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心理学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多年的教育工作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我国的教育机制还不太重视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形成;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环境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等方面比较欠缺;学校往往凭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评价一个学生,社会又对大中专学生期望值很高,这给学生造成很大压力。在期望与现实离得太远时,学生的心理防线就会很快崩溃;严重的个性压抑会带来巨大的个性膨胀,受到压抑的个性最终会为自己的伸展找个缺口,悲剧往往由此产生。众所周知的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便是一个警示案例。因此,笔者认为,在学科教学中,任何一名教师均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更不能仅依赖数量寥寥的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里,绝不让任何一位学生脱离老师关注的眼睛。
一、不容忽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是在新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需要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会自然而然产生的,必须大力培养才行[1]。进入高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增长,其生理机能发展趋于成熟,但其心理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极易产生情感上的动荡,自控能力相对较差。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目前困扰大学生的有以下8个方面的问题:考试焦虑;不善于人际交往;就业焦虑;社交恐惧;梦境解析;网络成瘾;个人情感问题;强迫症[2]。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贯穿在高校教本文由收集整理育的全过程中。
1、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
对刚进入大一的新生来说,面对一个与中学有着很大不同的场所,在学习方面也有一定的不适应性。在生活方面,有很多学生吃穿相互攀比,当家庭经济难以满足他们时,易产生埋怨情绪,使家庭贫寒的学生增加了思想负担,有意识的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人交往,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对于学习自信心弱的学生,我们应更加予以关注,提醒他们不要轻易怀疑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生活和学习自信心。对于盲目攀比的学生,应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观。
调查显示,新生对自身心理健康表示极大关心,新生心理问题反映在适应困难、人际关系、情绪波动等方面。一些学生刚刚摆脱了高考阶段极度紧张的学习考试,考入高等学府后,情绪落差,产生一种松弛感,想过自由日子。但入校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全新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和手段,以及更高的学习目标,加之住校生面临新的环境和人际沟通的适应,均形成明显的反差,使部分学生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思想混乱、空虚、压抑。另外,人际关系障碍也严重的影响了学生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人际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有人称之为“心理气氛”。如果一个人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关系,或者说与周围人维持一种融洽的感情交流,就获得一种安全感,并且在这种交流中,使情感得以宣泄,郁闷得以排泄,精神得以升华,从而有助于身心健康,相反,如果人际关系不良,就会处于莫名的“不安”状况中,感到“无助”或“孤独”。正如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指出:人类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心理变态主要由人际关系交往失调而来,产生心理问题造成忧虑、压抑情绪。新生往往行为消极,自我封闭,社交方式多采用一对一或三五成群,说明他们一方面渴望别人了解自己,另一方面封闭自我,陷入困惑。
综上所述,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值得学校管理层和每一位教师的关注,同时,在教学过程和日常生活中,教师和相关领导应该通过对新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做到重视、预防、疏导、帮助、解决。
2、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业预期容易因环境和社会因素而转变
