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结构逻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 研究背景
经济全球化的如今,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强有效的动力。20 世纪末期,在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企业的组织形式、合作方法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企业想要在充满了竞争力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除了要适应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所处的位置,还要具备相当的创新能力,在不断的调整过程中行成自身的创新能力。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加入 WTO 后大量外资企业进入内地,我国企业在经济领域中的竞争形式变得越来越复杂,且竞争活动也越来越激烈。传统的竞争模式已不能满足我国企业市场竞争的需求,而是转向企业综合企业内部资源对外部的开发和利用的网络型合作。网络中的创新资源对于企业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它能够在创新资源的传递中极大程度增强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并帮助企业确立合作对象,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因此,技术创新网络是企业开发外部资源的根本途径。传统的建筑技术创新在确定了项目成立后,能够形成一个自发的、临时的合作展开针对项目的创新工作,在创新项目完成后就解散。主体之间的这种合作形式相当的不稳定,非常不利于企业对创新资源的吸收和传递,也极大影响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R&D 活动依然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但还是忽视了创新对于跨行业合作的要求。所以,如何面对需求,建立一种合理的技术创新网络来实现主体之间的跨行业合作,不仅关系到建筑业的发展,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命题。 技术创新网络作是一个多样性的、复杂的网络系统,不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主体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技术创新网络中处于不同位置的网络主体,由于其与网络中其他主体企业性质上的差异,造成了其获取网络中创新资源的能力、速度、效率有着极大的不同。因此,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技术创新网络的运行,需对技术创新网络的演进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剖析。目前国内外针对社会网络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技术创新网络的研究成果能真正应用于企业合作的则少之又少,而且罕有针对技术创新网络演进过程的深入研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企业对外部创新资源的关注逐渐增长,学者们开始从技术创新网络结构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的创新能力,如 Tsai&Ghoshal(1998)[1],李志刚(2007)[2],裕登科(2006)[3]等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有关。1954 年,人类学家 Bames(1954)[4]在分析挪威某渔村的社会结构时首次使用“社会网络”概念。此后,学者们相继对社会网络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他们对社会网络的定义也有着不同的观点,笔者对此进行了整理,如表 1.1 所示。社会网络可以看作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在技术创新网络中(如图 1.1所示)。主体即为节点(node),可以是个人、公司或社会单位,主体共同研究或合作完成一项建筑技术创新的主要关系为合作关系。由多个主体之间的多种合作关系构成一个社会网络。通过对建筑技术创新网络主体和主要关系的梳理和分析,奠定学位论文的研究基础。在统计中,笔者发现虽然学者们早就已开始对创新网络进行研究,但是至今关于技术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的研究甚少,对建筑技术创新网络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总的来说,企业之间长期的、稳定的合作逐步演化成了技术创新网络。以往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战略只能为大多数企业的某一环节带来短期优势,企业只有与其他企业相互合作、相互吸收创新资源,才能使得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各个环节都具有优势,才能让整个技术创新网络的资源得到最优化的使用。
.........
第二章 建筑技术创新网络结构研究设计
2.1 研究角度
本小节从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出发,对网络规模、网络中心度、关系强度、关系稳定性 4 个方面对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其特点。网络规模是衡量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目标企业在创新技术合作过程中所形成网络的大小,也就是网络的节点数量,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技术创新网络的大小。笔者认为企业与企业之间保持联系的新友人的数量反映技术创新网络的规模特征,网络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企业可能获得外部资源的多或少,网络规模越大证明企业之间的合作甚至是跨行业的合作越多,企业获得的外部创新资源也就越多。网络中心度一般用来描述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是企业在技术创新网络中的结构特征之一。网络中越是处于中心位置的成员联结其他成员也越多,是技术创新网络中资源的汇聚点,中心度越高越有利于获取技术创新网络中的资源。企业的中心度越高说明该企业越处于技术创新网络的中心位置,信任度也就越高,其他企业也更愿意与之交换创新资源和信息。同时也为其他企业之间创新资源的互相吸收起到了衔接作用,自身也可以从技术创新网络中获取更多的创新资源,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也就越强。
.........
