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体化考核方案

一体化考核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体化考核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体化考核方案

一体化考核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机农一体化;主要措施;问题;对策;大中农场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188-01

大中农场在试行以“单产承包”为核心的机农一体化方案后,2012年调整制度设计,制订实施了新的机农一体化办法。其指导思想是围绕农场农业总体目标,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按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变革管理体制、机制,推行员工绩效管理,推进农业生产精细化,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管理上台阶,进一步推动农场在更高平台上全面协调、健康发展[1-4]。机农一体化实施目标,一是提升水平。推动农机作业水平的提升,促进各项目标任务落实。二是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员工考核办法,通过制度化的实施,有力地推进管理上新台阶。三是控制成本。推行定作业量、定维修费、定油耗的“三定”管理,加强内部挖潜,增加管理效能。四是优化分配。按规定程序实行层级管理,客观准确地反映和评价考核对象的劳作情况,激发动力,提升效能。

1 机农一体化主要措施

一是分场成立以分场长为组长及机耕队队长、管理区主任和核算员等人参与的农机管理领导小组。二是机耕队工作时间划分为2个时间段,即作业保养时段和非作业保养时段。各分场分段进行考核管理。非作业保养时段由农场根据当年的生产和季节等情况统一确定。三是机耕队将机驾人员编成若干小组,由农机管理领导小组研究确定组长,实行“三定”管理和绩效考核管理。分场的绩效考核办法依据机农一体化方案和《大中农场员工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制订。四是在作业保养期间,由机耕队具体负责职工绩效考核;非机械作业保养期间,由管理区具体负责机驾人员绩效考核。五是在作业保养期间,机驾人员除享受基本工资外,其考核津贴(原工资中每人400元/月)与机耕队考核挂钩;其奖金(分场平均奖金的50%)与机耕队考核得分挂钩。六是在非作业保养期间,机驾人员由分场以机车小组为单位分配到管理区,由管理区负责管理和考核,享受基本工资、考核津贴和所在管理区奖金的50%。职工考核津贴、奖金与管理区考核得分挂钩。七是种植业单位制定该单位职工绩效考核细则,每月绩效考核得分定期公布。对不服从管理、不能保质保量完成劳动任务的职工,要严格兑现考核得分,保证公平、公正、公开。八是在非作业保养期间,不愿参加管理区劳动的职工,只享受基本工资,不享受此期间的考核津贴和管理区奖金。九是机耕队标亩油耗和标亩修理费若低于农场核定指标,农场按节约成本的30%部分奖励各相应机耕队。机耕队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并根据节约情况分配奖励资金。十是分场完善“三定”年度基础定额管理资料,及时做好“三定”记录和考核。机耕队队长、副队长、修理工、保管员由分场管理调度,享受规定的考核津贴和分场奖金待遇。

2 存在的问题

2.1 仍然有部分驾驶员对方案存在抵触情结

无论在管理层还是在机耕队工人中,都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一些陈旧观念,由于长期的体制、机制限制和管理方式的局限性,基层单位人员普遍认为机耕队驾驶员就是驾驶员,是技术工,并不是分场民工,从而在基层管理层思想中产生了应急、应付、随大流等观念问题;在机耕队职工中存在干活要钱、领导指示、力所能及等思想观念,不同程度缺失主动、创新、主人翁意识。

2.2 管理区层面准备工作不够充分

部分职工对400元/月工资考核有情绪。虽然分场都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但尚无具体的人员工作计划,无具体考核措施,除一、二分场制定了分场员工考核办法以外,其他分场的方案中还没有员工考核办法。大部分分场“三定”指标还没有落实到人头和机车上,大部分职工对“三定”指标只是比较肤浅的了解。虽然连续9年职工增资,但职工实发工资不足2 000元/月,职工提出误认为考核工资是扣发,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不利于方案的推进。

3 对策

3.1 加强政策的宣传

机队职工的工资来源于机车作业,奖金来源于管理区效益,因此管理区和机耕队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单位。二者本身是一体的,方案只是将责任更加明确,目的是调动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机队职工的收入,这当然是要付出劳动、付出辛苦的。各分场要进一步加强职工的宣传、引导,加强不良思想的教育,形成积极身上的氛围[5]。

