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本科院校学前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范文第1篇

最早用到满意度评价的并非教育领域,而是大家熟知的商业服务领域,从上世纪末才开始被运用于教育质量的评价, 并且受到广大学者的青睐。[3]满意度评价中认为人才培养的过程也是一种教育服务的过程,所以接受服务的学生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教育过程中的优劣,以此提供相关改进及发展的建议。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标为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可能原因及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一 研究概述

本研究参照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满意度的问卷,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了《大学生教育服务质量调查问卷》,问卷共由57个题目构成,包括课程教学、学术支持、非学术支持、学生发展结果等四个维度及评价。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5”表示“非常满意”,“1”表示非常不满意。调查以某地方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读本科生为总体,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共回收问卷348份,其中有效问卷342份,有效率98.3%,数据处理与分析均使用SPSS16.0。经T检验表明,除去“对所读专业的课程设置”一题之外,问卷中其余的题项决断值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并可用于统计与分析,经过对问卷的内在一致性检验,α=0.927。

二 学前教育培养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评价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无论在总评价,还是在学术支持、非学术支持、课程教学、学生发展结果等四个维度的满意度均比较满意,仅有11.4%的学生在总体评价中表示“不满意”“很不满意”,这说明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质量得到较多数学生的认可。

在各维度评价上,将四个维度做差异比较,随后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经多重比较检验,任何两个维度之间的差异均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P<0.05)。该结果说明学生对自我发展结果满意度最高,对课程教学、非学术支持次之,学术支持满意度最低。

表1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质量满意度基本情况

将四个维度与学生总体评价作相关性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不难看出,与总评价的相互影响最显著的是学术支持服务。

表2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满意度相关性

三 学术交流和专业实践机会不足

进一步对有关学术支持服务的诸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设施情况”“信息资源与服务”等两个方面的满意度较高,尤其是对“多媒体教室”“学习或自由讨论的场所”“学习与教学条件”等几个方面达到“比较满意”的水平,这说明在学术支持服务维度,硬件设施达到了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得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普遍认可。不过,学生对于 “学术交流机会”“专业实践”的满意度很低。

“学术交流机会”维度中,对于“听取学术报告会、讲座等的机会”评价最低。这一问题与学生所在学校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地理位置常常会决定可利用的校外优秀师资和其他资源。同时,该项满意度低也与学生的学习目的有很大关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类似,未来有许多就业的方向和可能,如果只把视野局限于为未来幼儿教师做准备,必然会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许多困惑,比如忽视许多跨专业的学习机会、获取其他学科信息的机会,等等。

“专业实践”维度中,对“专业实习基地”满意度最低,这与学生对专业实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不明确有关系。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年来各界都十分关注专业实习,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有时候专业实习更像一个假期,他们还未较好的理解专业实习的意义和目的,对于专业实习的任务和要求则是一知半解,因此有必要使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实习基地及其实习任务。

四 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结果有待提高

学生发展结果在学生满意度中获得评价较高,即知识、技能、社会角色、品质、动机和身心状况等六个方面。从学生满意度评价结果看,学生在品质、社会角色、动机等方面的发展比较满意,这与教育类的专业学习不无关系,教育是一种影响人的活动,因此较多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较严格要求自己,逐步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相较而言,学生对技能和知识的满意度较低,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仍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仍旧强调理论的学习,尤其是书本理论的学习,所以学生掌握了很多“古老”的知识,缺乏与实际相联系的知识,更是难以满足解决实际问题时技能的需要。

此外,在“非学术支持服务”中,学生对学生宿舍及设施的评价最低,而对学业适应咨询与辅导的评价最高,这一结果也符合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即学校投入比较多的注意力在学生的学业发展上,而由于地域的原因,难以满足所有学生对于宿舍等条件的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对于教学管理制度、任课教师、教学内容、课程考核等满意度都较高,唯独对课程设置评价较低,这一问题与前文中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满意度略低原因相同,学生的需求与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一致,即均需要有较强的实用性。

五 对策建议

从利益相关人学生的视角来看,目前地方性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仍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所重视。

1 开发资源,增加学术交流机会

培养单位有必要广泛聘请省内外的专家学者为学生讲学,所选择的主题可以是对学前教育相关文件的解读,也可以是介绍从教经验,更可以是成长经历的分享,当然也可以是方法的训练和观念的革新等内容,总之讲座的内容不应只局限于学前教育。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参加省内外的各种交流活动,开拓眼界。

