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新体系

音乐教育新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教育新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音乐教育新体系

音乐教育新体系范文第1篇

学校音乐教育体系是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项目。该体系从音乐课程标准出发,从理论到实践,建立起了一套全新的教材教法。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认真领会课标精神,积极吸收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定会大幅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

小学音乐;音乐教育新体系;音乐课堂;有效融合

2011至2017期间,笔者先后三次参与“音乐教育新体系•国培计划第二期”、“音乐教育新体系•国培计划第九期”、“音乐教育新体系.国培计划骨干班”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培训,进行“音乐教育新体系”相关理念、方法、教学模式的学习与研讨。教学内容围绕科达伊、卡尔•奥尔夫、达尔•克罗兹这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原则、理念展开,涉及音乐读与写、教与学、合唱与指挥、音乐与动作、乐器重奏与合奏等课程。学习后,我对音乐新体系的精神、内涵、方法、目标等有了更新、更全面的了解与掌握。

一、回看传统音乐教育

传统音乐教育体系重视知识的掌握,从理性知识入手,提高思维和分析能力;注重教师对音乐知识的讲解、传授;学习强调知识化、技能化。课改风风火火地进行了多年,虽然现今音乐新课程也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鼓励“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兴趣、爱好”,提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提倡学科综合”等手段,但在操作手法上,由于个别教师理解上的偏差,长期缺少对学生“音乐素养”形成的强调,导致部分音乐课存在教学目标空泛化、教学活动形式化、教学效果无效化。

(一)知识积累记得快、用得少

传统音乐教学中,有的音乐教师虽然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遵循着教书育人,以书为本的教学原则,但课堂教学停留于照本宣科阶段,教学过程重在老师授业解惑;学生被动接受机械、生硬的乐理知识,背诵没有共鸣的音乐结论、参与毫无功效的游戏环节。在这过程中,学生往往似懂非懂,在课堂上不是发自内心的学习,而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师停留于课堂上教学任务能否完成、教学内容是否传递、对于教学对象是否积极主动,学习经验、能力是否提升,学生情感、心理是否满足等并不留意。因此,学生的音乐知识记得快也忘得快,更谈不上活学活用了。

(二)课堂模式单一枯燥、无实效

在传统音乐课堂上,歌唱教学模式以师为主、师唱生跟,或是齐唱为主、合唱为辅。这种单一、机械的课堂模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些形式随着思维定势的形成,在教师脑海中根深蒂固。课堂中偶尔也出现过律动编创、趣味游戏,但在面对为了设计而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是成为了音乐的主人还是课堂的道具,且这些游戏又是否行之有效,还有待深思。虽然《课标》一再强调“音乐教育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一些教师所选用的教学模式枯燥、机械、单一、呆板、缺乏思想的共鸣与心灵的感应,于是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例如,一节“音乐小屋”,执教者在学生学会了歌曲后加入一个游戏环节,让学生在小屋前唱歌,表演动作,但是并没有给予学生动作的要求范围,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结果花样百出,最后一片喧哗,草草结束,并没有任何锦上添花之效。

二、正视新式音乐教育

新式音乐教育体系重视经验的积累,从感性知识入手,提高感受和表现力,注重激发学生主观体验,鼓励学生发现音乐,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审美化、人文化,面向大众学生。这些都与新《课标》确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以及课程教育观念从单纯的音乐知识技能教学转变为“以美育人”课程价值相吻合。新音乐教育体系强调学习音乐要面向全体学生,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启发和提升学生本能的表现,从关注学习的知识内容转向关注内心感受,鼓励学生大胆用肢体、语言、乐器、歌声进行尝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表现欲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积累音乐经验、抒感、愉悦身心,为音乐课堂焕发生机。