当代大学生比较关注社会问题,当有些问题找不到答案又无人能理解时便产生悲观失望,甚至导致焦虑不安。也有些学生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自以为是,高傲自大,过高的估计自己,遇事不能包容,极易产生对立情绪,也有些学生遇到矛盾或不顺心的事情时,便一蹶不振,茶饭不思。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年龄的增长,高年级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看法,但是,当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太大时,他们往往会失去目标,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对自己的就业也失去信心。大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其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态度与学习动机有直接的联系,学习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大学生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如分数赞赏、奖励、避免惩罚等随着年纪的升高而逐渐减弱;而间接性学习动机,如求知欲、探索欲、成就感、创造性等随着年纪的升高而逐渐增强。
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生活当中的种种挫折,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品质和永不放弃的精神。
二、在学科教学中不容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胸心血管外科;危重;监护;处理
胸心血管外科危重患者较多,且病情危重、复杂、变化较快,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故需要持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对其进行全面的监护与治疗,这就需要临床一线医生明确胸心血管外科的常规监护,对接诊患者能做到第一时间对症处理,同时也要做好患者的基础生理及生活需要,预防并发症,达到最佳的恢复状态,从而使患者尽快康复。
1 危重患者的监护
其主要内容是对危重患者进行全方位的严密监测,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以作出正确诊断,主要内容包括:①循环系统监测:心电图是常规监测项目,主要是为了解心率的快慢及心律失常类型、心肌缺血的判断;血流动力学监测可反映患者的循环状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在手术过程中,维持危重患者的循环功能稳定是十分重要的,当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低于10 mm Hg则表示心脏前负荷降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当PCWP高于18 mm Hg时则说明心脏负荷升高;当心肌收缩性降低时,则心脏指数和左心室排血做功指数降低。②呼吸功能监测:主要监测肺通气功能、氧合功能和呼吸机械功能,以帮助判断肺功能的损伤程度、治疗效果以及组织器官对氧的输送和利用状况。③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的调控:体液和酸碱的动态平衡是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和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在危重患者,因某种病因和病理生理改变,使其自身调控能力受到限制或完全丧失,严重可危及患者生命。酸碱失衡还涉及到多系统的相互交叉影响,不仅可使生理功能发生障碍,而且可影响机体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故在手术过程当中,需要根据生理和病态对体液和电解质的需求以及临床监测所获得的实际参数维持体液和电解质出入量的平衡,维持血管内晶体和胶体渗透压的正常和稳定,维持酸碱平衡,避免发生呼吸性或代谢性酸碱失衡。
2 危重患者的处理
2.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ACS大多是由慢性稳定性心肌缺血演变恶化引起冠心病急性发作的临床类型,其发病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主要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绞痛、ST段抬高型心绞痛。入院后10 min内应该行心电监护,包括12导联心电图(ECG)在内的快速检查评价,绝对不应超过20 min,到达医院至开始治疗时间应短于30 min;对于怀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应吸氧,开放两个静脉通道,进行ECG和血压监测;对于血压正常或者偏高的患者,应给予舌下含服及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因硝酸甘油可解除冠脉痉挛,减轻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心肌氧耗量,挽救濒死心肌及缩小梗死范围;对于烦躁不安,应用硝酸甘油胸痛持续的患者,可给予小剂量吗啡或杜冷丁;嚼服拜阿司匹林300 mg,AMI治疗中单独应用拜阿司匹林可降低35 d内死亡率达23%;对于有心律失常患者应给予相应的抗心律失常制剂,常见为室性心律失常,一般给予利多卡因静脉滴注治疗;休克的患者应给予多巴胺静脉滴注,尽量能使血压达正常范围之内,再送入导管室或ICU病房;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可给予患者速尿、多巴酚丁胺静脉推注,若血压偏高,可给予酚妥拉明或乌拉地儿静脉滴注,亦可同时给予吗啡2 mg静脉滴注。
2.2 气胸 患者入院后应及时抽血查血气分析;并行痰培养及药敏实验、痰找结核杆菌或癌细胞;对患者进行血尿常规、血糖、血电解质、肝肾功能进行实验室检查;行胸部X线、心电图、胸部CT检查。闭合性气胸时间较长且积气量少得患者,不需要特殊处理,一般在1~2周内自行吸收。大量气胸需要进行胸膜腔穿刺抽气,或行闭式胸腔引流,促进肺尽早膨胀,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开放性气胸应使用无菌辅料或清洁器材制作不透气敷料和压迫物,在伤员用力呼气末封盖吸吮伤口并加压包扎。转运途中,如果伤员呼吸困难加重或有张力性气胸表现,则应在呼气时开放敷料,排除高压气体,至医院进一步处理为:给氧,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清创、缝合胸壁伤口,并作闭式胸腔引流;给予抗生素,鼓励患者咳嗽排痰,预防感染,如怀疑有胸腔内脏损伤或进行性出血,则需要行开胸探查术。张力性气胸需要使用粗针头穿刺胸膜腔减压,并外接单项活瓣装置;使胸腔内高压气体易于排除,外界空气不能进入胸腔,病情稳定后行闭式胸腔引流,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待漏气停止24 h后X线证实肺已膨胀,方可拔除[2]。持续漏气而肺难以膨胀时则应考虑开胸探查。