2 转变思想,拓展实习实践基地

对于专业实践则需要培养单位拓展地方资源,选取质量合格的园所作为实习实训基地,以保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专业实践机会。作为专业实践基地,可以是符合实践要求的幼儿园,也可以是近几年比较受欢迎的早教机构、亲子教育机构,等等,还可以是与学前教育相关的其他行业,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更多就业机会与可能。此外,也应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走入社会,甚至也可以为培养单位和实践单位搭建一个交往的平台。[4]

3 改变要求,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对于地方院校的学前教育学生而言,升学的是少部分,绝大部分会在毕业后走入社会,而且学前教育本身也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因此,有必要强调学生知识向技能的转化。因此,培养单位需要改变课程要求,除强调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丰富课程教学的形式,将幼儿园中的实践需要与课程教学的内容相结合,注重形成性评价等。

4 整合资源,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

学前教育专业的各门课程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之间也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培养单位需要整合资源,加强课程之间、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比如,教研室可以组织课程研讨、同课异构等活动,使任课教师深入了解相关课程,实现同类课程之间的联系;教师自己也可以与其他教师交流,借鉴或共享个人经验,使课程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总之,根据本研究中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可知,学术交流机会、实践机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课程设置等均是影响学生评价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质量的有效因素。因此,基于这些结果,研究者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另外,限于本研究的方法和样本来源的局限性,本文仍需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深入。

参考文献

[1]王迎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11):55-58.

[2]王晓岚,丁邦平.美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方式、特点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49-54.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非常迅速,教学规模不断壮大。这些学校的英语教学工作也得到极大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作为英语教学的基本工具,教材对英语教学的成效至关重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材的使用情况以及对于英语教学工作的影响,并针对目前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材的使用现状,提出了通过改进其英语教材建设从而推动和提高其英语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些建议。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发展,英语在社会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要,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工作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英语教学中一些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学应该以实用为主,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方向。这就需要改变新建本科院校沿用传统本科英语教材的状况,探索编写和选用比较实用的、注重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适用于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学的教材。

一、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学及教材建设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式缺乏新意和特色

新建本科院校经过大规模扩招,教学师资不足,投入不够,班级规模过大,不利于听说能力的训练。大学英语的班级人数普遍达到80人左右,一名专职教师往往负责240名学生的教学任务,任务繁重,工作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教学观念,以及教学内容上较多地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传统的课堂灌输方式,对“分层次、自主式、个性化、信息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理念理解不够,轻视能力培养。

(二)教材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在目前的大学英语出版市场上,群雄逐鹿,有最权威的三家大出版社——外研社、高教社、上外社,也有一些一流大学的出版社,像复旦大学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等等。各自都出版了一些比较优秀的大学英语本科教材。但是,这些教材大多都是根据一流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来编写的,不是很符合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要求,不利于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另外,由于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在大学英语教材的使用和建设方面缺乏规划,在选择教材时往往比较片面,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不太到位,没有考虑到本校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来拟定教材编写规划,或者考虑不够深入周全,导致课程难易度不一、内容重复等问题。

二、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材使用情况分析

(一)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分析

尽管目前权威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水平的确比较高,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师对于这一点普遍也比较认可,但也有教师认为目前所使用的英语教材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教师认为目前使用的英语教材偏难。目前,各新建本科院校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语教材中应适当增加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内容、词汇量等应当适中,要适合现在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水平。除此之外,在所使用的英语教材中,大都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以及实用写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度不够。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除使用现成的英语教材以外,往往还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在各种资源中查找有关材料,但有时这些资源中也并不一定有教师所需要的东西。此外,随着大学英语改革的深入,英语教材选用的素材也越来越新,涉及面非常广泛,但相当多的英语教师原来的专业以语言文学方向为主,对某些领域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这些都会影响到具体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材中补充比较充足的、适当的有关资料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分析

从各个渠道的信息来看,和老的本科院校或者“一本”院校的学生相比较而言,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英语学习能力要差很多。这些院校的学生普遍单词量较小,语法基础大多也比较薄弱,一般只能进行非常简单的日常会话和交流,对英语国家的有关文化知识了解甚少,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也比较低。