2.2 对象的选择
首先,本文要选择的研究对象必须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创新项目;其次研究的合作关联对象需要包括企业、政府机构、金融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多种主体和客体;最后,能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并统计出此项目的合作数据。综上所述,本文选择“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这项技术的合作企业为研究对象。所谓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是将太阳能设施与建筑有机结合,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合理替代建筑的覆盖层,极大的降低了太阳能对建筑物美观的影响,避免了重复投资。笔者通过文献查询、专家咨询、电话咨询、网络查询、专利查询等多种方法,统计了关于此项目的合作方案 3000 多项,其中有效数据为 1387 项,涉及公司有 1081 个,由于公司名字过长等诸多原因,在研究中笔者给每个公司设置了编号。笔者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适当理论并收集大量数据。要得到准确的研究结果就必须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和检验。因此需要认真选择适合建筑技术创新项目的分析工具(Ucinet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处理所使用的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分析建筑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和网络对个别企业之间关系的影响以及对系统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它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由于与数学、统计学及计算机科学相结合,在技术革命的今天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正式的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注重研究社会网络特征及结构,因此,社会网络研究十分符合
本研究对分析方法的需求。按社会网络的分类,能从以下 2 种方式对社会网络进行分析。 ..........
第三章 建筑技术创新网络图形绘制与结构分析 .... 19
3.1 网络图制作过程 ........ 19
3.1.1 关于数据收据 ......... 19
3.1.2 关于数据处理 ......... 19
3.2 全企业合作网络图分析 ..... 24
3.3 区域网络图结构分析 ........ 26
第四章 建筑技术创新网络演进过程研究 ......... 29
4.1 磨合期(2010 年~2011 年) ..... 29
4.2 协调期(2012 年) ........... 31
4.3 规范期(2013 年) ........... 33
4.4 发展期(2014 年) ........... 35
4.5 合作主体及合作模式分析 ......... 37
4.5.1 合作主体 ......... 37
4.5.2 合作模式分析 ......... 38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39
5.1 结论 ........... 39
5.2 展望 ........... 40
第四章 建筑技术创新网络演进过程研究
企业之间合作创新的实质是企业本身对外部创新资源的收集和创造,而创新资源的创造效果取决于创新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或者是资源传递是否真实有效。因此,研究技术创新网络的演进过程,不仅有利于增强企业对创新网络演进过程的认知,强化创新企业对创新资源的收集,而且也有助于提高技术创新资源传递的有效性,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也有助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这项新型技术的网络已形成了。本文收集了从 2010年到 2014 年的一千多个案例。并绘制了网络图。
4.1 磨合期(2010 年~2011 年)
在技术创新网络形初期,主体一开始对自己新的角色和位置不确定,表现为谨慎地、小心的融入这个全新的网络,合作关系也相当的不稳定。所以,在这个阶段中的各个企业不但需要确认再确认新的角色和目标,而且需要针对市场的需求和其合作伙伴的需求,对自身的创新能力和优势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改变。如2010 年和 2011 年。(图 4.1、图 4.2 分别为 2010 年和 2011 年网络结构图,由于版面略不清晰,详见附录 E 和附录 F。)
.......