3.2 提高对“三定”的认识

想吃大锅饭的人毕竟越来越少,通过对“定作业量、定油耗、定维修费”等定额标准的分解落实,将有效增强管理效能,使职工能明确目标、准确定位,分场考核工作有依有据,打破吃“大锅饭”的僵化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内部管理和内部挖潜,更有利于肯干的职工增加收入。只要进一步做好宣传发动,把“三定”工作细化,在推进过程中做到客观公正,职工是能够理解和支持的。

3.3 抓紧配套制度完善方案

机农一体化方案是一项系统改革工程,农场制定了总体方案,基层单位要有相关制度、措施的配套,才能有效地得到贯彻实施。当前要抓好分工协作,分场、管理区机队要发挥好管理层面的积极作用,建立管理区具体作业用工计划、考核办法,落实“三定”指标到每一名职工,将各基层单位的实施方案建成一个比较全面的系统管理方案,促使农场改革方案在基层单位得到有效实施[6]。

4 参考文献

[1] 田庆河,柳慧娟,刘兴凤,等.农业机械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53.

[2] 宁旺云,张永华.云南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899-20900.

[3] 卢修红.浅析加快推进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20):68-69.

[4] 李秋亭.制约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农机化,2011(5):25-27,24.

一体化考核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生职业能力测评 KOMET 职业能力测评方案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

一、研究的缘起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的统一安排,笔者所在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院校。自2009年10月起学院参加了由人社部组织的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学院已经进行了数控加工专业(五年制数控车工方向)4个班级和焊接加工专业(五年制焊接加工方向)1个班级的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教学工作。

根据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的统一要求,学院一体化试点班级的学期学生评价采取的是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过程性评价占学生期末成绩的60%,其中包括学生工作页完成情况、学生学习任务课题完成质量、学生各学习任务表现等内容。终结性评价占学生期末成绩的40%,主要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而对于学生阶段性评价(如中级工阶段、高级工阶段)主要考虑采取的形式还是以常规学科系统性课程体系中职业技能鉴定这一评价模式。但目前一体化课程模式是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同时坚持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的三项基本原则,这与常规的学科系统性课程体系有明显的区别。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特别是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评价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科学、系统、可行的评价模式和技术手段。基于上述情况,笔者拟开展“基于KOMET测评方案的一体化教学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研究”,以有效的评价来规范、指导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为今后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大规模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二、一体化教学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策略研究――基于KOMET职业能力模型的测评方案

1.KOMET职业能力模型

KOMET 职业能力测评的基础是一个三维能力模型,三个维度包括能力的级别维度、能力的内容结构维度和职业行动维度(图1)。

图1 KOMET职业能力模型

(1)职业能力级别。

①名义能力。职业能力水平的第一层次,要求学生具备概括性和概念性的基础知识,但这些基础知识还不足以用以引导出专业化的行动。

②功能性能力。进行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即基本知识和技能。这里还不要求学生理解复杂的关系,与情境关联性不大。

③过程性能力。工作任务与企业生产流程和工作情境联系密切,完成工作任务需要考虑经济性、顾客导向和工作过程等多方面要求,学生需具备质量意识和工作过程知识。

④整体化的设计能力。学生将工作任务放到整个工作系统中认识,不但满足任务的复杂性要求,而且要考虑复杂的企业和社会环境以及对于工作过程和结果的不同要求。

(2)学习范围。按照职业成长逻辑规律理论,职业发展过程分为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五个阶段。德国劳耐尔(FRauner)等发现并确认了与各发展阶段相对性的知识形态。据此,职业学习的内容分为四个范围:即职业入门教育、职业关联性教育、职业功能性教育、知识系统化的专业教育。

(3)完整的行动过程。按照行动导向学习理论,完整的行动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即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控制和评价反馈。

(4)职业能力的水平级别与评价指标。为了开发测试题目并对被试者的任务解决方案进行解释和评价,KOMET 测试建立了8个能力指标,用以对被测试者的任务解决方案进行解释和评价。这8个指标是:直观性/展示、功能性、使用价值导向、经济性、企业生产流程和工作过程导向、社会接受度、环保性、创造性。

2.职业能力测试工具

KOMET职业能力测评的测试工具包括:开放式的测试题目、背景问卷、针对被试测学生的测试动机问卷、针对教师的关于被测试学生的测试动机问卷、针对评分者的关于能力指标权重的问卷、基本认知能力测试等。