2.3 上消化道大出血 入院后迅速完善相关检查,并开通两个静脉通道,给予患者持续心电血压脉搏检测,持续吸氧对症处理。首先补充血容量抗休克治疗,输液时可快速输入晶体液1000~2000 ml,如不能维持血压,则需要输入全血或其他胶体液。另外应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用药应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应用止血药物,通过胃管可注入冰盐水,内加肾上腺素0.02 mg/ml反复灌洗,全身使用血管加压素可使内脏小动脉收缩,减少血流量;病因处理: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如果患者年龄小于30岁,出血多可自愈,年龄大于45岁,病史较长,多系慢性溃疡,出血很难自愈,应采取胃大部切除术。门脉高压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常为食管曲张静脉破裂所引起,可采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无效可急诊断流或分流术,应激性溃疡可采用H2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胃癌患者合并出血,则应根据具体病情行根治性尾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术。对于原因不明的上消化道出血,经积极非手术治疗后,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者应考虑早期行剖腹探查,以期找出原因,进行止血;对于溃疡出血和防止高危患者再出血,可使用内镜进行治疗,对于曲张静脉出血可行急诊内镜下硬化剂注射和胶圈套扎,治疗无效可行急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内科治疗或内镜治疗失败的患者或高龄有再出血可能的患者可行手术治疗,直接缝合出血的血管或行胃切除或溃疡病灶切除或胃十二指肠动脉结扎。
2.4 肺血栓栓塞症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3]。患者可表现出呼吸困难及气促、胸痛、晕厥、咯血等症状,入院后应行抽血急查血常规、乳酸脱氢酶、D,二聚体;查胸部X线平片及螺旋CT、超声心动图必要时可行肺动脉造影。对于高度怀疑或确诊的PE患者,应进行严密监护,检测呼吸心率血压、ECG及血气的变化,绝对卧床,保持大便通畅,以防栓子再次脱落。对于有焦虑、胸痛、发热、咳嗽的等症状可给予镇静、止痛、镇咳等相应的对症处理;给予患者呼吸循环支持治疗,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当合并严重的呼吸衰竭时,可使用经鼻面罩无创性机械通气或经气管行机械通气;补液治疗中应注意给入液体量,保护心功能;迅速溶解部分或全部血栓,恢复肺组织再灌注,减少肺动脉阻力,降低肺动脉压,改善右室功能,减少严重肺栓塞患者的病死率和复发率。溶栓时间窗一般定为14 d以内,在肺栓塞确诊的前提下尽早开始溶栓,注意个体化的原则,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用药前应充分评估出血的危险性;因肺栓塞常有反复发作,故应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血栓再发生,目前临床常用的有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若经过保守治疗无效的紧急情况,应在符合适应证的前提下行肺动脉血栓摘除术。
2.5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临床症状凶险、病死率高。入院后应迅速完善血象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胸部大血管CT检查。当怀疑主动脉夹层时,应将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和血管受累征象,迅速送入ICU病房,给予有效止痛、镇静和吸氧治疗;给予患者静脉使用大剂量吗啡或盐酸哌替啶;血压升高者应迅速静脉应用降压药物,将收缩压降至100~120 mm Hg左右,遏制主动脉夹层的迅速扩展,维持主要脏器的供血,使用美托洛尔减少心肌收缩力;急性期夹层>5 cm或有并发症的急、慢性期患者均应手术治疗[4];Ⅲ型患者适宜手术的的采用介入治疗。
参 考 文 献
[1] 江雯珑, 熊旭东.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介入时机研究.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1, 31(7):546,547.
[2] 季秋平.胸腔闭式引流胸膜粘连治疗气胸复发临床观察. 中外医疗, 2011, 04:8, 10.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科学性;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8-60(5)
2008年7月1日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历史建筑提出了明确的法定定义,即历史建筑为“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同时针对此类建筑提出了若干保护规定:(1)地方人民政府应(依照保护条例)确定公布历史建筑清单;(2)设置保护标志,建立历史建筑档案;(3)制定保护规划和保护方案;(4)应当保持历史建筑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5)不得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6)为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对历史建筑的维护和修缮给予补助。
