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固定资产价值

固定资产价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固定资产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固定资产价值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网企业;财务管理;固定资产;核算

引言

电力企业是资金及资产密集型的产业,它的资产构成复杂,地域分布分散,并且由于我国的电力设备数量及种类繁多,所以对资金的流通和数量也有着极高的要求,对电力企业来说是一项极为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企业中固定资产每年数量在不断增加,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更使固定资产的管理难度大大增加,并且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也会遇到诸多问题,要想使这些固定资产能够合理使用,发挥最大效用,使各项预算能够合理完成,就要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完善固定资产相关内部控制制度。

一、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账面存在不符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在管理中要始终坚持实物、固定资产登记卡片与账簿一致的原则。但在开展具体业务时,却经常会出现固定资产账务登记与实物对应不一致的现象,不利于固定资产的使用与管理。而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

首先,固定资产卡片与生产部门的设备台账不能很好对应,各管理部门局限于本部门目标建立和使用台账,如相关基建部门、生产运行部门都孤立地考虑满足业务的需求,各部门间管理行为相对独立,都是从本部门职责出发来对资产进行管理。因此,导致工作衔接不紧密,经常出现资产实物调拨变动时,资产使用部门仅仅变动设备台账而没有知会财务部并进行相关固定资产卡片信息的变更,导致账实不一致。

其次,电网企业内的固定资产存在大量所有权与使用权不在同一个单位层级的资产,二者的职责不清,导致代管的管理权限与原有资产的管理产生脱节。如某些主网设备是由公司总部投资的,权属属于总部公司,但由于地域限制,资产实物的运行维护、保管使用等职责权限在县级子公司,容易存在管理中的细则不清楚、资产的权责不明、资产的委托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还有大量由地市分公司调配给县级子公司使用的设备,相关台账的建立管理在上级,使用部门却在基层单位,容易导致资产清查盘点时重复建立卡片或者缺失的问题,导致账实不符。

最后是固定资产在初始确认及日常维护中的诸多问题导致。比如,由于电网企业对于固定资产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固定资产目录分类繁多,决算报告所列移交资产型号、分类可能与实物不符,造成资产卡片信息与实际资产不相符。又比如,部分工程项目重建不重拆,对原有设备进行了部分拆解,但是基层管理部门却进行整体报废处理,或者对线路进行部分更新改造,却新建一个固定资产卡片进行管理,容易导致账实不符。

2.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不够准确

在开展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固定资产的使用要遵循一定的目的性与固定性、限时性原则,但是,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却会遇到确认、计量不够准确的问题:

首先,资产购置的经办人员对固定资产标准的认识存在偏差,对什么是固定资产、固定资产价值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存在不同的理解,影响了固定资产的正确确认和计量。如一味以固定资产目录或者单位金额为标准,对一些不应确认为固定资产的进行确认,或者应当确认的却没有确认。

其次是后续支出性质不清。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主要分为在会计上直接计入损益的修理费支出,以及应当资本化的技术改良型支出。但实际工作中存在混淆修理支出与改良支出界线的情况,甚至为了核算方便将本应当资本化的支出在修理支出核算,导致会计计量不准确,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影响了管理考核效果,同时也会形成账外资产,造成固定资产账卡物不符,或者资产卡片反映的新旧程度与现场实物不一致。

3.固定资产管理责任缺失

电网企业的固定资产分布地域广,供电范围延伸到哪里,固定资产就分布到哪里。因此固定资产主要由基层单位承担着管理、保管使用的责任,但是基层单位由于人员少,很少有专责进行固定资产卡片管理的人员。兼职人员则并未将足够精力放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按什么程序进行管理认识不足,实物管理仍显缺位。而业务部门和资产归口管理部门之间则没有做好协调工作,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能实时传递,相互之间没有形成有力的互动。