三、一体化教学试点班级职业能力测评的实证研究

1.一体化试点班级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情况

(1)测评工作基本情况。

①测评对象。 测评对象分别是学院数控专业一体化试点班级10数控(五)班40名学生,以及和试点班级教学进度相近的两个非试点班级:08数控(五)班20名学生和11机械(四)班15名学生,测评对象共计75人。

②测评安排(表1)。

表1

班级 方案策划(理论考试) 方案实施(实操考试)

时间 地点 时间 地点

11机械(四)班

(非试点班级) 10月20日

8:00―10:00 D507阶梯教室 10月20日

10:00-19:00 数控车实训车间

10数控(五)班

(一体化试点班级) 10月21日

8:00-20:00

10月22日

8:00-17:00

08数控(五)班

(非试点班级) 10月23日

8:00-20:00

实操考试待考区设在D305教室(未轮到实操考试的学生在此候考,并指定教师监考)。

③考场设备实施情况。理论考核区设在学校D507阶梯教室,考位设置采用“S”型间隔排列,A、B卷交叉发放,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实操待考区设在学校D305阶梯教室,并委派专门人员进行待考区秩序和纪律的维护工作,保证了不同批次考生不允许交流的考评要求。

实操考核区设在学校数控车实训车间,现场提供7台沈阳机床厂(备用1台)Fanuc0iMate-TC系统数控车床、7套独立的工具车及相关维修工具,并设置考评员和学生零件检测区域。

④考评员信息。本次测评安排了××集团工段长××、××学校××、本校教研组长××担任考评员,由××市鉴定中心鉴定管理科××担任巡考员,人员配备满足测评方案要求。

(2)测评工作组织情况。

①考评员、巡考员责任明确、职责到位。学校根据测评要求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包括校内考评员、外校考评员、企业考评员和巡考员),校内考评员负责测评当天考务管理、学生组织、监考、阅卷等工作。外校考评员、企业考评员负责考评当天监考、阅卷工作,巡考员负责测评全面监督和指导。测评联系人负责考务协调、资料汇总、数据整理等工作,并配备专门的摄像、照相人员负责全程记录。各相关人员通力协作、责任明确、职责到位。

②测评期间纪律严明,狠抓考核质量关,测评结果真实可信。测评实施过程中,考生均穿工作服、女生戴安全帽进入考试区域。考评员首先对学生身份进行了认真核实,并按要求签到。外校考评员、企业考评员、校内考评员认真履行考评工作,确保本次测评结果的可信度。

2.测试情况分析

(1)试题分析。

①试题总体情况分析。本次测评内容分为纸笔测试(方案策划能力测评,时间120 分钟)与实操测试(方案实施能力测评,时间180分钟)两大部分。测评实施背景以企业数控加工人员真实工作要求为蓝本,按企业真实工作流程进行考核。测评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纸笔测试,包括:分析零件图样,明确技术要求,填写零件图样信息;拟定加工工艺,填写数控车加工工序卡;根据制定的加工工艺填写工艺编写说明等内容。

二是实操测试,按照设备操作规程以及文明生产要求完成如下内容:编写零件加工程序,在数控车床上完成零件加工并对零件进行检测。

②学生资讯检索能力贯穿测评过程,试题开放性较大。由于本次测评以任务进行引入,并不纯粹考核孤立的知识点,而且测试期间可以通过相关资料的查询,答题开放性大大提高,与以往单纯技能鉴定模式相比,重点从知识点熟悉程度的考核,转移到资源活用与关联能力的考核,考生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2)测评结果分析。