但与此同时,学生们对于提高英语水平的愿望非常迫切,希望学到与自己专业关联度大、实用性较强、难易度适中、内容丰富有趣的英语。对于目前使用的教材他们的不满意度较高:听力、口语练习较少;词汇量偏大;课文中的注释不够详尽,有些单词、语言点和内容不甚理解;内容比较陈旧,不太适用,涉及面比较窄等等。

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基本上是跟随着传统本科院校的模式。对于英语教学来说,不同的教学条件和基础决定了简单重复传统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是没有出路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有着自己的具体特点和需求,应该根据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或者编写出适合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并且有自己特色的英语教材。

三、关于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材建设的建议

根据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其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为了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语教育教学水平,培养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实用型人才,在选用和编写适合各校具体要求的大学英语教材时,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符合大学英语改革方向及课程教学要求

教材建设要与大学英语改革的方向相一致,同时,必须符合教育部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要求。既要重视基础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也要重视情感因素、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培养。要体现出“分层次、自主式、个性化、信息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新理念,以及“人与计算机高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体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

(二)符合各校的实际情况

因为各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学校管理水平和学生的英语水平等方面都有着一些差异。选用或者编写的教材难度应当适中,并且必须要有一定的弹性,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本地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教材建设必须考虑不同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注重其潜力和个性的发展。要有助于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克服大班教学的不利之处,同时有助于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及文化意识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有系统性及可操作性

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应当符合学生学习外语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建构学生的知识系统和能力。英语各方面语言知识的学习以及各项语言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包括听说读写译),应当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教材中的活动和练习应该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和合作,实现任务的目标,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英语语言的魅力。在使用教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此外,教材的编排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在设计各种语境的交际任务活动时,要有可操作性。

(五)兼顾趣味性和创新

教材应当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模仿真实的语言环境,组织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在内容方面,要尽量生动、真实,有可读性;在表现形式方面,力求手段活泼,形式多样,应充分考虑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兴趣需要。

教材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有新意,要有助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建立适合自身学习特点的自主学习机制,成为自己进行学习的活动组织者和管理者,将原有的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模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发现、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结语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教学档案 优化管理

论文摘要:教学档案服务于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是高校档案的主体和重心。分析了教学档案在高校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目前教学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充分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等工作,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加强和优化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许多高校纷纷合并升格,学生人数剧增,档案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如何优化教学档案的管理,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当务之急。笔者就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谈些看法。

一、优化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意义

教学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学档案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学术水平、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教学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载体,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教学档案是教学工作的真实记录和参考依据

教学档案是高校教学业务部门在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育研究活动等各个环节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教学文档资料,它是高校教学活动的直接的原始记录,如教师的业务材料包括学生各科成绩分析、试卷分析、科研课题、教案检查、以及其他在教学活动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声像档案材料,如教学实习录像等,这些以影像为表现形式并辅以简要文字说明的历史记录,具有纪实性、直观性、典型性等特点,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力的辅助手段,在学校档案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是知识和信息储存的一种形式,详细、真实地反映了高校的教学历史全貌[1]。通过抽调审阅教学档案如教师教案、实验报告、科研论文、毕业设计(论文)、试卷等,能很快了解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同时还可作为教学管理考核的基本参照依据。

(二)教学档案是进行教学科研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工作离不开教学档案。教学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可以客观地反映学校每个院系的实际教学水平。对历年学生的测试成绩及教师教学检查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否;对历年试题的检查,学生违纪情况分析,能直观地反映出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或下降,从而为今后的教改指明方向。因此,我们应增强教学工作中的档案意识,引起教师和教辅人员的高度重视[2],以此来促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

(三)教学档案有助于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业务档案是教学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教师职称评定工作的进行,教师业务档案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它在个体上,反映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学术水平和工作业绩;在整体上,体现了学校的师资素质、队伍结构和办学水平。因此,认真搞好教师业务档案的建立、保管和利用工作,将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业务档案中客观真实地记载着学历、考核成绩、业务水平,使校领导对教师的综合评价有了可信的参考依据,这样就能公正有序地进行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晋级、人事调整等相关事宜,进而对教师的切身利益进行决策,并有效激励每位教师的事业心、进取心,提高教师群体的稳定性,激发教师队伍的创造力。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档案馆虽然已购置了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基本实现了收集、整理、编目、检索等主要服务功能的计算机管理,但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还任重道远,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档案不全、不实,漏洞甚多,即便是档案整理工作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档案规章制度滞后,管理体制陈旧