4.固定资产报废处置不及时

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流程一般是由实物管理部门提出报废申请、设备管理部门进行技术鉴定、上级审批、对资产进行处置、财务部门做好账务处理等关键控制节点组成,但在实施过程中,部分节点常常出现控制不到位的现象。如工程新建时一并进行资产拆旧,但是资产报废工作却没有同步进行,而是等工程完结后一并进行处理,在其拆除后无人进行跟踪监督,导致一些资产报废鉴定、审批、账务处理工作滞后于实物处理甚至出现丢失被盗的情况。

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方法措施建议

1. 加快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步伐

鉴于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数量庞大且变动频繁,管理难度很大,因此电网企业应当加大对固定资产信息化工程的投入,加快信息化建设管理步伐。将所有资产都纳入实物的动态管理中,从而实现实物信息的日常维护管理体制,促进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通过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实现固定资产从出库、安装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特别是建立起生产系统与财务系统的连通接口,实现固定资产的变动信息实时传递到财务系统,及时修改固定资产卡片的相关信息,从而从根本上避免业务部门对固定资产实物进行变动,财务部门却没有及时更新信息导致的账实不一致问题。

2.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

电网企业要建立起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按照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做出申请、审批、采购、入库、支付的流程,并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控,将责任具体落实到相关责任人,确保记录能够完整。同时应当采用固定资产表面贴标签或喷漆等方式,为固定资产建立唯一识别性的编码,使固定资产盘点时能够更精确识别所有权归属,避免借调固定资产等原因导致的管理混乱。

3.修订固定资产目录,提升固定资产分类的可操作性

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种类繁多,规格不一,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形成了较好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但随着近年来设备资产联动水平的不断提升,资产的分类数量不断增加,部分资产归属于什么目录没有很好的识别性。如基层使用单位领到资产出库单及实物进行安装后,需要人工去识别该项资产的分类。但是相关资料却没能直观识别出该项资产属于什么分类,从而导致很大的主观性,往往出现同一种资产,却在不同部门归属于不同分类的现象。因此固定资产分类标准亟待统一,同时从管理的实用性效率性上讲,固定资产管理的范围和标准也需进一步明确分类。避免出现如“生产管理用工器具”及“非生产用设备及器具”都只简单标注“复印机”,缺乏相关明细说明及判别标准,而导致使用部门领用时无法直观进行归类的现象。另外,为适应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电力设备更新换代的需要,固定资产目录在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也要注意及时完善和修订,补充技术进步新出现的设备,尽可能详细列出每类资产所包括的资产明细及判别标准,方便基层单位管理和操作。

4. 提升基层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相关制度的宣贯培训

首先应当明确意识到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既专业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动态的管理过程。因此必须将固定资产规范化管理贯穿于日常工作,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要在业务部门配备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的固定资产专职或兼职管理员,作为各级资产业务的具体经办和管理人员,负责对本部门、班组的设备台账建立、保管、使用情况进行全程跟踪,掌握本单位各类资产的名称、功能、存放地点、使用情况等信息,对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增减变动要及时办理固定资产增加、报废、调拨手续。

其次应当加强对工程、资产管理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工程竣工决算编制水平,捉进财务与业务知识的联通,充分了解每个工程项目设备的具体情况,确保准确核算每项新增资产的价值,合理区分设备修理费和改良支出以及附属设备价值。

5.完善固定资产评价体系

细化管理责任加强资产考核体系建设。联系本单位实际制订操作性强的固定资产管理标准及实施细则,规范各部门固定资产的管理程序,界定固定资产管理职能,解决固定资产价值管理、实物管理和使用保管管理三个层面职能缺位问题。将固定资产管理责任细化并写入部门和员工岗位职责。按照“谁使用谁保管”的原则落实管理责任部门、单位和责任人对固定资产实行跟踪,从管理层面了解和掌握固定资产的分布、使用情况和质量状况。探索固定资产管理与领导干部业绩考评挂钩,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奖惩机制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正常运行,将固定资产管理作为重点关注内容纳入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在年度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体系中增加相关固定资产管理考核指标,明确单位负责人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第一责任人,使各单位负责人充分认识到管好用好国有资产的重要性。