(一)经验积累体验多、感受好

新式音乐教育体系将世界三大音乐体系教学法进行融合提炼,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学情进行实践推广,认为音乐艺术是感性活动,只有音乐知识并不能引起学生的情趣和快乐;体验才能引起兴趣,获得快乐;实现学生的情感体验才是音乐课堂追求的方向。让学生有体验音乐的快乐感觉,让学生有自主发展音乐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终身音乐素质———有良好的内心音乐习惯。以提高学生音乐活动能力为教学要求,而不以掌握教材内容为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以音乐经验形式掌握学习成果,而不是以乐理知识形式掌握学习成果。体验是新体系的核心环节,分为初级体验(直接体验)与高级体验(联想体验)。对音乐作品基本情感体验和表达基础情感的音乐经验成为新体系倡导的新双基。新体系强调“素质重于知识”、“经验重于灌输”,主张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奠定学生人生道路的素质基础,从人的自身素质全面发展出发,强调音乐应该属于每一个人,反复强调“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例如,二年级欣赏课“在钟表店里”,执教者经过学习、反思,根据低段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好动等特点,利用讲述故事为主线吸引学生关注,在不断探寻故事发展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为主题音乐二次编创表演。让学生在主题音乐重现时作出相对应的动作反应,当不同旋律出现时就意识到是情节的过度转变,或是主题再次发展,有效、简易完成了一堂难度颇高的低段欣赏教学。在这样一种活跃、轻松氛围下,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愉悦地享受钟表店带来的忙碌、紧张、刺激、快乐的场面,相信学生在日后某个场合听到相关作品,都会不约而同想起曾经音乐课堂上的钟表店一游,有效调动学生对此方面知识的浓厚兴趣,贯彻了新体系中强调音乐课堂的成功首先是孩子,其次才是音乐的本质。

(二)课堂模式多样丰富、重实效

日常教学中,笔者不断尝试、探索、实践,将新体系教学方法与常规音乐教材相融合,将新体系先进模式与日常音乐课堂相融合,形成有效性课堂教学新模式。如一段多赏、一句多动、一乐多创、一课多悟等模式。充分运用多样教学手段、转型音乐课堂高效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更加实用、有趣的音乐活动,激发学生探索音乐的独特魅力,调动学生体验音乐的无限热情。在如此扎实贴切的音乐课堂上,学生将不再拒绝经典、不在缺乏自信、不再拒绝课堂。

1.乐理知识教学更灵活

以“延长音的认识”为例,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与学习延长音。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将延长音的符号工整漂亮地写在黑板上,并耐心的告诉学生延长音的作用为延长原有音实值的一倍以上就可,但是学生却感受不到延长音的真实意义。在新体系课堂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体验,让学生进行滚动小网球的活动感受延长音的特点,预先将学生分组两两相对,相距一米距离,从一同学开始,当听到乐曲中延长音出现之时,一同学需弯下腰将手上的小球和着音乐滚给另一同学,以此类推,互相传递,于是,学生们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全员参与。就这样一个简单的活动调动了学生听觉、视觉、动觉,比起教师生硬灌输“延长音”的概念更为有效。

2.动作结合教学更入境

高段学生好胜、好强、喜欢新鲜事物,在欣赏作品中,学生边听边动、行走、拍掌、跺脚等有声或无声动作辅助介入,更能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海边情诗”中,学生在教师带领下,时而光着脚丫随着缓慢的乐曲速度绕圈行走,时而小跑步弹性跳跃,不仅体会到乐曲旋律平稳递进的微小变化,也感受到大海、踏浪、梦幻的清新与嬉戏、拾贝的乐趣。

3.多声部教学更趣味

多声部的学习一向是音乐教学的难题,许多教师不敢触及,传统教学更是反复的练习,重复的巩固,但课堂效果差强人意。例如,歌曲“两只老虎”,如果一味的让学生将两个声部分开练习再合成,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难度极大,一般教师都是只教授一个声部就完成任务,但学生却体会不到卡农带来的乐趣,感受不到两只淘气的小老虎互相追逐打闹的童趣。在新体系课堂中,通过歌词的模仿朗诵,手势动作的模仿学习,你是我的小影子的小游戏,让学生明白真正的卡农就是跟随的道理,只要第二声部的学生紧跟着第一声部的学生模仿,几个小小的动作就可达到可喜的效果,学生乐此不疲,积极参与。

4.打击乐器教学更直观

新体系教学中除了用钢琴,电子琴的辅助,还采用了大量的小型乐器,从功能上分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两大类,从材料上有金属、木制、皮制等丰富的类型,甚至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制创作,只要积极探索,都有意想不到实用的乐器诞生。利用小型打击乐器易奏、易带特点,培养学生节拍、节奏感,丰富作品的表现力,适合学生好奇、好动的特性,为歌唱、欣赏教学画龙点睛。