一般高校的档案馆已基本形成自成体系且成熟的档案管理系统,本身已有准确的定位。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学校级别提升了,但档案工作的层次却没有随之提升,人员的配置仅能应付日常的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利用等工作,基本无暇顾及高层次方面工作的开展,有少数新建本科院校甚至还没配置专职的档案人员,仍由文书人员兼任。虽然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制定了教学档案规章制度,但有些规章制度没有及时修改和补充,已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同时,这些新建本科院校的档案室又面临着新情况、新挑战,需执行本科院校的新规定,档案工作的开展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

(二)档案管理不规范,多缺漏、遗失现象

教学档案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需要严格的制度规范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教学档案的产生、收集、整理、利用等运转过程,应当依据档案法规和标准实施科学化的管理。由于高校教学档案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加之人们的档案管理意识较为薄弱,致使相当部分教学档案材料的收集存在着一定的漏洞,造成大量的档案缺漏、遗失现象。而已有的档案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归档不及时、分类不规范或者收集不完整等,其共性特征表现为:重收存,轻整理;重共性材料,轻个性材料;多头归档,重复设档。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档案效用的发挥,并给日后档案的鉴定、保管及库房的承载空间带来压力,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

(三)档案信息化程度偏低,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当今电子化档案信息已日益成为信息服务的重要载体,档案信息化程度偏低将会直接导致教学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教学档案管理由于涉及的专业多、课程杂、范围广、内容繁,各教学部门若缺乏整体规划,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则会给全校在档案管理、数据查找、资源共享等诸多方面造成极大的不便。如果收存的档案不积极地开发利用而束之高阁,就会失去档案自身的价值。同时,教学档案利用的好与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办学水平的高低。

三、如何优化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的管理

教学档案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十分重大。优化和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是新建本科院校档案建设工作重要的一环。

(一)高度重视,建立健全教学档案管理制度

教学档案是高校教学工作情况的真实具体反映,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由于档案工作自身的性质和特点,档案部门常处于被公众所忽视的位置,新建本科院校各个部门应高度重视档案工作,在人员和经费上加大投入,建立健全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档案工作的宣传,把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纳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和整体发展规划,使档案工作的发展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发展同步前进,使档案机构设置、库房建设、技术人员配备以及档案现代化必需的经费和技术装备等真正落到实处。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在高校管理中得到重视,达到档案管理质量的提高,才能更好地为教学、科研以及各项工作服务。

(二)清理补充,作好现有教学档案的分类整理

高等学校教学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统计、分析等工作是个连续性的动态管理过程,其管理的效能直接影响着档案材料的质量[3]。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档案尽管存在着材料缺失和管理混乱的情况,但仍然储藏着大量的本校教学方面的原始资料,需要我们去挖掘、清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分类和必要的补充。教学档案的分类必须遵循教学档案形成的规律,尽量保持教学档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时间分类法,以年代来区分、排列、管理档案,强调档案的时间特征;另一种是性质分类法,即按照材料内容所反映问题的性质来分类。最常用的方法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即在体现一定的时间性的基础上按教学档案的性质分类,既展示历史与时序交替的过程,又保持档案资料内在特征的有机联系,使整个案卷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各部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从而建立一个“完整、准确、系统、安全、有效”的档案体系。

(三)重视培养,加快档案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现阶段不少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资料管理方式陈旧,多处于手工管理阶段,院系档案人员大多由秘书兼任,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相对滞后,工作效率低。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势必难以适应教育发展和高校教学工作检查的要求,这就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提升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因为网络化管理要求档案员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管理等基本技能;新的档案载体的出现,需要档案员具有较高的专业保护意识和特殊技术保护水平;档案开放和信息剧增,需要档案员具备较高的鉴别档案、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反馈信息的鉴别能力和编研能力。新建本科院校档案馆要通过采取向外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组织培训和参观交流相结合等方法来提高档案人员的素质,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知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专业技术覆盖面广的高素质复合型档案人才队伍,以满足高校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的需要。