6.强化固定资产盘点机制

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盘点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电力企业固定资产总体规模巨大,数量类别众多,分布也比较零散,需要定期对其进行盘点。同时固定资产是动态变化的,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价值总量看总是在不断地增减变化。为了及时准确掌握固定资产结构、数量、质量和管理现状,电力企业至少应每年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核对来摸清“家底”。对盘盈盘亏的资产,要找出原因分清责任,按相关管理规定及时处理;对资产结构和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盘活存量资产、防止积压闲置,做到物尽其能物尽其效。日常管理要建立重点固定资产抽查制度,单位的资产实物管理部门要依据财务资产卡片明细,对资产使用重点部门进行重点抽查核对,做到账、卡、物相符。单位领导或资产管理人、使用人员离任时,要组织离任离职资产核查,办理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以防止资产流失。

三、结束语

固定资产的管理已经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重心,如何有效的进行实时管理也成为众多研究者的热门话题。电力企业要通过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制度和严格的竣工决算制度,来对企业内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控制,切实保证我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得到夯实,真正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绍军.电力企业深化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途径和方法[J].东方企业文化,2014,(14):233-233.

[2] 卢碧玉.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与策略[J].科技与企业,2014,(8):54-54.

固定资产价值范文第2篇

购入固定资产的核算

1.购入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允许抵扣进项税额。企业增加固定资产时,支付增值税进项税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可采用与增加存货相一致的会计处理方法。按合法取得增值税扣税凭证时,借记“应交税费――应缴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照固定资产价值的金额,借记“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而贷方科目则需区分情况,按照应付或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应付账款”等科目。

例:2009年5月3日,A公司购买机器设备一台,增值税专用发票列明发票价格为100 000元,增值税17 000元。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

借:固定资产 1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 000

贷:银行存款 117 000

2.购入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自用消费品(如小汽车、游艇等)所含的进项税额,不得予以抵扣。增值税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例:2009年5月3日,A公司购买自用小汽车一台,增值税专用发票列明发票价格为100 000元,增值税17 000元,支付运输费1 000元。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

借:固定资产 117 000

贷:银行存款 117 000

自营固定资产的核算

1.自营生产设备的核算。若自营的为生产设备则购入的工程物资中的增值税进项税允许抵扣,如下例:公司自行制造一台设备;在建造过程中主要发生下列支出:20×9年1月6日用银行存款购入工程物资93 600元,其中价款80 000元,应交增值税13 600元,工程物资验收入库。20×9年1月20日工程开始,当日实际领用工程物资80 000元;领用库存产成品若干件,实际成本8 100元,计税价格11 000元;工程应负担直接人工费10 260元。20×9年4月30日工程完工,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1)20×9年1月6日,购入工程物资、验收入库。

借:工程物资 8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3 600

贷:银行存款 93 600

(2)20×9年1月20日,领用工程物资,投入自营工程。

借:在建工程 80 000

贷:工程物资 80 000

(3)20×9年1月20日,领用库存产成品。

借:在建工程 9 970

贷:库存商品 8 1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 870

(4)结转应由工程负担的直接人工费。

借:在建工程 10 260

贷:应付职工薪酬 10 260

(5)20×9年4月30日,工程完工,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计算并结转工程成本。

借:固定资产 100 230

贷:在建工程 100 230

2.自营房屋等不动产的核算。若自营的为房屋等不动产,则购入的工程物资中的增值税进项税不允许抵扣,则在上例中,工程物资的成本应为93 600元,最终固定资产的成本为113 830元。

接受捐赠、实物投资所取得的固定资产的核算

如果捐赠、投资者能够提供增值税扣税凭证即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运输费用结算单据的,则与该项资产有关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从当期销项税额中抵扣,反之则只能够按具体会计准则规定的方法确定其入账价值,不存在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增值税的转型可以降低固定资产投资成本,由于少缴增值税,从而引起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有所上升,消费型增值税允许企业购置的进项税额直接抵扣,固定资产原值减少,每期计提的折旧额将减少,在销售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设备折旧的降低导致企业当期经营成本和期间费用的减少,从而提高当期的营业利润,增加企业盈利水平。另外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动必然会对资产负债表内相关项目引起变化,即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等。

参考文献:

[1]王新玲.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的影响[J].冶金财会,2010(4).