①测评成绩总体情况。

一是职业能力测评成绩(表2)。

表2

测评项目 总分 纸笔测评 实操测评

配分 100 30 70

10数控(五)班得分 A卷 65.9 16.65 49.26

B卷 68.25 16.28 51.98

08数控(五)班、11机械(四)班得分 A卷 60.05 13.09 46.96

B卷 67.34 13.66 53.68

二是平均得分率分布情况(图2)。

图2

三是职业行动维度成绩(表3)。

表3

测评项目 明确任务,获取信息 制订及确定

方案 实施及检查

控制 评价反馈 职业素养

配分 A、B卷 6 24 36 30 4

10数控(五)班得分 A卷 4.45 12.2 29.48 15.78 4

B卷 4.4 11.88 31.23 16.9 3.85

08数控(五)班、11机械(四)班得分 A卷 3.32 9.78 30.69 12.26 4

B卷 4.04 9.62 31.09 18.65 3.94

四是职业行动维度平均得分率分布情况(图3)。

图3

五是纸笔测评的综合职业能力成绩(表5)。

表4

测评项目 综合职业能力 功能性能力 过程性能力

配分 A、B卷 30 12 18

10数控(五)班得分 A卷 16.65 8.2 8.45

B卷 16.28 7.93 8.35

08数控(五)班、11机械(四)班得分 A卷 13.09 6.15 6.94

B卷 13.66 6.84 6.82

六是纸笔测评的综合职业能力平均得分率分布情况(图4)。

图4

②测评结果分析。

一是测评成绩总体分析。从测评结果显示平均分由高到低排名为:非试点班11机械(四)班、试点班10数控(五)班、非试点班08数控(五)班,10数控(五)班理论平均分位列三个班之首,实操测试成绩11机械(四)班较好,08数控(五)班、10数控(五)班实操测试成绩相当。

二是试点班级10数控(五)班职业素养方面优势明显。因本次测评是在模拟企业实际的工作场景和完全开放的状态下来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从实操评分表的设置中也反映出操作规范性是本次考核的重点。而从本次测评过程来看,试点班级学生在资源查阅、方案设计,特别是在机床操作规范性、量具保养等职业素养方面明显好于非试点班级。

3.对本次职业能力测评的思考

(1)测评工作成绩。通过本次测评使学校掌握了一体化教学试点班级第一手的学生职业能力水平,明确了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测评的基本方法。通过本次实操(方案实施能力)的测评,反映出经过一体化教学的学生对于职业能力测评内容较为熟悉,并容易接受,对于任务的理解比较到位,能够较为快速找到需要的数据及资料。此外,在技术操作方面,比传统教学学生更能适应独立完成的工作要求,动手能力较强,会注意工作现场的技术规范及安全工作要求,思考及操作能力更贴近社会和企业需求。

(2)测评工作的问题和建议。在本次测评中,因满足统一要求和进度的数控专业学生有限,参加测评人数不多,所以在测评数据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比性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如要更加科学真实地对比学生职业能力,还需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取样范围和测评次数。

四、小结

由前期学校一体化教学职业能力测评情况并结合学校教学实践,得出目前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建议如下。

1.如何提高一体化试点学生技能训练水平还需进一步研究

在目前的一体化课程中,十分注重通过学习任务让学生体验工作过程和学会学习。但由于每个学习任务几乎都有全新的学习内容,加上课时、场地和设备的限制。教师如果完全按照工作页的内容进行教学,学生直接进行零件加工,由于学生的技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所以加工的工件尺寸精度较差,达不到图样要求,而且课时内很难让学生达到相应的技能要求。笔者建议适当减少工作页中学习任务的数量,同时在任务的衔接上加强技能点的合理渗入,做到在技能上循序渐进、反复训练和不断巩固。

2.试行的工作页中科学性、严谨性不够,需要及时认真修订

目前编写的工作页中部分引导问题设置开放性太大,建议在开发低年级段学生用工作页时尽量多设置封闭性的引导问题。

3.机械制图等一些专业基础课是否可以完全融入到一体化课程中值得商榷

机械制图知识几乎贯穿于整个数控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但是通过零件的钳工加工教学,我们发现学生的制图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要让学生完全掌握好这门工程语言,仅仅在这些任务里体现不充分。因此,机械制图有必要单列为一门课程来开展教学,或在任务的教学中对机械制图的教学有所侧重。

4.一体化课程评价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根据现行的一体化试点教学安排,每学期只有1~3门一体化课程(少的学期只有一门),如果学生成绩不理想,就出现不及格科目,而如何合理地进行补修(或补考)在现行的一体化课程方案里没有提及。建议在全国试点学校充分讨论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一体化教学的评价、考核、补修等相关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费利克斯・劳耐尔、赵志群、吉利,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KOMET理论基础与方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一体化考核方案范文第3篇