结论
本文提出从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和演进过程的角度对“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这项创新建筑技术网络进行研究,建立了以“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这项技术的建筑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网络,运用 Ucinet 软件,通过数据深入分析技术创新网路的结构特点。结合网络结构,对技术创新网络演进的一般过程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关键词】 髋臼横断骨折;重建钢板;顺行拉力螺钉
社会进步、交通事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高速、高能量损伤日益增多,髋臼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由于髋臼位置较深,解剖复杂,复位固定困难,并发症多等原因,一直是骨科领域的难题。随着髋臼骨折治疗的理论临床研究的发展[1-4],髋臼骨折的手术也逐渐得到了推广和普及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创伤性关节炎、异位骨化、感染、骨折不愈合和畸形愈合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关节功能。加之髋臼手术入路的选择多样,值得我们重新考虑手术方式与手术技术有关的问题。髋臼横断骨折作为其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在致伤机制、骨折表现和治疗方法上均有其特殊性。以下为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22例患者经单一髂腹股沟入路行前柱钢板结合后柱顺行拉力螺钉技术治疗的髋臼横断骨折,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22例髋臼横断骨折的者男14例,女8例,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43岁;按致伤原因分:高处坠落伤5例,交通伤14例,重物压砸伤3例;就诊时合并伤10例,失血性休克6例,肝脏,脾脏及膀胱内脏损伤者3例,颅脑损伤4例,脊柱及肢体多发骨折8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
1.2 影像学检查 本组病例均常规行患髋正位,Judet斜位片(髂骨斜位和闭孔斜位)其中14例远侧骨折端伴有股骨头内移,8例前壁骨折,12例股骨头脱位;患者常规行64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
1.3 治疗方法 ①本组病例中有一部分患者带有合并伤,内脏损伤及颅脑损伤病例病人在相应专科可是治疗后,病情稳定,手术风险评估达标后转入我科;部分开放性骨折病例急诊手术治疗后伤口稳定;术前股骨髁上骨牵引,重量8至12kg,所有病例全部择期手术治疗,平均伤后10.5天手术。②手术治疗。麻醉:硬膜外麻醉或者全麻。手术入路:22例患者均为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方法:患者仰卧位,切口起自前2/3髂嵴,沿髂前上棘、腹股沟韧带和耻骨联合上方两横指处切开,如需要可沿髂嵴向后延长。自髂嵴向内侧切开,剥离腹肌和髂肌的附着点,显露髂窝、骶髂关节前方和真骨盆上缘。在下方切口段切开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和腹直肌鞘前方筋膜,达腹股沟管外环上方lcm。解剖腹股沟管,显露游离精索或圆韧带及髂腹股沟神经。分离腹内斜肌、腹横肌及腹横筋膜在腹股沟韧带的附着点,保护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和髂外血管,在股静脉内侧的耻骨嵴水平切开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联合腱,进入Retzins耻骨后区,有时需切断腹直肌止点。腹股沟韧带下方含内、外两个间隔室,髂腰肌、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占据外室,髂外血管和淋巴管则占据内室。沿髂耻嵴剥离,用第l根皮片穿髂腰肌、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用第2根皮片穿髂外血管和淋巴管,牵引分离髂外血管间的吻合支,解剖游离后的精索或圆韧带则用第3根皮片牵引。上述皮片做各向牵引时形成外侧、中问和内侧3个入口,由此显露不同部位的骨折,并可进行复位和内固定治疗。外侧入口:将第1根皮片向内侧牵引,以显露髂窝和髂耻嵴上方;中间入口:将第l、2根皮片分别向外和内牵引,以显露方形区、坐骨棘、坐骨大小切迹和闭孔;内侧入口:将第2、3根皮片向外和内牵引,以显露耻骨上支和Rettzins耻骨后间隙,如需暴露耻骨角和耻骨联合,可将第3根皮片向外牵引。