[2]李黎明.关于增值税转型下固定资产的核算在教学中应注重的几个新问题[J].科教文汇,2010(2).

[3]林月行.增值税转型对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影响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2).

固定资产价值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美国COSO报告; 高等院校; 固定资产管理

在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过程中,高校需要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效益型高校。固定资产是高校重要的经济资源,在资产总额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是进行教学、科研等活动基本的物质基础。同时,高校所拥有固定资产的数量与质量,以及每年新增固定资产的数量,也分别是评价学校综合财务实力强弱和办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指标。但是,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内部控制较弱,亟需解决。笔者以COSO报告为理论基础,从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出发,探究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路径依赖。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一)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管理链条断裂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主要任务和工作中心,高校的一切活动都围绕教学和科研而展开,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忽视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导致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工作意识淡薄,造成高校普遍存在着重钱轻物、重购建轻管理的现象。同时,由于没有统一的资产管理部门,资产、房产等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分管实物和价值核算,二者处于同级单位,存在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另外,二者并不直接掌握资产使用的第一手资料,在资产出现毁损报废甚至变卖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时滞性,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就会形成真空状态。

(二)固定资产重复购建且浪费严重,资源缺乏有效配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教育经费虽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而增加,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与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目前仍然十分突出,而且将会长期存在。在经济资源紧缺的情况下,高校需要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目前,高校扩招引致不断进行校园扩建,仅考虑扩大规模,不注重规模经济。同时,由于盲目追求“小而全”以及固定资产总量和生均占有量等本科教学评估指标的要求,各个院(系)部竞相申请购买仪器设备,由于没有统筹规划,部分设备无序增加,形成整体短缺与局部闲置并存,造成高校资产严重浪费、资源配置效率与利用效率很低的态势。

(三)固定资产账实不符,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

1.现行会计制度导致固定资产虚增。高校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价在500元(含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价在800元(含800元)以上,且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在使用过程中能保持其实物形态的资产。单价虽不满上述起点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财产,视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和管理。这一规定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制定的,在我国现在经济环境下,仍沿用该规定进行固定资产的界定,必将导致将属于低值易耗品的物品列入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与核算。

2.思想认识误区导致固定资产虚增。由于高校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局限,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要列为固定资产,就可在最大程度上免除责任,出现了将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相混淆,将部分该属于低值易耗品的物品列入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与核算的现象。资产管理部门将部分低值易耗品按照固定资产建卡管理,财务部门据卡记录入账。

3.管理链条断裂导致固定资产虚高。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固然要求实行校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三者相互结合的管理体制。财务部门按照固定资产的价值统一进行财务核算,固定资产的管理虽归属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但其具体占有和使用又主要集中在教学、科研、行政等部门,因此就形成了固定资产价值核算、实物流动和管理与占有使用相互脱节的状态。当固定资产报废、损毁甚至变卖处置时,三个管理部门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管理链条断裂,财务部门不能掌握固定资产减少的资料据以核减固定资产,最后只能使固定资产只增不减,导致固定资产虚高。另外,在原有固定资产的基础上进行的改建、扩建固定资产只增加了发生的支出,却没有减少变价收入和减少部分,造成固定资产价值虚增。

4.管理缺位形成固定资产虚低。近年来,高校普遍进行大规模的校园建设,但有的房屋、建筑物完工后既没有办理竣工决算,也不进行验收就开始使用,没有及时增加固定资产。而以自筹资金购置或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根本没有纳入学校统一管理,形成大量账外资产,没有计入学校固定资产。另外,由于业务素质问题,导致安装固定资产的安装费、购买固定资产的运杂费、购置车辆时支付的车辆购置附加费等不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四)缺乏有效管理,固定资产流失严重