作为保护级别低于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遗产,相对于文物保护单位“必须遵守不改变原状”(《文物保护法》二十一条、二十六条,《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第2条)等严格规定,《条例》给予了历史建筑在保护和利用上一定弹性和自由裁定的空间,为我国城乡大量的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机遇,也为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目标、技术策略提出了新的挑战。
1 我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现状分析
1.1 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是历史建筑是否得到科学的保护,即遵照什么样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保护,在保护中如何理解 “真实性、完整性”的含义。由于受行政、管理、资金、技术等方面限制,历史建筑的保护成效良莠不齐,体现为两种极端,一种是采取了与文保单位类似的保护措施,将日常“使用着”的历史建筑被“博物馆式的冻结保护”,抹杀了历史建筑原本的历史文化意义与价值特征,如重庆磁器口街区中的钟家院子再利用为具有一定消费门槛的专题博物馆;第二种是过度扩大了这种“差别”的存在,认为不必按照“真实性、整体性”原则进行保护,采取更加大胆的整治措施,如按照现代的建造方式与使用要求,更改历史建筑的外立面形式、内部结构、平面布置等,使“灵活”变为“随意”,损害了历史建筑的固有价值,如北京南池子“劫后重生”的四合院。
二是历史建筑如何得到合理恰当的利用,与城镇现代化发展结合,即把握《条例》赋予的弹性空间。实践中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的利用往往以旅游、商业为目的,迁出原使用者(大部分为居民),全面整治,甚至重建,或改造成仿古一条街,如北京前门大街,或塑造为精英高消费 “文化”的场所,如上海新天地,本质上都是将历史建成环境作为文化资本进行价值的再创造,过度强调了遗产的 “经济价值”。同时,更多大量的历史建筑仍然处于自身自灭的状态或者是 “静态”的保存,虽然保留了历史特征,但忽略了与现代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历史建筑合理利用的探讨在城镇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往往被被遗忘。
1.2 问题产生的原因
《条例》中虽然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提出了基本要求,但对于历史建筑在城镇现代化过程中如何有效保护和创新利用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仍然缺乏合理的指导和建议,也是目前以历史建筑为主体的众多历史文化街区(镇村)面临的现实困境。王景慧先生从“历史建筑”与文物保护单位的关系,从“历史建筑”的保护对象、保护方法入手,提出了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原则为“按历史信息的含量来确定保护的部位和利用的强度.保存信息,延年益寿.科学利用。”笔者也认为,真实性、整体性仍然是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基本准则和道德底线,并且基于王景慧先生提出的思路,从保护利用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两个方面予以进一步探讨。
2 上海朱家角古镇“水乐堂”的保护与利用
2.1 背景简介
水乐堂为朱家角古镇漕港河北侧,西井街南段东侧,漕港滩3号为主相联的3组老宅,临街面河,南与古镇内著名的圆津禅寺隔河相望,东临明代始建、清代重建的上海地区现存最大的五孔石桥——放生桥。
“水乐堂”改造前为朱家角镇供销社所属江南水乡传统三进民居,是保护规划中确定的保留历史建筑。水乐堂的改造缘起于2007年著名音乐家谭盾来到朱家角采风,“当他听到圆津禅寺晚课时僧人的诵读声与撞钟声时,对于声音异常敏感的他当即决定,将工作室选址在那座与圆津禅寺隔河相望的,约有百余年历史的三进老宅中”。
改造项目由“谭盾与国际知名的日本矶崎新建筑工作室共同设计”,其核心理念是融合“东方与西方,天人合一,以水为主题把建筑与音乐融合到一起”,在建筑空间的表达上“确立一个全新的建筑音乐观念,把德国的"Bauhaus"建筑理念和谭盾独创的"Minhaus"建筑理念结合起来。水乐堂改造工程于2010年完工,原3组老宅被重新命名为纸乐堂、水乐堂、陶乐堂。水乐堂上演的以“古建筑与水音乐”作为卖点的《水乐堂 天顶上的一滴水》的演出使“朱家角艺术节,已经具有国际水准”。
2.2 保护内容
在认真甄别原有的3组老宅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的基础上,水乐堂保护整治了原有建筑的外立面,保留了具有价值的建筑历史要素,主要的保护措施包括:采取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当地的建筑材料,认真修复了建筑外立面的墙面、窗棂、门扇,使修复后的临街建筑外立面依然保持了原有民居低调而朴实的风格,与周边的街巷环境保持一致;保留了原有庭院中的历史墙体,采取了加固、去盐等建筑修复措施,新建墙体与历史建筑相映成趣。
2.3 改造内容
为了使得建筑成为音乐的一个容器,赋予建筑以节奏,模糊音乐和建筑之间的界限,并且与河、禅寺取得意境上的呼应,水乐堂的改造分为建筑结构和室内空间两部分。
建筑结构:原有的三进庭院为临街一侧的建筑高2层,临河一侧的建筑高1层,为满足观演与坐席需要,实现室内空间的联通,设计师将临河一侧的建筑抬高至2层,与临街建筑贯通,原有的木结构加以保留作为上层结构,使用轻型钢结构作为底层支撑。加盖庭院天井,屋顶材料采用了深灰的钛锌板,其颜色和铺设方法与周边保持环境一致,室内天花板则用银箔覆盖满足演出的灯光要求。
室内空间:以“水”“禅”为概念,以简洁、典雅作为主题风格,色彩素淡,原始木色、白色和黑色为主。底层舞台地面上设置了几处约10cm深的方形黑漆钢质水池,通过临河立面落地玻璃门视线室内外空间、视线、声音的交流;同时室内各部分被设计成乐器,如柱子,楼梯,地面,水面,穹顶 ,实现建筑与音乐融合的概念。
2.4 运营情况
水乐堂一诞生便被赋予了国际水准,代表了先锋音乐艺术的潮流,并且是朱家角水乡音乐节和文化旅游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5月起每周六晚推出一小时左右的演出——《水乐堂 天顶上的一滴水》,包含了演奏、行为、声光等表演形式和中西方的音乐内容,不断阐释巴赫与禅宗、东西方文化等的对话。同时平日又作为当今社会,甚至是国际精英聚会、休闲、餐饮的高档会所,而高票价的演出及其新颖的创意和艺术感召力也使得水乐堂成为高收入群体的追逐消费的场所。
2.5 评价
2.5.1 积极的意义
