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中的方程式

化学中的方程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学中的方程式

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方程式 教学

让学生对于方程式有良好的掌握能力,懂得正确的方程式的书写方式,这是学生化学基础的构成,也是初中阶段化学课程教学的一个重心。在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教师要由浅入深的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首先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同时,要在合适的教学引导方式下让学生掌握有效的方程式的书写技巧,当学生接触的方程式越来越多,学习到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后,学生对于化学方程式的把握能力自然会有显著提升。

一、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

对于刚刚接触化学方程式的学生而言,他们很可能会对于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方程式的表意等缺乏把控能力,并且会产生对于方程式理解上的障碍。这些都非常常见,教师要了解学生可能会碰到的各种难关,并且一点点的帮助学生消除这些障碍。首先,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根基。学生在学习方程式的书写前会接触到很多和方程式相关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储备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方程式、书写方程式的支撑。因此,教师很有必要让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牢固,这是做好方程式教学的第一个步骤。

很多理论知识都是为学生接触方程式所做的铺垫,教师要加强这些理论知识的教学,为学生学习方程式打下坚实基础。在学习“水的构成、原子、分子以及离子构成”时,化学式和化合价也是化学式书写的提前呈现,为接下来化学式的书写和理解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时,教材同样为学生设计了很多实验,其中隐含着化学式和物质的直接关系,而且提前渗透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相关知识。相似的课程设计还有很多,例如酸和碱等,这些都加强了学生对化学方程式总框架的掌握,为学生后续进行方程式的书写提供了铺垫作用。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在方程式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只有理论基础十分扎实,学生才能避免方程式书写中的各种常见错误。

二、采取恰当的教学引导方式

方程式这一知识点理论性较强,学生在接受知识时需要自己的思维非常活跃,要能够充分理解方程式的每一个部分,以及每个部分的含义。在化解这些难点知识时教师可以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一些合理的调整,可以采取恰当的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吸收知识,这会让学生对于方程式的理解更加透彻。教师可以首先在化学式的教学中就引入一些灵活的教学形式,加深学生对于化学式的印象,并且让学生能够准确的书写不同物质的化学式。这是后续方程式书写的重要基础,也是这一板块知识的教学中的重要组成。

比如,在学习水的化学式H2O时,就可充分利用理解记忆,先让学生对水有一定的概念理解:它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液体,存在于空气中、地下、江、河、湖、海等物体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在学生对水有以上的了解之后,就会对水的化学式H2O产生一定的记忆,这种方法就是理解记忆法。灵活的教学方式的选用会让知识理解上的障碍慢慢被化解,最后,学生对于化学方程式这部分知识点也会有越来越深入的掌握。

三、注重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随着学生学到越来越多的方程式后,方程式书写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就成了教学重点。教师要给学生强调方程式书写的方法,尤其是要将方程式配平,这是非常核心的一点。有的方程式比较简单,配平过程并不难,但是,也不乏一些较为复杂的方程式,学生配平时总是会出现各种偏差。对于这种难点知识教师可以进行重点讲解,找到一两个有针对性的方程式进行配平过程的分析,让学生掌握配平方程式的一些常用技巧。

以铝与氧气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l+O2=Al2O3为例,方程式配平应从简单的元素开始。这里,Al2O3这个化合物较为复杂,将其计量数定为1,即Al+O2=1Al2O3,Al和O元素配平比较简单,所以先配Al2,即2Al+O2=1Al2O3,O前面的计量数未定,设为x则有2x=3,x=3/2,所以有2Al+3/2O2=1Al2O3,即4Al+3O2=2Al2O3。这是初中化学中学生接触到的相对较为复杂的方程式了,教师以此为范例来给学生讲述方程式的配平过程可以有效的实现配平技巧的讲授,会让学生今后遇到相应的方程式时懂得如何配平。

结语

方程式的教学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师要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引导方式,并且让学生掌握一些和方程式书写与配平相关的技巧,这些都是方程式教学的重要内容与应有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冬梅. 浅谈初中化学方程式有效教学策略[J]. 中学教学参考,2015(23).

