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

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

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 音乐欣赏课 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向来偏重职业素质教育。相对于艺术类院校(专业)的学生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距离音乐教育大都感觉十分遥远了。因此,作为旨在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选修课――音乐欣赏,教学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谓“万事开头难”,怎样上好第一课,让学生在第一次的启始课就生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冲动,对保持今后课堂教学的“回头率”和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以下,是我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对此做的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以美好的主题点燃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考虑到高职学生大都是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尽管他们大多未接受过系统专业的音乐教育,但听歌唱歌却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基于此,我决定第一课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开始,以充满青春活力的“校园歌曲”来“抓住”学生,点燃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然而,第一课怎么上?老师讲什么?让学生们听什么?学生们又想听什么呢!上来就讲音乐理论知识?拟或是按照高中音乐欣赏启始课的模式讲音乐要素?要么是照搬音乐学院式的教学模式?显然都不妥。理论性太强又过于枯燥的音乐理论和所谓的“高雅纯音乐”,肯定会吓跑很多学生,起不到抓住学生、点燃兴趣的目的。而单纯的欣赏音乐也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决定结合实际,以首先诱发学生的兴趣为先导,将第一课的教学主题就定位于青春与校园,并设计了一个美好又清新的题目:青春作伴好时光――校园歌曲专题欣赏。从多次授课结束后,学生们那兴奋又恋恋不舍的神情中,我感觉到第一课的教学是成功的。

二、以动人的语言诱发学生的兴趣

音乐是美的艺术。要在第一课就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出他们对音乐欣赏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魅力不可低估。作为音乐教师就要以美丽、生动的语言,方能与美的作品相得益彰,才能在整个欣赏教学过程中营造出相应的情绪氛围。结合本课题展现的是清新美丽氛围,我对教学语言也下苦功琢磨并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力求清新并赋有诗意。借用播音主持的技巧,结合生动的态势语,以优美抒情的语言,动听的语调,亲切的神情,适度的举止,顿挫起伏,娓娓道来。犹如“向导”,优化了欣赏过程,激发了学习兴趣,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三、以唯美的视听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

随着科技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非常普遍,特别是高校,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属常态。而音乐是听觉艺术,在音乐欣赏中,借助多媒体在播放音乐的同时融入视觉功能,既可展示曲谱歌词,人物图片,还可结合音乐意境展示相关背景画面,并根据需要设置,同时或先后放映,使声、文(谱)、图并茂,发挥通感的作用,再配合教师的“解说”,犹如“画外音”,创设出更浓郁的音乐情境氛围,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变得赏心悦目。学生自然是兴趣盎然。事实证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可谓一举多得,效果显然。

高职院校非艺术类学生音乐欣赏第一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授课课题:青春作伴好时光――校园歌曲专题欣赏

授课课型:音乐欣赏课(原创设计)

授课课时:两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本课题的欣赏,从学生倍感亲切熟悉的青春校园歌曲开始,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引领他们走进音乐的百花园。

2.通过介绍与欣赏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一系列校园歌曲代表作品,引领学生走进一个清新美丽的校园民谣世界,充分感受、体验清新的音乐之美,引导学生感悟青春易逝,应倍加珍惜光阴、珍惜友情、把握青春。

3.了解校园歌曲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风格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欣赏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一系列校园歌曲代表作品,营造温馨的教学氛围;了解音乐欣赏的方法和角度。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听赏法、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亲切主持式谈话导入

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来到音乐课堂,我是陈红,从今天开始我将每周同一时间在此与你相约,共享音乐之美。亲爱的同学,当你走进我们的校园,肯定希望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你的立业之本。当然我们更知道,一个人的成功,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不仅要在大学里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掌握准确的职业定位和求职技巧,更要学会审美。而通过音乐欣赏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素养,陶冶自己的情操,这已经是我们的共识。好的,不管你选修音乐欣赏的理由是什么(课前先做相关问卷调查),只要你愿意,我将交给你音乐之门的钥匙,引领你们进入音乐百花园,为你们做向导,带你们认识各式花朵,尽情领略音乐百花的多姿多彩。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校园歌曲的旋律,一起品味青春的美丽。