使用复位钳有利于骨折整复,将预先塑形合适的3.5mmAO重建钢板固定前柱及较大前壁骨折块,空心螺钉加固前壁骨折,后柱复位检查坐骨大切记是否平整,关节面情况可通过透视检查。以髂前上棘以骶髂关节前缘连线中内1/3交点处进针[1],平行于后柱内侧边缘,平行于四边区平面,指向坐骨结节,间断C臂透视监视下打入6.5mm空心螺钉一枚。③术后处理:术后放置2根负压引流管,2-3天根据引流情况拔出引流管,术后3天鼓励患者坐起并行髋关节主动能锻炼,8-12周根据复查结果下地行走。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本组病例平均手术时间3.2h,平均术中失血量850ml,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6.1个月。复位参照Matta标准[2],解剖复位18例(81.82%),复位满意4例(18.18%)。关节功能按改良MerledAubigne 6分法[3]和Epstein标准[4]评定,优16例(72.73%),良4例(18.18%),可2例(9.09%),优良率(90.9%)。
2.2 术后并发症 22例患者均无医源性神经损伤,髋关节异位骨化3例(13.64%)。
3 讨论
髂腹股沟入路已被证实治疗髋臼前柱及前壁骨折的优势切口,其具有手术疤痕小,不影响关节活动;不切开关节囊,不剥离臀肌,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低,术后功能恢复快;显露充分,易于整复及固定。对于髋臼骨折,钢板固定的优点在于力学的稳定,但对暴露的要求较高,而拉力螺钉固定的创伤相对较小,不需要大太的暴露范围。Shazar等[5],王庆贤等[6]亦对髋臼横断骨折的不同内固定方式进行研究,指出双柱同时内固定要比单柱内固定坚强,其中双柱拉力螺钉与双柱钢板内固定无生物力学上差别。甚至有实验表明,拉力螺钉比钢板固定获得更加坚强的生物力学效应[7]。对于复杂型骨折如T型骨折、双柱骨折、前柱加后半横形骨折,经单一髂腹股沟入路或改良扩大的髂股入路复位后柱后,采用前柱钢板加后柱拉力螺钉固定骨折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8-9]。其优点在于:髂腹股沟入路手术切口,单一手术切口固定双柱骨折,减轻病人的痛苦,节省手术时间,降低手术费用,同时也降低了髋关节异位骨化的发生率。
目前许多学者对后柱螺钉钉道参数进行研究,并探索后柱顺行螺钉导向器的研究,如陈鸿奋[10],利用三维CT数据证明了后柱顺行螺钉导向器研制的可行性,在髂腹股沟入路中,可通过较小的暴露即可植入后柱螺钉,并有较高的准确及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李洪恩,丛杰,李学举,等.穿裂性髋臼骨折的内固定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5):13-16.
[2] Matta JM.Fractures of the acetabulum :accuracy of reduct ionand clinical results in patients managed operat ively with in three weeks after the injury[J].J Bone Joint Surg (Am),1996,78:1632.
[3] 马维虎,徐荣明,薛波,等.严重粉碎性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18(2):88.
[4] Sawguchi T,Brown ID,Rubash HE,et al.Stability of acetabular fractures after internAL f ixation[J].Acta Orthop,1984,55:601-605.
[5] Shazar,N.,et al.,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transverse acetabular fracture fixation[J].ClinOrthopRelat Res,1998,352:215-222.
[6] 王庆贤,张英泽,潘进社,等.髋臼横断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23(5):279-281.
[7] Chang,J.K.,et al.,Comparative strength of three methods of fixation of transverse acetabular fractures[J].ClinOrthopRelat Res,2001,392:433-441.
[8] Stockle,U.,et al.,Treatment of complex acetabular fractures through a modified extended iliofemoral approach[J].J Orthop Trauma,2002,16(4):220-230.