从业主的角度来说,设计阶段的角色和任务就是对设计的管理。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设计方案(包括总平面设计、工艺设计、建筑设计)能否与项目实际情况做到最佳结合,不留遗憾;能否排除工期紧张或设计单位内部管理问题难以保证设计质量;能否按期提交设计图纸等问题,都需要通过对设计单位的沟通、管理与考核来有效解决。业主对设计管理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一、确保设计者准确理解项目定位及意图,设计院和业主共同研究形成设计任务书;二、制定完善设计合同,加强过程管控,促使设计单位内部工作外部化,保障业主监管,实现对设计质量、设计工期的跟踪考核;三、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合同约束,以激励、奖惩等措施调动设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设计人员的创新精神。

二、抓好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设计的思考

抓好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设计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编好设计任务书

设计任务书体现了业主的发展理念、市场导向、项目定位,是设计单位最主要的设计依据。就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而言,业主在内部进行方案设计研究时邀请设计单位参与,进行可行性和经济性的对比讨论,双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讨论项目需求和实际可能。业主在充分讨论沟通的基础上编制设计任务书,确保设计任务书的质量与可操作性,其中技术规范部分宜细化。

2.选择好设计单位

设计单位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国家级大型设计院,具备综合甲级或专业甲级设计资质。其特点是市场面向全国甚至海外,内部管理制度完善,综合实力强,专利技术多,各专业实力相对均衡且配合较好。但可能会因业务量大,对项目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设计方案创新不足,较传统;设计院内部标准做法、通用做法(有时候甚至照抄照搬)较多。二是省级地方设计院,具备专业甲级设计资质。有一定的专利技术。但由于面向地方市场,能力和眼界有局限,导致服务质量有可能不高,设计院内相关专业配置较弱,专业配合及设计深度不足,图纸的“错、漏、碰、缺”等现象可能较严重。三是除上述两种设计院外的其他具备资质的小型设计院,缺乏专利技术,服务市场更为狭窄。其设计费用相对较低、服务态度较好,但设计单位内部的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设计质量存在问题(包括方案质量和图纸质量)的风险性较大。根据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的特点,服务质量好、水平高、容易合作的国家级大院是选择设计单位的基本原则。同时需结合项目实际,如贵州属于山区,场地平整难度大,土石方工程量大,要选择好为各方所接受的总体院,对项目总体平面布置进行协调和设计优化,保证工艺流程流畅和投资节约。

3.签订条款完善、易于考核的设计合同

建设部的设计合同示范文本(GF-2000-0209)中管理和考核性条款相对缺乏,而合同中增加管理考核条款才能保证业主对设计单位的管理,使业主能够有效监管设计院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正常运行并发挥作用,促使设计院内部管理工作外部化。双方可以约定初步设计综合进度、施工图交付计划、设计人员名单(包括业绩要求、工作年限、执业资格要求等),约定专业负责人到场服务的时间和次数、设计进度、质量和服务的保证措施,约定设计费的考核细则。合同可要求设计单位提交设计成果时提出其节约投资的措施,明确将设计成果低于限额设计指标一定百分比时给予设计师奖励,以控制项目投资。

4.做好设计方案比选评审

一体化考核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建设

1世界技能大赛简介

世界技能大赛是世界技能组织举办的世界顶尖级赛事,被称为世界“技能界的奥林匹克”。每一个竞赛项目均设金、银、铜奖,而成绩超过500分的选手则会获得优秀表现证书。2010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2013年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派出26名选手参加22个项目,吴泳超和曾明智参加机电一体化项目,荣获第七名的好成绩。2015年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我国代表团参加了29个项目比赛,谢坤和郭杰钊获得机电一体化项目的银牌,创造了我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机电一体化项目的最好成绩。总结历届参赛选手的情况可知,只有个别选手的英语水平达到能独立阅读比赛相关文件、撰写报告以及与外籍裁判沟通等能力,其余选手均需在专家与技术翻译的协助下完成,但沟通能力有待提高。可见,英语技能是中国选手亟需提高的培训项目。本文通过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的教材现状、教师能力水平和现有教学模式分析进行课程建设的探索,旨在为世赛机电一体化项目选手的英语技能培训提供新思路与新视角。