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热化学方程式;高中化学;盖斯定律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25

一、盖斯定律定义

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即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二、计算方法:“倒”“乘”

“加”

1.“倒”:看位置

以所求目标方程为基准,看目标方程中的物质分别出现在已知方程的哪个式子,且只观察该物质在已知方程式中仅出现过一次的式子,并看位置,即反应物和生成物。若该物质与已知方程式中物质的位置相同,则不需要颠倒反应的方向;若该物质与已知方程式中的物质位置不同,则此时以目标方程为基准,将已知方程以“==”或“”或“ ”为分界线,将左边(反应物)和右边(生成物)整体交换,并改变ΔH符号,数值不变,并标记为新的式子。为了不影响后续工作,将改造的已知方程删去,此时所剩的方程为未改造的方程和新标记的式子。

2.“乘”:看计量系数

以所求目标方程为基准,再看已知方程中该物质与目标方程中该物质的计量系数是否相同。若相同,因位置和计量系数均相同,则说明这个已知方程可以直接拿来使用;若不同,则以目标方程为基准,将已知方程乘以一个数,目的是使已知方程中该物质与目标方程中该物质的计量系数相同,同时将ΔH也乘以该数,即ΔH与计量系数成正比,计量系数扩大几倍,ΔH同时也扩大几倍,并标记为新的式子。同理,将改造的已知方程删去,此时所剩的方程为未改造的方程和新标记的式子。

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第3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2、溶液质量、体积、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计算;

3、溶液稀释时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题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通过讲述生产生活中的事例,引出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知识讲解指导

1.建议在讲过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后,可介绍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方法。

2.可给学生归纳出,在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中,需要用到以下知识:

(1)定义式

(2)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式

(3)溶液的质量与体积的换算式

(4)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

(5)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质量分数计算,需用到质量守恒定律

关于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的教材分析

本节在详细介绍了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之后,通过例题教会学生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可帮助学生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把有关概念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起到使教材各部分内容融会贯通的作用。

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咸”、“淡”谈起,直接引出“浓”和“稀”的问题。继而以糖水为例把宏观的“甜”跟微观糖分子的多少联系起来,使“浓”、“稀”形象化。在这个基础上来阐明溶液组成的含义,使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学生易于接受。

在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之后,教材介绍了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接着提出一个关系式,又给出两种组成不同的食盐溶液,用图示的方法,使学生形象地了解它们的不同组成,以加深对关系式的理解。此后,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通过五个计算实例,教会学生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具体计算方法。

教材最后常识性介绍了其他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如体积分数表示的溶液组成,并指出根据实际需要,溶液组成可以有多种表示方法的道理。

关于溶液组成的教学建议

在了解溶液组成时,应该教育学生尊重化学事实,明确溶液的组成是指溶质在溶解度的范围内,溶液各成分在量的方面的关系。因此,对溶液组成的变化来说,某物质的质量分数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才有意义。例如:20℃时NaCl的水溶液最大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超过26.5%,离开实际可能性,讨论更大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是没有意义的。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在建立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之后,应让学生了解,化学计算不等于纯数学的计算,在计算时,要依据化学概念,通过计算不断巩固和发展化学概念,为此,可以做如下的课堂练习,并由老师指明学生练习的正误,随时对出现的错误加以纠正。

(1)100千克水里加入20千克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20%,对不对?为什么?

(2)在20℃时溶解度为21克,则它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1%,对不对,为什么?

(3)100克10%的NaCl溶液和50克20%的NaCl溶液混合,得到150克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对不对?为什么?