建筑结构课程是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在众多设计课程中,建筑结构课程属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基础,在进行建筑构思和设计中,具有基本的结构件逻辑与体系概念,增强建筑设计中结构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做出比较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建筑方案设计。一座建筑物能够得以实现,结构往往具有关键的作用。在具体设计工作中,建筑设计专业需要同结构专业密切配合,建筑设计师往往需要具备相当深入全面的结构知识。所以,建筑结构课程对于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建筑结构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筑结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二是建筑结构课程自身的定位。在建筑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计类课程是核心课程,技能类课程是建筑设计的基础,理论类课程则是建筑设计的支撑。在实际教授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理论类课程的部分。过分的强调设计表现或者计算机操作,让学生在工作后很难掌握建筑设计工程性的本质。在具体的教学定位中,只关注理论知识而忽视与实践结合,这样首先单纯的理论教学容易导致枯燥的教学氛围,其次过分强调力学计算等内容的应试教育会让学生错误地形成了“结构无用”的认知。
2.课程内容
在建筑设计工作中,具体的结构设计、结构计算、结构制图有专门的结构设计师负责。作为建筑师,需要在方案设计阶段有良好的结构逻辑,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与结构设计专业有效配合,在施工阶段能够及时与结构设计师一起解决现场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建筑结构教学主要强调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内容的教学,忽视了结构构造、结构体系、结构比选的内容,缺少结构专业、结构图纸及结构配合等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一方面加大了不必要的学习难度,而且也导致了学习效果不好,实际应用不足的普遍现象。
3.课程教材
现有建筑结构教材大多数都是将土木工程专业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等教材加以简单的删减和改写而成,没有考虑建筑学专业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教材中含有大量的结构计算,让建筑设计专业学生觉得难度大,不愿读。在现有教材中,大多数是内容过多,还涉及一些不常见的构件,和土木专业的课本区别不大。同时,教材版本没有及时改版更新也是建筑结构教材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优秀建筑设计作品层出不穷的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的产生往往先于教材的更新,很多结构设计非常优秀的建筑案例应该被采用到建筑设计专业的结构教材里来,与时俱进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实践教学思考
1.兼顾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
建筑设计专业一般学习年限为5年,而高职院校学习年限为3年,想要充分完成课程体系适应市场需求,具有一定难度。所以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兼顾整体课程体系,既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与设计类课程保持良好的互动性和延续性。在课程开设时间上,建筑结构课程应相对靠前,在学生经过一定建筑设计课程的学习后,这时学生已经对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基础认知和设计需求,结合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对后续建筑设计课程起到积极的作用。
2.面向职业需求的授课内容
高职院校的教学有其职业需求的特殊性,建筑结构的授课内容也应紧密面向具体工作。从建筑设计的工作实际出发,建筑设计师所需要的结构知识主要在于结构设计、结构配合和注册考试等方面。高职学校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助理建筑师、建筑绘图员等工作,结构配合作为最重要的部分,决定了授课内容应该以此为主,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结构施工图纸阅读、结构专业图纸对接、建筑结构协同优化等能力。另外,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适量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建筑设计本身是强调实践的工作,建筑结构的学习更应该注重实际运用。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安排一定的实训操作、工地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结构认知。
3.观念取代概念的授课理念
关键词:建筑结构;外立面;设计;研究
从实践来看,现代多层次的建筑立面虽然形式简单,但是其内涵是非常深刻的,它更注意科学性、艺术性以及感知性的有机统一。