由于固定资产自身的复杂性以及管理环节较多,相关的管理制度存在着某些缺陷或严重缺陷,对固定资产重购置轻管理,产生固定资产流失现象。部分拥有固定资产使用权的二级单位私自对外出租、出借学校的房屋、设备、仪器等进行经营活动,所得利益归部门所有,谋取小集体利益,但其耗损维修费用却由学校承担,造成学校资产流失。另外,由于产权关系不清,学校和校办产业、后勤部门之间没有明确与规范的收益分配制度,加之政策法规不配套,校办产业、后勤部门虽然无偿占有和使用学校的固定资产,却只享受经济利益,不需交纳资产使用费,更不需承担经营失误的责任,一切亏损转嫁给学校,从而造成资产的流失。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理论基础――COSO报告

美国COSO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

-way Commission)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被公认为是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体现了当今内部控制研究的较高水平。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成员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这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可见,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合理保证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为实现这三个目标,内部控制由相互关联的五项要素构成,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

(一)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础,是整个控制框架的引擎,起着塑造组织控制文化、影响人员控制意识、奠定组织风格和组织结构等关键作用。它包括人员操守、道德价值、能力素质,以及管理层的管理哲学、经营理念、对内部控制的态度、认知和行动等。

(二)风险评估

它是指管理层对风险的识别和分析,建立风险评估机制。主要涉及估计风险的重大程度、评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考虑如何管理风险。风险评估机制实质上是评估实现目标体系的各种不利因素的机制。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帮助管理层确保管理方针得以贯彻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的目标是,经过风险评估后确定的用以管理和控制风险所必须采取的各项行动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主要的控制活动包括: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业务授权、实物控制、业绩评价等。

(四)信息和沟通

能否及时识别、捕捉、处理丰富的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能否实现信息在各部门、各层次、内部外部间顺畅地传递,能否很好地沟通、理解和利用信息,决定了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也是组织及其员工履行职责的必要条件。

(五)监督

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施加以恰当的监督,必须对内部控制运行质量进行评价。监督包括持续性监督、独立性评估或二者结合的方式。持续性监督建立于单位内部的业务循环当中,包括日常的管理监控活动;独立性评估通常由内部审计等部门执行。监督应保持独立性,监督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直接向最高层报告。

COSO报告有广泛的适应性,该标准适用于任何公司或其他性质的组织,无论其规模大小、盈利与否、公私性质,都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加强内部控制方面的有效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运行,使高校逐渐成为由许多相互关联的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复杂的经济系统,完全可以借鉴、采用企业的相关理念进行管理和经营。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笔者以COSO报告为理论基础,探讨如何加强其管理的有效性。

三、基于COSO报告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新理念

(一)完善高校的控制环境

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是高校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高校领导、职能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等应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和水平,营造一个良好的固定资产管理的氛围。高校应强化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知,建立、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管理;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应设立专人专职或兼职具体负责,每位教职员工为自己所使用的学校财产承担责任;形成一个领导重视、制度保障、统一管理、专人负责、全员参与的管理体系,为加强内部控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为实现超常规或跳跃式发展,许多高校大量采购仪器设备,加快房屋建筑物等校园规划建设。由于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在其他筹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大都选择大规模向银行贷款,这使高校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既有按月付息到期还本的银行贷款压力,也有收支不同期资金流转不畅时难保日常运转的压力。高校应当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注重规模经济效应,控制发展规模;全面评估面临的风险,编制中长期预算,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使固定资产增加与高校发展相协调,控制高校发展带来的潜在风险。另外,应对固定资产毁损、流失或变相流失等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三)采取有效的控制活动

固定资产从申请、采购、验收、使用、维修、报废、处置、清查等各个环节都应当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中。为此,需要从几个方面加强控制。1.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职权相互分离独立又相互配合;2.对采购申请应进行合理论证,统筹计划安排,避免重复建设,增加高校财务负担;3.采购、验收等活动应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以公开竞标方式采购大批物资;4.定期、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加强实物控制,做到账实相符;5.维修、报废、处置等活动需及时办理固定资产增减手续;6.进行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评价,并与部门采购、奖惩相挂钩;7.培养提高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明确每人的工作职责,不得越权行事,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四)建立畅通的信息传导与沟通机制