让《茉莉花》带我们进入多彩的民歌世界;伴一曲《梅花三弄》品味华夏古韵;聆听贝多芬命运的交响振奋精神……让我们如蝶般乘着音乐的翅膀在音乐百花园中自由飞舞好吗?好,下面开始进入今天的课题。

师哼唱《同桌的你》片段,提问曲名?描绘何处生活场景?导入课题。(多媒体投影在相应背景图片上打出课题:青春作伴好时光――校园歌曲专题欣赏)

【教学设想:首先营造亲切温馨的学习氛围,以朋友般聊天式谈话拉近师生情感距离,主持式语言风格铺垫出课程模式一如专题音乐节目,激起兴趣。】

(二)校园歌曲概述

1.什么是校园歌曲?(设计背景图片上展示“板书”)

主要流传于校园(多由大学生所作),广受学生喜爱,体现校园生活和学生心境感受及自然风物等的创作歌曲。又称为“校园民谣”、“现代民歌”等。特点是词曲纯朴、简洁、清新、淡雅;诗意浪漫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2.简介校园歌曲发展历程(设计背景图片上展示“板书”)

(1)二十世纪初――《体操――兵操》、《送别》等学堂乐歌时代。

(2)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毕业歌》、《歌唱二小放牛郎》等反战救亡歌曲时代。

(3)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分钱》、《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唱幸福生活时代。

(4)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童年》、《乡间的小路》等台湾校园歌曲时代

(5)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同桌的你》等大陆原创校园民谣鼎盛时代。

(6)二十一世纪――《一生有你》等后校园民谣时代。

从“学堂乐歌”的兴起和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谈起,(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开启了现代中国音乐教育)结合时代背景和时间,从最初的创作加(多以欧美民歌经日本)“拿来”填词开始,发展到现在的真正意义的青春校园歌曲在宝岛台湾萌芽、发展,至大陆原创鼎盛,到如今的后校园民谣时代,多元化的冲击……一路走来的的历程,简要梳理校园歌曲发展历程。

【教学设想:聊天交流式介绍加互动哼唱,使学生简要了解校园歌曲这个特别的(我国独有的)音乐形式的发展历程。】

(三)重点欣赏

1.台湾校园歌曲(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1)台湾校园歌曲代表人物、“音乐教父”:罗大佑(设计展示“板书”及人物图片)

20世纪70代中期,校园歌曲由台湾兴起并渐传入大陆,在鼎盛时期共产生了300多首校园歌曲,其中,脍炙人口的有《童年》、《外婆的澎湖湾》、《踏浪》等。代表人物首推罗大佑,这位被誉为“音乐教父”的大师级音乐人的作品,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我们这一代人几乎多是听着他的歌长大的。罗大佑出身医师世家,毕业于医学院的影像分析专业,并从医一年。终因对音乐的强烈兴趣,违父命放弃了医生职业而选择做音乐。他在大学时已开始写歌,创作歌曲达150多首,获奖无数。

(2)欣赏罗大佑代表作品《童年》、《光阴的故事》(设计背景中展示投影歌谱、歌词,并提醒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留意歌曲风格特征)

(3)简介台湾校园歌曲重要代表人物叶佳修、代表歌手齐豫并欣赏其代表作品《外婆的澎湖湾》、《乡间的小路》(老师唱)《橄榄树》(设计背景图片中展示歌词、谱)等。

2.中国大陆校园歌曲(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1)大陆校园歌曲领军人、“黄金搭档”:高晓松与老狼(设计展示“板书”及人物图片)

受台湾校园歌曲的影响,北京高校的一些学子文人也按捺不住,掀起了原创“校园民谣”之风,期间最重要的领军人就是高晓松和老狼。他们相同的背景经历成就了他们的默契,被誉为校园歌曲阵营中的“黄金搭档”,缔造了校园民谣在大陆的无限辉煌。1994年他们推出了一首代表作品,几乎囊括当年度所有流行音乐奖项,这就是――《同桌的你》。

(2)欣赏他们的代表作品《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设计背景中展示歌谱、歌词)