建筑的保护与改造:用现代建筑的理念去解读一幢“历史建筑”,保持建筑原有的整体风貌,精心修复了建筑外立面、有价值的历史要素等。同时根据规划使用的要求,对建筑内部的结构、平面布置、装饰等进行了大胆的改造,但在内部空间、细节处理、建筑材料使用、意境表达上都独具匠心,完整地体现了与音乐概念的融合。
水乐堂的经营与品牌塑造:谭盾及其团队采取引入现代的、中西方融合的改造理念,重新赋予了历史建筑新的功能与文化意义,并且借助每周的艺术演出、平日的会所、餐饮运营等,使得水乐堂成为了具有国际影响水平的音乐厅,在实现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为古镇经济社会的复苏发挥了重要推动力,为古镇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客观的收入。
2.5.2 存在的问题
‘水乐堂’的尝试对于朱家角古镇及其大量存留的“历史建筑”是一件难得的好事,至今也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成功,但也显现出两方面的问题:
就改造而言,项目对水乐堂原状有所考虑,大体的尺度、体量、色彩等方面基本尊重了原状,但在一些细节处理上却存在不足。首先是平面的彻底改造,很难再辨别出原有水乡古宅的平面特征与风格特色。其次是沿河建筑的抬高与其立面的新创作,虽然沿用了朴素和低调的特点,但立面大面积通透玻璃的使用仍然十分显眼。第三,为展现水乐堂与圆津禅寺在对景、声音之间的关系,设计师将原有建筑滨河的公共空间改造为建筑的庭院空间,虽有利于“水音乐”意境的营造,有利于观演者不被外来环境干扰,但却造成古镇公共资源被“私有化”,“精英化”,打断了古镇滨河公共步道的延续性。
利用方面,水乐堂设定的群体显然是能承受得起高消费的社会精英群体,在价格上拒绝了古镇内生活的一般大众和普通游客,反过来古镇居民也很难认可被改造成为水乐堂的历史建筑是其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其次水乐堂所传达的东西方融合的概念、具体的艺术内容以及独特的表演形式,是否真正地契合水乡传统文化的特质和精神,并且引领时代的创新?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3 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科学性与创新性
3.1 科学性
3.1.1 历史建筑保护的底线——固有价值与历史信息的保护与传递
历史建筑是一类“随着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较为朴实的”遗产。既是遗产,与文保单位相似,作为历史的“文献”,其本体就拥有不同时期所积累下来的历史信息,是其最核心的要素。虽其整体价值、重要性不及文保单位,《条例》也对其保护给予了一定的灵活性,但对其采取的任何干预措施仍应遵守真实性原则,即在特征价值确认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信息科学的分析、判断、评价,保留和传递体现其固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即保护特征价值与历史信息的物质载体。
针对历史建筑在我国存量大、类型多样、分布广的特点,各个地方已经采取根据历史建筑固有价值的高低和重要程度分为不同类别、采取相应措施予以保护的方法,如上海、杭州、天津等地就通过法规规范、保护规划将历史建筑划分为“保留历史建筑、甲等一般历史建筑、乙等一般历史建筑”等。但考虑到体现固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历史建筑保存状况不一,可在不同等级划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有的放矢,具体确定不同类别历史建筑需要保护的历史信息及其不同的物质载体,设定干预措施需要严格遵守的基本底线,同时考虑干预措施的可逆性与识别性,以有利于采取更灵活、有效的保护与再利用措施。这也正是王景慧先生提出的“根据有价值历史信息存在的部位决定更新利用的部位,根据历史信息要素的保存程度决定干预的程度”。
3.1.2 历史建筑保护的灵活性——与历史环境的协调
强调建筑历史信息的保护与传递方法的灵活性,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的更改添加。事实上,相对历史建筑固有价值的载体部分的严格保护,其他部分的干预措施是鼓励“开放性”的,如使用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风格、新形式等,但如何才不至于使历史建筑沦为“不新不旧,不土不洋”的假古董?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历史建筑所在历史环境的整体风貌特色,不仅需要认知历史建筑的整体格局与传统风貌特色,历史建筑所在历史环境的特征,更需要认识历史建筑在其历史环境中扮演的角色——作为构成历史肌理与传统风貌的基本和重要要素。在不干扰固有价值和历史信息的前提下,历史建筑保护可实行相对“宽松”的干预原则,把握所在历史环境的“整体性”,采用与整体历史环境协调一致的干预措施,并且鼓励基于历史传统和基本原则上的创新,而非当下流行的喧宾夺主、标新立异的做法。当一幢历史建筑原是街巷深处的一处普通民宅时,它的修复就不应该采取喧宾夺主、张扬的风格;当一幢历史建筑原是一处精美的府邸时,那么对它只采取简单的结构加固、破损构建更换、外立面涂刷的做法也是不妥的。
3.1.3 保护结果评价与日常管理
历史建筑物质保护的目标是“遗产保存、设施改善、永续利用”。历史建筑与文保单位的根本不同在于其仍然有日常使用功能,这对于历史建筑“延年益寿”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反过来,不同使用者和不同的使用目的也不可避免的会对历史建筑造成破坏,因此通过日常动态管理避免使用中人为或自然破坏造成历史价值与信息的损失,尤其是大规模修缮后再次的持续破坏,是历史街区、城镇保护中的必要措施,而建立历史建筑相应的信息档案,包括历史人文信息、建造技术信息、材料信息、历次修缮信息等,是实现动态管理的技术支撑。通过信息的比照研究,能够反映出在不同时期历史建筑变化特点,为专业人员制定针对性的修缮措施和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真实、客观、长期的记录过程为后人重新理解历史信息、判断历史建筑价值,采取新的修缮措施奠定了历史追溯的基础,也是历史建筑保护真实性与可逆性的科学保障。
3.2 创新性
3.2.1 历史建筑干预的历史尊重
历史建筑创新干预的历史尊重包括其物质特征、使用功能及其相互在历史中形成的特定关系,也是历史建筑价值现代确认的重要途径。