内部控制是与管理过程融合在一起,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一个好的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信息沟通渠道包括传统模式和网络模式。传统模式既包括部门之间口头或书面的即时沟通,又包括由管理委员会定期召集各部门的专题会议,讨论、协调、解决一定期间存在的问题,相关信息能够通过会议的渠道得到沟通。网络模式是指各部门应将固定资产有关信息按照统一规定的格式或形式在校园网上并及时更新,利用网络实现信息的快速流动和沟通,便捷且公开,有利于监督部门和个人职责的履行情况。

(五)加强高校的内部监督

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要确保执行效果良好,就必须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一方面需要由内部审计、监察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另一方面需对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以完善内部控制。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较弱,亟待解决。美国COSO报告极大地推动了内部控制实践活动,给理论界、实务界以广泛、深刻的启示,对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高校来说,亦有其理论导向作用。对高校固定资产实行有效的管理,完善高校的控制环境,进行全面、有效的风险评估,建立有效的信息传导与沟通机制,加强监督,强化控制活动的效率、效果,加强动态控制,应该是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崇保.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6,(8).

固定资产价值范文第4篇

摘 要 固定资产是企业正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利润水平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大部分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固定资产 管理

目前内部控制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举措,其目标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本文着重从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角度探讨如何解决目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资产管理,实现资产管理的现代化。

一、目前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

目前大部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或现有的制度过于陈旧,与目前的管理现状不相适应,加上缺乏切实有力的措施保障制度的执行,导致资产管理不规范,如单位不能按规定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资产盘点,导致不能及时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难以了解实际存量,对过期资产不能及时进行处置,虚增了企业的账面资产。有的资产不履行相关的审批手续就报废,并进行相应的处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极易出现现舞弊现象。

2.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影响资产管理效益

企业财务部门、资产使用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加上部分人员责任意识淡薄,工作责任心不强,甚至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导致资产管理衔接不及时,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如由于职责不明确,资产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不能及时向资产管理部门反馈,致使资产不能及时得到维护保养、影响了其使用效益。

3.管理手段过于落后

目前大部分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方法仍沿袭多年前的管理方式,未能借助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导致资产管理不及时,信息不完整,难以准确及时了解资产管理动态,不便于部门间实行资产的合理调剂。

4.固定资产投资还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企业的投资管理,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如房屋建设、设备的引进等等。一些企业忽视自身实际状况,在进行投资之前没有对市场需求以及自身资金状况等做出科学的分析;同时没有对相关房舍、设备的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收期等基本的财务数据进行投资分析,导致投资盲目性大,不能够保证投资质量,造成了资金的浪费,这不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

二、强化内部控制,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及对策

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存在的上述问题,不利于实现资产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严重影响了固定资产的管理成效的发挥,笔者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努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以充分发挥资产管理成效。

1.提高对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健全内部资产管理制度

作为企业的管理层应进一步增强对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意识到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资产使用效益,有利于防范各类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避免资产被不法侵占或流失,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从而重视资产管理,不断健全、完善内部资产管理制度,并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制度得到真正落实,同时加大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在单位内部形成“人人重视资产管理、个个参与资产管理”的良好氛围,为强化资产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2.规范内部控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并强化考核,确保资产管理规范化

任何工作的有效开展,制度是保证和前提,只有明确职责、各部门才能各施其职,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单位在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要明确资产使用、管理和财务部门的职责,将资产保管责任明确到资产使用部门,甚至使用人,对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向资产管理部门反映,确保资产能及时得到维护、保养,充分发挥其效能;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要通力协作,加强沟通协调,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共同搞好日常资产管理,防范资产管理中可能出现的资产流失等问题,确保固定资产保值、增值。同时在内部控制制度中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制度,单位要成立以单位负责人为考核组长的领导小组,制订相应的考核细则,在年度终了进行全面考核,对积极参与资产管理,作出显著成绩的给予表彰,对不严格执行内部资产管理制度,工作不力、甚至由于过失造成资产流失的要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考核结果与年终绩效、个人职务升迁等相挂钩,以此促进各部门、个人参加资产管理的积极性,促进资产管理的规范化。