关于如何引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教学建议

在提出溶液组成之后,应把溶液的“浓”、“稀”及“一定量溶液”跟“溶质的量”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清楚的认识。切不要过早地引出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因为学生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中常出现一些错误,多半是由于对组成认识的模糊造成的,为此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有关溶剂或溶质的量发生变化时,判断溶液浓稀变化趋势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组成的意义。

例如: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的量减少,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

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量增加,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溶液组成变化如何?若溶质量增加且完全溶解,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溶液组成变化如何?若溶质质量减少,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组成怎样变化?等等。这些判断并不困难,然而是否有意识地进行过这些训练,会在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题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的教学建议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3)溶解度与此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互换算;

(4)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教材中例题1、例题2分别属前两个问题的计算类型,学生只要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清楚,直接利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式,计算并不困难。第(3)类计算,实质上这类计算也是直接用关系式计算的类型,只是溶质、溶剂的数据,要通过溶解度的概念,从题在所给的数据中导出来。因此,只要学生了解应把溶解度和此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两个概念联系起来考虑,处理这类问题就不会很困难。

教材中的例题4这类稀释溶液和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计算比较复杂,需要教会学生从另一角度去思考这类问题。有关溶液的稀释和配制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加水稀释和配制何种质量分数的溶液,溶质的质量总是不变的。犹如稠粥加水时米量是不改变的一样,因此计算时以溶质质量不变为依据建立等式关系。

例如设某溶液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Bg,则有:A´a%=B´b%。又若用两种不同质量分数的溶液(a%、b%)A、B克,配制中间质量分数C%的溶液,则有:A´a%+B´b%=(A+B)´C%

关于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

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方程式学习;有效策略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由于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内容上的理解,所以老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化学?只有了解了这一点,学生才能更好的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来。化学是一门无数中外学者,通过化学科学研究,以及化学实践所得出的一门知识,它包含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并且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内容。

一、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来加强认识

想要在任何一门功课上取得突破,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由于初中生在九年级的时候,才刚刚接触化学,教材上给出的内容,也多是入门,所以,在这一阶段中,学生更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在学习化学方程式时,对于其中给出的内容,方可做到有条不紊的学习。了解基础内容,学生才能进一步对化学方程式进行推导。一味地死记硬背,极容易出现错误,还会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提不起来兴趣。

例如,在化学刚开始的时候,老师会要求大家简单的了解一些化学的基本知识与概念,方程式的书写,一般会留在后半段进行展开,虽然前期有所准备,但是在前面的学习中,要学生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配平方法,以及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难度还是很大的,所以,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边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正确的认识化学;另一方面,在前期的教学中,老师还有有意识的培训学生化学方程式的知识点。比如在讲授物质反应的时候,当有的物质生成的时候,老师要根据生成物的特性,来进行方程式的代入教学,如果是气体,那么后缀可以表示为“”,如果是固体,那么用“”来表示沉降。当然,像加热过程,冷却过程的表示方式,都可以顺便指出,帮助学生进行拓宽,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也更加的游刃有余。

二、通过实验直观的认识化学方程式

九年级的学生由于是刚刚接触化学,对于那些个微观的变化世界,都充满了好奇心。所以,老师在进行教授的过程里,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份好奇心,引导他们不断的对化学知识进行探究。在教授化学方程式这一块内容的时候,老师不妨采用更为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从单调的符号变化,拓展到实际的认识上。这一过程,就需要采用实验教学来完成了。老师可以根据课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一边进行实验探究,一边将其中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讲解出来。这种教学方式,比老师单纯的在黑板上书写强调,要直观的多,同时,在实验的过程里,还能加强学生的化学意识,帮助他们更好的建立化学思维。

例如,在学习和氧气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时,老师不妨在实验室里,引导学生利用器材,进行一次氧气收集的活动。或者在教室里,利用器材组合,帮助学生了解几种不同的收集方式,这样,能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内容。像加热高锰酸钾,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实验中,氧气的收集方式,是集气瓶倒置,这就表明氧气具有上升的性质,所以后面要标有上升符号;高锰酸钾在加热反应后,试管内仍有物质剩余,说明高高锰酸钾在反应后,生成了其他物质――氧化锰。利用实验,能让学生对化学方程式中所表达的内容更加清晰、直接。