1.、建筑外立面
目前来看,风格迥异的现代建筑造型设计,已经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房地产市场,尤其是新建的楼盘,更是多姿多彩,这与传统的建筑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建筑外立面的风格设计优劣,直接关系着消费者的购房。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的住房消费者较之于面积、地理位置而已,可能更偏好于某种风格设计,一旦符合其审美要求,则就会果断地购买之。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但是建筑外立面的设计风格不能太过于复杂、花哨,正所谓“文章过饰则娇”,建筑外立面设计也是这个道理,而且过多的装饰也会导致成本急剧攀升。在这样的条件下,购房者所要负担的经济压力会更大,因此过分地追求外立面上的形势多样性,可能会适得其反,适可而止即可。当然,对于一些高端豪宅而言,建筑外立面的风格设计过程中可以追求另类一些,比如可在外立面上应用较为名贵的白色流线金属板,加之浅蓝、水绿中空隔音玻璃幕墙,则新一代豪宅即将问世。总而言之,在立足市场实际需求的条件下,可以大胆的进行标新立异,但一定要把握好创新的度,否则将称为盲目。
2、建筑外立面风格设计现状分析
(1)欧陆风格
上世纪90年代末,欧陆风格设计曾红极一时,从本质上来讲,该中风格应当属于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范畴,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将整体建筑结构分为三段,而且用非常明显的色彩将以上三段隔开;该设计将建筑结构采用装饰性手法对其顶部进行处理;建筑结构的窗口、阳台都设有边框,而且阳台栏杆具有较强的装饰性特点,比如罗马柱等;在色彩选择上,多以红、白为主,即红底、白窗、白阳台。采用欧陆风格进行设计,一定要注意楼房之间的差异性:对于低层和多层以及别墅类建筑而言,则应当尽可能做的比较彻底,呈现出异国风情;对于高层住宅而言,则应确保其简洁性,只需抓欧陆风格设计中的基本特征,以免产生累赘感。
(2)现代风格
现代风格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简洁性,建筑外立面没有太多的雕饰,仅有窗、阳台以及横平竖直的线条即可。色彩上主要趋向于银、白、灰等浅色系,而另一种则主要是以红、黄、蓝为基调的艳丽色系。对于楼群比较集中的高层建筑而言,做出现代风格较为合适,可以给人以轻松明快的感觉。目前来看,房地产开发商、设计院等,都在探寻建筑外立面上的创新点,比如广州中海康城建筑外立面就是以较为醒目的色彩突突显于众,整个小区均以白色为基调,因此可富于人以清新、明快的现代气息,很受年轻人的追棒。
(3)民族风格
近年来,不仅精神文化上刮起了民族风,而且建筑结构的设计风格上也在不断探索着民族风格。比如,最近西安建筑行业为引起关注,某建筑仿唐风格,采用青灰色外立面;厦门一项建筑项目也仿汉唐旧制,以梁柱出头,可谓与当代建筑工程大相径庭;在湖北一些地方,则通过建设小桥流水、漏花窗、仿古庭院以及月亮门等构造,突出细节精致之美。北京菊儿胡同则是民族风格设计之典范,民族风在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外立面上体现的栩栩如生。民族风格设计的最大特点,在于建筑外立面也是对其顶部进行处理,坡屋顶、灰瓦等,其色彩主要体现的是黑白灰。
3、外立面设计与改造方式
外立面的设计与改造过程中,影响因素的不同可能会对设计方案及其表达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基于建筑外立面更新改造中的自身逻辑结构与主体建筑关系考虑,建筑外立面的更新与改造可分为以下三种方式,即更换墙体上的原有饰面材料、对外立面进行包装以及完全更换建筑立面。
(1)墙体饰面上的材料更换
这种施工改造方式,主要是指在建筑外立面变革改造过程中,对原来的建筑外立面形象进行最小范围内的改变,即在不改变建筑外立面墙体、门窗所处位置,不改变外立面基本构成模式的情况下,进行小范围的改造。实践证明,该种饰面材料更换式的建筑墙体施工具有造价低、施工工期短等特点,而且其不会改变建筑结构外立面与建筑内空间的原有关系。
(2)对立面进行外包
建筑立面外包,主要是指在原有建筑结构的立面外令设一层立面。采用外包立面施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与原来的建筑立面构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若建筑外包立面开窗洞口之需求与建筑内墙体采光位置对应,则其尺度大小、凸凹关系的灵活性则更大一些。建筑外包立面因在原来建筑立面外加包一层立面,其实它只是为了能够有效满足建筑视觉效果而设立的一层建筑立面,因此也就切断了建筑外立面和其他构件之间的逻辑联系,同时也在较大程度上对建筑结构的逻辑真实性掩盖了。
(3)对外立面进行更换
建筑外立面更换,通常在建筑支撑结构、立面体系相互分离的条件下才会应用,实践中多见于幕墙立面以及框架填充墙结构。该种施工方式和方法,实际上并没有改变建筑支撑结构,只是根据建筑结构的功能形象之需求,对原来的建筑主体结构的进行一次再设计而已。
4、墙体饰面材料改造中的重构
所谓重构,即打破原来的模式,通过对原始系统、原始形态构成关系的分析,在结合社会客观需求和主观创造意念的基础上,对本系统中的相关结构进行重新组合。就墙体饰面材料更换而言,重构设计手法在其改造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质地重构:在对原来的墙体饰面进行改造过程中,引入一种新行的材料也是形态重构的一种方式、方法。新型的饰面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旧建筑改造及其翻新过程中,通过对建筑材质自身的色彩进行组合,并对不同材质之间的精细构成进行有效的对比,可彰显其艺术魅力与现代感。