3.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资产管理的科学化

如今绝大部分单位借助内部局域网技术,利用财务软件,实现了财务核算的电算化,建议财务上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也应用到资产管理部门,将各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也推行信息化管理。将原先的固定资产纸质卡片更换为电子卡片,即“电子身份证”来取代。在对单位资产进行全面盘点、清理的基础上,先将固定资产信息输入电脑,对其信息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通过网络技术,单位资产管理人员可在同一管理系统中进行操作,从而实现了资产数据在整个企业共享。进行信息化管理后,固定资产的采购、报废等增减变化可直接在系统中反映出来,并及时传输给财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也减少了原来人为沟通传递信息过程中出错的概率,防止了由于原始凭证的不完整和传递不及时而影响固定资产财务账面的增减变化。

4.注重实效,加强投资管理,把好资产入口关

作为单位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首先应该正视自身实际状况,科学定位发展目标,创新发展,扩大发展规模,引进高新技术无可厚非,但前提是应该保证相关投资的质量,即投资应能够给单位带来一定的收益,至少应该保证目前财务的运行状态,并对自身将来的长远发展有益,而不应是为了规模的扩大,而盲目投资,甚至致使单位蒙受损失。要执行重大投资的集体讨论和审批制度,重视调研分析,慎重决策,把好资产的入口关,从而确保投资能真正给单位带来效益。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价值范文第5篇

(一)从投资效果的角度对固定资产财务质量进行分析

所谓投资效果主要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是公司运用资产、资金等资源所获得的盈利,通常这类指标值越高,则说明公司资产、资金的运营效果越好,其盈利能力越强,盈利质量也越有保证:反之,则说明公司资产、资金的运营效率低,盈利能力较差,其盈利质量不高。一般来说,能反映公司投入与产出关系的指标主要有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净利率。固定资产是企业资产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对于固定资产财务质量指标分析介于对总资产财务质量指标的比照,重点分析以下的指标:

1、固定资产报酬率

固定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平均固定资产*100%

平均固定资产=(期初固定资产+期末固定资产)/2

固定资产报酬率反映了公司基本的获利能力,表明站在股东和债权人共同的立场上分析,每投入1元能产生多少报酬。该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固定资产的运用效率越高,也意味着公司的固定资产盈利能力越强。通常可将该指标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者该公司历史同期水平进行对比,分析该公司总资产的获利能力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其发展的趋势。

2、固定资产净利率

固定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固定资产*100%

固定资产净利率指标反映了每元固定资产能创造的净利润,表明公司固定资产利用的综合效果。公司的固定资产是由投资人投入和举债形成的,净利润的多少与企业固定资产的多少。固定资产的结构,经营管理水平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3、全部固定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平均固定资产*100%

全部固定资产现金回收率为我们提供了企业固定资产产生现金的能力,该指标数值越高说明企业固定资产产生现金的能力越强。通常该指标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是企业固定资产报酬率的高低,另一个是现金净流入占利润的比重。即企业固定资产运营效率的高低是受利润质量影响的,而利润质量主要受其现金回笼水平的影响,收现水平高,则利润质量好,反之则利润的质量差。

4、 固定资产与权益资本比率

固定资产与权益资本比率=固定资产/股东权益总额*100%

该比率计量长期资产与权益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该指标在100%比较好,即公司依靠自有资金增加来添置设备等固定资产,这样即使发生固定资产损失,也不受制于人。如果该比率超过100%,则表明一部分固定资产是用负债来融资的,而负债需偿还的特性使得公司压力可能会增大,因为固定资产在负债需偿还时一般难以变成现金,这时会给公司带来很大的资金困难。

(二)从投资效率的角度对固定资产财务质量进行分析

1、固定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对公司发展的作用通常是通过作用于公司的盈利能力来实现的,加速资产的周转速度可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从而可以促进公司的增长。