首先历史建筑的保护被赋予了灵活性,尤其鼓励在局部非历史信息的物质部分的整治改造进行创新。但这种创新应该是建立在对立面、结构、内部装饰、平面布局、材料、色彩等物质要素深刻认识基础上,符合历史建筑的物质特征,比如对巴渝山地穿斗建筑修缮就不应采取马头墙、观音兜,对江南厅堂建筑就不需使用北方四合院形式等“张冠李戴”的做法。这种做法实际混肴了历史的物质特征,严重违背了真实性的原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不道德的行为。
其次历史建筑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也不是可随意改造的危旧房,而是实实在在的被人们长期使用着的建筑物,其反映出的历史信息、物质特征与实际的使用功能密切相关。因此,任何的创新必须根据历史物质特征与传统使用功能出发,提出符合与延续这种功能使用关系特征的措施,如传统民居可改造为民宿,也可改为“前商后住”、“下商上住”的商住,但却不适合将其整体改为酒吧、迪厅等娱乐设施,不但因为此类功能将彻底改造内部空间,极有可能破坏传统居民内部具有价值的生活性历史信息,而且更彻底割裂了传统民居物质空间与其传统使用功能之间内在固有的历史关系,导致改造后的历史建筑在当代背景下的“虚假化”。
3.2.2 历史建筑使用的人文尊重
人文尊重包括对历史建筑的尊重和对历史建筑所在历史环境自身历史文化的尊重。
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组成部分,更是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包括居住、商业、祭祀等基本生活活动,也是其历史街区、村镇保护与发展的关键。因此任何创新活动都应以尊重、延续地方居民和生活为前提,留住原住民,留住真实的生活,促进历史街区、村镇内社会文化整体发展与繁荣,避免大规模运动式的将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私有化”、“旅游化”、“精英化”与“绅士化”,迁出原住民而改成一个精英占据和享受的“死”空间,如高档住宅、高档娱乐休闲场所,或专供旅游、参观的布景道具,使历史街区与建筑成为了资本寻租的实体空间和工具,如上海建业里。
同时,历史建筑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使用,留存了不同时代民俗文化、审美情趣与生产方式的印记,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因此对历史建筑创新的人文尊重,关键在于协调传统文化特质与新引入的文化特征之间的关系,不能肤浅、简单借用历史符号或意向,通过资本商业化运作,强力迁出原使用者,引入与其历史文化特征无关或相悖的展示、商业、旅游等功能,使其成为丧失历史文化内涵的“躯壳”。正如朱家角水乐堂,从再利用的角度看具有积极意义,但改造措施却是从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角度出发,改造成为音乐演艺厅的空间形式,换言之,改造后的水乐堂只是带有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符号的西方建筑空间,传统江南水乡的文化特质与价值已经消失。
3.2.3 历史建筑功能的现代尊重
历史建筑与文物保护单位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实际使用者是要继续居住、工作或生活于此,乡土建筑要继续住人,近现代建筑与工业建筑做点改动可以有多种用途,因而对于历史建筑的使用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发扬它的使用功能、保持活力、促进繁荣。为此,一定要根据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改进历史建筑的配套设施,引进电力、给排水、燃气等管道,加固建筑内部结构,提高建筑防火能力,使得历史建筑外观是传统的,但内部的配套设施确是现代的,这样才能留得住人,才能调动实际使用者的积极性,才能使建筑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如都江堰的西街,历史建筑的外立面、建筑结构与建筑细部得到了修缮与加固,保持了历史风貌,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历史建筑的内部装饰与平面布置根据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做出了适应的更改,增加了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符合的设施与空间,不仅留住了原住民,并且成为了一处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更重要的是,除设施的改善以外,历史建筑功能使用的创新是一个关乎文化、历史、传统、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再利用,应赋予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功能,使得历史建筑继续作为当地居民生活、工作空间的组成部分,使得街区发展得到延续。
4 结语
历史建筑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分布广阔,其保护与利用会由于所在地区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解的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出现各种不同的措施。一方面,我们应该鼓励各类灵活的维修改善的保护与整治方式,使历史建筑的复兴能与现代生活整合;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需建立科学的保护理论与技术策略,有效判断我们采取的保护措施是否合理,利用方式是否实现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条例》赋予了“历史建筑”保护在实际工作中一定的弹性,有别于文保单位保护“严苛”的准则,确保“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的科学性,必须坚守真实性、完整性的基本原则,不因价值或重要性变化而有所妥协,即树立“弹性”的底线;创新性是在遵守科学性的基础上,根据其所处社会经济背景,对历史建筑在利用方面的现代诠释,在创新过程中必须掌握对历史建筑在历史、人文和使用上的三个基本尊重,即解决如何把握“弹性”的“自由度”。
参考文献:
[1] 王景慧.从文物保护单位到历史建筑——文物古迹保护方法的深化[J].城市规划,2011,35(z1):45-47.