5.即兴生成教学更合情

音乐教育新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主体性;主体参与

新颁布的《中学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学科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对教学过程与方法倡导体验、比较、探究、合作及综合式的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主动学习。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对音乐美的感知、感动及音乐表现与创造的乐趣,都只能在亲身参与音乐实践的过程中获得。而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很少考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对音乐作品的看法与见解,很少提供机会让学生直接参与音乐实践并从中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因此,要把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中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实践中付诸实施,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主体参与。

一、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主体参与的特点:

生成性:在主体参与教学中,音乐知识、信息不是单向传递的,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在与他人不断地进行交流的基础上,自主地建构自己所理解的知识。生成是在动态中的生成,是在活动过程中的生成。主体性是生成的前提条件。

开放性:主体参与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开放性就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完成教学过程的创造。它包括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方式的开放和教学评估的开放等。

全体性:主体参与强调全体学生参与,任何一个学生都是教学不能忽视的对象。全体参与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全体学生参与,而且是实质上的全体学生参与。

全面性:主体参与是全面的参与。一方面,音乐欣赏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都要体现学生的参与;另一方面,还是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参与,不仅要求学生在场,更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教学中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宽容性:主体参与非常强调宽容的音乐课堂氛围,它不仅要求教师有宽容精神,还要求学生有宽容意识。在一定的范围内,允许学生自由地表达个人对音乐的见解,允许每个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发表不同的见解。

二、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主体参与的类型

按参与主体划分,可分为个体参与和群体参与,群体参与又可分为合作性参与和竞争性参与。按参与过程划分,可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细分:按参与的态度,分为积极参与与消极参与;按参与的意识,可分为主动参与与被动参与;按参与的真假,可分为实质参与与形式参与;按参与活动的特点,可分为情感型参与、智慧型参与和情智混合型参与。按参与结果划分,有两种分法:根据参与产生的影响可以分为正面参与和负面参与;根据参与的程度,可分为高效参与,低效参与和无效参与。

三、中学学生音乐兴趣的特殊性

音乐兴趣是指个体对音乐的某方面内容具有积极的态度和肯定性的积极反应。建构主义理论特别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兴趣是主动性产生的一个条件,因此,有必要对高中学生的音乐兴趣进行探讨。

1中学生音乐兴趣的倾向性

中学生正处于情绪多变的年龄阶段,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情绪体验感知能力具有较大的差异,对于如何接受音乐的教育、喜爱什么样的音乐,都带有浓重的个人感情倾向。对于“合乎学生口味”的音乐,就积极配合,喜形于色,要求教唱或听赏。对于不感兴趣的音乐,只能用“睡觉”、“看其他书”来消极对抗。

他们欣赏音乐倾向于较为熟悉的“文字”和极富“感染力”的音响刺激,追求外表上的“听得懂”,很少去思考音乐的真正内涵。他们按各自的审美观来学习音乐,理解音乐,音乐兴趣呈现出较大的个性化倾向。因此,面对同样的教材内容,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即使面对同样的流行音乐,在个人喜好上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

2中学生音乐兴趣的狭隘性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中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越来越多。众多的国内外“排行榜”及“歌手秀”成了青年学生们“研究”音乐的方向,社会环境中到处充斥着震耳欲聋的音响,大街小巷的书店和音像商店里到处是中外歌星的CD、录音带及广告宣传画。受此影响,使得中学生对流行音乐情有独钟,音乐兴趣范围比较狭窄。调查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这点。尽管流行音乐作为面对广大民众的一种音乐形式,给人们带来了通俗易懂的理解,但如果只喜欢流行音乐而不喜欢其它音乐,音乐兴趣未免过于单调,长期以往,不利于中学生发展。

