身边小事,但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吗?这是教育者应当思索的问题。

小学阶段是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小学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如何打好这些基础,是每个小学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是基础教育最基本的任务。笔者就“养成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小学开展“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在义务教育阶段,大力推行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是中小学校德育最重要的内容。但是,当前很多小学对小学生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如何做人的教育并没有充分的开展起来。很多学生直到大学都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举止和道德品质,以致产生了各种思想和行为问题,这已成为我们当前德育工作的最大缺陷。

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应当紧紧把握这个有利的施教时期,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通过养成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文明习惯和传统美德,教会他们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不仅对学生当前的和谐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关系到他们

今后的发展和终生幸福。

二、“养成教育”落实的方法

1.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是推行“养成教育”的前提

在学校里,教师每天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是权威的。学生很多良好的日常行为都是通过老师的教学影响而形成。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理去激励学生,更要用自身的人格去影响学生,教师要以身作则,这无声的语言,是最有说服力的,也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学校必须抓好教师自身素质这一环节,培养建立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

师德的培养应当从对师范生的培养上开始着手,加强对师范生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会他们养成教育的方法、技巧;加强师范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使他们具在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不仅仅是在教师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养成教育的教学,对于在职小学教师,也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养成教育水平,丰富养成教育的方法,增强养成教育的成效,使中小学教师能够真正成为既能“教书”又会“育人”的优秀人才。

2.制订“养成教育”的教育体系是该教育发展的助推剂

养成教育应当具有自己独立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安排必要的课时,设置“养成教育课”。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确立实施养成教育的基本目标和课程标准,重点抓好传统美德和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编写相应的教材和读本。为使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教育主管部门还要抓紧制订养成教育评价的基本标准。

作为养成教育第一线的各中小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学校实际,针对养成教育的总体目标,制定符合本校的养成教育实施目标,要分近期、中期、远期目标。然后,再逐步实施。同时,要根据基本标准制订评价量表,可以采取以美德知识和实际素养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由学生、教师、家长和社区共同作出综合评价。

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仁、义、礼、智、信”堪称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核心所在。“养成教育”的读本应当是是以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为核心打造的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的教材和读本。所以,出版发行以“仁、义、礼、智、信”为主题的养成教育读物迫在眉睫。

首先,可以在课堂学习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知识,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实践活动。如评比“尊老爱幼”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孝敬父母,关爱小朋友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使养成教育摆脱单纯的说教、枯燥的训练,使学生乐于参与。其次,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进行榜样的感召。中小学生具有善于模仿、可朔性强、富于幻想、主动活泼、追求高尚道德的特点。我们应充分运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再次,发扬传播中华民族的美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确定专题,让学生讲。有些道理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不同的方式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效果往往比老师直接讲要好的多。

4.校园文化建设是推行“养成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个学校的校风的优劣,班级班风的好坏,集体意识的强弱,道德水准的高低,对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极大。班集体如果形成一种高尚的道德风貌,学生在这个集体中就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必然会养成团结互助、关心他人、严肃认真、奋发向上的高尚品德。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中应明确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规划。要充分发挥非教学因素的积极作用,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去构建高品位校园文化。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养成教育”的重点。学校还应制定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方案,注重构建师生文化交流平台,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定期举办全校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坚持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养成教育相结合。校园文化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价值的取向。在推行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

5.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

要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诸方面的配合,才能奏效。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逐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例如,学校和社区形成共建关系,使社区成为学生养成教育的大课堂。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媒体,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同步性。

三、结语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学校应当始终坚持把学生行为习惯训练渗透在学校的每一项活动之中,把学生在校的一切活动都作为训练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参与具体实践活动中,逐步加以引导、培养和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既不能马虎了事,又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我们尽心尽力,既要有爱心,又要有耐心,更要有恒心。这样,才能把“成长教育”落到实处,见在细处。

参考文献:

小学德育最基本的方法范文第3篇

要建立健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体系,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加强对德育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工作者要将德育教育的理念充分的融入到各个学科的建设当中。然后,各科教师再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强化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学。比如,可以采用“演讲”或者是“角色扮演”、“分享经验”等一些比较生动的教学方式来渗透德育教育,加强学生对德育教育的认识。此外,还可以在学校开展各项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将德育教育理念充分的融入到学校的各种活动当中。比如,学校可以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来强化小学生们的公德意识;还可以在校内校外开展征文活动、校园广播以及学校板报等形式来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知识的传播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生对德育的认识奠定基础。这样也利于帮助小学生们一步一步地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二、明确德育工作重点