[2] 朱光亚,杨丽霞.历史建筑保护管理的困惑与思考[N].建筑学报,2010,(2):18-22.
[3]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GB 50357-200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摘要】目的 探索临床护理路径在心血管内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将我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对比两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度,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住院时间等。 结果 实验组平均住院天数、遵医行为、健康知识知晓、掌握应对技能人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的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心血管内科
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护理方法在临床已得到广泛应用,是实现整体护理的关键环节之一,做好心血管内科的健康教育是治疗成功、减少并发症的关键[1]。临床护理路径是依据每日标准护理计划,为同一类患者所设定的住院护理流程图,可有效的提高护理工作效率[2]。为了保证心血管内科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和享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我院尝试对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行临床路径管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2年6月我科收治的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9例,女51例,患者年龄38—80岁,平均(51.15±10.55)岁;疾病类型包括:高血压49例,冠心病43例,心绞痛21例,其他7例。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与疾病类型等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2组均以整体护理为基础,对照组60例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检查等方面不作统一规定;实验组60例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具体方法如下:首建临床路径发展小组,成员包括主诊医师和责任护师等,以监督和协调临床路径的实施;
入院第1天:以患者的入院到出院时间为纵轴,以治疗、护理、饮食、活动、睡眠、出院等每一阶段的健康教育内容为横轴,制定健康教育计划[3];对医院的设施、环境、制度进行介绍;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基本情况,评估患者的自理能力。
第2天,为患者讲解有关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包括发病原因、病发症状、自我监测方法、治疗方法、疾病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等。
第3-4天,为患者讲解饮食、活动、睡眠、等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良好的饮食、运动、睡眠的重要性,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和运动方案,并嘱患者要配合治疗。
第5-6天,为患者讲解药物治疗相关知识和方法,讲解服药的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
第7天,为患者讲解自我护理的方法,讲解如何有效利用各种医疗资源及与医护人员有效沟通的方法。
第8天,为患者讲解出院后的家庭护理方法和定期复诊的重要性。
出院后1周,了解患者的具体恢复情况,询问是否坚持用药。
实施中定期由护士长根据临床路径的结果分析、评估健康教育效果,对教育内容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
1.3评价指标
记录每个患者的住院天数、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力建设互动教学
[作者简介]黄文进(1970-),女,广西鹿寨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南宁53002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152-02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技术训练为内容,其课程建设和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性的前提下,着重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展开,基于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互动教学是实现目标的有效方式。
一、基于能力建设为核心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的实施依据
“互动”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之间多途径、多方位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参与。基于能力建设为核心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造品质为目标,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差异性,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信息采集和分析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形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提高课堂整体效率。
1.主体间性理论是实施基于能力建设为核心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的教育心理学基础。主体间性教育理论认为,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主体间性即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现代教育的本质所在;现代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师生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是现代教育过程的关键所在。深刻认识师生间的交互关系,也就深刻认识了教育的本质;准确把握师生间的交互关系,也就准确把握了教育过程的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方思想信息与感情的一种双向交流活动,有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双向互动,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客体(教育对象)、介体(教育内容、载体、方法、设施等)、环体(教育环境)等各种静态结构要素形成动态有机系统,使教育对象自愿接受教育而实现教育目的。主体间性教育理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
2.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实施基于能力建设为核心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的现实要求。根据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和改革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现代意义上的职业能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是知识、技能、人格的复合物,包括贯穿于劳动者职业生涯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社会能力,反映职业素质的综合性能力等。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强调“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很多学生的职业技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深入观察发现,学生的生存和从业能力、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不显著。有的学生知识面很狭窄,有的学生组织协调能力较差,有的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很难调整心态,有的学生面对市场就业竞争束手无策。基于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互动教学体现了学生能力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由单极主体性向交互主体性的转变,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由传递接受式为主向以引导探究为主的多样化教学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品质、应用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个性、心态和才能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基于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互动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整体素质至关重要。
二、基于能力建设为核心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的能力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结合高职教育的能力培养目标,基于能力建设为核心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的能力目标,通过构建学生主体学习活动,实现师生合作与交往,在师生间的交互过程中,开发学生潜能,完善人格个性,培训综合能力,提高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基本发展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高。