四、学生主体参与策略

1培养主体参与意识——改变学生观念

首先,是对音乐才能的误解。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逐步趋向成熟。凡事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判断自己是否具有音乐才能时往往喜欢这样说:“我没有音乐细胞”、“我没有音乐这方面的才能”。他们的依据就是自己唱歌五音不全,对于乐器一窍不通。问卷调查显示,68℅的学生估计自己音乐能力一般,只要2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音乐能力较高。其实这是对音乐才能的片面理解,把是否能表演作品的能力作为一个人音乐才能的唯一标准,而不知道对音乐的感受、体验、领悟的能力是音乐才能的重要表现,而且这种能力正是中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所在。中学学生经过幼儿园、小学、初中的音乐学习,每个学生都有这种能力,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中学生的智力发展,已逐渐摆脱具体形象思维,而代之以抽象思维,这对他们从理性的角度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是大有帮助的。

其次,是忽视欣赏过程。中学生欣赏音乐总想用结果是否正确验证自己是否听懂,其实,欣赏音乐更应该重视体验过程。学生只要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随着音乐的进行,展开丰富的联想,体会音乐的魅力,就是欣赏,就是听懂的表现。不一定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才是听懂音乐。因此,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帮助学生改变评价观念,树立学习的信心,主动参与欣赏教学。

2营造主体参与情境——加强教学导入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导入新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好的导入方法能有效创设音乐审美情景、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产生审美期待,进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审美态度,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创造条件,促使学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性。

中学音乐欣赏包容了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精髓,感情方面涉及到友情、亲情、爱情、爱国之情等;内容方面涉及到地理、人文、政治、道德等等,因而导入新课的方法上要因课而异,现介绍几种常见类型:

故事导入法:课堂上教师用一些古人或是伟人的故事导入,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语导入法:成语包含了很多典故,传说,做人、做事的道理等等。当出示一个成语的课题,学生就会对这个成语涉及到的内容产生联想,从而激发学生们愿意去想、愿意去听的兴趣。例如《十面埋伏》就可以从成语导入教学。

律动导入法:即给学生创造参与音乐律动的环境,通过运用肢体语言,迅速缩短与作品的心理距离,从而产生共鸣,引发兴趣,然后进入新课教学。

音乐欣赏课的导入方法不胜枚举,但是,只有在遵循导入新课原则的基础上,经过教师认真构思、巧妙设计而成的导入方法,才能有效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有效地参与音乐欣赏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次。《论音乐欣赏》 人民音乐2010年第2期。

2、张前。《音乐欣赏心理简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

音乐教育新体系范文第3篇

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进程,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科教兴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给当今小学教育以强烈的冲击,面对如此纷繁的竞争发展态势,小学教学该如何以知识的力量武装自己、如何以信息化的先进技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如何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引领小学教育的全面变革,已成为当今小学教育者们所需面临的首要问题。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一项重要课程,能通过学生音乐情感的激发、艺术思维的活跃,使其拥有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引发学生对其他学科的良好学习心态。因此,对小学音乐教学的科学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引入能充分的体现小学音乐教学的独特魅力,使音乐语言和枯燥的文字描述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声、形、意结合,通过现代化的技术与音乐情境的融合使美的信息量大大强化,使时空的局限性大大降低,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规范科学的引导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1、促进德育、美育的协调发展教育的功能是相通的,音乐教学也不例外。通过歌唱的学习、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的演示、分解及整合,也让学生体会了歌曲深层次的含义,领略了人物内心更丰富的思想情感及道德标准。同时,通过音乐的渲染力,多媒体技术的再现情境,学生们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与音乐同悲同喜,真正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2、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及音乐鉴赏力,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全面提高多媒体的充分演示、细节分化功能使学生对音乐的风格、规模、技巧领会透彻,通过视野的拓宽其对音乐的鉴赏力也上升到了崭新的高度。同时,一点就通、一学就会的音乐学习、欣赏能力再配以教师的正确指导,音乐教学的效果及水平也势必稳步提高。

三、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科学应用

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独特的教学情境创造能力,从而用科学的教学环节设计,使音乐教学声、形兼备,使教学手段充满先进性,教学模式充分一体化为学生营造强烈的音乐时空感、韵律感,从而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提升欣赏美感的主观学习能力。同时,我们还应通过多媒体技术,现实、形象、生动的教学演示方式,培养学生艺术想象力的形成及丰富,培养学生用艺术的思维审视美、用创新的思维创造美,从而形成其广泛的乐感及美感。多媒体信息技术是引领艺术创新、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先进教学手段,因此,我们应充分的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需求设计独特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及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智慧与潜能。