色彩重构:作为建筑形态的一种表现特征,色彩很容易被人们所感知。通过色彩重构,可以对原来的建筑外立面进行有效的改造和处理,该方法具有施工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而且还比较容易实现改造效果。
尺度重构:在传统的建筑改造过程中,尺度重构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当建筑功能转化成全新功能时,因其功能要求,必须重新组合外部形态的开口方式,以改变尺度感。尺度上的变化通常导致改造之后的相关建筑结构,给人一种较为陌生的错觉感。
立面层次重构:在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下,建筑改造设计过程中对原来的建筑结构主体难以进行较大的变动,实践中可借助界面重组构成,从而使建筑的层次感更加的丰富。
结语: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的很多位置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具有文化价值的旧建筑结构。通过对这些旧建筑结构的改造,可以使之满足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并且使其蕴藏着的价值能够得以重新的改造与利用,通过利用空间、结构以及新型的施工材料,赋予其新的功能和色彩。
参考文献:
[1]黄铭舒.简析幕墙设计对建筑外立面设计的影响[J].建材与装饰:上旬,2011(11)..
[2]尚昆旻. 建筑装饰施工内外墙饰面涂装方法[J]. 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18) .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改革;教学规划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直以来,高层建筑迅速发展,高层建筑的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变革,但有些根本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1、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涉及相关专业课程知识较多的特点,导致了其定位的复杂性,对高层设计课程做出了综合性的要求,专业定位多元化的因素,使其难以找到各学科间的平衡点。
2、针对高层设计具体环节的单一训练比较多,比如屋面这个学期的高层分成五个部分来教学:结构、造型、标准层、裙房地下车库以及设备层,每个部分教学过程时间不等,但是连贯性、整体性较差。
3、高层建筑设计应注重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教学当中更多的偏向于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少有感性的形象思维能力,导致学生忽略了设计的感性因素,缺乏学习激情。
4、高层建筑设计课程分为理论、案例和设计实践三大部分,从整体教学思路上看是合理的,但其中隐藏的问题始终制约着课程的科学发展,如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过程当中比例不高,和理论环节的交叉不够。
二、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1、首先,课程的重新定位
建筑设计课程带有鲜明的教学特色,高层建筑设计课程的定位,除了传统的学科特点之外,还要体现出定位的明确性。而从教学效果方面分析,除了要让学生充分掌握高层理论的基本知识,并逐步提高学习兴趣之外,还要让学生在观摩建筑现场之后,绘制图纸和制作模型,从而了解设计过程的细节和方法,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得意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开发。
2、课程内容的重新安排
高层建筑设计课程内容的分支安排科学与否,直接决定了课程教学效果。在安排课程内容一方面要进行拆分,分成若干个独立的单元进行训练,以增强具体环节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内容要整合,从整体入手,从调研分析,平面与功能系统进行学习。三是建筑造型与空间,强调形象思维能力在设计过程当中的重要性,包括立面设计、内外部空间构成等,并鼓励创新。最后是实践训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检验。
3、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较目前实践教学结果分析,教学模式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教学体系环节的交叉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是一门注重实践的教学课程,在课程改革中,要注重更多的实践环节,交叉的环节内容,一是理论教学,二是参观调研,三是模型制作,四是设计实践。应合理安排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比重和顺序,引导各环节交叉进行,保证连续性。
扩展学习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引用现有的工程案例和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课堂讨论,通过对多案例的对比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的评价:教学评价方式的确定,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课程的改革确定细致的评分标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并注意积累。再是成立评图小组,在每个单项设计完成之前进行评图,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三、教学目标定位与模块构建