舒缓深情的旋律,真诚直白的话语,勾忆起曾经同桌、兄弟姐妹的学友情深,轻易地引发了我们的共鸣,令我们对当下的同学之情倍加珍惜。

(3)简介大陆校园歌曲的其他代表人物沈庆、朴树并欣赏其代表作品《青春》、《那些花儿》(设计背景图片中展示歌词、人物)等。

3.后校园民谣时代代表曲欣赏(二十一世纪)

(1)水木年华《一生有你》(设计背景图片,展示歌谱、人物并简介)

(2)唐磊《丁香花》(设计背景图片,展示歌谱、人物并简介)

(3)曹卉娟《玻璃杯》(设计背景图片,展示歌词、并简介)

4.压轴欣赏

(1)郭峰等百名歌星《让世界充满爱》(设计背景图片,展示歌词、并简介)

(2)高晓松《青春无悔》(设计背景图片中展示歌词)

(3)罗大佑《明天会更好》(设计背景图片展示歌谱并简介)

(前奏音乐起)同学们,我们的青春记忆,一定有美好,有欢乐;当然也会有惆怅和遗憾。而青春易逝,我们更应该珍惜光阴、珍惜友情、把握青春,无悔青春,让我们共同祝愿――明天会更好!

【教学设想:在一路欣赏过程中,以“听”为主,“解说”为辅,创设意境,引发学生联想与思考,陶冶情操,让学生粗略了解人物或创作背景,同时增添对社会历史和人文气息了解,避免“歌曲流水账”式欣赏。引导学生,共同探究校园歌曲的特征,启发学生初步了解音乐艺术的特征。做到激发兴趣,优化过程,创设专题节目类型的教学模式。】

(四)交流与思考:(作业设计)

1.你喜欢校园歌曲吗?

2.你认为堪称经典且能流传下去的有哪几首?

3.你最喜欢哪些校园歌曲?原因?

4.你认为校园歌曲还能再辉煌吗?

5.你欣赏后的感想?

好同学们,我们今天的专题欣赏就到这里,下周的主题是怎样欣赏音乐,我将把打开音乐之门的钥匙交给大家。期待下周同一时间,再见。(下课)

【教学设想:“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精心设计了一组问题,诱发学生思考,拓展教学主题。】

参考文献:

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反思

一、选用适当的教材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我国教科书政策也从“一纲一本”走向了“一纲多本”,教材选用由教研室或任课教师根据教材选用原则和教学大纲要求决定。高校音乐欣赏课教材品种多,性能各异,有多种多样的组合方式,加上教师教材的选用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因此应根据高校音乐欣赏课的需要择优选用,高校领导必须严格把关,严格审查,确保选用教材的质量。由此可见择优选用音乐教材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首先,注重“多学科、新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多学科、新知识的渗透,对知识结构的挖掘和构建,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从学科综合知识的角度来提高音乐分析能力均是有很大帮助的。其次,注重教学内容的实时性和连贯性。教师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选择,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更需要有效地在音乐课程中整合学科教学内容。

二、创新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音乐公共课教学要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课前如何合理规划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分析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目标,选择应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过程。

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学实施的方向和达到的预期效果,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它贯穿于整个课堂,在教学活动中起着“指南针”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目标要指向清晰,尽可能量化,表述具体。教师在上一节课时,要想实现哪些课堂任务,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就必须根据音乐课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实现角色转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欣赏《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作品时去理解其音乐内涵,突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政治思想等多元化方面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例如教师让学生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可制定以下教学目标:①基础知识。了解作者、作品创作的年代、背景,弄清这支乐曲的创作背景和其中包含的民族抗争精神与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伟大力量。②基本能力。学习、体验大合唱的声乐演唱形式,并欣赏作品《黄河大合唱》里相应乐章,增强对这些艺术形式表达的效果的了解。③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加强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促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教学设计的整体功能,促使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上的有机结合,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挑战自我的机会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具有进取心和荣誉感,尤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感染下,学生的竞争意识日益显著。在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适时引进竞争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是一种行之有效地教学策略。例如:利用业余时间举办一些小型的民族歌曲演唱或民族乐器演奏比赛等,再用精神奖励的方法予以鼓励,让学生们讨论、评价,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学生乐于参与,乐于争先,乐于学习,引导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提高自我、不断完善自我,这就调动了全体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反思