(四)利用网络,提高教学档案资源利用率

当今,档案资源信息化、档案信息网络化、档案管理现代化已成为当代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校、院、系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缩微、光盘等先进技术与手段,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将“死档案”变成“活档案”,将文字档案变成电子档案。同时,加强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建本科院校档案部门要围绕教育教学中心,努力更新思想观念,加强档案信息的需求研究,把重要的教学档案信息编制成专题材料,一方面通过档案网页、校园网及其相关网络丰富档案信息量;另一方面扩大信息编研的范围,加大开发档案信息的深度。高校档案部门要积极与其他职能部门协作,合理调配与充分整合分散的信息资源,建立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库。比如:科研部门负责科研论著数据库的构建,教务部门承担试题库、电子课件、学籍异动等教学专题库的建设任务。通过档案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网络辐射作用,扩大档案文献资源交流渠道,实现新建本科院校档案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使档案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达到新的水平。

结语

传统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和手工操作方法已经无法跟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新建本科院校着手组建一套完整的校、院、系电子档案系统已势在必行。我们要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上认真扎实地做好教学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优化档案管理,强化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档案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金莲.关于提高新建本科院校评估档案质量的思考[J].档案,2006,(4):42-43.

[2]彭群颐.信息化社会高校教学档案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5):189-191.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设计;成效为本;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7/08-0061-04

学前教育目前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广泛重视,远程教育中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也因此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结合远程教育的特点,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保证专业课程设计的质量,使“重视”落到实处?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视角。

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较为流行,随后,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也相继推广这种教学理念。近年来,香港教育资助委员会在政府资助的8所高等教育机构中也开始推广基于成效为本教学理念的教学改革,以期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效为本教学理念的推广,为2012年香港高等院校学习年制由三年转向四年提供了一定的准备条件,高等教育力求在延长年限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目前,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内地高等教育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

一、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对课程设计的要求

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Outcome-basedteaching and learning)是一种在教和学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学习成果的理念。这种教学理念并非强调教师要求学生学习什么,而是强调学生应该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什么。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以预先设计的学习目标或成果作为指南,通过教学过程,最终达到预期目标。

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它对教育质量的重视,这一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包括教学项目的策划、课程设置、课程设计、教与学的评估。运用成效为本的教学模式首先要设计预期的学习成果,这些学习成果不但要可以测量,便于运用恰当、标准的测量方法进行评估,还要有助于学习者未来的持续学习。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强调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要设计课程的学习目标和成果,包括知识、技能或者其他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这些教学成果需要便于测量和评估,因而还需要设计出相应的评估方法。在设计学习目标时,要注意这些学习目标可以通过各种“证据”(evidence)来体现,这些证据可以是学习者的作业、实践报告或者试卷成绩,等等。

其次,要设计主要的教与学活动,包括利用哪些资源(如教科书、参考书目等),通过哪些活动来实现预期的教学成果,并且对每项课程活动进行简要的解释。这些解释要简单明确,让学习者一目了然,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

最后,要针对每项教学成果设计评估方式,如作业、测验、论文、案例报告、考试等,以保证每项预期的教学成果能够获得标准化的评估。这些评估方式要易于操作,且不随个人意志而改变,不因评估的人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二、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对远程教育中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启示

1.从教学目标上看

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明确提出要设计教学目标,并要求将这些教学目标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透明,这种透明化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促使双方都能准确理解教与学的方向。远程教育更要考虑这个特点,因为在远程教育中,教学者与学习者是时空分离的,如果课程目标模棱两可或者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学习者会不知所措,导致学习没有效率,也不易进行考核和评估。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者大多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多为女性学习者。女性承担的社会角色比较多样,家庭、工作往往导致女性学习者的学习时间较为分散,注意力较难集中,如果学习目标和要求不够明确,她们往往会抓不住学习的重点,甚或游离于学习重点之外。二是学习者多样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者既有工作经验丰富,已经成为骨干的幼儿园教师;也有无任何幼教工作经验,刚刚高中毕业的学习者;还有从事其他行业,但是对学前教育比较感兴趣,希望从事幼教工作或是提高自己育儿能力的学习者。如果课程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容易导致没有相关工作经验或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学习者偏离学习轨道,造成对学前教育的误解,甚至形成不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因此,在设计远程教育中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时,要注意目标的清楚明确,尽量用一些可观察的外显来描述,让无论是处于何种层次的学习者都能明白。传统的课程目标常常用“理解学前教育的各个概念”“掌握学前教育各项技能”这类较为模糊的语言来表示。当前的远程教育中,由于面授课程较少,难以像传统的授课模式那样,教师对学习者有较严格的监控。因此,设定的目标需要非常明确和具体,诸如“能够指出并分析学前教育领域发生的日常现象及抽象的专业问题,并能作出有理论支撑的回应”“能够在各种资源的支持下,对儿童的行为作出正确判断,并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表述明晰的教学目标,考察其实现程度,以便更好地监控和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2.从教学过程上看