为了培养具有良好“工程能力”的工程人才,学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进行了“模块化”构建,其基本指导思想见图1。
( 一) 工程能力的确定
教学目标即能力定位: ( 1) 具有运用现行有关规范( 指国家关于结构工程设计的各种规范的总称,以下同) 手工进行一般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能力; ( 2) 具有运用现行有关规范解决高层建筑施工中一般变更设计问题的能力; ( 3) 具有熟练使用建筑结构CAD 技术进行一般高层结构的工程设计能力。
教学要求: 掌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结构布置特点、结构内力分析方法、构造要求; 掌握建筑结构CAD 技术。此模块共5 个学分,其中理论教学2 学分,上机教学1. 5 学分,实践教学1. 5 学分。整个模块的学时数分为教学( 包括学习指导) 和学生自主学习两部分,两部分学时数的比例为1∶ 1。
( 二) 相关知识内容的调整
“模块化”教学改革对整个人才培养方案来说是全局性的,不是局部的。构建不同的“能力―知识”体模块时,应将能力所需的知识内容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调配,避免相同的知识内容重复出现。以往的课程教学中,讲究该课程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而“模块化”教学体现的是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所追求的是达到能力的要求。值得强调的是应将有关规范内容与设计理论有机结合,避免把理论和规范割裂成“两张皮”; 既要重视设计原理的普遍性,也要重视设计的特殊性。要通过相关知识内容的调整,使“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模块”中的知识内容更有针对性。
三、教学规划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模块”的教学环节分为课堂讲解教学、上机操作教学、工程设计实践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考核五个教学环节。
( 一) 课堂讲解教学
课堂教学以讲解基本设计理论、有关规范等内容为主,加强案例对比分析,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 精讲结构体系的力学性态
对结构体系的性态分析要充分,既要分析结构体系的性态的一般性,也要分析性态的特殊性。重点讲解结构性态反应、理论建立的基本思想、计算参数和计算结果的意义,公式推导可简略一些。通过同一结构体系、不同结构布置方案案例的结构性态对比,学生很容易把握设计中所涉及的重要参数对结构的影响。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的效果最好。
2. 重视对规范要求、条款的理解把握结构体系性态反应以及一个构件的性态反应表现到怎样的程度,人们是可以接受的或是不可以接受的,这都必须引入规范加以阐释。判定一个结构是否能用,也必须依靠有关规范做出判断,所以应重视对相关规范的学习理解,而不能仅仅掌握教材内容。理解和把握规范对提高工程设计人员的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至关重要。
( 二) 上机操作教学
上机操作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高层混凝土结构工作性态,分以下三个步骤进行教学:
1. 讲解、练习结构布置
除了强化学生的建模技巧外,主要是要求学生理解规范关于结构布置的要求。如对抗侧力构件、特殊构件( 如短肢剪力墙) 、结构传力途径等基本概念的感性认识。
2. 讲解、练习结构计算参数的输入要求学生按照规范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输入计算,理解各参数的工程意义。
3. 掌握参数的调整和对结算结果的分析通过对结算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正确认识结构的性态。
( 三) 工程设计教学
工程设计教学的第一阶段是手工计算高层结构主要构件的结构设计; 第二阶段是利用建筑结构CAD 技术进行一般体型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 四) 学生自主学习
在模块构建时,应明确规定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如知识扩展内容、小型设计项目等。有的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有的要求学生自己组建团队完成。要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学生必须要查阅相关资料,有的还要走访工程现场,也可以结合“第二课堂”活动来进行,由此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设计课程随着行业的需求和模式的发展更新,之前的教学模式不适应,要重新定位课程,并重新安排课程,从建筑认知、平面与功能,造型与空间、感知与实践训练等四个方面着手,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三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高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易成,郑利军. 新时期建筑学专业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2).