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具有广泛的优势,首先,在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通过实时的演示及播放功能可实现视、听的同步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在艺术的冲击下强烈的感化。同时,多媒体信息技术直观性特点、易操作、视听具备、可充分演示的特点使其更具人性化的授课方式,学生在视唱、练耳教学环节中,可根据教学难点进行反复的听力练习、唱功练习,通过多媒体各声部单独或同时播放的功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薄弱环节得到不断的强化与提高,使乐器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同时,自动化的操作模式可简化教师的板书环节,使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大减轻。另外,信息量大、智能化功能强大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还可为谱曲、写曲环节提供的便利。

五、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现实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误区

音乐教育新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资源 小学音乐 课堂

小学音乐作为教学科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促进小学音乐效率的提高,是音乐教育的关键。音乐老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育信息资源的重要性

伴随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新教育理论教学模式的出现,给传统的教学理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的同时也为教学现代化带来了技术支持,信息技术作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一,利用信息资源可以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理论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其二,信息化教学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以及多样性等特点,有助于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近年来,通过信息化教学资源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三,信息教学资源的运用能够揭示事物的规律,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

二、运用教育信息资源提高音乐课堂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有效运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利用课件、音频和图片等综合材料,丰富音乐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中散发出的独特魅力和音乐体验,激发学生的音乐潜力,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和丰富的创造力,提高学生自身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此外,由于传统的音乐赏析模式较为单一,在欣赏课堂上老师作为教学主导,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很难从音乐赏析中理解歌曲深处的情感,而信息教育资源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体验音乐的内涵和情感,从而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影视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利用影视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欣赏、学习音乐曲目,借助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能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运用影视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声形并茂、效果极佳的学习过程,学生更容易被作品感染,加深体验,缩短了与音乐中人物、环境的时空距离,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引导提问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内容所涵盖的发展、历史背景、作品由来、伴奏乐器等等,辅以教师的解释,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剧情和相关知识,通过一步步地引导,让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得到牵引和启发。教师配合事先设计好的问题,简短的话语就很好地起到“点拨”的作用,激活学生的思维。设计课件时要充分把握住该学段学生的心理,基于教学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并主动发问。本策略课件演示引导课堂提问能够引导小学生从全方位思考问题,步步深入,利用己掌握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组建能力。

四、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

笔者选择新人音版第九册第三单元,农家乐,器乐曲《打猪草》为教学案例。首先,运用“微课学习”,播放黄梅戏唱段《女驸马》学生观看微课并填写“自主学习单”,在师生交流的同时,进入听辨音色练习环节,认识黄梅戏主要伴奏乐器:板胡、三弦,听其音色。随后,进入新课学习环节。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曲库,欣赏器乐曲《打猪草》。并设问:你能在乐曲中找到我们刚才认识的两样民族乐器吗?听到后模仿演奏方式。复听乐曲,引导学生感受第1乐段和第二乐段表达的情绪有什么不同?看教科书上的插图,说说乐曲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劳动生活情景?你能想象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吗?随后,简单介绍乐曲的故事。

再听乐曲第2乐段,请男、女学生模仿演奏乐器的动作模拟两人的“对话”,只做动作不发出声音,以免影响聆听。观看视频《对花调》片段用“嗯”哼唱曲调。跟视频尝试学唱《对花调》,教师指导学生用对答式问话的语气来歌唱。最后,分角色有表情的进行表演。

小结:在案例选取上,选择该选段,教学内容包括该唱段的模仿、身段形体训练,还涉及到黄梅戏常识行当、唱腔、伴奏乐器的简单介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在创设情境、引导提问、唱段练习、知识拓展等方面的优势,将学生的视觉、听觉体验和行动体验相结合,贯穿每个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能力。

五、结语

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应用信息教育资源,丰富小学音乐的教学内容,以达到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艳.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4,(24).