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课程实施过程要遵循已确立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原则来设计教学活动、评估内容及评估方式,促使教学和评估过程更有针对性。教和学的过程需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活动要能准确地传递课程内容,并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目前,远程教育中的学前教育专业大多基于原有电大系统的教学模式,即采取面授、网络辅导、录像或视频教学等形式展开。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面授课程由于教学活动设计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导致学习者到课率较低;网络课程的目的性不明确,界面设计不够友好;录像或视频教学、文本教学等活动由于对学习者的需求不甚了解,导致学习者参与性不高。这些问题进而让学习者感到学习困难,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即便是一开始抱有很大学习期待的人,最后也可能会无奈地成为应付学习的人。

因此,就远程教育而言,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学前教育专业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联系相对紧密的专业,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量考虑让学习者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学前教育现象、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的分析以及对幼儿行为的观察等来实现课程目标。这样的教学活动就不会只是使用单纯的教师授课方式,也不能仅仅依靠一个教案维持,而需要教师准备大量的教学素材,例如各年龄段幼儿的行为表现、一线教师的教学视频、幼儿园活动材料、学习者未来可能的工作环境,等等。这样的教学活动,更强调的是教师对学习者的引导,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事实上,学习者进行远程学习从而获得文凭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动力,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学习者的这种动力,将其转化为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从而帮助学习者克服应付了事的惰性。

3.从评估方法上看

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评估要看学习者的学习是否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这种评估更能准确地体现教学质量。以往对学习者成绩的评估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成绩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而群体成绩的分布则要遵循正态分布原则。因而,在这种评估体系下,学习者的个体成绩可能会受其所在的群体成绩的影响,难以完全准确地反映学习者个体对知识和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成效为本的评估方法注重的是学习者对预定目标的掌握程度,这样更突出学习者个体的能力,避免了学习者的个体成绩受所在群体的影响。这种方法也将学习者之间的竞争关系转化为共同进步的同伴关系,为学习者开展团体或小组学习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沟通,提高了群体学习的效果。此外,成效为本的教学评估强调“证据”(evidence),即学习者是否达到了某个课程目标.一定要有“证据”。

目前,远程教育中的学前教育专业对学习者学习成绩的评估,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形成性考核,二是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一般由教师在学期中安排的几次作业组成,也有的形成性考核会通过小组讨论或者小论文写作的形式。但由于监控不够严格,很多形成性考核流于形式,学习者往往会找来现成答案应付了事。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有的采取闭卷,有的采取开卷形式。这类考核更多考察的是学习者对知识点的记忆程度,而对学习者实际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考核效果并不显著,事实上,很多学习者也只是在考试前突击背诵一下便可应付考试,收效甚微。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远程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者的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有一定区别,前者更多的将是培养能更好地从事一线工作的合格的幼儿园教师。那么,目前的考核方法与培养目标就存在内在不一致的问题。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范文第5篇