音乐欣赏课作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可靠性、可检测性、服务性、易操作性,大学阶段正是开展音乐教育的最佳时期,万万不可错过。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与专业音乐教育体制不同。它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通过音乐教育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艺术活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审美情操,培养其创造美的能力。

一、选用适当的教材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我国教科书政策也从“一纲一本”走向了“一纲多本”,教材选用由教研室或任课教师根据教材选用原则和教学大纲要求决定。高校音乐欣赏课教材品种多,性能各异,有多种多样的组合方式,加上教师教材的选用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因此应根据高校音乐欣赏课的需要择优选用,高校领导必须严格把关,严格审查,确保选用教材的质量。由此可见择优选用音乐教材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首先,注重“多学科、新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多学科、新知识的渗透,对知识结构的挖掘和构建,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从学科综合知识的角度来提高音乐分析能力均是有很大帮助的。其次,注重教学内容的实时性和连贯性。教师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选择,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更需要有效地在音乐课程中整合学科教学内容。

二、创新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音乐公共课教学要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课前如何合理规划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分析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目标,选择应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过程。

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学实施的方向和达到的预期效果,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它贯穿于整个课堂,在教学活动中起着“指南针”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目标要指向清晰,尽可能量化,表述具体。教师在上一节课时,要想实现哪些课堂任务,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就必须根据音乐课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实现角色转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欣赏《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作品时去理解其音乐内涵,突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政治思想等多元化方面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例如教师让学生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可制定以下教学目标:①基础知识。了解作者、作品创作的年代、背景,弄清这支乐曲的创作背景和其中包含的民族抗争精神与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伟大力量。②基本能力。学习、体验大合唱的声乐演唱形式,并欣赏作品《黄河大合唱》里相应乐章,增强对这些艺术形式表达的效果的了解。③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加强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促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教学设计的整体功能,促使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上的有机结合,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挑战自我的机会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具有进取心和荣誉感,尤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感染下,学生的竞争意识日益显著。在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适时引进竞争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是一种行之有效地教学策略。例如:利用业余时间举办一些小型的民族歌曲演唱或民族乐器演奏比赛等,再用精神奖励的方法予以鼓励,让学生们讨论、评价,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学生乐于参与,乐于争先,乐于学习,引导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提高自我、不断完善自我,这就调动了全体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老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关键在于音乐教师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充分做好铺垫。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们的主体能动性。只有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接受,才能多思考、多练习、多比较,寻找出自己的问题,促进自我能力的、基本技能的提高,将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总之,高校音乐欣赏课即是一种艺术语言,同时也是一门唯美的艺术,作为高校音乐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音乐欣赏课本身的魅力去折服学生,当然教师自身首先应被音乐课的魅力深深地打动,要做到“育人者先育己”。

参考文献:

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国外 国内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和基础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属于音乐教育和教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音乐教育理论的丰富和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国内外对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音乐教育的发展较早,对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较全面深入。关于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1音乐欣赏教学的教材

20世纪初,音乐欣赏教学刚刚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兴起,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缺乏适用于学校学生的音乐唱片;二是教师缺乏音乐欣赏教学的经验。这个时期在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批音乐欣赏教程和指导用书,如:“音乐欣赏课”(What we hear in music,Faulkner A.S.),“幼童音乐欣赏”(Music appreciation for little children,Klack),“音乐欣赏唱片教学法”(Music appreciation taught by means of phonograph,Kathryn E.S.),“课堂音乐欣赏”(Music appreciation in the school room,Jeedins),等等。这些著作或教材覆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个阶段,加之唱片技术发展,前述音乐欣赏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1.2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法