1.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提升学生的基本发展能力。基本发展能力是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能力,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技能和新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能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找寻实现目标的最好途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进入丰富生动的教学环境,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探究新知、归纳总结交流评价、课外实践发展个性等互动教学方法,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能够探索、辨析、历练。这种方法能力的训练,给学生行为和思想很大的自由度,促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增强自主意识、创新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信息采集和综合分析、动手协调能力等,提升了学生的基本发展能力。学生的基本发展能力是“知识爆炸”的时期生存、发展和成功的基础,影响着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速度、深度和广度。
2.注重应用能力和实践应变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基于高职院校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教育要坚持应用性原则,强调实践训练。基于能力建设为核心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注重交流和协作,注重应用能力和实践应变能力的培养。在互动教学中,要经常采取专题研讨、小组讨论、情景模拟、项目训练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平等、真诚、互助的合作学习中学习沟通交流,锻炼组织管理能力。同时,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学生成绩时不仅依据个体表现,还重视小组团队协作的成就,使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创建互相爱护、互相尊重的合作关系,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应变能力以及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3.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自我塑造,培育学生的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主要是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建立的一种情意结构,是学生在学会共事、学会做人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正确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基于能力建设为核心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着眼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与环境交互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体验、心灵的感受,在感人的场景中让人从内心深处发出良好的人性呼唤;在互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和别人的生活态度,从而领悟到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完成人格的自我塑造,培育和完善学生的社会能力。
三、基于能力建设为核心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的实施策略
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是为教学改革实践服务的,因此,要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进程中完善基于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互动教学,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充分调动教师运用互动教学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使用正确的策略,切实提高互动教学的实效。
1.引导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师生就职业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达成共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是开展互动教学的主体条件。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方向明确,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使其有意识地参与学习,参加社会实践,丰富职业阅历。因此,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中,要尽力把学生引导到职业学习的轨道上来,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和专业思想,师生就职业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达成共识,使学生对其未来职业走向有明确的定位,对专业学习内容有正确的认识和明确的学习计划,从而主动构建和完善职业知识体系,积极培训就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2.开展小组互动,提高合班上课实效。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合班教学的学生人数远远超过了教师的控制能力,教师在“身处百人”的大班环境中上课,无法全面了解和关注每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高职学生得到教师关注的时间相对减少,师生关系变得疏远,师生之间心理距离扩大。高职学生基础差底子薄,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一旦缺乏归属感,情绪低迷,就会变得浮躁不安,难以坚持学习,直接影响互动教学效果。营造井然有序而又生机勃勃的课堂教学环境是高职合班教学实施互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班化教学尚不能在大多数地方实现的今天,在课堂上实施“化整为零”的小组活动方式成为有效的互动策略。小组活动不仅符合学生追求交往、自由表达的需要,还利于学生全员参与和提高小组成员参与互动的频率,能够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的实效。
3.增强教师素质,优化教师评析环节。教师评析是互动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营造乐于参与互动的和谐氛围及互动目标的实现。教师在评析环节首先应注意对学生的互动热情与探讨精神给予鼓励和赞许,让学生感到互动的最大价值不仅在于观点的正确性,更在于认真思考、多角视野、辩证思维后获得的启发和帮助。同时,要对学生们提出的不同观点进行概括和评析,揭示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展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过程,既保证互动教学的全面实施以及学生互动激情的充分延续,又训练学生的创新品质与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广阔的知识背景,还要具有对新信息、新问题和新方法极强的分析判断能力。
4.实现心灵互动,达成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的最高目标。师生互动的最高境界是教师的人格精神与学生的人格精神在课堂知识交流中的相遇、碰撞和共鸣。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善于运用自身的教育教学艺术与人格魅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对学生固其知、强其智、动其心、晓其理、激其情,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只有实现思想与心灵之间的协调互动,政治理论才能完成由“进教材、进课堂”到“进头脑”的最终转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才能最终实现。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于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互动教学,能显著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全面的发展,真正落实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职业教育基本理念。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冯建军.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3]梁德友.近年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兰州学刊,2008(4).
[4]赵国龙.朱明贤.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教学的“互动”范畴[J].教育探索,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