一、衢州学院德语教学现状分析

浙江衢州学院开设的大学德语是面向零起点的学生开设的一门外语选修课,开设3个学期,每周2~3个课时,因为平时课时较少,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德语训练。为了尽快提升学生的德语水平,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训练听说读写,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课堂气氛就变得异常活跃,学习效果明显,适应现代德语应用需求。因此,传统的大学德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改进和提高。通过总结以往的经验以及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探索一种互交式学习教学模式,除了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外语的能力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德语应用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把教师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课文的传授、语法、词汇中,学生操练的比重较少,即使操练,也是以语法、词汇为主,而不是针对真实市场环境中语言的正确使用,即使学生能够变换各种不同的句型,却不善于结合各种情景进行沟通与交流。外语教学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要教学生语音、语法、词法和句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更重要提要求学生能用这门语言进行无障碍交流。所以,应采取一种适合学生能够熟练合理运用德语教学的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德语的兴趣,而且能不断提升学生运用德语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语言的沟通方式多种多样,在沟通中产生的信息通过交际双方的处理,会产生多方面的意义。因此,德语教学不能停留在“传统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要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由于文化价值观、成长的环境、社会道德等因素的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流就存在语义理解上的差异。同样的一个内容,它的内涵和外延都是受到本国文化影响的。学习德语其实也是认知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的思维方式了解得越深刻就越容易理解和掌握德语的表达方式。在进行跨文化沟通的时候,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理解德语和文化的内涵。如果不了该国的文化习俗,就容易因为语言方面不适当的表现而造成文化冲突。

在德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认为如何发音、拼写比较简单,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正确使用所学习的语言知识。例如:Heute kommt er zum Arzt. (他今天去看医生)此处使用的动词kommen在德语中是来的意思,而不是去的意思。因此,在德语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了解词汇和语法,还要让学生懂得德语国家中的一些交际规范,体会中国人和德国人思想习惯上的差异,体会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用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才能适应实际的工作与生活。

二、改进衢州学院德语教学方法和措施

为了转变传统的德语教学理念,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德语人才,提高德语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德语的兴趣,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尝试。

1、基于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加速德语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随着衢州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的变化,衢州学院的教学环境也在不断变化,面对其它本科院校的竞争,学校要求各专业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实施不断创新,特别是对德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更多的学生学习德语,教学方法上进行相关的改革创新。通过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德语教学的兴趣,符合企事业单位对德语人才的要求,按照市场的要求“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增强衢州学院德语教学的综合竞争力。强调德语沟通与交流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应用,为学习德语的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情景模拟环境,例如在每个班级设立德语角,每周固定时间开展德语交流实践活动,每个班级设计一个具体的主题,开展多轮次的情景模拟,增强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从而有益于学生对德语沟通与交流技巧的掌握。

2、基于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下,加强德语教师对外交流

一方面,外国语学院通过定期德语教师间教研活动展开交流与讨论,让不同的教师能够取长补短,及时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经验积累,提升德语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基于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下,加强衢州学院与兄弟院校的沟通与联系,定期选派年轻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德语教学氛围。鼓励年轻教师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转变德语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位,推动衢州学院德语教学的发展。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定期的引入德语教学人才,通过开设讲座、教师座谈会、聘请校外专家授课、德语教师一帮一等活动,互相学习,有利于德语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德语教学方法,提高德语教学的质量水平,增强德语教师交流的目的性,提高德语教师交流的有效性,同时衢州学院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为年轻德语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制度保障,激发德语教师的教学改革热情,不断完善德语教学方式,提高衢州学院整体的德语教学质量水平。

3、基于能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下,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观

(1)课内知识模块化

目前大多数的德语教材都包含文章阅读、练习、语法、听力、词汇,由于教学模式传统,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德语语言环境氛围的理解。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我们将教学内容整分解为不同的项目,每个项目都包含单词拼写、阅读理解、语法训练三个子任务。各个项目之间关联度高,德语在不同环境中的应用,例如:朋友之间打招呼常用Grü? dich,而对长辈和尊敬的人则常用Guten Tag。通过设置不同的情境,从日常生活交际中提炼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如问候、介绍、约会、看病、问路、购物、邀请等,在课堂上进行情景模拟对话,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实践活动的目的。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词汇进行训练,最后让学生总结词汇在不同情况下运用的规律,为学生创设多种反映文化差异的情境。

(2)课外学习常规化

大学的德语课程每周仅一到两次,为了巩固课堂知识,我们在课后开展《德语写作》和《德语阅读》两个能力训练。为了更好的完成训练,将学生进行分组,形成了基础较好的学生帮带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学习小组,训练结束时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顺利完成任务,而那些德语沟通表现优异同学,在沟通交流与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所学知识得到巩固,而且增强了自信心,团队合作的能力得到提升。教师还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来丰富课内所学知识,例如在语音学习阶段为学生推荐德语门户网站,让他们听德语歌。另外还增加德语电影鉴赏,重在文化导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课余学习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促进了学生德国交际与沟通技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