20世纪中期国外产生了许多新的音乐教学法和音乐教育体系,并在世界各国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广泛实践和应用,至今仍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关于音乐欣赏的教学法的研究包含在音乐教学法体系中,其基本原则也指导和影响着音乐欣赏教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法是瑞士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和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这些音乐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产生和传播,推动了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呈现出音乐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由这些教学法产生大量的理论教材和相关的课例研究,例如:“柯达伊教学法:从婴儿到成人的综合音乐教育”(The Kodaly method,Choksy,L,1974),“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法”orff-schulwerk music for children,Orff,C.& Keetman,G,1958),等等。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培养学生感知音乐和反映音乐的能力;发展学生内在的音乐感觉,即内在的听觉和肌肉感;发展学生耳、眼、身体和脑之间进行迅速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大量地储存听觉和动决意向的能力。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一切从儿童出发;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柯达伊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最有效的音乐教育必须从幼儿开始;歌唱是培养音乐素质的最佳途径;教学中只能采用具有最高遗失价值的民间的和创作的乐曲;音乐应当成为学校的重要的课程;教材和教学顺序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接受力和特点。这些教学原则广泛运用于音乐教学实践,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1.3音乐欣赏教学的课程标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的学校音乐教育顺应教育改革的大潮,进行着系统的、整体性的改革,包括重新认识音乐课程的价值与应有的地位、研制新的课程标准、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实验新的教学方法、编写新的教材等。

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于1974年制定(1986年修订再版)的《学校音乐方案:描述和标准》(The school music program:Description and standards)(MENC,1986)。这套标准几乎覆盖了学校音乐教育方案中除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外的所有方面。此标准中规定的音乐欣赏教学“成就标准”为:小学阶段,听音乐时,用身体动作的反应或节奏乐器表现出对节奏的理解;听认一些常见的正规管弦乐作品和声乐作品;使用正确的术语来讨论作品的特征;用学生自己的词汇讨论音乐作品的质量;通过唱奏参与音乐;喜爱听各种类型的音乐;讨论并阐述对艺术作品的个人见解等。初中阶段,听认包括各种风格音乐曲目的作曲家和曲名;听音乐时集中较长的注意力;通过听觉,分析音乐演奏;使用恰当的音乐术语来分析音乐;分析、比较和对照各种风格与时期的音乐,并借助非语言媒介(例如视觉艺术、律动)等。[1]

1993年,美国政府宣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Goals 2000:Education America Art),其重要内容是建立各学科课程的国家标准,作为衡量到2000年各学科内容和成就的质量标准。由此产生了新的音乐教育国家标准,即《艺术教育国家标准》(National Standards for Arts Education)(MENC,1994)。此标准中规定的音乐欣赏教学“成就标准”为:幼儿园至4年级,学生能够注意并积极地参与各种长度和难度适宜的音乐的听赏活动;通过对所听音乐的描述和答问,表现出他们的音乐感知;在音乐听赏过程中,通过身体运动,对显著的音乐特征或特定的音乐发展变化作出反应;在反复听赏后,对某一作品中音乐诸要素的关系形成更完整的感知,并具备表达出这种感知的能力;运用学生的听赏技能,改善他们独自和集体音乐活动的准确性和表现力等。五年级至八年级,学生能够注意并积极地参与各种中等长度和难度的音乐听赏活动;通过对所听音乐作品内容时间的描述和答问,表现出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反复听赏后,对某一作品中音乐诸要素的关系形成更完整的感知,并具备表达出这种感知的能力等。[2]

总之,国外关于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历史较长,理论比较全面,音乐欣赏教学的发展较成熟,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借鉴国外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努力探索和广大音乐教师多年的实践总结,已取得丰硕成果。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一类是以音乐教育研究的组成部分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另一类是专题研究。

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研究很多,如:曹理与李朴民的《中学音乐教育》(1987),曹理与崔学荣的《音乐教学设计》(2002),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2003),金亚文主编的《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2003),张开军的《音乐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2003),王安国等的《走进课堂――音乐新课程与案例评析》(2003),郭声健的《音乐教育论》(2004),廖乃雄的《音乐教学法》(2005),吴锐淼编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2005),等等。其中,由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最具代表性,在该书的“音乐欣赏”一节中,全面、详细地阐述了欣赏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欣赏教学的任务和内容、欣赏教学的方法、欣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欣赏教学的课例分析。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方面的专题研究主要以论文形式呈现在各种音乐和音乐教育期刊上,内容涉及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案例等方面,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特性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从音乐欣赏的本质、音乐欣赏的基本方式、音乐欣赏的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阐述,如:徐惠英的《参与,是音乐欣赏教学的良好方式》,昌继光的《软化学科边缘,提高欣赏水平》,曹理的《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等等。在《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一文中,作者指出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分析、评价音乐的能力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加深对音乐与文化、历史关系的理解,是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3]