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工作也是千头万绪、点多面宽的,要想促使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准确的把握小学各个学段的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然后再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只有抓住这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比如,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在所在的学校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建议。例如,对低段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就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文明礼貌、日常行为要养成好习惯。对于中段的学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团结友爱、爱护环境、资源和集体主义精神;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就要注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德育教育工作,让每一个阶段都能够做到分工明确,只有这样,才能在开闸德育工作时,更加的井然有序,而且还会让每一个阶段的学生都能够接受德育教育的洗礼和熏陶,每一阶段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三、培养学生建立远大的目标,敢于承担

俗话说的好;小学生们是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是国家未来兴旺发达的希望。因此,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教学就肩负和担任着培育祖国未来力量的重要使命。培养什么样的人则是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培养品德高尚且实用性很强的人才则是小学需要努力的方向。在小学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以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合作的集体意识以及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为己任,要培养小学生们的文明、和谐以及为人的大局精神观。要从基础抓起,循序渐进,为学生的德育教育营造出良好的德育氛围,这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例如,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其中的《小学生守则》是小学生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接受德育理念洗礼的途径,教师要组织学生逐一进行学习,循序渐进,并且监督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加以实施。对于一些学习尚不到位的小学生,教师也要及时地给予跟进和鼓励,及时的督促学生进行改正;同时,要挖掘一些品德学习优秀的学生,为其他的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使其积极地带动其他同学向着更好更优秀的方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明白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品德的重要性,为今后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构建教育网络,让家长成为感恩教育的主力军

小学德育最基本的方法范文第4篇

一、德性养成法:以育人促教书

德性养成法的基本理论是以育人促教书,这种教学理论倡导以知识教学为载体,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德来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德性养成法的基本特点,就是把学科教学内容作为一种德育资源,通过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德。例如指导学生抄写生字,看学生是不是认真,是不是规范,是不是有耐心,是不是有审美之心。于是把指导学生抄写生字的过程变为培养学生德的养成教育过程。

德性养成法的内容十分丰富。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以知识教学为主线展开的,既然这样,就必然向学生提出各种要求,如请学生认真听讲,请学生积极思考,请学生认真练习,请学生读书,请学生总结,请学生研究探索,请学生交流讨论等。在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作出种种反应的过程中,教师用心察看学生德方面的表现,如认真、主动、思考、专注、坚韧、理性、审美、合作等。根据学生作出的种种反应,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

二、四性六会法: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的学习习惯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基本的学习习惯,我们把它粗略地总结为四性六会,四性即认真性、思考性、勤奋性、自主性;六会即会自学、会自查自纠、会研究探索、会交流讨论、会总结整理、会复习应考。这四性六会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知识教学作双重考虑。以数学为例,既把数学作为知识来教,又把数学作为培养学生的习惯来教。在教数学的过程中,坚持培养学生四性六会方面的习惯。学生四性六会方面的良好习惯一旦形成,学习数学的质量就会明显提高。

三、精教多导法:在精讲多练的基础上强调养成教育

精讲多练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教法,一直以来被广泛采用。精教多导法以精讲多练为基础,强调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从精讲多练到精教多导,充分体现了由知识本位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

精教多导强调以育人促教书,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是精教,精教一方面指教师教得少而精,另一方面指课堂上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其二是多导,多导充分体现了育人,在学生用大量时间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要做好育人工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关怀者,通过大量的面对面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素质,帮助学生纠正学习中的毛病。在该过程中,要给予后进学生以特别的关注。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精讲多练是在教师讲的基础上学生练,在学生练的基础上教师讲,在讲练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精教多导则是在精讲多练的基础上增加了教师的导,例如在学生练的过程中,教师走到学生中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根据教与学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德和四性六会良好习惯的培养。

四、三个坚持法:每天坚持帮助学生发扬好的、纠正错的、创造新的

三个坚持法,就是教师以育人促教书,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德和良好习惯,每天坚持帮助学生发扬好的、纠正错的、创造新的。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帮助学生取得进步,这种教育方法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每一个学生也都有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学生的进步,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优点不断得到发扬,缺点不断得到改正,每天不断习得新的知识和取得新的进步。根据这种概括,教师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在此基础上,每天坚持帮助学生发扬好的、纠正错的、创造新的。