[2]林秋子.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路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

音乐教育新体系范文第5篇

随着传统的音乐教育理念在日常教学中逐渐显现出诸多的不足和漏洞,中学歌唱教学需要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带来的束缚。更为科学的音乐教育新体系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塑造,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的天性,教学新体系不再拘泥于古板的教学形式,也不再受传统教学条框的束缚,而是以培养学生感性思维为目的,促进学生用心歌唱,把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歌唱当中,跟听众引起共鸣,让音乐变得更加美好。

【关键词】

中学音乐;歌唱教学;新体系

一、中学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含义

近些年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音乐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的身心特点,作为中国音乐先锋的中央音乐学院率先发起音乐教育体系改革,引进了国外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三大音乐体系,经过10年的探索和研究,终于将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音乐教育新体系由试点教学推向了全国。新体系具有符合时代的新内容,更为符合实际的实用教学方法,改了以往单纯的音乐元素,融入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增加了音乐鉴赏中的人性因素,将音乐艺术紧紧地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在一起,培养出了更具感性思维的学生。音乐中的歌唱教学要减少专业知识的涉及,从平凡的普通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简单的学生喜爱的歌曲,不能过分注重学生的成绩,而是关注学生从音乐中获得乐趣的程度,新体系音乐教学以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乐趣为目的。

二、中学音乐教育新体系的优势

(一)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

注重素质教育的新体系教学更加关注学生思维的培养,开拓学生思维的领域,引导学生用心歌唱,用心去感受音乐的美之所在,让学生与音乐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音乐的美好。

(二)尊重学生音乐个性化差异

新体系倡导音乐教师因材施教,要改变开篇即唱的教法,要先让学生了解相关作品的创作背景,以便学生更能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根据学生差异性的个体情况,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个性化人才。

(三)提高学生探讨音乐的热情

歌唱是音乐课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新体系倡导多种方式结合,可以利用多媒体增加教学情趣,结合舞蹈、肢体动作等等,配合音乐课的律动和鼓点来更好地表达音乐所承载的感情,在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三、音乐教学新体系在中学歌唱教学中实施的教学策略

(一)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习主动性

要打破传统音乐课沉闷的气氛,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任务便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由静变动,音乐的律动变成课堂的主旋律,可以用手或脚随音乐而动,切身感受歌曲的节拍。例如:八年级下册民谣《踏浪》4/4拍的节奏,旋律流畅欢快,可以请学生先利用肢体感受律动,然后开始教唱,让学生觉得特别有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歌唱热情。

(二)灵活选材培养学生感性思维

当下流行歌曲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应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可以通过将学生所了解的流行歌曲与教材相结合,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性思维。例如:对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歌曲《雨花石》的教唱,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石头和李玉刚合唱的版本《雨花石》,这个版本的《雨花石》融合了流行元素、京剧和革命歌曲三种风格,直观上给学生以深刻的感受,然后回归课本,可以让学生模仿名人版本的《雨花石》进行歌唱,然后教师示范课本的《雨花石》唱法,让学生寻找不同,通过比较的过程锻炼学生的感性思维。

(三)因材施教增强学生音乐感受

随着科技的发展,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音乐电影,如《音乐之声》、《放牛班的春天》、《摇滚少年》等。根据每个人的音高、音色等不同的先天条件,分角色演唱。例如:学习《雪绒花》这首教材中的歌曲时,男生浑厚的低音可以充当低音炮,如“bong、bong、bong”有弹性的歌唱,为歌曲增添音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整首歌曲中那个有特点又无法替代的部分;另外,可以让嗓音较好的女生配合打击节奏歌唱主旋律,当合作完成后,学生会感受到不一样的学习效果,给学生提供别样的音乐感受。

(四)开展歌唱比赛检验教学成果

歌唱比赛作为音乐活动,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艺的舞台,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成果的手段。例如: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专门留出10分钟给学生进行歌唱比赛,歌曲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课外学生喜爱的歌曲,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对学生的歌唱进行点评,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果。课外可以请示相关领导,组织校园歌手大赛,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于参赛的学生,教师要给予相关的指导;比赛结束,对于优秀的选手,教师要给予适当奖励。

结语:

转变教学理念是紧跟时代教学步伐的迫切要求,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新体系以学生为本,重点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提高学生利用感受鉴赏音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作能力。

作者:张怡 单位:遵义市凤岗县中等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张敏.音乐教育新体系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J].音乐时空,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