2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考核及能力要求

机电一体化项目是世界技能大赛的传统项目。比赛内容主要包括机械安装、传感器调试及PLC编程等。需运用气动、机械、电子资讯技术等知识,以完成MPS的安装及调试。每一名竞赛选手均需要进行为期四天,共22小时的竞赛。对于参赛选手来说,不仅要比精湛的技艺,更要比体力、心理和来自世界各地观摩者的抗干扰能力。由于参赛选手必须是22周岁以下的青年选手,竞赛技术文件又采用英语作为语言,对中国队来说无疑增添了不少难度。只有了解、掌握竞赛规则和技术工作文件要求,才能将其为我所用,并应用到对选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中,进而加入到修改和制定这些竞赛规则和技术工作文件中。

3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3.1专业英语教材不适用

机电一体化课程内容较广泛,涉及机械与电气控制的专业知识。现有教材很难满足专业知识的适宜度,内容陈旧,跟不上专业知识的发展。以介绍与机电相关知识的历史、发展、学术论文为主,与实际教学和应用脱钩。基本滞后于实际生产,书中大多是科普性文章。内容单调陈旧,难度深浅不一,无趣味性,教师觉得乏味,学生更难以产生兴趣。

3.2师资队伍水平有限

目前机电专业英语教学缺乏熟练运用英语且精通机电专业知识的专业英语教师。不是由英语教师来担任,就是由机电专业教师来担任。这两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均存弊端。虽然英语教师是经过正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培训的,其优势在于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但这些教师缺乏机电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备课与授课的方式与基础英语基本相似,在用词的准确性和专业性相对欠缺。而机电专业文章,尤其像世界技能大赛中的竞赛规则和技术工作文件,不能完全用直译或意译,还需要系统的机电专业知识。而英语教师不仅很难将这些知识点讲解或是翻译清楚,更不能用术语解释相关英文词汇,并且不了解机电一体化专业最新发展,教学时无法将专业知识进行拓展。而专业教师虽然掌握系统的机电专业知识,并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对专业词汇的分析和理解较强,能有针对性地将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相融合,但其英语能力相对薄弱,发音欠标准,词汇量掌握不足,在分析句型结构等语法知识方面不及英语教师准确,对英语授课方法不擅长,也无法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3.3现有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目前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仅以词汇教学、句型和语法讲授、文章理解为主,无法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拓展,未能与专业实训知识有机结合。在课堂讲授时,教师往往先讲解课文的重点词汇和典型语法,再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和翻译,最后讲解课后习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既缺乏互动,而且降低了教学质量。不仅使机电专业英语教学缺乏专业特色,更未将教学与社会实践应用全面结合。

4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及实践方案

4.1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

世界技能大赛作为一项国际化赛事,在考核参赛选手技能水平的同时,也突出了英语综合能力。世赛的所有题目、图纸、模型、评分表均为英文,这要求我们在对选手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时,也要对选手的基本素质及语言能力水平加以重视。

4.2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内容构建

4.2.1制订适合技工院校使用的机电实训

英语教材专业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殊目的而开设的课程,学习者的需求是专业英语的本质和基础。世赛机电一体化选手的需求是能独立阅读比赛相关文件、撰写报告以及与外籍裁判沟通。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教材可分模块教学。教材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分为:(1)基础与电气安装;(2)电机与拖动技术;(3)电子技术;(4)PLC应用;(5)变频调速;(6)单片机;(7)传感器与检测技术;(8)液压与气压传动;(9)机械知识;(10)数控技术;(11)世界技能竞赛规则和技术文件;(12)世界技能竞赛代表团成员职责;(13)参赛者感想;(14)往届世界技能竞赛试题。

4.2.2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

基于缺乏熟练运用英语且精通机电专业知识的专业英语教师,为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出以下两点建议:(1)由省职业技术教研室统一安排系统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培训,分为两类进行。一类是针对机电专业教师进行英语专业知识的培训,另一类是针对英语专业教师进行机电专业知识培训。(2)由各校自行组织,让英语教师参与专业实训教学。使其通过实习教学,先掌握机电专业知识,再掌握对应的英语知识。

4.2.3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的教学设计专业英语的教学建议

在第三学期进行,此时学生已学习过专业基础课程,初步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针对学生能力和层次,采取分阶分层教学。为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专业英语教学建议在相应实训室内进行。分阶教学,包括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两个阶段。在基础教学阶段中,学习教材中的前四个模块,使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英语能力。在专业教学阶段中,结合学生专业技术的实训成绩,挑选出部分专业技术较强的学生,尤其是备选的参赛学生,继续学习教材中专业性更强的模块。专业教学是基础教学的深化,学生将学习到最新、最具特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参选省技能选拔赛、国家技能选拔赛,甚至是世界技能大赛做准备。