就总体教育而言,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科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制订关于三个坚持的教学计划,在一段时间里,发扬学生中什么方面的优点,纠正学生中存在的什么缺点和毛病,将哪些方面作为促进学生成长的新的增长点。就某一个学生而言,教师充分了解这个学生的优点和缺点,然后每天帮助这个学生发扬好的、纠正错的、创造新的进步增长点。由于三个坚持法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又采用治本的方法,所以这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效果比较明显。

五、生活教育法:在生活中培养学生做人的能力和做事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学知识的过程,更进一步,我们把课堂教学的过程看成是一种集体生活和学习生活,看成是一种德性的、人文的、情感的、智慧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学生会做出各种各样的表现。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有目的地对学生践行人文关怀,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把这种基于生活的教育方法称为生活教育法。生活教育法利用学生的学习生活,重点培养学生做人的能力和做事的能力。例如,有个数学教师,发现班里一名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怕和人交往,做事十分胆小。为改变此种情况,他就利用课堂教学这个集体生活的机会,请他当课代表,经常提问他,让他检查其他学生的作业情况。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学生的胆量渐渐大了起来,提高了人际交往和工作的能力。

学校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学生走上社会后,比解题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做人的能力和做事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师要利用好课堂这个培养学生做事能力和做人能力的机会。

六、关系培养法: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操作对象发生的关系中培养人格形成德性

道德存在于关系中,是人面临一种境遇,一种真实关系时的选择。所以道德的学习完全是一种关系型思维。人的德性不是抽象的,最终表现在关系中。而学生与班集体的关系又表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操作对象的关系中。关于人的道德的这一关系性理论,拓展了我们搞好学校德育的视野,使我们找到了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的卓有成效的途径和方法。

从人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主要有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具体地说,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中,主要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善于合作和交流、平等待人、富有同情心、敢于发表独立见解、作风民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等。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具体为在学生与班集体的关系中,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乐于融入集体、善于融入集体、主动为集体做事的品质等等。班集体是一个学生每天生活于其中的小社会,学生乐于融入集体,善于融入集体,走上社会以后,就会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从人与操作对象的关系的角度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对象是学习的内容,人与操作对象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学生与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培养学生的德是大家所熟知的,例如,培养学生态度认真、作风细致、勤于思考,积极主动、知难而进、专注、理性、坚韧、求实、日事日毕等作风和能力。教师们每天都在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培养解题能力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考虑到能力的迁延和弥散,考虑到培养解题能力和培养学生做事能力之间的转化和一致,我们的教学将会是一种极大的进步和创新。

以上介绍了几种寓德育于学科教学的常用方法,这些方法集中到一起,就是多元的教育目标和多元的教学方法。即教学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法也是多元的,关键是看你把知识当作什么来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教育教学的百花园里,我们播了什么样的种子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收获。

教育教学无疑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情感的德性的智慧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里,每一位教师不仅是关于智慧的教师,而且是关于情感和德性的教师。我们强调德育为首,强调寓德育于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每一个教师都是德育教师,语文教师以语文教学为载体开展着德育,数学教师以数学教学为载体开展着德育,物理教师以物理教学为载体开展着德育,如果学校所有的教师和所有的教育工作都全时空地开展着德育,学校的道德教育一定会达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小学德育最基本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 患者中心治疗 自我 小学德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各种心理问题、心理困扰和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也不断攀升,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作为预防和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心理困扰和心理疾病的重要途径,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以人为本”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的时候,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R・罗杰斯所创立的“患者中心治疗”理论方法也日益受到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从业者的关注。

罗杰斯创立该理论的初衷在于反对传统的指导式心理治疗法,以及只注重人的潜意识的精神分析法和完全不考虑人的意识的行为主义疗法,该理论创立的初期叫做非指导性疗法。在经过了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与研究之后,罗杰斯逐步形成的自己的独具特色的关于心理治疗过程的理论。本文则是从“患者中心治疗”理论方法出发,探讨其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存在的缺陷。