第二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文章主要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评价、教学手段、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如:钱建良的《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研究性学习》,尹新荣的《“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王加宁的《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等等。在《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一文中,作者指出音乐欣赏教学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有赖于学生倾听、倾听、在倾听的欣赏习惯。[4]

第三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心理学因素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主要从音乐欣赏的心理特征、心理因素、心理过程及学生的心理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如:李庆如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体验与表现研究》,蒋笛的《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等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一文中,作者指出在音乐教学体系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心理学的联系尤为紧密,因为音乐欣赏学习过程与音乐欣赏过程一样,其本身就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在进行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时,借鉴一些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的一般规律,能为音乐教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指导音乐欣赏教学顺利进行。[5]

第四类,以音乐欣赏教学课堂教学设计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主要结合新课标和音乐欣赏教学实践进行教学设计,力求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促进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如:张晓莉的《〈春江花月夜〉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曹理的《如何选择教学策略――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红绸舞〉教学设计及评析》,罗义亮的《音乐欣赏课的意境设计》,等等。

总之,这些论文对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了分析和研究,对实践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对音乐教育教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运用价值。研究主要针对音乐欣赏教学某一方面的问题,全面系统研究比较缺乏,根据各个不同地区具体情况的音乐欣赏教学现状和问题的研究也比较缺乏,理论研究还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尤其是新课标下的音乐欣赏教学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理论研究还有待于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2,101.

[2]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22,131.

[3]曹理.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1,(1).

[4]王加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J].中国音乐教育,2001,(3).

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分层教学;流行音乐;无意注意

音乐课程改革十余年,音乐课由传统的唱歌课逐步发展为由歌唱、欣赏、表演、演奏等组成的多元课程,而其中的欣赏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从作品的所占教材内容的比重越来越高和作品的难易程度逐步加深这些变化来看,欣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音乐欣赏在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和培养学生气质修养等方面都起着积极作用。在欣赏教学中,老师就是漫漫黑夜中的引路人,对于学生来说,一个陌生的高深的经典艺术作品,就像把他们带入了一片混沌之中,怎样引领他们拨开迷雾,站在云端把握作品,需要发挥老师的聪明才智和技巧,使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施有效、高效,焕发青春活力。在此,本文就这个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谈一谈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1.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上主张实行分层教学,层层深入 在欣赏教学中,分层教学就是把对作品解析从表到里,由浅入深,然后再引领学生把音乐的语言变为自身的内心语言。分层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从听开始,打开欣赏之门。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要想了解它,就要用耳朵去听、去感受音响、感知旋律、节奏情绪等音乐要素,初步感受作品的美,了解作品风格特点。在这一阶段 ,老师要设定相关情境、设计相关问题,使学生知道从哪些方面听,比如听情绪(欢快、悲伤、抒情等)、听速度(快、慢等)等,带着任务去欣赏,学生就有路可循,不再盲目的听,而老师设计的问题要使学生觉得能够做到、实际,不要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在这一阶段,可以利用人的“闻乐起舞”这种天性,使听者随着音乐做自然的身体律动。既满足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又体会了音乐的节奏情绪等特点。

(2)用心想象,走进欣赏之门。想象力与联想力既是音乐课堂培养能力之一,同时也是顺利进行音乐欣赏活动有力的助手,当想象的翅膀张开时,同学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往往能从音乐作品中听出“弦外之音”,从美术作品中看到“画外之景”,而且可能产生跨门类的跳跃联想,从画中“听到”音乐,从曲中“看到”画面。鉴于此,提示学生倾听美妙的旋律的同时,凭借想象构建与音乐特质相通的图画,对调动学生在欣赏活动中的注意力、想象力和兴趣,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都是非常有效的。

(3)唱一唱,深入欣赏作品。 在很多欣赏课上,老师都会让学生唱一唱音乐主题,有的老师是用母音模唱法,有的是识谱唱,不管用什么方式,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理解音乐内涵,一段主题音乐是整个作品的灵魂,它对于表现、塑造作品的主导情绪有着独特功能。对于学生而言,掌握了音乐主题基本就能够把握整个作品,从深层次、理性的感受和认识作品。为参与后面的教学设计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视唱音乐主题既可以模唱,也可以唱谱,这是一个重在练习、通过练习以形成技能的过程。这个过程学生要有大量的活动去参与,如感受音高、打击节奏、配合主题音乐的律动表演等,通过这些艺术实践,使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 如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含音乐知觉能力),如对调式、调性、节拍、节奏、力度、速度等的感知能力,还有音乐注意力、音乐记忆力、音乐联想能力和音乐想象能力。 提高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是为全面提升审美素养服务的一种手段,它能够使学生的审美教育向纵深发展。