三、采用有效的学习方式进行巩固

化学说到底,还是一门偏重于理科的严谨学问,所以,学生在展开对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前,老师要向学生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思想上,对于这一块内容的引起重视,这样,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练习中,能够养成正确的书写方式,帮助学生对质量守恒、和方程式配平进行更好的巩固。

当然了,方程式的性质尽管是固定的,但是学生也不能单纯的依靠死记硬背来进行,在没有明白内容的情况下,这样无异于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还收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学生要从理解的层面上,对化学方程式展开学习。在这一过程里,对于自己不了解的内容,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充学习,通过向老师提问,向同学交流的方式,来对自己的知识盲点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学生也要灵活的运用学习方法,不能拘泥于某种形式。像在进行方程式的配平时,例如,KClO3KCl+O2在这个反应式中右边氧原子个数为2,左边是3,则最小公倍数为6,因此KClO3前系数应配2,O2前配3,式子变为:2KClO3KCl+3O2,由于左边钾原子和氯原子数变为2个,则KCl前应配系数2,短线改为等号,标明条件即:2KClO3==2KCl+3O2

学生在学习化学时,最需要的,就是严谨的态度,这一点,在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上,更为明显。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争取帮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化学的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

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化学方程式计算 计算难点 建构模型

化学计算是化学教与学的难点,因为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要求高,其核心部分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1:(2010年北京市中考35题)将NaCO和NaCl的混合物32.9g放入烧杯中,此时总质量为202.9g,加入326.9g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待没有气泡逸出后再次称量,总质量为521.0g。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CO的溶解忽略不计)。

此题考查知识点有:含杂质的混合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杂质不参加反应),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溶液的组成,溶质质量分数的求法,等等。考查的能力点有:阅读、分析、思维。考查的技巧有:用质量守恒定律求反应后溶液的质量等。

与学生复习时所见的综合计算题比较,此题难度不算大,情境没有陌生度,但学生得分率并不高。究其原因,学生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较差。如何实施有效的化学计算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我认为,在平时教学和复习中帮助学生建立一套完整的思维模式很重要,建构模型有助于突破计算难点。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可归纳为以下四种模型。

一、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已知一种纯物质的质量求另一种纯物质的质量。

通常有两种情况:教材内化学反应和教材外化学反应(即信息方程式),考查的重点是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格式:“设、写、找、列、求、答”。

例2:电解32g水理论上可得到多少克氢气?

例3:(2010年北京市中考34题)汽车尾气使用催化转化器,可降低CO和NO等有毒气体的排放,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2CO+N,当有5.6gCO被转化时,计算同时被转化的NO的质量。

下面以例3为重点求解。

解:设被转化的NO的质量为x

2CO+2NO2CO+N

56-60

5.6gx

56∶5.6g=60∶x

x=6g

答:测得CO的质量为0.28g。

此类题型的教学要注意抓好落实,让学生一开始学习时就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找已知物和待求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和按格式规范解题的习惯。

二、含杂质的A物质加入C溶液后发生反应(杂质不溶于水也不溶于C的溶液)。

例4:晴晴同学为测定某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杂质不与酸反应),向10.0g石灰石样品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共生成二氧化碳气体3.3g。试计算: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解析:根据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二氧化碳的质量不难求出10.0g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7.5g,进而可换算成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5%。

此类问题一般两步。

第一步: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纯物质质量求另一纯物质质量;

第二步:换算:纯度=纯物质质量÷样品的质量×100%

三、A与B两种固体物质混合物中加入C的溶液,其中A与C反应可生成B(溶于水),即有关除杂的计算。

这就是上述2010年北京市中考第35题(见例1)。

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CO的质量=202.9g+326.9g-521.0g=8.8g

设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CO+2HCl2NaCl+HO+CO

106 117 44

x y8.8g

106∶x=44∶8.8g 117∶y=44∶8.8g

x=21.2g y=23.4g

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32.9g-21.2g=11.7g

反应后溶质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23.4g+11.7g)÷(32.9g+326.9g-8.8g)×100%=10%

答: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

这类题解题要点:

(1)弄清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由哪几部分组成。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要找到纯净物的质量如生成的气体或沉淀。若题中所给数据全部是混合物质量,一般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用“加加减”的方法,求得纯净物的质量。

四、A与B混合溶液中加入C的溶液,发生两个反应,且生成物中都含一种相同物质D。

例5:(2009年北京市大兴区一模35题)在一烧杯中盛有100gCuSO和HSO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渐滴加NaOH溶液,沉淀的质量与所滴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曲线如下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2NaOH+CuSO=NaSO+Cu(OH))。

(1)在实验过程中加入agNaOH溶液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

(2)求所加的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在实验过程中加入80g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g。

解析:向CuSO和HSO的混合溶液中逐渐滴加NaOH溶液时,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发生中和反应,不生成沉淀;当硫酸消耗完了时,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沉淀。所以从坐标图可知,(1)在实验过程中加入agNaOH溶液时,硫酸反应完了,而硫酸铜还没有反应完,此时溶质是NaSO、CuSO。

(2)设40g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生成的质量NaSO为y

2NaOH+CuSO=Cu(OH)+NaSO

8098142

x4.9gy

80∶98=x∶4.9g98∶4.9g=142∶y

x=4gy=7.1g

NaOH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4g÷40g×100%=10%。

(3)由图可知,HSO消耗的NaOH溶液与CuSO消耗的NaOH溶液质量相同,根据钠元素守恒,加入80g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中溶质NaSO的质量7.1g×2=14.2g。

守恒法在此题中的运用是本题的一个技巧。

学生在运用这些模型解题时,也需要老师帮助他们不断完善,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境界。

例6:(2009年北京市中考35题)某兴趣小组同学将530g碳酸钠溶液加入到280g石灰乳(水与氢氧化钙的混合物)中,使之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计算加入的碳酸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解析:此题可看成是模型一和模型二的综合。一般思路是,由于题目中所给质量均为混合物,需设一个纯物质的质量,如设生成碳酸钙沉淀的质量为x,那么题中所有的量都与它有关系。

NaCO+Ca(OH)=CaCO+2NaOH

10610080

106x/100x80x/100

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80x÷100÷(530g+280g-x)

解之得x=10g

所以,碳酸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106x÷100÷530g×100%=2%

答:(略)

例7:(2010年北京市海淀区一模35题)取25g石灰石样品与一定质量的14.6%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所得混合物蒸干得到固体27.2g(不含结晶水)。设该样品中的杂质既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试计算:(计算结果精确到1%)

(1)该反应中生成的气体的质量。

(2)反应所用盐酸的质量。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本题属于模型二类,解题方法较多。第一个难点是分析出混合物蒸干后含氯化钙和原样品中的杂质,用差量法可大大简化解题步骤。

CaCO+2HCl=CaCl+HO+COm

100111 11

x 27.2g-25g=22g

100∶11=x∶22g

x=20g

然后根据根据化学方程式和碳酸钙20g,求二氧化碳、盐酸中溶质、生成的氯化钙的质量分别为8.8g、14.6g、22.2g。进而换算出盐酸的质量=14.6g/14.6%=100g。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求算是此题的第二个难点,一般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比较方便,这就是碳酸钙的质量+盐酸的质量-二氧化碳的质量=20g+100g-8.8g=111.2g,再求算氯化钙的质量分数=22.2g÷111.2g×100%=20%。

例8:(2010年北京市石景山区一模35题)取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混合物完全溶于水中,得到51g溶液,再向溶液中滴加石灰水,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石灰水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若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为0.92g。试计算:

(1)混合物中氢氧化钠的质量。

(2)恰好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本题属于模型三类。结合混合物中某元素质量考查了识图能力和计算能力。

(1)设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NaCO+Ca(OH)=CaCO+2NaOH

10610080

x1gy

==

x=1.06gy=0.8g

1.06g碳酸钠中钠元素的质量:1.06g×=0.46g

混合物中氢氧化钠的质量:(0.92g-0.46g)÷=0.8g

(2)所得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100%=0.32%

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