一、“患者中心治疗”理论及方法概述

“患者中心治疗”理论是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他的“自我理论”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其主要观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有机体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总是朝着自我选择的方向进行,因为他是能思考、能感觉、能体验的一个人,他总是要实现自己的需要。[1]实现的倾向是一种基本的动机性驱动力,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实现倾向,这种倾向不仅要在生理上、心理上维持自己,而且要不断地增长和发展自己。人不仅仅追求原始欲望的满足,在所有的欲望得到满足和发泄后,仍然会不断地前进。罗杰斯认为:人类给予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事实似乎就是其有方向性的那种倾向性,倾向于朝着完美,朝着实现各种潜能的方向发展。[2]因此,人永远都不会满足自己现有的成绩,会不断地去创造和建设,而人正是在这种积极主动的创建自我的过程中增进着自我,完善着自我,实现着自我。罗杰斯认为心理咨询和治疗就应趋向人类的这一倾向。

(二)自我概念理论

自我概念是指个人对自己及其与相关环境关系的了解与看法。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个人在其生活的环境中与自己、与他人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综合性的概念。自我概念最初是由大量的自我经验、体验堆砌而成的。[3]作为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在婴儿时期是浑然一体的,在与环境、他人的交互作用中才逐步分出他人、他物的自己,进而发展了他对自身的知觉和与自我有关的各种评价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对生活中的经验或体验可能会产生三种结果:符合个体需要,与自我概念相结合,融为一体;由于经验和自我感觉不一致而对其不予理会;经验和体验被歪曲或被否认,用于解决自我概念和体验的矛盾。当新的体验和个人的自我概念不一致时,或被视为对自我概念的威胁时,就容易产生心里失调。基于此,罗杰斯认为心理治疗的实质就是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和谐,或者说达到个人人格的健康。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治疗过程,是通过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减轻病人内心的压力,使其不致于歪曲或拒绝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体验。

(三)价值条件化64是有机体心理失调的原因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对于自己都有两种不同的评价:一是来自有机体“自身内部”的自我评价,通过这种评价,获得真实的自我;另一种评价是价值条件化评价,是建立在他人评价内化或内投射基础上的评价,来源于个体对他人积极评价的需要,来源于个体对社会评价条件的认同,不仅不去接受个体的自我经验,很多情况下,不管个人的自我经验如何,只去满足客观评价的需要,这一过程属于非真实地反映自我实现的倾向,并妨碍着真实的自我实现倾向。患者中心疗法认为必须寻找逼迫真实自我蜕变成虚假自我的价值条件,以帮助来访者去掉那些由于价值条件化作用,而使人用来应付生活的面具或角色,把别人的自我当成自我的成分,从而寻找真实的自我。

在以上理论基础上,罗杰斯非常强调咨询关系的重要性,他认为咨询关系对来访者人格的改变所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咨询者所采用的治疗技术的作用,来访者对咨询师的信任、亲近,是咨询成功的重要因素。只有创造良好的咨询关系,来访者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接受咨询师的影响。良好的咨询关系是促进来访者积极改变现状、发挥潜力的动力,着本身就具有心理治疗的作用。

罗杰斯提倡真诚,是指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不把自己藏在专业角色的后面,不戴假面具,而要以真我的面目出现于来访者面前,真实地投身于咨询关系。真诚可以缩短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距离,促使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认同,有助于形成有效的咨询关系。

积极关注在罗杰斯早期的文章中被称为“无条件关注”,意思是咨询师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来访者,对来访者言行的积极面、光明面或长处给予有选择的关注,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促使来访者发生积极变化。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积极关注不仅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咨询关系,促进交流,而且本身就能产生咨询效果。尤其是那些缺乏自尊,或被目前的问题所困扰的来访者,咨询师的积极关注往往能帮助他们全面地认识自己和自己的处境,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看到光明的一面和未来的希望,从而树立信心,摆脱困扰。

除此之外,罗杰斯非常强调对来访者的尊重。并将其视为使来访者人格产生建设性改变的关键条件之一。尊重是指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现状,包括价值观、人格特点和行为方式等予以接受、悦纳。其意义在于增强共情、积极关注的效果,给来访者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使其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因此,尊重来访者是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获得咨询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患者中心治疗”在小学德育的应用

德育作为一种以人的健全发展为中心的教育途径,在如今施行的过程中被慢慢的说教、指责所填埋,缺乏德育的有效性。患者中心治疗强调以人为本,其诸多理论与方法都能在小学德育过程中各显神通,对于现在的小学德育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在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好比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教师也必须懂心理学,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更健康地成长。以“患者中心治疗”为中心,我们可以将其批判、借鉴吸收应用,提高德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实现以人为本德育的最终目的。