(4)表现、创造音乐,融入欣赏之中。 表现环节是提升课堂效率,检验学习成果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满足学生表现欲、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手段。表现音乐的设计要充分发挥老师的智慧,适合大多数学生,改变音乐欣赏课坐着不动的形式,激活学生思维,集体参与,全员表演。给每一位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尽情地抒发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曾经听过一节关于欣赏课的讲座,那位聪明的老师在进行表现乐器演奏时,学生只带了一根绳子就模仿演奏了数种乐器,真是惊叹那位老师的智慧,原来演奏乐器可以变得如此简单美妙。

即使重在表现,也要围绕音乐本体展开,以重在体会、表现音乐诸种要素为活动中心,不能为了表现而表现。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有个教学事例:课题是听赏管弦乐小品《森林中的铁匠》,在欣赏、感受作品之后,老师设计的表现环节是将学生分为五组,将课前准备好的大小气锤分发给学生,每组两把大锤,多把小锤,将座凳当道具模仿录像中的铁匠打铁动作。教师一声“开打”,“小铁匠”们便忙碌起来,气锤敲打座凳的声音充斥教室,学生们显得十分开心,但场面一片混乱。看过后就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缺少音乐元素的介入。如果能有机地融进小学低年级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接受的音乐元素及活动方式,比如在打铁过程中,结合四二拍子的强弱规律,为大锤和小锤设计简单的节奏,可以限定用四分和八分音符,再加入力度和速度的变化。相信孩子们是可以做到的,既满足了孩子们的参与欲望,又从音乐本体出发,体会了音乐要素对于音乐表现力的作用。

表现的过程往往体现着创造,很多孩子随着音乐就做出了出乎意料的音乐行为,说是音乐行为,是因为他们所有的表情、动作、语言源于他们欣赏的音乐的作品,与那段音乐结合的如此巧妙、完美。而创造在实践中产生,源于自身对音乐的领悟和把握,没有人去教,课本上也没有,是他们心灵的语言的再现。

(5)有效拓展、走出欣赏之门,提升欣赏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之一,是通过音乐课程要完成的审美、道德教育的归宿。这个目标的完成渗透在每一个环节中,但更集中在课堂教学的收尾环节,这是大多数老师惯用的方法。那么有效的拓展会为整节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起到点睛、升华之功。

在一次歌唱欣赏综合课上,欣赏的作品是《绿色的小兵》,我设计了一个种植小树的拓展活动,学生手拿剪好的小树,随着音乐的节奏踏步向前,将手中的小树贴在黑板上做的荒山、沙漠、小河边上,同学们非常高兴、积极,做的井然有序又情绪饱满,音乐结束后,同学们发言说的很好:感受了小树去绿化祖国的坚定信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多种植植物、保护小树、绿化环境。然后我又乘势深入挖掘,问:还能做什么来保护环境、绿化我们美丽的家园呢?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思路开阔、涉猎广泛。在课堂的结尾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观念植根于在每一位孩子心中。

有效的拓展要可以从以下要点出发:一是立足于课本,拓展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与教学目标有机地联系起来,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二是要走出课堂的局限,让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拓展广阔的教学空间。三是让音乐与其他学科结合,拓宽学生视野。还有很多措施和方法,有待在工作实践中提炼,检验。

2. 在教学中尝试引入流行音乐元素,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优势 运用流行音乐可以激发学生无意注意的优势。 流行音乐色彩缤纷,现代与时尚并存,符合新一代人对于音乐审美的需求。将流行音乐融入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是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也是结合学生实际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流行音乐,而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改革,流行音乐作为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进入了小学音乐教材,使教育对待流行音乐的态度由封闭走向开放。我们要适时适度的引入一些流行音乐元素,为我们的整体教育目标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