4.2.4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教学中,建议采用行动导向和任务驱动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细分为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其优点在于培养学生在合作中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达到课堂学习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建议将学生分组,布置任务,学习小组以互助学习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4.3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的效果评价与考核方案

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的效果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3.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现象,提倡教师、学生本人、同学一起参与评价。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充分利用形成性评价的优点———反馈调节、激励、诊断反思、记录成长和积极导向的作用。此外,做到课堂评估与阶段性评估相结合。

4.3.2评价的内容

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考核以“实用为主,够用为辅,应用为目的”为原则,而评价的对象不仅包含学生,也包含教师。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方面来评价学生。对于教师而言,评价应包含教师素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堂管理能力、课堂过程。

4.3.3评价工具与方法

以评价表格为主,如教师观察和访谈表、自我评价表、相互评价表。建议建立学生档案,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增强自我评价责任感、带动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互动、提高学生主体意识、激励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反思、鼓励合作评价。

4.3.4具体的课程考核方案

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终极目标是为世界技能竞赛储备人才,选拔尖子生。考核时建议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占60%,终结性评价占40%。形成性评价的得分依据教师观察和访谈表、自我评价表和相互评价表;其中,教师观察和访谈得分占70%,自我评价占10%,相互评价占20%。以往,侧重于基础语言知识考查的终结性评价,不仅没有体现职业英语的专业特点。考试内容还与现实生活脱节,实用性大打折扣。

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英语课程考核,建议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训考试。理论考试以教材为核心,重点考核学生对基础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训考试以考核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如要求学生用英语口述仪器或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故障检修和排除的步骤、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等。通过终结性评价将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训知识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刘东菊.世界技能大赛对中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

[2]袁名伟,张玉洲.世界技能大赛项目设置与成绩特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

[3]刘媛媛.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高职机电“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

[4]李彬.高职机电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4.

一体化考核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 一体化 课程体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2年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试行)》,这对推动技工学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学校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师根据时展的需要,大胆探索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按照工作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并不断健全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一体化课程的概念和开发原则

1.一体化课程的概念

一体化课程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

2.一体化课程开发原则

结合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根据以下原则开发一体化课程。

(1)科学性原则。课程开发要以就业为导向,遵循技能人才成长和职业发展规律,充分体现职业特征,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2)梯次性原则。课程开发要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等级要求,形成以中级工、高级工、预备技师为主的人才培养课程层级。

(3)可操作性原则。课程开发要尊重技工院校办学现状和地域差异,各项要求力求具体、明确、清晰,目标可度量、可检验。

(4)规范性原则。开发课程所用的术语、符号、体例等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技术规范和约定俗成的表述,内容、结构、格式、表达形式应符合规程的要求。

二、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流程

开展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一体化课程改革,要组建课程开发工作小组、召开行业专家与骨干教师研讨会、确定一体化课程体系、制定课程计划和大纲,还要编写教材、组织评价等,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程。笔者学校计算机组教师珍惜机会,深入学习一体化课改技术规程,踊跃参与,结合学校实际,最后确定了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一体化课程开发流程

1.组建课程开发工作小组

建立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开发工作小组。在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期间,笔者学校通过内培外聘的方式,组建了一支教育观念新、师德高尚、结构合理、能准确把握中职教育规律、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2.召开行业专家与骨干教师研讨会

笔者学校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与学校计算机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专业工作任务分析专家组,对社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研,了解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与维修技工人才的需求,制订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学校又组织相关行业的专家和学校计算机专业骨干教师为主的课程开发队伍,明确任务,研讨一体化教学计划和大纲,落实一体化课程编写人员,确定课程体系的考核与评价,建设课程资源,用工作任务来构建课程的内容,根据不同层次的班级安排不同的专业课程和课时。

3.确定一体化课程体系

打破知识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构建一体化为主导性的课程体系,体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制定课程标准、提炼工作任务、制订实施方案、改革教学方法等。

(1)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涵盖了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参考性学习任务、教学实施建议及教学考核等内容,要突出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以一体化技能训练为主的要求,按模块化编写,每周一模块,每节有任务,并且每一任务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分解要领和课时分配。