(一)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罗杰斯十分强调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性,在小学德育工作中,也必须注重建立良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反思当今的德育工作,一些教师虽然强调了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但在行为上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在德育过程中,师生应该以平等的关系存在,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同时花时间建立双方信任、互动的关系,这样才更有利于沟通,有效地改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 ,为教育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对于小学生更是如此。比如非言语性的师生行为平等,是教师获得学生信任和尊重的基础。

李镇西老师做实行的民主教育,就是在班上师生共同制定班规,师生共同遵守,犯错一视同仁。有一次李老师拖堂五分钟,这一举动违反了班规,可学生碍于老师的权威不敢说,但李老师后来主动承认错误,并接受班规的处罚。这一举动让他的学生知道自己的班主任是个言而有信、遵守承诺的好老师,正是这种民主让李老师赢得了所有学生的尊重,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也为李老师的德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德育工作者应运用好非指导性教育

罗杰斯的“患者中心治疗”原称就是非指导性疗法,这种方法把改变人格的主要责任放在患者本人身上,罗杰斯认为人是有意识、有理性的,所以他认为咨商者重在引导来访者自己解决问题。非指导性疗法在德育中的应用便是非指导性教育,也就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间的互动。

传统的小学德育方法过分强调外在力量,注重社会本位,忽视了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患者中心治疗则以尊重和理解为基本手段,较多地关注咨询对象的心理需求,以共情理解为基础的倾听是它的基本方法。对德育工作者来说,要想成为理想的教育者,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想法,教育者不要急于对学生暴露了的思想和行为做判断,应先无条件地接纳他和他的问题,再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还要尽可能地站在学生角度思考,给予适当的支持,利用共情、探究、心理支持等方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某位老师的一次公开课中,老师问道:“如果你坐的飞机缺油马上就要出事了,而飞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你会自己用还是给别人用?”一位学生立马回答:“我自己。”听课的老师为之哗然,认为这个学生太自私。但老师并没有急于作出判断,而是继续问:“为什么呢?”“我要飞去找油,回来让所有的人都安全。”听课老师到此才明白,原来这个学生是想救所有的人。我们庆幸这个老师没有在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后盲目下判断,而是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给予其支持。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让其他学生领悟到美好的品德,这也有德育作用。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

人本主义心理学非常强调情感、情绪、态度、价值观和人际关系在学习和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罗杰斯看来,要建立以来访者为中心的心理氛围,需要咨商者具有同理心,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强调治疗的环境和气氛,即重视情感的作用。

传统的德育重认知,轻情感,但实施以人为本的德育就必须在工作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德育应当重视情感因素,在小学德育过程中,应该加强师生间情感的沟通、传递、感染、分享,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健康成长得到最基本的保证,关心学生、体贴学生、帮助学生、温暖学生,对学生有人情味儿。

情境教育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就十分注重教学情感氛围的创造,正是因为她永葆一颗童心,她总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她总是以她的情感体验感染着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而自信,正是这种良好的情感氛围,使李老师在德育工作上也得心应手。

(四)德育应以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患者中心治疗相信人的成长、实现是一种整体性的机能,是“整个有机体而不是某一部分的机能”,所以它关注的是当事人的全人,而不是他的某个具体行为。罗杰斯指出,德育要培养“完整人格的人”,即“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为一体的人,也就是知情合一的人”。[4]以人为本的德育就是要把德育与学生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

在应用患者中心治疗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秉承着批判精神,注意它的局限性。患者中心治疗法明显带有重情轻理的气息,而在真正的小学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不同也必定需要不同的方法,有些气质类型(如胆汁质)的学生就不适合单纯地应用患者中心疗法,此时,德育工作还是需要以“理”为主的。教育的情景的千差万别也造成了教育方法的多种多样。但越来越多的事实也证明人本主义心理学抓住了教育的灵魂与实质,我们也应当秉承和发扬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小学德育工作芝麻开花。

[1] 李东白. 咨商的理论与技术[M]. 台湾:复文图书出版社,1984

[2] Rogers,C.R. ,Carl Rogers on Personal Power, London, Constable, 1977

[3] 钱铭怡. 心理咨询与治疗[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