固定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固定资产净值*100%

平均固定资产净值=(期初固定资产净值+期末固定资产净值)/2

固定资产周转率反映了公司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固定资产周转率越高,表明单位净值的固定资产创造的主营业务收入越多,也为公司盈利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但在对该项指标进行分析时,应当首先注意该指标的分母是固定资产净值,而固定资产的净值会随着折旧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会随着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而逐步增加,由此可能影响固定资产的周转速度,因此分析时应具体区分由不同原因造成的固定资产周转速度的不同变化。其次,在对比不同公司的固定资产周转率时,应注意各公司选择的折旧方法是否一致。

2、固定资产增长率

固定资产增长率=本期增加的固定资期增值-本期减期减少的固定资值/本期期初固定资期期初*100%

固定资产增长率是反映固定资产存量规模扩大的指标,固定资产的增长是否合理,需要根据固定资产增长的具体原因,结合企业生产增长情况来考察。除了固定资产填平补齐,克服生产上薄弱环节的需要外,固定资产的增加,都应使生产能力相应增长,产量或收入相应增加,才能保证固定资产使用的效益,即如果固定资产的增长没有带来相应的公司效益的增长,则说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将该指标与企业收入增长情况进行对比,可判断企业资产投资的效率和效益。

3、固定资产陈新率

固定资产陈新率=平均固定资产净值/平均固定资产原值*100%

固定资产陈新率反映了企业所拥有的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体现了企业固定资产更新的快慢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该指标高,表明企业固定资产比较新,对扩大再生产的准备比较充足,发展的可能性比较大。需注意的是,审计人员运用该指标分析固定资产新旧程度时,应剔除公司应提未提折旧对房屋、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真实状况的影响。

4、不良固定资产比率

固定资产是企业经营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企业效益创造的源泉,固定资产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公司能否持续地增长。通常对固定资产质量的分析主要从其构成与存在状态入手。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并不能真正代表它的实际状态,并不是所有的固定资产都能有效地给公司带来效益。企业的有些固定资产虽然存在,但由于技术、经营等种种原因实际已失去了为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真正能为企业增长服务的固定资产应是除了这些不良固定资产以外的部分。因此,有必要对不良固定资产资产占全部固定资产的比例进行衡量,这个比例就是不良固定资产比率。

不良固定资产比率=不良固定资产净额/固定资产净额*100%

这里的不良固定资产主要是指呆滞的固定资产,这个指标值越低,说明企业固定资产的质量越高,公司的增长基础也就越稳固;该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的固定资产质量越差,则公司的获利能力也越低,从而公司增长的基础非常薄弱,甚至可能导致公司的负增长。

5、固定资产退废率

固定资产退废率=本期退废的固定资产原值/本期期初固定资产原值*100%

退废固定资产包括正常、非正常退废的固定资产以及本企业不需用而出售或投资转出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报废要有相应的固定资产更新,才能维持企业再生产规模,所以对该指标的分析应结合固定资产增长率进行,如果固定资产更新的规模超过退废的规模,这反映出公司现有的固定资产中,新的效率更高的固定资产增加了,这对企业增加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都是有利的,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企业的盈利能力才有可能增加。

6、固定资产损失比率。固定资产损失是指企业待处理的固定资产损失,主要包括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和毁损、待报废的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损失比率=待处理资产损失净额/年末资产总额*100%

该指标说明了企业固定资产损失的程度,也是从固定资产管理的角度说明固定资产运营状况的指标。该指标值越低越好,0是最好水平。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固定资产的质量越差。同时,使用这个指标时应注意到,固定资产损失程度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严密、管理手段是否先进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通过固定资产损失比率可以进一步揭示企业固定资产质量和古资产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二、利用固定资产财务质量评价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运用评价体系中分析指标

在固定资产财务质量的评价体系中,从投资的效果和效率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企业来说,其评价指标的衡量基数是不一样的,企业之间如果对指标进行比较,首先应当考虑这个指标是否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比较,否则是毫无意义的。另外,在评价体系中,仔细推敲会发现指标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比如对固定资产使用状况的好与坏进行评价,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固定资产的周转率,固定资产的净利率、固定资产的报酬率等都可以对固定资产使用状况进行说明。所以说,这些指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