(2)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当前,任务引领式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不同的学习任务对职业能力发展的促进程度是不一样的。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一体化、智力与身心综合发展的过程,其核心专业课程应当是从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它包含了“工作”的方方面面,但并不一定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教师按照“教育性”要求对其进行“修正”的结果。按照生产过程的要求,将课程设计成若干任务,每个学习任务都应对应一个实际的工作任务。在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的实际应用中,通过与企业专家多次的访谈,笔者学校确定了表1中计算机岗位的6个主要工作任务。

表1 设计学习工作任务

(3)制订实施方案。根据“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原则,制订实施方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设计,合作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学校要求对教学的组织形式、学材选用、师资要求、师生配比、学习场地及设备要求等都要一一落实,并制定好详细的实施方案。

(4)教学方法改革。

①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发、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它符合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还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发展。近年来,笔者学校成立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工作领导小组,大力倡导任务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教学中,笔者学校教师能根据本科的实际积极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探索与实践,并经常召开任务驱动法教学观摩课,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②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以实际的工作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做适当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就各自的工作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的项目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以Photoshop教学为例,笔者学校教师用传统的讲授法讲解前两章的基础理论知识,将之后的每一章节内容作为一个项目进行教学,每个项目分成若干个子项目,每个项目一般用7~8课时完成。

4.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大纲

过去,技工学校所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只适用于分段式教学模式,而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这样现行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已经不适用了。笔者学校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决定从根本上扭转理论与实习脱节的现象,开展一体化教学。没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就自己制订,学校成立了相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小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相关工作。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订要结合一体化教学的要求,要结合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应更加具体地反映本课程的进度和课时安排情况、教师队伍安排、教学设备和场地安排、教学任务和目标分析、教学模式应用等。

5.考核与评价

课程考核与评价主要以操作考核为主,具体考核分任务(项目)考核(30%)、平时考核(30%)和考试考核(40%)。

(1)任务(项目)考核。实行一体化教学后,笔者学校更突出对相关任务的考核,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共有10个任务(项目),每个任务(项目)占10分,共100分。每次任务(项目)完成后,教师都要进行相关的操作操作测验考核,并统计成绩。

(2)平时考核。平时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情况及学习态度,看其是否按时完成作业以及完成的效果。

(3)考试考核。主要是学校规定的考试,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

6.开展一体化课程资源建设

一体化课程资源需依据一体化课程方案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学材建设、学习环境建设等,是一体化课程实施的条件和支撑。其中,学材指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学习材料,包括工作页、作业指导书、工具书及企业技术资料等。

(1)师资队伍建设。笔者学校通过内培外聘的方式,建成一支教育观念新、师德高尚、结构合理、能准确把握高职教育规律、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通过教师进修、培训、攻读高一级学位、到企业锻炼、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领域相关培训证书等方式,提升教师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能力、应用技术开发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促进“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形成。同时,笔者学校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计算机技师、硕士学位等,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2)学材建设。

①教材编写一体化。教材的编写要注重突出情境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求各组对相关科目的课程进行一体化的教案编写,注重利用机房授课边讲边练的教学互动形式,在课堂上大量导入贴近实际的实例带动知识点讲解,形成教学特色。

②学习环境建设。职业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环境。模拟职业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职业意识,并能使学生熟悉、掌握职业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和关键能力。因此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必须注重学习环境的建设,如对6个主要计算机工作任务岗位设置相应的学习情境,见表2。

表2 工作任务学习环境设置

三、对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笔者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一体化课程改革于2011年开始启动。2012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了《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为笔者学校的一体化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学校世界银行贷款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要求进行一体化课改,又加快了学校一体化课改的力度和进度。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又缺乏经验,在课改中遇到不少问题:第一,教师缺乏相关的课改经验;第二,计算机应用与维修工作岗位很多,根据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设计还要加强摸索,不断完善;第三,一体化课程资源建设还要加强,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学材建设、学习环境建设等,要加大实训室设备的投入和编写教学计划、大纲、教材的力度。

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是一项探索性和实践性的工作,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由于它涉及面广、前期投入大、工作量多,因此笔者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行一体化教学,并不断完善。通过一体化教学,不仅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也得到激发。实践证明,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毕业生一到工作岗位,很快就能进入角色,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所培育的学生符合了市场的需求,也为今后的教学拓展了空间。

参考文献:

[1]李木杰.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